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一眼就愛上的悖論?

記得以前看到過一句話「沒有什麼是絕對的,那這句話本身不就已經是絕對了嗎?」這麼悖論好美啊_(:зゝ∠)_

悖論,亦稱為弔詭或詭局,是指一種導致矛盾的命題。通常從邏輯上無法判斷正確或錯誤稱為悖論,似非而是稱為佯謬;有時候違背直覺的正確論斷也稱為悖論


一個國家,有個殘暴的君主殺人為樂,他喜歡讓犯人臨死前說一句遺言,如果說的是真話就燒死,說的是假話就淹死。
後來,有一個官員無意激怒了君主,他被處決前,說了一句:「我要被淹死了」。……
然後老實的君主就絞死了他。


好的,我來回答一些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悖論:

1,要接納自己。

我就是不能接納自己,那我要不要接納我「不能接納自己」的這個部分?

2,不要別人說什麼你就聽什麼,要有自己的主見。

你不聽我的?那你就是沒主見啰?
我一說你聽了?那你還是沒主見啊。

3,我要你發自內心地愛我。

你愛我,是因為我要你愛我,那就不是發自內心地愛我。

3還有很多變體,比如:

3",我要你自覺學習。

我要你學習,但我又不要你因為我要你學習你才學習。

3"",情人節到了,你要給我一個驚喜。

因為是我要的,所以你給我的任何東西都不是驚喜。

4,放鬆,不要對抗。

你不放鬆,你看,你在對抗。
你在放鬆,你看,你在對抗你的不放鬆。

5,一直在變。

你還是老樣子,一直變來變去的。

從絕對的意義上來說,「改變自己」其實也是一個悖論。

6,請無視我。(這個悖論就不用多解釋了吧)

心理學當中有一個著名的白熊實驗:「想什麼都可以,就是別想一頭白色的熊」,然後被試紛紛想到了白色的熊。背後的原理其實就是這個悖論。在生活中也有很多變體,比如:

6",什麼都不要想,自然就能睡著。

什麼都不要想,什麼都不要想,什麼都不要想,什麼都不要想……

6"",千萬別焦慮。

完了!我又焦慮了!

生活中的悖論時常會給我們帶來困擾,讓一個人進退兩難,百口莫辯,甚至陷入「里外不是人」的窘境。但是換一個角度,它也可以用到心理治療當中,形成「你聽我的也是在變好,不聽我的也是在變好」的效果,這種獨特的干預方法叫做悖論干預,非常有趣。我在《七節心理學自修課》里,專門講過一節《悖論與策略干預:最燒腦的心理治療》,就是在討論這個話題。

以前還寫過一篇關於悖論的短文,一併放在這裡——

經常聽到有人在呼籲「包容」,

因為他們太熱愛包容,太支持包容了,

以至於他們和那些「不包容」的反動派勢不兩立。

你們憑什麼不包容?有什麼臉面活在現代社會?

於是就產生了一個悖論:

「我們包容所有的人,但不包容你們這種人」。

我們都知道,要接納自己的缺點,不足,局限,

聽起來超級有愛,超級美好。

但我就是做不到接納自己呢,怎麼辦?

我能不能——就做一個「不接納自己」的人?

不能!你怎麼能不接納自己?那樣多痛苦!多彆扭!

這又是一個悖論:

你應該接納百分之一百的自己!
(所以不要接納那些「不接納自己」的部分)

包容 vs. 不包容,接納 vs. 不接納,

在邏輯層次上,彼此是包含關係,而非對立關係。

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

要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包容」,就意味著:

