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詡緣何被稱之為毒士?
主要毒在什麼地方?
「諸君若棄軍單行,則一亭長能縛君矣。不若誘及陝人,並本部軍馬,殺入長安,與董卓報仇。事濟,奉朝廷以正天下。若不勝,走亦未遲。」
——《三國演義》第九回
如果說誰是三國時代的真正締造者的話,恐怕只有一個人配得上這種說法,你相信嗎?三國亂世的開啟竟然是因為他說了上面那句比較多餘的話。
誰的表演秀?
三國這段傳奇的歷史,是要從一個普通的孩子說起的,這是我對這段歷史的理解。
這個孩子不是大名鼎鼎的奸雄曹操,也不是還在賣草鞋的劉備,更不是那個可以在話劇中演外國人不用化妝的孫權。這個孩子出生在東漢末年一個叫武威姑臧的地方,直到今天這個地方也還叫武威,在甘肅省境內。
他叫賈詡,成年後,取字文和。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他不是那種幾歲就能認識幾千個漢字的神童,他少年時極其普通,普通到幾乎沒人知道。比較幸運的是,與那些窮人家的孩子相比,他可以從小讀書,不過在學習方面好像也沒有什麼天賦,一直默默無聞。
就是這樣一個普通的孩子,沒什麼特別的,至少在年少的時候沒有人會認為他將來能成為什麼厲害的人物。
成年後,賈詡依舊是個默默無聞的青年,除了在家孝敬父母,一直無事可做,可是此時卻有人卻認為他是個人才,而且是大才。
當時的東漢王朝已經內憂外患,政權動蕩不安,外有黃巾起義,內有宦官專權。車騎將軍皇甫嵩在廣宗城(今河北威縣)斬殺三萬多黃巾軍,而不久前在曲陽,黃巾軍的重要領袖地公將軍張寶,被皇甫嵩打敗後自殺。
皇甫嵩以屠城等殘忍的手段,將曲陽周圍的黃巾軍勢力徹底剷除,威震天下。漢陽名士閻忠勸皇甫嵩,黃巾軍既然已經滅掉,就應該利用手中的重兵和威望去洛陽把那些掌權的太監順帶消滅掉,以正漢室,結束東漢混亂的局面,而這個建議沒有被皇甫嵩採納。
因此,閻忠地憤憤離開皇甫嵩,到涼州去了。在路上,他無意中見到了賈詡,這是一次比較特殊的見面,完全可以因為一句話拯救東漢王朝命運的閻忠見到了後來同樣因為一句話把東漢王朝推向深淵的賈詡。
歷史沒有提供更多的資料,讓我們知道這兩個人怎麼會碰到一起的,但是閻忠卻留下了他對賈詡的評價:「有良(張良)、平(陳平)之奇。」(《三國志·魏書·賈詡傳》)
張良和陳平都是劉邦的重要智囊,要知道當時諸葛孔明先生還是個小屁孩,所以張良和陳平才是當時人們心中智謀的化身。用這兩個人來比賈詡,不知道他什麼地方打動了閻忠?
閻忠的預測是正確的,不過更準確點說,賈詡更像漢初的陳平,因為陳平的智謀中含有更多的奸詐成分。
賈詡成年後以孝廉的身份被推舉為議郎(官名),下面先簡單地說一下漢朝的選官制度。
在漢朝想要當官說難也不難,如果是有錢有勢,做官非常容易。
漢朝有「任子」制度,就是說一年俸祿兩千石以上的官員,並且為官滿三年,那麼子弟(包括侄子、外甥)都有資格出來做官。
如果你家裡沒有做官的人,那也好辦,去評估一下有多少資產。因為漢朝還有一項制度叫「貲選」,如果家財多於十萬錢,而又不是商人出身(士農工商,商人在古代的身份是末等)的話,就有資格向國家「納資」(向國家交錢),然後出來當官,比如我們比較熟悉的西漢大才子司馬相如就是這麼當的官。
如果說家裡既沒有當官的人,也沒有錢,但是仍然有志向去當國家公務員的話,這就比較難了,但是也並不是無路可走,可以走「舉孝廉」這條路。
顧名思義,孝、廉就是孝順和廉潔的人,這是漢朝時非常推崇的兩種品德。漢朝自漢文帝之後,歷代皇帝都比較重視品德高尚的人,但舉薦的名額卻十分有限,一個郡才有兩個名額,一個是孝子,另一個廉吏,被推舉的人就有資格出來當官。
賈詡能以孝廉的身份被推舉為議郎,很顯然在這兩項品德上是過關的(只是表面上),而且受到了郡一級領導的肯定。
可是,走上仕途的賈詡,多少有些不走運,突然得了一場罕見的怪病,沒有辦法繼續工作,而當時也沒有什麼醫療期制度可以讓賈詡帶薪歇病假,無法正常工作的賈詡只好辭官,踏上回家的路。
誰會想到,就在西還至汧縣(今陝西省隴南)時,他遇到了人生中第一次生死攸關的考驗。而我們從這次突發事件中也有幸看到了這位智者的首演。
當時天下並不太平,盜賊土匪橫行,如果不是身懷絕世武功,獨行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所以賈詡選擇跟著很多人一起走,這樣多少有點安全感。
當這一行人經過汧縣時,一群衣著怪異的人攔住了他們的去路,很顯然在同賈詡同行人中,並沒有什麼像郭靖、張無忌那樣的猛人,可以輕易地把這些異族制服。
這些人是叛亂的氐人,他們很快就將眼前這數十個漢人制服,抓了起來。
當賈詡得知眼前這些是氐人的時候,才想起之前聽別人說過他們叛亂,沒想到現在落了他們手裡,而這些氐人竟然在一旁商量把這些漢人統統活埋了事,這讓在場的每一個人都不寒而慄。
難道自己的性命真的就要斷送在這幫野蠻人手裡嗎?賈詡的腦袋飛快地轉動著,想脫身的辦法。
智慧的性質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深謀遠慮的智慧,這種智慧往往需要長時間的布局和精心的計劃,而另一種是在短時間內就想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就是臨機應變的智慧。
賈詡腦子裡的那個燈泡突然點亮了,瞬間就編造好一套謊言來唬騙氐人,至於能不能成功,那就只能聽天由命了。他突然沖著氐人大喊:「我是段公的外孫,你們不要活埋我,我家裡人一定會花很多錢來贖我的!」
段公是指當時的太尉段熲,因為段熲鎮守邊關多年,和周邊的少數民族都過過招,威震漢朝的西部邊境。少數民族是比較單純的,打不過的人他們就服氣。氐人就曾經多次吃過段熲的虧,對這個老頭他們是既怕又敬,聽說賈詡是他的外孫,可不敢怠慢。
賈詡怕段熲的名頭震不住這些野蠻人,還特意拿巨額的贖金說事。反正這時不說白不說,氐人真的一根筋去找段熲索要贖金,怕是段熲也記不起還有賈詡這個外孫。
不過還好,上了雙保險的賈詡,只靠段熲的名頭就矇混過關了。氐人果然不敢加害他,立即給他鬆綁,不僅要與其結盟,以後互不侵犯,還一再討好並送他上路,目送他離開這塊死亡之地。
賈詡臨走時安慰旁邊一同被俘的漢人,因為這裡一定有人知道他的底細,他告訴這些人,自己回去之後馬上籌錢來贖他們,不要著急。這些人用乞求的目光等待賈詡回來救他們,為了能活命,誰也沒有說他不是段熲的外孫。
賈詡頭也不回,離開了氐人的腹地後,一溜煙地跑回老家。
氐人雖然一根筋,但看到賈詡丟下這麼許多同伴自己獨自跑了,開始琢磨是不是上當了。沒聽說段熲有個外孫啊,這麼尊貴的人往西邊那窮地方跑什麼,而且身邊一個隨從都沒有?
越想越不對勁的氐人終於明白他們被耍了,為了泄憤,他們將其他俘虜悉數殺死,一個沒留。可憐這些俘虜,臨死時還在期盼賈詡來救他們。
而此時的賈詡早在安全地帶,慶幸自己的好運,誰還會去管那些傢伙的死活呢!
賈詡的首演大獲成功,雖然這個正史中的事並沒有收錄在《三國演義》中,可是誰能說這不是傳奇?誰都沒有想到氐人放走的人將會成為扭轉歷史舵輪的人,感謝氐人的愚蠢,沒有他們,中國歷史恐怕真的要改寫了。
我們也能從這個故事中看到賈詡的真正面目,自私且狡詐,但卻也充滿了智慧。屬於賈詡的表演才剛剛開始,而人們不知道,賈詡將會成為亂世中最耀眼的明星。
亂世大幕開啟
雖然,皇甫嵩沒有聽從閻忠的建議回洛陽殺宦官,以正漢室,但是想殺宦官的大有人在,而站在宦官對立面的集團往往是外戚集團。
外戚與宦官都是弱小的皇帝要依靠的對象,而當時東漢王朝是漢少帝劉辯在位,少帝因為只有十四歲,所以由何太后臨朝聽政,而大權掌握在太傅袁隗(袁紹的叔叔)和何太后的哥哥,大將軍何進手裡。
何進看到專權多年的宦官氣就不打一處來,公元189年3月,何進向何太后表示要誅殺宦官集團,可是並沒有得到何太后的支持。不幸的是,何進誅殺宦官的想法也被一旁的太監們偷聽到。
何進見妹妹不同意自己的想法,非常鬱悶,於是在京城內聯繫袁紹,在京城外則密詔董卓的軍團。
沒有想到的是,宦官集團先發制人,何進被太監們殺死在洛陽。何進的死激起了軒然大波,袁紹趁機起兵,幹掉洛陽宮中兩千多名宦官。
而此時,受詔前來的董卓軍團也已經到達洛陽。
對於董卓其人,也有必要好好說一說。董卓,字仲穎,隴西郡臨兆人(今甘肅岷縣),很遺憾《三國演義》只記錄這個人的後半生,而忽略了他富有傳奇的前半生。
董卓少年時,是個標準的俠客,他文武雙全,臂力驚人,在馬上可左右開弓,而且還愛打抱不平,遇到不公正的事總要管一管。由於他長期在羌族等少數民族地區遊走,再加上豪爽仗義,深得少數民族地區百姓的愛戴。後來在對羌人的戰爭中,六支軍隊出征隴西,被幾萬羌人包圍,最後只有董卓一支安全回來,可見他的勇略。
董卓也因為戰功,被封為邰鄉侯,任并州牧。
有人會問,這還是我們熟悉的董卓嗎?怎麼越聽越像個青年才俊啊?還是挺受少女追捧的那種!
