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新舊南非,曼德拉的出現是進步還是倒退?

相關問題:怎樣評價曼德拉的一生?


曼德拉是不是偉人?
不是。
曼德拉對南非功過是非如何?
功德無量。
南非倒退了嗎?
沒有,他本來就是這副德行。

南非實質上有3個人種:富白人,普通白人,黑人。看不到這點,就很難理解為什麼白人把政權給了黑人。

兀那布爾屌絲,你以為你皮白就姓趙嗎?


中國人有一句話叫屁股決定腦袋,在中國,你們都懂,論述其他國家的時候,你們就忘記了

我覺得吧,中國人論述其他國家的歷史的時候,往往就把「中國」這個屬性帶進去了,這樣不對,南非不是大一統國家。對於漢族佔據絕對優勢的中國來說,中國興,漢族興,而對於其他國家來說,不是。

曼德拉是一個黑人,所以要爭取黑人解放運動。不管過去的南非多麼發達,關黑人屁事?南非是南非,黑人是黑人

所以曼德拉作為一個黑人要不要改變這種情況?當然要,不惜把南非弄成強姦販毒大國,不惜血海屍山,甚至不惜把南非弄成索馬利亞,也必須要,因為曼德拉是黑人,這一條理由就足夠了。

不要把中國人的國家觀念到處套,不是每一個國家都像中國人一樣有很強的國家觀念,伊拉克現在都要分裂了,什葉派遜尼派和庫爾德人打的不可開交,什葉派的人當然想什葉派掌權,遜尼派的人當然想遜尼派掌權,庫爾德人想獨立建國割一塊土地出來,至於你說哪個派別掌權對伊拉克有好處,你問這個問題不是有病嗎?
---------------------------------------------------


提供另一個視角的觀點:

南非經濟奇蹟的背後
2010年06月05日 02:06經濟觀察報【大中小】 【列印】 共有評論0條

秦暉

四年一度的世界盃硝煙漸起,這是世界盃第一次在非洲國家舉

辦,南非這個非洲大陸最南部的國家一時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非洲第一的經濟規模、良好的基礎設施、發達的電信通訊、龐大的交通網路成為其申請承辦成功的資本,然而懸殊的貧富差距、攀高的失業率、不穩定的治安仍是前奏曲里不和諧的音符。

經濟騰飛的要素一是人力,二是土地。南非在相當長的時間裡,被稱為「非洲經濟巨人」,一定程度上是以「進城黑人」的廉價勞動力換來,二元體製造成貧富差距的繼續擴大。秦暉教授從種族隔離前的南非講到民主化後進入全球競爭領域的南非,為我們勾勒了一幅南非發展的全景圖,它的發展路徑或許能給人們更多的啟示。

許多中國人對南非的印象似乎只是金礦和布爾山羊,其實南非早已是個以製造業為主的國家。該國製造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起飛,二戰期間超過採礦業成為國家最大經濟部門。1965年,製造業產值更超過了採礦業與農業之和,南非成為非洲唯一的真正工業化國家,6%的人口佔有全非洲三分之一以上的經濟產值。從GDP來看,南非1932年僅為4.66億蘭特,1972年達到150.52億蘭特,到1980年已達592.00億蘭特。也就是說,南非國內生產總值在1932-1972年的幾十年間持續高增長,平均7.3年翻一番,直到種族隔離造成的矛盾尖銳化,「奇蹟」難以為繼,1970年代末經濟減速,1982年首次出現負增長。在相當長的時期,「南非堪與當時經濟發展速度為世界之最的日本相匹敵」,被稱為「非洲經濟巨人」。

南非的「經濟奇蹟」

南非的經濟「奇蹟」有兩個特點:一是外向型,由於多數人口(黑人)消費能力低下,南非長期「內需」不足,利用外資、開闢「外需」是南非「奇蹟」的特徵。1957年-1972年間,南非經濟增長的40%得益於外資。高速增長時期的南非,經常項目與資本項目「雙順差」都領先於GDP而呈 「超高速」增長:貿易順差,1950年為1.43億美元,1980年激增為74.30億美元,以後才隨「南非模式」的危機出現下降。資本項目順差,1965年為2.15億美元,1982年達23.66億美元,17年里年均增長達15.2%,但種族隔離制度出現危機後就急劇下滑,1985年後出現了負數(資本外逃)。此前,南非依靠「經濟全球化加低人權優勢」成為世界投資利潤率最高的地方之一。1979年美國在南非投資的平均利潤率達18%,而在發達國家投資平均利潤率僅13%,在發展中國家也僅14%。

二是南非的基礎設施建設領先於經濟增長。由於「低人權優勢」,南非國家可以隨意圈佔黑人的土地,這是絕大多數民主國家做不到的。因此南非得以大量佔地,修建基礎設施。如南非的人均汽車擁有量與發達國家相比並不算高,但其高速公路的建設卻領先於多數發達國家,20世紀80年代其里程一度僅次於美國、德國,而居世界第三。

「南非奇蹟」主要富了白人,但南非白人經常以「南非黑人的生活水平高於這個大陸上任何地方(的黑人)」來為自己辯護。這種說法當然掩蓋不了白人與黑人之間觸目驚心的收入差距和經濟不平等,更不能替當局剝奪黑人政治權利和其他基本公民權利的惡行遮羞。但僅就這句話本身而言,應該說也是事實。持續經濟增長使得哪怕是在這種體制下受欺負的黑人,生活也在提高:縱向看,他們比以前要好;橫向看,他們比周邊那些黑人掌權的鄰國,大眾生活水平也高出一截。一個簡單的事實是:南非多年來一直是周邊各國,尤其是莫三比克、馬拉維、史瓦濟蘭、賴索托、辛巴威等國大量黑人勞工的打工地,其數量占這些國家勞動力的很大比重,甚至更遠的坦尚尼亞與尚比亞也有在南非的打工者。儘管南非這些外籍黑人的待遇還不如南非本國黑人勞工,但顯然他們在南非的收入要高於在本國,否則他們不會來。

在種族隔離時代,南非黑人占人口的3/4,個人收入只佔1/4。1982年,南非全國白人僱員月均工資1073蘭特,黑人僱員278蘭特,兩者之比為3.9:1;1987年白人1959蘭特,黑人593蘭特,兩者之比縮小至3.3:1,黑人工資增長了113.31%,白人工資增長了82.57%,但絕對差距卻由1982年的795蘭特擴大為1987年的1366蘭特。這些數據表明:種族隔離前期,隨著歧視的嚴重,白黑差距無論相對值還是絕對值都在擴大,其中相對值差距在20世紀70年代初達到最高。此後,由於黑人抗爭與國際壓力的作用,相對差距在逐漸縮小,但絕對差距還在擴大。

身份壁壘下的「社會主義」

南非經濟的另一個特徵是 「國有經濟」比重奇高。儘管民主化以前的南非,政治上非常反共,經濟上卻頗為「社會主義」。即使在國有經濟已經不太景氣的種族隔離時代末期,1986年公營部門仍佔全國固定資產的58%,產值的26%,出口的50%以上和進口的25%。因此,那時的南非頗有點「黑人各盡所能,白人按需分配」的「種族社會主義」色彩。正如著名左派學者沙米爾·阿明所說:「儘管南非處在『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但幽默的是,前白人統治者的 『中央政府統制經濟』政策,卻一直把這個國家置於按習慣包括所謂社會主義國家的『第二』世界之內。」這種狀況是南非白人中居多數的荷裔(現在自稱阿非利卡人,過去被稱為布爾人)推動的。

殖民時代南非史基本上可以概括為白人征服了占多數的黑人,而英語白人通過「英布戰爭」在軍事上又征服了白人中占多數的布爾人,但政治上卻與布爾人達成了妥協,承認後者自治南非。在英布戰爭後的南非,具有市民傳統的英語白人適應工商業競爭,多屬於企業家與白領階層,是南非經濟市場化與全球化的動力。而人數更多、政治上也佔優勢的阿非利卡白人傳統上是農牧民(「布爾」就是荷蘭語「農民」之意),不善經商,進城後多屬於工薪階層,其中不少人屬於 「窮白人」。他們論經營不如英語白人,論打工卻又不如更為吃苦耐勞的黑人,因此更需要種族特權的保護。他們歧視黑人更厲害。布爾「窮白人」不僅長期支持種族壓迫政策,甚至在南非民主化過渡期內他們也成為頑固抵制黑人權利的白人「極右派」的社會基礎。

