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心理治療相較普通的心理治療而言,有哪些獨特之處?
謝邀。。
這個問題一下問到我的癢處了,到今天為止,專職從事兒童沙盤遊戲治療快一年了,感覺有很多話想說,但是又有點不知道從哪裡開始,所以打算先寫寫看,寫到哪裡算哪裡吧。估計是一篇長文,慎入。
我覺得兒童治療與成人的心理治療的差異有兩個大方面,一個是形式上,另外一個是對象上。
形式上的差異主要是因為兒童與成人之間的差異導致的。
在Morton Chethik所著的《兒童心理治療技術——心理動力學策略》裡面曾經將兒童自我的特點總結如下:
1.自我相較成人來說處於持續的變動之中,充滿了改變與退行,其自我並不完善。
2.直接用行為或遊戲來表達自己。
3.缺乏治療的動機。
4.不能承受自己存在問題的想法,缺乏忍受痛苦和焦慮的能力。
5.對於孩子來說,諮詢師是一個可怕的人。
兒童的這一些特點決定了其治療的形式。
1.由於孩子會直接使用行為或動機來表達自己,所以遊戲治療的形式相較於其他的治療方式來說,對於兒童來說更加適用。從溝通的角度來說,假如治療師可以使用遊戲與行為的方式來與兒童進行溝通,會比語言更加來的直接與有效,他們會在遊戲與行為中表達與改變。而對於成人來說,即使是沙盤遊戲的內容,成人也會對單純的遊戲有不滿足感,成人會要求更多的言語以及意識化的東西呈現出來。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從需求上來說,兒童的需求更多的展現了潛意識的要求,成人則相對來說更加強調意識上的收穫。
2.由於孩子的自我充滿了改變性與流動性,而且不能承受自己存在問題的看法,缺乏忍受痛苦和焦慮的能力,所以在工作中,類似成人的回溯歷史或者澄清、面質的方式基本不會有任何用處。因為只要讓他們意識到行為的問題是自己的問題,兒童大部分的行為是逃離這個令自己焦慮與羞愧的地方,從而治療就無法進行下去。所以在治療手法當中,其中主要的一個過程是通過遊戲的方式使兒童的焦慮或者負面體驗分離出去,例如使用一個負面的角色,之後通過故事的方式使兒童與這個負面的角色進行對話的方式使兒童有機會處理這部分負面的體驗。
另外,這部分的特點也決定了,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兒童的心理治療實際上起到了一定的教育的作用,這裡所說的教育,實際上指促進兒童自我發展以及成長的過程,在一些兒童個案中,他們的問題恰恰就是自我持續的退行,而假如能夠促進自我發展,那麼他們的問題實際上就會自然而然的得到解決。
3.成人治療和兒童治療都需要強調安全感以及治療關係的塑造。但是兒童與成人的需求在這裡是有差異的。成人治療當中要求保密、私密的成分其實是安全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兒童治療中,這種安全感的需求更加接近本質一點,也就是更加接近類似母親或者家庭給予孩子的安全感的感受一點。這樣也就使諮詢師的角色在兒童治療與成人治療中是完全不同的,在成人治療中,會是一種醫生與患者的關係,只要醫生保密,那麼患者就可以相信醫生,而在兒童治療中,諮詢師的角色其實更加接近一個玩伴或者家人的角色。但是當然,玩伴這個角色是我個人更加偏好一點的角色,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也會有其他有效的角色,例如母親、父親等等。
4.由於兒童不會有主動求醫的意願,這個特點決定了治療過程中兩點,第一點是上面一段提到的諮詢師的角色的問題,對於兒童來說,他們需要的不是一個一直告訴他們你有問題的醫生的角色,而是一個可以一起玩的玩伴或者家人的角色。第二個點是一般來進行治療的主要動力其實是家長,所以家長的工作就成為了兒童治療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這一部分我想放在下面著重探討。
上面是第一部分討論的兒童治療中由於兒童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兒童治療與成人治療在形式上的一些差異。接下來我想繼續討論兒童治療的對象的問題。
在上面的討論中,我提到在兒童治療中關於父母的工作。我認為兒童治療中,是無法做到成人治療中只是干預來訪者自己的,在成人治療中,其實家庭的因素只是作為一個歸因或者是背景或者是治療的因素存在,而工作的重點和核心,其實是來訪者自己,因為來訪者可以自己決定是否來進行諮詢,是否付錢等等,但是兒童治療中,付錢和下決定是否能來進行治療的實際上是家長,兒童是沒有決定權的,所以這裡,跟家長的同盟關係就顯得重要起來了。甚至對於一個兒童治療的個案來說,實際上是一個三方的關係,家長——兒童——諮詢師三個角色之間的關係其實一直在動態變化中。
而根據我個人的經驗,我認為實際上每個個案的過程中,諮詢師是基本上不可能在這三者的關係中保持一個中立的態度的,基本上來說都會經歷一個從開始關係上會更加接近家長到後面更加接近孩子的過程。這種變化跟諮詢師本人的移情是有關係的,因為最開始的時候諮詢師要試著去愛孩子,當試著愛孩子的過程中,諮詢師自己作為成人看到自己愛的孩子有那樣的行為問題會感受到類似家長的焦慮,所以這個時候自然而然關係上就更加接近家長的感受。而隨著治療的推進,和孩子的關係的加深,就會更加接近孩子的感受,自然而然的就會學會用孩子的角度來看待周圍的環境,這對治療會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但是問題在於,這樣就會使諮詢師和孩子站成一條線來對抗其父母,像我在上面提到的,這種衝突就會引起家長的憤怒,從而家長會選擇斷掉治療關係,從而使治療中斷。所以對於兒童家長的干預是有必要的。但是這種干預其實也會根據家長類型的不同在工作中有不同的重點。
我們會把家長分為意識覺察較高與意識覺察較低兩類。這裡的意識覺察是指對自己的情緒和反應模式是否有了解。對於意識覺察較高的家長,以提示、澄清為主,對於後面一類家長,可能就要做一些家長的心理諮詢。這裡的心理諮詢的深度上是有限的,僅僅是就一些涉及到家長作為父親或者母親的功能方面的內容,或者是一部分的家庭關係的內容。
所以,兒童治療的對象上來說,假如說想要進行有效的兒童治療,那麼對於兒童治療的對象實際上必須包括了孩子與家長兩方面的內容。所以一個理想的治療過程,其實是1個半小時到2個小時,從工作量上來說,兒童治療是要比成人治療要大的。
以上。。我覺得兩方面都應該說到位了,歡迎來討論吧。。。
謝謝邀請!
