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是怎麼死的?


我並不認為這是兔死狗烹的事情,白起死的時候,東方六國都在,並不存在兔死狗烹的問題,而且趙國首都邯鄲也尚未被攻克(邯鄲保衛戰還重挫秦軍),可以說趙國、楚國這些強勁的對手都在,不存在兔死狗烹的問題,因為兔子還遠遠沒有死。白起之死,個人感覺就是一樁冤案,名將不得善終的典型,主要的責任人應該是范雎和秦昭襄王:
范雎
一般認為,白起悲劇始於將相失和。其實,白起和范雎很早就有梁子,後來對於戰略的分歧使得兩者之間矛盾日益惡化。白起的發跡很大程度上來源於魏冉的舉薦,魏冉是秦國的外戚,是宣皇后的親戚,秦武王舉重意外死亡,沒有子嗣而兄弟爭位,權勢極大的魏冉此時出面,立秦昭襄王為秦王,並因此權傾朝野。此後,秦昭襄王任用范雎為相,范雎最大的功績之一就是幫助秦昭襄王剪除了魏冉,罷免了其的官位,令其前往關外的封地。相當於范雎在政治鬥爭中損害了白起的恩人,這為日後兩人失和埋下伏筆。長平之戰後,白起主張乘勝進攻邯鄲,滅趙國。趙國派蘇代見范雎,勸說他上奏秦王暫緩進攻,原因是一旦白起破趙、滅三晉,功勞將遠遠在范雎之上,位列三公之後,由於兩人不和,很有可能對范雎不利。范雎於是勸說秦昭襄王進行修整,於是滅趙良機被錯過,白起開始和范雎關係進一步惡化。之後,攻趙受阻的時候,白起不肯受命,接到強制命令後,不情願地帶兵出征,走到半路的時候,范雎勸秦昭襄王,認為白起心有不甘,久必生變,於是促使了白起的自殺。

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在這個冤案過程中負有更加不可推卸的責任。首先,聽信了范雎的主張,使得趙國在長平之戰後獲得喘息的時機,導致自己錯過了滅趙繼而統一六國的機會。其次,邯鄲一戰損兵折將後,白起對於秦昭襄王沒有採納他的意見而失敗表示嘲諷,被秦昭襄王知道後非常生氣,嚴重影響了君臣關係。這是秦昭襄王的問題,明明就是戰略失誤,被白起指出反倒惱羞成怒。此後,還有一個星象的說法,說天象中有」太白食昴「的星象,昴星宿的分野是趙國,太白星是將軍星,意味著有天兵助趙,秦昭襄王開始猜忌。後來,令白起前往邯鄲指揮,白起死活不受命,秦昭襄王的猜忌更加嚴重了,強令白起出師後,又得知白起非常不情願前往,加上范雎的話,最終賜死了白起。後來,據記載,秦昭襄王也很後悔。其實,白起不赴任是明智的選擇,因為長平之戰後,白起成為趙國人民的公敵,如果由白起指揮邯鄲之戰,只會引起趙國上下同仇敵愾,抵禦秦軍,可能對於秦軍是最不利的情況,然而秦昭襄王確不解其意(白起也沒有明言),冤殺白起,應該負有主要責任。

白起個人問題
這不是主要原因,此案應該算是冤案,但是白起個人還是有一些問題沒有處理得很好,畢竟如此功勛卓著的大將,若是謹小慎微還不至於落得如此下場。第一,和范雎的關係。從史書上看,白起從未挽回過自己和范雎的關係,即使在雙方關係尚未完全惡化之前,這是不明智的,將領領兵在外而得罪在皇帝身邊的文臣之首,後果不言自明。第二,缺乏基本政治素質,比如在邯鄲之戰秦軍戰敗後,君主正是苦惱、尷尬、無顏面對自己的時候嘲諷君主的失誤,只會令君主惱羞成怒;第三,缺乏基本的政治敏感性,知道白起臨死前,還非常不解「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白起自以為軍功卓著不會被殺,但是正是功勞大的人才會更加危險,而他自己確沒有自知,這也是促成悲劇的原因之一。

