正史中陸遜的軍事水平究竟如何?

不談演義。


我看過一些知乎上關於陸遜、諸葛亮、司馬懿等軍事能力的評價,凡大多數都是羅列戰績,翻譯史料,連紙上談兵都說不上,更不堪入目者就是先把對手吹捧為多麼厲害的名將,於是擊敗敵手的將軍就更厲害,簡直就像像是明星粉絲之間為了偶像互黑。許多將領都有自己的特點,或驍勇或擅察地形或知虛實,將領再精通攻城和野戰的戰術也只是評估軍事能力要素之一。陸遜用兵總能順應局勢變化,沒有固態的打法。我想是因為陸遜每次作戰條件都好於曹操、諸葛亮,他的軍事能耐才沒那麼受追捧,可是也要想想,讓自己在作戰前處於更好條件就是軍事家能力範圍之一,將軍也要按照基本法來任命。後人偽托諸葛亮之名所著《將苑》有詳細敘述將領地位、作用、品格、作戰的要點,不少道理與《孫子》相似,就不轉了。

上將之道

三國大多數早期名將就是記載某時某地破敵多少,多不記載他們破敵的過程,將領破敵又上陣廝殺為主,能像周瑜、陸遜、諸葛亮、司馬懿等全面發揮軍事能力的將軍實在不多。在東漢時世家壟斷教育,諸如于禁、關羽、張飛、樂進等從基層出身的將領根本看不到幾本兵書,曹操還特地寫了《孟德新書》將一些粗淺的道理傳授給他的將領。呂蒙、蔣欽、鄧艾這樣出基層出身的將領因為肯於讀書,最終都擁有更大發揮空間。

即便是驍勇善戰的百勝之將,若不能有把握全局的軍事思想,無非也是為了爭功多砍幾個敵人的部將。知乎上高人氣的關羽、姜維、曹仁、夏侯淵、張遼等放到一流軍事家標準就不合格,關羽破于禁而威震華夏,終不得全勝。曹仁能攻善守卻不知虛實而被朱桓偏師所破。夏侯淵為將勇猛卻不知膽怯,終於兵敗喪命。張遼雖能不戰就勸降昌豨,他以身犯險,有失大將之風。這些猛將有著令人津津樂道的故事,可放在一流軍事家而言其行為有失周全。姜維畫蛇添足,不得全勝。

由於中國歷史上留下紙上談兵的典故,加上儒家社會世俗化,大多數人過分重視實幹,於是中國歷史上的軍事理論家遠沒有戰術軍事家多。陸遜、諸葛亮、司馬懿等將領,動則從全國家來思考軍事策略,不圖一城一池之功,才是真正能把理論和實幹結合的名將。還有周瑜、荀攸、賈詡、沮授都是出色的戰略軍事家。

孫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堙,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曹操曰:毀滅人國,不久露師也。)
(蘇沉船曰:你好意思提毀滅人國的後果?)
(曹操曰:不與敵戰,而必完全得之,立勝於天下,不頓兵血刃也。)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曹操曰:將周密,謀不泄也。)

長者之風

軍事家有別於尋常將領的原因是他們擁有自己的軍事思想,擁有軍事思想才能建立一套有效的軍事制度。士兵和部將肯不肯為將軍效力,什麼樣的編製能讓部隊作戰更靈活,這才是大將需要考慮的事情。東漢末年諸侯以募兵制崛起,大多數人憑著財力、名聲拉攏自己的部隊,為了生存或功業集結在一起,大多軍隊缺乏法度。董卓、李傕、郭汜、呂布、公孫瓚等人的軍隊戰鬥力很強,可一味的燒殺搶掠使他們的軍隊無法長時間保持高戰鬥力,他們只精通各種戰術打法,一旦軍隊受到流言、饑渴、威嚇、離間等計策擺布就容易潰散。

《三國志》:權以兄策女配遜,數訪世務,遜建議曰:「方今英雄釭跱,財狼闚望,克敵寧亂,非眾不濟。而山寇舊惡,依阻深地。夫腹心未平,難以圖遠,可大部伍,取其精銳。」權納其策,以為帳下右部督。會丹楊賊帥費棧受曹公印綬,扇動山越,為作內應,權遣遜討棧。棧支黨多而往兵少,遜乃益施牙幢,分布鼓角,夜潛山谷間,鼓噪而前,應時破散。遂部伍東三郡,強者為兵,羸者補戶,得精卒數萬人,宿惡盪除,所過肅清,還屯蕪湖。