可以說董卓年輕時就是這樣一個人,那為什麼他進入洛陽後會變成另外一個人呢?
說白了還是權力對人的腐蝕,人一旦真正得到權力,就很難抵擋住誘惑,這種誘惑讓人不能自拔。
董卓率軍進入洛陽後,知道自己來晚了,何進已經死了,而袁紹又把宦官殺了個精光,那我董卓上一趟洛陽幹什麼來了?總要撈些好處吧!所以,他首先派大將呂布殺死丁原(小說中是離間計),並收編了他的軍隊,而何進的弟弟何苗也歸附董卓,至此洛陽一帶的兵馬全部歸董卓指揮。如此一來,在洛陽一帶,董卓便成了說一不二的人物,實力大增的董卓此時也在洛陽城中橫行霸道,而且還打起廢立皇帝的主意來。
人性就在這時轉變了,董卓就是這樣被權力和慾望腐蝕了,我們再也找不到那個少時雄姿英發,行俠仗義,智勇雙全的董卓,取而代之的是那個惡貫滿盈的大奸雄。
在洛陽,唯一還有一點實力的當屬袁紹。
董卓把廢立皇帝的想法和袁紹商量了一下,可是袁紹死活不給他面子,你董卓算老幾,我袁紹四世三公,都沒敢說廢立皇帝,你一個外來人,剛拿到京城戶口就當自己是首都人啊?
據《獻帝春秋》記載,兩個人因為廢立皇帝的事吵得不可開交,最後竟然都拔了刀子。
「小子,天下的事都由我說了算,我現在就這麼做了,看誰敢不聽,你難道想試試我的刀是否鋒利嗎?」董卓拔刀向袁紹威脅道。
袁紹也不含糊,拔出刀來,怒道:「難道天下雄健者只有你董公一人嗎?」
令人遺憾的是,這架沒打起來,就像街邊吵架的流氓一樣,雖然滿口髒話,誰也不服誰,但是越罵,兩個人離得越遠。
原因很簡單,袁紹比較心虛,他想擁立時任大司馬、幽州牧的劉虞當皇帝,可是沒有想到的是,劉虞高風亮節,毅然回絕他的建議。
第二個反對的是他的弟弟袁術,其原因《三國演義》中說的有道理,因為袁術自己想當皇帝,而劉虞是個德才兼備的人,讓他成了皇帝,國家多半是要太平了,那樣的話袁術稱帝的野心就徹底沒戲了。
沒有了這二位的支持,袁紹在洛陽附近的兵馬又沒有董卓多,所以他最後橫刀而出 ,然後一溜煙跑到冀州(今河北臨漳西南)去了。
董卓見袁紹這個傢伙竟然跑了,真是沒種,他馬上廢了少帝,另立陳留王劉協做皇帝,也就是後來的漢獻帝。而少帝和何太后不久也被董卓殺死。
至此,董卓徹底掌握了中央政權。
此時賈詡也在洛陽,不知道什麼時候跑到董卓的女婿牛輔的軍中做了輔軍,沒有人知道賈詡為什麼會和董卓扯上關係,也沒有人知道賈詡為什麼會去投奔牛輔。
但是可以推測,一個沒有其他技能的讀書人,沒有官做就沒有俸祿養家,要吃飯糊口,就必須找一份工作,而做地方軍閥的幕僚,這在當時是一個比較實際的選擇。
賈詡很快就被董卓從一個小小的太尉掾為平津都尉,後又升為討虜校尉,脫離了牛輔幕僚的身份,正式成為董卓集團的重要一員。
為了躲東路群雄的討伐,董卓先是一把火將兩百多年的東都洛陽燒成一片白地,臨走時還把周圍皇家貴族的陵墓全都挖開,將裡面陪葬的寶物洗劫一空,然後挾持漢獻帝劉協到了西漢的首都長安。
到了長安後,董卓以尚父自居,廣封親信,而且嚴刑峻法,濫殺無辜,弄得天怒人怨。
後邊的情節是司徒王允、尚書僕射士孫瑞,秘密聯合董卓的大將呂布和李肅,誅殺了董卓。至於這裡邊有沒有貂蟬挑撥的三角戀情,就不好說了。反正《三國志》中沒有,野史《英雄記》中也沒有記載
王允和呂布幹掉董卓後,一開始腦子還是比較清醒的,認識到必須先搞掉董卓的殘餘勢力,而此時董卓雖然被誅殺三族,但是他的女婿牛輔還手握重兵。
牛輔的軍隊駐紮在陝縣(今河南陝縣),呂布開始攻擊牛輔,牛輔身邊已經沒了賈詡,所以很快被呂布擊敗,只好帶著大量的金銀逃跑。跟著他逃跑的胡人見財起意,殺了他,並把他的人頭送到長安。
所有的人都認為,董卓之亂要結束了,漢朝即將恢復平靜,馬上就會從變亂中恢復過來,漢獻帝也會在王允等忠臣的輔助下重新振興。
可是誰會知道呢?本來好好的事情被搞得越來越亂。
牛輔死時,董卓的部下李傕、郭汜、張濟等人都在外邊奉命掠奪陳留郡(今河南開封東南)和潁川郡(今河南禹州)的幾個縣。
董卓和牛輔的死讓這些人沒了依靠,所以他們全都打算投降長安政府,本以為自首可以落得個寬大處理,可是誰會想到王允不同意赦免李傕等人。
毛主席常說,懲前毖後,治病救人,誰沒犯過錯誤,走過歪路呢?可是王允就是這麼個人,他嫉惡如仇,他忘不了洛陽宮的那場大火,忘不了被殺害的同僚,忘不了生靈塗炭,李傕等人雖不是首惡,也是幫凶!
所以,對於這些董卓的部下,絕對不能寬大處理。當李傕等人知道王允的態度後,害怕極了,因為他們也知道自己的缺德事做得不少,估計是難逃厄運,為今之計不如一走了之。
李傕等人這就準備解散部隊,逃回鄉里。
可是賈詡站了出來,他當時就在李傕的軍營中。賈詡的嗅覺是比較敏銳的,他沒有選擇留在長安,也沒有選擇和他的老僱主牛輔在一起,而是和李傕等人同行,因為他嗅到危險的味道。事實證明了賈詡的明智,如果他當時在董卓和牛輔的手下,現在已經是刀下之鬼了!
得知李傕等人要逃跑,賈詡大驚,心想李傕這些傢伙真是個榆木腦袋,這時候逃跑,大家肯定一起玩完。你李傕可以回西涼當山大王,我賈詡那時可就成了滿世界貼告示被通緝的逃犯了。
為求自保,賈詡便出面阻止李傕等人,並告知他們情況沒有想像的那麼嚴重,不用逃跑。
李傕等人見賈詡出面,知道董卓和牛輔在世時都非常器重他,所以不敢怠慢,悉心聽取他的意見。
賈詡說道:「聽聞長安城中正在商議著打算把涼州人斬盡殺絕,而諸位現在就散夥,一個亭長就能把你們抓住。不如帶領部隊向西,沿途收斂士兵,再進攻長安,為董公報仇,如果能夠幸運地成功,便可挾天子征服天下,如果失敗,再逃走也不遲。」
本可以平息的戰端,由於賈詡為了保全自己而說的這句話,就要重新要開始了,而一個亂世就因為這一句話瞬間開啟。
西涼本就沒什麼智謀之士,賈詡此時已然變成李傕等人的主心骨。李傕等以替董卓報仇為名,聯絡西涼諸將,率軍向長安進發,等到長安城下,已經有了十多萬人。
王允和呂布萬萬沒想到李傕等人有膽量回來反撲,可是悔之晚矣,只有硬著頭皮抵抗。
長安因為剛剛遭遇變亂非常空虛,而城外又是一批為了生存的虎狼之兵,他們的信念竟然是賈詡告訴他們的:「殺一個夠本,殺倆賺一個!」
長安只用了十天的時間就被李傕等強盜攻破,守將呂布與李傕展開巷戰,但是寡不敵眾,呂布僅率百餘騎出逃。
打死李傕也想不到,長安又回到自己的手中,此時殺紅了眼睛的李傕下令屠城,一時間長安城腥風血雨、屍橫遍野。
李傕又殺司棣校尉黃琬、左馮翊宋翼、右扶風王宏和司徒王允及其妻子。司徒王允更是被暴屍陳於街市之上。
不過,這些人還算有點良心,將董卓重新安葬在郿縣(今陝西眉縣),可是安葬不久,便又颳風又打雷,然後一場大雨灌進墓室,董卓的棺槨都浮了起來。
不知道賈詡看到這些場景後有何感想,由於自己生存的慾望,幫助這些惡人,把這麼多無辜的人牽連其中,裴松之在給《三國志》作注的時候說:「當是時,元惡既梟,天地始開,致使厲階重結,大梗殷流,邦國遘殄悴之哀,黎民嬰周餘之酷,豈不由賈詡片言乎?詡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亂,未有如此之甚。」
但是筆者感覺賈詡並沒有覺得這是錯誤而感到悔恨和內疚,因為終其一生,他都在為自己活著。
賈詡的座右銘很簡單:只要能活下去,其他什麼都無所謂。
逃避的藝術
賈詡保住性命的要求已經達到了,但全國的輿論對李傕等人十分不利,所以,當務之急是要和這些人劃清界限。
但是李傕等人聽從賈詡的建議攻陷長安後,才真正意識到賈詡的價值,奉若神靈,先是任命他為左馮翊,後又欲封其為侯。
賈詡知道這些官職和爵位就是自己的催命符,躲還來不及,所以堅決不受,並且擺出了一副不居功的樣子,說道:「這是保命的計謀,哪有什麼功勞?」
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李傕等人更加認為賈詡品德高尚,視爵位如糞土,對他更加崇敬,這讓賈詡很不自在。
緊接著,李傕等又讓賈詡任尚書僕射,賈詡推辭道:「尚書僕射是百官的師長,是天下的榜樣,我賈詡一向沒有什麼名望,難以服人。就算我可以貪享虛榮,對國家又有什麼好處?」
人如果一臉正氣,道貌岸然,就會讓小人害怕。賈詡就是這麼一個人,他沒有想到的是,他越謙虛,李傕等人就越害怕和尊敬他,「親而憚之」(《三國志·魏書·賈詡傳》)。
不久,李傕等人改拜賈詡為尚書,掌管人才選拔,這次真的沒有理由可以躲開了。沒辦法,賈詡硬著頭皮上任,不久後,恰巧他的母親去世,這又給了他辭官的理由。
賈詡辭去所有的官職,回家給老母親辦喪事。即便是這樣,喪事結束後,李傕等人還是讓他做了光祿大夫。
