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項目中,建築設計與建築結構是如何協調的,最終又是如何統一的?

雖知道結構會一定程度制約建築造型,但如果結構的制約影響到設計師對建築想法的表達,這又怎樣協調呢?是設計從屬於結構呢還是結構從屬於設計呢?


新項目剛剛完成計算,是一個ZF項目,就從這個項目說說吧,這個項目建築師是一個小姑娘,歲數不大,是國內很好的建築院校碩士畢業的,剛剛畢業兩三年吧,因為項目本身體量很大,所以,結構這邊就是我和我的「同桌」一起作圖,我倆是多年的老搭檔了,基本上一個眼神即可完成所有交流,誇張了,哈哈。
首先我的老搭檔拿到了這個小姑娘的建築圖,圖面很粗糙,但是可以理解,因為現在的項目比以前工期都緊多了,建築師做完投標方案,然後就開始做施工圖,然後,又是下一個項目的投標,一個項目接著一個項目的,總之吧,可以理解,我跟我的老搭檔說,建個模型算一下吧,看看怎麼樣,他一看建築圖,發現有個不對的地方,他問我發現了沒,我說我早就看出來了,但是,我沒說,後來,那個建築師我們把她叫過來了,我的老搭檔就跟她說了,說你這個圖紙的軸號是從上往下編排的,這種作圖方法有問題,那個建築師,嘻嘻哈哈,說了一句「不要在意這些細節」,哈哈,然後,我跟她說「你要是不改過來,你們領導審圖的時候肯定批你」,果然,第二版圖紙就改過來了。
上面只是個小片段,實際上在做項目上的,你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建築師,當然了,建築師也會遇上各種各樣的結構師,因為,本身建築是龍頭專業,所以,你的代表作用理論上要比其他專業的設計人要站的更高,出錯的幾率要更小,對自身的要求也要最高,說的大白話一點,你拿的產值也是最高的,否則的話,建築一個出問題,很可能帶動其他全專業出問題,所以,現在才有了,二維協同製圖和三位協同的BIM出現,現在的設計院,很多建築師都是做方案,不做施工圖,如果你碰上一個剛剛做施工圖的建築師,那好,這個項目你一定要跟他多溝通,多問,有時候甚至是要想的比他還要遠,提出的問題也要比他還要早。
我從幾個大方面說說:
首先是總體上的,建築多高,多少層,層高是多少,幾層地下室,想做什麼基礎,地下室層高,建築四周產地是什麼樣的,是不是在坡地上,有地下室的話覆土做多少,甲方是哪一家,這家做事風格的特點是什麼,摳不摳,有沒有其他的設計院一起和我們共同做這個項目,整個項目的工期,有沒有節點要求,有沒有含鋼量要求,整個項目要不要分縫,必須分縫的話,給出數值,甲方有沒有要求特定的結構體系,有沒有地方文件規定要做減隔震,甲方對結構的其他有無特殊要求.
其次是局部的,什麼時間提建築洞口,比如門窗高度,電梯門高度,外牆的梁最高能做到多高,內部的梁最高能做到多高,樓板最厚能做到多厚,樓板的面層做多少,給一個基本的材料做法表,戶型喜歡大開間還是小開間,後期是不是有改造的可能,窗、門等洞口留給結構的寬度最小能多少,有些特定的地方能給的牆垛能給多少,柱子最大能接受多少,樓梯的圖紙儘快要畫出來,屋頂做不做屋頂花園,電梯是有機房還是無機房,坡屋面還是平屋面,有沒有躍層柱,有沒有抽梁拔柱的地方,有沒有錯層的地方,屋頂有沒有裝飾構架,幕牆是什麼樣的,預埋件是哪家做的,地上有沒有夾層,設備用房放到地下還是地上,有無坡道圖紙,樓群之間關係是什麼樣的,有無勘察報告,沒有的話,有沒有相近項目的勘察報告,水頭多高,地下室基礎的能接受多大,柱墩能接受多高,多大,筏板做這麼厚可以嗎,筏板上的面層多厚,有無人防,有的話是幾級,幾層人防,人防審圖單位是哪家,國管還是市管,基礎梁梁高最這麼高能不能接受,地下室頂板做有梁還是無梁的,地下室梁高能接受多少,地下室的牆厚或者外牆牆厚能做到多少,建築的紅線在哪裡,電梯基坑的坑底標高是多少,地下室的各部分機房都分布在哪裡,問問他,其他專業的負責人看沒看過地下室的圖,機房夠不夠大,外線人家埋管埋深夠不夠,標高是不是能對少,防火分區定下來了嗎,或者提醒他,這些的重要性等等吧。
