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的書法好在哪裡?如何欣賞?

以這幅字為例吧,怎麼欣賞?
推而廣之,中國書法中那些脫離了字形的書法,怎麼欣賞?
=========
解釋下,脫離了字形,比如說這幅字里每個字拿出來從字形上來說沒有什麼美感。
========


我已開通專欄帶領大家從零基礎開始學書法,感興趣的就關注吧:
http://zhuanlan.zhihu.com/xueshufa

----------------------------------------------------------------------------
對我來說,這個問題涉及到一個經常性的困惑:面對「看不懂的書法作品」時應該怎麼辦。

有一個怪現象,對於科學類的東西,人們往往不介意承認自己的理解力有限,但是面對藝術作品時很多人都羞於說「我看不懂」,尤其是面對「我們中華傳統文化之瑰寶」——書法作品時。

反正我經常碰到看不懂的情況。

比如在一個展廳里,很多人聚在康有為的作品前,一齊稱讚這幅字:筆勢雄強、力透紙背、深得魏碑神韻……但是,你根本看不出來好在哪裡,甚至覺得毫無美感——這就是看不懂。

在這種情況下一定要保持鎮靜,調整呼吸,不要害怕自己的迷茫被別人看穿,也不要急著附和主流觀點試圖遮蓋自己的懵圈,按我教你的步驟做:

首先,想辦法確定這件作品到底是真的好還是那群人在瞎吹。

先衡量一下自身水平,考量一下自己是不是對於書法已經建立起完整的認知體系了,如果對自己的水平有信心的話,可以直接解決問題了——以我的標準來衡量,康有為的作品並沒高明到哪裡去,並不是很多人說的那麼牛X。比如 @梁源 的答案。

但是大多數人是達不到這種認知水準的,如果對自己沒信心的話怎麼辦?去找靠譜的前輩的相關評價,看看他們怎麼說。
比如:

我到底放心了
原來啟功老師也是無法欣賞康有為這一系的所謂現代碑派的啊
並且從源頭開始對阮元、何紹基、包世臣、康有為各種諷刺啊。
我就說包世臣康有為一定要把二王拉到瓦工石匠的水平然後去認連字都不一定認識的石匠為祖怎麼會有人叫好!就算是始平公造像記那個石匠難道認字?這樣的北碑拿來豐富審美還可以,拿來認祖,不丟人嗎?什麼藝術,當今書法界也只能用藝術這兩字訛人了啊。

這是題主 @任天涯 看到啟功先生的有關文章之後的反應。

然後,事情不能就這麼完了,雖然在老先生那裡找到了與自己相同的觀點,再遇見有人說康有為寫得多好可以輕嘆一口氣,眼望著地慢慢道:「你知道嗎,啟功先生說……」

但是,這個問題自己到底還是沒搞清楚。

所以接下來要做的是發奮讀書努力練字,不斷回頭審視這個當年令你困惑的問題,直到有天能夠理解前輩有如此評判的原因是什麼,或者自己能夠做出一個清晰的判斷(也許是和之前完全相反的觀點)。

畫張粗糙的圖可能表達得更清晰:

這就是我認為碰到自己看不懂的書法時的正確做法,「康有為」可以任意換成其他人,與諸位共勉。

最後,看到有答主說「康字有魏碑筆法,又深得《石門銘》筆意,魄力雄強,氣脈飛動……」我想問問類似常說「康有為的字取法魏碑」的同鞋,你們有沒有考慮過,你們深信不疑的這個觀點是怎麼得來的?

你真的分析過他的結構和魏碑之間的關係?還是說行書裡面有蒼茫的感覺就一定取法魏碑?是因為他寫過《廣藝舟雙輯》,所以按道理自然會對魏碑下很大功夫?還是說,「康有為的字取法魏碑」這個觀點只是你聽來的,然後便自然認為這是個如常識般正確的觀點,從來沒仔細思考過?

我給你們提供一個思路吧,在有一定書法基礎的情況下,臨三個月的顏真卿祭侄文稿然後放大做仿作,看看寫得怎麼樣。

如果寫得好就說是學顏真卿,如果寫得不好,就說最近在學康有為。


行深兄邀答,謝謝。我在喝茶,你明天不是就來了么,有興趣大可以面談,打字挺費神的。

先不說康南海吧,欣賞任何一副字,一個會欣賞書法的欣賞者,首先是打眼攝其精神,進一步再看其技法,是否有一些感人的細節。一目所遇,毫無氣息。那麼技巧部分,結字等就不再看了。

當然,能讓我們去看的展覽,特別是古代那些已經蓋棺定論的名手,沒有一個是浪得虛名,都可以先攝精神,再看細節,不存在不值一看的情況,所以如果覺得不好,還是要內視,自己找問題。

白蕉先生說康南海是爛草繩,對於前輩的評價,再壞也不過如此。那是基於白蕉先生本身不寫碑,康南海本身書法不那麼壞。

康南海的用筆是過關的。所謂氣息通暢,來源於線條的質地與篆書筆勢。這一點,說來源於石門頌,合理。是石門頌不是石門銘。頌是隸偏篆,銘是隸偏楷。

所謂關於康不會用筆的論點,是指的點畫技巧部分。康的筆下,看不出那麼多關竅,每一筆也說不出碑帖的依據,這是他不如沈寐叟的地方。

但要說,一個面目再醜陋,再不健全的人,也勝過精巧絕倫的木偶。這是書法傳統審美的核心,所以用筆一但過關,如精神從混沌中掙脫,一根繩的康南海,如蛟龍破海,任意騰挪。再非議他技巧不足,也不可能撼動他在書法史上的地位。

另外在結字上,細節不說,康從館閣脫出後,吸收了六朝的東西,結字的重心一般放在字的上三分之一處,這是超出學唐楷的審美。一般寫經這麼做,但大字,他堪稱典型,也許還是發明。

