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部分留學生都會認為留學的那幾年是人生中最珍貴的幾年?
大部分留學生都覺得留學生活的那幾年是一輩子最難忘的經歷,也是最珍貴的經歷,為什麼大家會這麼說?
第一次出國,是在我19歲那年,不是我心存嚮往,而是走投無路。
告別病重在床的外公,告別已經見過家長的女友,一個人去到地球背面。
我去的第一個國家,SH主義古巴。
當時,在我的想像里,這裡和剛果、朝鮮、阿富汗,就是一個概念。大概就是滿街的扛著RPG的黑人,用棕櫚葉子搭建的房子,街上TOYOTA皮卡開過,捲起一陣紅土......如果不是國家公派,有協議再先,我可能一輩子都不敢,也不想走這一趟。
去古巴,要從法國轉機,當我降落戴高樂機場的時候,飛機從跑道滑向候機樓用了半個小時,同學開玩笑說——坐著飛機逛巴黎。我看到外面跑道上的飛機排得像我家鄉的交通幹道上的的士,密密麻麻,幾十秒起飛一架......進入候機樓,只感覺這裡特別的安靜,也特別的乾淨,空氣中好像沒有太多活躍的分子,這種感覺,有點像是在夢遊。後來每年連續三十多個小時的環球飛行,無數次路過戴高樂、史基浦、法蘭克福、巴拉哈斯、浦東、首都機場,竟好像是出門趕個地鐵一般隨意。
已經記不得是多少次從這裡出關,一般飛往歐洲的航班不是在正午就是在深夜,我會選擇在漢堡王或者星巴克插上網坐一坐,然後再看看北京的天,每次走的時候都是在秋天,帝都總會施捨給我一個秋高氣爽的畫面。當我走過那條長長的通道,下電梯,乘小火車,便會告訴自己,此時的每一步,都離家越來越遠......
原來戲謔說人家的校車是福特,我們的校車是747-400。隨著里程數的積累,從最後一排,到經濟艙舒適座,到商務艙,到頭等艙,先先後後坐了個遍。
第一次飛往歐洲的航班上,航空餐里有法國烤圓麵包,波爾多,卡門貝乾酪,這些都是以前只聽說過的東西。從最開始大家只知道盼發速食麵,到後來飛得多了,可以從容地接過盤子,先把黃油放在主食發熱的錫箔蓋子上融化,然後用餐刀把麵包輕輕切開,把乾酪或者黃油一點點填滿它鬆軟的肚皮,放在一邊的小碗里。然後吃沙拉。最後開酒,倒滿杯子,抿一口,捲起意麵的蓋子,撒胡椒和鹽,一口口的咀嚼。最後把甜點一刀刀切開,用叉子準確的送進嘴裡.....收好盤子的同時,再要一杯熱氣騰騰的咖啡。
第一次飛往哈瓦那用餐時,空姐給提供了一瓶很小的橘黃色的飲料,我以為是橙汁,一飲而盡,然後才知道這是橙味朗姆,醉到飛機降落。
哈瓦那的機場確實很小,我甚至懷疑飛機會不會被它那不平長草的跑道磕壞了輪子,唯有那停機坪上維珍航空的747碩大的尾翼,遠遠地映入眼帘,給人少許安全感。來迎接我們的是穿戴整齊的小學生,這個國家很窮,但是,人人都很乾凈整潔。
剛到的時候,學校帶我們參觀海洋館、話劇團——
一群老師,給予我們無微不至的關懷——
然後隨著我們在這裡生活,慢慢才知道這裡有15世紀的城堡,16世紀的宮殿,17世紀的教堂,18世紀的別墅,19世紀的酒店。
才知道,這裡不是沙漠,不是叢林,不是農村。
有這個——
有城市——
有這樣的海灘——
有這樣的晚霞——
這裡有《摩托日記》里那個充滿理想的切?格瓦納——
有燃情歲月,有20世紀最後的將列強戲弄於股掌之間的戰士——
還有一群禮貌文明,又熱情奔放的人——
這些是曾經教我語言的老師。
逐漸理解海明威,體驗著他喝著邰吉利,抽著雪茄,醞釀著巨著,扣著諾獎的感覺——
這裡走在路上,人和人見了面,要友好的打招呼,這裡到了晚上,有各種各樣的PARTY,聚會。好像並不是長輩們說的那樣——無非就是七十年代的中國。
我就住在這一片山坡下,無數次沐著月光從這裡回宿舍。
學校的老碼頭,在這裡成就了多少對漂泊的情侶。
我曾經住在一個叫塔拉拉的小鎮的海邊,四年。
記得宿舍是一排低矮的平房,宿舍的一頭,是金色的沙灘,另一頭,是起伏的山丘。
切·格瓦納的別墅就矗立在山丘之上,旁邊有顆合歡樹,每到春天,樹上會開出一串串風鈴般的金色花朵,遠遠望去,格外耀眼。
半山腰,有座上個世紀挖掘的海防地堡,裡面容得下一門加農炮,如今火炮已被拉走,只剩下掩體上的幾棵椰樹,還像哨兵站在那裡眺望。地堡旁邊,有一座預製板搭建的舞台,如果掛上幕布,整個海濱就成了一座露天影院。舞台旁有一條行人踏出的小徑,彎彎曲曲連接了海濱低地與山坡上那條名為海豚大道的混凝土公路。
藍天為幕,緩緩飄動的白雲下這座好似宮崎駿漫畫中的山丘,總是讓人充滿嚮往,因為是迎風坡,山丘上的草總是長得格外茂盛,海風吹來,搖曳擺動,泛起陣陣綠浪。在齊腰深的野草中行走要格外謹慎,因為腳下的碎石間,掩藏著海鷗的窩巢,裡面時常會有一些尚未孵化的鳥蛋和剛剛破殼的幼崽不堪驚嚇。
我曾經坐在金合歡樹下看日出——清晨的海濱格外安靜,西梅克斯集團送餐的麵包車靜靜地駛過護士站,拐個彎走向食堂,遠遠的海平面上游輪駛過,示航燈一閃一閃,忽明忽滅,然後天際開始泛白,發黃,一輪紅日羞羞答答又迫不及待地爬上來......
我曾經躲在切·格瓦納別墅的屋檐下觀雨——那場面恐怖而又恢宏,伴隨著震耳欲聾的雷鳴,慘白的閃電撕裂夜空,黑色的水天大幕襯起魔鬼指揮的交響曲......
