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看待魯迅的:「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句話?對於當下有何借鑒意義?

魯迅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方塊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漢字也是中國勞苦大眾身上的一個結核,病菌都潛伏在裡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結果只有自己死。」如何看待?

我當然明白「時代局限性」,我是想問對於當下有何借鑒意義?


……就算高中生也知道「時代局限性」這幾個字。

好吧,正好又到了我引用QQ空間老文的時間。(請直接看第三段……)

由魯迅的《秋夜》所想到關於魯迅的二三事 - 羊V的大號記事本 - 知乎專欄


首先看看魯迅是在什麼樣的歷史背景下說出這樣的話的
這個歷史背景是:漢子拉丁化運動
然後我居然發現我沒有在文獻中找到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句話,誰找到告我下出處...
但是題主後面的幾句話出自《關於新文字
原文:魯迅--&>且介亭雜文--&>關於新文字
然後我們再來看看他在那個時期寫的一系列文字
魯迅--&>且介亭雜文--&>中國語文的新生
魯迅--&>花邊文學--&>漢字和拉丁化
魯迅--&>且介亭雜文--&>門外文談
答曹聚仁先生信
【魯迅文集·雜文集·且介亭雜文二集】論新文字
相比各位自然很少有人有閒情逸緻把他們都點開看完..
所以大家就聽聽我看完這些的對魯迅這個觀點的理解,覺得說的不對,若是能看看原文再反駁想必再好不過了。
魯迅支持漢字拉丁化原因如下
1、當時中國有十分之二(出自《中國語文的新生》)的人是文盲,那麼多數為根據,中國當時等於沒有文字,沒有文字的國度,自然走下坡路。
2、大眾文學,口頭文學由於人們不認字,無法流傳下來。

譬如乘涼,就有人講故事。不過這講手,大抵是特定的人,他比較的見識多,說話巧,能夠使人聽下去,懂明白,並且覺得有趣。這就是作家,抄出他的話來,也就是作品。倘有語言無味,偏愛多嘴的人,大家是不要聽的,還要送給他許多冷話——譏刺。我們弄了幾千年文言,十來年白話,凡是能寫的人,何嘗個個是文學家呢?即使都變成文學家,又不是軍閥或土匪,於大眾也並無害處的,不過彼此互看作品而已。還有一種是怕文學的低落。大眾並無舊文學的修養,比起士大夫文學的細緻來,或者會顯得所謂「低落」的,但也未染舊文學的痼疾,所以它又剛健,清新。無名氏文學如《子夜歌》之流,會給舊文學一種新力量,我先前已經說過了;現在也有人紹介了許多民歌和故事。還有戲劇,例如《朝花夕拾》所引《目連救母》里的無常鬼〔49〕的自傳,說是因為同情一個鬼魂,暫放還陽半日,不料被閻羅責罰,從此不再寬縱了——
  「那怕你銅牆鐵壁!
  那怕你皇親國戚!……」
  何等有人情,又何等知過,何等守法,又何等果決,我們的文學家做得出來么?
  這是真的農民和手業工人的作品,由他們閑中扮演。借目連的巡行來貫串許多故事,除《小尼姑下山》外,和刻本的《目連救母記》〔50〕是完全不同的。其中有一段《武松打虎》,是甲乙兩人,一強一弱,扮著戲玩。先是甲扮武松,乙扮老虎,被甲打得要命,乙埋怨他了,甲道:「你是老虎,不打,不是給你咬死了?」乙只得要求互換,卻又被甲咬得要命,一說怨話,甲便道:「你是武松,不咬,不是給你打死了?」我想:比起希臘的伊索〔51〕,俄國的梭羅古勃〔52〕的寓言來,這是毫無遜色的。