其他專業:一般是集水坑,坑的大小和分布,消防水池是否要和主體脫開,屋頂水箱間的大致留設位置和大小,人防套管,人防牆體洞口,有無戰時封堵,平戰結合,屋頂機房是不是和主體脫開,有無夾層,夾層做法,電氣樓板開洞以及牆體開洞,有無穿梁,配電室是放在地下還是放在主體結構之外,什麼時候電力公司能把配電室的圖紙定下來。等等吧,但是有一點一定要清楚,沒有水暖電這三個專業搞不定的,記住,理論上來說,水暖電基本上可以在不動結構的基礎上完成設計,沒有他們解決不了的。
最後,其實上面的內容基本上在項目初期至少90%左右是可以知道的,也是結構這邊後期比較關心的,如果建築師定不了,可以讓他跟他的領導或者甲方商量,一定要這些想到了,並且點明了才可以,這樣的話,以後的變動結構這邊基本上是占理的,而且自己心裡要有數,知道自己底線是多少,剩下的就是談判和引導建築師,一個好的建築師,是不用關係我上述的內容的,他們基本上是在項目的初期就把上述的內容完全想好了的,也都能大部分落實到圖面上,在甲方不干預或者少干預的情況下,這些內容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這個建築師水平的高低,我認為一個好的建築師,不一定非得做舉世聞名的建築,而且這些建築不見得就很美,建築師應該是最基本的要做出一個建築功能完善,合理,沒有短板的建築,至於結構這邊,理論上任何結構都能設計出來,只要你能想到,不是特別誇張,基本上都可以做出來,鳥巢、央視大樓那麼不合理的結構不也做出來了嗎~但是,你要考慮投資和安全,做出來的結構不代表就是好的結構,他是沒有經過檢驗的。
好了,扯了這麼多,歸根到底是對於新人,要和建築師溝通完善,引導他,做到有理有據有節,並且結構師要有自己的專業素養,以理服人,否則,他今天拉拉軸線,明天改改洞口,那情景無法想像,溝通的時候,說話要客氣一點,現在人的脾氣都大,盡量不要有命令的口氣,你可以換位替他著想,如果,遇到僵局,這時候,你問問他,他們的規範要求是什麼樣的,他想要什麼樣的,我們是不是有替代的方法,有沒有其他形式,非要做,我也能做,但是我會給你提出一些新條件,造價也好,投資也好,工期也好,建築最終和結構是要統一的,不存在敵對關係,至於怎麼談判,我有專欄;如果我們基於現有設計條件做不出來的根本原理和原因你要給他講清楚,仍然是有理有據有節,整個過程應該讓他感覺你是在幫助他完成設計,找一下變通的方法,永遠記住一點,肯定有方法的,如果他真不講理,可以對他不客氣,無論男女。
甲方:甲方我沒有寫,是因為基於現有的市場環境,即使寫了意義不大,啥樣的都遇到過,有跟你稱兄道弟的,有當我們面說我們能力不行的,還有給我們發錦旗的,這兩年市場行情不是特別好,以前我們單位是很少做地產項目的,或者說壓根就不接這類的項目,至少我們部門是這樣的,基本從畢業到頭幾年,我一直都是酒店、災後援建項目、其他共建,住宅的話基本都是保障房,只有最近這三年,開始做一些地產項目,曾經的一個項目的甲方還是我們的老同事,嗨!