兒童心理治療和對成人的治療在本質的理念層面是殊途同歸的,比如人本流派在看待兒童和成人的哲學理念上是一樣的。但是在運用相同理念時,會出現很大的操作上的差異。
一、發展學上的考慮
兒童治療需要考慮發展學方面的差異。比如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在認知能力,換位思考能力,語言能力,情緒調節能力,感知運動能力等方面都是存在限制的。治療的評估階段一個很重要的維度就是評估其發展水平:
1,各方面的能力達到了什麼樣的水平?
2,相較於同年齡的普通發展水平如何?
3,是否與癥狀與主訴相關?
4,,生理上與心理上的因素都有哪些?
這對於診斷這指定治療目標都是很重要的。不能期望三歲的孩子達到五歲的功能。
同時,這也很大程度影響著治療的形式。
二、治療形式的差異
成人的普通治療很大程度還是通過語言來做治療,談話療法。語言是很依賴認知功能發展的,而兒童先天性的就存在認知水平發展落後於情感功能發展的問題,特別是更小一些的孩子語言功能還沒有發展,更加存在語言溝通困難的障礙。所以對兒童的療法手段上往往不倚重語言,流派上往往不倚重認知療法,而更多的是非語言手段,經驗取向。
遊戲就是兒童治療中非常重要的手段。「遊戲是兒童的工作和語言」。比如手偶說故事,繪畫,沙盤,互動遊戲,等等很多非常豐富的具體形式。
遊戲為兒童提供了一個虛擬的,安全的,可控的空間來處理和練習兒童感興趣的或受到困擾的事件。治療師即可以通過遊戲了解兒童的內心,遊戲本身也是兒童自己成長所需要的經驗來源。
比如發生過車禍的兒童,在現實生活中會很害怕再坐車。但在遊戲室里會在某個階段用汽車玩具反覆重演車禍情景,這個過程是虛擬的,與他經歷過的現實很相似,會激發起孩子的創傷情緒反應。但又是可控的,孩子能覺得什麼時候開始和結束這個遊戲,也能決定這個情景的走向,那麼孩子是能夠根據自己當前的情緒承受能力,自己的節奏來掌控的,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能夠有更充分的空間來面對和處理困擾著自己的創傷情緒。安全一方面是說孩子知道這是遊戲,所以自己的人身安全是不會受到威脅的,那麼情景再現時激起的緊張感,恐懼感是遠低於現實情景的,另一方面是說孩子在遊戲中可以把自己的情緒投射到遊戲中的替代主角身上,比如玩具車裡的一個玩偶,以此來增加心理距離,可以心理上先否認那不是自己,進一步降低情緒反應。所以反覆出現的過程就是一個孩子自己控制的對恐懼情緒的系統脫敏過程,換句話說就是對自己的情緒承受能力的一個循序漸進的鍛煉過程。治療師在這個過程中的作用就是首先跟隨而不干預孩子的節奏與自發性。主要的工作就是隨時反映與調節孩子當下感受到的情緒,從而增強孩子的情緒理解能力與調節能力。再就是在孩子有些卡殼的時候有遊戲的方式介入,提供支持。
三、兒童治療往往是家庭治療
兒童是不具有自主行為能力的,是有自己的監護人的。這是跟成人治療很大的不同。帶來的差別有一下幾點:
1,保密性原則差異
對於成人,治療師會承諾完全的保密,當然,除了法律上的保密例外情景。而對於兒童,原則上我們是不會向兒童承諾對其父母保密的。因為孩子依賴於家長的,我們的作用不在於孩子把不願告訴家長的事情告訴我們,而是幫助孩子和家長,使得孩子願意把以前不願意告訴家長的事情告訴家長,讓家長成為孩子的支持系統。這需要做雙方的工作,也就牽涉到下一個差別。
2,治療對象的差異
成人治療只把來訪者本人作為治療對象,幫助來訪者能夠去處理其社會關係。但是對於兒童治療,特別是越小的兒童,我們越是會努力幫助改善其成長環境,特別是其養育人。所以兒童治療往往是家庭治療,兒童是適應其家庭系統的,這個系統對兒童的影響力遠遠大於諮詢師的能力。而這個解決的維度不是替孩子改善其環境中的實際問題,而是著重改善親子關係,改善父母看待孩子的態度與應對的方式。我們重要的不是成為最能幫助孩子的人,而是幫孩子找到生活中最能幫助孩子的人,這樣我們才能安心從孩子生活中退出。