光祿大夫是兩千石俸祿的高官,但是卻沒什麼具體的崗位責任,完全聽從皇帝詔令,賈詡勉強接受了這個職務。他也很清楚,對於李傕等人也不能撕破臉,完全不給他們面子,這些魔頭從來都是殺人不眨眼的,而自己只是個書生而已。
而賈詡也非常清楚,必須早作打算,因為李傕等人並非可以依靠的對象,他現在還沒走,是因為這裡是名義上的中央政府,在這裡掌握了最起碼的話語權。因為他的一句話,造成長安百姓的重大傷亡,本可以結束的亂世也要無限期地延續下去。所以賈詡需要在長安做一件事情,就是為自己正名。讓別人知道他和李傕等人不是一夥的,而且還要告訴所有人他是忠於大漢王朝的,是皇帝最忠誠的臣子。在若干年後,當看著曹丕逼獻帝退位的時候,不知道賈詡是否還記得這話,不過這不重要了,因為在他的心裡所有一切都是為了自己,對於其他人他不會有任何的內疚。
很快西涼集團內部也出現了問題,而問題竟然是因為一個女人引起的。據《典略》記載,李傕和郭汜本來十分要好,好到兩人穿一條褲子。李傕常請郭汜喝酒吃飯,還把婢妾送給他。可郭汜的妻子對這事非常反感,誰希望自己的丈夫跟別的女人好?但是這些小妖精是郭汜最好的朋友送的,所以郭妻就想要離間二人,好讓李傕不再送女人給郭汜。
在郭妻的挑撥下,李傕和郭汜開始懷疑對方要暗害自己,所以都防著對方。賈詡知道李、郭二人的矛盾,他不希望兩個人真的打起來,便在其中打圓場,以大體責之,所以李、郭表面上還過得去。在長安城中,也能各守其界。
但是在賈詡回家處理母親喪事的時候,李、郭之間矛盾日益激化,竟然演變到了互相攻戰。
李傕請賈詡為宣義將軍,幫助自己攻打郭汜。賈詡滿口答應,卻早已想到計策,挽回自己的名聲。他開始暗中與朝臣接觸,想讓他們利用李、郭二人互相攻伐的機會,帶著漢獻帝擺脫他們的束縛,並做了細緻的準備。
就在李、郭二人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漢獻帝在賈詡的幫助下順利地逃出李傕的軍營。二人這才恍然大悟,在張濟的調解下重歸於好,然後率兵對漢獻帝及其大臣展開追擊,並且俘獲了司徒趙溫、太常王偉、衛尉周忠、司隸榮邵等大臣。李傕恨得想要殺了他們,賈詡站出來對他說:「這些都是天子的大臣,卿奈何害之?」
李傕這才沒有再次大開殺戒,漢獻帝逃出了他們的控制範圍。
對此,漢獻帝和逃出來的大臣們都非常感謝賈詡,而賈詡上還官印後也飄然而去。此時,在所有人的心中,賈詡的形象高大了起來。
面對官職,賈詡一直選擇逃避,而逃避也是一種藝術,賈詡把它發揮得淋漓盡致,讓所有人對他刮目相看,認為他不僅是個能人,還是個不記名利,忠於漢朝的人。
這樣的人才簡直是難得!這句話不知道是罵人還是夸人?
宛城歲月
賈詡走了,自己雖然是中央一級的高官,但是跟李傕和郭汜這樣的人混在一起實在沒什麼前途可言,弄不好還會丟了性命。他好像深受下海的思潮影響,這次沒有選擇回老家,而是決定到地方上去碰碰運氣。
在鄉靠親戚,出門靠同鄉。
賈詡知道華陰(今陝西華陰)的將軍段煨跟自己是同鄉,所以就先投奔到那去了。
段煨開始時對賈詡非常好,他在長安的那場秀走得實在是太過精彩,弄得人盡皆知。
所以,段煨的手下都非常敬重他,這種危機感深深地刺激了段煨。可是,賈詡就是有一種強大的人格魅力,人見人愛,花見花開,沒辦法!
段煨深怕賈詡奪了他的兵權,雖然表面上對賈詡謙恭有禮、禮遇甚厚,但實際上卻與他有著深深的隔閡。
賈詡是什麼人物?這一切他都深深地感覺到了,如果此時再死皮賴臉地在這裡留著,說不定哪天兩個人撕破臉,自己的命還是保不住。
所以他偷偷地策划下一次跳槽。
賈詡暗中聯繫了在南陽的張綉,張繡得知他有投靠的意思,美的不得了,馬上派人去迎接。
賈詡終於決定再次跳槽,投奔新老闆張綉,臨走前有人問他:「段煨對您不薄,您為什麼要離開他呢?」
賈詡回答說:「段煨性多疑,而且非常忌憚我,禮遇雖厚,但不可依靠,日子久了,必然被他所害。我離開,他肯定高興極了,因為他希望我聯合強大的外援卻不與他爭權,這樣他必然會厚待我的妻子兒女。張綉身邊現在沒有謀士,也誠心希望我去那發展,這樣的話我和家人就都可以保全了。」
賈詡所料絲毫不差,張綉竟然行子孫之禮前來迎接他。段煨知他離去,也去了一塊心病,果然善待其家屬。
順便說一下,張綉為什麼這麼崇拜賈詡呢?因為他的叔叔就是我前邊提過的西涼集團的重要將領張濟,除了李傕、郭汜之外的西涼三號人物,張濟死後,張綉全權接收了叔叔的人馬和地盤。
此時曹操已經將漢獻帝接到許縣(許都),挾天子以令諸侯,都是在河南這疙瘩上溜達的,張綉必然成為曹操的眼中釘肉中刺。
建安二年(197年),張綉在賈詡的建議下,屯兵宛城。同年正月,曹操就來找張繡的麻煩。
這時張綉已經有了投降曹操的意思,實際上向曹操交出了宛城的指揮權,可是不知道為什麼又反悔了,原因有很多種說法,《三國志》與《三國演義》的說法相同,曹操好色,搶佔了他叔叔張濟的寡嫂。
而《傅子》的說法是曹操私下給了張繡的大將胡車兒很多金子,張綉害怕曹操利用胡車兒害自己,所以才反了。
不管怎麼說,反正是反了,不過造曹操的反風險是很大的,要把戲做好才行,《三國志·吳書》記載,做障眼法的依舊是賈詡。
張綉依照賈詡的計謀,讓自己投降的軍隊駐紮在高坡之上,而讓曹操的軍隊屯於大道。
然後又讓張綉向曹操建議,因為車子太少,應該讓他的士兵把車子上的東西盡量帶在身上,這樣就可以減輕車的重量和數量。
曹操沒多想就答應了,結果滿負武裝的張綉軍,居高臨下,面對的就是大道上毫無思想準備的曹操的軍隊。
張繡的突然反戈讓曹操極為狼狽,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都在戰鬥中犧牲,大將典韋為了給曹操的逃跑爭取時間,力戰而死。
與曹操反目後,賈詡馬上建議張綉,與荊州劉表聯合。張綉同意,劉表也痛快地答應了聯合的建議。
曹操在得知二人聯合後,知道這二人此後必然是自己的心腹大患,所以他決定採取各個擊破的戰術,屢次南下攻擊張綉。建安三年(198年)三月,曹操包圍張綉據守的穰城(今河南鄧縣),眼看著張綉就要被曹操徹底殲滅,但是此時袁紹,不,準確地說是袁紹的謀士田豐出來拉了張綉一把。
曹操此時得到確切消息,田豐勸袁紹趁虛襲取許都(今河南許昌東),欲迎獻帝號令天下。
無論袁紹是否採納田豐的建議,對於曹操來說都必須撤退,因為如果袁紹真的奔許昌而來並且如願迎回獻帝,那曹操所擁有的一切都將失去。
而曹操剛剛離開穰城,張綉就率兵出城,尾隨而來,此時劉表也派荊州軍佔據安眾(今河南鄧縣東北),切斷曹軍退路,企圖與張綉夾擊曹軍。
曹操在極為不利的情況下,在路上設下埋伏,大敗張、劉聯軍。他的獲勝只是為了能夠儘快回到許昌,但是張綉見他繼續北上,看到機會來了,雖然自己折了一陣,但是不痛不癢,曹操連掉在滿地的戰利品都沒撿就匆匆北上了。
這不是逃跑是什麼,不追又等什麼?放著這樣的便宜不撿那是要遭天譴的。
張綉點齊兵馬就要追去,不料賈詡單人獨騎,站在軍帳之前,苦苦勸諫:「不能追趕,追趕必敗!」
張綉從來沒有忤逆過賈詡,但是這次他偏要去追,因為他實在找不出不去追曹操的理由,而且他要看看賈詡的預測到底對不對。
張綉去了,很快就鼻青臉腫的回到了賈詡身前,原來他碰見的是曹操親自率領的曹軍精銳。曹操竟然親自殿後,好像知道張綉會來一樣。
張綉面對賈詡慚愧得說不出話來,而賈詡卻突然告訴他:「馬上整頓兵馬,再去追,這次去追準保能打贏!」
張綉眨了眨眼睛,實在不明白賈詡是怎麼想的,還以為他是在說氣話,便說道:「我沒聽你的話,以至於失敗,現在已經失利了,再去追趕還有什麼意義?」
面對這種智商的張綉,賈詡實在沒有時間給他解釋,只是說道:「兵勢有變,火速追趕必然勝利。」(《三國志·魏書·賈詡傳》)
張綉是硬著頭皮去的,但是回來時卻是興高采烈,很顯然,這一仗是打勝了。其實曹操那頭估計也在納悶,張綉咋就敢又殺回來呢?一點也不像張綉。
張綉回來自然問賈詡這到底是怎麼回事,賈詡這才在張綉面前顯擺了一下,做出了如下分析:「這說來不難。將軍善於用兵,卻不是曹公的對手,他的軍隊雖然剛剛撤退,卻必然是曹公斷後。追兵雖然精銳,但是曹公的士兵更精銳,所以我料定第一次去必然失敗。而曹公攻打將軍沒有失算,但是卻要退兵,肯定是後方出了問題,而打敗您的追擊後,必然會輕軍速進,即便留下其他將軍斷後,他們雖然英勇,恐怕也不是將軍您的對手,所以第二次去追擊肯定能打勝。」
賈詡終於費盡口舌把道理給張綉講明白了,張綉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心中暗暗發誓,以後一定對賈詡言聽計從。
但賈詡當時是怎麼想的呢?