最後說人品,人的心性通達,是自己的事情。人品如何,卻有社會屬性的成分。康自謂讀書見大光明,從他留下的筆跡和文詞,我不懷疑他的心性通達。

有朋友的評論我看到了,說不如看看當今的大方的作品,我想那幾位老師,包括他們的老師,老師的老師,恐怕也不敢這麼輕視康南海。朱復戡先生弱冠在上海遊藝的時候,沈寐叟康南海吳缶翁都是前輩師長,孫曉雲老師是朱先生的外孫女,我想孫老師聽到這個也哭笑不得吧。

本來寫完了 我又想起來一件事情 前幾年我在上博看康南海的時候 在一件大對聯里 看到了幾處幾乎細不可見的牽絲 極其巧妙含蓄 讓人大為改觀 這是書上不可能看到的 我想有時候看看原件 會有更不一樣的感受


作為一個專業寫爨好多年的人,我還是可以很肯定的跟題主說一聲放心。

康有為的字不太值得學。

你推而廣之的兩個問題很好,有機會我會詳細給你解釋脫離自行的字如何欣賞,簡單說,脫離字型的字的美,是智慧層面上的,並非視覺層面上的,這一點,你真的入手幾塊經典的魏碑就知道了。康有為在書法理論上的貢獻大家都知道,弄了本兒《狹藝櫓單楫》集了碑派的大成。如果你研究魏碑的話,我認為這本書還是十分好的一本關於碑的鑒賞讀物。他基本上正確的對魏碑進行了分級,不過遺憾的是,就連康老師自己,都沒玩兒穿最高級的。

但是我仍然認為他是一個書法藝術成就比較高的人。如果一定要在書法史裡面找一個例子,我認為鄭燮和他更相似,這種相似並不是字形上的相似,而是思路上的相似。

如果你熟悉碑學,你就會發現,凡是以碑學帶入的行書,其一定給人以方正,雄渾的感覺,這一點以趙之謙,沈增植,何紹基為代表,我們先來看看他們的字。

。。。找了個趙之謙,還是給金農捧臭腳的。

再看看何紹基

極端一點兒的,看看沈增植。

我們就從這三幅作品來看,就可以看出碑派到了後期,用筆與傳統帖學的不一樣,方入方出,如果你要是楞網上說的話,和碑學最靠近的帖學行書就是宋朝黃庭堅的行書,但是只要往這兒一擺,你就能看出來他們的區別。

你要問我個人最喜歡哪個,那毫無疑問是趙之謙和何紹基,如果你讓一個學傳統帖學的人去寫他們的字,他們大概應該像我學行書一樣,會把頭憋大了。

書歸正傳,我們繼續說碑派行書。

我們去比較沈增植,趙之謙,何紹基,和康有為時,很容易發現,雖然他們都是處於晚清的碑派,但是他們對自己各自的字的發展方向是不同的。其中何紹基偏離魏碑最遠,以回腕的特殊技法追求點化的靈動和筆劃誇張的粗細變化。在方正的外表下靈動字的內部結構,何紹基的行書,是對魏碑行書的一種發展嘗試。

趙之謙則在氣勢上更勝一籌,追求開闊,如斧劈,壁坼一般的線條美感,字形有很多保持著魏碑特點的扁型,用筆多側鋒,這種方法是魏碑中常用的筆法。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你去看趙之謙日常的行草信札,會呈現出和他大幅作品不一樣的風貌,在此我不贅述。

沈增植的字則更為極端,你可以看到裡面甚至有一些隸書的筆法,在他的筆下,字的大小被統一,字的稜角被誇張,似乎每一筆都在和二王作對。

然後我們說康有為。

康有為一生崇碑,但是你看他的字,其實不那麼碑。就拿題主所拿出來的這副對聯來說,你看他筆筆中鋒,讓我的一個想到的是,同樣喜歡控制筆鋒,卻得二王書風的老哥。

這是八大山人的書法。我們比較一下八大和康有為,是不是在筆鋒的控制上十分相似。都是有意在用中鋒寫字。你要說這和魏碑相似,那可真是冤枉魏碑了。但是你要說康有為和二王相似,那你真是冤死二王了。

而這就是康有為取法的特點,他崇尚碑學,卻又盡量避免碑學中的恣意,去中和碑中「過方」的字形和筆劃,趨向於「靈動」。而又在靈動的結構變化中,去保持碑的穩定與方正。

我也不知道他為什麼這麼做,都說這個人是個欺世盜名的鼠輩,也許他的字,和字如其人四個字,靠得最近。為人一生原話,想激進,卻又激進不起來,想保守,卻又保守不住,一直在左右搖擺,尋找在風雨飄搖的年代自己的位置。

最後我說一下,為什麼我說,他是一個藝術成就比較高的人,還說他和鄭燮相似呢?

我們先看一下鄭燮的字。

鄭燮把行書和隸書安排進作品,獨創了所謂六分半書,外行看起來不錯,但其實其氣質一直為當代評論所不屑,認為其做作。相比他,金農的「渴筆八分」卻成了古雅。的確,如果你單看鄭板橋的行書,你仍然會感覺到比起清朝其他行書大家,當然包括金農,他的行書都過於秀媚,筆力偏弱。(唯一一個比他還弱的是伊秉綬),雖說這樣的字不好看,但是這樣的思路,卻是我們學書的人應該學習的。

康有為覺得北魏這些沒文化的人寫的字,比你們這些天天念書寫成館閣體的朋友們寫的牛逼多了,更多的在我看來,就是因為他很好的思索了中國書法里關於型以外的需要通古的那部分哲學問題。他在魏碑與行書之間的融合,並不是很成功,但是,起碼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思路,我們是否能在他的肩膀上和思路上去完善他的書風,還是我們應該避開他的嘗試走一種其他的審美途徑。這是讓我們一直應該思索的一個問題。