甲方:其實不同的甲方都有不同的風格,咱們就說地產的甲方吧,其實國資委、高校、醫院都有自己的基建處,他們也可以通過委託諮詢公司做甲方,招投標的,這種甲方更難纏的,而且你還惹不起,一開例會基本上就是開代表大會的節奏,管介紹這個處長,那個局長就得半個鐘頭,而且怎麼說呢,專業素養之差讓人汗顏啊,但是,你還得聽他的,沒辦法,人在江湖嘛,我的一個同事,是個建築師,老八校的碩士,我倆關係不錯,他從畢業接受一個項目,甲方不說了,總之很厲害,然後這個項目一開始是想做酒店,後來又想做住宅,後來又想做辦公樓,後來又回到做酒店,這個循環當中伴隨著領導的換屆交替,最後這個項目確定下來做酒店了,這個循環的整個過程,我的這個同事都是以施工圖的標準去完成的,所以,就意味著他出過不算小調整的完整的四種不同類型的施工圖,當然了,中間合同也伴隨著簽了幾回,這個循環是五年左右,正好這個五年他把註冊也考下來了,我們喝酒的時候,他說這個項目對他成長太大了,這不是故事。
地產開發商:我對地產還是有個大致的印象,不能算了解吧,因為好多同學都在地產,現在都做到老總,我們一吃飯也經常聊聊這些東西,其實有些規模的地產都有自己的權責架構,或者叫權責流程,跟我們設計院打交道的是一個叫設計研發崗位的部門或者是土建部,不同單位叫法不一樣而已,他們基本上也是按照各自公司的權責流程去執行而已,所以,你不能說他們的做法有問題,從人員素質上講,有的地產甲方的能力就以結構為例,還是挺高的,不胡說,不亂說,所以,我們在配合的時候還是要以服務好為主,但是,甲方當中能力差的居多,尤其是以沒有乙方經驗的,更甚,我解釋一下原因,這種一畢業就過去做甲方的,雖然甲方有完整的系統培訓和帶教師傅,但是,他們所學的內容往往是泛泛的,空空的,而且很多細節性的東西和原理他們不懂,只有一個大概的印象,一深入討論,就經不起發問,因為他沒有親身做過,所以,不知道很多問題的瓶頸在哪裡,有時候甚至是最基本的行業術語都聽不懂,所以,就造成在管理設計院的時候,出現應該控制設計院的地方不去控制,反而在一些不該控制的地方亂講話,也非常容易造成成本控制偏差,其實整個建築安裝成本在整個房地產的成本中只佔有一小部分,很多東西甲方不應該去干預,人都有逆反心理,這點不能忽視,而且結構的成本控制應該在概念上和體系上下功夫;我為什麼說了這麼多關於成本的,因為甲方往往就看錢的,如果你告訴他,他那樣做的,需要增加多少投資,增加多少成本,我這樣做能節省多少成本和工期,他往往會考慮的,總之,一定要把利益關係講清楚,你跟他講技術層面的,他只能接受很小的一部分,講經濟層面的,他會考慮的,如果他連這些也沒搞明白,那說明他是個糊塗蛋,他在公司也不怎麼樣,適當的跳過他,找個管事說話,當然,這個需要經驗的積累,搞不定的時候適當的請教請教老師傅和領導,沒問題的,千萬不要撕破臉,我們曾經做過一個項目,那個甲方的是個女的,一畢業就去甲方,建築專業出身,但是天天發配到設計院催我們修改和出圖,有一會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就和我同事吵起來了,她真當著我們的面說,能力不行之類的話,給我那個同事氣的,我的那個同事能力相當可以了,一個大小夥子都TM快氣哭了,社會上就有這種人,這種人就是那種典型不講理的,沒辦法,最後還是一樣出圖,就是這個項目,當時甲方就在合同裡面,寫到了每平米含鋼量的要求,我記得應該是40公斤每平米,超過扣設計費,不超過按照比例獎勵設計院,大家知道八度區場地不是很好的高層住宅的情況下,做到這個是很困難的,這個數值大夥可以看一下廣東省的一個地方的住宅設計規範,裡面有不同烈度地區的大致有一個含鋼量的推薦數值,大夥有時間可以看一下,他包括了地上、地下、有人防還是沒有人防,都有,我們當時通過調整結構的整體布置,最終完成了24萬平米體量的含鋼量控制,最終是38公斤每平米左右,也拿到了甲方的獎勵,結構也完全是合理的,也沒有扣配筋,為此還專門做了一個剪力牆經濟型的一個課題,後來,甲方的人給我發了一個感謝信,再後來就是同一個甲方另外的一個地塊的項目也要我們來做,也是20萬左右,最後,我們部門沒有參與投標。