從賈詡的言語中可知,他一直稱曹操為曹公,可見他對曹操的敬佩,恐怕只有這樣的人才配和他鬥智。
而誇張綉勇猛且善用兵,也是在給他灌迷魂湯。張綉打敗曹操,明眼人都看得出來,不是他多能打仗,而是曹操真的沒有想到,他敢二次追擊自己,加上自己歸途心切,所以根本就沒有留軍隊殿後,這才導致失敗。
賈詡在此時都不忘吹捧一下張綉,說他善用兵,讓他腦袋犯暈,可見賈詡是個多麼奸詐的人啊!
不過此時賈詡已經有了新想法,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
他已經受夠了和這些豬一樣的隊友在一起的日子,他想找一個明主去投奔,因為他想過上稍微安穩一點的生活。
而擺在他面前的有三個選擇:
A 劉表;B 袁紹;C 曹操
賈詡到底想選哪一個呢?既然是選老闆,當然是最好的!
三選一
賈詡的選擇,其實也是張繡的選擇。
人一生的機會是別人給的,但自己要走的路卻是自己選的,選對選錯自己都要對此負責,休要埋怨旁人。
張綉深深的知道,自己的水平實在是太過一般,連個二流的軍閥都算不上。所以,他也有了退隱江湖找棵大樹好乘涼的心態。
但是到底找誰呢,所以他腦子裡也有了和賈詡一樣三個選擇。
劉表是最早被賈詡排除在外的軍閥,雖然他一直在和張綉聯合對抗曹操,而且他所佔據的荊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但是賈詡還是認為投靠他不合適。
早在投靠張綉前賈詡就考慮過劉表,最終還是放棄了,那時他就對劉表做出了一個既準確又刻薄的評判:「若天下安寧太平,劉表可位列三公,然而方今亂世,他如此不見事變,多疑無決,便註定是碌碌無為之輩。」
賈詡認為劉表這人不適合在亂世逢生,他連張綉那點狠勁都沒有。
剩下來的選擇就是袁紹和曹操了,袁紹先幹掉了公孫瓚,當然公孫瓚對北方的統一也有貢獻,他幹掉袁紹一直力挺當皇帝的劉虞,當時中原地區最後一個有實力的皇族成員。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袁紹吃掉公孫瓚後已成為天下第一諸侯。
曹操幹得也不錯,他先在徐州大敗了劉備,然後又殺了呂布,袁術後來也被他幹掉了。
袁紹VS曹操,統一北方的大戰一觸即發,而在袁紹和曹操的夾縫中,只有張綉還在苟延殘喘。
建安四年(199年),歷史上著名的官渡大戰即將爆發,率先向張綉拋出橄欖枝的是袁紹。袁紹很聰明,他不僅向張綉招降,還特意派人找到賈詡,希望他能勸說張綉投降自己。
張綉面對袁紹開出的條件,再加上他與曹操之間有奪嫂、殺子的大仇,馬上就要同意袁紹的建議,向袁紹投降。
此時,賈詡再次感到一陣眩暈,如果張綉真的向袁紹投降,恐怕一切都要完蛋了。正當張綉對袁紹的來使說「我同意」三個字的時候,賈詡倏然而出,對袁紹的使者疾言厲色,痛加訓斥道:「回去告訴袁本初,謝謝他的好意,但是他連自己的兄弟都不能相容,怎麼能容得下天下的國士呢?」
賈詡的意思再明白不過,當初你弟弟袁術遭難你都不拉上一把,更何況我們這些陌生人?這句話就是間接告訴袁紹,讓我們投降,別做夢了。
賈詡的回應讓張綉目瞪口呆,他獃獃地坐在那裡,口中喃喃道:「這是為何啊?不投降袁紹,我們該怎麼辦?」
賈詡非常鎮靜,道:「不如從曹公。」
張綉又傻了,這次差點沒癱軟在地上,真沒想到賈詡會給自己出這樣的「餿主意」,問道:「袁紹強大而曹操弱小,況且我與曹操仇深似海,我去他那還不是羊入虎口啊?」殺子之仇啊,這事擱誰都受不了!
賈詡笑道:「曹公是將軍最適合投奔的人了。其一,曹公奉天子以令諸侯;其二,袁紹強大,我們兵少,這時去投,肯定不拿我們當回事,而曹公那勢力弱,得我們相助必然會高興,且重用我們;其三,我看曹公有稱霸天下之志,必然會盡棄前嫌,以明德於四海!將軍你就不要再猶豫了。」
張綉雖然還是有點害怕,但是賈詡說話從來不打誑語(除了那次矇騙氐人),他相信了,於十一月率眾歸順曹操。
曹操果然沒有為難張綉,拜揚武將軍,還讓兒子曹均娶了他的女兒。張綉也在官渡大戰中立有大功,被封為破羌將軍,後又大破袁紹的兒子袁譚於南皮,封二千戶,再後來隨征烏丸時在柳城病逝(《魏略》上說張綉是因為殺了曹操的兒子,驚懼自殺而死),算是得了個善終。不過張繡的兒子張權後來因為和魏諷謀反被誅,但是那時和曹操的恩怨已經沒有什麼關係了。
張繡的善果是賈詡的功勞,如果當初他投奔袁紹,曹操必然會在打敗袁紹後,把他幹掉。
曹操知道張綉來投都是賈詡的功勞,也早就聽說賈詡的事迹,所以親自接見了賈詡。他緊握賈詡的手道:「你讓我信義的名聲傳播到了天下啊!」
這話曹操說得並不坦然,但是賈詡卻聽得坦然。
曹操隨後拜賈詡為執金吾,封都亭侯,遷冀州牧,不過冀州牧這個頭銜比較搞笑,因為冀州此時還在袁紹手中,有這個官職,卻無法上任。賈詡只好留在曹操軍中,參謀軍事。
這好像也是曹操在暗示賈詡:你一定要在未來的官渡大戰中顯示出你的價值來!
謀略與謀身
至此,賈詡的人生進入了相對平和,甚至是有些低調的時期。
賈詡的頭腦中永遠是以保住自己的性命為第一位,然後才是為他人出謀劃策,在西涼軍團待著的日子裡,他始終有一種朝不保夕的感覺,所以他所出的主意大部分都是奇招與怪招,都是臨場發揮的智慧,總是在關鍵時刻挽回賽點,因為如果不挽回賽點自己就會受到死亡的威脅。
歸順曹操後,他終於有了一位頭腦清醒的主公。賈詡發現,曹操善於用兵和搞政治,也善於搞外交,這讓他省了不少心,在這樣的人身邊會有種安全感。
可是他也發現,曹操做事急於求成,在細節方面處理有問題,有的時候太過自信,而且多疑。況且曹操身邊的智謀之士不在少數,就信任程度來說,賈詡遠不如荀彧和郭嘉。
所以,賈詡在曹操陣營中惜字如金,不是最關鍵的時刻絕對不開口,因為他知道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新環境中,每一個主意都必須切中要害,否則很容易出醜。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與袁紹的官渡大戰隨之展開,他率先問了賈詡對這場戰爭的看法。
賈詡心裡在想,好奸詐的曹孟德!我如果不是看你能打敗袁紹,又怎麼會慫恿張綉來投奔你呢?你這是在試探我啊,那好我就拍馬屁給你聽。他隨即說道:「主公明查秋毫勝過袁紹,勇略勝過袁紹,用人勝過袁紹,決機勝過袁紹,有此四勝,就應該當機立斷打擊袁紹,大戰須臾可定。」曹操聽後拍手說賈詡分析得好
這番話,不只賈詡一個謀士提過,荀彧也這麼說過,不過這番話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因為無論賈詡怎麼說,曹操都會攻打袁紹的。
在後來的官渡之戰中,賈詡的正確判斷還是凸顯了他的價值,袁紹的重要謀士許攸因為其家屬犯法被袁紹下獄,憤然投奔曹操,獻計偷襲烏巢。
許攸告訴曹操袁紹遣淳于瓊率兵萬餘護送軍糧,至距袁軍大營四十里的烏巢,這消息如果是真的,只要曹軍把袁紹的糧道一斷,戰爭基本上就結束了,但如果是假的呢?