但是,對於一員馳騁沙場的大將而言,能夠百戰百勝已屬難得,至於政治思維這些都是奢求,然而駕馭將才是君主的本職工作,所以說這個冤案的責任必須由范雎和秦昭襄王承擔。這是我的個人觀點,歡迎大家討論,求輕噴~


長平之戰,大秦戰神、武安君白起由於糧草不繼、又急於一舉滅趙,竟然一舉屠戮了韓趙四十萬降兵。然後派遣親信衛先生回國請兵糧以趁勝圍攻邯鄲,結果秦王和范雎卻殺了衛先生,表示:「今國虛民飢,君不量百姓之力,求益軍糧以滅趙。不可也!」給了趙國喘息之機,於是趙國休養生息厲兵秣馬,一時竟有了同仇敵愾、眾志成城之勢,白起反思過往得失,這才發現長平殺降乃是一把雙刃劍,他終於認識到老子說的一句話:「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

至此,白起數十年來一向以殺滅敵人有生力量為最高原則的兵家思想產生了動搖,他從這四十萬人命之中學會了從經濟、軍事、外交、天下形勢、人心向背等各方面來綜合考慮戰爭問題。一代殺神白起,反而在晚年,其軍事思想達到了一個全新的至高境界,可惜,可賀,可悲。

但轉過年九月,秋收之後,秦軍又有了充足的糧草,秦昭襄王又表示:「今寡人息民以養士,蓄積糧食,三軍之俸有倍於前,可伐趙矣!」白起馬上站出來表示反對:「」長平之事,秦軍大克,趙軍大破;秦人歡喜,趙人畏懼。秦民之死者厚葬,傷者厚養,花費巨大;而趙人之死者不得收,傷者不得療,涕泣相哀,勠力同憂,耕田疾作,以生其財。今王發軍,雖倍其前,臣料趙國守備,亦以十倍矣。趙自長平已來,君臣憂懼,早朝晏退,卑辭重幣,四面出嫁,結親燕、魏,連好齊、楚,積慮並心,備秦為務。其國內實,其交外成。當今之時,趙未可伐也。」可惜秦王不聽,仍然派王陵攻趙,果然不克。

這下秦王沒了面子,又跑去找白起出馬, 說:「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萬。君前僅率七萬之眾入楚,拔鄢、郢,焚其廟,東至竟陵,楚人震恐,東徙而不敢西向。韓、魏相率,興兵甚眾,君所將之不能半之,而與戰之於伊闕,大破二國之軍,流血漂鹵,斬首二十四萬。韓、魏以故至今稱東藩。此君之功,天下莫不聞。今趙卒之死於長平者已十七、八,其國虛弱,是以寡人大發軍,人數倍於趙國之眾,願使君將,必欲滅之矣。君嘗以寡擊眾,取勝如神,況以強擊弱,以眾擊寡乎?」

已經脫胎換骨了的白起當然不會去,他表示自己已經不是當年那個屠戮百萬的白起了,於是苦口婆心給秦王上課:「」是時楚王恃其國大,不恤其政,而群臣諂諛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離,城池不修,故起所以得引兵深入。今趙經長平之殤,乃養孤長幼,以益其眾,繕治兵甲以益其強,增城浚池以益其固。主折節以下其臣,臣推禮以下死士。至於平原君之屬,皆令妻妾補縫於行伍之間。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猶勾踐困於會稽之時也。臣見其害,未睹其利。又病,未能行。」

秦王仍然不聽,又再增兵攻打邯鄲,仍然不克,且損失慘重,白起表示:「不聽臣計,今果如何?」

秦王大怒,乃強逼白起上戰場:「君雖病,強為寡人卧而將之。有功,寡人之願,將加重於君。如君不行,寡人恨君。」,白起乃強起病體,下跪頓首,以死相勸:「臣知行雖無功,得免於罪。雖不行無罪,不免於誅。然惟願大王賢臣愚計,釋趙而養民,以諸侯之變。撫其恐懼,伐其驕慢,誅滅無道,以令諸侯,天下可定,何必以趙為先乎?此所謂為一臣屈而勝天下也。臣聞明主愛其國,忠臣愛其名。破國不可復完,死卒不可復生。臣寧伏受重誅而死,不忍為辱軍之將。願大王察之。」

