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孫權只追封孫策為王?

孫權稱帝後只是追封兄長孫策為王而不是帝,而司馬炎稱帝後不僅追封父親司馬昭為帝,連父親的兄長司馬師都被追封為帝,為什麼會有這種差別?是因為孫策有子嗣而司馬師沒有嗎?


不能往後看啊,孫權又不能參照後面的事。他只看到他之前的,劉邦的二哥劉仲,弟弟劉交,劉秀的哥哥劉演,都是封王。特別是劉秀的哥哥劉演,創立之勞比孫策只多不少,一樣是追封王爵。追封皇帝就過了啊。並不流行追授旁系親屬為「皇帝」。


個人覺得孫權應該是效仿東漢光武帝劉秀,這是為數不多的先例了……
至於司馬炎,那是後來的事了


題主自己也提到司馬炎追封司馬師為皇帝,難道就忘了司馬攸嗎?

司馬攸只是司馬昭過繼給自己兄長的,還是司馬炎的同母胞弟。後來司馬攸繼承舞陽侯爵,到了晉朝立國,司馬炎病重時還爆發過朝臣請求讓司馬攸繼位。

一旦追封孫策為帝,萬一日後朝局不穩,國家豈不是有內戰之憂?

不過在孫權的領導下,吳國的宗室依然爆發了幾次大規模的內亂,今天老子殺兒子,明天就哥哥殺弟弟,後天就親戚殺親戚。真是熱鬧。

要黑孫權不厚待孫策,不如黑孫權連「吳侯」都不讓孫紹當,還改封個什麼「上虞侯」,這才是一點都不感激孫策。不過就算是「上虞侯」,孫策的血統還是讓孫奉死在了孫皓手裡。

好歹司馬炎還讓司馬攸當上了齊王,不是嗎?


所謂渣權啊…
三國殺里渣權只會一個人「制衡」。跟所有吳國將領的配合度幾乎為零。無法做出任何「主動輔助」吳國將領的行動。
相反。吳國武將幾乎所有人都能夠幫助輔助渣權。例如香香睡覺,二張固政,國太換裝備補益,孫堅英魂…等等等等
而孫策只有覺醒後繼承英魂,不到最後一滴血他就是個白板。孫策死前自己也說「打仗衝鋒,權不如我;人事調整,我不如權。」
所以渣權技能「制衡」,但是制衡後只能自己消化。爆發還好,啞炮的話就是坑隊友。
PS:想想孫堅,孫策覺醒後英魂渣權。而這熊孩子制衡過後就顧著自己爽,甚是可悲。


司馬師無後。
孫策有後代,還有個女婿叫陸遜。


看看與長沙王孫策關係密切的人都是些什麼下場,你就懂了。
連襟周瑜:英年早逝;重兵在握,功高蓋主,早逝或許是周瑜最好的結局。
兒子孫紹:未承父爵,吳侯→上虞侯。
女婿顧劭:英年早逝。
女婿陸遜:孫權最信任的心腹重臣,晚年含恨而死,真的僅僅是因為參與立嗣之爭?
(備註:顧劭死後妻子改嫁陸遜,而且「長公主」的兩次婚姻都是孫權許配的;長沙王的女兒儼然成為大帝籠絡吳郡士族最好的政治籌碼)
女婿朱紀:東吳開國元勛朱治的兒子,大將軍朱然的弟弟,僅官至校尉(三國時相當於低級軍官);
孫子孫奉:孫皓在位時被誅殺,那個時候孫吳都快亡國了,孫奉仍死於帝位流言,還不是他是因為孫策之後。


喂喂,黑孫權也就罷了,黑得有點水平行不

司馬師的問題有人說了,生不齣兒子的貨,怕什麼。

至於司馬攸嘛。。。
1、他和司馬炎是兄弟,不是叔叔外甥,真的要類比是類比孫策孫權,而不是孫權孫紹——孫策在世時也只不過讓孫權當縣長,所以孫策是。。。
2、司馬炎晚年,左右說幾句話,照樣一腳把司馬攸踹走——重點來了:司馬攸憂憤而死,享年36歲。
好熟悉啊,周瑜36歲還是帶傷死就被某些無知黑子陰謀論,那請問司馬攸是陰謀論第幾重呢各位?

袁紹忘了?劉表忘了?劉表那個最典型的了,劉表喜歡劉琮,荊州群臣擁立劉琮——有個卵用,野心勃勃的劉備(對,劉備野心很大)在江夏擁立劉琦,就一句【劉琦是劉表兒子】的口號就能和劉琮孫權扯皮好幾年。
孫紹或許沒野心,但中國從來不缺野心家。
二宮並闕的混亂樣,我想某些黑都比我耳熟能詳——然後你們以為孫策後代和孫權後代再PK第二輪,對江東大局很好?
我不否認孫權對自己兒子是有偏愛,但你說他對孫策一族虐待?被囚禁到死的孫朗有話說。
處在他的位置,給孫策封王,讓孫紹孫氏壽終正寢是他能做到的極限了——否則你們還指望他怎麼做?殺光他自己的兒子?殺光孫策的兒子?兩邊扶植觸發內戰?

啥?孫皓殺孫奉?
這邏輯先拿去給自己用——你們能確保你們的後代都是好人?不能吧,那還用這扯淡邏輯幹嘛?