然而,真碰上難纏甲方,那沒辦法,也得服務好,本身這件事的本質是人家拿錢讓你做項目,給你活干,你呢,拿了錢,給人家服務,這就是這件事的本質,如果你受不來這個,那你只能改行了,我想換個行業也是同樣的情況,所以,網上有句話,甲方虐我千百遍,我待甲方如初戀,有朝一日做甲方,虐變天下設計院,綜上,對待甲方,服務肯定要放到第一的位置,如果他說話難聽,那你就少聽,少跟他接觸。
有點跑題,其實一棟好的建築往往也是一個好的結構,既然是結構,結構因為在受力上的需求,合理的力流,也就是擁有合理的力的傳遞路徑,往往有大的地方和小的地方,極少個別情況是均勻的情況,當然像懸索結構,網殼結構往往會均勻一些,更多的比如大部分混凝土結構不是這樣的,比如一根懸臂樑,根部就相對高一些,端部相對小一些,而建築的邏輯表達恰好需要這樣的情況,那麼這種和諧統一往往就會催生好的建築,比如,最近炒的特別熱的清水混凝土,他本身的剛度和密度相對於其他的建築填充材料就是很大的,他與結構主體的連接你就要處理好,否則的話,就會參與了結構的受力工作,為結構的總體剛度提供貢獻,這樣不是我們希望,所以,這種連接工藝也是一種建築和結構的協調統一,至於建築對造型的表達,我認為人們對建築的美感不會統一的,就比如央視大樓,13年還獲得了年度高層建築獎,但是很多人認為就很難看,一個建築首先要功能完善,美感這些都是不確定的,當然也是必須的,你不能把一個個的房間都設計成「火柴盒」或者是「監獄」那樣,但是一個建築是可以從多方面設計出不同的美感出來,兩個專業之間不斷的協商互相讓步,一定會有一個完美的方案。
=========================================================
講講談判(以下內容謹慎觀看,一家之言)。
一般結構師拿到建築圖之後,這個要視建築師的水平而定,如果是老建築師而且是水平比較高的,一般都不會犯原則性的問題,如果水平相對不高的,那你且得謹慎啊,處處可能都有「坑」,我記得一個項目的建築師是個畢業生,她始終認為我的整個樓的樓板都是一個厚度,導致了後期很多的詳圖結構和建築都對不上,如果是老建築師的話,在畫詳圖之前她一般會問問結構師,樓板按照多厚去畫詳圖,這個小例子,言歸正傳,結構專業做為下游專業但是又是第一個出圖的專業,往往需要在建築方案階段就要及早的介入,這個是至關重要的,設想一下,100米的高層住宅,底層的剪力牆厚度你定到200厚,這顯然做起來就會很困難,住宅中建築一般都喜歡開轉角窗,但是這對結構來說,這又是嚴重的結構不合理,那要是非得有轉角窗呢,做一些相應的處理措施一般結構也得接受,所以,在方案階段就要好好配合建築師,把大的結構布置給完善了,當然了,這個也和每個單位的管理制度有關,總之,大的原則就是建築在做方案階段要盡量做到合理,結構師不要敷衍了事。
