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鑒賞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


我覺得網上有個回答很好,複製黏貼如下:

原文地址:蘇軾蘇軾種了三萬棵雪松果真是為了他的亡妻?_百度知道種了三萬棵雪松果真是為了他的亡妻?_百度知道

%---------------------------------------------------------------------

% 正文如下

%----------------------------------------------------------------------

我們一般稱北宋大文豪蘇軾為蘇東坡,因為他的號叫東坡居士。可是蘇軾這麼大的才學,為什麼會給自己起個「東坡」這樣通俗的名號呢?若有人叫張西坡、劉北坡,你會覺得這名字俗不可耐。

  原來,蘇軾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的時候,喜歡上了干農活。他在他家東面山坡上開墾了一片荒地,又因為白居易的一句「何處殷勤重回首,東坡桃李種新成」的詩,蘇軾就號東坡了。

  那麼蘇軾干過最多的農活是什麼呢?

  是種樹!他曾經持續不斷地在一座山上種了三萬棵雪松!

  蘇東坡為什麼要種那麼多樹呢?是為了響應國家植樹造林的號召嗎?還是意識到綠化與環保是一個新興的朝陽產業?事實上都不是。原因你恐怕很難想到,他竟然是為了一個女人種了這麼一大片的雪松!

  提到這個女子,就不得不提到大家都很熟悉的那首千古悼亡之作《江城子》。這是很多人都很喜歡的一首詞,連半文盲楊過都很喜歡它。金庸先生的《神鵰俠侶》里說,楊過一生潛心武學,對文學全然不通,之所以認得兩個字還是小時候在桃花島上黃蓉教他讀《詩經》、《論語》時認得的。而楊過在後來浪跡天涯的過程中,在一家路邊小酒店的牆壁上偶然讀到這首詞,「一讀之下便也牢牢記住」。

  這說明了什麼?這說明這首詞一是特別容易懂,二是特別感人,所以它才成了楊過這個半文盲也能牢記的文學作品,才被後人評為「千古悼亡之首」。

  我們來看一下,這篇號稱「千古悼亡之首」的《江城子》到底好在哪裡?

  詞曰: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何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對無言,惟有淚千行。料來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這首詞作於宋神宗熙寧八年,也就是公元1075年,當時蘇軾被貶在山東密州任知州。蘇軾寫這首詞的時候,用的標題只有兩個字,叫《記夢》,也就是說,他這首詞寫的是一個夢。那麼他做了一個什麼樣夢呢?

  詞里說夢到一個女子,在窗邊梳妝,而蘇軾自己與她默然相對,淚流滿面,這其中既有相逢的浪漫,又有無奈於命運的悲傷,所以夢醒後,蘇軾才說這樣的情景足以讓他「年年斷腸」。

  那麼這個讓蘇軾斷腸的女子到底是誰呢?

  答案很多人都知道,她就是蘇軾的第一任妻子——王弗。正是在詞中所說的「千里孤墳」旁,也就是在王弗墳墓所在的山坡旁,蘇軾親手種下了三萬棵雪松,以此來紀念自己的亡妻,可見蘇軾與王弗的感情之深。

  但是我發現這首《江城子》還有一個小小的謎團,那就是蘇軾既然渴望與亡妻相會,怎麼又會說「縱使相逢應不識」呢?

  「縱使相逢應不識」應該是一句很白的話,就是說恐怕我們見了面你也認不得我了。既然是這樣,為什麼後來又說「相對無言,惟有淚千行」呢?難道是因為王弗認不出站在對面的蘇軾,才讓東坡先生傷心到「淚千行」的地步嗎?這樣的話,未免太過荒唐可笑。

  所以真正的解答應該在於,詞的標題雖然是《記夢》,但詞中真正記夢的應該只是下闕,而上闕說的並不是夢,而是蘇軾這十年以來的心態。那麼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態呢?

  在「縱使相逢應不識」的前面,蘇軾說「不思量,自難忘」。也就是說不去想卻已刻刻難忘,這說明這種意識已經成了一種刻骨銘心的存在,用心理學辭彙準確地說也就是成了一種自覺的潛意識。隨後的「縱使相逢應不識」的感覺其實也應該是這樣的。那麼蘇東坡為什麼會產生這種不被王弗認識的直覺呢?

