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中「茄鯗」是庚辰本的好吃還是蒙府本的好吃?

「茄鯗」庚辰本做法:
鳳姐兒笑道,這也不難。你把才下來的茄子把皮籖了,只要凈肉,切成碎釘子,用雞油炸了,再由雞脯子肉,並香菌、新筍、蘑菰、五香腐乾,各色乾果子俱切成釘子,用雞湯煨乾,將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磁罐子里封嚴。要吃時拿出來,用炒的雞瓜一拌就是。

「茄鯗」蒙府本本做法:

鳳姐笑道,這也不難。你把四、五月里的新茄包兒摘下來,把皮和稿子去盡,只要凈肉,切成頭髮細的絲兒,晒乾了,拿一隻肥母雞靠出老湯來,把這茄子絲,上蒸籠蒸的雞湯入了味,再拿來晒乾。如此九蒸九曬,必定曬脆了,盛在磁罐子里封嚴了,要吃時,拿出一碟子來,用炒的雞瓜子一拌就是了。

相關問題:

按照古代文學作品中記載的方子做的菜好吃嗎? - 知乎

紅樓夢裡的茄鯗(xiǎng)有誰做過? - 知乎


一顆碩大的茄子為何會蹤跡不見?

幾番凌虐後茄子到底變成了什麼鬼樣子?

它究竟做錯了什麼以至於要被分屍?

歡迎收看第一期的【走進不科學】呃不對,是【補腦洞】節目。

【茄鯗】怎麼做?

來自於《紅樓夢》四十一回鳳姐的口述。

不同版本的《紅樓夢》里,做法也不太一樣。


看起來很壕的庚辰本做法:

你把才下來的茄子把皮籖了,只要凈肉,切成碎釘子,用雞油炸了,再由雞脯子肉,並香菌、新筍、蘑菰、五香腐乾,各色乾果子俱切成釘子,用雞湯煨乾,將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磁罐子里封嚴。要吃時拿出來,用炒的雞瓜一拌就是。

做起來像煉丹一樣的蒙府本做法:

你把四、五月里的新茄包兒摘下來,把皮和稿子去盡,只要凈肉,切成頭髮細的絲兒,晒乾了,拿一隻肥母雞靠出老湯來,把這茄子絲,上蒸籠蒸的雞湯入了味,再拿來晒乾。如此九蒸九曬,必定曬脆了,盛在磁罐子里封嚴了,要吃時,拿出一碟子來,用炒的雞瓜子一拌就是了。


反正不管哪種做法,劉姥姥聽了都肝兒顫。書里她搖頭吐舌說道:「我的佛祖!倒得十來只雞來配他,怪道這個味兒!」

要復刻,先選貨!

考慮到《紅樓夢》的創作年代以及相關背景設定(我覺得吧,作者要是真的吃過並了解過這道菜的做法,想來也應該是在童年時期,金陵曹家獲罪被抄之前)。

所以食材上我盡量會選一些乾隆之前在南京就已經出現的食材,那些民國後引進的和解放後成精的可不在考慮範圍


茄子 = 長茄子
在常見的圓茄子,長茄子和細長的茄子里我選擇了南方常見的長茄子。

香菌 = 香菇
這是一個比較討巧的選擇,在眾多香氣較重的菌菇里,香菇算是比較易得的。

新筍 = 春筍乾
季節的緣故,沒有拿到新筍,於是用春筍乾來代替,雖然香氣略差,不過口感上卻有一定的提升。

蘑菰 = 口蘑
蘑菰也就是蘑菇,參考了《隨園食單》後鎖定了「口蘑」這一品種。其實市面上常見的「口蘑」並非真?口蘑,而是「雙孢菇」,這種菇1935年才開始在中國栽培。真口蘑其實是一種產自張家口一帶的野生蘑菇,價格也較高。目前除張家口出產這種蘑菇之外,內蒙也是個不錯的產地,於是我淘了一袋內蒙產的干口蘑。

五香腐乾 = 茶干
既然背景是金陵,那麼南京橋林的茶干應該是比較扣題的。他家的茶干是橋林鎮的特產,距今也有100多年的歷史,拿來做前清的菜也不算過分呢。

各色乾果子 = 栗子、松仁、核桃
這可確實有些難度了,幾個版本的紅樓宴里對於乾果的選擇都各有不同。經過果殼幾位植物學家的考證,我在乾隆年間南京一帶最常見的幾類乾果里,選擇了栗子、松仁和核桃,原因大致有這麼幾個:因為要「用雞湯煨乾」 ,所以最好選擇一款可以煮的果子。栗子經煮,且能給這道菜中加入「甜」這一味;而松仁與核桃本身的香氣也足,是可以拿來煮的乾果。至於當代菜式中最常見的雞肉良伴花生米,由於傳入中國的年代不確定,就棄之不用了。