當我們拿到建築圖之後,而且結構師與建築師發生分歧的時候,一般就要談判,而談判的基礎就是彼此都要給對方籌碼,否則那不是談判,那是批判或者是裁判,所以,彼此都要給對方個空間吧,比如,建築師畫的柱子截面畫小了,結構這邊承載力和軸壓比之類可能都不夠,這時候,你就要告訴建築師,說這個柱子如果做這麼小的話,將來就會被壓碎,引起整個結構的連鎖倒塌等等吧,在比如懸挑梁的截面為什麼要做的大一些,你就要把荷載和彎矩圖給她畫一畫,告訴她彎矩與懸挑長度的平方是成正比的,撓度是和跨度的四次方成正比的,同時你告訴她,這些也是將來她考註冊建築師當中建築結構的重要考點,哈哈,所以,沒辦法她不讓步,歸結一點就是要不利害關係講清楚,第二情況是有經驗的建築師,往往會先問結構師,比如,做一個幾層的框架,柱子的截面做多大合適,這時候,你沒有時間計算,你就得估一個,我們一定要給自己留個餘地,比如450*450或者500*500合適,但是你最好告訴她,應該是550*550左右吧,然後,在開始討價還價;談判雙方一定要友善,這也不是什麼國共談判,只是一件工作而已,把項目做好為止,適當的讚美一下對方,比如,拿到建築圖,你可以跟建築師說,「這圖畫的真有水平啊」,假如她畫的確實比較爛,實在說不出口,你可以換一種說法,「這方案做的挺不錯」,首先讓建築師看出來我們的態度是和藹的,然後再談判;如果真碰上硬氣的建築師,或者是大師,比如院士這種級別的,那你就乖乖的做吧。盡量設計的合理一些。比如以前部門一個項目,不是我做的,但是因為同事離職,所以移交到我手裡面了,怎麼說呢,大師的設計理念,不好說啊。。。。。這時候,結構師有一點必須做到,就是得自己的底限啊,100米的高層,底層的牆體你就敢做200厚,這是對生命的不負責啊,而且現在也是設計責任終生制,所以,原則和底限一定不能丟,無論是誰都不行。
在扯扯教育問題,這一段也是純個人見解,其實,現在的大學教育比如傳統的老八校,對建築師的培養和參加工作中的兩種狀態是孤立的,或者說是脫離的,大學的教育教會很多建築師非常廣闊的想法,豐富的理論體系和整個建築藝術史吧,但是實際工作中,往往都有「抄襲」的習慣,這個是普遍的現象,尤其是住宅類的項目,共建類的往往就參考某一份圖紙修改,或者是自己以前做的,在修改;我們在參觀建築專業的畢業展上能看到非常好的作品,有個性,想法非常的好,設計的也是非常的漂亮,但是,實際工作中,很多甲方或者是政府根本接受不了,認為也不適用,當然了,都有道理,而且一個建築師想要在一個單位能有自主的獨立的設計能力,又要熬上些許年,你不是老闆,你就要接受現實,除非你能達到「大師」的級別,所以,又得被動的畫「戶型」,「排衛生間潔具」「畫樓梯」等等吧,現實可能就是這樣的,平平淡淡吧,所以,現實世界中,結構和建築也是很好統一的。
~~
因為自己從事結構設計行業,所以,很多事情還是有必要交代一下,也應該讓不是從事結構設計的建築師或者相關行業的人了解的;
結構設計理論並不像大夥想的那樣完美,很遺憾,甚至是包括最基本的地震作用,人們對它的了解也是非常膚淺的,要是說的在誇張一些,就是還沒怎麼研究明白,目前的觀點是按照地震動以波的形式從地底傳播到地面,將地震分為平動和扭動激勵,但是方向也是隨機的,時間上空間都具有隨機性,所以,人們就做出了很多種的假設,這些假設也經過大部分的驗證,但是談不上精確,地震作用下的結構並不像結構設計軟體描述的那樣,肯定是有差異的,當然,我們的理論也在一直進步,這點也不容抹殺,所以,現在的結構設計非常強調結構的概念設計,通俗理解就是別弄一些奇奇怪怪的建築,因為人們對它的認識遠沒有達到精確的程度,而且目前很多造型詭異的建築還要經過非線性設計階段,這是對結構反應的更高一個層次的認識,當然,這種理論也遠沒有很多人說的那樣精確,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從地震作用到材料非線性下的反應,太多的工作了,綜合一句話就是,做出來的不見得就是好的,也不見得在地震作用下能達到設計預期的,沒人敢打這個包票。