為了維護種族特權,保障既得利益,維持「布爾人的團結」傳統,南非為阿非利卡人實行相當程度的大鍋飯制度,興辦了許多國有企業,給阿非利卡工人提供「鐵飯碗」,實行高社會福利、保障就業與終生僱傭制。1922年,白人工人甚至 「把種族沙文主義與軍事行動相結合」,發動了抗議資方允許黑人勞工「入侵」該行業的武裝起義。提出建立「白人工人共和國」的口號。起義本身雖被鎮壓,但南非的「種族社會主義」從此打下基礎。因此學者們注意到,與中國台灣、韓國非常成功地實現了進城農民市民化相反,南非卻對進城黑人實行「積累的排他性」制度。

這種「種族社會主義」當然以對黑人的殘酷壓迫和奴役為前提,但是這種壓迫與奴役自然不是什麼 「新自由主義」,更不是什麼「自由放任」狀態下「市場競爭中贏家通吃」的結果。事實上,在這種狀態下,白人與黑人各自內部的「階級分化」都很不發達,僅就白人內部看,南非幾乎與北歐一樣是發達的「社會福利國家」。而南非的黑人企業家階層是種族隔離廢除後才形成的,此前的黑人普遍貧窮。但是「平等的白人」與「平等的黑人」之間卻懸殊有如天壤。

在市場經濟與全球化時代,「特權社會主義」也給「競爭」帶來「特色」。南非布爾人搞工商業不如英語白人,但靠著國家權力的支撐,在金融與房地產領域暴富的很多。所以20世紀70年代以後,南非逐漸形成了這樣的社會結構:英語白人構成主要的私營工商業者階層和外資管理層,阿非利卡白人除了成為公務員與國家強力部門(軍警等)職員外,經濟上主要依託國家,一些人成了有國家背景的壟斷寡頭,更多人則在國有壟斷部門當高工資、高福利的「特權工人」。黑人青壯年多在城裡為私營部門打工,或者在國有企業中從事白人不願乾的臟、累、險工種。他們的家屬則有相當一部分在「戶口所在地」,即所謂「黑人家園」,成為留守一族。

如前所述,「種族社會主義」狀態下不可能有什麼「新自由主義」,但更不可能是什麼「福利國家」。儘管南非的國家財政給白人 (只佔人口的1/4左右)提供了相當的社會保障。但是,其他絕大多數人口則不但被排斥在「福利」之外,而且「自由」也很少,「既無自由也無福利」。南非黑人民權運動看問題比較清楚,他們既為黑人爭取自由,也為黑人爭取福利。

畸形的「民族主義」與「文化自尊」理論

在南非歷史上,英語白人與布爾人作為白人無疑都壓迫過黑人。但由於英語白人在工商業經營方面競爭力較強,較少依靠特權,並且更崇尚自由競爭,因此他們在種族問題上相對開明,並且與以英語國家為主流的國際社會的人權壓力形成呼應之勢。

人類各民族都有從野蠻到文明的歷史,英美各國也並不是自古以來就尊重人權的,無論對內還是對外,在人權問題上他們都有不光彩的過去,包括在殖民地侵犯人權的行為。但應該說,近代人權的進步的確是在這些國家率先取得突破,首先是在國內人權方面,然後也表現在國際上。聯合國兩個「人權宣言」就體現了國際社會促進各國人權保障的努力,而英語國家顯然是這種努力最重要的推動者,在南非問題上也是如此。當然,英美外交歷來有「利益外交」與「道義外交」的兩面。從利益上講,作為市場經濟國家,它們由於本國資本不肯放棄在南非賺錢的機會,在制裁南非的問題上往往半心半意,使制裁有名無實,客觀上放縱了南非。但從「人權外交」的角度看,再有名無實的制裁畢竟也是一種道義上的壓力,其對南非的影響不可小視,尤其在南非國內英語白人的呼應下更是如此。

然而另一方面,歷史上英國人欺負過布爾人,並通過以強凌弱的英布戰爭滅掉兩個布爾人共和國,使其成為英國殖民地,因此布爾人有「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民族主義情緒。英布戰爭中布爾人遭到「屠殺」,在「集中營」里大批死亡,給布爾人留下深刻的創傷。南非各地有關英布戰爭的紀念碑、博物館、歷史遺迹等等星羅棋布,時刻提醒布爾人——現在的阿非利卡人勿忘過去。在布爾人的抗爭下,即便在英布戰爭後的英屬時期,包括「窮白人」在內的阿非利卡人勢力仍然主導著南非政治,獨立後更是如此。於是他們在壓迫黑人時,對英語居民乃至以英美等英語世界為主導的國際社會的規勸、指責與制裁還特別理直氣壯,認為你們過去欺負我們,現在有何資格跟我們講人權?

南非總統博塔就曾傲慢地宣稱:「我的人民同殖民主義作鬥爭比非洲其他人都早,」而這些殖民者的後裔現在卻干涉我們的內政,強迫我們「按我們敵人的方式去理解種族隔離制」,我們絕不屈服,我們要「創造一種新的制度」,但絕不搞他們建議的「一人一票選出的政府」。

於是阿非利卡人壓迫黑人、堅持自己的種族優越性似乎反而具有了「抵制殖民主義」、「獨立自主」和「拒絕他人干涉內政」的「正義性」。這就不難理解南非何以如此頑固堅持種族壓迫,而且如此振振有詞。為了堅持他們的種族特權,他們可以退出英聯邦、蔑視聯合國,斷絕南非荷蘭裔教會與宗主國教會的關係,與國際社會叫板。

早在1834年英國殖民當局宣布在南非廢除奴隸制時,布爾人就「視之為奇恥大辱」並惱怒地斥責此舉破壞了白人與黑人間 「合乎體統的關係」。由此導致的英布關係緊張,在幾十年後最終演變成為英布戰爭。1910年,原英國殖民地開普和納塔爾與兩個布爾人共和國演變來的殖民地德蘭士瓦和奧蘭治自由邦合併,成立布爾人主導的南非聯邦。當時布爾人通過的憲法剝奪了英治下保有的一些黑人權利(英治下允許黑人購置與擁有土地,黑人區可以選舉代表,建立權力有限的議會等,獨立後布爾人說這都是「英國殖民主義」的東西,都廢除了),於是就有黑人組成代表團到倫敦請願,要求英國政府阻止這一進程,他們因此被罵為「南非奸」、「英國人的同夥」,幫助英國人干涉南非內政等等。布爾人理論家在論證「有序城市化」等特色理論時,經常把英美狠批一通,如20世紀30年代南非聯邦主管土著經濟的霍洛維就聲稱:美國的黑白一體化政策是不成功的,不能把它強加於南非。

南非宗教中也有這樣的問題。南非英語白人建立的英國聖公會是比較反對種族隔離的,他們甚至選出了一個黑人大主教——德斯蒙德·圖圖。但是南非的荷蘭白人教會歸正會卻頑固支持種族隔離,甚至對荷蘭本土歸正會的反種族主義態度都不能容忍,遂自立門戶,斷絕了與後者的關係。

在後來阿非利卡人擺脫英國統治爭取獨立的過程中,以「反殖民主義」來抗拒人權平等等普世價值壓力的做法更是愈演愈烈。1960年2月,英國首相麥克米倫訪問南非,在議會發表了著名演講 《變革之風吹遍非洲》,敦促南非政府改變種族隔離制度。結果在阿非利卡人中引起強烈憤怒,認為英國人干涉內政,當年10月,阿非利卡人占多數的南非白人投票宣布脫離英聯邦,廢除英國女王象徵性地位,成立南非共和國。同年另一件「外國人干涉內政」的事件是黑人領袖、非國大(非洲人國民大會,AfricanNationalCongress,南非最大的黑人民族主義政黨)主席盧圖利大酋長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南非當局又一次大發雷霆,認為這是「西方自由主義者對阿非利卡人有偏見」。