曹操的營中大部分謀士都認為,許攸是詐降,只有荀攸和賈詡力勸曹操率軍出擊烏巢。結果正如荀攸和賈詡所料,河北平定了,袁紹不久病死,曹操領冀州牧,遷賈詡為太中大夫。
當然這次獻計的首功應該記在荀攸的頭上,賈詡只是一個隨聲附和的人。荀攸如何在這裡面起到關鍵作用,後邊講到荀攸的章節的時候,再來說。
官渡大戰就這麼結束了,賈詡的功勞大大的,卻總是有人來分享。
賈詡後來獻計變得越來越謹慎了,而他第三次獻計的時候,曹操竟然沒有採納,這次是在赤壁大戰前。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攻破荊州,想乘機順江東下。
此時,賈詡已經嗅到了曹操失敗的味道,所以他迅速建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漢南,威名遠著,軍勢既大;若乘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士樂業,則可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矣。」
意思是說,不急著採取軍事手段攻打江東,而是應該首先安撫百姓,收復民心,江東自然會望風而降。
賈詡到曹營後,不敢再像之前對李傕、郭汜、張綉那樣,直截了當地提意見,因為他知道曹操自視甚高,雖然表面上禮賢下士,但是在他面前過分顯示才能,顯得處處比他強的話,肯定會招來殺身之禍,比如後來的楊修。
所以,他繞著彎子告訴曹操,不要這麼急於攻打江東,後半句話沒說,打江東就是失敗。
而曹操不聽,曹操用兵一向以快著稱,而眼前的形勢是如果順利攻下江東,天下就統一了。
賈詡的含蓄勸阻,並沒有讓曹操回心轉意,結果在赤壁之戰中大敗而歸,賈詡沒有力勸的結果讓曹操損失慘重。後來曹丕再次伐吳,賈詡以同樣的態度勸阻,也沒有得到支持,父子倆在一塊石頭上摔倒,賈詡作為高級謀士,不直接明言勸諫是要負責任的。
當然這不能完全怪賈詡,他只想安全地活下去,得個善終,按說這樣的要求並不過分,但是縱觀三國,能得善終者幾人?
所以,賈詡在曹營中,獻出自己謀略的同時,也一直在謀身,他含蓄地體現著自己的價值,卻從來不觸犯任何人的利益。奸詐到這種程度的賈詡,連亂世之奸雄的曹孟德恐怕也難以望其項背。
不特意表現,不代表他不會表現,在對馬超和韓遂的戰爭中,他讓曹操真正領略到什麼叫「毒計」。
建安十六年(211年),以馬超、韓遂為首的西涼十部聯軍,聚集十多萬兵馬,據守潼關抗曹,曹操率大軍迎戰,從此展開了渭南之戰的序幕。
但馬超雖勇,卻難抵擋曹操的攻勢,很快連折幾陣。馬超受挫後,提出劃河為界的議和條件,被曹操拒絕。
馬超因為後續的糧草跟不上,所以必須速戰速決,可是曹操堅守不出,弄得馬超十分尷尬,只能在當年九月再次提出劃地為界的要求,並送子為人質。
對於馬超的建議,曹操身邊的謀士都沒有說話,賈詡在沉默了好一會兒後走出來,對曹操說道:「可以表面上假意應允,麻痹對方,實際積極準備,伺機殲敵。」
曹操見賈詡說話,可是不容易,所以又問賈詡如何才能戰勝馬超。
在正史中賈詡只說了四個字,「離之而已」(《三國志·魏書·賈詡傳》)。後來看到的故事無比的精彩,那就是「曹操抹書間韓遂」。
離間計,中國歷史上最毒的計策,無數英雄好漢都被這根毒針扎得痛苦難堪。
曹操利用與韓遂的友誼,故意在兩軍陣前和他敘舊,又故意塗改給韓遂的書信,使之落到馬超手裡,引起馬超的猜忌,促使他們內部矛盾激化。曹操視時機成熟,主動對關中軍發起進攻,大勝而歸。
這件事情的功勞都被記在曹操的頭上,但是大家可以想一想這是不是更像是賈詡的計謀呢?就連《三國志》都言及「卒破遂、超,詡本謀也」。
可是這就是賈詡的低調,他從來不會在眾人面前賣弄自己的計謀,更不會在曹操面前抖機靈,他故意暗示曹操如何做,然後自己退居到曹操的陰影之後。這是什麼樣的智慧呢?比起楊修的小聰明來,賈詡才是身負大智慧的人啊!
太子黨
在與馬超、韓遂的大戰後,賈詡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再也沒有任何錶現,因為他知道曹魏集團在某種程度上,已經開始考慮一項十分重大的事情了,而這件事情,自己還是不參與的好。
人總會老的,家業還要傳下去,普通人家在面對諸多兒女的時候,會選擇分家,各過各的日子。可是在曹操這裡不行,一個偌大的國家不可能分裂開來。
曹操已經到了必須考慮繼承人的年紀了,而他的兒子里有才能繼承王位的人實在是不少。
優秀的兒子太多是件非常痛苦的事,而更要命的是長子曹昂跟張綉打仗的時候犧牲了,所以選擇哪個兒子當太子,變成了十分棘手的事。
曹丕和曹植不用說,王后卞氏所生的兒子曹彰也是一員勇將,環夫人所生的曹沖、杜夫人生的曹袞個個都是厲害的角色。
當然所有人都知道,曹丕和曹植得到王位的可能性最大。
所以兩派的爭鬥也逐漸拉開了序幕,而此時一直躲在暗處的賈詡也在觀察這兩位公子,判斷到底誰可以得到王位。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賈詡做出了判斷,曹植沒戲,王位肯定是曹丕的。
曹植,恐怕大家只知道他的七步詩,那是他最可憐的時候。可是大家也應該知道,其實他是個很風光的人物,至少比他哥哥曹丕要優秀很多。
曹植從小思維敏捷,而且舉止坦率,講究莊嚴和容貌舉止,曹操提出的所有問題,他都對答如流,曹操幾次都差一點就把太子之位給了他。
但是曹操對於這件事還是遲疑不決,因為曹植也有致命的缺點,那就是他太過任性妄為,喝酒無節制。最讓曹操受不了的是,他的黨羽遍布朝野,而這些黨羽中沒有一個是曹操喜歡的人,特別是楊修。
結黨多半沒有好結果,在曹操的眼皮子底下結黨,就更是他的眼中釘了。
相比曹植而言,曹丕就顯得特別成熟,他善於運作,矯情自飾以掩飾自己的真實面目,其實他比誰都想當太子。
曹丕當時為五官將,他暗中找人聯繫賈詡,想知道他對於立太子的看法。
賈詡的回答簡練而規矩,像是德育課的老師在教育他的學生,他說:「願希望將軍修養品德,勤於學習,日夜孜孜不倦,不違背作兒子的道義,僅此而已。」
孝順父母,尊崇道德,朝夕不變,做你該做的,其他事你不用想。賈詡的回答很得體,他的心是向著曹丕的,但是沒有給曹丕明確的回答,而是說了些做人的基本道理,而就是這些很多人不屑一顧的道理,曹丕當作了神的旨意,照做!
面對曹丕的謙恭和孝順,曹操猶豫了,他的耳目多麼靈光,他知道這是賈詡教育的結果,但是他卻從中看到了曹丕的才能。
曹操再也忍不住了,他找來賈詡,想知道他對繼承人有什麼意見。至於謀士如雲的曹操為什麼會找賈詡商量,我想無外乎這樣幾個原因。
一、賈詡沒有門派;二、賈詡看問題非常深遠;三、賈詡是魏國未來的重要人物。
此時,曹操已經疏遠了荀彧和荀攸這些重要謀士,而一直不多言語的賈詡被曹操認為是可以輔助未來繼承人的重要人物,更重要的是曹丕也是這麼認為的。
所以曹操特地找來賈詡,他屏退左右問,誰可以當太子?賈詡一如既往,閉口不答。
曹操急了,他知道這些年來,不在關鍵時刻賈詡是不說話的,可是現在就是關鍵時刻了,為什麼還是不說話呢?便道:「跟你說話了,為什麼不回答?」
賈詡若有所思地說:「屬下在想一件事情,所以沒來得及回答主公!」
「想什麼?」
「我在想袁紹和劉表他們父子!」
賈詡就像是一個天生的啞謎大師,他說的每一句話看似沒有價值,但是如果細細品味悟出真意的話,發現每句話都有非常深厚的引申義。
袁紹和劉表都是廢長立幼,最後把基業丟了!
曹操哈哈大笑,確定了未來的繼承人,也確定了未來由誰來輔佐他!
曹丕即位,很快地做了他父親都沒敢做的事情:把漢獻帝趕下台,讓他把皇位禪讓給自己。
很多書都說,是賈詡攛掇曹丕這麼乾的,抱著這種觀點的人,看前文可以明白,賈詡絕對不會像小丑一樣,出主意把漢獻帝趕下台,至少在表面不會,他最多是點曹丕一兩句話,而在正史中找不到賈詡說這樣話的隻言片語。
賈詡有這樣的嫌疑,完全是因為曹丕稱帝後的安排,任大中大夫賈詡為太尉,御史大夫華歆為相國,大理王朗為御史大夫。
賈詡位列三公中最重要的太尉職位,自然會被人誤解,以為他是曹丕篡位的始作俑者。而《魏略》中也明確記載了孫權譏笑曹丕任賈詡為三公是用人不當。
可是真的像孫權想的那樣嗎?
賈詡在當太尉的這段時間,依舊謹慎,朝廷和家門兩點1線,回家就把大門關上,拒絕客訪,兒子娶媳婦,女兒嫁人,也絕對不高攀權貴。
賈詡所做可謂是低調之極,在彌留之際,他仍然為曹氏做出重要的判斷,事情與他所預料的也是絲毫不差。
公元223年,曹丕便問計於賈詡:「我想統一天下,吳、蜀應先征討哪個?」
賈詡獻出了人生中最後一個計謀:「攻取者先兵權,建本者尚德化。陛下應期受禪,撫臨率土,若綏之以文德而俟其變,則平之不難矣。吳、蜀雖蕞爾小國,依阻山水,劉備有雄才,諸葛亮善治國,孫權識虛實,陸遜見兵勢,據險守要,泛舟江湖,皆難卒謀也。用兵之道,先勝後戰,量敵論將,故舉無遺策。臣竊料群臣,無備、權對,雖以天威臨之,未見萬全之勢也。昔舜舞干戚而有苗服,臣以為當今宜先文後武。」
說這麼多,其實就為了說明白一個道理:「把自己的事管好再去打別人!」
這話說得隱晦,但是還是讓曹丕鬱悶,賈詡啊賈詡!你為什麼就不能直截了當地跟我說呢?即便你說我此次出征會輸我也會聽你的啊!