首先,一個不考慮結構的建築師不是好建築師,同理一個偷懶的結構工程師也不是一個好工程師。

一個完成的建築物永遠是妥協出來的結果,不只是建築和結構,還要考慮管道、暖通、甚至電氣。如果是工業類的,還有最關鍵的專業「工藝」

雖然各專業之間並不真正的有「從屬」關係,但是真實世界裡並不是眾生平等的,民用類的建築物就是建築的話語權大一些,工業類的就是工藝、暖通專業的話語權大一些,這都是要根據建築物的使用功能來決定。

在不違背原則的情況下建築也不是那麼的不容侵犯,但如果條件所限就是有一個柱子擋在了窗戶前那挪窗戶和挪柱子那個「性價比」更高往往不是工程師自己可以決定的,不要忘記上面還有項目經理、預算和業主還盯著呢,你覺得再合理綜合過造價、工期、各專業協調的成本之後有些東西也是你不得不改的。

堅持那些你必須要堅持的(比如所有相關的規範),爭取那些你能爭取的(從造價方面、施工難度方面、美觀、功能方面),放棄那些可以作為交換條件的(我幫你挪個門,你幫我挪個地漏,大家互幫互助)。

最終每一個建築都將成為有缺憾的藝術品。


建築師:「你把最終柱網圖給我,我套套?」
結構師:「好...」

建築師:「唉唉唉,你這底層框架柱都太大了,影響建築功能使用!」
結構師:「那我調調...」

建築師:「還有啊,這兩塊上下貫通的剪力牆要預留洞口的,提醒下你哦!」
結構師:「大姐,你怎麼不早說啊...」
建築師:「哎呀不好意思,電氣專業的昨晚才加的洞口呢,我事前也不知道哦,對建築沒有影響呢哈哈哈」
結構師:「你們先聊,我回去調模型了...」

建築師:「哎對了,甲方說這個戶型開間進深各加10m,我已經拉完了,你也改改吧!」
結構師:「......,那我改改模型和施工圖」

結構師:「媽的,總算畫完了,看你還能改啥?」

建築師:「吳工,剛才甲方又來電話了,這棟樓要做成連體樓哦!」
結構師:「卒。」


針對題主的困惑:結構與設計到底誰從屬與誰?
我明確的告訴你,結構一定是從屬與設計的。我舉幾個例子,你就很好理解了。
北京奧運會的鳥巢,當時奧運會的主會館可是全球徵集方案設計,鳥巢脫穎而出。
感興趣的話可以看看鳥巢簡介:
普利茨克獎獲得者赫爾佐格、德梅隆與中國建築師李興剛共同設計完成,形態如同孕育生命的「巢」,它更像一個搖籃,寄託著人類對未來的希望。由於該工程中的構件均為箱型斷面桿件,所以,無論是主結構之間,還是主次結構之間,都存在多根桿件空間匯交現象。加之次結構複雜多變、規律性少,造成主結構的節點構造相當複雜,節點類型多樣,製作、安裝精度要求高。
明白了嗎?
也就是說設計一旦定下來,結構無論多複雜,難度有多高,都要盡量去完成,也就是說,結構從屬於設計,至於題主所說的結構也會影響設計的制定,我想說的是,這種情況很少,至少我還沒有見過那個設計方案定下來了,完全因為結構問題無法滿足設計要求,如果有,那麼原因也很大可能是因為成本太高,甲方不願意這麼幹了(參考後期鳥巢被要求減少用鋼量,節能減排)。
無論是鳥巢,水立方,五棵松等等等等,這些公共建築,一旦涉及到你所說的設計與結構問題,那麼毫無疑問,結構都得滿足設計,也就是說設計的優先順序更高。
很抱歉,這些講求設計元素的建築,我無能實際接觸到具體的施工。你也許會覺得我所說的是個案,不代表全部,那麼好,再說說大家都很熟悉也是我熟悉的房地產。
在房地產行業,無論你是商業地產還是住宅地產,從甲方的角度來講,一個好的方案,等於這個項目成功了百分之80,沒錯,比例就是這麼高,所以你會看到有限開發商拿了地之後,遲遲不開發,很大程度上就是方案不好定,也不敢隨意。
老百姓很少懂結構的,當然也很少懂設計,內部結構很難給人直觀的印象,但是設計就不同,大到一個小區的整體規劃布局,小到每一套戶型的設計,老百姓一進小區就能感覺出來,景觀怎麼樣啊?這個房子南北通不通透?採光如何啊?戶型方不方正啊?以上,全是設計,哦不,業內管這個叫方案。
我再說說我現在正在接觸的一個房地產項目,甲方拿的地不大,是商住兩用的,準備開發中高層住宅項目,當然要有商業,那麼怎麼做呢?
由於佔地面有限,將商業和住宅混在一塊,一樓是臨街商鋪,二樓是商場,再往上才是住宅,這是甲方的設計,方案就這麼定下來了。但是,問題來了,商業和住宅的結構不一樣,商業的結構無法支撐二十多層的住宅,怎麼辦呢?把三樓作為轉換層,避免住宅的山牆和剪力牆直插商業,從而決解了設計上的問題。
不知道題主看到這明白了嗎?
不管是大型的公共項目,還是小到老百姓居住的房子,從結構與設計來說,設計排在第一位,如果設計不排第一,那麼也輪不到結構。
因為還有錢的問題。