孩子的問題很多時候是跟家庭有關,家庭的積极參与能極大的提高治療效果與進度。可惜的是,有些時候家長很難面對自己的問題,會抗拒參與治療。怎樣提高家長的參與度是很考驗治療師功力的。但是不變的原則是,我們能獲得哪些資源就用好哪些資源來幫助孩子。
3,與家長的妥協
一個比較實際的問題是,家長是孩子的監護人與諮詢的付費者,所以家長能決定是否繼續帶孩子來治療。所以我們除了對孩子負責外還需要對家長負責。家長是有自己的需求的,有時會跟治療師從兒童角度最適合的目標衝突。比如家長會希望很快的見到癥狀的消除,比如說作業不拖拉了,變乖了,而治療師會看到癥狀對孩子是能起到一定功能性作用的,在沒有建立新的功能性行為前急於消除癥狀對孩子是不利的。在處理時治療師需要作出一定程度的妥協和平衡來爭取到家長的參與性和與孩子後期工作的更多的機會。
多字裝逼預警!
看到這個問題想起了我在杭州七院,也就是杭州精神病院實習的日子。轉了兒童科和各大心理及精神科。整個人都是在二逼和不好中度過的。
言歸正傳,要說不同,
一,兒童科沒有病房,只有門診
。
這個原因我想應該是孩子的想像力有可能會被認為做精神分裂吧,而且兒童更容易被掌控,不需要特殊的暴力手段(如捆綁)來束縛。而且,兒童的心理發育是個發展的過程,很多孩子的癥狀會隨著年紀變大而好起來,甚至痊癒。
心理學上說,27歲才是人格穩定的年紀。
二,兒童科對小孩子基本不用藥。
兒童是祖國的花朵(一起唱,不好意思調皮了,嘻嘻)而大多精神科的藥物都是直接作用於大腦神經,甚至很多為精神抑制類藥物。
只要稍微呆過精神科的都知道,精神分裂發作,燥狂等等入院的首先就給你來個安定,聽名字不專業的都知道就是讓你安靜下來了。而對於正在生長發育的兒童來說,這種藥物是萬萬不行的。
三,兒童科的治療方式不同。
這個可以參見最近的熱門,比如說在兒童門診的沙盤,各種遊戲設備是普通病房所沒有的。
沙盤就是所謂在在沙子里擺弄各種東西,主要是通過觀察潛意識去了解孩子的心理
兒童由於教育和閱歷的問題,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是沒有那麼強大的,通過潛意識了解的話,則免去直接對話等造成的誤會。
兒童的模仿能力是強大的,學習的前提就是模仿,通過帶孩子玩遊戲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就能給孩子潛移默化中灌輸很多思想以及人格的塑造。
在兒童科實習時,最多見得就是自閉症和兒童多動症了。治療的手段無非就是建立兒童自信,鍛煉兒童的注意力。
當然雖然這麼一說,但是需要醫師以及家長有強大的耐心和寬容以及不放棄的希望支撐。
最後,突然感覺好煽情,有點傷感。
要明白的是每個孩子都是該被保護的,被溫柔的保護的。
要相信他們都是正常的
那都不是病症,而是他們可愛的特點1、兒童沒有完整的三觀,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極易被引導,也就是說,他們會很容易相信心理醫生的話。
2、在青少年兒童中,由於對很多事物沒有完整正確的認識,再加其叛逆心理,容易做出極端選擇,引導過程更需要多加註意言辭上的刺激。
3、由於生長的家庭環境及父母因素,並不是所有的兒童都熱愛自己的父母,不要把家庭及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想像的過於簡單話。
4、不論進行諮詢和引導的孩子是什麼樣的特例,有什麼樣的問題,有一點都是相同的,就是需要被注意,甚至需要比成人更多的尊重。
5、在青少年中十幾歲左右的孩子,大部分都是對自己的外表和長相有自卑情緒的,一定程度上的自我否定和缺乏自信都是需要注意的,不要從這些方面進行刺激。
暫時就能想到這麼多………來自一個業餘的社工。
推薦閱讀:
※我應該恨我的父母嗎?
※長了十多年的痤瘡,還在繼續,每天做些什麼才能擺脫這種絕望的心境?
※如何結束一段虐戀?
※如何才能自己給自己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