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到,明朝的嘉靖皇帝幾十年不上朝,但是為什麼國家沒有太大的動亂呢?


如某匿名君所說,不上朝不代表不管事兒。
可以參考萬曆三十一年內閣輔臣沈鯉的奏疏:

祖宗朝面決政事,至世宗末年,深居靜攝,始不面決。乃其時臣下之所稟承無不振舉者,夫章奏即政事,停章奏是停政事也,緩章奏是緩政事也。皇祖深居大內,而章奏批荅疾如風雨,遇有大事,又每於西苑召閣部文武大臣面賜商確。故其時庶政修明、人心震肅,亦自與臨朝稱制者不殊。

這話當然不全對。明朝皇帝不和大臣當面決策,是從成化朝開始的,沈鯉翰林儒臣出身未必不知道,只是拿祖宗來壓神宗而已。但明後期的政務決策,確實就是全靠文書傳遞來進行的。皇帝(及其私人秘書機構司禮監)和內閣聽取六部的意見來進行決策,只有發生大變故時才會召見群臣。只要皇帝有email就回,那政務自然也可以處理。直到崇禎朝,這一「新常態」才有所改變。


不上朝不代表不管事啊...


題主,你聽說過在家SOHO辦公嗎?


不去辦公室,不代表他不上班。不去上學,不代表他不自學。


這算半個不問是不是就問為什麼的問題。
所以說是半個,是因為嘉靖年看上去沒那麼亂。實際上光南倭北虜的問題,就已經讓明政府十分頭疼了。
之所以看上去沒那麼亂,除了皇帝雖不上朝但也能理政外,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經過大禮議的催化,地方宗族鄉約化的速度加快,自宋元以來的地方自治進一步發展。這保證了明政府對地方的相對有效的控制和賦役徵收。
還有一點是衛所制度的崩潰和以募兵、家丁的出現,這相對有效地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


嘉靖雖然不怎麼管事,但也不是純粹的糊塗蟲,這傢伙很聰明。手下大臣分成幾派,他平衡的很好,所以沒有一派可以控制他。而主要的兩派誰也拍不死誰,所以都不敢腐敗太過分。後期嚴嵩權勢熏天,還不是讓徐階給幹掉了。


其實嘉靖時期也並非沒有動亂,那時候正好是倭寇入華,整個東南一團糟,較為有名還有西南的岑猛之亂。總之這還是內閣制度好,萬曆更是數十年不上朝,國家也一樣運轉。


嘉靖是名義上的總統,國家事務主要由文官集團處理,由於明朝已經有一套成熟的文官體系,文官在大的思想上基本統一,皇權慢慢旁落,無法改變對抗這體系。要麼心灰意懶去玩了,要麼做自己喜歡做的。反正國家有人管,又亂不了套,只要我還掌握軍事也就是生殺大權就行,只有我還是皇帝就行。所以明朝中後期,官員由文官集團選出幾個能人來。皇上挑幾個首輔,看不順眼了換個。但無力對抗文官集團。另外就是放任太監坐大,和文官集團對抗。

只要皇上不折騰,國家問題不會出大的意外。


推薦閱讀:

荷馬史詩《伊利亞特》,為什麼以特洛伊之戰為主題?
自古草根出身的國王並不多,朱元璋算是成功的一位了。草根皇帝朱元璋執政期間到底是好是壞呢?
項羽尚未稱王,為什麼鴻門宴上稱項王?
50 年前北京有過降水量達 950mm 的暴雨嗎?

TAG:明朝 | 歷史 | 嘉靖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