@米小粒同學邀我回答,大概是沒看清楚,這個問題根本就是我提的。
我提這個問題,其實是想解決我作為外行人對於現代碑派書法欣賞不能的狀況,當然我這裡的前提是假設現代碑派書法是可以欣賞的,我始終假設我是沒有摸著門徑。
這個問題提了很久了,但是也一直沒有得到滿意的答覆,到現在也是這樣。

@yolfilm老師的回答,因為和我的觀點基本相同,特別是對胡蘭成這種爛貨的唾棄,我很爽,我很贊同,不過當康有為換成於右任乃至換成其他的現代碑派書家的時候,我的問題其實依然還是存在的。


@王路 老師這個回答呢,我說話直一些,希望別介意啊,我是針對這個回答。有點比我還外行。你論證的方法就是拿出幾個字來說,你看這字,就是好,就是好!之前還扯了一堆什麼本來面目、習氣、印刷體之類話,(我注意到你說一般人練字就是受印刷體影響太深,而且在很多回答里都說道這個,你恐怕是把宋體、楷體、印刷體之類的概念搞混了,你是把宋體當印刷體說了。)然而沒有任何說服力,沒有力度,就像你把那兩個字拎出來說你看多好多好一樣,毫無說服力啊,找一小學生寫一年半載字都能比這好好嗎?所以我就基本覺得你的回答是用你的聰明去揣摩書法,你自己應該是沒有練過字的。


@熊故城 老師給出了康有為晚年否認尊碑的言論,能不能在精確一點,言論出自哪裡,那本著作,是否不存在歧義的可能性,謝謝,請熊老師補完,再次感謝。

@畢宿鳶棲 老師回答里說道

果然是我小時候臨摹曹全碑的時候把審美觀給整歪了?

這點很重要,我以前不能欣賞的時候總覺得我大概是臨碑帖不夠,量到了,大概審美就會自然而然的完成轉變,大概那時候我就能欣賞了,不過這些年下來,臨讀的碑帖我自己覺得也不算少,可是我感覺這種希望是越來越渺茫,各位老師,果然碑帖臨讀到位了,審美就能轉換嗎?


@吳佳樹 老師的回答,我覺得有些啟發了。可似乎還是不夠。比如筆中有古意憑什麼就比無古意的強?這個有來歷的筆劃和審美是如何形成轉換的?吳老師答案中有句話說藝術的本質是不可複製的變化,挺有禪意,可如是一來小孩的塗鴉和書法家的書法就都是一回事了?
========20140428 START====================
吳老師說要讀中國書法史,七冊的那個,嗯,至少是指出了一條明路,先秦卷已經快讀完了,讀完七卷我再回來說這個話題吧。
=======20140428 END===================

吳老師和 @趙德柱老師 @梁愛敬老師講的都有啟發,比如梁老師講到康字好與不好的分析。但問題就在於,說服力和殺傷力不夠。比如梁老師說康字好在

康字有魏碑筆法,又深得《石門銘》筆意,魄力雄強,氣脈飛動,單是在氣上,已是清末書家中的一筆一高手。

有魏碑筆法,明白!
得石門銘筆意,明白!
魄力雄強,氣脈飛動?可有人還說他的字是故作雄強,運筆如一條爛麻繩在紙上翻滾呢,不明白!

總結下,趙老師到梁老師的說法,都提到了筆意有來處,可這也正是我不明的地方。
北碑大部分是書寫者也不入流、刻碑者也水平低的作品,這是因為第一北朝很多是少數民族政權,對書法根本也無所謂,第二北朝的經濟文化水平遠低於南朝,當時南朝的二流書家入北地都被當作超一流高手。
雖然這個時代處於隸變時期,雖然北朝碑刻因為沒有法度所以有了各種異樣的風格品味,可這有什麼值得效法的?難道我們欣賞書法是,嗯,這一筆來自龍門造像,嗯這一筆來自爨寶子碑這樣?
按說碑學到阮元處就已經確立了,為什麼阮元及其以前書家的字裡行間還都是有臨池的功力能看出來?為什麼到了康有為及其後的所謂現代碑派的作品,臨池的功力越來越難看出來?
書法到底是
藝術,所以想咋來咋來
還是
小圈子裡的狂歡?
亦或是
日常書寫基礎上的審美共鳴?
再有啊,如是尊碑可以,那是不是我們也可以組織一堆剛會拿筆的小小孩隨便寫字,然後我們再去尊幼童之書?

各位老師,我其實就拜求一個能摸著門徑的方法,或者那位老師能把道理講明白,讓道理成為鋒利的大刀將我斬成肉末也可啊。

=======================
謝@阿貓貓推薦啟功先生的《啟功給你講書法》
第一章迷信由於誤解 p8

第五點,是說藝術理論家把書法和其他藝術相結合,因而書法也就高起來。比如
現在有許多藝術理論家來講書法,我不懂這個書法怎麼是藝術。我就知道書法同是一
個人寫,這篇寫得掛起來很好看,那篇寫得掛起來不好看,說它怎麼就好看了,我覺得
並不是沒有方法解剖的。但是要提高到藝術理論上解釋,還有待將來吧。

第二章字形構造應該尊重習慣 的題頭圖

【釋文】
又有人任筆為書,自謂不求形似,此無異瘦乙冒稱肥甲。人識其詐,這曰不在形似,你但認我為甲可也。見者如仍不認,則曰你不懂。千翻萬刻之《黃庭經》,最開詐人之路。第三章 碑和帖 p32 啟功《論書絕句》之九七
少談漢魏怕徒勞,簡牘摩挲未幾遭
豈獨甘卑愛唐宋,半生師筆不師刀
p34