  其實,蘇軾自己在詞中也給出了一個答案,那就是「塵滿面,鬢如霜」。

  一般的解讀只停留在字面意義上,認為是塵土滿面、星鬢如霜讓蘇軾自覺難以面對自己的妻子。也就是蘇軾覺得,即使這時妻子王弗真的再看到自己,也會認不出年華老去的蘇軾了。但蘇軾為什麼會這麼想呢?這是不是只是一般人的年華老去之感呢?

  我們知道王弗16歲嫁給蘇軾,死的時候剛好26歲。他與蘇軾結婚的這十年,正是蘇東坡一生中最銳意進取,也最春風得意的十年。這十年里,蘇軾與蘇轍兄弟高中進士,名滿天下,被授官職,層層提拔,那叫一個「春風得意馬蹄疾」啊。可自從王弗死去到蘇軾寫下《江城子》後的這十年呢?蘇軾捲入由王安石變法引發的新舊黨爭。前面新黨得勢的時候,他由於反對新政,被王安石這一派排擠;後面舊黨得勢的時候,他又強調王安石變法中也有可取的地方,結果又被司馬光這一派排擠。結果是不論新黨得勢還是舊黨得勢,執著於自己理想與堅持個人主張不趨炎附勢的蘇軾都倒霉得很。這段時間,在政治上他經受的最多的事兒就是貶官,一貶再貶,那真的是叫「宦海沉浮」了。

  此後的數十年,蘇軾也一直沒能擺脫這種仕途上的險惡命運,就在他寫完這首《江城子》後的第四年,爆發了宋代歷史上著名的「烏台詩案」,東坡他老先生鋃鐺入獄,差點兒就性命不保。所以這時候的蘇東坡,十年間歷盡宦海沉浮,對年青時的政治理想即使不是心灰意冷,也在個人情緒上產生了重大的改變。我認為就是這種改變導致一個文化史上的巨人而不是政治史上的巨人開始脫穎而出。

  所以這個地方的「塵滿面,鬢如霜」要和前面的兩個字合起來讀,那就是那個「十年生死兩茫茫」的「茫茫」。其實不只是生死間的茫茫隔世,也是人生的旅程的「路漫漫,夜茫茫」。正是這種對人生政治理想的「茫茫」之感,讓蘇東坡將心血與精力放到人文生活的層面上來,放到燒菜與飲酒上來,放到養生與練瑜伽上來,放到詩詞歌賦上來,放到男女情感上來。以蘇東坡的才學與天賦,當他把全副精力都放到文學藝術上來的時候,那麼宋代就幸運地誕生了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文化巨匠。

  理解了這種情緒,我們就會理解蘇軾為什麼會在這段時期特別思念前妻王弗。

  要知道,蘇東坡寫《江城子》的時候,現任的妻子是王閏之,就是王弗的表妹,而且是一個極賢淑的女子,是當時有名的賢妻良母。她病逝的時候,蘇東坡自稱是「淚盡目干」,也就是眼睛差點兒要哭瞎,由此可見兩個人的感情是相當深的,也就是說不可能是因為現在的夫妻不合,蘇東坡才份外思念前妻的。

  還要知道,蘇東坡寫《江城子》的時候,他後來的第三個妻子,也可以說是他一生最鍾愛的女子王朝雲已經來到他的身邊。朝雲12歲被蘇東坡發現、賞識並收為侍女,後來蘇夫人也就是那位王閏之勸東坡把她立為妾,成了最終與蘇東坡一生能共患難、深知情的女子,也就是說此時的蘇東坡也並不是缺乏情感的慰藉。那麼,他為什麼在這個貶職黃州期間就特別地思念王弗呢?