我曾經和吃貨一起,拿著剛發的土比索,去山坡那頭的「諧和」咖啡館買炸麵糰、烤雞腿和冰番石榴汁。
我曾經無數次一個人在午夜走下這山坡,悄悄溜回沉睡的宿舍。
我曾經想要在這棵金合歡樹下做一個鞦韆給自己心愛之人,卻迫於距離,未能實現。
在加勒比,我曾經坐過彷彿是裝傘兵的上了天就下不來的飛機跨海飛行——
看不到幾個窗戶,艙頂上冒著白霧,送水的是黑哥哥,但是據說飛行員是軍航,開得特別穩。然後我們看到大海像鏡面一樣反射著陽光,在雲層間的縫隙里忽隱忽現。看城市上空籠罩著烏雲,暴雨傾盆而下,那時感覺自己好像上帝一樣。
在加勒比,我迎接過自己國家的海軍艦艇初訪,看到國賓級的儀仗隊。
記得當艦艇要離開的時候,兩個國家的軍樂對一個在岸上,一個在艦上,互相對奏軍樂,一支又一支,然後船隻鳴笛告別,那種氣勢,就是「沙場秋點兵」所描繪的,真的讓人心潮澎湃。
每年古巴都會舉行書展,在一座靠海的城堡里,那一天,萬人空巷,人山人海,這一個連飯都吃不起的國家,人們對書籍的渴望,讓人震撼。
我要離開古巴以前最後一次參加書展,帶了一架攝像機,像留下點回憶。走出城堡的時候,遇到一個撿垃圾的老頭,他看見我的攝像機,上前來問我是不是日本人,我說我是中國人。當時我有點防備,害怕他乞討要錢,結果沒想到他對我說,聽說你們國產某先進飛機服役了,比美國的F22還要強,最關鍵的是,你們發展國防,不是為了世界爭霸,這一點和我們追求的一樣。
當時我就震驚了,我們某新機型的白皮書剛剛發布,一個撿垃圾的大爺,每天關心的竟然是這些話題。
大學的時候,我很努力,兩次見過大BOSS真容,也有幸經歷過一些所謂的大場面。該考的分數認真考,該實習的機會不放過,該發表的文獻努力寫,可以說是忠於自己的青春的。那是我人生中最好的歲月。
在這裡學習,不看你多變態,只看你多認真。一次西方藝術史考試,我突發奇想的在試卷背後畫上了羅馬的建築、繪畫、雕塑的例子。老師看到,會心一笑。
開學典禮和畢業典禮都是在馬格納禮堂舉行的,卡斯特羅曾經在這裡演講。每個人都坐在一張使用了百年的皮椅上參加儀式,大使、古巴的國務委員、大學的校長親自把鮮花和捲起來的畢業證親自發到每一個學生手上。那一刻,莊重嚴肅,一個貧窮落後的小國家對待知識的態度,讓人理解,知識和經歷不管有沒有用,換不換得來錢,總是神聖的。
站在卡斯特羅用過的講台上演講的那一瞬間,看到台下的觀眾,感覺自己像是在體驗另一種人生,彷彿穿越回半個世紀前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彷彿自己就是卡斯特羅,正在面對大學生髮表一場激情澎湃的演講。而此時此刻,我感謝著無數為我,和成百上千個我的成長,付出青春和心血的兄弟國家的所有教職員工,第二故鄉的異國親人。
從那個時候開始,我意識到,世界特別特別大,我們所聽說的那個世界,或許只是聽說的,是某些人要你知道,規定你知道的。而你的世界,是你自己的。
畢業以後,本可以去拉美,不僅僅是語言翻譯,有些好的職位比如老總秘書之類,一些企業直接打電話到我手機上,甚至很認真的詢問過家裡父母的情況,但是或許是因為懼怕,或許是渴望歸屬,我沒有忠於自己的心,回到拉美。學小語種的人,回到國內,就像魚兒離開了水,大多沒有用武之地,好在家鄉的一所外語學院收留了我。
因為當時小語種緊俏,沒有要求高學歷,但正是因為沒有高學歷,感覺自己話語權和能量都很有限,很難把很多至真至美的東西給學生分享。其實語言這個東西,主要是用來交流的,但是沒有辦法,業界如此。
於是幾經坎坷,又一次出發了。
碩士畢業那年,被一家家鄉的企業看上,他們認認真真的考察了我的簡歷,甚至提供崗位供我選擇,可以在離家20分鐘路程的企業總部做文員,可以拿到相當可觀的收入和福利。當時的我,還是留戀講台,留戀書卷丹青,最終沒有回國,至今覺得挺不講信用,因此也正在,或者將要付出錯過可以安定的機會的代價。
後來,我來到了歐洲,先後去過荷蘭、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梵蒂岡、捷克、匈牙利、奧地利、德國、希臘等,也曾踏上過非洲的一角。七年來,跨越四大洲十多個國家130多座城市。有些時候是和朋友一起,有些時候,是自己買了打折票來個短途游。但是因為我是個相當宅的人,所以這些旅程多是自願的少,被鼓動的多。可現在回想起來,有時候三五天的經歷,會留下一輩子磨滅不掉的記憶。
你會從地圖上去考察一座城,從別人的語言文字中,去發掘它的亮點,然後跋涉千山萬歲來到它跟前,呼吸這裡的空氣,摩挲這裡的草木,端詳這裡的建築,傾聽這裡的歷史。然後它就會住進你的生命里。
塞戈維亞,我們第一次去的時候,只知道它這裡有白雪公主城堡的原型,如果不是熟人指點,根本不曉得它後面還有這樣一條仙蹤小徑。當時大家走累了,坐在一片草坪上,看遛狗的情侶,看風吹葉黃。
我研究生階段的外國導師說,要了解西方的文化,你需要去三個城市,它們是羅馬、雅典和耶路撒冷,而他最鍾愛羅馬。
在這個滿地都是文物的城市裡,在羅馬市苑的廢墟,在西班牙廣場,我第一次感悟,一個人,一座城市,一個國家的底蘊,不單單是用繁華和現代化就可以衡量的。那種千年積澱下來的厚重,不經意流露在街頭巷尾的散漫之中,偉大二字的衝擊力,好似大象無形,大音希聲。
在這裡邂逅和尋找《羅馬假日》里的奧黛麗赫本
不住要去想,為什麼在羅馬的地名要叫西班牙階梯。直到一點一點搞清楚,原來西班牙使館在這裡,處處留心皆學問。
佛羅倫薩,當時一路的朋友硬要去體驗一家正宗的義大利餐廳,我覺得很不以為然,覺得景點不過都是宣傳,結果到了門口一看,居然還要排隊。門面超小,態度也超屌,越是這樣,就越不甘心,一定要試一下。進去了才發現,這裡掛了一牆的照片,有球星,有帕瓦羅蒂,有總統。最關鍵的是,並不貴的價格,卻吃得相當地道。
然後深夜裡又和攝友遊盪到城市背後的高地,看著這個百年古城在夜色中睡去......在我的家鄉,沒有這樣安靜的畫面,這畫面的城市中,也沒有幾個擁有幾個世紀歷史的老建築,作為一種靈魂或者象徵,顯赫而驕傲的佔據一方。
回酒店的路上,遇見小豬噴泉,我想起這就是小時候自己在《漢尼拔》裡面看到的,帕奇督查洗手的地方,現在,它就這樣觸手可及!
在梵蒂岡,親眼目睹教皇的真容,在聖彼得大教堂穹頂上數聖象——
瞻仰米開朗基羅的簽名真跡——
和拉斐爾展開穿越時空的對話——
一睹傳奇的瑞士衛隊風采——
幾個世紀以前,這隻衛隊為了保護教廷堅持到最後一刻,幾乎全部戰死,為此梵蒂岡至今只僱傭瑞士士兵。誠信和敬業這個字,被阿爾卑斯山脈里那幾個民族演繹得淋漓盡致。
在米蘭,瞻仰最後的晚餐,還有幾百年前拿破崙加冕時站立的那塊磚——
在日落時分爬上威尼斯聖馬可廣場的塔樓,四個大鐘一起敲響,然後天邊慢慢從白變成藍,變成粉紅,變成黃.......