相反,當時的黑人解放運動對英語世界懷有好感,曼德拉曾自稱「親英派」,他說:「英語對阿非利卡人來說是一種外來語言,而對我們則是一種求解放的語言。」1941年羅斯福、丘吉爾這英語世界兩大領袖發表 《大西洋[-0.62% 資金研報]憲章》強調普遍人權原則,阿非利卡人對此嗤之以鼻,但非國大則深受鼓舞,並根據《大西洋憲章》的文本發表了《非洲憲章》呼籲給予黑人普遍人權。而南非的英國聖公會更成為黑人基督徒的抗爭基地,產生了像黑人大主教圖圖等支持黑人解放的精英。

南非白人「民族主義者」頑固堅持種族隔離制度的又一個理由是 「文化差異論」,他們以此否認普世的人權,主張白人的人權標準不能適用於黑人。黑人如果像白人那樣要求自由,那就是中了「英國殖民主義」的毒,就是被「西化」了,只有樂於當奴隸,才算保持了他們的「優秀傳統」。南非官方學者宣稱:「如同保持種族-生物特性一樣,保持民族認同、保持各自文化特性的權利是基本的和首要的人權」。按照他們的說法,白人喜歡自由,黑人喜歡被奴役,這是他們各自的「文化特徵」,保持這種種族「文化特徵」就是最重要的人權。據說黑人也希望保持和保護自己的文化特性,因此種族隔離有利於保持黑人文化。把黑人與白人分開「各自發展」,他們就可以避免外來影響而實現自己文化的 「復興」了。因此南非的各個種族都應該有自己的家園發展其文化,黑人的家園就是「班圖斯坦」。在班圖斯坦實行「自治的部落制度」就可以保持和發展黑人民族的「自然本性」和文化傳統,「發展自己的民族自豪」。因此布爾人掌權之後,就廢除了英治時期的土著人議會,強制「恢復」了傳統的酋長專製為主的「班圖制度」。

對此南非黑人領袖給與斷然的反駁。納爾遜·曼德拉指出:人權是所有種族與民族都必不可少的。「人民要民主,……班圖管理體制是使民主倒退。」

「流動工人」制度的前世今生

南非的種族壓迫在經濟上集中表現為「流動工人」制度。應該說,勞動力流動如果僅僅作為一種現象,未必就與壓迫有關。南非民主化十幾年之後的如今也還是有流動工人 (主要是來自鄰近各國的外籍勞工)。但種族隔離時代的「流動工人」卻是一種排斥性的制度安排,如前所述,那時南非官方對黑人勞工實行所謂「有序」流動,規定他們進入城區「只是暫時性的,……他們只是作為找工作的人,而不是作為移居者被允許進入的」。這樣的制度造成大量的「兩棲人」,「戶口」在農村(南非稱之為「黑人家園」),人在外打工,青壯年外出,老人婦孺「留守」鄉下;平時在城裡,過年蜂擁回鄉住幾天,號稱「候鳥」(「流動工人」的英文詞義其實就是「候鳥式工人」)。

這種制度造成的一種最有名的景觀,就是過年前後回鄉又返城的「民工潮」。中國新年前後的「民工潮」之「壯觀」已是盡人皆知,而堪與相比的就是南非。今天南非黑人勞工最大的聚集地索韋托有個據說是非洲最大的長途巴士總站,聖誕節前這裡會出現南非式的「民工回鄉潮」。但是南非朋友告訴我:如今這些返鄉民工已經多是外籍工人,南非本國黑人勞工在民主化以後大都在城裡安家 (哪怕是在所謂貧民窟里),不再是「候鳥」了。

但歷史地看,「流動工人」的前身其實是更糟糕的 「徵發勞工」,(即徵發勞工——持證 「流動」——自由就業與定居三階段。只是南非在民主化以後已經結束了第二個階段,黑人取得了自由就業與在城裡安家定居的權利)。南非曾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實行排斥黑人的「白人城市化」,通過管制實行歧視性的准入制。1921年時,佔南非人口總數70%以上的黑人,只佔城市人口的13%。黑人就該是「鄉下人」——這個觀念在南非當局那裡可謂根深蒂固。

1834年廢除奴隸制後,南非曾長期保留徵發手段來利用黑人勞動力,如1894年的《格倫格雷法》就規定:每個成年黑人每年必須在居住地以外勞動3個月,否則必須交納10先令的勞動稅來代役。在那個白人抓黑人當,差而黑人躲避不迭的狀態下,對白人來說,問題不在於要「隔離」黑人。所以「種族隔離」(Apartheid)一詞也是到1947年後才出現。但應當強調:這絕不意味著此前黑人待遇更好。

在南非,占統治地位的布爾白人比英語白人封閉保守,對工商業興趣不大,長期依靠「牛車、步槍、聖經三件寶」,以所謂 「牛車陣心理」(頑固、保守、排外)抵制世界潮流。因此雖然由於發現金礦而致富,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南非的製造業都很不發達,即使在非洲也並不居榜首。然而在對外開放並融入全球化潮流後,情況就大為改觀。儘管布爾戰爭後南非在英屬時期,英國殖民政府基於殖民利益的考慮與布爾人-阿非利卡人達成妥協,保留了許多布爾人特權,並且出現了英屬條件下戰敗的布爾人仍能主導南非政治的奇特現象,但南非畢竟是作為英國屬地 (獨立後是作為英聯邦成員)納入了當時的世界市場體系,而且儘管布爾人主導政治,英裔白人在經濟、尤其是工商業方面實力仍然成長很快。因此總的來講,南非仍然是融入世界市場體系的成功者。

於是,南非黑人的「低人權」狀態在全球化市場體系中便戲劇性地成為加快資本原始積累的有利條件。在鐵腕控制形成的「穩定」局面下,沒有工會、缺乏博弈能力、吃苦耐勞而又百依百順、既低工資也無福利「成本」的廉價勞工——南非的「進城黑人」,與其他廉價要素一道,構成了「最好的投資環境」。此時,主要工業化國家早已越過原始積累時代,高稅收、高福利、強勢工會導致產業外移的潮流,南非依靠「低人權優勢」吸引了大量的資本湧入,生產出大量的製造品。

在「經濟奇蹟」中,南非「進城黑人」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遷徙動力,使得城市開始越來越多地吸納南非的「黑人」來打工:在南非,1911年「徵發勞工」為「流動勞工」所取代,不是「白人抓黑人當差而黑人躲避」,而是黑人主動進城而白人限制,嚴格意義上的「種族隔離」(而非一般意義上的種族壓迫)是這時才成為主要的歧視方式的。到20世紀70年代,在南非城市人口中黑人已超過半數,20世紀90年代更超過70%。這些黑色「進城農民」與白色「城市戶口」間的衝突也就尖銳起來。

「通行證」:沙佩維爾之痛

許多國家,包括印度與拉美,貧民主要特徵就是貧困。與此不同的是:南非的「進城黑人」除了貧困,更嚴重的問題是公民權利的缺失。他們不僅是窮人,而且是「賤人」。當然,印度民間的種姓制下也有「賤民」,但那裡的「賤民」只受民間傳統的歧視,國家把這種歧視視為非法,南非的賤民受到的恰恰是來自國家的「合法」歧視。

賤民的第一個特徵就是必須隨身攜帶特殊證件,警方(以及由政府建立的特殊強力組織)可以對其進行任意的檢查,檢查不合格就可以隨意拘留、懲罰他們。早在1760年,布爾人當局就規定黑奴外出需持 「通行證」,1809年開普殖民地的英國當局也有類似規定。由於黑白人外貌易於區分,凡是非有組織徵發的黑人在城市一出現就是非法,幾乎用不著查證件就可以被拘留遣返,所以那時「通行證」還不重要。