  這就要說到他和王弗這段婚姻的特色所在了。

  王弗的父親是四川的一個鄉貢士,在古代也算是個知識分子家庭了。王弗自幼就知書達禮,我們不知道王弗的才學到底怎麼樣,當然,要趕上蘇軾肯定有點困難,但蘇軾自己就在文章里記載過,說有一次自己夜裡讀書的時候,被旁邊「紅袖添香伴讀書」的王弗指出了一個錯誤,這讓一肚子學問的蘇東坡大為佩服。我想,要指出蘇東坡讀書中的錯誤,那一般的知識積累肯定是不夠的,所以王弗的才學那肯定是不一般的。

  王弗不僅天天陪著丈夫讀書學習,而且她對丈夫的仕途也很操心。史書記載王弗有一個愛好,就是蘇軾做官之後,家中凡有蘇軾的同僚、下屬來拜訪,蘇軾在前廳接待、攀談,王弗就在帘子後面悄悄地聽。客人走了之後,王弗就憑自己女性特有的直覺為丈夫分析談話的內容與談話的人,據說蘇軾往往是大受裨益。
如說章惇未發跡的時候來拜訪蘇軾,走了之後,在簾後偷聽的王弗就對丈夫說,這個章惇一定是個大奸大惡之人,不可不防。蘇軾不以為然。後來這個章惇仕途得意之後果然是個極陰險的小人,蘇軾、王安石都栽在他的手裡,以至於蘇軾這麼豁達的性格都咬牙切齒地說就是做鬼也不願再碰到章惇這個小人,並感慨說還是王弗看人看得准。

  這就可以看出王弗「賢內助」的賢妻特色了。蘇軾在《亡妻王氏墓志銘》中就明確地稱王弗是個賢內助。蘇軾他爹也很喜歡這個兒媳,王弗死的時候,蘇洵也就是王弗的公公提出來,要蘇軾把王弗送回四川故鄉與蘇軾的母親也就是王弗的婆婆程氏安葬在一起的。可見這個兒媳在蘇洵的眼中是多麼的稱職了。

  但是我想,蘇東坡作為一個男人,會喜歡一個在帘子後面偷聽自己跟同事談話的老婆嗎?

  我想,碰上這樣的情況,中國的大多數男人是不情願的,這要讓同事和朋友們知道,一定會笑這男人是「妻管嚴」嘛!但放在蘇軾身上則不然。

  首先,王弗只是幫著蘇軾出主意,並不是什麼事兒都管著他。蘇軾是個天性豁達、不拘小節的人,也就是說是個心機不深的人,所以他在仕途上才屢屢受挫。而這樣一個關心其仕途命運的老婆,從某種意義上說,她的出謀劃策,倒是那些希望能在政治上有一番作為的男人的好依靠。