當穿過嘆息橋的時候,會想起那個關於情侶接吻的故事和莎翁筆下的《威尼斯商人》。
聖托里尼,小時候只有在晨光的筆記本封面上瞻仰的地方,想起雅尼,想起碧海藍天。
還記得那是在捷克,為了看一眼夕陽,我爬上了天文鐘鐘樓,那一刻我覺得自己這一生沒有遺憾了——
第二天早晨,我又一次來到天文鐘下,一對情侶,冒著初春的寒氣,在這裡拍婚紗......我遠遠站在一旁,擦拭著自己的MARK II, 由衷的羨慕。
這裡沒有什麼許願池,但是有在查理大橋上殉難的聖徒,有卡夫卡、米蘭昆德拉。
為了拍攝一個落日,我站在橋頭堡上,駐足4小時,先是下起小雨,然後颳起微風,最後太陽在雲霧間羞澀的隱去,對面的城堡亮了燈,流光溢彩。
金色布拉格這個名字其實很適合這個城市,尤其是在入夜以後。
庫特納霍納,小時候在雜誌上看到說,中歐有一所恐怖的人骨教堂,那時候好好奇,連續幾天睡不著覺。而現在它居然不再是一個地標,一個符號,一張照片了!於是我們試著用GOOGLE把它找出來,然後輾轉前往。
去往庫特納霍納的時節,正好是西方的聖周,小鎮上辦起嘉年華,人山人海,賣小飾品的,烤肉的,小店鱗次櫛比,街道上熱鬧非凡。這跟我想像中的陰森恐怖的墓園的差別很大。
聖母升天教堂不好找,因為墓園很小,外觀很普通,沒有多少特殊標識。沒有人會知道,這裡以十分藝術的方式,安放了上萬具屍骸。
看書和親自走進那個地窖的感覺太不一樣。站在地庫里,面對人骨搭建的一人多高的盾徽,兩座巨大的腓骨聖杯,一盞用盆骨、肋骨拼裝的吊燈,四座用頭骨搭建的骨塔以及骨冢,頭一次感覺陰風陣陣,脊背發涼,但是不曉得這種感覺,叫不叫酷——
從陰森的地窖出來,看到復活節前後來墓園祭掃的東歐人,里外兩個世界差距是那麼大,看到大理石板縫隙里爬動的甲蟲,老是會去思考,生死是非常現實卻又飄渺,嚴肅而又幽默,沉重而又輕鬆的事。
里斯本和辛特拉是我一個人去的,坐了一個晚上的夜車,然後大清早起來,從火車站步行到酒店,一路經過貿易廣場,經過聖喬治城堡,經過流浪者大街,你曉得你不屬於這裡,所以每分每秒都好像是借來的,你可以看到的,可以觸及的一切,都是珍貴的。因此,目光和腳步格外流連。
路過海軍博物館的路上,看見很多人在一個小店排隊,仔細一看招牌是貝倫糕點。早就在很多國內的網上看見人們把這裡吹得神乎其神了,也經常看到各種餐廳打出正宗葡式蛋撻這樣的招牌,雖然我特別鄙視裝逼和趕時尚,對甜點也沒有什麼研究,但是看到很多歐洲人都在排隊,還是鬼使神差的湊上前去——
因為不是很喜歡打擠,我是坐在路邊啤酒館的摺疊桌邊嘗試這傳說中的神物的,第一口給人印象深刻,表層有張力的糖漿,內部酥軟的蛋芯,像龍眼酥一樣層層酥脆,一咬下去就化開的外殼,然後填滿整個嘴巴的濃郁的香氣,讓你不得不折服。
到里斯本必須要尋找兩個人,一個是恩里克王子,一個是古本江先生。故人未遠,在這座不大的海濱城市,處處都有他們的蹤影。雖然一個生活在古代,一個生活在現代,一個是政治家,一個是商人,一個是主人,一個是客人,身份差異是那麼的明顯,但他們卻用自己生命的不凡之舉表現出人性中最光輝的執著與無私,共同鑄就了這座城市,乃至於這個國家文化的硬實力和軟實力,也在全人類開拓進取的道路上划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品嘗過百年老店香酥甜美的正宗葡式蛋撻,沿著已被歲月打磨成光滑骨牌般碎石鋪就的小路,乘著叮噹作響、搖搖晃晃的老電車穿行於街頭巷裡和碼頭海濱,不難領略聖·喬治城堡的高傲、聖母瑪利亞教堂的華麗、熱羅尼莫斯修道院的神秘、商業廣場的宏偉、貝倫塔的精緻,可是駐足於大航海時代紀念碑腳下時,真正的震撼卻無以言表。
1960年,葡萄牙人民為紀念航海王子恩里克逝世500周年以及葡萄牙開拓海洋的輝煌歷史,在茹特河畔樹立起一座面朝大海的石碑,其外形如同一艘乘風遠航的大船,氣勢恢宏,站立在船舷的人物雕刻栩栩如生,船頭是恩里克王子,手握模型帆船,抬頭遠眺,兩旁身後是航海家、將領、造船工匠、傳教士和科學家。不同角色,不同職業的人,在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的帶領下,共同托舉起向海洋進發的夢想。
15世紀上半葉,葡萄牙航海發現取得的成就震驚歐洲,這和恩里克王子的堅毅密不可分,他親自參與了帆船的改進,廣納良才,在薩格里什創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所航海學校,教授航海、天文、地理知識。隨著一次次理論知識的進步,葡萄牙人在海洋上越行越遠。1460年,當王子謝世於他的航海基地時,生活簡樸,終身未娶,卻已將畢生的精力獻給了探索事業,從此,每一個從事地理大發現的人,都是沿著他的足跡前進。
600多年前,海洋對於人類來說,神秘、險惡卻又充滿了誘惑,水天之際,視野極限,究竟是豐饒之地,還是萬丈深淵,僅僅只能憑藉這個位於歐洲大陸邊陲的彈丸小國用幾隻木船、數片孤帆去驗證。1969年,當阿姆斯特朗代表人類登上月球時,他知道身後是上億人期待的目光和無數精英科學家的全力保障,而古代的水手們卻僅能依靠有限的經驗和無畏的勇氣,沐浴暴風驟雨,飽受風浪顛簸,向未知世界發起挑戰。眼前這座紀念碑就像一座祭壇,所供奉著的不僅僅是一尊尊人像,不僅僅是在驚濤駭浪中獻身的壯士,而是謳歌著全人類勇往直前、求索奮進、挑戰極限的進取心。
如果說恩里克王子帶領葡萄牙人民書寫了一部壯麗的航海史,奠定了這個民族邁向世界的硬實力,那麼一份意外的饋贈,則為這個國家注入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兒時閱讀《行者無疆》,余秋雨先生寫到葡萄牙時惜字如金,卻濃墨重彩地緬懷了一位英裔土耳其人——卡洛斯特·古本江。這使我好奇究竟是何許人能引得作者如此關注。
大名鼎鼎的古本江基金會,深藏於里斯本市中心的古本江公園中,被鬱鬱蔥蔥的林木所掩蓋,要不是司機向我指了指路邊並不起眼的站牌,也許就不慎錯過。步入公園,豁然開朗:潺潺流水,燕語鶯聲,彷彿桃花源,曲徑通幽之處,古本江博物館、美術館、當代藝術館、基金會大樓一一映入眼帘。我沒想到這樣享譽世界的國際性機構,竟選擇以如此悠然低調、與世無爭的態度示人,就如同1955年的那個夏天,葡萄牙人也不會想到,一位安居里斯本某家老旅館十幾年的86歲神秘客人壽終正寢,憑藉一份用心良苦的遺囑將18億美金的遺產捐贈與葡萄牙政府,隨後以他名字命名的基金會橫空出世。半個世紀過去,它發展為世界上最大的基金會之一,其資金相當於葡萄牙每年投入到教科文領域的二分之一,被譽為該國「第二文化部」。
公園一角,古本江先生銅像正襟危坐,背後雄鷹矗立。我抬頭瞻仰,彷彿又看到那位20世紀初奔走于波斯灣、遊說列國開發石油、從每個項目中抽取股份百分之五作為報酬的「百分之五先生」。百分之五雖小,之於整個波斯灣的財富,卻是一筆巨額回報,坐擁億萬資產,古本江先生沒有縱慾揮霍,而是想到推動教科文藝及慈善事業。他看中了里斯本的寧靜樸實、熱情好客,最終將這裡定為一項造福人類高尚事業的起點,其偉大靈魂也因此代代延續,永世流芳。
千里之外,富饒的波斯灣憑藉其「黑色黃金」滋養著現代工業社會的物質文明,也因此捲入紛爭,硝煙瀰漫,戰火綿延。當年的石油外交家選擇了歐洲大陸盡頭這塊凈土,憑藉風燭殘年一己之力,承載起滋養現代精神文明的重任,令人唏噓感慨。
在非洲迦納利,找三毛的家,重訪她當年寫那些小說時的場景,去體會她的心情,感覺自己的生命,在無限的延展。似乎終於真正理解她小說中所表達的某些意思。
國內的百科上說,當偷渡黑人們看見了泰德峰,就會像愛爾蘭、義大利移民坐著泰坦尼克那一級的游輪駛進紐約港,看到了自由女神一樣興奮。
因為,踏上迦納利,就算是脫離了水深火熱的草原和沙漠,來到了發達洋氣的歐洲。
其實我並不喜歡國內百科的這個註解,因為在迦納利看不見多少黑皮膚,也感受不到歐洲的高傲和冷漠。偷渡這樣的辭彙不適合這片土地,更不適合那段凄婉的愛情故事。
說到非洲,我腦海中本來是這樣的印象——在起伏的巨大沙丘上,薩拉丁或者勞倫斯披白袍騎駱駝,或者是英軍第五空勤團的大鬍子們駕駛著「威利斯矮腳雞」穿插於隆美爾的大軍之後…….