會稽太守淳于式表遜枉取民人,愁擾所在。遜後詣都,言次,稱式佳吏,權曰:「式白君而君薦之,何也?」遜對曰:「式意欲養民,是以白遜。若遜復毀式以亂聖聽,不可長也。」權曰:「此誠長者之事,顧人不能為耳。」

此正是孫子所言的兵者國之大事以及五事七計。

在三國時期論治軍水平首推曹操、諸葛亮,曹操軍法嚴厲,動則就使用重刑,這是他在亂世中控制人眾最直接的手段。諸葛亮賞罰並重,骨子裡是法家一套,傾向於嚴法治軍。這兩人建立的部隊戰鬥力在三國數一數二的強悍。諸葛亮以正兵聞名後世,曹操精通虛實之道,對自己部隊戰鬥力也相當自信,不怕打硬仗。

陸遜與前者不同,他提倡先禮後刑,治軍注重仁德,以獲取民心為基礎,使軍民甘願為自己效力。陸遜領軍很少有與敵人正面打硬仗,每次作戰無不以計策作為輔佐,疑兵、虛實、火攻、離間、佯攻、詐敗無所不用。

陸遜是江東豪族,在孫吳軍制中某程度上可發展自己的私兵,與曹操、諸葛亮軍制不同的又在於孫吳的將領各領部曲,陸遜雖為都督與諸將也是協同作戰,與曹操、諸葛亮作為一軍主將有所區別。這令陸遜沒辦法將自己軍事思想傳播到孫吳所有軍隊,這也體現了陸遜有別於曹操、諸葛亮的軍事能力。

《孫子》強調上下欲同者勝,陸遜能令平時不受自己統領的部將與自己一條心,就必須以能力和德行服人。(《軍師的秘密》描述甘寧不滿陸遜設伏的策略,當場與陸遜發生爭執是無稽之談,甘寧後期雖一直是呂蒙的部將,卻沒有與陸遜共事過的記載,而且甘寧極度害怕呂蒙,怎麼可能當著呂蒙面跟陸遜爭吵,就不怕被呂蒙打回船上嗎?)

將軍性格是評估軍事能力標準之一,諸葛恪、姜維均不失為智將,然而過分偏執而取敗,關羽、張飛、夏侯淵皆以性格缺點而敗亡,可知將軍擁有完美的人格多麼重要。後期陸遜都督軍政大事,輔佐太子。孫權次子孫慮沉迷鬥鴨,不顧正業,陸遜身為一位長者當場批判孫慮,讓他多讀經典好提高知識水平。射聲校尉孫松軍紀不嚴,放縱士兵,陸遜當面懲處行為不端的士兵,告誡孫松軍隊一律不許經商。謝景稱讚劉廙先刑後禮的理論,陸遜教訓謝景說劉廙講的話就一定對嗎?假使這種胡說八道的事情,你把他重複說一遍,你等於你也有責任吧?陸遜從不迴避自己的責任,替他同事、晚輩著急,時刻提醒他們為人之道。

當時暨艷力主反腐,陸遜常諫戒他態度不能太強硬,最終暨艷果如陸遜所言,他還是鬥不過江東權貴。諸葛恪身為晚輩,陸遜傳授他人生經驗,說自己對前者共同進步,對下者加以扶持。陸遜在世時沒有誰不服他,諸葛恪後來起兵二十萬北伐,所能統領的部隊是陸遜巔峰時期一倍之多,最終慘遭大敗。諸葛恪也是一位有謀略的將領,可惜他沒有陸遜那樣能令下上信服的長者氣度,這就是有軍事思想與沒軍事思想的大區別。(《陸遜亂舞》、《陸遜無慘》等故事中描述陸遜被甘寧抓到把柄作為要挾,雖然陸遜身為都督卻時時受制於甘寧,我認為陸遜以德服人的氣度,斷不可能因為小小把柄受制於甘寧,像那樣的故事不建議眾人閱讀。)

《三國志陸遜傳》:時建昌侯慮於堂前作鬥鴨欄,頗施小巧,遜正色曰:「君侯宜勤覽經典以自新益,用此何為?」慮即時毀徹之。射聲校尉松於公子中最親,戲兵不整,遜對之髡其職吏。南陽謝景善劉廙先刑後禮之論,遜呵景曰:「禮之長於刑久矣,廙以細辯而詭先聖之教,皆非也。君今侍東宮,宜遵仁義以彰德音,若彼之談,不須講也。」