  這一點很容易理解,男人們說起來是「妻子豈應關大計」?可事實上,在中國歷史里,「妻子關大計」的情況又何嘗少呢?秦檜風波亭害死岳飛,不就是和他老婆王氏在東窗下商量出來的嗎?所以有個成語叫「東窗事發」,指的就是他們夫妻合謀。要不然,杭州岳王廟裡跪在岳飛面前的就不會是秦檜夫妻倆了。所以,說起來秦檜這個傢伙大奸大惡,但我覺得至少還有一點可取之處,就是他挺尊重他老婆的。只是可惜的是,他老婆也不是個什麼好東西,要不,說不定歷史會因為一個善良的女人而變得溫柔一些。
  另外,這樣一個在仕途上全力支持蘇軾的知識女性也更容易讓蘇軾所接受。這就要說到蘇軾的成長背景了,蘇軾最敬愛的母親程氏恰好也是這樣的一個知識女性。
《宋史·蘇軾傳》記載「生十年,父洵遊學四方,母程氏親授以書,聞古今成敗,輒能語其要。程氏讀東漢范滂傳,慨然太息,軾請曰:『軾若為滂,母許之否乎?』程氏曰:『汝能為滂,吾顧不能為滂母邪?』」
  這段記載是說,蘇軾十歲的時候,父親蘇洵那兩年不在家,蘇軾的母親程氏親自教蘇軾、蘇轍兄弟倆讀書。說有一天讀到《後漢書》中的《范滂傳》,因為范滂是古代忠直的知識分子的典型,他被奸黨抓走時,他的母親大義凜然在為他送行。蘇軾讀到這兒就問程氏:「如果我以後以范滂為人生的榜樣,母親會同意嗎?」你看,蘇軾十歲的時候就有捨生赴義的理想,絕對是不容易的,但更絕的是程氏聽了這話放下書毅然決然地回答:「如果你能成為范滂那樣的人,我就不能成為范滂母親那樣的人嗎?」
  這件事對年幼的蘇軾影響很大,這也可以看出程氏在人生志趣與人生理想上對蘇軾的影響。從某種角度上說,程氏的這種人格魅力與知性氣質毫無疑問會給蘇軾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而從男人普遍具有的戀母情結的角度上看,對於接近於程氏這種性格與氣質的女性,那毫無疑問也是蘇軾最理想的伴侶。而王弗正是這樣的一個理想人選。
  所以蘇軾才會由衷地說王弗是個賢內助,所以連老學究蘇洵也對這個兒媳婦稱讚不已,所以蘇軾最終才會按父親說的在王弗逝世一年之後,又將王弗的棺槨運回四川葬在自己母親的墓旁。因此,從儒家的角度上看,蘇軾與王弗的婚姻就是儒家知識分子「達則兼濟天下」的最理想的「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齊家」模式。從這個意義上講,在仕途上歷盡「路漫漫、夜茫茫」的蘇軾,在政治信仰與文化信仰面臨拐點時最為痛切地思念起王弗,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那麼,既然蘇軾與王弗的婚姻如此的理想,我們為什麼又會說王朝雲才是他一生最鍾愛的女子呢?
  請注意,我們用的是「鍾愛」這個詞。我認為蘇軾對王弗的感情更多的則是「敬愛」。
  在王弗這個賢內助死後,王弗的堂妹王閏之嫁給了她早已暗戀了多年的堂姐夫。王閏之是個絕對的賢妻良母,雖然她在才學上不如她的堂姐,在藝術才情上也不如後來的王朝雲,但她卻是蘇軾生命中最為噓寒問暖的人。她無微不至地關懷蘇東坡,關懷三個她親生和不是她親生的孩子,這一切都讓蘇軾很感動。元稹懷念妻子韋叢的時候說「貧賤夫妻百事哀」,王閏之的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隨蘇軾貶官流放,所以她和蘇軾應該是一對最純真質樸的「貧賤夫妻」。
  但嚴格地說,雖然蘇軾與王閏之感情很深,但王閏之並不是一個完全了解蘇軾的人,她是他的賢妻,卻並不是他的知音。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烏台詩案的時候,蘇軾被抓進獄中,王閏之因為害怕,把家中蘇軾的詩稿付之一炬,不能不說是一件特別遺憾的事兒。當然,烏台詩案本質上是一場文字獄,蘇軾得禍也確實是因為寫詩而起,但王閏之的反應表現出她更看重的是老公蘇軾的生命,而不是他的才情與成就。