烈日、棕櫚、綠洲、矮房、古井,或者草原、野獸,乞力馬札羅是這裡的的代表符號。
但是散落在撒哈拉旁大西洋里的這一系列島嶼又不一樣,似乎多了許多柔情。特內里費雲霧繚繞的泰德國家公園,帕爾馬斯採石幾優雅寧靜的海灘,讓跋涉千里的行者如入仙境,眼前一亮。
現代化的樓宇,乾淨的街道,淳樸的居民,溫和的陽光,靜逸淡泊地迎來遠方的客人,還有我這個尋找夢中橄欖樹的流浪者。
沿著長長的沙灘步道,穿過乾淨整潔的濱海社區,爬上彎彎曲曲的羊腸小道,找到了洛佩·德·維加 3號的門牌,這個坐落於海邊山坡上的米黃色的小院,便是三毛和荷西曾今的家。世間真的有那麼多的巧合,一個來自於現代社會的亞洲文人,曾今居住在冠以文藝復興戲劇大師之名的街道。蒼天知道,三毛憐憫貧苦窮人,洛佩·德·維加歌頌底層大眾,無論是幾百年前的《羊泉鎮》還是今天的《撒哈拉的故事》都有一樣的主題。所以,兩個偉大的名字註定要在這裡相遇。
我們來到的這一天,院門依然緊閉,鄰舍5號,也就是三毛的鄰居,CANDY太太家犬吠不止,一隻小狗透過門縫,警惕地注視著陌生的客人,也彷彿提醒我們,故人已去,物是人非。
低矮的院牆,挺拔的棕櫚樹,鬱鬱蔥蔥的橄欖枝,會讓人想起海子的那句詩: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大概是個令所有文人都欣然嚮往的家,遠離浮華和喧鬧,質樸而真實。
即使不能進入,也不難想像出那一幅幅甜蜜的畫卷——在無數個夏蟲長鳴的午夜,就在這個小院里,三毛躺在荷西的懷中,仰望著漫天的繁星;在無數個夕陽西下的傍晚,就在這條門前的坡道,三毛一襲長裙,光著腳丫,牽著荷西的手,沐著晚霞走向海灘......
我們到這裡的時候是年末,那一天我們過了三次新年,先是國內的新年,7個小時以後是歐洲的新年,在電視直播里看完歐洲大陸的慶祝活動,隨著時差迎接西非的新年,我們想換成一個中文台,結果不會用遙控器,叫來服務員,服務員說你們真無聊,這大過年的居然窩在酒店裡看電視。我們說那不然怎麼地?服務員拿出地圖,給我們指了一個地方........
2013年的那個元旦,我永遠都記得,我們在軍港旁邊,聽著大大小小的船隻,軍艦一起鳴笛,然後看著漫天的煙火,跨入了新年。
在布達佩斯找蔡依琳歌里的馬德里——
你才知道,原來初中時班上那些腦殘粉根本不知道MV里放的是什麼就開始粉。
找鏈子橋,在夜晚的鏈子橋頭,被東歐的J女追著滿街跑,被假警察以查毒的名義扣留,均已兜里只有幾個硬幣為由化險為夷,好在他們不懂相機。
這裡是維也納,這裡有準點的公交,有不查票卻也沒人逃票的地鐵,有流淌的多瑙河,有茜茜公主,有金色大廳與愛樂樂團。最重要的是,這裡有藝術,滋養過一個龐大的帝國,滋養著整個歐洲。
美泉宮背後有一個很大的山坡,在這裡可以俯瞰整個維也納。很多情侶在這裡沐著晚風,看太陽落山。
如果不是在霍夫堡王宮買了本介紹茜茜公主的書來看,我或許一輩子都不知道她年輕的時候是有多麼的美貌而任性,而弗朗茨皇帝又是至始至終對他無限的寵愛和專一,以至於是用愛一手打造了一個新時代叛逆女性的形象——
弗朗茨皇帝的辦公室就靠在茜茜公主房間旁邊,要進門還要按一下門鈴。弗朗茨自己的卧室非常簡樸,而茜茜公主的房間,僅是浴室更衣間四壁,都被精心繪製得像伊甸園。霍夫堡王宮裡弗朗茨的房間分別是接見廳、會議室、辦公室、卧室,而旁邊的茜茜公主的房間卻是卧室、化妝間與健身房、浴室、更衣間。在中國,歷朝歷代,沒有哪一個王后妃子可以享受這樣的待遇。
弗朗茨的辦公桌上赫然擺放著自己妻子的巨幅畫像,而茜茜公主的房間里則掛著自己偶像雪萊的照片。
茜茜結婚,生子,旅行,弗朗茨還要專門為她打造瓷器,她喜歡海豚,就在杯子上雕刻海豚。
茜茜不喜歡應酬交際,也不相夫教子,晚年時坐著皇家遊艇和專門改造過的專列到處遊玩散心,也是在遊玩的時候被刺殺的。
此後弗朗茨皇帝終身未娶,為了維護茜茜的良好形象,他甚至動用宣傳機器把她塑造成一個近乎完美的童話。
在深宮中,茜茜公主是不幸的,但無疑也是是幸運的,和電影上的那麼不一樣。
如果不是親自聽一次維也納的音樂,肯能永遠都不能體會什麼叫藝術。
小時候,每年都會看央視轉播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對於約翰?施特勞斯、莫扎特、貝多芬早已是耳熟能詳。記得每次央視轉播新年音樂會的圓舞曲的時候,都會有舞蹈演員穿著西式古裝,在美泉宮花園和宮殿里翩翩起舞的場景。而金色大廳和維也納愛樂樂團,對於我來說,是一個高雅藝術的符號。
到達維也納的時候,是四月,已經過了新年音樂會的時節,金色大廳被包場上演「中國夢」,而國家藝術館在修整。
參觀霍夫堡王宮時,遇到大門口有推銷小劇場門票的,看著並不太貴,就買下了。因為很多窮游網上都說,到了維也納一定要去金色大廳,而小劇場都是騙子,所以我並沒有報太大希望,只覺得既然隨緣,就順便感受一下吧。
入夜,我們進入了國家圖書館對面這座已經具有百年歷史的小音樂廳,沒想到裡面已經是人山人海。客人們彬彬有禮地排隊,寄存衣物,安安靜靜的就坐,一群大叔大媽,卻像小孩子排隊等著發餅乾一樣。
演出分上下兩場,上場是莫扎特作品選奏,下場是施特勞斯作品選奏。
首席小提琴是個年輕女孩,年紀不大卻非常自信,當她的弓一放在弦上,發出的第一聲音響就充滿了爆發力和活力。這個由兩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一隻長笛,一座鋼琴組成的古典弦樂四重奏樂隊,雖然沒有辦法演繹金色大廳交響樂團的氣勢,卻散發著室內樂獨有的清新,恰到好處的空間和共鳴,一分不多,一分不少,正是當年弗朗茨皇帝、瑪利亞?特蕾莎女王等人享受的維度。
唱《費加羅的婚禮》選段的演員是個年輕人,沒有歌劇演員豐腴的身材,沒有大師們老成持重的外貌,因此當她彪高音的時候,我狠狠地捏了把汗,觀眾也屏息凝神,可她飽滿,圓潤的歌喉,很快就證明了自己專業的水準,贏得了滿堂喝彩和持久的掌聲。
猶如維也納所有音樂會的傳統,常常以《藍色多瑙河》、《拉德斯基進行曲》壓軸。多瑙河靜靜流過以後,拉德斯基將軍踩著歡快激昂的節奏走來,大家跟著旋律鼓起掌來,觀眾與樂隊水乳交融。進入尾聲,觀眾們紛紛起立,擁抱和問候自己身邊的人,此時無論一見如故還是萍水相逢,都在樂聲中化為親朋手足。
薩爾茨堡。
當時下著四月的綿綿春雨,我們看錯了地圖,找到一個路人問路,這個奧地利老頭本來是在自家門口溜達的,結果硬是冒著雨送我們走了二十分鐘到酒店,然後又熱心的給我們說去車站怎麼走,去博物館怎麼走,最後冒著雨一個人回家。
這是一座憑藉音樂久負盛名的低調小鎮,如果你深愛莫扎特,你就會知道糧食大街9號,如果你傾慕卡拉揚,就會知道薩爾茨堡音樂節,如果你看過音樂之聲,唱過哆來咪,就會知道福壽城堡,儂山修道院,月亮灣.......