初,暨艷造營府之論,遜諫戒之,以為必禍。又謂諸葛恪曰:「在我前者,吾必奉之同升;在我下者,則扶持之。今觀君氣陵其上,意蔑乎下,非安德之基也。」又廣陵楊竺少獲聲名,而遜謂之終敗,勸竺兄穆令與別族。其先睹如此。

比起曹操、諸葛亮治亂的軍事思想,陸遜首先思考收攏人心,他並不採取嚴厲軍法控制軍隊,陸遜多次向孫權提倡以寬鬆政策治國,利用民力取勝,認為嚴刑峻法不是成大業者所為,更傾向於孔子足食足兵的軍事思想。故而曹操、諸葛亮是法家,陸遜傾向於儒家。陸遜以賢明被稱為神君,荀彧的爺爺荀淑亦曾被稱為神君。他們都是因為為官愛民,明察秋毫才被稱之為神君。孫權佔據荊州後,採納陸遜以教化安撫的策略,使荊州沒有發生過重大叛亂,相比之下曹操軍令中有敵人抵抗將會被屠城的法令。曹操進攻河北,攻城略地的速度很快,但是反覆叛亂的情況很多,正是因為他只講究效率,對軍民安撫做得不夠,只是用威嚇令敵人暫時降服。

陸遜對待敵國軍民都採取優待政策,誘使魏國江夏功曹趙濯、弋陽備將裴生及夷王梅頤等倒戈來降。吳國境內民變甚多,陸遜不喜歡以軍隊討伐,多採取安撫策略。諸如此類無不顯示陸遜是一位有德之人,也許他不像曹操、劉備有進取天下的雄風,不如諸葛亮、周瑜匡亂的氣魄。在歷史的進程中有兩種強人,一種是通過自己奮鬥開創局面的英雄,一種就是能夠順應歷史進程利用形勢的智者。

要知道不是輩分高就能成為長者,長者必須具備德行、氣度、知識,陸遜時常將軍事與政治結合,以民意為根本,形成了有別於諸葛亮、曹操的軍事思想,三國中不乏軍事家,但是能被稱為「長者」、「神君」的軍事家就只有陸遜。

孫子云: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戰略水平(不知道高到哪裡去)

戰績固然是評估將領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凡麾下有一支精銳部隊的將領只要將勤補拙都可獲取豐厚的征戰資歷。戰術又是評估將領才能重要一環,軍事行動最脫離不開的是戰略方針。每一場戰爭不可能為戰而戰,必須要有謀取國家利益的戰略目標,所有的軍事行動都建立在大戰略前提下進行,哪怕是故意示弱、詐敗、進貢,只要不脫離戰略方針的本意,那些虧損都不值一提。故而勝敗乃兵家常勢,名將不以敗為恥,不以勝為驕,身經百戰的宿將也不一定適合擔任大將,大將應具備考慮全局的能力。

陸遜畢生中沒有打過真正全敗的戰役,所取勝之時也是全勝之仗。(陸遜外傳中描述曾被張角所生擒,被張角用法術變成女子,純屬無稽之談,陸遜生於183年,黃巾之亂髮生在184年,兩歲的陸遜怎麼可能就成為將軍了?)劉備伐吳時,先鋒攻破秭歸,陸遜退回有利於防守的夷陵地區與劉備相持。採取嚴密的守勢不能夠勝利,可兵法歷來提倡先令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再思考取勝之道。陸遜在劉備進攻時也不可能有必勝之法,在長時間對持中掌握對方將領的性格、戰術、軍隊狀態,從而想出取勝之法,這就是名將能順應局勢破敵的才能。又如石亭之戰,孫權與諸葛亮同年出兵,諸葛亮軍春天就在街亭戰敗,孫權和陸遜一直籌備到五月,令周魴做出詐降準備,一直到引誘曹休進軍,八月份時陸遜才出兵。當時曹休敗局已定,還沒交戰朱桓就進言派兵到夾石、挂車斷曹休後路,陸遜否定了這一個戰略。高明的將領在還沒有實施具體戰術前就已經算出戰爭的勝負,因為他們是根據整個戰爭的局勢來判斷勝負。