  但也正因為如此,當真正的知音來到身邊時,蘇軾就表現得特別鍾愛,特別珍惜,這個知音就是蘇軾最後深愛的女子——王朝雲。
  首先要問一個問題,王朝雲來到蘇軾身邊的時候才12歲,而此時蘇軾已經37歲了,兩個人之間會產生所謂的愛情嗎?
  我們當然不否認人與人之間有「忘年交」,同樣男女之間也可以有「忘年戀」,就像楊振寧先生與翁帆女士一樣。但王朝雲這時候的年齡畢竟太小了,就算古人結婚時間早,戀愛的歲數也比較小,但再小也不應該小到12歲這個年齡。所以蘇軾一開始將王朝雲帶回家中,無疑是看中了她的藝術氣質與藝術才華,應該不存在男女之間的那種情愫。所以,可以這麼說,蘇軾與朝雲開始在一起的那些日子純粹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生活態」,是不帶有半功利性的。
  從某種意義上說,蘇軾將身為歌女的朝雲帶回家中,教她讀書寫字,教她音樂舞蹈,教她詩詞歌賦,他們之間是以師生的身份開始了這段曠世情緣的。也正因為這樣,這段情就顯得特別的濃郁,蘇軾對朝雲的憐愛與朝雲對蘇軾的崇拜都加重了這份濃郁。這份情發展到極致,就使當事人產生了強烈的「知音」、「知己」之感。
  據宋代費袞的《梁溪漫志》記載,天性豁達的蘇軾雖然在朝廷里受了一肚子的氣,但他卻喜歡以有趣的方式來宣洩。有一天下班後,他回到家拍著自己的肚皮問家中的侍女說,你們猜這裡面是什麼?一個丫環想也不想就說當然是中午剛吃的飯唄。蘇軾搖搖頭。另一個聰明的丫環說,一定是滿腹文章。蘇軾又笑著搖搖頭。又有一個丫環說,這還不簡單,蘇大學士滿腹都是聰明才智,難道還能是一肚子草包?蘇軾聽了哈哈大笑,卻依然搖搖頭。
  所有的人都呆了,大家面面相覷,蘇軾看著一直沒有說話的朝雲,朝雲笑了一下,又嘆了口氣道:「這裡頭啊,是一肚子的不合時宜!」蘇軾聽了放聲大笑,捧著肚子,只顧點頭。所以後來蘇軾在朝雲墓址所在的惠州西湖曾為了紀念朝雲建過一個六如亭,亭子上他親筆寫的一幅對聯就是:
  不合時宜,惟有朝雲能識我;
  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
  這裡說的「惟有朝雲能識我」就是將朝雲引為平生唯一的知音了。也就是說在蘇軾看來,連那個與他「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感情深厚的弟弟蘇轍,在「懂你」「懂我」這一點上,也是不如王朝雲的了。
  我們說朝雲是蘇軾的知音,那反過來,蘇軾對王朝雲又是怎樣呢?
  蘇軾被貶官到海南,那時的海南不像現在的特區,經濟發達,燈紅酒綠。那時的海南是有名的瘴癘之地,在古代是環境最惡劣的流放之地,派到那兒的官就等於是發配充軍,別想活著回來了。就連天性樂觀的蘇東坡也不能滿懷生還中原的信心,所以他在臨去之前遣散家人,尤其是把家中侍女姬妾都另作安頓。朝雲這時候已經是蘇軾的妾了,別人都散去,可她卻執意要跟著蘇東坡去「天涯海角」,死也不肯離去。到了今天的廣東惠州一帶,蘇軾一家終於安頓了下來。有一天,朝雲又唱起了她特別喜歡唱的蘇軾的一首《蝶戀花》: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根據史料記載,朝雲唱到一半的時候,「歌喉將囀,淚滿衣襟」,蘇軾就問她怎麼了,朝雲回答說:「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也。」原來,是「天涯何處無芳草」這句讓朝雲淚滿衣襟,唱不下去。據說不久朝雲就病死了,而蘇東坡終其一生,再也不聽這首詞了。
  那麼,朝云為什麼唱到這一句就淚滿衣襟唱不下去了呢?而蘇軾又為什麼將其視為人間絕唱,再不聽這首詞了呢?