在儂山修道院坐下來,聽一曲管風琴——
這個時候,只有自己,和神明溝通。
作為薩爾茨堡的市政府,這裡竟然沒有任何崗亭,任何門衛,遊人們穿過院子,市長還站在二樓窗戶上熱情招呼。曾經的電影里,音樂教師和孩子們就在這裡跳階梯。
拜訪懸崖上的古鎮,日本動畫片《空之音》的取景地——
傍晚到午夜,在巴塞羅那遊盪——
吃飯的時候,老闆很熱情,聊了很多,這裡沒有人把你當做外國人.......
埃斯科里亞爾,池塘里白天鵝在棲息,教堂里唱詩班的孩子在練習,新娘和他父親乘坐著一輛老車,來這裡和新郎相聚,在眾人艷羨的目光和嘖嘖讚歎中步入禮堂,參加婚禮。
春天的時候,做一盒便當,到公園裡划船踏青——
或者在小鎮的城鎮中心,慵懶的曬太陽——
在冰雪即將消融的日子裡進山——
泡酒吧,看一場群魔亂舞的演唱會——
然後在深夜回家的路上,被非洲好兄弟以要煙的名義摸了手機。
在夏至未至的時候登高待落日——
去世界山最危險的燒烤店,位於蘭薩羅特島TIMAFAYA火山口的惡魔餐廳吃火山烤雞
小時候看正大綜藝,覺得外面的世界很美,小時候看《行者無疆》,覺得余秋雨是在裝逼。大學時看大國崛起,開始感到心潮澎湃,彷彿自己想變成岩倉,去體驗始驚,次醉,終狂的過程。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要麼是發達,文明,美麗,井然有序,要麼是新鮮,奇特,聞所未聞,每走一步,都會給生命增加一份特殊的意義。
有人說,要出來,必須要有很多很多的錢,我覺得不盡然,讀書,教書,外派,打工,國際志願者,其實,僅僅是走出來,並不難,難的是,面對孤獨,流浪,或許從此就會失去一種安定的生活方式,偏離安全的生活軌跡。
其實當初我走出來,是為了留住自己心愛之人,為了求學,求資本,尋覓一個好點的工作,賺一份高薪點的工資,記得剛剛出來的時候,她的照片就是手機的屏保,手機每晚不是在枕頭底下就是在胸口。初到國外,根本沒有任何興緻去欣賞風景,一心一意想的都是怎麼早點完成任務,趕快回家。
直到有一天自己被一個人丟在國外,直到自己回國的時候看到物慾和壓力是怎樣改變人生,改變愛情,改變別人,改變自己。
剛開始,我以為自己失去了一個人,就是失去了整個世界,而事實恰恰相反,失去了一個人,得到的是整個世界。領悟的過程是痛哭的,剛開始很傷心,然後開始慢慢的釋然,就像是破繭和涅槃。
在流浪的過程中,第一次以無牽無掛,不抱有任何奢望和僥倖心理的來看外面的世界。突然感覺,這個世界變得前所未有的清晰和熟悉,自己的人生變得前所未有的輕鬆和自由,再沒有任何人或者事可以束縛住自己的眼界和思維的維度與方向。
身在異鄉為異客,有時會想,外面的這些人,他們除了工作,還享有家門前的那塊很大的草坪,享有這個世界對人應有的最大的尊重,享有社區後面那一片很大的森林或者海灘,享有路人一個面帶微笑的問候,享有一年中長長的假期,還有各種發揮自己個性或者怪癖的空間,但是,這些,都不可能是我這輩子有限的努力,就可以立刻換來的生活。有時也會想,外面這些人,他們除了生存在今天,還要考慮自己怎麼繼續平安的走進明天。於是就在羨慕和憐憫之間,尋找一種使自己平和的臨界。
走的地方越多,人越淡定,我總是想起肖申克的救贖里,安迪被關禁閉以後,獄友問他,這麼半個月你怎麼過的這個問題時他的回答——
我有莫扎特(在腦子裡)。
也想起了余秋雨的《荷蘭水》里,那個江浙老太太臨死前念念不忘要喝一口荷蘭水才能咽氣的情節。
見過如意與不如意,理想與現實,好與壞,窮與富,美與丑,明與暗越多,自己人生的調色板變得無限寬。當有一天大雨滂沱,流離失所的時候,這些經歷,將支撐我坦然面對一切將要到來的,或是考驗,或是審判,或是挑戰。
凌晨十二點的史基浦機場漸漸從喧囂變得安靜,幾波深夜到達的遊客匆匆走出廊橋,穿過通道,又消失在了大廳的盡頭。巨大的玻璃落地窗外,阿姆斯特丹在深邃的夜色中沉睡,星星點點的燈火,像搖晃的燭光。
你背著行囊,剛剛結束了十多個小時的顛簸。
飛躍長江,跨國黃河,俯瞰大沙漠,翻越高加索,遙望伏爾加,繞過斯堪的納維亞,在風車和雛菊花海帶來的驚喜中降落。
站在這寬敞的候機大廳,站在白天人來人往,此時冷冷清清的十字路口,又尋找著下一個方向。
異國發達優越漂亮文明的痕迹像畫冊般,在腦海中翻過,對未來的憧憬和對家鄉的懷念,至此開始此消彼長。
而眼下,吸引人的不是免稅店花花綠綠的店招和酒吧櫃檯上琳琅滿目,各式各樣的Bebida,你更想找一張面對窗外最好風景,能夠舒展身體躺下的座位,泡一杯熱茶暖暖手,然後舒舒服服的睡一覺。
閉上眼的那一刻,
你想起了幾年前,第一次在首都機場,推著兩個巨大的行李箱,背著一個鼓鼓的行囊,拭去眼角不由自主溢出的淚水,揮手告別在安檢門外翹首張望的老父慈母,獨自一個人走向遠方;
你想起了幾年前,第一次在巴黎戴高樂機場轉機,看不懂標識牌,找不著方向,租不起酒店,睡在廁所外的地板上;
你想起了幾年前,打開行李箱,看到媽媽偷偷塞進去的你最愛吃的點心或者調料,眼淚打濕了眼眶;
你想起了幾年前,聽老師講第一節課,一個字都不懂,又急又怕;
你想起了幾年前,第一次在空空蕩蕩的圖書館熬夜,聽得見時鐘滴答在大廳里回蕩;
你想起了幾年前,第一次深夜不眠,隔著時差打長話,深怕信號不好或者話費不足,說不完想說的話;
你想起了幾年前,第一次在除夕之夜隔著千山萬水倒計時,吃自己包的水餃,想念媽媽做的菜的味道;
你想起了幾年前,第一次站在商店的櫥窗前,看到一隻手錶一台相機一套衣服是那麼令人心儀又價格公道,可數一數包里那幾張紙,想想父母的辛勞,又像小孩子咽口水一般,吞下那個願望;
你想起了幾年前,第一次在某個最最孤獨的時刻,收到初戀的簡訊:「對不起,我們分手吧。」眼前天旋地轉,心中一片凄涼;
你想起了幾年前,第一次帶著傷口洗盤子,頂著冷風送報紙,撅著屁股搽地板,捏著鼻子倒垃圾,發著高燒卸貨,扛著箱子上閣樓;
你想起了幾年前,第一次泡吧,第一次醉酒,第一次犯規,第一次粗口,第一次開車環遊,第一次徒步流浪。
你想起了幾年前,第一次穿上學士袍,在鮮花和掌聲中接過那隻很輕,卻又很重的捲軸,歡喜的淚滴打濕寫著自己名字的紙張......