時間靜止了,兩個年過花甲的固執老人你看著我我看著你,互瞪了足足三分鐘,誰都不肯讓步,誰也不肯鬆口,憤怒,僵持,凝結……

終於,秦王走了,拂袖而去。白起沒有起身送行,他靜靜的坐在空蕩蕩的房間里,面如死水,身如浮雲……

他明白,自己的生命即將湮滅,六國的噩夢即將終結,他們又可以苟延殘喘一段日子了。到頭來,范雎、大王與自己的爭鬥,還是一個兩敗俱傷的結局,三個遲暮的老人,終於還須為自己的固執付出代價。他們,已經無法回頭了……

果不其然,公元前258年十月,君臣雙方的關係正式宣告破裂,秦昭襄王下達詔書,削去武安君白起所有官爵,降為士卒,並命他立刻遷往陰密,不準再在咸陽城中逗留。陰密這個地方在今天的甘肅省靈台縣一帶,是個鳥不拉屎的地方,看來,秦王這次是要拿白起當屈原辦了。——流放你到大西北吃西北風去。你要是想學屈原跳河,也可以,只可惜你大概沒有屈大詩人的才氣,寫不出流芳百世的文章來。

十二月末,秦昭襄王派人日夜驅趕白起。白起不能忍,忿然離開咸陽

寒風瑟瑟,咸陽城內一片肅殺,白起早早的收拾好衣物,帶著兩個隨從,趁著街道上人流尚少,悄悄的出了咸陽西門。天色尚早,城門口沒有幾個百姓,然而數十名守城士兵卻畢恭畢敬的站在道路兩側,集體目送白起離去,神情中,充滿了敬仰、哀傷與不平。

在他們眼中,武安君再落魄,也是一個神,范雎再發達,也是一條狗。

守城的將領從前是白起的老部下,他面色慘白,嘴唇翕動著,跪倒在白起面前,泣不成聲:「武安君,好走……」

白起苦笑:「我已經不是什麼武安君了,現在我什麼官爵都沒有,只是一個普通的士伍而已。」

「不,您永遠是我們的武安君……」全體士兵齊刷刷跪下,齊聲道。

白起搖頭,慘笑,不顧而去。

武安君,一路好走……

另外一邊,范雎又在向秦昭襄王告刁狀:「吾聞白起之行,其意尚怏怏不服,大有怨言。其託病非真,恐適他國為秦害。」

這又是在胡說八道了,白起殺六國之人無數,就算他滿心都是怨望,也不可能投奔他國,除非他瘋了。

秦昭襄王卻大以為然——不管怎麼說,白起只要活著一天,他的那些部下就一天不會死心,寡人一定要殺只雞給猴看看,因為再好的雄雞,不能用,也是一隻瘟雞,留著只會傳染禽流感。為了秦國的百年大計,寡人只能對不起你了白起,你在陰間不要怪我。