「包容」是一種要包容的心態; 「不包容」也是一種要包容的心態。

所以真正包容的人,不會容不得別人的不包容。

這種悖論,在羅素的邏輯類型學中有過詳盡討論。

克里特人說:所有的克里特人都說謊。

它不只是一種抽象的概念遊戲,

在生活中,在心理現象中,有廣泛的存在。

比如,一個高度焦慮,並且被焦慮所困擾的人,

一直在嘗試各種辦法讓自己「放鬆」。

他的悖論在於:他努力追求放鬆的同時,

也就等於他在「緊張」,在抗拒自己的「不放鬆」。

失眠的人,努力讓自己心如止水,

結果更加心亂如麻。

認知病理學研究指出:「對焦慮的焦慮」,「對擔心的擔心」,才是焦慮障礙的核心認知。

單純的「擔心」,只是情緒而已,

只有「對擔心的擔心」,才讓這種情緒無限遞歸。

一個焦慮的人真正放鬆下來,他就允許了自己的焦慮,

他從一個焦慮的人,成長為一個焦慮的人。

(從不允許自己焦慮的焦慮,到允許焦慮的焦慮)

他還焦慮著,但他其實已經放鬆了

生活中有很多成長,看上去並沒有實質性的變化——

放鬆的意思,就是不放鬆也可以。

有主見的意思,就是聽別人的也可以。

接納的意思,就是不接納也可以。

包容的意思,就是不包容也可以。


有個老頭十年前給我一個瓶子 跟我說
這裡頭暫時什麼都沒有 但是十年後的今天你在下午三點整的時候打開 會發生意想不到的事。
十年以來我一直滿懷期待
終於到了這一天 我準時在下午三點打開了這個瓶子
果然 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現了
——什麼都沒有發生。


《小王子》里的一段話,很有意思。
「你為什麼喝酒?」
「為了忘卻。」
「忘卻什麼呢?」
「為了忘卻我的羞愧。」
「你羞愧什麼呢?」
「我羞愧我喝酒。」
人的一生,也總是陷入這種死循環。熬夜的人繼續熬夜,拖延症繼續拖延,矛盾就是生活的底色。


狗就狗吧,第四次修改

關於評論區爭論的另外一個問題:這是不是悖論?

悖論的定義,我在高中和上大學以後都專門請教過老師,「悖論」究竟是對是錯?不同專業的老師也各執一詞,人文院的和數理院的說不到一塊去,一個比較讓我信服的說法如下:悖論指的是這樣一個命題,該命題在當前理論和實驗知識條件下無法確證真偽,有其看似合理之處,亦有其看似錯誤之處。

而是否稱為悖論,應以其提出的時代的眼光去判斷。

在伽利略那個時代這確實是悖論╮( ??ω?? )╭康托爾提出集合論都被人噴得精神出了問題,何況他之前兩百年的伽利略,那時候人們更不可能接受這種觀點了。

有些悖論如今仍有爭論,另一些已經解決(證實或證偽),但因為習慣,還是會稱之為某某悖論。


這答案有失控的趨勢了

醬紫君:有哪些一眼就愛上的悖論原理?

貼上 @醬紫君 的回答,各位移步這裡看一眼專業人士的說法,以正視聽,我畢竟不是數學專業,只是個數學史和物理史的愛好者……

————————以下原答,再改我就是狗————

伽利略悖論
極其簡潔,只有一句話:「正偶數和正整數一樣多。」
乍一看,感覺這肯定是錯的,正偶數應該只有正整數的一半啊,還有一半是正奇數
但伽利略是從無窮的角度考慮問題的
正偶數數列:2,4,6,8,10……
正整數數列:1,2,3,4,5……
正偶數數列中每一項除以2,正好可以得到正整數數列
也就是說,正偶數數列除以2之後,與正整數數列每一項都一一對應
既然能一一對應,那豈不就是說這兩個數列中的數字一樣多?換句話說,正偶數和正整數一樣多!
這其實已經是樸素的集合論思想了,但伽利略在世時並未系統提出集合論,這項工作要等到他辭世之後兩百多年,才由康托爾完成。
大衛·希爾伯特(就是提出23個著名數學問題、以他命名的數學名詞多到連他自己都記不清的那個希爾伯特)非常喜歡這個悖論,為此他講了一個故事,也就是所謂的「希爾伯特旅館」:
一位老闆經營著一家大旅館,旅館有無窮多個房間,由於生意紅火,這些房間都住滿了。
忽然來了一位新客人要求住店,老闆胸有成竹:雖然無窮多個房間都住滿了,但我還是能安排您住下!說著他讓侍者重新安排所有顧客的房間,讓1號房顧客搬到2號房,2號搬到3號,以此類推,每位顧客都搬到n+1號房間,由於旅館有無窮多個房間,自然可以這樣無限推下去。這樣,1號房就空出來了,新來的旅客歡天喜地住了進去。
忽然又來了一大群旅客,他們有無窮多位,他們的人數和正整數一樣多!
老闆不慌不忙:稍等,我立即安排你們住下!說著他又讓侍者重新調整房間,叫1號房客搬到2號房,2號房客搬到4號房,3號房客搬到6號房,以此類推,每位顧客都搬到2n號房,所有的奇數房間就全空出來了,空出來的奇數房和住了人的偶數房一樣多,偶數又和自然數一樣多,問題解決,無窮多位旅客全住下了!
伽利略悖論還有另一個表述:

DE為△ABC中位線,過BC上任一點P"與A連線,都必定與DE有一交點P,也就是說,BC上任一點P"都與DE上一點P對應,推論:DE與BC上的點一樣多!

到此為止都還只是悖論,但再往前一步:DE與BC等長,就是徹底的謬論了。點不具有長寬,無法計算其長度。
據說康托爾為了推廣集合論,把這個悖論換了一個更驚人的表述方式:一張紙上的點,與整個大西洋上的點一樣多!
無窮與集合令許多大數學家都感到困擾、望而生畏。前者引發了第二次數學危機,也就是對微積分論的深刻懷疑;後者則引發了第三次數學危機,直接的導火索則是羅素悖論。
說到羅素悖論,那又是另一個精彩的故事了。大家耳熟能詳的理髮師悖論、圖書目錄悖論都是它的變體。

感謝評論區指正,兩個例子之間不存在推論關係,前一個說的是可列集,後一個說的是連續統,另外一一對應即包含不重複之意,我刪去了累贅的表述

第五次修改,把啰里啰嗦發牢騷的結尾精簡一下。

評論區抓著無窮多房間不可能住滿這事不放的,直接忽略這回答吧。

用中學代數對無窮進行加減乘除、比大小的,建議隨便買本高數教材複習極限和無窮那一章,比在評論區吵架有用。

還有說點大小不同、線粗細不同的……你們開心就好吧。這大概得從歐幾里得補起了。

在評論區介紹集的勢的概念的幾位,在此一併感謝,原答不改成等勢一是伽利略那時還沒有這詞,二是我並非專業,不敢亂給人講數學概念。

我是數學學渣,但是發現真的有人數學比我還渣,而且不自知。完畢。


「你為什麼上課遲到?」
「因為剛剛來的路上……」
「還找理由!遲到就是遲到!」
……
……
……
「你為什麼上課遲到?」
「沒原因,就是遲了。」
「老師問你原因,你這是什麼態度?明天喊家長過來一趟!」

「薛定諤的老師」:在被罵之前,你永遠不知道老師是不是想聽你的理由


「小麗,我可以問你三個問題嗎?」

「可以。」

「那麼, 我的第二個問題是,如果我的第三個問題是你可不可以做我女朋友,那麼你對於第三個問題的回答可不可以和第二個問題的回答相同?」

(這好像是很久以前從人人網上看來的段子)


蘇格拉底名言:「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無所知。」

芝諾又一著名悖論,他認為時間的單位是瞬間。事實上,運動不會發生在任何特定時刻,並不意味著運動不會發生。

戰國時期的詭辯學代表人物惠施也曾說:「飛鳥之影,未嘗動也。」

忒修斯的船:如果忒修斯的船上的木頭被逐漸替換,直到所有的木頭都不是原來的木頭,這艘船還是原來的那艘船嗎?

祖母悖論:如果你重返二戰前,殺死希特勒,成功阻止了二戰的爆發。然而,如果沒有發生二戰,回去刺殺希特勒的理由是什麼?

我打了自己一拳,我到底是強壯還是脆弱?