「流動勞工」盛行後,非徵發的黑人在城市中越來越多了,「通行證」也就重要起來,以致到二戰以後,它已成為種族隔離制度的最重要標誌。南非的這種「通行證」阿非利卡語叫DomPas,相當於英語Pass。這個詞由動詞「通過」而來,演變為名詞後我們習慣譯為「通行證」。這種證件其實是白人當局准許黑人打工的證明。官方定義持證流動的黑人「只是暫時性」被允許留在城市,證件上標註有 「暫時寄居者」(TemporarySojourner)字樣,其實譯成「暫住證」更準確。通行證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所謂 「流入控制」(InfluxControl),白人當局通過它規定黑人勞工准入的地區與行業。南非官員認為,「暫時寄居者」的身份適合於黑人勞工,他們被允許工作,但他們不能被當作市民看待。

20世紀50年代的南非學者指出:「今天非洲人的法律地位是:警察可以在不論白天黑夜的任何時候逮捕在約翰內斯堡大街上走路的非洲人。」南非統一規定,年滿16歲的黑人在「白人地區」必須隨身攜帶「通行證」。每年都有大量「賤民」在證件盤查中被拘留。如南非1984年因《通行證法》被拘留的黑人達16.3萬人次。

南非當局對黑人查通行證,雖是惡法,畢竟還有「法」。出示了通行證的黑人一般不至於被抓。南非並無 「嚴打」、「運動」的傳統,南非黑人辦這種歧視性證件也基本不收費。

《通行證法》一直是南非黑人抗爭的焦點,著名的沙佩維爾慘案就是這樣發生的。1960年3月,約翰內斯堡以南35英里的沙佩維爾鎮,警察向反對通行證法的黑人示威者開槍,打死69人。「非國大」就是因發動反通行證法抗爭而被打成非法、被迫轉入地下乃至從事武裝抗爭的。黑人組織「阿扎尼亞泛非主義者大會」領導人索布克維等人則因反通行證法抗爭而被捕入獄,並死在獄中。

在南非黑人的抗爭中,當局出現了某種改良。1978年後對黑人的通行證檢查「放鬆」了,黑人不必當場出示證件,只要能從5公里內取來即可。在以後幾年裡,黑人因通行證法被拘留的人數下降了一半,對於不能出示通行證者逐漸改用罰款來代替拘禁。1986年,南非當局正式結束了人口流入控制,廢除了通行證,但仍通過住房政策來維持對黑人的管制,通過清理「違章建築」來驅逐他們。通行證法的徹底廢除還是在南非民主化以後。

「沒有貧民窟」的奇蹟:索韋托

有了「暫住證」,還有一個在哪裡「暫住」的問題。工業化、城市化時期出現大量都市貧民,他們常常並不是都市原有居民「兩極分化」,其中一些人「淪落到」貧民窟里。「貧民窟」通常都是由外來的新移民構成。從邏輯上講,新移民的居住無非有這麼幾種可能:如果他們足夠富裕,可以購買或租用一般商品房。如果他們無力這樣做,那麼在「福利國家」里,他們可以向國家申請廉租公屋;在「自由放任」國家,得不到住房福利的窮人可以得到 「自由」,自己蓋簡陋的小屋,或者租用「廉租私屋」——這兩者都被稱為貧民窟。

人們批評貧民窟現象,是出於同情貧民,希望國家提供住房福利來改善他們的居住條件,而絕不是主張把窮人趕走。他們往往根本想不到還會有把窮人趕走的地方。所以,看到某個地方沒有「貧民窟」,他們就會認為那裡沒有「貧民」而嘖嘖稱讚。當然,南非不會得到這樣的稱讚,黑人與白人一望便知。南非的「白人城市」沒有貧民窟,大家都知道是強行「清理」黑人的結果。

按照南非當局的本意,「流動工人」應該把家庭留在「黑人家園」,自己單身進城打工,打到30多歲青春耗盡,就回到「家園」自生自滅。因為南非強制實行黑人土地部落所有制,禁止黑人私有、買賣和處置部落分配給各家庭的「份地」,因此官方假定他們在「家園」是有「退路」的,城市無需操心他們青春被榨乾之後的歸宿,只要禁止他們私搭亂建 (illegalsquatting)就萬事大吉。因此官方在「白人城市」的邊緣設立了許多 「集體宿舍區(dormitorytown)」或 「集體宿舍院(dormitorycompound)」,並設立了宿舍區與工作地之間的通勤交通。

集體宿舍區的通勤交通比較發達,而棚戶區則往往通勤不便。但是,南非黑人卻普遍認為,能夠全家團聚在棚戶區的黑人勞工,其處境比單身住集體宿舍的「流動工人」好。兩者的區別首先在於前者無法建立家庭生活。南非黑人抗爭時最突出的抗議標語就是這種制度 「破壞家庭」、「毀滅兒童」。非國大的一份出版物(MigrantLabourandSegregation)指出,他們「幾乎是長久地與家庭分離」,而「對於年輕並且性行為活躍的夫妻而言,長期分居將導致家庭破裂」,許多打工者因此「從來沒有形成過家庭」。

南非當局不會允許黑人在 「白人城市」里形成貧民區而打攪白人的安寧、破壞白人的審美情趣。於是在「清理」與反「清理」的長期較量之後,南非當局轉而採取「城外城」的方式安置黑人家庭,於1930年在約翰內斯堡西郊划出一個 「西部區」(WesternAreas),允許黑人搭建棚戶。

隨著約翰內斯堡城區面積的迅速擴展,當初划出來的「西部區」成為白人城區發展的障礙。為了擴大城市,開發房地產,就要把黑人趕到更遠的郊區。於是在1945年,白人當局廢除「西部區」,在更遠的西南郊建立「西南城區」來安置黑人勞工。這裡離約翰內斯堡市中心約20公里。以北京比喻,相當於把黑人從「二環外」趕到了「四環外」。

西 南 城 區 即 SouthWesternTownship,後來縮寫為Soweto,即索韋托。當時對於Soweto這個縮寫,許多黑人另有解釋:索韋托就是SoWhereTo,「那麼我們去哪兒呢?」顯然,白人不准他們到別的地方。這就是南非特色「種族隔離型貧民區」的由來。這種安排之所以為千夫所指,不在於這裡允許黑人安家,而在於其他地方都不許黑人安家。

種族隔離時期索韋托的惡劣條件舉世聞名。這裡陋屋連片,一望無際,聚居人口到20世紀80年代已達200萬,遠超過約翰內斯堡主城區。它的公共設施簡陋,治安惡劣,社會動蕩。不僅犯罪率奇高,而且是各種黑人抗爭事件的發生地與黑人解放組織的 「革命搖籃」。與之緊鄰的「白人城市」約翰內斯堡卻因「沒有貧民區」比歐美城市還漂亮。「天堂般的約翰內斯堡與地獄般的索韋托」形成鮮明對比。

民主化後,約翰內斯堡允許黑人貧民入住,不再是「白人的天堂」了。但索韋托也不再是地獄。由於市場競爭向黑人開放,過去普遍貧窮的黑人出現分化,黑人資產階級興起,中產社區與「富黑人」的豪宅也在索韋托出現。同時城市基礎設施明顯改善,電力、供水、通訊、醫療水平都明顯提高,體育場館與學校也大量出現。今日索韋托已經從「隔離」中的純粹貧民區逐步變成貧富混合居住的正常都市區。「索韋托就是sowhereto」的說法如今也已有了新意:So,whereto?Soweto,ofcourse!「到哪裡去呢?當然是索韋托!」即將舉行的世界盃主賽場就在索韋托,人們將在那裡看到民主南非的新面貌。

南非的「二元土地制度」

經濟騰飛的要素一是人力,二是土地。對人的束縛與對土地的束縛通常二位一體。筆者並不認為土地這種特殊資源可以確立 「百分之百的絕對私有權」,憲政民主國家在公民授權的基礎上,為公益目的、作為公共服務行為對土地權利實行一定程度的干預也是正常的。但是,那裡的「群己權界」必須是明確的,民主體制使「公權」不會被「私用」,自由體制下的「私權」(其中當然包括在結社自由基礎上形成 「集體」以及退出「集體」的權利)也不會被沒收。只有「低人權國家」才會把管制土地當作「原始積累」的手段,對老百姓實行強制性的「被集體化」,以適應「圈地運動」、「賣地財政」和「空手套白狼」的需要。