有人覺得,打著747這樣的飛的,在全世界跑來跑去很幸福,或許是這樣。
有人覺得,使著金銀刀叉,吃著黃油麵包,喝著咖啡紅酒很幸福,或許是這樣。
有人覺得,國內要什麼有什麼,跑出去花錢花時間不划算,或許是這樣。
有人覺得,在外面只吃喝玩樂,或許是這樣。
你需要家,需要愛,但是不敢想,不能要;
你怕孤獨,怕寂寞,但是不能說,沒人聽;
你做不好,熬不住,但是不可退,只能進。
這苦,你知道,我知道,沒有走上這條流浪之路的人,永遠不知道。
開著車走在街上,看著街邊農民小夥子赤膊短褲,蹬著電瓶車,姑娘秀髮披肩,一臉幸福的靠在他肩上。真的是好羨慕,羨慕他們這或許窘迫平淡,但是穩定安逸的幸福。
看到一起長大的小學同學,抱著眯眯眼的小孩,真的是好羨慕,羨慕他們或許忙碌辛苦,但是充實愉快的天倫之樂。
也許是一年,也許是兩年,也許是四年,也許是六年......
當年你出去時家門口的那顆碗口粗的小樹,現在已經和樓房一樣高;
當年你出去時那些朋友和玩伴,現在已經各自奔天涯;
當年你出去時心怡的女孩子,現在已經為人妻,為人母;
當年你出去時父母鬢角的青絲現已成霜。
這時間和空間的流浪,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當初鼓勵我們走出去的那個人,那件事,那個目標,或許早已變樣,或許我們早已迷失了方向。再看看前面,看看後面,我們卻已經沒有選擇。
人的一生,就是來體驗這個世界的,只要真的體驗過了,不見得一定要擁有,不見得一定要永恆,因為沒有什麼是永恆的,也沒有什麼是不變的,或許渡此一生的整個過程,就是在時空里流浪,在尋找一個答案。
如果你,還在漂著,
那就讓我們
一起向前,
那就讓我們
一起浪跡天涯。
微博:http://www.weibo.com/u/2523764840?is_all=1(漢尼拔萊克特醫生) 專欄:http://zhuanlan.zhihu.com/TheWorldOutside(外面的世界)已授權「維權騎士」對本人在知乎發布的所有文章的版權侵權行為進行追究與維權
因為真的挺貴的。
———————————————————————————————————————————
第一次這麼多贊簡直受寵若驚,竟然還上知乎日報了,點贊的小夥伴們么么噠!
答主身為在倫敦富人區上學的窮比,這真的是內心深處的吶喊!
我也是遭報應,剛上熱門英鎊就漲破10了ORZ
國外的時候有大量獨處的時間,而在獨處的時間裡,你能夠自我思考對話,智慧和解脫,都是寂寞的時候產生的。而國外好山好水好孤單,正好為你提供自我沉思的機會。
還有留學的日子裡,種種經歷讓你明白"圍城"的意義,或讓你能夠心甘情願回國過生活,或讓你破釜沉舟異鄉拼搏。
2015年9月23日
今天再來補充一下問題。
在國外讀書,除了讓你能夠更認識自己,也能讓你提前開始"生活"。
比如在國內我能隨時找朋友幫我搬家,可是在國外我只能一個人從法國北部搬到南部。曾經我覺得自己真是不容易啊,那麼多行李,但是仔細想想,身邊的朋友都是這樣一個人處理好的。在國外我們沒有依賴。
然後在這裡你明白,一個人搬家克服困難,一個人重新在沒有人認識的新學校,新城市開始生活,不斷的自己克服挑戰,就是生活的常態。留學人數雖然逐年遞增,但從總人口比例來說還是稀少的。留學經驗因為稀少而變得珍貴,是有過留學經歷的人將自己與大眾區分,並在同類中獲得認同感的起點。
而僑居海外的人最珍貴的經歷很多是當年在國內的學習經歷。清華校友會、北大校友會、復旦校友會,我還見到來自深圳中學出來的本科留學生們坐在一起對中學時光深切懷念(深圳中學真是個令人羨慕的中學)。新華僑們用大學」最珍貴」的時光將自己與大眾區分開來,並建立同類認同感。
而這些「珍貴」的經歷,都會在獲得進一步與大眾區分的人生經歷後變得不再那麼珍貴。
比如一個朋友回國後成立基金,做得十分成功,我相信他的最珍貴經歷絕對不是在帝國理工讀博士的日子;另一個朋友在臉書發跡,做天使成為互聯網創投的佼佼者,他最珍貴的經歷也絕不會是斯坦福讀碩士;還有一個最終成為某亞洲前幾大一級私募的合伙人的朋友,我很難想像他會在意當年紐約大學的碩士經歷;而我在英國的大學校友會裡的投行MD們,其實很少參加校友聚會。
來值乎問我問題我回答的是,為什麼對我來說是最珍貴的!重點在「我」!!!不要再在評論里留言說你多早多早就做過這些了!I don"t care, 好嗎!!!秀優越的自己開貼去,別在我的答案下浪費口舌好嗎!!!
———————————————————————————————————————————
因為那是我人生中眾多的第一次啊!
第一次坐10個小時的國際航班!
第一次離家9000公里!
第一次近兩年沒回過家!
第一次自己一個人來到一個完全陌生而且沒有任何親朋好友的地方!
第一次自己租房子!
第一次自己買菜做飯!
第一次自己打工掙生活費!
第一次不在家不和爸爸媽媽一起過年!
第一次全英文授課!
第一次寫全英文的作業!
第一次和各種膚色各種文化背景的小夥伴一起high!
第一次自己一個人搬家!
第一次和小夥伴一起BBQ喝酒喝到斷片!
第一次和小夥伴一起road trip在沙漠上狂奔1400公里!
第一次遭遇好朋友的背叛!
第一次被渣男玩弄!
第一次在夏天過聖誕節!
第一次在人山人海中和陌生人一起跨年!
第一次自己換燈泡!
第一次自己修馬桶!
第一次自己一個人過生日!
第一次哭著睡過去!
第一次在病的起不來床的時候不忘跟爸爸媽媽打電話說我很好!
第一次用自己掙來的錢給爸爸媽媽親朋好友買禮物!
第一次買車擁有自己的車!
第一次認識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大牛比比皆是自己什麼都算不上!
第一次知道自己原來還有很多很多的閃光點!
第一次。。。
———————————————————————————————————————————
我問你,女孩子的初夜珍貴嗎?
我的辣么多第一次難道還比不上我的一張膜?