說完選材,聊做法

兩個版本差距其實還挺大的,蒙府本看起來很玄學,而且越看越不對勁,相比之下庚辰本的做法就實際的多了,雖然很麻煩……


那我先從庚辰本開始做起。

1

先將所有的食材處理好。

茄子切成了碎丁;栗子、雞胸、筍乾、香菇、口蘑、茶干均切碎;松仁和核桃仁在平底鍋上用小火烘烤一下,除去多餘的水氣後用臼搗碎。


2

事先買了一隻肥雞,煮了鍋清雞湯,使雞湯上的油,用中大火煎茄子丁(雞油的煙點比較低,不適合直接拿來炸)。

3

將茄子丁取出後,再稍微快炒一下雞丁,讓雞肉先過一下火,多少有些鑊氣。

4

取出雞肉,再將茄丁下鍋,把筍、茶干、香菇和口蘑的混合物也放入鍋中,這個時候茄子和混合物的比例大致為10:7。

5

拌勻後加入雞湯和栗子丁,栗子不怕煮,早些下鍋還能多煮出點兒甜味兒。

6

水收到一半的時候下雞丁,太早放入雞丁肉會變老,太晚又會失去那一絲咬勁兒。

7

湯汁收乾的時候淋一些香油,再用糟油拌好(糟油的量取決於不同品牌的鹹度,所以建議拌之前先嘗一下,以免下重了),最後撒上之前搗碎的果仁,就可以封起來放冰箱。

8

這就是做好的茄鯗了,要吃的時候炒一點雞瓜,拿來拌一下剛剛好。

(關於雞瓜,查了些資料後我比較偏向於相信是雞裡脊或者雞小胸,那一塊的肉比較嫩,快炒後和茄鯗拌在一起,兩種雞肉會帶來不同的口感。)


這個版本的茄鯗確實如劉姥姥所說『雖有一點茄子香,只是還不像是茄子』,儘管調味不重,但是其他食材的味道強到完全可以蓋住茄子本身。


有趣的是其中的茄子像極了鬼屋中的幽靈,每一口它都會蹦出來告訴你它就在那裡,你又很難找到它。

——————我是蒙府的分割線——————


相比之下蒙府本的看起來就簡單多了,除了……九蒸九曬,而且還是頭髮細的絲兒……

其實九蒸九曬這個說法最早出現於道教,煉外丹講究九轉金丹,在食物中的體現就是青精飯,也就是後來俗稱的烏米飯。唐代很流行。後來成了個虛詞,用來形容製法繁複。

1

於是首先我把長茄子去皮去籽後切絲。

2
原文的做法到了這一步理應用雞湯蒸茄子,讓茄子吸足了雞湯的風味。

然而這種通過蒸,使食物吸味的做法完全是異想天開。湯中的鮮味主要來自於氨基酸,這種物質通過蒸是無法揮發並附著在食物上的,什麼湯都不行。

考慮到之所用『蒸』,許是因為怕茄子在高溫下長時間燉煮會被煮爛,所以我選擇了低溫sous vide的方式來『煮』茄子,不過礙於家庭廚房設備的局限於是我便用了我最常用的道具——電飯煲。

將茄子絲和適量的雞湯密封在塑料袋裡(密封袋或保鮮袋一定要選擇可以加熱的材質,不然會有食品安全問題)。

3

電飯煲加水並開至保溫檔(我家的這款電飯煲在保溫狀態下水溫恆定在62度上下),用夾子固定,低溫慢煮2小時。

——是的,用電飯煲來做低溫sous vide,這是我在家所能實現的最高科技的烹飪手法了。

4

取出茄子,用廚房紙吸干水分後放入烤箱,用90°C的低溫烤1小時,烤成茄子干,於是我們便得到了蒙府本的茄鯗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什麼鬼!

這是在逗我~!?

這可是一整隻茄子啊!

竟然只剩下這些~!?

我盯著這包東西越看越不對勁……

朝陽區的群眾請不要舉報我,我,我,我……我可是住在海淀的啊!

對了,也許你想問問味道的事兒……

……

……

……

……

……

……

……

……

……

……

……

……

……

……

……

……

……

最後讓我們拿兩種茄鯗一起配個飯來吃吧!