在這方面,南非土地制度中一直存在英國傳統與布爾傳統的衝突。在17世紀,布爾人政府以土地國有的名義,出面任意徵用土著人土地,「租」給布爾人農場主使用。這種制度與當時的黑奴制並行,成為布爾人原始積累的主要手段。

19世紀英國佔領開普殖民地後,在推行廢奴改革的同時也試圖進行土地私有化改革。1813年,當局宣布廢除任意圈地的混亂制度,國有土地不再按身份批租,而是在市場上公開拍賣。拍賣后土地即為私產,可以自由交易。這種只認貨幣、不論身份的私有制邏輯如果延伸下去,則黑人也將有可能購置地產,而白人國家將不便強征。因此這一改革受到布爾人的強烈抵制,一直難以推行。1828年英國殖民當局又規定黑人可以自由遷徙,有權購買和擁有土地。這一舉措更惹惱了布爾人,最終引發了布爾戰爭。

英國戰勝後為安撫布爾人,不再堅持自由化土改。因此,南非實行的仍然主要是戰前布爾人的制度。如1894年的《格倫格雷法》規定:黑人實行部落傳統下的份地制。在主要的好地都被白人國家圈走的情況下,該法偽善地在餘下的黑人地區實行 「平均地權」,規定部落必須保證黑人家庭擁有份地,但每份不超過10英畝,一家不能擁有多份,份地不能買賣;禁止白人把土地租給黑人。

1910年南非聯邦建立後,英國傳統與布爾傳統仍然在土地問題上博弈,並在爭論中通過1913年、1936年兩個土地法,最後形成了一種「二元的土地制度」:在「最終實現南非白人國家所有」的大框架下,一方面,白人社會內部基本上按英國傳統建立了私有地權制度,另一方面對黑人卻強化了部落集體下的家庭「份地」平均使用制,嚴格禁止黑白間的土地交易和租佃。在工業化與都市化過程中大量放棄了農牧業而轉變成市民的白人,其土地可以流轉給其他白人農場主,或流轉給國家用於項目開發,但決不能流轉給黑人。在黑人內部,當局也只承認部落土地所有制,不承認黑人家庭的私有制,並以法律「限制個人對土地的權利」,「限制個人土著土地擁有量」。

這樣一種土地制度中的「二元結構」給南非白人當局帶來兩方面的好處:

一方面當局得以用部落身份束縛黑人,即便黑人長期在城裡打工,也得不到市民的權利,同時又以黑人都在其部落內擁有份地為理由,把所謂保障的責任推卸給黑人部落,否認國家對他們的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責任。在所謂「有序城市化」的名義下,經濟繁榮時讓他們進城賣苦力,一旦遇到蕭條就把他們視為城裡 「多餘的人」,竭力把他們趕回家靠部落份地生活,一次次地把危機轉嫁到他們身上。

另一方面,白人國家以防止「黑人無地」為由,偽善地維持黑人部落集體所有制,但國家卻可以凌駕於「集體」之上,利用不承認黑人土地私有權的方便,任意廉價征地,把黑人從一塊又一塊的故土趕走。因此,白人國家「兼并」黑人土地的問題比任何「土地私有制」國家都嚴重。當1936年南非土地關係最終定型時,佔總人口78%的黑人只有南非13%的土地,而不到18%的白人(含白人統治的「國家」)卻擁有全國土地的87%。

有人說,印度等第三世界國家城裡出現大片貧民窟是由於農民土地私有制下土地自由買賣造成 「兩極分化」,使大量「無地農民」湧進城市。南非種族隔離時代的理論家如湯姆林森,也以類似理由禁止黑人私有土地。但歷史與現實並不支持這種說法。印度、拉美確實有無地農民的問題,但這是歷史上的強權掠奪所造成,並非「小農私有,兩極分化」的結果。近幾十年來這些國家雖然沒搞激進土改,但私有的土地並非不斷集中、而是不斷分散的。過去那裡「無地農民」比現在多,城裡貧民窟卻遠沒有現在的規模。顯然,只要農業比較效益低下,無論什麼「所有制」下的農民都會產生進城動力。而種族隔離時期的南非「白人城市」沒有貧民窟,也不是因為他們強制黑人搞「土地集體所有」取得成功,而是因為南非比印度這樣的民主國家更能搞嚴酷的「城管」、更能驅逐黑人並將其禁錮在索韋托這樣的「城鄉結合部」。

相關鏈接

有關當時南非的體制,學界和南非官方常用以下幾個術語:

「二元體制」(dualism):學者常常用這個術語來稱呼種族隔離時代南非對黑人與白人的不同待遇。這個術語來源於發展經濟學中的劉易斯(W.A.Lewis)模型和不發達社會學中的波耶克(J.H.Boeke)模型,曾被廣泛用於許多發展中國家。但是,劉易斯等人講的「二元」僅指城鄉發達程度與社會結構的不同,並沒有制度性歧視造成身份等級的意思。一些有識之士也指出,把制度性的「城鄉壁壘」稱為「城鄉二元」,有把制度性歧視混同於一般城鄉差異之嫌。種族隔離下的dualism並不是劉易斯所講的那種概念,而是一種制度歧視。

「流動工人」(migrantlabors):

南非經濟起飛的支柱製造業主要靠黑人勞工,當局要他們在城裡只打工不安家,把戶口留在「黑人家園」,因此給他們的官方稱謂是 「流動工人」——不稱為「黑人勞工」,也有掩蓋種族歧視之效。Migrant一詞有「移民」和「候鳥」、「往返遷移動物」二義,南非官方正是用的後一含義,即「都市中非移民的打工者」、「候鳥型工人」。按照南非種族隔離理論家W.W.埃塞倫的說法:他們進入城區「只是暫時性的,而且是出於經濟原因。換言之,他們只是作為找工作的人,而不是作為移居者被允許進入的。」

「有序的城市化」(orderedur-banization):這個概念最初是南非一些醫學界人士對黑人移居城市帶來流行病和性病的問題提出的遷徙管制建議。後來這個概念被無限引申,把一切「城市化弊病」如貧民窟、髒亂差、治安問題等等都歸咎於黑人進城,從而對黑人厲行管制,並且成為種族隔離時期的重要「國策」。為此,南非實行了一系列「關鍵控制措施」,如1951年通過的 「防止違法擅佔法(PISA)」等,黑人貧民區被視為「違法擅占」(illegalsquatting),當局經常以整頓市容、懲治「擅占」為名犁庭掃穴。美國等民主國家允許黑人進城形成貧民窟,則被南非官方文人斥責為「失敗的、無序的城市化」。在「有序」的名義下,經濟繁榮時讓黑人進城做苦力,遇到蕭條就視其為「多餘的人」而加以驅逐。黑人成了「有序城市化」的犧牲品。


我有幾個熟知的盆友給高票答案點贊,來點反對意見。
1、白人治下的南非並非天堂。
2、經濟奇蹟是依靠自然資源和低人權優勢獲得的。這種經濟發展並沒有彌合白人與黑人之間的差距,使黑人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獲得全面的發展,反而通過制度強化了種族隔離,完全是逆歷史潮流。
3、南非種族隔離制度的廢除是建立在武裝鬥爭基礎上的,而並非是他人所說的國際抗議。
4、黑人是在90年代才獲得正常的政治經濟權力,他們的成長需要時間。什麼祖馬這種人死光了,什麼時候新南非才算正式啟航。


曼德拉西方捧起來,難道還要黑下去?排名第一的評論里,對曼德拉的認識太偏頗,與獨裁者為伍又如何?西方民主政要們的爛事多了去。卡扎菲,卡斯特羅等等,都是左派人物,我不認為獨裁本身就是罪。關鍵要讓人民過得好。現在民主的利比亞如何?民主的伊拉克又如何?曼德拉的立場,始終是在維護底層社會的利益。


看了好多答案感覺很多人思路繞進死胡同了,經濟倒退=曼德拉是罪人。明顯的用結果推導出原因,這是不符合邏輯的。

南非在曼德拉出來以前確實很繁榮,但是那種繁榮是建立在最大限度壓榨黑人的基礎上。繁榮的根本就是壓迫和剝削,不可能一直持續下去。而美國起初對南非白人壓榨黑人的情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到了80年代才開始有大規模的反對和制裁,南非政府無力抗衡,所以到後來南非白人才不得不選擇曼德拉這個歐美認可的政治家來接管國家。把南非從獨裁國家過轉變為民主國的決定,恰恰是南非白人自己做出的無奈選擇,曼德拉只不過是一個很好的執行者。所以說白了,過去繁榮的南非不過是美國庇護下的一個畸形國家而已,離開庇護遭到制裁後根本扛不住,這不是曼德拉的錯。而他復出後用極高的手腕修復爛山河,努力在黑人白人之間尋找平衡點。這種情況,如果換做別人,現在的南非很可能更糟。


美國要是出一個曼德拉,把美國的核武器、航母都廢了,提高黑人、墨西哥裔等弱勢群體的政治地位,任憑美國的核心企業被國外收購……天朝第一個會叫好的!