鱷魚悖論:一頭鱷魚抓住了一個小孩,它對小孩媽媽說:「你猜我吃不吃他?猜對了我就不吃他。猜錯了我就吃了它。」小孩媽媽說:「我猜你要吃了我的孩子。」鱷魚說:「哈哈,那我要吃了它。」小孩媽媽說:「我猜對了那你就不應該吃他。」鱷魚這下糊塗了,如果還給她孩子,那他就猜錯了我應該吃了它,但是我吃了他她就猜對了不應該吃他,最後鱷魚還給了她孩子。

匹諾曹說:我的鼻子馬上會變長。鼻子:... ...

小城裡的理髮師:「我只幫城裡所有不自己刮臉的人刮臉」。那誰來給他刮臉?

一切都是相對的。這句話本身就很絕對。

我的缺點就是我沒有缺點。

相似問題:有哪些複雜的悖論句? - 知乎 有哪些複雜的悖論句?

小尾巴:NOBOOK虛擬實驗~

關注我們:

http://weixin.qq.com/r/30NSStzEJYFarZgp9xbN (二維碼自動識別)


小時候看過的一個漫畫,講一個男孩一個女孩誤入沙漠,怎麼走也走不出去,這時候碰見了一個老頭,老頭說他被困在這裡好多年了,一直靠仙人掌為生,在他剛進來的時候遇見一隻會說話的兔子。
跟他說:「我問你一個問題,如果你答對了,我就讓你出去。是不是兔子的每一句話都是謊話?」
老頭回答說是,兔子說,不對,我應該是你見過的第一個會說話的兔子,可我沒有說謊。於是老人就被困了這麼多年。
這時候兔子出現了,它對男孩女孩說,這個問題我也同樣問你們。
男孩搶著要回答「不是。」但是女孩攔住了。
這是一個悖論。
如果回答是,兔子不讓他們出去,那麼兔子就沒有說謊,問題也確實答錯。
如果回答不是,兔子不讓他們出去,那麼只說它騙了他們就好。
但是後來兔子聽了女孩的一句話就把他們放出去了。

女孩說,我不想回答你這個問題,我現在很餓,想吃紅燒兔肉。

ヽ(*′?`)??
小時候看覺得好機智啊!

————
評論區人才輩出!


老師有一天宣布,下周突擊考試,考試將在你們不可能預料到的一天進行!

同學們興高采烈: 下周沒有一天可以用來考試!原因如下:

不可能周五考試,因為如果周一到周四都沒有考試,大家都能預料到周五考試,周五就不是一個沒人預料得到的日子。

這樣的話周四也不能考試,大家都知道周五不能考試了,只要周一到三沒考試,大家就知道周四必考試。

以此類推,周一周二和周三也都不能考試!哈哈!

抓住了老師的漏洞,大家興高采烈。

結果第二周周三,突擊考試。

沒人預料到。

悖,bèi

增補: 這個故事裡有一個概念不清,就是這個預料不到到底是現在還是一直預料不到。

然而就算教授一開始就說清楚,我的考試肯定發生在一個你們一直預料不到的日子,這個笑話仍然成立。這個「偷換概念」沒那麼重要

當然改了的話教授這句話就不是正常人說得出來的了。


古希臘智者學派的老師教學生學法律。老師為了宣傳自己就規定,如果學生在學成之後的第一場官司打輸了,就免去這個學生的學費。現在有一個學生學成之後一直不打官司也不交學費。老師就以不交學費來起訴學生。非常有意思的一個悖論。如果老師贏了,法院判決應該叫學費,但學生的第一場官司輸了不用交學費,學生贏了反之。


大學第一年概率論的題,第一次看到的時候直接沒反應過來。

有兩個裝著錢的信封,其中一個里的面值是另外一個的兩倍。你有一次選擇信封的機會,但是打開它之前你可以選擇和另外一個信封互換。 換不換(這和三門問題不一樣)?