可是賈詡還是這樣,決不把話說明白。曹丕賭氣出征,他抱著父親的遺願第二次出征東吳,這次大戰的結果是無功而返,而且損失大量的軍力。
就在曹丕班師回朝的時候,賈詡去世的消息傳來了,享年77歲。
四年後,曹丕也去世了,魏國在曹睿短暫的執政後,陷入衰落,最後政權落於司馬氏手中。
賈詡的悼詞:
賈詡,時人稱之為「毒士」,奇謀百出,算無遺策。裴松之對賈詡的歷史地位很不服氣,認為他不該和荀彧等人在一個高度上。
但是,歷史不應該只屬於那些道德君子和聖人。
以賈詡的才華,在分明看出李傕、郭汜、張綉沒有遠大前途的前提下,仍毅然委身於張綉帳下,為什麼?因為年輕的賈詡需要一個展示才華的舞台,以自己最為狠毒的計策,讓這個亂世開啟。因為他知道只有這樣,才會有他的舞台,青史才會記住他的名字,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他算不上好人,但是確是最好的謀士。
賈詡是天生的謀士,他沒有野心。如果有野心,恐怕會成為一方厲害的諸侯,他總是身居幕後,卻往往要替帳前的主公作主。
賈詡的後半生活得是那麼從容,淡定。因為他活得寂寞,在這個世間已經沒有可以超過他的智者!就連曹操都兩次敗在他的計謀之下。
後來,賈詡選擇了寂寞,不玩了!因為玩膩了!沒有對手的遊戲是無聊的!
他一面犯下滔天奇罪,一面又能成功地躲避千夫所指,這份能耐,孰能及之?大隱之人,時而避難鄉間,時而閃身廟堂,在賈詡身上我們能看到那份隱士的瀟洒。
韜光養晦,官卻越做越大,晚年竟又在曹丕的朝廷里充任太尉,權勢蒸蒸日上,而就是在這些爭權奪利的日子裡,他仍舊如此從容,過著恬淡的生活。我們不禁要問,這是怎樣的奇人?
最終是德高望重的神情,安然去世,享年七十七歲。著名的三國評論家易中天在他的名著《品三國》中提到:賈詡能在亂世中審時度勢,自己活的時間是最長的,還保全了家人。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賈詡可能是三國時期最聰明的人。
以前看過一個三國謀士大排名 聲明:純屬轉載,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首先界定一下三國謀士。從公元184年黃巾起到281年滅吳止,是為三國。謀士,是出
主意的人。所以凡是有謀士帶兵打仗做統帥的,一律不在這個範疇內。參考資料以《三國
志》為準。所以某些李儒之流,不在此內。如果有諸葛亮型的,出得廳堂打硬仗下得廚房
耍花樣的,則只算作為謀士這一社會角色時的作為。
下面是加分規則:
1. 大謀:謀國謀軍+4分
2. 小謀:謀身,料中+2分
3. 史書無傳者算無遺策+2分,有傳者算無遺策+5分。
4. 陞官一次+0.5分
5. 《三國志》或《後漢書》無列傳者,考慮記載疏漏+5分
6. 一開始便選對主子且始終不渝+2分(這裡的選對主子,單指曹孫劉三家。但如
果像彭羕之流,在劉手下並不如意的,則不予以加分)
7. 其他,視情況加分。如擊敗高手、著名計謀,可予以酌情加分。
下面是扣分規則:
1. 跟的最後一個主子不是曹孫劉任何一家的,-2分
2. 未能保全自身的,-2分
3. 謀劃失敗一次,-2分
4. 未能保全主子基業,-2分(若目的不是護主而是賣主者不受此項限制。如張松
之流)
5. 其他,酌情扣分。
1. 曹家:荀彧、荀攸、賈詡、程昱、郭嘉、董昭、劉曄、蔣濟、辛毗、楊阜、桓
范、
司馬懿。
2. 孫家:張昭、魯肅、張紘、顧雍、諸葛瑾、步騭、闞澤。
3. 劉家:諸葛亮、龐統、法正、黃權、劉巴、馬良、李恢。
4. 袁紹:田豐、沮授、審配、逢紀、許攸、郭圖。
5. 劉表:蒯越。
6. 呂布:陳宮、陳登。
7. 張魯:閻圃。
8. 劉璋:張松。
以上,計曹家12人(何況曹家還有好多名臣未上榜,難怪曹老大的基業如此強盛啊)、孫
家7人(東吳四英將只選了魯肅,因為考慮其他三人更適合做統帥)、劉家7人、袁紹6人(
這麼強大的謀士陣容,遺憾的是遇到了曹老大。既生紹,何生*!)、劉表1人、呂布2人
、張魯1人、劉璋1人(劉璋:其實偶的謀士也很多的,被大耳挖去老!哭…),共計37人
中間省略。。。。。。。。。
謀鬼賈詡,深沉有智。
1. 遇叛兵假裝段熲外孫,躲過殺身之禍,+2分。
2. 董卓死後勸涼州兵殺入長安挾天子,+4分。此舉改變了歷史的走向。
3. 兩次拜辭李傕的封官以保身,多次化解涼州軍內部爭鬥,+2分。
4. 設計為獻帝削弱李傕勢力,+2分。
5. 勸阻李傕殺害大臣,暗中護衛天子安全,+2分。
6. 料到離開段煨歸張綉可以既保全家室又榮耀己身,+2分。
7. 料到劉表是個廢物,+2分。
8. 賈文和料敵制勝:先勸張綉不要追曹*,張綉不聽,敗;又料到曹*無備勸張
綉追之,勝,+4分。對手是曹*這樣的頂尖高手,特別鼓勵+1分。
9. 料到曹*能戰勝袁紹,勸張綉歸曹*,+2分。
10. 為曹*設計大敗袁紹,+2分。
11. 勸曹*不要忙著進攻江東,應該先養力,眼光高明之極,+4分。曹*不聽,果
有赤壁之敗。
12. 進獻離間計,離間韓遂、馬超,+4分。
13. 以袁紹、劉表父子故事諷喻曹*立長子,+2分。
14. 料到三國鼎立之後是持久戰的到來,更多的是國力的比拼,勸曹丕不要輕易征
伐+2分。
15. 明哲保身,不結高門;從不主動進獻計策,+2分。所謂大隱隱於朝,文和之謂
也!比程昱又高明不止一籌了。
16. 陞官至三公,封侯,+2分。
17. 史書有傳算無遺策,+2分。
18. 未能保全張綉勢力,-2分。算是苛求一下賈詡吧!
總計:2+4+2+2+2+2+2+5+2+2+4+4+2+2+2+2+2-2=41分 (最高分 魯肅:36分 諸葛亮:37分 郭奉孝 35分 劉曄 35分 司馬懿36分 )
再引一段三國史專家張大可先生的評價在此,以證文和之高妙:
「《詩·大雅·蒸民》有言:「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孔子說:「篤而好學,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論語·泰伯》)。孟子亦云:「
無一不是命運,懂得命運的人不站在由傾倒危險的牆壁之下。儘力行道而死的人所受的是
正命,犯罪而死的人所受的不是正命。」(《孟字·盡心》)。這是古人認為最高哲人立
身處世的理念。一個人應在亂世中守道正命,明哲保身,這實在是不容易的。三國時有多
少英雄豪傑,死於非命,不可勝計。而賈詡處在這樣的混亂世界中,不是消極避世,而是
見用於世,卻能明哲保身,守道正命。他本意欲匡救漢室,察其時不能,卻又機鑒先識,
審時度勢,不失時機以則明主。賈詡能智、能愚、能言、能為,陳壽評為「良、平之亞」
,堪稱篤論。」
察孝廉為郎,疾病去官,西還至汧,道遇叛氐,同行數十人皆為所執。詡曰:「我段公外孫也,汝別埋我,我家必厚贖之。」時太尉段熲,昔久為邊將,威震西土,故詡假以懼氐。氐果不敢害,與盟而送之,其餘悉死。
嘴炮忽悠完異民族,拍拍衣裳不帶走一片浮雲,坑了同行數十人。
卓敗,輔又死,眾恐懼,校尉李傕、郭汜、張濟等欲解散,間行歸鄉里。詡曰:「聞長安中議欲盡誅涼州人,而諸君棄眾單行,即一亭長能束君矣。不如率眾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長安,為董公報仇,幸而事濟,奉國家以征天下,若不濟,走未後也。」眾以為然。傕乃西攻長安。
……
時三輔民尚數十萬戶,傕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人民飢困,二年間相啖食略盡。
汜與傕轉相疑,戰鬥長安中。傕質天子於營,燒宮殿城門,略官寺,盡收乘輿服御物置其家。傕使公卿詣汜請和,汜皆執之。相攻擊連月,死者萬數。
(楊)奉兵敗,傕等縱兵殺公卿百官,略宮人入弘農。
覆巢之下無完卵,為自保計教唆2個反賊倒戈一擊也算不得什麼,只是這一條計為禍三輔,坑了兩京百姓,公卿百官……而已。
是後,太祖拒袁紹於官渡,紹遣人招綉,並與詡書結援。綉欲許之,詡顯於綉坐上謂紹使曰:「歸謝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國士乎?」綉驚懼曰:「何至於此!」竊謂詡曰:「若此,當何歸?」詡曰:「不如從曹公。」綉曰:「袁強曹弱,又與曹為讎,從之如何?」詡曰:「此乃所以宜從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從一也。紹強盛,我以少眾從之,必不以我為重。曹公眾弱,其得我必喜,其宜從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將釋私怨,以明德於四海,其宜從三也。原將軍無疑!」綉從之,率眾歸太祖。
歸曹、附袁,一念爾,直接嘴炮罵跑袁家,張綉再無退路可選,結果……太祖見之,喜,執詡手曰:「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表詡為執金吾,封都亭侯,遷冀州牧。冀州未平,留參司空軍事。張綉呢?綉至,太祖執其手,與歡宴,為子均取綉女,拜揚武將軍。官渡之役,綉力戰有功,遷破羌將軍。你妹的,直接從主公降格為武將了有木有?