................................................................................問題是你喜歡我不反對,你
有自由,但是我沒法按那個辦。實用跟個人愛好,跟個人偏好,那是兩回事。比如字,
我們現在說寫美術字,寫招牌,我寫美術字,那更有自由了,你愛什麼寫什麼,但是寫美
術字我得先象尺子、鉛筆畫出道道來,哪一筆怎樣,得畫出美術字體的效果。反正我給
別人寫個信,寫個便條,我不能用美術字,用美術字太費時間了。我不反村個人對藝術
風格的愛好,我也不反對對於某個古代的某種不成熟的,或者在成熟過程中所經過的
某種字體的偏愛,但是我們不能拿我所愛好的一種東西強加於人,說你必須這樣才高
級,那樣就低級。

第四章 入門練習 p56-p57

清朝有個叫包世臣的,他就創造出一種說法來,說是看古代的碑帖,你把筆劃的兩端(一個橫划下
筆的地方與收筆的地方)都拇上,就看它中間那一段,都「中劃堅實」,筆畫走到中間那一段,都是堅硬而實在。沒有人這樣用筆。凡是寫字,下筆重一點,收筆重一點,中間走得總要快一點,總要輕一點,比兩頭要輕得多,兩頭比中間重一些。在這個中段,你要讓它又堅又實,怎麼辦呢?就得平均用力.下筆時候是多大勁兒.壓力多大,一直到末尾,特別走到中間,你一點不能夠輕,一直給它拉到頭。「中劃堅實」這東西呀,我有時開玩笑跟人談.我說火車的鐵軌,我們的門檢.我們的板凳,我們的門框,長條木頭棍子,沒有一個不是中間堅實的,個堅實中間就折了。這樣子要求寫字,就完全跟說夢話一個樣。
我說這是用筆的問題,而為什麼會出現這樣胡造出來的一種謬論、不切實際的說法呢,都是因為看見那刀刻出來的碑帖上的字.拓的石刻上的字,由於這個緣故發生一種誤解。這種誤解就使學寫字的人有無窮的流弊.也就是說所臨的那個帖它個身就不完備。這不完備是什麼呢?就是它不能告訴人們點畫是怎麼寫成的,只給人看見刀刻出來的效果,沒有筆寫出來的效果,或者說筆寫出來的效果被用刀到出來的效果所掩蓋。碑和帖是入門學習的必經之路,必定的範本,但是碑帖給人的誤解也在這裡。現在有了影印的方法就好多了。古代的碑帖是不可不參考的,但是我們要有批判的、有分析的去看這個碑帖。入門的時候不能不臨碑帖,而臨碑帖不至於被碑帖所誤,這是很重要的。

============
再次感謝 @阿貓貓同學推書
我到底放心了
原來啟功老師也是無法欣賞康有為這一系的所謂現代碑派的啊
並且從源頭開始對阮元、何紹基、包世臣、康有為各種諷刺啊。
我就說包世臣康有為一定要把二王拉到瓦工石匠的水平然後去認連字都不一定認識的石匠為祖怎麼會有人叫好!就算是始平公造像記那個石匠難道認字?這樣的北碑拿來豐富審美還可以,拿來認祖,不丟人嗎?什麼藝術,當今書法界也只能用藝術這兩字訛人了啊。


斷壁殘垣是美,沙漠古城是美,青苔石板路是美,一葉孤舟也是美。當你看慣了嶄新和嬌嫩,厭倦了整齊與繁華,就會被這種味道吸引,而這在書法中正是魏碑的味道。康有為尊碑抑帖,因此他的風格是魏碑風格,追求樸拙蒼勁的味道,建議看看龍門十二帖,就知所以然了。