於是,秦王派了幾個使者,帶了一把寶劍,追上白起賜給他自處。

天色漸漸亮了,然而還是灰濛濛的,景色甚不明晰,白起一路來到咸陽城外的杜郵驛站,停下來歇息並吃早飯。

遠處突然飛來幾輛戰車,幾名高大的武士下車,看著白起,滿臉急切。

司馬梗、王翦、蒙驁、胡傷、鹿公、張若、將軍摎,沒有在前線的秦軍高層元老基本上都來齊了。

白起苦笑:「諸公可是來送我的么?起戴罪之身,有何可送,徒惹小人口舌。」

「武安君所言小人,乃應侯范雎乎?此人向大王進讒欲殺君,君宜速走!」

原來是來報信的。

白起慘笑:「吾常謂秦非成業難,得賢難;非得賢難,用之難;非用之難,信之難。大王不能信我,起伏誅便是。」

司馬梗等還要再勸,又有幾輛戰車飛馳而至,正是秦昭襄王派來的賜死的使者們。

「白起心懷怨望,屢次犯上。寡人念汝昔日有功,不忍加刑,現賜汝利劍一口,便可自裁!」

白起持劍在手,痴痴的看著天空。只見一行候鳥振翅飛過,風一刀一刀的吹著,嚴寒刺骨,天地一片冷寂。

良久,白起一聲長嘆:「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

看來,一代殺神,一代人屠,在臨死之前,也終於幡然悔罪了。畢竟,無論在任何時代,無論是任何理由,殺降都是永遠無法洗脫的暴行,何況是四十萬如此大規模的殺降,也就是說,無論電視劇《大秦帝國之崛起》如何給白起洗白,無可辯駁,白起就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戰犯,而且他自己也認為自己理應為此罪償債還命。在客觀上他是被秦王賜死的,但他在死前並沒有怨恨秦昭王,而是將死亡視為命中注定的謝罪。相信他在生命的最後一段日子裡一定是在日日反思,夜夜難寐。

所以,死亡對他實是一種解脫,於是,白起大笑一聲將寶劍往頸上一抹,黑色的血漿衝天四濺,一個巨大的身軀重重倒下,在驚呼聲中,天上的候鳥四散。

死神死了。

原來死神也會死,不知道死神到了地下,閻王爺會不會收他。


秦王將白起趕出了咸陽,又怕其怨恨,大家都知道,白起用兵如神,如若活著,養精蓄銳,後果,,,於是賜死給白起。
受不了一群答題的,問怎麼死的直接說不得了,各種拐彎抹角,矯情。墨跡。
最煩這種答題的。多看看正史資料,拿干鍋出來給知乎上的朋友看看。
題主問怎麼死的,部分答主說一大堆故事,還是活著時候的故事,有意思?

不說閑話了,煩這種答主,要是我員工,我第一個開這些人,矯情

之前已經回答給題主朋友白起的死,接下來咱說前因後果,也就是正兒八經的深度探究白起死

秦王想讓白起攻打邯鄲,白起深知時機不對,去了送死亦或損失慘重,於是不去。嘎嘣利落脆。痛快!
而後,秦王讓范雎去請,白起再次拒絕,這次的理由是生病了
秦王派別人去攻打趙國,大敗而回。白起就嘲諷秦王,說我早就說了,你不信。
好傢夥的,這一下子,呼啦嘛巴扎黑就把秦王徹底惹怒了,秦王這次強制執行,讓白起攻打,秦王的想法是,你要再拒絕,那就不怪我不客氣了。
白起表示,病重,沒空。
於是,罷免白起任何職位,成功成為小兵。
你以為是白起的革命奮鬥史第二季,還是事業的第二春潛伏期。
哈哈哈哈哈哈,並不幽默,都錯了。
這條路直通死亡
白起被秦王轟出了咸陽,走時,配合著秦胖子的一句,你個瓜皮,連西紅柿你都種不出來,留你何用。
而後,秦王怕白起怨恨他,於是快刀斬藕絲
崩查一下子,白起結束了生命,而且,還是賜死給白起,
秦王送給白起一個禮物,名叫死

ps 經常研究歷史,隔壁是北大退休的歷史學教授林大爺,忘年交,白起的問題也一起聊過


剛巧我在寫《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歷史》專欄,寫到白起之死時,急於推進故事,所以沒詳寫,剛好趁這個問題多說一點。