太祖後與韓遂、馬超戰於渭南,超等索割地以和,並求任子。詡以為可偽許之。又問詡計策,詡曰:「離之而已。」太祖曰:「解。」一承用詡謀。卒破遂、超,詡本謀也。
偽和,離間,毒計。
文帝使人問詡自固之術,詡曰:「原將軍恢崇德度,躬素士之業,朝夕孜孜,不違子道。如此而已。」文帝從之,深自砥礪。太祖又嘗屏除左右問詡,詡嘿然不對。太祖曰:「與卿言而不答,何也?」詡曰:「屬適有所思,故不即對耳。」太祖曰:「何思?」詡曰:「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於是太子遂定。詡自以非太祖舊臣,而策謀深長,懼見猜疑,闔門自守,退無私交,男女嫁娶,不結高門,天下之論智計者歸之。
只是替曹丕出主意,那也還罷了,後面應對曹操時的高級黑,揣測人心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了有木有?
縱觀此人一生,算無遺策,經達權變,唯獨善其身,不管旁人死活,毒士之稱,不亦當乎?實名反對@文青的回答。我覺著我一點也不毒。從沒做過傷天害理之事。哪怕是典將軍和兩位曹公子因我而去,說起來也不過是各為其主。作為一個謀士盡心盡責,不知道哪裡說的上是毒。不服來辯:)
手機黨多有不便,大家見諒。
察孝廉為郎,疾病去官,西還至汧,道遇叛氐,同行數十人皆為所執。詡曰:「我段公外孫也,汝別埋我,我家必厚贖之。」時太尉段熲,昔久為邊將,威震西土,故詡假以懼氐。氐果不敢害,與盟而送之, 其餘悉死。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氐,蠻夷也!!!我自己都是靠忽悠他們才僥倖逃脫。我如果再和他們討價還價,難保氐人不惱羞成怒。段太尉威名再盛也難保氐人來個魚死網破。
卓敗,輔又死,眾恐懼,校尉李傕、郭汜、張濟等欲解散,間行歸鄉里。詡曰:「聞長安中議欲盡誅涼州人,而諸君棄眾單行,即一亭長能束君矣。不如率眾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長安,為董公報仇,幸而事濟,奉國家以征天下,若不濟,走未後也。」眾以為然。 傕乃西攻長安。
……
時三輔民尚數十萬戶,傕等 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人民飢困,二年間相啖食略盡。
汜與傕轉相疑,戰鬥長安中。傕質天子於營,燒宮殿城門,略官寺,盡收乘輿服御物置其家。傕使公卿詣汜請和,汜皆執之。 相攻擊連月,死者萬數。
(楊)奉兵敗,傕等縱兵 殺公卿百官,略宮人入弘農。
且不說這條計策是不是我想出來的。但肯定我不是為自保,當時的情況,誰知道我賈文和是何人,我只需躲上幾天就能重見天日。明顯我這計策是為了李傕和郭啊多。有人說我這計策讓大漢蒙羞,天子受辱。天子受辱是因為黃巾亂後眾人不臣,能怪我?話說回來我這還有利於我大魏的興建呢。
是後,太祖拒袁紹於官渡,紹遣人招綉,並與詡書結援。綉欲許之,詡顯於綉坐上謂紹使曰:「歸謝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國士乎?」綉驚懼曰:「何至於此!」竊謂詡曰:「若此,當何歸?」詡曰:「不如從曹公。」綉曰:「袁強曹弱,又與曹為讎,從之如何?」詡曰:「此乃所以宜從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從一也。紹強盛,我以少眾從之,必不以我為重。曹公眾弱,其得我必喜,其宜從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將釋私怨,以明德於四海,其宜從三也。原將軍無疑!」綉從之,率眾歸太祖。
文青說我這麼做讓張將軍從主公變成將軍。可笑!天下英雄何其多,就算是陶謙袁術之輩也比張綉強上許多。你以為張綉在南陽能待到什麼時候?袁紹敗曹操勝,明眼人都能看出來,我幫他找了個勝利的人做主公難道是對他不利?難道要找劉表這樣的看家犬做主公才是對他好?
太祖後與韓遂、馬超戰於渭南,超等索割地以和,並求任子。詡以為 可偽許之。又問詡計策,詡曰:「 離之而已。」太祖曰:「解。」一承用詡謀。卒破遂、超,詡本謀也。
「偽和,離間,毒計。 」誒呦喂。那是戰爭年代啊!!!離間也是毒計?搞笑。
文帝使人問詡自固之術,詡曰:「原將軍恢崇德度,躬素士之業,朝夕孜孜,不違子道。如此而已。」文帝從之,深自砥礪。太祖又嘗屏除左右問詡,詡 嘿然不對。太祖曰:「與卿言而不答,何也?」詡曰:「屬適有所思,故不即對耳。」太祖曰:「何思?」詡曰:「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於是太子遂定。詡自以非太祖舊臣,而策謀深長,懼見猜疑,闔門自守,退無私交,男女嫁娶,不結高門,天下之論智計者歸之。
哎,幫主公出出意見也能算是毒?獨善其身當然有,我又何曾不顧他人死活?諸葛亮周瑜火燒赤壁,毀我曹軍數十萬將士性命,毒不毒?龐士元設計奪益州,讓劉璋成為籠中鳥,毒不毒?當然奉孝和文若都是我朋友我就不說了。
合著他們誰都不毒,就我毒?
上面很多說事,說他是毒士其實只能說,這個賈詡毒在謀己謀主,不謀天下蒼生。他很多意見都是從人性角度分析,判斷的,攻城為下,攻心為上,三國時代成就最高最偉大的謀士肯定不是他,但最通曉人心的必然是他,利用匪徒怕段公心裡逃過殺身之禍,利用曹擊退張秀第一次追擊,會放鬆警惕心裡,第2次追擊,重創曹軍,利用曹要收買人心的心裡,讓張秀投靠,果然不計較多次恩怨厚待張秀。例子非常多,可以說,從謀士角度說,他才是真正的通達人性的人,雖然他沒有諸葛亮那麼能發明新式武器,也不如郭家這種謀天下局勢那麼准,也不如司馬懿這種猥瑣裝病那麼能裝X,但作為一個謀士能通曉人心,絕對是三國裡面非常強的一個謀士了
怪我咯
是哪款遊戲上的稱呼吧,歷史上好像沒有這個講法
因為三條毒計入選三國演義目錄三次,分別是
第九回 犯長安李傕聽賈詡
第十八回 賈文和料敵決勝
第五十九回 賈詡抹書問韓遂
除去諸葛周瑜等儒將,方面軍司令,作為純謀士才出現在目錄三次
第三十二回 決漳河許攸獻計
第三十三回 郭嘉遺計定遼東
第四十七回 闞澤密獻詐降書
不是應該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么?有任何資料上把賈詡稱為過毒士么,三國殺的話就算了……
這裡介紹下這個隱身暗處、號稱打開三國混亂之門的毒士——賈詡。
美劇絕命毒師不過是個毒品販子、政府一出手就歇菜了,而真正的毒士是站在官方、搖搖鵝毛扇子就帶動風起雲湧,只手扶輪就改變歷史軌跡的操盤手。壹權謀君這就和大家一起看看賈詡大師的工作簡歷。
姓名:賈詡
籍貫:甘肅武威人
目標職位:太尉
格言:一個成功的謀士,工於謀國只是入門,精於謀身才算合格
專業:「縱橫之術」,國際政治專業
戰績:一生算無遺策、幾無失手。決策者聽之則勝,不聽則敗
壹權謀君給這位大師的戰力評級是「深不可測」,八個字「智勝天下,謀亂乾坤」。
東漢末年、清流淹沒,宦官橫行、群雄紛起,也伴隨著一顆妖星入世。
賈詡的出場,是隨著大殺星董卓的鐵騎進入洛陽城的,作為西涼軍閥李傕、郭祀的帳前謀士,隨著文武百官緩緩進入歷史舞台時,還不是那麼起眼。
隨著時間軸推進,在王允的美人計下,董卓被乾兒子呂布的方天畫戟刺了個透心涼。樹倒猢猻散,李傕、郭祀人心散了、分行李了,打算一逃了之。
這時賈詡一看再裝低調不行了,這樣隨大流下去,大家都得滅族。要知道什麼年頭,最不需要的就是隨大流,要逆向思維、反著想啊……
他把頭從漢服套子里伸出來,娓娓道來,「將軍這招棋子怕是走錯了,長安方面可是下死令,要把咱西涼系趕盡殺絕。你們沒了槍杆子,來個片警就把你咔嚓了,亡命天涯不是退路,與其被人抓雞子一樣提溜出來點天燈,不如糾集人馬打回去?干一票,不行再逃命也不晚嘛!」
頭腦簡單的李郭二人聽後千恩萬謝,殺入長安,製造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浩劫。有人分析,假如賈詡不出那個主意,沒有放上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假如軍閥們四散逃亡,王允扶持漢獻帝執政,東漢再興也不是不能,真是禍機一發而殃流百世者。
但歷史沒有假如,身在亂世,所有的道德都要讓位於生存的需要,刀斧加身哪有那麼多的大局。Who care?
有個網路寫手蝦寫的小說里有句話「立場神馬的,很多時候遠離你的現實生活」「你只要知道自己在幹什麼,是否符合你的真實需要或利益」,至少賈詡如果聽到這些話,是要連連點頭的!
和平年代有仁義道德遮著,但一處亂世,大佬們都沖著權力魔戒殺紅了眼,哪要什麼遮羞布!