將一個國家的命運歸結於某個人是不科學的,拋開社會發展趨勢單純對國家往昔進行對比也是不科學的,說白了就是不符合歷史唯物主義。
曼德拉,他所受到的榮譽與追捧,以及他的歷史地位,其象徵意義要遠大於事實意義。那麼,曼德拉象徵的是什麼?
個人認為:第一,他象徵著南非以和平的方式消除了種族隔離;第二,他象徵著人類有能力解決人類有史以來最大最可悲的問題之一——族群對立。
以上兩點的實現,是包括曼德拉在內的一大批南非政治家們共同努力的結果,作為他們的代表,曼德拉和德克勒克的諾貝爾和平獎當之無愧。
誠然,南非在打破種族隔離之後出現的問題讓人痛惜,但是也不要忘記,南非曾經的榮光僅僅屬於那個白人的南非,占人口多數的有色人種只能忍受著種種不公,並且看不到通過合法手段改變命運的可能。而且,白人南非這種榮光真的可以一直持續下去嗎?在國內國際的壓力下,昔日的南非就像是一個不斷嘶鳴的壓力鍋,隨時都有失控的可能。一個黑白種族嚴重對立的有核國家一旦失控會怎樣?恐怕盧安達都稱不上是最壞結果的參考。
但是,在曼德拉和他的同志們的努力下,南非走上了當時條件下最好的一條路,沒有大的流血,有色人種終於可以真正意義上成為這個國家的公民,這個國家的所有公民終於可以不分膚色平等地站在同一片天空下,百年來一直在這個國家涌動的最大的一股不安分力量終於失去了其生存的土壤。
雖然曼德拉和非國大黨在治理國家上火候尚淺,但至少,南非在90年代那個歷史的岔路口,走上了一條最優的道路。時間會讓一個政黨、一個政府慢慢成熟,但歷史不會給一個選錯路的國家重來的機會。


很久之前寫的。一種看法。
我今天在外邊跟人喝水的時候,聽到兩個人在談論曼德拉。
內容無非是偉人……
可是我思索的是,為何這麼一個人被世界範圍內捧為了一個偶像。而領導蘇聯打敗了納粹,並且將蘇聯建成了超級大國的斯大林,用小米加步槍的方式建立了新中國,以弱國寡民抗擊美國的卡斯特羅,確被各種抹黑。哦,還有鄧公。
其實還有個最簡單的東西,被曼德拉統治的南非經濟狀況卻不如被美帝封鎖52年的古巴。辨真辨假並不是難事。有數據。可以來辨。
南非的高失業率,犯罪率,兩極分化,族群對立,而領導人確借政治之便成為了「黑鑽石」一組。更荒唐的是曼德拉被宣揚成了世界偉人。
其實應該思考下,實現了經濟騰飛的韓國,日本沒有出現偉人?而落後的印度,南非卻出現了?斯大林,毛澤東,卡斯特羅卻被肆意的抹黑。
其實最簡單的原因是曼德拉之流都受過西方教育,喜歡靠非暴力鬥爭來贏得西方社會的恩賜。而不是那些強勢的被抹黑的領導人打的西方國家滿地找牙。
無非就是你有大棒,我有天靈感的手段來獲得恩賜,以及被利用。遮羞布罷了。


支持倒退觀點的,統一送到集中營里。
每天250克混合面窩頭,睡30人的通鋪,沒有空調,沒有暖氣,沒有抽水馬桶。
每天強制勞動12小時。
每周抽20鞭子,以讓他們記住自己的身份,被隔離者。
失去勞動能力或感染傳染病的直接活埋。


1. 看來中國的戶籍制度存在果然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畢竟能上知乎的大多是享受到了改革開放的成果的。
2. 南非取消種族隔離後的這段時間是轉型期,在學術上屬於transitional justice的理論範疇。在經歷了過去的衝突之後雙方如何能夠和諧相處一直是一個國際難題。在兩代甚至三代的時間內問題一定很多。南非這種情況是典型的壓迫結束後到了賠償階段,受益人(黑人)過多,施暴者(白人)比較少。相比諸如盧安達大屠_殺之類的事件中施暴者多受益人少的情況更難辦。所以會出現嚴重的社會問題。南非做得不好,不意外。
3. 沒什麼比強權統治下的人喜歡強權更讓人害怕的事了。


這種嗑著瓜子,喝著茶水,為萬里之外的失勢的白人統治者鳴冤叫屈可真有意思!
貌似他們只是失去了特權。


曼德拉――全世界的聖人,一個國家的罪人。
可以看看這個


曼德拉跟很多鬧革命的人有一個同樣的不好的共性:那就是善於破壞不善於建設(尼克松語)
也就是換句話來說,曼德拉就是革命有功,建設(重建)有大大的過。
或者換句話說:「革命有功,執政有錯。」原話後面還有「XX有罪」的,但是我也不敢妄斷,還是由南非人評說吧。


反對排名第一的部分觀點!!! 從對比角度來說,曼德拉是否在各方面稱得上【偉人】確實要打「問號」,但是絕不是現在就能下定論。

首先聲明: 本人並非非常了解南非,但是私以為目前排名第一 Nely Wong的答案過於短視或者說一些觀點過於偏激。

首先我闡述我贊同他哪些部分觀點 。
1.世界偉人的稱呼確實背後站著各國間的不同利益。這點從地緣角度來解釋也可以解釋的通。
2.曼德拉追求種族和解的理念。這點符合普世價值。

但是私以為其短視以及偏激的觀點主要是這幾條:

1.經濟的實際倒退沒有看到其背後的邏輯,過於短視於現狀缺乏發展眼光。

2.社會治安更加混亂被簡單的歸結於曼德拉的垃圾執政

3.與卡扎菲等獨裁者建立良好關係歸結於支持獨裁,簡直幼稚

4.阿拉法特獲得過諾貝爾和平獎受到國際社會認同,請問這個人有什麼問題?他與獨裁有什麼關係?還有他怎麼臭名昭著?恕我才疏學淺請您點撥。

5.黑白和解以及一系列種族政策的短視 —————————————————————— 1.經濟的實際倒退沒有看到其背後的邏輯。

曼德拉關在監獄將近30年而且期間失去語言能力,這麼一個人出獄四年就能直接坐在一個國家第一把交椅,其背後的邏輯是什麼?是威望將其推向權力的巔峰?

那麼這個問題要看看南非當時的狀態,當時白人對黑人的統治過於鐵腕,導致西方國家對其進行制裁,結果經濟開始下滑,黑人運動開始新高潮,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曼德拉才開始真正走向歷史的舞台 。

背後是怎樣的邏輯?