大多數人都分析陸遜在夷陵之戰中的戰術和戰績,忽略了戰術、戰法都是基於戰略框架中所產生。寫作文先列大綱,再分章節,再細緻到文筆手法。《孫子兵法》也先講總綱再談軍事思想再細緻到謀略、戰術、行軍的理論。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曹操曰:自修治,以待敵之虛懈也。〕

  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餘。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曹操曰:吾所以守者,力不足所以攻者,力有餘。〕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曹操曰:敵兵形未成,勝之無赫赫之功也。)
〔曹操曰:察敵必可敗,不差忒也。〕
〔曹操曰:善用兵者,先修治為不可勝之道,保法度不失敵之敗亂也。〕

陸遜打贏夷陵、石亭二戰不如官渡、赤壁受到關注多最大原因是他並不處於劣勢,歷來只有以弱勝強的戰役最受人們關注,大多數人認為以劣勢勝強勢更能體現將領的水平。可是孫子從來就不提倡以弱敵強,講究如何在戰爭中爭取外交、兵力、士氣、地形的優勢,出奇制勝是根據局勢使用策略。如果能用絕對優勢消滅敵人就沒必要冒險行奇招。

陸遜能夠達到「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的標準,可就像道理所說:「勝可知,而不可為。」——石亭之戰時陸遜如果敢於採取朱桓的策略也許能夠獲得更大戰果,也許會因為與賈逵針鋒相對而吃虧。夷陵之戰時陸遜亦沒趁勢進攻白帝城,成功的話也許能夠趁勢取蜀。不過這就是陸遜的優點,不執行危險的軍事行動能令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夷陵之戰和石亭之戰經過一系列策略布局,最後交戰不過是將已定的勝負化為現實,這就兵法所說的國之大事,存亡之道,不能夠有任何閃失。

虛實之道

陸遜征討生涯中面臨過數次危機,每次都能化險為夷,沒有真正的戰敗過。嘉禾元年,陸遜領兵進攻廬江,滿寵故意不對廬江派出增援,引兵待伏,企圖引誘陸遜深入作戰,陸遜探知滿寵行動後立刻撤退,這就是跑的比誰都快。

嘉禾三年,諸葛亮起兵北伐, 孫權為配合蜀軍領兵十萬攻新城。陸遜、諸葛瑾為偏軍,領兵萬餘出沔口,欲進攻襄陽。由於孫權久攻不利而撤軍,此時陸遜、諸葛瑾軍已深入江夏境內,陸遜派給孫權送信的親信韓扁又被魏軍捕獲,吳軍動向盡被魏軍所察。諸葛瑾著急發信息向陸遜詢問對策,他認為主力已敗,偏軍應當儘早撤退,陸遜悠閑的與將領下棋、種菜,不給諸葛瑾回微信,諸葛瑾親自去軍中勸陸遜儘早退兵。陸遜與諸葛瑾談笑風生,佯裝水陸並行繼續進攻襄陽,轉攻江夏各縣,使魏軍棄物退守,急忙中斬殺逃入城中百姓好關閉城門,陸遜軍斬獲千餘敵人後從容撤退。敗退敗得如此舒徐,陸伯言也。

陸遜此舉受裴松之批評:臣松之以為遜慮孫權以退,魏得專力於己,既能張拓形勢,使敵不敢犯,方舟順流,無復怵惕矣,何為復潛遣諸將,奄襲小縣,致令市人駭奔,自相傷害?俘馘千人,未足損魏,徒使無辜之民橫罹荼酷,與諸葛渭濱之師,何其殊哉!用兵之道既違,失律之凶宜應,其祚無三世,及孫而滅,豈此之餘殃哉!

陳壽和裴松之都將諸葛亮、陸遜並做評論,然而諸葛亮初次北伐兵敗,亦遷移三郡百姓入蜀,亦也不算什麼好行為。陸遜身處於敗勢,不出奇謀豈能全身而退?二者殺百姓者是撤退的魏軍,非陸遜本意。三者陸遜禮來禮待俘虜,甚至令敵人主動投靠,在軍事戰爭中陸遜並沒有做過火之事。裴松之黑陸遜,一是因為陸抗屠城滅步氏一門做的太過分,二是裴松之先人裴頠被司馬倫所害死,陸機、陸雲是司馬倫幕僚,陸遜頗受子孫所累。陸遜死後家無餘才,孫權數落陸遜二十條罪狀由陸抗一一辯駁,孫權沒法令其理屈,黑陸遜只為家族牟利的論點根本站不住陣腳。