鳴謝

感謝家屬 @亦團團@無不散席@默識先生@蔣尋 老師 對本文眾多資料文獻提供的幫助

感謝 @聞佳 老師對於本文內容的深度編輯和建議修改

本文章首發於我的微信公眾號【雨前羽街】(plumestreet) 所以未經許可請別轉載,不然把你做成茄子!


並不知道真的做起來什麼樣兒,不敢隨便說。。

庚辰本里的香菌、新筍、蘑菰、五香腐乾之類都很配雞肉,所有料包括茄子都是切丁簡直棒(個人最討厭菜里這個丁那個塊、這個絲那個末兒的了,口感不統一,搛起來都不均勻)。而且至少我見過的許多家常做法,茄子本都是要先炸的,再加配料燉著,然後收汁出鍋。庚辰本的流程標準,看著就像個菜。

蒙府本那個切成絲兒,來來回回蒸了又曬,猜測茄子大概只剩裡頭的纖維了吧。用雞湯蒸著入味,指望著水蒸氣帶出些微乎其微的氨基酸給茄子入味,不科學啊。若是把雞湯澆上去、再收干,還行得通些。何況最後曬得都脆了,又切得那麼細,豈不是很容易碎成末子?另外一般晒乾的乾貨哪有封在罐子里的?最後還拿這脆得乾巴巴的東西拌雞肉,怎麼都看著不大像正經做菜。


小時候家裡愛做茄子紅燒肉。我讀書去的時候,常嫌豬肉燒著煩,不如雞肉可以無腦亂燉又易得,於是熱衷於拿雞肉告慰腸胃,看起來倒像庚辰本做法的平民版。

條件有限什麼新筍乾果之類自然免了,拿些超市買的便宜雞腿,剔肉切丁,腿骨少加些水熬著湯,帶皮的腿肉在鍋里慢慢煸出雞油來。拿雞油煎了茄丁,倒進香菇丁雞腿丁一起加作料大火炒一炒。腿骨熬的湯濾乾淨了兌進去收干。
糟油不常有,最後看著撒些蔥花,點些麻油花椒油之類也就開動了。

更多時候不講究造型,茄子隨便撕了搓鹽擠去水,稍稍燉久一點,鍋鏟一蹋就爛了,拌飯可以吃兩大碗,放涼了一樣好吃(因為雞腿帶皮,菜汁會成凍的,蓋在熱飯上尤佳)。如果有長豇豆撅段一起燉綿了也是很下飯的。
從來沒有機會試過瓷壇封存,無論燒多少,出來一定會被搶光。

結論是雞油煸茄子很配,雞肉烀茄子也是很配(如無庚辰本那樣額外的雞油渥著,還是用雞腿肉比雞脯更鮮嫩)。如有鮮筍可太好了,小時候喝雞湯時就知道雞和筍極配了。庚辰本所載,大約就是把這個家常菜精細做了的版本。

第二種里的「頭髮絲」和「九蒸九曬」都是戲劇誇張,和上下文並不協調,疑為後人亂改,不必照做。關於菜譜本身我仍有不少意見:
據我多年偷懶的經驗教訓,茄子直接蒸煮易澀(就是一種很難描述的生茄子味),用油才壓得住,蒸拌茄子也是要潑了熱油才好吃的。如此種所載,不過油又拿去曬,那茄子會澀成殭屍的。
另外,不經油炸的蒸煮蔬菜基本沒法曬「脆」,再脫水也是更接近於僵硬型而不是酥脆型。切成細絲倒是可以脫水到脆硬的,但那早就沒法吃了,磨牙還差不多。
最後,曬到干透的茄子殭屍真心不需要瓷壇密封,黴菌什麼的都不稀得吃它。

PS,第一種尤其適合留學生,歐美超市裡的大胖茄子這麼燒也好吃。(作料就按照紅燒雞腿什麼的思路放就好了,加點蒜很配茄子~)


【多圖預警】
我偏個題,這道菜姜波曾經考證過,也曾經在央視一個節目上做過。我找到了之前看的截圖(姜波的介紹在最後)
根據姜師傅所說,小說里的描述是不太現實的,雖然實際上確實有這道菜,但是做法跟小說中的差別會是挺大的。

中間做法就不貼了,想看的可以點開後面的鏈接直接看視頻。
直接看效果吧:

視頻地址:http://travel.cntv.cn/2015/10/24/VIDE1445624998997344.shtml

ps:


讀第一個版本感覺自己都拿起了大茄子在高興的做好吃的。
讀第二個版本覺得自己像茄子一樣被人虐來虐去。
以上。


第一種看起來相對好吃些,讀起來也好聽,有回答已經解讀過鳳姐的發音節奏了。
第二種更費錢,更切合「奢靡」的門風描寫,也更符合下一句劉姥姥感慨:「我的娘,這倒要幾十隻雞來配它」(原文記不清了,大概如此)
否則按照第一種的說法,頂多四五隻雞就能搞定了。

個人感覺都不好吃。簡直跟茄子沒啥關係。
大觀園人人吃油膩的,她們自己也受不了。司棋要改善伙食,只肯要一碗雞蛋羹,「燉的嫩嫩的」;寶玉餓了,只要一份粳米飯,配三四個小鹹菜,或者直接茶泡飯;有人病倒了(記得巧姐和晴雯都是如此),傳統做法就是「靜靜的餓上兩天」……
全府上下都是高血壓高血脂風險人群。長成林妹妹那副樣子實屬不易。


四、五月里的新茄包,去皮反覆蒸的話會爛掉- - 別說頭髮絲,切成條都夠嗆吧。作為蒜茄子愛好者我很懷疑這麼做出來的只能是烀茄泥了。


我做過第一個版本的。買了好多配料。攢了三四個月的雞油(家貧,無從日日置雞以吃)。從茄子下鍋我就後悔了。你以為炸出來是焦的?too young too simple 黏不垃圾好噁心的感覺……而且不論火多大,都是一種油燉的味道,對不起,容我去吐一會兒……然後嚴格按照書上所述步驟,於是我對自己的廚藝產生了深深的懷疑……真的一點味道都沒有,相信我。我一直很奇怪,怎麼都是好東西,配在一起,就這麼難吃。我是誰啊?是中華大地上長出來的中國人!於是,我自己改進了一下,用蛋液和麵糊把茄子裹一下,希望他能硬起來!然後,然後它粘鍋了,一鍋的油煮麵糊糊,然後我挨打了,以20歲高齡挨打了。於是我準備一天一個紅樓菜的計劃泡湯了,不過之前做的杏仁茶蠻好吃的。題主可以試試。


別的不說,第二種文筆比第一種差好多啊,明顯啰嗦,文位元組奏差。


王熙鳳是個說話口聲簡斷的,她把寶玉的丫頭小紅挑過來也是看上小紅說話伶俐口齒清晰這一點。

鳳姐笑道:「怨不得你不懂,這是四五門子的話呢。」說著又向紅玉笑道:「好孩子,難為你說的齊全。別像他們扭扭捏捏的蚊子似的。嫂子你不知道,如今除了我隨手使的幾個丫頭老婆之外,我就怕和他們說話。他們必定把一句話拉長了作兩三截兒,咬文咬字,拿著腔兒,哼哼唧唧的,急的我冒火,他們那裡知道!先時我們平兒也是這麼著,我就問著他:難道必定裝蚊子哼哼就是美人了?說了幾遭才好些兒了。」李宮裁笑道:「都像你潑皮破落戶才好。」鳳姐又道:「這一個丫頭就好。方才兩遭,說話雖不多,聽那口聲就簡斷。」說著又向紅玉笑道:「你明兒伏侍我去罷。我認你作女兒,我一調理你就出息了。」

庚辰本的寫得有聲有味兒,讀之見其景,腦海中自然地會浮現神采飛揚的熙鳳穿著一身縷金百蝶穿花大紅洋緞石榴裙有聲有味兒地和劉姥姥說茄鯗,逗得大家樂呵呵的樣子,吃飯的氣氛更好了。反觀蒙府本,感覺說完就冷場,就和百度知道里的菜譜一樣,哪有半分王熙鳳的情味兒。