答案是白人的統治開始面臨崩潰,而黑人運動的高漲直接威脅國家的安全。在這樣的背景下,曼德拉走向歷史舞台就已經奠定了他只是一個緩解國家危機的過渡人,在白人掌握絕對權力的時候憑什麼讓其放權?只有一個原因就是黑人運動的力量已經強大到足以推翻現政府,所以曼德拉走向權力巔峰本身來說就是南非國內各個勢力間的博弈,而各個勢力間往往又站著各個世界或區域性大國的利益。歷史已經無數次證明,這種情況無非導致兩種結果,要麼革命要麼改革,而曼德拉走向權力巔峰就已經證明了改革的力量佔據統治地位,那麼反觀革命會造成什麼結果?經濟就負增長百分之2或3?天真!!革命將會摧毀整個國家系統,經濟極大可能會直接崩潰,社會更加混亂,恐怕到時候你看到的可不是經濟的倒退這麼簡單,很有可能是積累下來的工業基礎毀於一旦。

那麼我把問題拋給你,與其讓經濟暫時倒退?還是國家陷入動亂甚至軍閥混戰?

2.社會治安問題和經濟問題之間的混亂邏輯。

我看了半天答主的答案,無非就是闡述了倒退的經濟導致了xxx的社會問題。之前的1中已經闡述了當下的南非處於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國家安全和經濟,哪個擺在首要根本不需要討論,那麼我就好奇你把社會xxx問題單獨提出來而且與經濟問題並列到底是怎麼回事兒?那麼就討論討論經濟和社會xxx問題之間能否並列。世界上社會治安最好的國家幾乎都是發達國家,我想這裡的原因很好解釋,無非是人民安居樂業何必冒犯罪的風險去犯罪。但是還是有奇葩國家——我敢說【朝鮮】的治安好到你想吐!!為什麼朝鮮治安那麼好!!是因為他經濟好到爆?這不是扯犢子么?同樣的在南非白人統治時期為什麼治安比較好,真的是因為經濟發展的好??這裡不知道要打多少個問號,我只知道白人統治時期法律是多麼的殘酷!!!所以背後是怎樣的邏輯,我們想要怎樣的結果?當然希望經濟的發展導致其社會治安的穩定,但是以答主的觀點來看曼德拉成了社會治安惡化的元兇,殊不知這些問題一直都潛伏在白人統治時期,只不過當時用殘酷的刑法換來了數據的好看而已。

3.和卡扎菲等政治強人建立良好關係就是獨裁的支持者?

我怎麼聽說法國在打利比亞之前還準備給卡扎菲賣陣風戰鬥機呢?那是不是法國是獨裁主義國家?答主,我舉一萬隻手同意你去宣揚法國是獨裁主義國家,順便推翻他們統治好不好?還有要不要查查資料,基地組織早年還收到過美國的經濟援助的事實?那是不
是美國還支持恐怖主義?那他還宣揚打擊恐怖主義?那麼問題來了,曼德拉到底是為了什麼?答案這麼簡單,國家利益。我也是醉了,你到底是怎麼理解成支持獨裁的?

4.阿拉法特的相關問題。

阿拉法特當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全世界都在點【贊】!!我就不懂答主為何偏偏點【反對+沒有幫助】,而且還給他扣上一個獨裁的帽子?你不是很講民主么?國際社會都認同的,你說一說民不民主?我就納悶了,阿拉法特也能被黑→_→答主你怎麼定義民主的?是不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5.種族和解以及相關政策問題。

我敢說以知乎的用戶來看百分之90的人都沒有領導團隊的經歷,大部分都是各種鍵盤俠,那就簡單理想的說。

管理學上有個2 8原則,應用在社會問題上就是說百分之20的人應當佔有社會百分之80的資源才是科學理想狀態。但是南非呢?白人人口大約百分之7,但是這小部分人中的【小部分佔有國家絕大多數資源】,如果你是曼德拉請問這個問題該怎麼辦?即使白人全部富裕了問題依然嚴峻!!除了弄個人種和解政策為下一步的資源重新分配,你還有別的什麼好辦法么?沒有人種和解政策,資源的重新分配就是扯淡,美國在近代黑人運動興起之前你見過幾個富裕的黑人?但是在南非這個問題卻更加嚴重因為他們黑人佔百分之93。請問批評誰不會?你告訴我面對這種現實你能怎麼做??曼德拉背後的智庫又不是傻,那些弊端不是看不到,而是看清了短期利益已經嚴重阻礙長期利益,此時不斷何時斷?難道等到問題徹底爆發國家崩潰的時候在來反思?
有位知友認為將南非黑白分治是可行方案。
鄙人才疏學淺,私以為不妥,原因如下:
南非的工業發展得益於黑人低廉的勞動力,一旦黑白分治南非就失去了競爭力,那麼只有轉型成以色列這種依託高科技的產業鏈,但是南非和以色列並不一樣,南非自從大量金礦被發現,就受到了來自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制裁,沒有以色列那種外部條件,依靠高科技轉型基本是夢,並不可行,同時極其容易引爆戰爭,到時候得結果更加是難以預測。
——————————————————————
總結:
就像我在1中闡述的那樣,曼德拉終究只是一個過渡似的的人物,他必然有其歷史的局限性,而且短暫的執政能夠直接換來國家的強大富強么?不要這麼急功近利,請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問題!曼德拉的進步性已經體現的很明顯,而且在南非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人種問題一天不能達到和解其經濟是始終沒辦法騰飛的【28原則】,改革必然面臨大量經濟社會和一系列連鎖反應,這些都是必然現象,請勿簡單的看短暫的數據!

另外,歡迎知友批評指正,但是謝絕人身攻擊!!手機黨碼字不容易!!
——————————————————————
更新:

以下為個人觀點:

從我個人來看並不看好南非在短時間內能夠有什麼突破,其原因如下:

南非此時處於的狀態就是一個改革時代,而且曼德拉的政府就是一個過渡政府,縱觀歷史歷次改革都必然面臨大量的政治鬥爭和政治妥協,而且南非情況特殊,政治鬥爭中還涉及人種權力鬥爭,這更加雪上加霜,對比日本明治維新曆經初期推翻幕府戰爭,內部政見不和,以及一系列的政治鬥爭就折騰了將近30年,如果日本不是運氣好從中國這搞到戰爭賠款,想在50內成為世界強國基本不可能的事情,再看看南非現在還得加上一個種族問題,不是我說以歷史發展規律來看,內部鬥爭至少持續20年,而且隨時都有可能爆發內戰的風險,到時候別說什麼工業基礎,經濟民生,到時候恐怕國家都得完蛋,在這個歷史時期,曼德拉沒把國家搞沒就算做的不錯了,雖然打不了高分,但是及格還是沒問題的。


意識形態不能當飯吃。
曼德拉的長處是搞社會運動,而非治理國家。
一般他這種理想主義者治國都是禍害。
民眾無腦也罷了,最可怕的是他自己草包一個還不自知。


【本答案嚴重不符合知乎所謂「政治正確」,慎入,不喜歡請點右上角的叉叉。】
知乎上對於大多數問題都能做到客觀理智,但是對於有一些問題,大多數人仍然還不能理智地去思考,往往基於一些自己的經驗判斷,就對事情做了決定。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對待黑人的態度。

首先,我們對於所謂「人種的優劣性」做一個判斷。即個人認為,人種是沒有優劣之分的,人類文明繁衍至今,本質上有一個共同的祖先,無論我們,白種人、黑種人還是澳大利亞土著人。但不同種類的原始種族因為地理的間隔,地域的封閉性,在原始時期,較少能進行交流,因此形成了種種差異。乃至於今,有的種族科技發達,社會制度進步,文明先進,而有的種族則科技落後,社會制度落後,文明亦處於落後。我們承認現在諸民族、文明乃至於人種有一定的差距,五個手指頭還並不一邊長呢,人和人之間有差距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這並不是說有一種民族是劣等民族或者有一種人是劣等人種。本人堅決反對這種觀點。
具體有關地理環境對於文明的影響,請參見:
槍炮、病菌與鋼鐵.pdf_免費高速下載