———————————————————————————————————————————
與出國無關。你問一個在國內都本科,然後出國深造的人,如果這兩個學校差不多的話其實更多的人認為本科經歷更加重要。當然,前提是本科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真正的靠自己生活了。
事實上,這些讓人認為珍貴的經歷。與其說是留學帶來的,不如說是一個人真正脫離家庭幫助,成為一個獨立個體的過程。然而可惜的是,絕大部分的中國本科生,甚至很多人在父母死亡前,都不是獨立自主的個體。
獨立自主第一條就是經濟獨立。第二條就是凡事自己做決定,並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這是一個人從孩童到成人的轉變。這個過程帶來的心裡震撼是遠大於之前的孩童經歷。這也就是為什麼會被珍視。其實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很多人在被問起」人生中最重要的時刻「的時候。被答道最多的兩個回答:「成為父母」與」父母過世「。其實這些事件都是會帶來心理成長的,成為一個獨立個體。這種心理的跨越式成長是會留下深刻印象的。
如果這種成長是在18歲後短短的2,3年內完成的。那麼這兩三年在人生中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一段時間。所以這些經歷、這段時間會被認為是珍貴的。只不過很多人在大學時候做不到獨立自主(家長、學校、社會、個人的因素),而到了國外突然因為客觀原因,成為了一個獨立的人。所以很多留學的人認為這是他們寶貴的經歷。
PS:看完我的答案,你再去看上面高票的答案,除了第一個說學費的人以外(國內學費真良心),其他的哪個不能在國內實現?
在國內就不會舉目無親了?
在國內就不會自己修燈泡,修馬桶了?
在國內就沒人陪你瘋,陪你玩?
在國內就不能一個人做飯吃飯了?。
只不過是國外的生活逼迫著你真正靠自己而已。並且真正的釋放了自己。
這一切,和地理無關。和年齡、和心態有關。因為你不留學國內大學那四年也是很珍貴的
離開內地的那幾年是19-24歲,即使不出國,那也是人生中最珍貴的幾年之一。
因為自己的無知和虛榮失敗過,也因自己的努力和堅強得到過,無論在哪裡,這些都是人生註定會經歷的波折。如果要說有什麼不同的話,就是當國內的繁華熱鬧在生活中抽離時,可以從一個更樸素的角度認識人生,認識自己。
Because it"s Fuxking Hard.
You know what I"m talking about...
這麼說吧 為何彌足珍貴--------
留學黨在異國的獨立生活,都是需要勇氣與智慧的。身在海外面對那些遭遇的苦,大多數人會選擇沉默,或者有選擇性地只講那些在國外有趣的好玩的經歷,那並不代表沒有故事。只是因為看得太多,經過的太多,有時候麻木了不再會被驚嚇到,有時候只是在處理的路途中無從訴說。
在國外的留學黨,沒有什麼了不起的。真的,畢竟大家都是正常人,沒有誰是天神下凡。但是,出國以後,我們每個人都很了不起。如此說是因為,我們有著其他人不能體會的辛酸苦辣,也看過和經過太多氣憤無奈。可是從來不願說起,並不等於我們沒有故事,恰恰相反的是我們的故事太多,已經不再為此大驚小怪,或者應該說,我們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再去想如何訴說了。
不論是自己嚮往,還是因為其他的原因來到國外,從到了異國他鄉的第一步,在語言、文化、生活上都暫時和中國脫離了關係,我們就有了一個新名字,外國人。外國人,顧名思義就是外面國家的人,一個本不屬於本國的人,外面的永遠和裡面的有著所謂的區別。本國人口頭上是很注意迴避用"差別"這個詞來形容這種所謂的區別,迴避使用帶有優劣色彩的辭彙,然而這又能如何?實際生活中,赤裸露骨的差別何處不在?租房子,進學校,找工作,就連消費都包括在內,一切從頭學。外國人這個名字,隨時提醒著我們這裡不是家,所以不要幻想平等,能幫自己的只有自己。
1、時間
國外的時間流逝的很快,一天分三十六個小時來用都不夠,因為我們要花太多的時間精力在一些曾經覺得微不足道的小事情。洗衣掃地,燒水做飯,以前不曾碰觸的家務也成為了生活中的組成部分,我們的理想不算偉大,只期望偶爾某個早上能偷偷的睡個懶覺。夜裡即便學習或者工作回來,總會是比較興奮的,即便是自己想要去睡覺,也睡不著。身體很累想要睡去,精神卻還在折騰。於是每天上床睡覺的時候,才發現又預支了第二天好幾個小時。
2、朋友
對於在外面的我們來說,有兩群朋友,國內和國外的。每次想到回國,封印的記憶被打開,見到國內朋友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只是隨著在兩個不同環境成長的我們和他們之間,共同語言越來越少,當自己滿懷激情的要把經歷和感受說給他們的時候,反而讓朋友們感到莫名其妙,雖然每次朋友都會微笑點頭,但是直覺告訴自己,他們不會懂,就像自己很難理解朋友們的許多想法一樣。在國外的朋友就不同了。經歷相同的事情,接觸相同的時間,共同語言就會多許多,然而離的越近,摩擦面也就越大,好在雖然時不時吵到面紅耳赤,幾個小時以後,大家又都會回到不分你我,正如蝙蝠不會和鳥兒飛翔,也不同於獸類的習性,能和它為伍的只有和自己一樣的蝙蝠。
3、親情
想家想父母,但是不懂得如何能確切表達。每次和家人好友一遍遍說著「我很好,一切都很順利」,掛完電話落寞地嘆氣要面對其實冷冰冰的殘酷現實。即便在國外學了許多語言,卻發現自己的表達能力越來越差。"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這裡面的分量,心裡明白,也想說,說不出來。想家的感覺很美,就像圓月的深夜,想要沉浸在這個美麗中,卻有冷風時時提醒自己,這是外國的月亮,其實的確,如吳克群《將軍令》中所唱:「外國的月亮沒比較圓」.
而且走出家鄉 你才會明白闖蕩的意義
1、性格
現在自己承認,人和人在成長中形成的性格真的有天壤之別,不同的性格決定了每個人的追求都是不同的,有的人追求的是薪酬待遇與世俗的成功,還有人追求的是人生體驗與自我成長。選擇待在自己家鄉的人大多追求的是安穩、舒適,而選擇長期在國外工作學習的人追求的卻是奮鬥與精彩,當然他們也會為之付出種種代價,比如少了很多陪伴家人的時間,或者少了很多在家鄉可以依靠的人脈等等。而根據二八原理,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不一定會成為微軟高管,而只是看起來和家鄉童鞋收入差不多。但是他們的奮鬥使他們多了許多豐富的人生體驗與閱歷,這對他們來說才是無價之寶。
2、精神與人格的獨立
在外面闖蕩久了,你會很明顯的感覺到在家鄉學習工作,長期生活在父母身邊的人比起在外闖蕩的人來說多了妥協與認命。在人生觀與價值觀形成的幾年,因為長期的耳濡目染,他們會逐漸變成與父母站在同一條戰線上的、相似的人。而在外長期闖蕩的人因為無所依靠,什麼都要靠自己,反而在不斷的摔打、與社會的碰撞中打磨出自己的野性與力量,進而發展出自己天性中原本就有的性格與潛力。這是最可貴的。
在國外闖蕩的意義就在於:把從小到大的一切清零,你是誰?你能做什麼?你想做什麼?
如果不是走出家鄉,原本書痴與理想主義的我不會遇到這麼多困難與挫折,也不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變得有力和強壯。把自己從熟悉的家鄉扔進這個陌生地的第一天起,我開始真正關注最簡單的吃住行,被迫學習一切必備的學習與生活技能,去尋找和我志同道合的圈子朋友一起成長與交流。
在國外闖蕩,經濟獨立是第一步,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是第二步,精神與人格獨立是第三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如是而已.
這網速能不懷念?