話說淘寶還真有賣茄鯗的嘞。


蒙府本的做法更切中「鯗」字。
鯗,字義是剖開晒乾的魚。江南有鯗魚,白鯗鰻鯗,是把魚洗凈剖開腌過,拿竹籤穿起來晾乾製成。蒙府本有曬的過程是符合的。
俞平伯有一篇隨筆,也是講這兩個版本不同製法的。隨筆中「正本」和蒙府本一致,但正本不稱茄鯗稱茄胙。
一位紅學大家[原記為鄧雲鄉先生,查了紅樓風俗譚卻不是,暫且虛表候查]提到過西南制茄乾的辦法和茄鯗很像,或許是來由。
我媽媽是湘人,家裡做茄子胙的方法是把下來的嫩茄子剖開兩半,蒸過之後曬,曬到半干加鹽和辣椒還有一些佐料,封進土罈子里,吃的時候拿出來加油蒸過。口感不脆,棉絮一樣軟爛,咸,腌味比霉乾菜更濃,有一點點臭鱖魚聞起來的味道[也許這裡聯繫上了鯗?],我吃不出是茄子,但茄子胙愛好者表示特別香。
家鄉還有一種糟辣椒,我的最愛。糟辣椒是生辣椒剁碎加鹽和姜蒜腌制的。後來我在江南吃到各種各樣的糟菜,和鯗胙最大的區別就是有糟汁糟油,糟辣椒也會糟出很多辣椒汁,而鯗胙是晒乾的。
綜上,我認為蒙府本才能稱茄胙或茄鯗,庚辰本的做法應該叫做糟茄。

曬過之後茄子縮很多,所以頭髮絲一樣的茄子,九蒸九曬是不可能的。紅學家認為是仿照了洛陽水席蘿蔔絲經過九蒸九曬製成的牡丹燕菜,我沒吃過牡丹燕菜,不知道像不像。就我吃茄子胙的經驗,除非像我媽媽和其他愛好者一樣愛茄子胙,大概是不會覺得好吃的。
庚辰本的做法據試作的朋友講不好吃,還不如宮保雞丁,不過被其他一心嚮往茄鯗的朋友否認了,結論為她做得不好,沒吊出好湯(^ω^)


十二個關注的人里,有懂紅樓的,又有一個特別懂吃。

僅僅從吃的角度來說一下。

食不厭精,但兩種做法各有異同,相同的:

第一,茄子去皮,只用凈肉。自然茄子的籽也是去掉的。茄子皮會太韌,茄子籽較硬,都跟茄子肉口感不統一,去掉是正確的,不過茄子皮真的很好吃,可惜了。

第二,最後瓷罐密封。我老家有個將茄子蒸熟、晒乾、陶罐密封的做法,做出來的茄子能香到鄰居的鄰居家。新鮮的茄子是沒有什麼香味的,劉姥姥說有些茄子香味,這茄子香味大概就來源於這個密封。

不同處:
一切丁,一切絲,細絲。切丁的油炸、煨,切絲的曬、蒸,炸和曬都是去除茄子里的水分的,曬的會更干一點,韌一點,我個人更喜歡曬的味道。
切絲的順著茄子的纖維方向切,別切那麼細就好了,頭髮絲誇張了,至於九蒸九曬也是湊數虛指,感覺差不多就行了,不然有可能曬沒了吧。
切丁的跟鮮筍,香菇等拌著煨的,聽起來不錯,但是,除了香菇筍,還有個「各色乾果」!這可怎麼吃?老乾媽辣三丁嗎?加葡萄乾腰果杏仁松子花生,湊齊了算個五仁茄鯗 。。。根本無法想像乾果混合著密封后的茄子混合起來的味道。別加這些乾果,味道應當還是很香的,味道和口感也很豐富。
茄絲有晒乾這個步驟出香,個人更喜歡茄絲。

不過看這雞油雞湯雞肉,大觀園的人都很喜歡吃雞,所以,最好吃的不是茄子,是雞肉。
寫這麼多沒有一點食慾的文字,還是睡吧。


沒實驗過。但是蒙府本的寫法太像煉丹了。。。九蒸九曬的茄子不成粉末了么?應該是庚辰本的家常些,好吃。


你們應該看看北京社科院李寶臣先生的《禮不遠人》這部書的第五章:

紅樓「茄鯗」的美食玩笑

你們在這裡所說的一切,都是一個笑話,這真是一本正經的胡說啊


1:「茄鯗」庚辰本做法:茄子丁用雞油炸,是為了給茄子定型並增加脂香味,雞脯子肉,增加鮮味,香菌、新筍、蘑菰、也是增加鮮香味,五香腐乾,提味的,各色乾果子,提色提味。香油,糟油,增加香味,加炒的雞瓜拌,應該是豐富口感。所以這道菜是:茄子口感綿軟,口味鮮香,回味有菌香和糟香,你閉上眼睛,彷彿舒服得在床上打滾的不要的不要的!
2:「茄鯗」蒙府本本做法:茄子經過九蒸九曬,讓茄子反覆吸收了雞湯的鮮香味,改變了質感,盛在磁罐子里封嚴了,是隔絕了空氣,保持茄子的脆勁,用炒的雞瓜子一拌。口感是脆脆的茄子絲混合上雞絲的軟嫩,口味除了鮮香還是鮮香,這時你根本閉不上眼睛,口腔里的爆碎和鮮香,讓你不自覺的想脫了衣服嗨起來。
一個溫柔優雅,一個大方單純,看個人喜歡了。


感覺必然是庚辰版的。。可能是先入為主 覺得各色乾果子切成碎丁子會超帶感


都是雞肉味,第二種嘎嘣脆。


顯然庚辰才是真生活啊!