  1. 先隨機選一個信封,設裡面的錢面值為X。

2. 那麼X是低面值的概率為0.5,是高面值的概率也是0.5。

3. 沒有被選到的信封里要麼有2X要麼是(1/2)X。

4. 如果X是低面值,那麼另外一個信封里就有高面值2X。

5. 如果X是高面值,那麼另外一個信封里就有低面值(1/2)X。

6. 那麼另外一個信封里的錢Y的期望值為0.5*2X+0.5*(1/2)X=(5/4)X。

7.(5/4)X大於我們最初的X,所以換。

8. 換了之後又回到了第一步,那麼你可以繼續換,一直換,各種換,無限換,錢也應該越來越多,可這明顯不合理。

同樣的邏輯,還有另外一種故事可以寫出來。 兩個男人打賭誰的領帶更便宜,領帶便宜的人算贏,並且作為賭注輸的一方要把領帶送給贏的那一方。 A男這時候想:」如果我輸了,那我就輸掉我的領帶的價值X。如果我贏了,那我得到的領帶價值肯定高於X。又因為輸贏的概率都是0.5,那麼這個賭博對我是有益的。「 可是B男也可以那麼想,但是一個賭博顯然不可能對兩方都有優勢,這就又不合理了。

所以問題到底在哪?

再說一個統計學裡很有名的辛普森悖論(以下例子來於Barron AP Statistics的一個例題)

你要做心臟手術了,主刀醫生有兩個選擇,一個是Dr.F一個是Dr.P。你查看了一下他們的歷史數據,他們每人完成過250個心臟手術,結果為下圖。

你算了一下,Dr.F的250名病人中有190名成功存活了,也就是76%的成功率。 Dr.P的250名病人中有200名存活了,成功率有80%。 那會比大小的人都會選Dr.P了...對吧?

接著你又調查出來他們各自在不同情況下(病情好或壞)的發揮水平,如下圖:

對於病情不錯(good condition)的病人來說,兩名醫生的成功率又是怎麼樣的呢? Dr.F的68名病人中有60存活,成功率為88.2%; Dr.P的137名病人中有120名存活,成功率為87.6%。

對於病情糟糕(poor condition)的病人來說,Dr.F的182名病人中有130名存活,成功率為71.4%;Dr.P的113名病人中有80名存活,成功率為70.8%。

結合上面兩段,Dr.F對待病情不錯的病人的手術成功率比Dr.P高(88.2%&>87.6%),同樣Dr.F對待病情糟糕的病人手術成功率也比Dr.P高(71.4%&>70.8%)。 也就是說Dr.F才是更好的選擇...可是一開始他的總體成功率又比Dr.P低(76%&<80%),這尼瑪又是怎麼回事?

這種情況在數據分組後的分析中有時會遇到,其本質的原因為我們忽略了另外一個隱藏因素,也就是病情糟糕的病人存活率本來就比病情良好的病人低,而Dr.F雖然在兩個情況下都發揮得更出色,可是他給病情糟糕的病人做的手術太多了,拉低了自己的總體平均值。

另外一個解釋方式可以是,本來兩個小組分別有著正向趨勢,可是合併成一組數據之後就變成負趨勢了,如下圖:

統一回復一下評論里說我偏題的:

第一個問題原名叫Exchange paradox,第二個叫Simpson"s paradox.

第一個問題可以有很多種理清的方式,不過這一系列的推倒過程出現問題的地方是第六步,這裡第一個X代表的是X&Y時的期望值,同樣的符號代表了兩個不同的值,所以出現了後面的問題。正確地寫出來的話第六步應該這樣:

E(Y)=0.5*E(X|X&>Y)+0.5*E(X|X&

最後給其他類似回答打個廣告:

楊笛笛:數學中有哪些明明是暴力破解還給人美感的證明?

楊笛笛:三個極度嫉妒的人分一個蛋糕,採用什麼策略,能讓三人都覺得公平?
楊笛笛:你的老師在課堂上講過哪些效果很好的故事或段子?

楊笛笛:你遇到過哪些奇葩的變數名?

楊笛笛:如何評價文化部新規:「網遊需公示道具抽取或合成概率」?

楊笛笛:有哪些違背直覺的數學問題?