啊,剛剛晚上通宵出了一版圖,現在偷懶來回答一下下。
建築設計中就如同 @雨前羽街 所說,是一個協調配合相互制約又相輔相成的過程。建築當然想高大上沒柱子全無樑樓蓋凈高6m大開敞。。但是結構做的到么?答案當然是。。。。


做的到,人生是不是充滿了驚喜。但是這個項目甲方只要不是不差錢就不可能任你發揮,預應力板預應力梁那價格不是一般的高,鋼結構雖然輕巧可以做出很漂亮的造型但是成本比鋼筋混凝土要貴很多。一般情況下甲方要求絕對是第一位考慮的,畢竟人家出錢。在人家提的要求上,我們各專業協調配合盡量滿足,實在滿足不了的要知會甲方。絕大部分項目都是優先滿足建築使用功能,為建築專業服務,所以會覺得建築佔主導(事實的確是這樣)。但是究竟什麼專業佔主導也要看甲方要求和這個項目的作用。甲方就是要牛逼哄哄建出來要把業主眼都閃瞎,那我們建築結構設備專業就一起往閃瞎了的方向做;如果甲方就是一普通的房地產商為了掙錢,那我們所有專業就一起往偷面積降低成本的方向努力;如果甲方又要高大上又不肯花錢。。。不好意思,這樣的甲方已經被我們幹掉了。

ps.我頂板圖都畫好了,地下室的電氣提了個資料,說凈高不滿足;我說好吧,然後去找水專業想把頂板標高往上抬抬滿足底下凈高,水說不行,覆土太薄了走不了管,我說好吧;然後我又找建築說這咋辦你看看能不能把地下室的電間挪挪位置,建築說不行,挪一下太麻煩,我說好吧;然後我就去711吃宵夜放鬆一下,買了個車仔面+雞扒,跟售貨大媽說刷支付寶,大媽說不行,今天機器壞了(╯‵□′)╯︵┻━┻


謝邀。
並不存在「從屬」關係。
建築和結構好似一對夫妻,合作項目就是婚姻。
維繫婚姻應該靠情商,而不是智商。


打打吵吵,吵吵打打, 最後達到了一個平衡點。 這個屬於博弈學


哎,結構的,我們建築今天畫好了,你們結構明天能出圖吧?


當年系主任說過一句話:
沒有我們結構上實現不了的造型,只是成本問題。
所以..............
建築專業的人天馬行空的去畫吧。我們來實現它。
如果業主沒錢或者不喜歡,
返回第一句,繼續....


說的較多且雜亂,見諒,但都是肺腑之言。
在一般的民用院,建築專業是龍頭專業,通常工程主持人都是這個專業的人,與結構專業的人的關係其實與其他專業人的關係是一樣的。首先不像網路傳的那樣,各專業整天一副仇人臉,如果有,那就表明可能這個團隊有問題。如何處理好專業間的關係,其實挺簡單,就是建築專業要充分了解其他專業,注意,不是了解單讀一個專業,而且除此之外,還要了解各專業的關係。
先說與單專業關係,就拿結構舉例子。首先建築專業要對結構專業有一定的了解。就拿變形縫舉例子,你如果要在一開始的時候就通過自己的知識儲備(這個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大致定了一個位置,和結構專業給你定了幾個位置讓你選,對項目是截然不同的結果。因為一個單一專業的菜鳥工程師才不會考慮其他專業的感受呢,所謂的龍頭專業其實就是全專業,並不是靠龍頭二字飛揚跋扈,而是真的能從全局出發考慮問題。變形縫在結構一個專業看來,就是一個涉及本專業的問題,建築專業千萬不要這麼看。他關係到立面的美觀,空間的感受,防火的處理等等一系列的問題。
再說多專業,有了以上的例子,應該就好理解一些了。暖通專業從vrv改成中央空調,不是簡單一句話就完了,除了本專業的變化,還有電量,機房,荷載,消防都要跟著變,誰來協調,當然還是所謂的龍頭專業了,為什麼?因為只有你才能從全局出發考慮問題,解決問題。
所以不要談什麼對立,術業有專攻,只是恰好你學了這個專業,他學了那個專業而已。現在對的高度和角度看問題就好了。