@yolfilm
yol先生,首先表示抱歉。我沒有一點罵人的意思,請見諒。只是立場不同,外加這幾日煩心事略多,今日又忙了一天,準備入睡才點開知乎瀏覽。書法話題在知乎上不多,偶然看到一個便覺歡喜,但進入後一看大失所望,原來是抨擊的,也就略有些情緒。剛瀏覽了其他一些文章,跳出圈外看看,頓感輕鬆不少,回來再看yol先生的回復,心氣兒也就沒那麼大了。若之前話語不當之處,望見諒。
至於寫答案這件事,我也曾想過。因為我在一星期前左右就看到了這個題目,曾有衝動要寫一篇長篇大論。但整天繁忙至極,就打消了這個念頭,每天也就看看主頁。中間隔著幾天沒看到這題目,起初以為沉了,直至今日才重新看到此題和您的評論罷了。
看到您說我只會照搬書上,我有點不認可。照搬書上就錯了?從小到大我們的成長哪天離開書了?我不敢說書上全對,但至少書中蘊含著大量足夠你認清這個世界方方面面的知識。難道活在新世紀的人只要一提起書,就會被認為是書獃子?再者說來,不說那麼大的,就算是書法藝術,難道我們只認可自己心中的見解,美其名曰「有自己的見識」,而忽略了其他觀點么?顏真卿的楷書,同樣是在唐朝,比比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可以看出很大不同(我就不附圖片了),但是曾經我姥姥姥爺(其實我才是年輕人,sorry)都說,這仨人的字比顏真卿的好看。注意,是好看。但這是什麼人的眼光?外行人。他們能分辨出哪個好看,哪個不好看。因為他們用的是人類生來帶有的眼光,看得不是字,而是空間。他們認為那仨人的字空間很均勻,有一種人體美,空間向中間收縮,好像細腰一樣,看起來很舒服,所以,認為很好看。廣大人民群眾都是這麼認為的(參考現在的龐中華、司馬彥)。但是。書法既然被稱為藝術,那麼就得有理由,所呈現的現象就是,在書法圈內(江湖上會點書法的那種不算),沒有人認為他們仨個人的書法藝術價值比顏真卿高。理由就是,顏真卿的書法中,融入了篆意。(大多數外行人也會說,顏真卿的書法好,因為體現了純樸,樸實,線條厚重有力量,有質感,適合打基礎。所以,才會有很多小孩從小學毛筆字從顏體入手。懂了吧。P·S:當代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反對從顏體入手。首當其衝的是我的老師,現任西泠印社副社長陳振濂先生。)那什麼是篆意,外行人只知厚重,但不知為何厚重,是什麼影響了顏從而形成了這樣的一種書法風格。可以說,當代幼兒習顏字,就是這些外行人充內行,煽風點火造成的。篆意,顧名思義,就是有篆書的意味。大篆,也就是金文,大多刻在鐘鼎之上,由於青銅清硬,所以所刻之字筆筆粗細一致,又由於鐘鼎乃圓體,所以內空間稍有外拓。(沙夢海先生曾在生前有過關於鐘鼎、碑刻之字中寫手與刻手的相互關係,並列舉了哪些碑略好,哪些碑略差。趙明誠,也就是李清照丈夫所著《金石錄》,也多有記載,但恐涉獵金石學太多,將大費周章,就不一一說了。)小篆,秦統一六國,統一文字度量衡。統一的就是小篆,百度也有,代表人物,李斯,李陽冰。同樣,作為官方字體,小篆的空間更是嚴絲合縫,《嶧山碑》更被稱為鐵線篆,所以,線條更是筆筆中鋒,粗細均勻。說完了篆書,再來看顏體。唐朝顏真卿,幾乎筆筆中鋒,前三家內空間都收縮,唯獨顏字外拓,豎線條更是中間粗,兩頭細,極盡大氣。為什麼。為什麼顏真卿的藝術價值這麼高?為什麼天下第二行書只是顏真卿悲痛欲絕的時候信手寫了又改,到處都是塗抹痕迹的一篇手稿?不是因為他寫的字好看!懂嗎?不是因為他塗抹的痕迹好看!而是因為唐朝只有他一個人蔘了古法!
顏跟其他三家取法根本不是一個級別,比如螞蟻看著小土坡,而鷹在看著高山。
這,才叫藝術。
所以我之前說,在藝術里,有時候,乾淨好看,並不等於美。
而顏真卿這個例子,只是漫漫書法長河中的一人罷了。
學了這麼些年的書法,其實中西藝術本質上都是相通的,別說中西方有文化差異,我說的是本質,藝術的本質。那就是不可複製性的變化。
好看的字,電腦上打出來的字好看,但終究不是藝術。
其實康有為的書法確實不怎麼樣,我之前那麼說,只是覺得很多人也說不怎麼樣,但是說不到刀刃上罷了。這些人不知道,康有為的字不好在什麼地方,只是跟著瞎起鬨,好像一堆烏鴉,只會亂叫,看著好笑罷了。
如果咱們都是研究書法的,那麼我肯定會說康有為的字的來龍去脈,他的優缺點。如果簡單概括下康有為在書法上的貢獻,那就是開闢了近現代碑派的先河,屬於碑派的鼻祖。他對書法藝術的貢獻,大於人們對他字的評價,所以中國書法史上會有他一筆。(不要說魏碑不好,不要僅僅停留在好看不好看的層面上,魏碑、魏墓志銘書法風格的變化是絕無僅有的。包括古隸。我一個學理科的同學看到《西峽頌》之後就說,你就學這麼難看的字?現在你能體會這句話問得多麼膚淺了吧。這就屬於外行。)

我現在是躺在床上用手機碼的字,已經大概兩個半小時了。不為別的,只為了給你一個回復,一是道個歉,之前語氣不好,二是證明一下我的幾個觀點。

僅此而已,望接受@yolfilmm


凡是關於主觀感覺的,比如美醜之類的比較,說到底都是一個體系問題。一群人覺得美,你覺得丑,有兩種情況:要麼你沒有進入這群人的體系,要麼你建立的體系高於這群人的體系。當然這背後還有一個話語權,這涉及到體系的操作問題。對於康有為書法美醜的認識,你要先把中國書法史了解一下,進入體系之中,再來談論方為正解。否則就是偽問題。


不覺得好。不會欣賞。既不美。又沒格局,歪歪扭扭不該抱團強抱團,該緊緻又松垮了,勁用的亂,氣不定心不正。聯繫到殺幾個一品大員就是變法的高論,加上欺世盜名騙錢的招數。

覺得沒必要抬高…


郭鼎堂的字是極為聰明而化為媚俗,康南海的字是極有立場而化為險惡。
其實書法史上主張尚意書風、奇絕詭怪、四寧四勿之類的多了,但是傅山王鐸張瑞圖等眾的書法,真心好看得很(這裡有個故事,我高中看王鐸字,以為丑,我父親笑說,你以後再來看。大學回去看到父親寫的王鐸,震驚說這臨的誰?父親笑道,王鐸啊。我才發現之前是自己審美水平跟不上,對書法的理解停留於線條和結構)。
以及 @吳佳樹 先生提到的祭侄稿,本身就極為好看了, 吳先生對於顏字的看法比較學院派,古人對顏字哪裡是那等復古看法,蘇東坡還瞧不上顏字呢。(經 @上官弘遠 先生指正,蘇軾瞧不上的是柳體,古人認為顏體其實是改革家,繼承傳統又能革新書風之英豪,此處引述錯誤。)
而 @yolfilm 先生觀點則真性情得很,我雖也不喜歡康字,不過康南海對於書法理論的貢獻還是無法抹殺的。康字是典型的理論走在實踐前面,提倡碑學走火入魔,用成熟筆法寫不成熟理論,恰似學韓愈作文者刻古。關於碑學,可參以中國書法為背景,論述南北碑的關係?這下面我的回復。
@王路 先生相對來說,只看筆法結構這樣的點,有些失之偏頗了。
以及,看一位難以理解的大書法家,比如懷素,比如米芾,比如傅山,有個簡單辦法,把他的小楷、手札找出來看,如果毫無可指摘之處,那其藝術水平是有保障的。米芾四十歲前不創作,豈是開玩笑的?書法什麼時候是隨便畫畫的東西了?
康有為?形象更像是在紙上叫著我大碑學威武霸氣,論字本身,遠遠不足。他的最大意義在於在帖學背景下,扛起碑學大旗,僅此而已。
不想當書法家的理論派不是好革命者。
——還有 @趙德柱 先生在回復里提到的黃永玉,土雞瓦狗耳。
碑學本身,是且只能是書法邊緣,用以汲取精神則化腐為奇,用以貫穿始終則走火入魔。
二王是石匠能比的?不是瞧不起碑學,而是那東西本身就沒有太多值得瞧得起的地方。
書法之為物,首要在於法度,能夠豐富法度,自是好物,如石門頌瘞鶴銘,有些則是純粹的瞎搞,噴槍刷個「火補輪胎」,真心也有人把那東西算書法呢。
書法最大價值,就在於將表現形式和內容合二為一,精神氣質和紙上布白一體兩面,書者、如也,古之大書家,大概如此。