一個半藏就叫半藏
兩個半藏叫全藏
三個半藏叫一個半藏
所以六個半藏叫三個全藏
三個全藏等於一個半藏加一個半藏
所以三個全藏等於一個全藏。
綜上所訴,六個半藏等於一個全藏
所以三個半藏等於一個半藏
這個被稱為半藏守恆定律

——————————分割線———————————破百贊,很開心⊙▽⊙
評論區不用提醒我了。。。確實有點偏題,當時看到以後就想抖個機靈,開心一下,不用較真啦。


補一個正常一點的emmm
P大游泳館深水區需要有深水證才能去
怎麼考深水證呢?需要考踩水
怎麼學/練踩水呢?去深水區練啊

(根據成人依戀理論的思路,在一個過度簡化的模型下)
一個有安全感的人能給對方安全感
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不能給對方安全感
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如果找到一個有安全感的人就能讓自己變得有安全感
所以兩個沒有安全感的人中只要一個變得有安全感那另一個人也會有安全感
但是因為這兩個人都沒有和有安全感的人在一起
所以這倆人會越來越沒安全感……→_→
可是有安全感的人為什麼要和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在一起而不和以後有安全感的人在一起呢?


投票悖論


十八世紀時法國思想家孔多賽提出了著名的投票悖論,也稱做是「孔多塞悖論」。

如圖所示:

假設有甲乙丙三人,面對ABC三個備選方案,有各自的偏好排列。無論投票結果是什麼,都會有至少兩人認可的更優方案存在。

如果投票結果是A,則乙和丙都認為C比A更好。當結果是C時,甲和乙都認為B比C好。無論結果如何,多數人都會傾向於另一套方案。


將這一理論引申到政治生活中,我們會發現,有時投票的順序可能會對民主投票的結果有重大影響。如果我們優先比較A與B兩種方案,根據投票結果,有兩個人認為A優於B,所以B方案被淘汰了;然後再比較A和C兩個方案,有兩個人認為C優於A,所以C方案就是大多數選擇的最優方案。

但問題出現了,如果有優先比較A和C兩種方案,那麼B方案則成了大多數人青睞的選擇;倘若優先比較B與C,則A就成了最優解。都是根據民主投票的結果,參照了大多數人的意見,我們卻可能得出三種不同的最優解,這正是所謂的投票悖論。

因此,即使有著良好的民主機制,尊重大多數人的意見,也未必能告訴我們,社會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這也正是又投票悖論衍生出的阿羅悖論所要告訴我們的:不可能存在一種社會選擇機制,使個人偏好通過多數票規則轉換為成社會偏好。

參考資料:①投票悖論https://zh.m.wikipedia.org/wiki/%E6%8A%95%E7%A5%A8%E6%82%96%E8%AE%BA

②阿羅悖論:https://zh.m.wikipedia.org/wiki/%E9%98%BF%E7%BD%97%E6%82%96%E8%AE%BA


某日到學校上課,在辦公室遇見幾位來自中東的學生,年紀輕輕,留了滿嘴的大鬍子。他們問我:XXX老師在哪裡?我回答:XXX老師不在,可能在實驗室。

等學生走後,我問旁邊的老師:他們留了大鬍子是為了好看還是其它什麼原因?

這位老師說:不知道,可能是民族特性使然吧。

另外一位老師說:他們好像不能給自己剃鬍子,要讓理髮師處理才行。

突然,我想到了一個悖論:

一位理髮師專門替那些不給自己刮鬍子的人刮鬍子,那麼這位理髮師要給自己刮鬍子嗎?

如果他替自己刮鬍子,他就違背了自己的諾言,所以他不能替自己刮鬍子;

但如果他不替自己刮鬍子,他就屬於那些不替自己刮鬍子的人,他就應當替自己刮鬍子。

一個兩難的局面。

這個悖論叫做羅素悖論,與集合論有關,並且直接指向第三次數學危機。

我們看過各種集合,例如中國人集合、自然數集合、可導函數集合等等。

理髮師悖論,它的本意是構建一個集合,這個集合中的元素由不屬於本集合的元素構成的。那麼這個集合如何構成?它的元素又是什麼?