以前做過還有照片,不過電腦不在手邊。不管什麼做法,做出來都難吃。至於紅樓宴,鄧雲鄉先生的感覺根本不是《紅樓夢》中所寫之物,而是「宮保雞丁加燒茄子……」(《紅樓風俗譚》)


這裡的兩種做法,一種是茄子去皮→取凈肉切成丁→雞油炸→摻入配料→雞湯煨乾→香油收→糟油拌→裝入磁罐子里封嚴→吃時用雞瓜一拌。如果照此辦理,這裡的配料(雞丁、香菌丁、蘑菇丁、五香豆腐乾丁、乾果丁)多於主料(茄子丁),簡直是大雜燴。而且五香豆腐乾和乾果均不適宜於用煨法加熱,也影響雞味。再有,用雞油炸、香油收、糟油拌,也顯得煩瑣而油重。


另一種的流程是:茄子去皮和穰子→取凈肉切絲→晒乾→上蒸籠蒸使雞湯入味→再晒乾(如此九蒸九曬)→裝入磁罐子里封嚴→吃時拿炒的雞瓜子(雞丁)拌。這種製法合理的地方是它符合「茄鯗」這個名稱。因為「鯗」者,乾魚或臘魚也。這在浙東沿海一帶最為常見,如黃魚鯗、明脯鯗、鯽魚鯗等,其製法是將活魚剖開,去內臟,用鹽腌過,在陽光底下晒乾,使它失去水分而耐久藏;要吃時,先在溫水中泡軟,然後入鍋加佐料進行烹調。南宋錢塘人吳自牧的《夢粱錄》卷十六中可以看到,當時杭州市場上有「鯗鋪」,所列各種海味、魚鯗,蔚為大觀。所以茄子切絲蒸熟,使雞湯入味後晒乾,這確是鯗的製法。雖然「茄鯗」之名未見著錄,但「瓜鯗」(瓜干)、「筍鯗」(筍乾)是確有此說法的。唯「九蒸九曬」無疑是誇張之詞。試想茄子絲蒸了曬,曬了蒸,反覆九次,而且要曬硬曬脆,可能嗎?

「茄鯗」到底是干臘腌漬的冷拌菜,還是現炒現吃的熱炒菜?屬於「鯗」「干」之類的食品,一般都可以存放很長的時間,而吃的時候則需要進行再加工,即加熱加上配料製成熱菜。但按照以上所述,放在瓷罐里貯存的「茄鯗」,當然是冷的,應是一盆冷盤。然而,為什麼吃的時候又要與炒熟的雞瓜子一拌?這顯然是不合理的地方。


說穿了,這段說得天花亂墜的描繪,無非表現王熙鳳幽默風趣,口齒伶俐。一方面誇耀賈府豪華闊綽,烹事精細,不同凡俗;另一方面哄騙鄉下佬劉姥姥,跟她開開玩笑,讓她驚奇得瞠目結舌,以博眾人一笑而已。


但是,話又得說回來,如果認為曹雪芹編造的「茄鯗」全無根據,憑空捏造,那也未必盡然。他一定有所聞,有所見,有所嘗,然後才在生活原型的基礎上調侃誇飾,加醋添油。茄子善於吸收各種鮮味,是一種可塑性極強的大眾蔬菜。所以除了能烹調出許多口味清醇、咸甜均宜的佳肴外,我們的祖先還發明了各種貯存和腌漬加工方法,使它四季咸宜而各具異味。如果我們排除小說中的一些不合理的誇張成分,誰能保證江寧織造曹家絕對沒有這種特殊製法?


都不好吃。。。第一個太油,第二個沒形。。。


推薦閱讀:

礦泉水的甜味來源是什麼?
桶裝薯片為什麼感覺沒有袋裝薯片好吃呢?
如何證明「我沒吃過屎也知道屎不好吃」這句話是對的?

TAG:食品 | 烹飪 | 紅樓夢小說 | 美食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