如果追謚孫策為皇帝,主要會面臨兩個問題

一是既然追封孫策為皇帝,是否代表東吳政權兄終弟繼的合法性?那是否孫權死後繼承人應該是孫權的倆弟弟?

二是追謚孫策為皇帝是否代表孫策的子嗣能夠合法的繼承皇位?

我們認為血濃於水,我們認為要知恩圖報
所以我們只能是個普通人

當評判一個風雨人物的時候
如果出發點僅僅是"仁義道德"
那多半我們就離真相越來越遠了
政治這種東西
一定要講現實
一定要講利益
所以評判一個人物 特別是成功人物時
要理解他的所作所為首先要從利益開始思考

有的時候儒家觀念太重就會成為思想上的阻礙
這種東西本來就是帝王們用來穩定百姓思想的
統治者需要你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觀念
這樣才能從根源上減少國家動亂的可能
我不是也不敢說伴隨了我們兩千多年的思想有什麼不對
只是有些時候我們要從中跳出來才能看的更多、想的通透


具體何因目前考證很難了,但是我揣測,如果孫策封帝,那麼今後孫權之後帝位如何繼承?孫策的後人是不是也要參與甚至優先?這不是自己挖了個坑,給自己後代找罪受么


怎麼說呢,我想起來了一件事情,南宋的時候趙光義系的趙構最後還政於趙匡胤的後人,沒人覺得有太大的問題,我想可能是因為趙匡胤系本來就有資格競爭皇位吧。儘管這發生在三國之後,但是我想孫十萬也應該想到了如果孫十萬追贈他哥哥為皇帝,是不是就間接給予了他哥哥的後人參與皇位競爭的權利呢?往大了說這是埋下來一顆不定時炸彈,不利於內部團結,往小了說孫十萬這麼孫子,肯定不想他哥哥那支參與皇位競爭的。


陳壽評價「且割據江東,策之基兆也,而權尊崇未至,子止侯爵,於義儉矣。」 陳壽也認為孫權的做法不厚道,然而裴注中孫盛提到了「兄終弟及」,並認為「夫正本定名,為國之大防;杜絕疑貳,消釁之良謨」。個人更傾向於孫盛的意見,畢竟當時孫策的兒子孫紹尚在,而且「策為首事之君,有吳開國之主;將相在列,皆其舊也」,孫吳的政事也依賴於江東大族,孫權有「正名」的必要。


本人也不喜歡孫權,不過就事論事,這個謚號算很好了。根據《逸周書?謚解法》,「桓」是上謚,「闢土服遠曰桓;克敬勤民曰桓;闢土兼國曰桓;武定四方曰桓;克亟成功曰桓;克敵服遠曰桓;能成武志曰桓;壯以有力曰桓。」 十萬還是很感激他哥哥的創業之功的。


因為孫策有兒子,這就很尷尬了。不像司馬師無後,過繼的司馬攸也是自己兒子。


一,初期孫仲謀根基不穩,要是立伯符為皇,若有人以孫伯符之子為正統,仲謀何以名正言順的立足。司馬炎可是有力量了,誰造反也能hold住,無所謂,封了還落個好名聲,何樂而不為呢。╮(╯▽╰)╭

二,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局勢和本性使然。生子當如孫仲謀,此言非虛,他不忠不義,不仁不善,可是他孝順。(有點跑題)? ? ?

三,當時吳國已經是孫仲謀的了。守業更比創業難,其制衡之道全為守業。
而且誰說你讓我接班,我當家了,你就是前任當家的?而且孫伯符是戰場上的小霸王,封號已經很不錯了。


孫仲謀在剋制自己慾望的路上可沒少出界,但是最起碼吳國守的好好的,沒事再去摘個孫十萬當的也挺嗨皮。 (ˊ〇ˋ*) ~


齊王攸笑看追謚為帝。


其實司馬師有一個兒子叫司馬攸,不過也是司馬昭過繼給他的。他和夏侯同學生了五個,全是女兒…
本來就子嗣單薄,唯一一個兒子還是自己兄弟,司馬炎都拖了九年才追封。

更何況渣權呢。

放過他吧。大家都懂的。


因為司馬師死後無子嗣 而孫策是有子嗣的


放過渣權嗎?為什麼不追封孫策大家都清楚


為什麼不追封為帝呢。。因為孫策還有兒子啊
渣權要消除這些影響啊
孫策死後 孫策一家過的好像不怎麼樣啊


只能說孫權後期已經完全政治化了(而完全不記當年與哥哥的感情,以及更重要的知遇之恩)。追封孫堅這是傳統但實際沒什麼道理,不追封孫策是傳統但更沒道理。

事實上是,吳國的江山是孫策打下來的,孫堅是個可以和前期曹操並論的英雄,但論其實際影響,丫留下一幫二流武將就開國了?

孫權這麼做,既讓自己這個皇帝顯的名正言順,又可以抹去孫策的功勛建立自己的政治形象


看看陸遜怎麼死的就知道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向寵和陳到在三國演義裡面不出名?
三國時除了關羽,還有誰能把斬顏誅文丑這種幫著敵人打仗的事變為美談?

TAG:三國 | 三國人物 | 孫權 | 孫策 | 晉武帝司馬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