一、「丑」和「藝術價值」是獨立的, 不是說只有美才有藝術價值,丑也有藝術價值。
但是不能說丑=藝術價值。

二、康有為在書法上是有創新的,但是「創新」不等於「好」

三、康有為創新,其實很微不足道。日本人在漢字書道方面此類創新極多,且康有為書法跟日本書道里的一起也排,康書也不上很靠前。
比如良寬和尚的「天上大風」,美感、格調都比康字好。

但是日本的書道在漢字書法里,也著實排不上號。

四、知友@王路說康字「無一筆苟且,寫自己的本來面目」
這個「無一筆苟且」並不是評價說法好壞的標準,就好像說開車「踩油門堅決」,跟「開車水平高」沒什麼必然關係。
至於「寫自己本來面目」, 顏真卿、謝安、蘇軾這種忠臣名士大家寫「自己本來面目」恐怕是有極高藝術價值的,
康有為的「自己本來面目」,額.. 大家還是看 yolfilm回復中的照片吧。


總結:

康有為書法是有功夫的,不能說「不會寫」,也是有創新的,但是算是「邪門外道」。
拿武功比較,合理的比喻是相當於:

明教-巨木旗
巨木旗掌旗使:聞蒼松。
巨木旗擅使巨木,每十人抬一根巨木,每根巨木有千斤之重,木上裝有鐵鉤,每人挽住一根鐵鉤,將巨木拋出將敵軍砸死。

恩,有武功,但是離武功高明,就差得極遠了。


買本《書法有法》,這裡面對康聖人有詳盡的解釋:
康南海奸詐。他寫給自己看的字不這樣。參見書里附的康筆錄《光緒密詔》。《廣藝舟雙楫》有政治宣傳目的。
他給張裕酒廠題的字也沒這麼難看啊,還能看出顏真卿草書的影子。
所以他完全就是看人下菜碟。近人里,范曾跟他一個毛病,缺德。這玩意兒沒救。


-
一、

世事無常,所謂「無德」之人,寫的字不一定就醜陋。
但,正巧那康有為的一生行誼,配他的字,太是恰當。
正巧,還有另一個垃圾級的人物,正好能和他媲美的,名為胡蘭成。

不信?請看下面的字,和康有為不是雙胞胎的字筆?

在歷史的垃圾堆中,兩個垃圾人物,用丑到叫娘的爛字,遙相呼應。

康有為、胡蘭成,非常妥貼地闡明了:「人心有多醜惡,那一手狗趴字,就能寫的有多醜惡」。

康有為,好一個自稱「我有光緒衣帶詔」的騙子。
把個公元3世紀的三國演義的段子,弄到19世紀(1898年9月)來的騙子。

康有為,把個救命恩人孫中山辛苦創立的興中會掰彎了的;
把個救命恩人孫中文,一手創立,追求民主革命的「大同學校」,弄成保皇黨大本營的;

他奶奶的康有為,字如其人的,貨真價實的,十足十的騙子。

歪七扭八的騙子。

(我承認,詛咒此君的垃圾大字,我的道德潔癖,得到了莫大的愉悅和滿足。)

二、

自古以來,學書法的課上,老師都會教你,魏碑少碰,不小心會壞字。
長大後,想起這句話,我都會腦補一句,嗯嗯,康有為是最好的「壞字」明證。

要說書法,系出同源的,擺兩個出來看看,自可一較高下:

殺妻被判死刑,特赦免死,成抗日名將(後被共軍剿滅)的張靈甫,近代魏碑大師。

李叔同,碑體書法。

要說寫的不好看,于右任,近代魏碑收藏大家。
西安碑林博物館中,收藏展覽的魏碑,十之八九出自他的庫房。

看他寫的碑體,我再白痴,也不敢說一個「不好」。
字好看嗎?不好看,可筆力萬鈞,叫人不敢側視。

總之,別整天說誰不懂書法了,爛字就是爛字。
就是搬一本「書法史」來訴諸權威,我也不吃那一套。

不愛康有為的鳥作品,就是不懂書法了?去!

發明個「康體」二字,也不能證明康騙子的字就能變好了。再去一次,去!