做為一名菜鳥級結構畫圖匠,我的理解可能片面不成熟,各位大俠勿噴~
我覺得建築和結構應該是一種合作洽商的關係,因為有著共同的目的——盡量滿足甲方的要求完成一個建築物的設計。
做為結構師來講,我覺得應該盡量想辦法去滿足建築師的要求,不要輕易的就對建築說NO。但是在某些結構確實無法實現的情況下也要跟建築師做好說明,只要好好溝通,什麼都會好解決。
所以我覺得建築結構並不是從屬的關係,因為要考慮的方面可能會很多,需要結構師和建築師綜合考量到底怎麼做合適,最後達成一致的意見,當然既滿足建築的要求又不影響結構的安全性能是最好了。


三流結構師來說下。
除工藝外,結構師一般尊從建築師。
除非此處結構做不成或者違反規範,結構師都是根據建築師的圖進行結構設計。
當然設計都是在互相交流下完成。比如建築要求結構柱子能不能偏個位呀,結構要求門能不能移動幾公分之類的,只要能商量解決的,都是互相幫助的。
當然了,從我目前的經歷來說建築就是大爺啊。
一條伸縮縫,對建築來說是幾條線,對結構來說那就是重新設計。移個衛生間那就是改一個上午啊。
結構,建築,水電,暖通都是在相互交流下完成設計。
但是最終的BOSS是甲方
甲方一句話,建築改,建築改了結構也改。
不說了,改圖去了。


結構聽命於建築,

建築聽命於造價,

造價聽命於結構。


首先呢,前期建築先做出方案,得到甲方認可後,結構分析方案能否做出來,是否合理,之後建築開始進入施工圖階段,不斷的修修改改,結構開始分析,施工圖繪製,返提建築,水電暖也相互配合


建築方案和結構設計同步進行,方案來來回回改了N遍,最後還是第一版好!


建築一條線,結構一身汗


最近遇到了一件麻煩事,我們公司的外籍設計師設計了一棟不是很大的建築。理念上他主張用鋼結構,2樓轉角有玻璃幕牆那樣的。哪去給結構直接改成了磚混結構,然後用最簡單的磚混蓋(我不是結構設計師不是太懂)就是最常見的3米一個開間立一個柱子那樣。最後拿回來發現,原有的玻璃幕牆被柱子打破了,一層大廳空間被幾個柱子打破了,更搞笑的是,廁所的馬桶後面都有柱子。
外籍設計師有點惱火,改了一下,告訴他們即使磚混,也可以這樣排,可以不打破空間格局。
他們說造價會高,就完了。
我一直不知道建築設計和結構怎麼協調,我覺得,不是過高的造價下應該尊重建築設計,盡量能滿足其外形要求與空間要求。不然那和拉起來的box又有什麼區別。


這根本就不是誰從屬於誰的問題,優秀的建築設計都會把結構問題考慮得很清楚。

之所以有這樣的困惑,是因為你 壓 根 就 不 會 做 設 計

建築設計能力沒有好與不好之分,只有會與不會。


這是一個學生級問題,因為一定沒有做過真實項目。這個問題我覺得其實有提高空間,只是結構已經封死了。


一個好的建築師 是在前期考慮了很多東西預留給結構的
一個好的結構師 是要知道建築會不會在後期「欺負」你的


推薦閱讀:

北京值得观赏的现代的建筑?
佛羅倫薩大教堂穹頂特別在哪?

TAG:建築行業 | 建築設計 | 建築結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