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理解信陵君為了「高義」而殺自己國家的大將以救趙國的舉動?
12-12
私以為先國家而後個人似乎才是會被正史認可稱頌的行為。史記原文中的「高義」,到底是什麼?怎麼理解春秋戰國時代的國家觀念?
請賜教,感謝!
信陵君竊符救趙這件事,發生在周赧王五十七年,即公元前258年,當時屬戰國末期,秦國吞併六國日亟,戰爭進行得頻繁而激烈。公元前260年,在長平之戰中,秦國大破趙軍,坑殺趙降卒40萬。秦又乘勝進圍趙國首都邯鄲,企圖一舉滅趙,再進一步吞併韓、魏、楚、燕、齊等國,完成統一中國的計劃。當時的形勢十分緊張,特別是趙國首都被圍甚急,諸侯都被秦國的兵威所懾,不敢援助。魏國是趙國的近鄰,又是姻親之國,所以趙國只得向魏國求援。就魏國來說,唇亡齒寒,救鄰即自救,存趙就是存魏,趙亡魏也將隨之滅亡。信陵君認識了這一點,才不惜冒險犯難,竊符救趙,抗擊秦兵;終於,信陵君挫敗了敵人的圖謀,保障了兩國的安全。
春秋時代的諸侯國之間是相互獨立的,雖然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名義上的宗主周天子,但是隨著周天子的權勢日漸衰微,已經沒有諸侯國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
孔子稱這個時代是「禮崩樂壞」的時代,就是建立在分封制基礎之上的用來維繫這種等級制度的禮樂制已經崩潰。在這個時代,諸侯國之間連年征戰,再也沒有什麼道義可講,只要是能夠幫助自己的國家掙得利益的行為,都可以不擇手段的去做。我覺得這也是個道德崩塌的時代。
但是總有這麼一群人,他們的眼界和境界決定了他們一定是和當時的普通人所想的不一樣,他們不僅僅著眼於自己眼前的利益,那些眼前的利益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就算秦國以詭詐的陰謀和野蠻的武力統一了全國,但不也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崩潰了么。
信陵君的所作所為,可以說是不符合那個時代的普遍的價值取向的。但是他依然堅持做他認為對的事,依然讓如姬竊符,依然毫不猶豫地殺死了只知道執行死命令的晉鄙。而成功地化解了一場可能導致兩國滅亡的危機。
也許很多時候,人們總是在做一些「別人認為對的事情」,但卻從來沒有考慮過這件事是不是自己認為對的事。
就像韓國電影《熔爐》里男豬腳說的那句話一樣,我這樣做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不想被這個世界改變。
我覺得這既是我所理解的「高義」吧。
至於春秋時期的國家觀念,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當然不是獨立的主權國家,他們都有一個共主就是周天子。周朝滅亡以後形成地方割據政權,秦國滅六國那也是統一戰爭。
這個問題可以分成幾方面來看。首先從大局觀來看的話,信陵君救趙國的做法是非常有遠見的。當時的秦國已經遠遠強大於七雄中的任何一個國家,無需考慮「義」的部分,救趙國就等於救自己的國家。想要對抗秦國必須大家聯合起來,否則就只能等著秦國各個擊破,一塊塊把他們全吃掉,而事實歷史已經證明秦國就是這樣乾的。
其次從整個人類的角度來看,侵略一方總是不義的,被侵略一方總是值得同情的。如果在日本侵略中國的時候,蘇聯有人不顧斯大林的命令,帶領國家最強的軍隊來幫助中國,難道這個人不能被稱為「高義」嗎?有人說戰國時期整個中國是一個國家,個諸侯國屬於軍閥混戰,這是不對的。春秋時期還有「周天子」一說,但戰國時期確確實實是分裂成許多個國家了,情況大概類似於一戰前的歐洲。
最後可以討論一下何為「國家」。我認為國家是種規則,是一種讓人類更容易生存下去的規則,在這個規則里人們只要各行其是就好了,不需要考慮到生存要素的各個方面。就如流水線里,每個工人都只需要關注自己的這一環節,就能讓產品順利的生產出來。所以國家這個概念總是讓人忽略個體的「小我」,總是讓人覺得應該犧牲了小部分的個體成就大部分個體組成的「國家」。但這是錯誤的,如果國家不能保證某一個體生存下去,那這個個體何必要參與到這種規則中來?回到信陵君這個問題,不是因為他先國家後個人才得到稱頌,相反正是由於他超脫了國家的概念而得到了稱頌。信陵君的事迹有些誇張,我以為其中有文學創作。
侯生這個人,很可能是墨家秘密組織里的。這貨自己窮,手下卻有門客(臣有客在市屠中,原枉車騎過之。)賣肉,賣肉是當時賺錢的行業,這不是他自己能養得起的。
侯生自己聲稱「修身潔行」,自己卻對魏王后宮裡的事情了如指掌,有相當厲害的情報網,同樣,這也不是「家貧」能支持的。
因此侯生是一個秘密反戰組織(很可能是墨者)的魏國支部書記。這次竊符救趙,主要是依靠侯生的力量。
春秋時代的「國」只是封地的意思,只有周王朝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國家。信陵君那個例子,等同於民國時代軍閥清除異己,屬於單個割據軍閥的內部矛盾,跟國家沒有關係。如果信陵君殺自己國家大將救匈奴雜胡之類外族,那才是上升到國家高度,屬於民族敗類的行為。
沒有國家概念,信陵君是為了保天下和社稷不落入虎狼之手
大多數道德體系本身就是不自洽的,很多情況下都是自相矛盾。因為不能量化和比較各種相互衝突的目標,導致口水仗滿天飛。如果一定要在道德層面分析某些模稜兩可選項的正邪指數,那請先建立完整自洽、數字化的道德體系。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