在我眼中,康有為那手筆,只值三字:鬼畫符。

三、

說實話,日本的新式書法,像康、胡一流的不少。我是真見得多了。別以為我「以怪為丑」。

康有為的字,放現在的日本書法界,同型的一把抓,一大堆,可以用火車拉幾十車廂滿滿,
全都是這種枯墨、燥氣、直筆干到底的碑體風格(我發明的名詞)。

但,撇開為人處世,歷史劣跡不說,康有為真的很沒有審美情趣。
他的字,完全透露了此人的貧乏索然,沒有美感天份。

不看別的,看他留的那兩串糟鬍子,就能知其天份一二。

能把鬍子留成這幅德性,真也算是他的本事了。
不信,請細看照片中,老兄的通天通地的長鼻毛。

就這,跟我說他的字好看到哪去?得了吧。

-


xieyao,
康有為的字哪裡都不好,無論是用筆、結字、章法都沾不上邊。
書法的審美這種事情真的很難言語說清楚。比較讚同周斌老師的觀點,寫寫看看自然就知道了好壞。
比如多看看言恭達 孫曉雲 陳振濂 等大方之家的作品。


看諸位回答味同嚼蠟
喜歡碑學可以專註於顏真卿 楊凝式 平復貼的學習研究 然後再挑揀出晉唐時期碑裡面123等 最後再看看後人於帖中究竟深入了多少

若關注清代碑學 不如去看看趙孟頫 黃庭堅

現在張嘴閉嘴碑帖分家 弄出一些碑學半吊子 若有能力何不直接從碑研究

就說瘞鶴銘 四山摩崖 清代那個金石大家能如願達到這個水平的
張玄 李璧 鄭文公 這些不比龍門二十品要強


純以字論,康有為算是一手好字,也當得起一時翹楚。

康有為的字不算是題中所說的「脫離字形」。康有為屬於所謂的碑學,是可以上溯到宋代的,脫胎於隸書和魏碑的痕迹很重。碑學的字工整嚴謹,但是筆畫間舍掉了傳統隸書和正楷的入筆、頓筆和收筆,所以看起來似乎不是傳統書法。

清朝以後,書法上已經沒啥讓人眼前一亮的變革了(記辮子皇帝們一大功,清朝算得第三大文化真空期,第二是元朝)。所以很多書家在碑體上下工夫,力圖走出與過去完全不同的路子,形成了碑學大盛的局面。康有為可以算是碑學集大成的一個了。

康有為的字不僅有碑學的形,在字形結構上也兼有帖學的意。簡單的說就是整篇看來工工整整,單字拆開又是遒麗洒脫。不誇張的說,如果清朝延續至今,康有為的字很有機會成為我們的「館閣體」。(說起來康有為和趙孟頫也挺類似,個人操行上為人詬病,書法造詣卻頗深)

不過在如今的書法藝術欣賞的角度上,康有為的字是比較不討好的。他的字過於工整,變化不足。這也是大多數碑學字的一貫風格,當時看來習得還挺便於科考呢。不過我們現在討論的是書法藝術!什麼是藝術?藝術講究的是一篇寫不出兩個一樣的"之"字!而不是整篇字都一個調調。這點上,同是碑學的板橋哥就完爆康有為,也得到當今的更高的藝術評價:

再看看之前知乎討論的黃永玉大師的字:

到這一步,字已經完全成為藝術的附屬。就是傳說中的隨(ai)心(za)所(xie)欲(za)不(xie)逾(dou)矩(cheng)。

換算成籃球界的評價,大概就是康有為屬於毫無疑問的全明星,但是名人堂進著比較糾結的歷史地位吧。

============================= update 1===============================
排最後是有多少人點了反對啊...
給你們個康有為的行草詩軸,哪個小學生畢業之前能寫到這份上,我給他提鞋磨墨!


@任天涯 與您的討論,這個答案或許有點長,直接就開個樓回復您吧~
如果您非得糾啟功先生這一家之言,我剛才去看了一下您看的《啟功給你講書法》,所以有以下幾點:
一,您說「把書法當藝術來說事用藝術的角度來說字好不好,啟功先生覺得時機並未到,還得以待將來」,您是以偏概全了,啟功原話的意思是把個人的書法作品提高到藝術理論上解釋是為時尚早,並不是您所說的「把書法當藝術來說事以待將來」,反之,啟老並沒有否認書法是藝術,第一漲第二點就說了書法是藝術又是技術,只是他認為技術更重要;
二,啟老的理論來源於他的學養,他不是寫字出身,曾經臨正統派的畫也是需要別人題字的。說句實在話,啟老的書法本身並不十分高,他的卓然地位多來自他鑒定方面的成就。
三,美術史這東西本來就是虛無縹緲人云亦云的,每個人都可以說自己了解美術史,也都可以說自己了解的美術史才是最正確的,這都無可厚非。啟老在自己的觀念里這麼認為當然可以理解,但藝術不會考慮參與者的反應時間,個別人一時半會沒有反應過來跟藝術本身毫無關係。啟老認為不到時候是他對自己的及當今書法的認識,就發展程度而言,啟老的書法確實還沒有到用藝術理論來解釋作品的高度,當代書法也鮮有當得起用藝術理論解釋的作品,因為時間不到。
四,書法是藝術,但不是想咋來咋來,也往往並不符合大多數人的審美(實際上很多想咋來咋來的「書法」被誤認為「藝術」,很多「好看的」字也都被稱為「藝術」)。藝術不是漂亮,不是率性而為,藝術是一個脈絡一個整體,所有人都是管中窺豹不見全牛,唯一的區別是看的多和少。所以在知道藝術是怎麼回事之前,還是先試著越來越深的去了解他。就書法而言,如果想要了解全貌,最重要的應該是「脈絡」,要了解脈絡不是只看啟老的書就可以的……
以上是我的愚見,歡迎討論~


康有為的字立場表達大於內容深度


以其運筆方式,特立獨行的圓筆表達方意等方面的(他認為是復現和繼承以發揚古碑,其實達不達得到或者甚至是不是都另說)嘗試來說,對於拓展書法審美有一定的積極意義,而僅就筆勢章法而言也不能說完全沒有「功夫」。