因為沒混日子
回想國內大學4年+工作3年,那簡直就是把人生浪費在狗身上了啊……每每想起其實都挺後悔當時沒珍惜時間的。第一次明白了世上最值得追求的是自由和智慧,真正開始學著獨立和堅強。
當時看到題目腦子裡就想到這些,隨手寫的,沒想到有這麼多贊,謝謝大家。留學除了成長,也可以給人帶來很多幻覺。
按現在留學生的平均水平看,多數人這輩子見過最大的世面可能也就是留學這一趟了,時不時懷念下人生巔峰、回憶中濺起點小漣漪是我們的小愛好,無可厚非吧?
難道這點小小的要求都不能滿足嗎?
此頁面下的回答里正能量太多了,我為了搞個大新聞就把留學生群體批判了一番,真是拿衣服……
今天我算是得罪你們了……不過你們說來說去,老是你們在西方國家的那麼兩個故事,我是替你們著急啊
出國之後有了更多自己的時間去思考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麼,並且在重重的跌倒後重新開始努力,不去想太多而是踏實的去學習自己想要從事的行業里需要的專業知識。 努力和成長是一個過程,而開始的契機恰好是因為我在國外的頓悟,等我回國之後我想我會懷念小鎮的安寧與舒適,懷念人生中或許是最後的校園生活,懷念,那個為了夢想而放肆的努力著的自己。
確實是人生最重要的幾年,雖然當時所學全無用處,雖然德國依然是我最不喜歡的國家之一,但沒有那段經歷也就沒有今天的我。經歷幾年不缺錢(獎學金/博士工資)、沒人管(法律之外,不為任何戒律任何人的意見所約束)、獨立生活且時間大把的絕對自由,是真正認識自我,理清與世界關係,回歸本性,走向隨心所欲境界的必經之路
留學的時候,覺得自己窮的只剩下快樂,累的充滿了希望。
後來畢業了,進社會了,養家了,父母年紀大了,體力和精神頭不比以前了,才真正深刻的明白那段時光有多麼的奢侈。
那時我20多歲(年輕,精力充沛,身體好),第一次接觸到外面的世界(實現了兒時夢想),每天努力應對語言,學業,生活,跨國際交往的挑戰,參加各種體育活動(有充分的全方位的成長空間,生活不單調),為了外國文憑而努力(有明確目標,預期收益穩定),可以自己安排自己的日程和生活(時間自由),父母當時年紀還不太大,經濟上能支持一點自己也打工(經濟相對自由,沒有家庭上的負擔),跟各種外國女孩子談戀愛(情感生活豐富),而且國內一說出國還是當個事情(家族裡和社會上評價高)。
那時候,我可以任性的,每天都只為了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而活,而不太用考慮其他的責任。
如果這都不珍貴,還能怎麼珍貴呢。2010年11月6日出國,算到如今4年10個月。
下面這篇寫於 2014-11-08,出國四年的時候。
韶華易逝
電腦罷工了,跑到apple store修電腦。此刻我在這裡等著備份。
四年前的今天我來到匹村,那年貌似要冷些。我記得從底特律轉上小飛機後我清晰的覺得凍腳,於是一度懷疑飛機機艙不是密閉的。和zz同學在機場相見,然後坐著28x回家。車上他神秘兮兮的讓我開他書包,摸出一盒他喜歡的巧克力。。。時光從那點展開,擴展出來過去的四年。
第一年我們住在shady和fifth的交界,那年我們還沒有床,只有一個厚重的床墊擺在地毯上。吃飯沒有桌子,於是我們就席地而坐窩著吃飯。最初開始下廚的日子是不堪回首的,但是就是那樣幾經鍛煉做出肘子牛尾湯包出餃子的。每一個好廚娘背後都是有個挑剔但忍耐力較強的另一半的,這話是真理。
那時的匹村還不如今日繁華,能吃到的中餐不過是川霸王,中國人也不如今日這般烏央烏央的。那時沒車,所以最經常的交通方式就是走路,寒冬里我和zz同學一路走到waterfront,中間冷了就進到店裡買杯熱咖啡。那時我們不曾太多的考慮過未來,不曾想將來自己要掙多少錢,要做怎樣的工作過怎樣的人生。雖然那時因為申請而焦慮,但是只是短暫的。貌似每一段gap都是那麼美好,雖然這有後期渲染的效果。
第二年我們搬到了squirrel hill,有了獨立的空間,於是我們有了桌子,沙發,甚至在陽台上養了花。終於可以坐在桌邊吃飯了,心情幾多舒暢。。。搬到新家後一個月我就打包好所有的個人物品去了瑞士,揮手和匹村說再見。
再回來已是初夏,機場見到zz同學又多了不少白頭髮。匹村的夏天是美好的,從家走到cmu的路線在秋天美到骨子裡,看著樹葉漸變,看銀杏飄落,享受秋日充足的陽光。那時知道自己要回到cmu來繼續學業了,於是看著Randy Pausch bridge的感情就發生了細膩的變化。08年看蘭迪的最後一課時有的是感動和震撼,可是知道自己要成為cmu一員後突然就萌生出一種使命感。
再後來回國換了簽證,回到匹村以學生的身份。轉瞬兩年不堪又神奇日子就要結束了。說這不堪是因為這兩年真的是活出了女屌絲的真諦,可以做到不注重衣著言行,雖說還不至於摳腳但是也離此不遠了。試想想在密閉的會議室里熬過整個通宵,10點鐘出來見到明晃晃的太陽,那一瞬忘記今夕何夕,有一種剛被放出來的趕腳。說它不堪還因為這兩年里突然覺悟了自己的智商堪憂,數次為自己寫不出作業而落下的眼淚就是最好的證明。然而說它神奇是因為這兩年也意識到潛力無限,熬過一個通宵睡了三個小時候還是能不喘的跑個五公里。從來不想自己會在那麼多年生物的洗禮後重新定位自己,做讓自己激動和興奮的事。
那天prof說這個假期去做些自己想做的事吧。這是唯一不會有人judge你的時光,讀書時每個寒暑假結束人家都會問您實習了嗎做有意義的事了嗎,這是你生命中難得有時間有錢的空當,做些你一直想做的事吧。其實我覺得我一直不太在意別人如何看我,否則應該沒法心安理得的過出如今這樣的日子吧。
轉瞬又要畢業了,這次應該真的是要結束我漫長的學生生涯了吧。不到5歲時就被爸媽送到學校讀書,他們若是預料到我會賴在學校這麼久應該不會那麼早就把我丟給老師吧。
在匹村斷斷續續的過了四個年頭,三個春節。一年就是和zz同學一起,補了個春晚。一年是一堆人吃火鍋,吃完我就躲進同學房間趕作業,外面是他們的笑聲,苦逼卻溫暖。一年是人生第一次面試,結束了去上課,大年夜十分國內小夥伴各種飛天的祝福,我卻平靜的看著黑板,知道自己選擇的路要好好的走。
對匹村的感情是複雜的,學期間總是瘋狂的想要放假,然後飛一般的逃離去吃好的,感受溫暖和放鬆。但是漸漸的每次回到pit都有一種安心感。許是因為zz在這裡,家就在這裡,也許是自己把那麼多美好的經歷的留在這裡,shenley的trail里流下的汗水,gates smith hall里熬過的通宵,凌晨的校車上斷片的記憶。
電腦備份的速度實在太慢,我已經開始在pad上敲的手都要抽筋了。。。能想到的文藝辭彙也都用光了,才備份了50%。
相信每一段時光都有它存在的意義,感謝匹村陪我走過這四年。
遵守等價交換,一分錢一分貨規律明顯。治學認真嚴肅,看得到原則和堅持。極少灌輸,價值觀可以多樣,容得下不同聲音。沒有被人叫過美狗日雜甚至幾毛,也不流行站隊戴帽子。人會犯錯,能道歉,也總結教訓。路上有輪子的東西全讓人。假貨少。商店和街頭的好設計多過爛設計。
不至於最珍貴,但在大概這樣一個地方生活期間,帶給我正面的影響很多。因為你突然發現你自己其實是一個人,但同時又是很多人。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