先說問題答案:公元前257年,白起被秦昭襄王賜死。

37年前,也就是公元前293年,這一年是秦昭襄王即位的第14個年頭,韓、魏聯軍攻打秦國。

這一事件的背景,要從孟嘗君雞鳴狗盜逃回齊國說起。

八年前,孟嘗君接受了秦昭襄王的offer,滿心歡喜的來到秦國要擔任秦國的丞相一職。結果被秦昭襄王給軟禁起來,差點連命都沒了。

所以,孟嘗君很生氣,他逃回齊國以後,就積極聯合其它諸國,合縱攻秦。

公元前296年,齊、魏、韓、趙、宋五國組成聯軍,攻伐秦國,秦軍節節敗退。

秦昭襄王無奈之下,只好割地求和。

也就是說,公元前293年的秦國,其實和其它六國之間處於一種非常微秒的平衡之中,如果應對失當,很有可能會陷入萬動不復的境地。

所以,已經沒落許久的韓、魏兩國,才有膽量組成聯軍,再次攻秦。

就在這個時候,秦國的丞相魏冉推薦了一個年輕人為將,在伊闕大敗韓、魏聯軍。是役,斬首二十四萬,活捉聯軍統帥公孫喜,奪五城而還。這個年輕人也被嬴稷任命為國尉。

這個年輕人是秦國人,嬴姓,白氏,名起。先祖為秦國公族,所以也可以叫他公孫起。經過此役,白起嶄露頭角。

如果說是白起挽救秦國於危亡之間會有點太大了,但至少可以說是白起逆轉了當時的局勢,使秦國在軍事上徹底翻身了。

此後,白起在三晉大地上縱橫馳奔,所向無敵,三十餘年來,無一敗績,無一敗績,無一敗績。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自殺的
秦王使王齕代陵將,八九月圍邯鄲,不能拔。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將兵數十萬攻秦軍,秦軍多失亡。武安君言曰:「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秦王聞之,怒,彊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稱病篤。應侯請之,不起。於是免武安君為士伍,遷之陰密。武安君病,未能行。居三月,諸侯攻秦軍急,秦軍數卻,使者日至。秦王乃使人遣白起,不得留咸陽中。武安君既行,出咸陽西門十里,至杜郵。秦昭王與應侯群臣議曰:「白起之遷,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餘言。」秦王乃使使者賜之劍,自裁。武安君引劍將自剄,曰:「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殺。武安君之死也,以秦昭王五十年十一月。死而非其罪,秦人憐之,鄉邑皆祭祀焉。


死於絞刑

《戰國策》:「應侯欲伐趙,武安君難之,去咸陽七里,絞而殺之。今文信侯自請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處矣?」這段文字出自《戰國策·秦策·文信侯欲攻趙以廣河間》,是甘羅的一句話。當時,秦國丞相文信侯呂不韋想派張唐到燕國去,但張唐不想去。於是甘羅就去說服張唐,他先問張唐,他的功勞和白起的功勞是的更大,張唐說,當然是白起了。甘羅接著又問呂不韋和應侯范睢誰更獨裁,張唐說呂不韋,於是甘羅說了上面那句話。從這段文字看白起是「絞而殺之」,是受絞刑而死。 請關注百家號:王孫阿狸王孫阿狸-百家號


我是一國之君,國內存在著一個民眾心裡的神,那到底誰是一國之主?


《秦時明月》說:

諸子百家之中,農家是人數最多的一派。先前大秦武安君白起多次帶兵攻伐六國,殺人百萬,與六國結仇頗深。後人只知他是被賜死,其實是前任農家俠魁用神農令召集農家六堂頂尖高手除去的。


功高震主


戰國策說他是被絞殺的


有德無才是愚人,有才無德是小人。歷代帝王要的是忠誠度。白起能耐也大,功勞也大,做人可能也就不低調了,時間一長就跟領導唱反調了,那你說,他能不死嗎……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王國維所說「中國文化之變革莫劇於殷、周之際」?
春秋時期,為什麼那麼多年輕人都想拜孔子為師?
晉國有可能不分裂嗎?
諸子百家為什麼編了很多鄭國、宋國的段子?
如果把戰國時代的勢力範圍套用在現代中國,哪國最有希望統一天下?

TAG:中國歷史 | 中國古代歷史 | 春秋戰國東周 | 中國古代戰爭 | 白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