但適不適合後人練習那是另一回事兒,能不能支撐起大家之名又是另一回事兒

能夠開一代書風的大家,都是在表達背後有足夠的內容深度的,也就是說審美追求和務實的鍛煉與提升並舉的

二王到蔡襄到趙孟頫文徵明到沈尹默這一系自不必說

雄渾而古拙的顏氏晚期書風、清麗而蒼勁的柳體、神采斐然八面出鋒的米芾,這些氣勢迥然但審美其實保持「中庸」的書體也甚至不需要多言

就算是「石壓蛤蟆」和「死蛇掛樹」的蘇黃,也並不「散漫狂怪」,以寒食帖+黃魯直貼拔為例,單就「清媚俊美」而言的用筆,蘇黃二人在運筆細節上恐怕都沒有,實際上寒食帖的運筆非常地洒脫質樸,和快雪時晴、蘭亭集序、汲黯傳的登峰造極的勾畫結體表現不能比,但在運筆、結字、成篇上,不論是蘇的詩還是黃的拔。都是氣貫長虹的,此之謂 天下第三行書

而且這些老傢伙,你只要看他們的小楷小行楷,就能夠知道他們能夠「變法出新」的同時保持審美的一致性的內在功力從何而來了

審美實踐的基礎還是要實踐,要求自洽。

答案中也有用板橋體舉例看其與「碑學」的異同的

但不同的是,板橋體在整體的氣勢和節奏上是「自洽」的,是完善的,融會貫通的,這充分說明了板橋在創作中「從自身出發」但尊重傳統審美的基礎上去發揚的謹慎態度,而這背後為了讓「審美內容」與「審美方向」的追求自洽,他是下了一番苦功才有這樣「稚拙中含靈動」「亂石鋪路而神采斐然」的結果的。

甚至於同樣旨在復現碑意的,樓上都舉過例子的于右任張靈甫,甚至是筆法更加疏放的趙之謙,其筆意、功力儲備和審美內核之間,都是統一的,恐怕都得承認其筆意疏放,但誰也不敢說他們的字不好看

但康有為的書體,在筆意筆勢的審美上是斷裂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求其型」,意在表達而沒有穩定的表達核心來支撐,古碑刀法提煉中鋒,可以,渾厚入筆枯墨飛白求其古拙蒼雄,也沒毛病——趙之謙也是這麼做的,但問題在於其與整體態勢格格不入的圓筆中的媚態和呆板結體中的壓抑與死氣,都是與還原蒼雄古拙碑風格格不入的東西,甚至在這種書風之下他也沒有對運筆等基礎功力做到控制力,這讓他尤其在大字楹聯方面的表達特別像「會寫平直的橫豎撇捺的小學生在刷字」,其稚拙的結體和力求蒼雄的厚重筆法完全走向了審美的兩面,而這兩種表達的功力本身也很難說有什麼「深度」


宋儒說過,讀書的目的在於變化氣質。
書法也是一樣。有價值的作品,在於它由後天學力得來,能滌除先天習氣。
康有為的字丑不醜?丑。
找一百個沒有書法功底的人,字沒有一個不醜,但沒有一個,會丑成這樣。
他們的丑,叫習氣。康有為的丑,叫自家面目。
就在這一點上,丑與丑區分開來。一個地下,一個天上。
不過,你照著這模仿一幅,你就完蛋了,因為假,因為那不是你本來面目的流露。
你說,我不臨碑臨帖,我寫的字就是本來面目。
那也錯了。你臨的是你眼中看到的字,書本上的印刷體,周圍人的手寫體。
那些,都不是書法,而是習氣。有了習氣,就看不到自家面目。
就像佛家說的,真如本來清凈,但被習氣熏染了。
學書,必臨摹。
須從萬千名家的刀劍下,殺出一條血路,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
處處和人同,又處處和人異。這就是價值。
若反過來,處處和人異,卻處處和人同,這就是狗屎。
康有為,屬於前者。
此中分際,不能言詮。惟以學力得之。

廢話不說,上圖。

這個字,怎樣?可有哪一畫沒交待清楚?

臨習碑帖功底不深的人,能寫出如上二字?哪一橫,哪一豎,哪一點,不極具功力?

如上三字,是從此帖中選出。康有為的字。

把每個字放大了細看,有一筆苟且嗎?

另,此篇單論書法,不論品行。
禪宗云:只貴子眼正,不說子行履。
康有為的書裡邊,扯淡的話非常之多。
書法,本身就是主觀的東西。康有為評書法,又是主觀中的主觀。
然而,康有為的意義,也就在這裡。
如果他講的都對,他的學說就一錢不值了。正因為講得不對,有爭議,才有想法。
要說康有為不學無術,那就錯了。梁啟超絕頂天才,不可能拜倒在他面前那麼多年。

熊十力、馬一浮、潘雨廷、梁漱溟,這些人的書,哪個不是極其主觀?哪個不是有深深的偏見?
但,見地,也藏在偏見的後面。
論學術,這四人建樹無多。但論想法,非常之多。
而康有為的想法,遠超出這四人。

學問和見地兼長的:章太炎、陳寅恪、錢賓四數人而已。

書法上,還有個和康有為地位稍類似的人——郭沫若。
康生說過:我用腳夾著木棍,寫的字都比郭沫若好。
實際上,康生的字還真不如郭沫若。


果然是外行的多。外行有錯嗎?沒錯。但外行又在這裡瞎說,那才是真xxxx。

摺疊我吧。

康字有魏碑筆法,又深得《石門銘》筆意,魄力雄強,氣脈飛動,單是在氣上,已是清末書家中的一筆一高手。當然,它的病在於筆法變化有些單調,腕力不達。然而,這已足讓他在近代書史上躋身一等高手之列。

對了,書法的好壞,不是用好看或不好看來區分的。


記得書法課老師提過。書法界的審美觀有兩種,一種為美,一種為拙。雖然大眾沒有能力鑒賞,但是不能說人家醜,只能說是,拙。。。


PS:你們真沒覺得字形其實還不錯嗎?果然是我小時候臨摹曹全碑的時候把審美觀給整歪了?


推薦閱讀:

TAG:書法 | 碑帖 | 藝術欣賞 | 康有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