軍隊由人眾所組成,部隊在戰場上狀態會一直改變,出色的將領不會苛求部眾由始至終保持最好的狀態,人處於危機中會產生恐懼,恐懼就會產生混亂,這都是人之常情。出色的將領會根據隊伍狀態調整作戰方針,將領不僅要時刻了解部隊狀態變化,還要能夠順勢應對,這就是兵法中的任勢。陸遜在敗勢已現時以悠然的態度穩定軍心,將自己的對策隱藏起來,等諸葛瑾到來才解釋應對之法,軍隊行動虛實不定,敵人掌握不到陸遜軍行動去向,就無法制定圍攻他的策略,縱然兵力高於陸遜軍也只能被動挨打。夷陵之戰時陸遜堅守不出,不事先將對策示於諸將,終能一朝破敵亦堪稱經典,陸遜用兵一舉一動無不符合《孫子兵法.虛實篇》的理論。

孫子曰: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曹操曰:不能定計,則退去之。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曹操曰:以吾道觀之矣。〕

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卒待之。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

〔曹操曰:求之於勢者,專任權也。不責於人者,權變明也。〕

  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

〔曹操曰:任自然勢也。〕

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而敵寡;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

深謀遠慮

陸遜給關羽發微信時一味追捧,自我貶低。令關羽傲慢自大而導致兵敗,這還不算高明。陸遜給關羽分析局勢,認為曹操必定暗中給徐晃增兵,古人用兵在取勝之後會加強戒備,讓關羽務必保持全勝之狀,一言一語都符合實際情況。實際情況是關羽在荊州淪陷消息還沒傳到軍中時就已被徐晃所擊敗。孫子曰:夫戰勝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費留。——指的就是在取得勝利後不能保持鞏固勝利是兇險的處境,稱之為費留。

《三國演義》中描述陸遜火燒連營是誇張說法,陸遜只是以火攻燒毀蜀軍一營,全軍就展開進攻,火攻的作用是使敵軍陷入混亂,不可能將全軍燒死。《孫子》:「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強。」——火攻要掌握時機、地形、氣象,放火後再觀察敵軍狀態,敵人沒陷入混亂就不能貿然進攻,故而火攻能夠取勝也需要極大的技術含量。陸遜得知江夏太守逯式與文聘之子文休不和,偽造書信造謠,使其被罷官,此為離間計。討伐費棧時虛張聲勢,以弱勝強。兵勢比敵人強時就採取攻心策略。陸遜不執著於固定的戰術,隨著戰爭變化能夠隨即思考出對策,另一個可能性是陸遜部隊的戰鬥力並不如魏軍強,唯有多利用策略來彌補,陸遜的部曲非常信服他,使他戰術變化更為靈活,這也許就是東吳部隊的特色。東吳取得過赤壁、夷陵、石亭、東關等大勝,其軍事制度真不算弱。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陸遜在《三國志》中與諸葛亮獨自立傳,其定位獨特。陸遜常年主掌軍事,在治國上的功績並不如諸葛亮顯著,228年發生的街亭、石亭二戰,諸葛亮以兵敗告終,陸遜以全勝而贏。在軍事行動上陸遜亦並非好戰之輩,諸葛亮活躍的時期里陸遜並沒有太大動作。故而非陸遜不會打敗仗,是他根本就不打險仗,沒周全勝算乾脆不出兵。陳壽稱諸葛亮治戎為長,奇謀為短,又讚歎陸遜的奇謀,但在記載中陸遜缺少正兵交鋒的作戰,兩人可謂各有所長。可怎麼說都好,三國中一流軍事家基本不脫離曹操、諸葛亮、陸遜、周瑜、司馬懿等寥寥數人。


很多讀歷史的人,總把出奇制勝/以弱勝強看成主流甚至是檢驗一個將領的指標,然而事實永遠是正兵遠勝過奇兵的。
衛青和霍去病就是典型的例子。


感覺江東四傑都是不亞於諸葛亮的存在
如果他們四個聯手 不知道會是什麼情景


類同國防棟樑。


推薦閱讀:

是否有一段時間內,美軍軍官人手一本孫子兵法?

TAG:軍事史 | 三國歷史 | 陸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