我們知道,第一次數學危機與無理數有關,第二次數學危機與極限論有關,第三次數學危機與集合論有關。有一本書,叫做《數學悖論與三次數學危機》,很好地詮釋和科普了這些問題。

由於集合論太過基本,是數學基礎的基礎。例如我們用數學歸納法時,我們首先讓對象在n=1時成立,接著讓它在n=N時成立,這裡的N是自然數,如果當n=N+1時也依然成立,那麼被證明對象就成立了。

但問題是,N是自然數集合的一員,如果集合論出了問題,則包括自然數集合在內的許多集合也都有問題,於是數學歸納法和其它許多證明方法當然也有問題,整座數學大廈就垮了。

因此,第三次數學危機是非常深刻的,這個理髮師悖論涉及到的集合論問題的解決很有意義。


破千了天吶魯!
沒想到我也有今天

——————————分割線——————————
麻麻,麻麻我的知乎有三百個贊。驕傲是我面目全非

說明一下,這個故事應該不是霍金說的,可能是迅哥說的,因為。。。
當你不知道某句話是誰說的時候,你就說是我說的 ——魯迅
——————12.1更新線——————
生死悖論
Bob和Alice是兩名宇航員,也是一對情侶。他倆接近了一個黑洞,Alice的助推器失控了,她被吸入了黑洞的引力勢井。Alice飛向黑洞的邊緣(視界),越接近視界,時間流逝得越慢。Bob看到,Alice的動作越來越慢,她向Bob回頭微笑,那笑容慢慢凝固,最後完全定格,像一張照片。

而Alice面臨的卻是另一番景象。在引力的作用下,她感覺自己飛向黑洞的速度越來越快,最終被巨大的潮汐力(引力差)撕裂成基本粒子,消失在最深的黑暗中。

這就是生死悖論。Alice死了,可在Bob眼中,她永遠活著。


friend paradox吧。好友悖論。這個悖論可以用在很多很多含有社交結構的情景里。

在社交網路里,你永遠會發現你認識的人比你受歡迎,他們認識更多的人。在事業中,你也會發現你的友人總體上比你牛逼,工資比你高,人生比你順。甚至你會發現你的周圍滿是比你更有異性緣更有性經歷更玩得開的人。

當你有過類似的想法的時候,不要慌,因為近乎每個人都是這麼覺得。這不僅僅是心理學問題,更是一個純粹無暇的數學問題。換言之,是一個較為客觀的事實。故稱悖論。

「放寬心。好好生活。」這是我從好友悖論中學到的人生。


最愛的莫過於著名的黃油貓悖論:

塗有黃油的麵包永遠黃油先落地,貓永遠四腳先落地,把黃油朝上和貓四腳朝下綁起來,豈不是造出了永動機……

直到現在,每當腦補那個動畫時,還是忍俊不禁……

—————————————

因為小時候好奇,了解過悖論,原理其實就是:自我否定和理想化

自我否定:提出一個觀點,想辦法用言語否定它,並使它自我循環

理想化:只能停留在想像階段,無法結合現實

說白了,就是人類用自己大腦能想像出來的東西和自己的大腦開玩笑而已

大腦自己想出的玩笑永遠無法迷惑它自身,所以悖論總能被不同程度地解釋,否則你會崩潰的!

不難發現,悖論總會滿足以上任意一條或全部

還有很多的悖論都挺有趣的,寫下來與大家分享吧

部分來自網路,部分來自書籍

頭腦風暴開始啦!

————————————

?蘇格拉底有句名言:「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無所知。

?說謊者悖論:埃庇米尼得斯(Epimenides)說:「我這句話是假的」

?如果一艘船上的木頭被逐漸替換,直到所有的木頭都不是原來的木頭,這艘船還是原來的那艘船嗎?

?小城的理髮師放出豪言:「我只幫城裡所有不自己刮臉的人刮臉」,那麼誰給他刮臉呢?

?《第二十二條軍規》,對於那些想逃避危險的人:如果你能證明自己發瘋,那就說明你沒瘋

?外祖母悖論:如果一個人真的「返回過去」,並且在其外祖母懷他母親之前就殺死了自己的外祖母,那麼這個跨時間旅行者本人還會不會存在呢?