  我們大多數人讀這首詞的時候,一般讀出來的都是一種豁達甚至是有些歡快的情調。你看,牆裡的鞦韆上有佳人的笑聲,牆外的有心人雖然空留遺憾,但終究有著「天涯何處無芳草」的洒脫。尤其是「天涯何處無芳草」這句,那種洒脫的境界被大多數人所接受認可,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一句常用的俗語了。這麼洒脫的一句話,怎麼會讓朝雲淚滿衣襟,甚至難以為繼呢?
  這就要說到「天涯何處無芳草」這句詞里所用的典故了。這句話是從屈原《離騷》中的一句化來的,原句是「何所獨無芳草兮,又何懷乎故宇?」什麼意思呢?屈原是在寬慰自己說,天下到處都有香草,你又何必只懷念著故國。我們知道,香草美人在屈原《離騷》中只是一種比喻,一種象徵,是說人生的理想既然在自己的國家不能實現,你可離開故國呀!但屈原這樣說,是為了反襯自己離不開自己的祖國,離不開自己的理想與事業。既離不開又這樣說,才分外能表達出這其中的痛苦。
  蘇軾這句話既然是借用屈原的詩意而來,那其中的情緒就可想而知了,那並不是我們一般感覺到的其中只有曠達與洒脫,而應該蘊含著一種深切的悲痛。
  這層意思,沒有人讀得出來,可朝雲讀出來了。只有朝雲能體會到,在嚴酷的現實面前,蘇東坡只是一個牆外失意的匆匆過客罷了,所以她為之淚下。
  蘇東坡當時的反應是笑著寬慰朝雲說:「是吾悲秋,而汝又傷春矣!」內在的含義是說,朝雲啊,沒必要這麼傷感,我能在這天涯海角聽你唱《蝶戀花》就是人生的幸福了,其它的苦痛又算得了什麼呢?
  可朝雲死後,愛好詩詞的蘇大學士「終身不復聽此詞」,可見蘇軾當時面對朝雲的落淚好像表現得很豁達,實際上他是被朝雲的知己之情、知音之情所深深感動,這種感動在當時表現為克制與洒脫,在過後卻成為蘇軾心中一處永遠溫暖卻又傷痛的存在。換句通俗的話說,就是朝雲是唯一理解蘇軾的,而蘇軾對朝雲對他的理解又產生了巨大的理解與共鳴,也就是他們是真正做到了心有靈犀的互通。在朝雲的眼中,在蘇軾的世界裡,舉世濁濁,只有他們二人才是彼此生命中最為清澈的存在。
  這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說王朝雲才是蘇東坡一生的最愛了。當生死茫茫、塵世茫茫皆成過眼煙雲之後,對於蘇軾這樣一個文化的巨匠、藝術的魂靈來說,只有最真、最純、最清澈的情感,才是他最後的夢想。
  蘇軾一生都很崇拜唐代的大詩人白居易,他早年曾羨慕地做詩說「我甚似樂天,但無素與蠻。」就是說我的才情也不比白居易差,只可惜我不像他那樣擁有樊素和小蠻兩位名姬,不像他那樣坐擁「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
  可晚年的蘇東坡又做詩說「不似楊枝別樂天,恰如通德伴伶玄。」是說我所鍾愛的女子不像樊素和小蠻一樣最終離開了白樂天,她會跟著我海角天涯,忠貞不渝,而這卻是白樂天比不上我的地方。
  蘇軾這首沾沾自喜之作的詩名就叫:《朝雲》。
  其實從愛情的角度看,白居易比起蘇東坡來確實差遠了。其實不止白居易,中國古往今來的大多數男人比起來蘇東坡來都差遠了。他一生既擁有過王弗這樣的事業上的賢內助,又擁有過王閏之這樣的家庭生活中的賢妻良母,還擁有過王朝雲這樣的才藝雙絕的情感知音。也就是說,蘇軾蘇東坡,這個男人,他幾乎擁有過中國男人在愛情與婚姻上所能夢想到的所有的理想愛人。這樣的一生,又哪還會有一點一絲的遺憾呢?這讓我不禁想起林徽因的那首《人間四月天》:
  「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對於蘇軾來說,或者可以說,王弗是希望,王閏之是暖,王朝雲是愛!而東坡居士就永遠生活在他的「人間四月天」里!