如不認同以上觀點的朋友,接下來的內容也就沒必要看了,請直接點右上角的叉叉。

在達成了基本共識之後,我們可以進行接下來的討論了:
在歷史上:
南非的原住民是科伊桑人,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種族之一(科伊桑人)
公元300年左右,班圖人(即南非黑人)開始移入南非
15世紀末,葡萄牙人第一次抵達這裡(好望角)
1795年,英國人到達此地,並逐漸把南非變為英國的殖民地。
1836年布爾人(布爾人,即南非白人,居住於南非境內荷蘭、法國與德國白人移民後裔,所形成的混合民族。)向東北方大遷徙,跨橘河前去納塔耳,並於1839年建立第一個布爾人共和國。
南非分別於1866年及1886年發現鑽石及黃金後,又引起英國人與布爾人間的對立。兩次南非戰爭於1880年-1881年及1899年-1902年進行。

因此,南非的三大種族到達南非這塊土地的時間分別為:科伊桑人、班圖人、布爾人。在現代意義上的南非這個國家成立之前,他們都到達了南非,因此他們都是南非的公民。
【有人說,南非的主要科技文明都是布爾人建立的,所以只有布爾人應該享有南非的福利,而其他兩種人不應該。那我們說滿洲的原住民是滿洲人,後來漢人闖關東進入,再後來日本人侵佔東北。「滿洲國」都是由日本人建設的,所有隻有日本人應該享受滿洲國的福利,你說對嗎?】

同美國、澳大利亞一樣,南非也是一個移民國家。在現代化的南非國家形成以後,不斷有各種族裔的人進入南非,其中有合法移民,自然也有非法移民,非法移民主要就是南非附近的黑人(近水樓台先得月嘛,為神馬美國老墨多也就是這個道理)
既然是移民國家,那麼移民就該不論先後,不論種族,只要是合法的,都是南非的公民,應當一視同仁。而非法移民以「黑戶」身份進入南非,也應給予一定的渠道使他們通過努力取得合法居留身份,如不能,則應該將他們遣返。
【有人說,南非的黑人主要是非法移民,所以種族隔離制度沒有錯。這顯然是說不通的。固然黑人中有一部分非法移民,但也有合法移民以及原住民呀。班圖人雖然不是原住民,但很多比你歐洲拜仁來得要早,在還沒有形成現代國家國籍概念之前就來到了南非,也理應居住於此。而且,僅僅因為非法移民多,就對一個種族實行不公正的待遇,是顯而易見的非法。在舊金山,距離灣區不遠處有就是著名的天使島(天使島)。由於1882年的排華法案,許多移民被拘禁在島上數年,等待入境審查或遣返。從1910年到1940年,天使島移民站(Angel Island Immigration Station)是數以十萬計的華人移民的處理站,在那裡達到30%的華人移民被遣返中國。僅僅因為華人有很多的非法移民,就對華人實施這種嚴苛的政策,顯然是不公平的,也是令廣大同胞非常憤慨的。因此,僅僅因為黑人移民多,就實行種族隔離制度,顯然說不通。】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所謂的種族隔離政策(南非種族隔離)到底是怎樣的:
在1948年南非普選時開始成為正式的政策。政府將居民分為四個種族:黑人、白人、有色人種及印度人,而有色人種及印度人又有更細的分類,各種族【住在不同的區域中】。在1960年至1963年,350萬非白人的南非人【被驅離他們原來的家園】,被迫進入隔近被分隔的區域中,這是近代史上大型的驅離行動之一。1970年起平【廢除非白人的政治權利】,那時也開始【剝奪黑人的南非公民身份】,在法律上他們成為地方分權的十個班圖斯坦中的公民,其中四個成為名義上的獨立國家。南非政府在【教育、醫療、海灘及其他公共服務】都實行種族隔離政策,而黑人得到的服務往往會比白人要差。

被驅離原來的居住地,沒有政治權利,在教育、醫療、海灘和其他公共服務上都低人一等。居然還有人會為這樣的政策叫好,為這樣的政策洗地?
【有人說黑人素質低,那麼黑人素質低就應該剝奪黑人的權利嗎?那我們說農村人素質低,原本乾乾淨淨的大街,農村人來了,隨地吐痰,把大街弄髒了,農村人以後不許進城,不許走到城市人才能走的大街上來。你說這樣的政策合理嗎?明擺著顯而易見的問題,可是當農村人和城市人被替換成黑人和白人的時候,就有人認為這合理了。這樣,固然海灘乾淨了,但是對於黑人來說,海灘都變成了不可進入的區域,它再乾淨,對我來說有意義嗎?】

我覺得稍有常識和正義感的人都可以輕而易舉地判斷出來,種族隔離制度是一個非常不公平的制度,因為種族是一個無法通過後天改變的事情,你再努力,也不能讓你從黃種人或者黑種人變成白種人,這和地域歧視、性別歧視一樣腦殘,在這種制度下,即國家拋棄了國家的一部分公民,剝奪或者變相剝奪了他們本應享受的權利(比如政治權利,比如居住權)和福利(教育、醫療等公眾服務),就好比改革開放以前,農村人被限制在土地上,不能隨便進城,沒有福利,完全靠兒女來養老。這樣的富裕和發達,有意義嗎?我作為一個黑人,一個國家本來的公民,卻完全享受不到這個國家經濟發展所帶來的任何福祉,即便這個國家成為了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又和我有多大的關係呢?

我覺得知乎上有很大的一個觀點叫做「國家主義」,私以為這種「國家主義」實在是非常錯誤。因為國家本質上是一個階級對另一個階級進行統治的工具,這個屬性決定了國家本質上就是邪惡的。而人類目前之所以還要保留國家,是因為人是一個群體性的動物,目前人類的發展階段還堅決需要國家這個工具來保護絕大多數人的生命財產等基本人身安全。之所以要從屬於一個國家,不是因為我們欠這個國家的,而是因為從屬於一個國家,或言,熱愛這個國家對我們有利。不管如何,我是堅信未來人類一定會突破國家這個界限和藩籬的。

所以,我們決不能僅僅站在「國家利益」上來看問題。如果說只為了中國的國家利益,我們完全可以在當初把那些不識字的文盲全部咔嚓掉,現在我們可以把大城市裡的那些屌絲咔嚓掉,少掉一大半人口,人均GDP立馬竄上去了。如果說只為了美國的國家利益,我們完全可以到現在也不廢除黑奴政策,不實行黑人平權,有一批廉價勞動力,美國的經濟會更發達,白人的福利會更好,不是嗎?但是這種連基本人權都不能保證的經濟數字有意義嗎?建立在對一部分人的剝奪和踐踏上的發達是真正的發達嗎?

曼德拉破除種族隔離後的南非,固然在很多方面有了退步,但在人權方面卻有了巨大的進步,破除了之前的巨大弊端,取得了顯而易見的成功。最簡單的,對於絕大多數南非黑人來說,原來他們只能拿到比如1%的福利,現在他們可以拿到10%甚至20%的福利,對於他們來說,新南非明顯要好過舊南非。

當然,在南非破除種族隔離之後,原本對黑人的種族歧視漸漸消失,反倒是另一種逆向的種族歧視開始出現,即對白人的種族歧視,白人需要比黑人做到更加優秀的成績,才能當公務員或者進入高等學府。我竊以為這是昔日對於黑人種族歧視的一個反彈,我也相信這種反彈是暫時的。

可以想見,在不久的將來,人種之間的界限被破除,無論任何國家、種族與民族,人類和平而美好的生活在一起,這是一個美好的願景,願朋友你與我共同努力,而破除種族隔離,僅僅是這個美好願景的第一步。


就南非(白人統治下的國度,和黑人無關)的發展水平而言,當然是倒退了。


但你要是黑人,你會怎麼想?


歸根結底還是屁股的問題,不是腦袋的問題


蛤蛤蛤

我大摩根?弗里曼一泡尿澆滅了非洲唯一有翻盤希望的小火苗

這不僅把南非賣了

把廣大非洲隊友也賣了

如果多少年之後非洲崛起

曼德拉肯定會被釘在恥辱柱上

而現在非洲正在經歷的

就是活脫脫一翻版的天朝近代屎


推薦閱讀:

TAG:非洲 | 國際政治 | 種族歧視 | 南非 | 納爾遜·曼德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