?錢包悖論:由第三者計算A、B二君錢包裡面的錢,錢少者可以贏走錢多者的錢……

?禿頭悖論:頭上掉一根頭髮,很正常;再掉一根,也不用擔心;還掉一根,仍舊不必憂慮……長此以往,一根根頭髮掉下去,最後禿頭出現了(量變引起質變)

?上帝悖論:上帝能創造出一塊他搬不動的石頭嗎?(上帝究竟是不是萬能的呢?)

?阿基里斯悖論(芝諾悖論):烏龜在阿基里斯前面1000米處開始,和阿基里斯賽跑,並且假定阿基里斯的速度是烏龜的10倍。當比賽開始後,若阿基里斯跑了1000米,設所用的時間為t,此時烏龜便領先他100米;當阿基里斯跑完下一個100米時,他所用的時間為t/10,烏龜仍然前於他10米;當阿基里斯跑完下一個10米時,他所用的時間為t/100,烏龜仍然前於他1米…… 所以,阿基里斯能夠繼續逼近烏龜,但決不可能追上它。

?二分法悖論:一個人想跑完100米,必須先經過50米;想跑完後50米,必須先經過25米,以此類推,他永遠無法到終點!

?謊言悖論:匹諾曹說:「我的鼻子馬上會變長。」

?雞蛋悖論: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還有最經典的一個:自相矛盾的故事……

——————————————

相信你看到這裡,已經開始懷疑人生了

沒事,我們再來玩一個智力遊戲

?三個人去賓館,每人一千,老闆告訴服務員,「他們是學生,退給他五百吧!」。服務員心想,「五百不好分,不如我自己拿走二百,把給他們一人一百吧」,於是乎,學生們相當於一人交了九百,900*3=2700,2700+200=2900。那一百去哪了???

別問我為啥,我是個智障我也不懂,請評論區大神給我解釋吧!!!

(好了,其實就是個腦筋急轉彎嘍,別較真啦想想就好了……)

————————

公眾號:此前

一起來聊大學生活~


感覺前面說的忒修斯之船,缸中大腦不是悖論,應該是屬於哲學問題。
我想說一個文學史有名的悖論:第二十二條軍規。
《第二十二條軍規》是美國作家約瑟夫·海勒創作的長篇小說,該小說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背景,通過對駐紮在地中海一個名叫皮亞諾扎島(此島為作者所虛構)上的美國空軍飛行大隊所發生的一系列事件的描寫,揭示了一個非理性的、無秩序的、夢魘似的荒誕世界。
在該小說中,根據「第二十二條軍規」理論,只有瘋子才能獲准免于飛行,但必須由本人提出申請。但你一旦提出申請,恰好證明你是一個正常人,還是在劫難逃。第二十二條軍規還規定,飛行員飛滿25架次就能回國。但規定又強調,你必須絕對服從命令,要不就不能回國。因此上級可以不斷給飛行員增加飛行次數,而你不得違抗。如此反覆,永無休止。

後來人們就用二十二條軍規來指代生活中的一些悖論。
第二十二條軍規(英文名字「Catch-22」)已成為一個專有名詞進入英語詞典。

貌似要有分割線?????????????????????????????

還有一個是高中哲學書上的內容,記不大清了:古希臘有個哲學家,有一天他的朋友向他借錢,他就借了。第二天去要錢的時候他的朋友卻說:借你錢的是昨天的我,你怎麼能讓今天的我還錢呢?這個哲學家聽了很生氣,就把他的朋友痛打了一頓,然後他的朋友就去法院告這個哲學家。哲學家卻對法官說:打他的是昨天的我,你怎麼能叫今天的我受罰呢?(不對不對,這個是詭辯,不是悖論,記錯了)


推薦閱讀:

在各個學科中有哪些浪漫的理論?
有人在背後看你時,真的會感覺到嗎?為什麼?

TAG:自然科學 | 悖論 | 經典悖論 | 科學 | 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