--------------------------------------------------------------------------------------------------------------------------

嘿嘿,看我推薦了這麼好的一篇文章,從知識的喜悅中脫離一下,點個贊,關注一下唄。


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


我關注的一個人關注了這個話題,直覺告訴我沒有好事。(嘿嘿嘿)

個人對於詩詞,對於古代文學,對於蘇軾基本上都是淺嘗輒止,但是確實也看見過不少悼亡作品。(潘岳,元稹,李商隱,賀鑄,蘇軾,納蘭性德,包括近代文人梁實秋的《槐園夢憶》),我覺得悼亡作品,我還是可以談談的。

中國艷情詩確實沒有悼亡詩歌好,悼亡作品總是用真摯之情感人(至少作品感人,不過考慮不少人寫過悼亡作品又花心,有娶妻妾,有時候還是「心聲心畫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

我總結過一些悼亡作品的套路(算不上套路,真感情就是教你如何更好的情感流露,不是真情那才是套路)。

第一招,回憶往事,正所謂「往事不要再提」,說過去和她的經歷,這些往事現在想起來給你怎樣的感受?所以是「不思量,自難忘」。這一點,切忌不能吹牛逼之類的,要著眼於小事細節入手。往往用一個小事,一個細節能反映你和她的感情之類的。就像「一葉知秋」,一個細節把豐富的情感蘊藏這需要點功夫。舉例「賭書消得潑茶香」這種兩個人甜蜜的事情,或者兩個人生活中其他一般的經歷也行。

第二招,對比手法或者假設手法,「縱使相逢應不識」,這句話,你看看曾經的夫妻,時間過去那麼久,哪怕遇見(她)也不會認識我。(還有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這是一種常見的手法,或者就是想一想如果你在,我們生活會怎麼樣怎麼樣。(再比如「重過閶門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過去兩個人一起來過,現在怎麼不能一起來呢?)至於對比嘛,過去生活如何,今天生活如何,也還是用生活細節對比,窺一斑知全豹。比如「當時只道是尋常。」,說明以前那些兩個人的普通生活,今天已經得不到了。這樣的對比給人感覺比較強烈,生活的小事不重要,但是今天想找回原來的模樣也不可能了。元稹好像也有一句,忘了原句了,大概就是喝醉了酒喊老婆名字,喝醉了也可以放在第二種裡面。以上就是第二種套路。

第三招,以景寫情,這個古典詩詞太經常用了。具體到蘇軾的詞就是「明月夜,短松岡」。至於悼亡最有名的就是玩壞的枇杷樹。其實,用樹木寫人的感情,桓溫,庾信《枯樹賦》等等,太多了,只不過枇杷樹這裡寫的是悼亡的情感,稍微特殊一點罷了,其實具體手法早已被古人玩壞了。

先寫那麼多,有時間我看看能不能再補充一點點。不過話又說回來,就算會悼亡的種種技巧,這也是雞肋,估計沒有人想親自實踐一下自己如何寫出一篇感情真摯的悼亡作品。


哪怕是一刻的真情流露,也足夠流傳。


If I should meet thee
After long years,
How should I greet thee?
With silence and tears.

--拜倫


從前得一人心,軒窗梳妝,兩情繾綣
而後再動心弦,相逢無言,八分似卿


已經過了幾十年,還想起那時還上中學,感覺對詩詞什麼的也不懂,純屬死記硬背,但對這首《江城子》卻一下戳中了內心,那種愰恍、傷悲的情感一直沒有消減。

讀一次,有一次悲傷的感覺。唉!蘇軾幾千年傷了多少人??


東坡為亡妻千古第一悼亡詞!

原文來至於詩文之路:《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東坡十九歲的時候與比自己小3歲的王弗結婚了。年輕漂亮的王弗對待自己的公公婆婆恭恭敬敬,對東坡溫柔賢惠,夫妻之間特別恩愛。可惜老天對於很多人是不公平的,王弗在27歲的時候就已經殂謝了。東坡心中悲痛萬分,對於亡妻十分想念。日夜所思,夜有所夢。

在熙寧八年,寫下了這首曠古至今的千年之詞。

從詞中可以看出東坡放不下自己的亡妻。十年的相愛卻不得已天人分隔。


東坡半夜夢到女子正在梳妝,他們無言,四目相對,十年來所有的一切盡在二人眼眸之中。當東坡驚醒,看到的卻只是一輪明月。
恍惚中,王弗仍然坐在那裡淺笑盈盈,對鏡梳妝。東坡想去再一次觸碰,抓到的,卻只是一片皎潔。


夜來幽夢忽還鄉
小軒窗
正梳妝
相顧無言 惟有淚千行


推薦閱讀:

古詩 如何創作古詩?
聯一:;聯二:?
如何解釋「疏雨滴梧桐」更妙?
《石灰吟》中最後一句「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如果將「要」字替換為「但」,語氣是否會更加強烈?

TAG:詩詞 | 蘇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