李傕、郭祀二人匪氣很重,自然不是成大事之人,賈詡心裡和明鏡似的。漢獻帝臨朝後,立馬找個理由退出官場。不久,西涼軍閥集團就發生了嚴重的內亂,兩相廝殺、一地雞毛。
後來,賈先生在他的同鄉段煨那呆了一段,段煨對他好酒好肉好招待,但賈詡看出他實際上是外恭而內忌,趕緊騎驢找馬跳了槽。
臨行前,有人問賈詡,「東家對你很敬重,為啥一定要離開呢?」
賈詡說:「這哥們多疑,我在這地,禮遇雖厚、信賴不足,他也睡不好、我也睡不好,說不準哪天失眠難熬,犯了急短精,就把我給剁了。」
賈詡轉身投奔他的一個粉絲——張綉去了。戰亂四起,一個沒有超強謀士的集團是不可能打勝仗的,筆杆子也是戰鬥力啊。
張綉一聽自己最敬佩的極品謀士賈詡過來了,心情激蕩,帶領子孫出門,十里長街迎偶像,奉為上賓。
建安二年,曹操南征張綉。張綉在宛城投降。
曹操接手地盤還不熱乎,就開始一手挖人才、一手找美女了,不僅向張繡的得力手下胡車兒發出邀請函,還把張繡的嬸嬸鄒氏啪啪了。
這可把張綉搞得很沒面子,身為軍師的賈詡給張綉出了個鬼主意。
張綉報告曹操說:我的部隊需要調動一下防區,可戰車不夠,東西裝不下,需要戰士隨身攜帶武器盔甲,從您的營房路過,特此報告您。
曹操滿口答應:行啊,行啊,小事一樁。
結果,張綉部隊大喇喇地從曹營面前走過,突然殺了曹操一個措手不及,把曹軍打成了篩子。戰後統計,曹操長子曹昂、侄子曹安、大將典韋被殺,所乘的大宛良馬「絕影」亦中箭而死,可說狼狽至極。
建安三年,曹操包圍張綉據點,不料後方傳來袁紹突襲許都的消息,曹操突然撤軍,張綉則乘機追擊。
賈詡攔住張綉,說將軍萬萬不可追曹軍,「追必敗」。張綉不聽勸阻,結果,丟盔卸甲灰溜溜地回來了。
張綉帶著悔青了的腸子回來,正要緩口氣、消消氣,賈詡卻說將軍趕快再追,「戰必勝」。
張綉很信任賈詡,收拾殘兵敗將再追,結果大勝而歸,把賈詡奉若天人。
處於政治、軍事鬥爭旋渦之中的謀士,不一定身臨戰場,心中卻有活地圖。賈詡解釋說:「第一次曹操有備撤退,咱去是給別人送分去了。曹操已經打敗你了,思想也就放鬆了,所以第二次你再追就成功了。」
讓僱主看到你價值的最好辦法,是幫僱主的對手打敗他。《軍火之王》有句話很好,如果自己賣的武器沒有打擊自己的國家,那麼就不是一個合格的國際軍火商。
賈詡一直在各個僱主中選擇,張綉除了頭腦簡單信任自己是優點外,其他在大小諸侯淘汰賽中並不佔優。不過賈詡不僅自己跳,還拉著張綉一起跳。
當時,有曹操、袁紹兩個大集團,相比較袁紹家大業大。依照一般人的邏輯,張綉與曹操結下如此深仇,不投靠袁紹還能投靠誰呢?賈詡卻斷然選擇了曹操。
一方面,賈詡幾次幫助張綉擊潰了曹操,讓實用主義的曹操看到了招攬價值。
另一方面,賈詡的理由是,曹操連仇家都能招攬,天下的賢能自然會趨之若鶩。「我敢斷言將軍去了曹操那裡,他定會好生招待,許以高官厚祿,咱這是幫他打廣告呢!將軍不要猶豫,放心去投靠吧!」
事實上選擇公司,選不是那麼紅、但未來發展潛力雄厚的公司,不但「邊際效益」較大,自己也能得到更大的發展空間。
果然,張綉歸順曹操後,曹操十分寬容,「讓我們兩家揮別過去,迎接新的相逢。」
曹操還專門設宴接待,在酒宴空隙從帳內走了出來,拍著賈詡的肩膀說:「多虧先生暗助,能讓天下人都知道我曹操是個守信義的人,這份功勞我先記下了。」
格局決定成敗,大氣成就英雄。賈詡看得出曹操的格局在平定天下,決不斤斤計較,大舍大得,是和自己一樣在歷史棋盤上下棋的人,而張綉不過是個小卒子而已。
賈詡不僅料事如神,更可以說他是料人如神。
賈詡有點像是帶個核彈的職業經理人,他的智商就是那個大殺器。對任何僱主,既是利用的對象,又是被猜忌的危險人物。
別人在賈詡這些軍師面前,總感覺自己是透明的,沒有隱私可言,不忌憚不行啊!據說,勾踐滅吳後,專門把大參謀文種給滅了,理由是「你給我出七計滅吳,我只用了三條就成了,剩下四條還在你那。這樣吧,你帶著這幾條去地下幫寡人的先王滅吳國的先王吧!」
所以,賈先生到曹營後,官做得越大,越是低調,除了上朝商議國事之外,基本上是閉門謝客,各種名目的party會所一概不去,連為子女締結婚姻也不攀附豪門大族。
若干年後,他再一次面臨艱難的選擇,曹操的接班人問題來了。
一天,曹操問賈詡:我打算立嗣,你看立哪個兒子合適呢?
賈詡沉默好久好久,閉口不答。
曹操有點不高興,說:「問你話呢,你到是吱一聲啊?」
賈詡,「吱」。
曹操手握劍柄,鬍鬚亂顫中……
賈詡忙說,「對不起啊,我正在想袁紹父子、劉表父子的事呢」。
結果,曹操大笑。
這段對話,被演講與口才列入必讀課目。注意劃重點了,其中玄機在於分寸拿捏,摻和曹家事搞不好,就會像撩撥毒蛇的腦袋,沒什麼好下場。而賈詡借用袁紹和劉表的故事,暗示曹操廢長立幼而導致滅族的慘痛教訓,我啥都沒說。具體怎麼辦,曹操你自己看吧!
這場兒子爭位子的鬥爭,曹植這個七步作詩的才子鋒芒太露,而上蹦下跳的楊修則忘了「疏不間親」的古訓,結果丟了卿卿性命。
建安二十二年,曹丕被立為世子。後來,曹丕稱帝,一登基就讓賈詡當上太尉。
隨著年輪增長,愈是身經百戰,愈是遊刃有餘,愈是大徹大悟。最終,賈太尉以77歲高齡善終,著實不容易。做到了老子的說,「功遂,身退,天之道」。
謀士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在歷史上以不同身份演繹他們的精彩。像楊修那種有聰明的太多,如賈詡有智慧的太少,畢竟沒兩下子,誰敢玩這樣的政治遊戲。
一個人會神機妙算已相當不易,關鍵還要懂得如何恰當地運用、展示這種智慧。
壹權謀君觀賈詡一生,發現他遊走跳槽於各方勢力,但無意於成為擁兵自重的一方諸侯,他的身份永遠在幕後、永遠側身在江湖。
他不在乎誰的江山,對哪個勢力都沒有真正的感情,冷眼看天下滄桑興衰;他又把施展才華當成一種樂趣,一言可以危邦、片語可以興國;別人想作那棋盤上橫行的車、居中的帥,他則好隨時可以入棋發發力,時而抽身出棋盤,還把自己身後事安排得妥妥噹噹。
從我們開始掰著指頭做算術題開始,就開始了謀算,但真正什麼是會算?我想,不過是短視算得失,長遠算人性,通透算命運,您的高見呢?看到有人認為賈詡勸張綉降曹的行為是賣主求榮,忍不住辯駁一下。
曹昂卒於197年,而曹丕當時才10歲,加上曹昂是劉夫人所生,丁夫人所育,而曹丕是卞氏所出,很難認為兩人有很深的兄弟之情,至於說因為殺兄之仇不得不做做樣子,根據裴松之所引《魏略》的說法,當時曹丕應是任五官中郎將,正在為了世子之位煩惱,他老爸都已經高高興興的接納張綉了,曹丕裝乖都來不及,怎麽可能會去公開跟老爸唱反調,況且這說法也不見於其他史料,故我認為可信度很低很低。故我認為張綉應該還是病死的,這跟賈詡沒關係。
至於他兒子是因為受魏諷案牽連而死,這跟賈詡也沒有關係,況乎這是個襲擊大都市的陰謀,就算認為賈詡基於故人之情這種牽強的理由而認為賈詡應該求情,根據犯行,也應該沒有轉圜的餘地了,不管怎麽算都算不到賈詡頭上。
我個人認為真要譴責賈詡的話,至多就是為郭汜李傕謀,其他都黑不上邊。
跟風太多
賈詡大才,主要在於審時度勢,揣摩人心。關鍵時刻,就沒有郭嘉田豐的舍己精神了,保全自己始終在第一。
賈詡跟的主人,除了曹操基本都死於非命,而曹操的成就顯然和賈詡無關。
第一次跳上歷史舞台是因為董卓,以董卓的野心勃勃,或許沒料到轉眼就被滅族了吧?賈詡在其中恐怕也不能算無辜。
然後賈詡就開始了頻繁的跳槽生涯,每一任似乎都有點問題,直到張綉。
張綉可以說是最信任賈詡的主人了,每事必詢問,賈詡這段生活應該是職業生涯最舒服的了。然後怎麼報答的呢?
把張綉一族送上了死刑台。
沒錯,是一族。
張綉一族被曹丕所滅,因為殺兄之仇。在那個年代,這仇不報,曹丕可沒臉混了。
這可是最典型的賣主求榮,以賈詡之才,難道還料不到這結局?
只是對他自己而言,這是最好的,而張綉無論是投劉備劉表之流,賈詡就再也不能以從龍之功位列三公了吧.
推薦閱讀:
※為什麼孫權只追封孫策為王?
※為什麼向寵和陳到在三國演義裡面不出名?
※三國時除了關羽,還有誰能把斬顏誅文丑這種幫著敵人打仗的事變為美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