3、對於文盲來說,學習拉丁化漢字要比學習方塊字容易的多!不信的可以自己試著翻一些文獻自己試試。而方塊字不但勞苦大眾沒有學習和學會的可能,就是有錢有勢的特權階級,費時一二十年,終於學不會的也多得很。
4、不錯,漢字是古代傳下來的寶貝,但我們的祖先,比漢字還要古,所以我們更是古代傳下來的寶貝。為漢字而犧牲我們,還是為我們而犧牲漢字呢?換言之,雖然漢字很重要,可是處理掉文盲更重要,所以就犧牲一下漢字好了。
5、雖然會有表達不準確和地區差異的問題,但是隨著時間的推進自然就解決了。

我覺得各位看到這就能理解魯迅先生當時的想法了。
然而對於現在,魯迅先生的看法又有何參考價值呢?
我想說,所謂魯迅所提到的文盲問題,現在雖然沒有了。可是,那些准文盲們,那些深信著尺規可以三等分角,那些以幼兒園水平去理解數論學者研究的1+1的人(VIA@姚曉軍),那些聽到一氧化二氫就覺得是危險的化學物質的人,是不是仍然值得擔憂呢?

看來,國民普遍素質低下的問題,是個永恆的話題,表現在過去,就是不識字,表現在現在,就是堅信葉詩文服用一氧化二氫這種興奮劑才拿金牌。


要理解這句話必須理解魯迅先生說這句話時的歷史背景。那時候新文化運動如火如荼,激進的文人引進西學搞起了漢字拉丁化運動,劉半農魯迅等提倡尤為甚,極力鼓吹廢除漢字改用西文,就連毛澤東也表示過類似的看法,那時候社會思潮剛剛解放就像一個終生生活在黑暗中的人看到了一縷陽光,對任何事物都有極大的好奇,所以就失去了些許理性偏激了一點,毫無餘地的主張廢除漢字,再加上魯迅本身性格偏激劍走偏鋒,對任何封建的東西都咬牙切齒,又對麻木不仁的國人深感失望,因此說出了這樣的話,還要尋一種最黑最黑的咒語來詛咒妨礙白話文的人。題外話,千百年來傳承的漢文終究不是那麼容易被幾個知識分子幾聲口號就給喊倒的,而此些人也靠著漢字留傳下了他們驕人的思想,這樣的因果報應,讓人啼笑皆非。


明白魯迅是什麼樣的一個人,所以稍微能理解魯迅在說這句話的想法,有種對中國人恨鐵不成鋼的無奈。現在程序猿敲代碼的時候是真的不需要漢字了,實現了魯迅的意願。
把「漢字」改為「吸煙」,完全可以用在魯迅自己身上。
吸煙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吸煙也是中國勞苦大眾身上的一個結核,病菌都潛伏在裡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結果只有自己死。——結果魯迅死於吸煙過度。。。


沒有 借鑒意義

」新文化「運動五四那群「小佬兒」 ,

自己博古通今,古文功底了得,詩詞歌賦精通,然後卻要求我們這群什麽都不懂的人 不要學古文,要學白話文。

自己對古文字情有獨鍾,研究深入,並且書法了得(郭沫若說魯迅書法「遠逾唐宋,直攀魏晉」),然後卻教導我們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

竊以為,每一種事物既然存在,就有其自己存在到消亡的規律,而不是個別人出來唧唧歪歪兩句就可以讓它消滅於無形。


但是我們可以理解魯迅作為新文化運動的旗手,說出這番話,肯定也有一定的緣由的。但是我們不要因為魯迅寫出了很多的經典作品,在我們民族留下過不可磨滅的貢獻。然後就研究其的每一句話,非要在那些死氣沉沉的「名言」中找到點「值錢 的古董」一般的價值供其消遣利用不可。魯迅不是聖人,」聖人亦有過錯「,故他的話不是全對的。


ps:很多人說魯迅說這句話是吐槽,其實不是的,魯迅曾在不同的場合多次提到這句話,甚至在其臨死前的一次採訪中仍然有強調。迅哥兒還是比較嚴謹的,說他隨便吐槽的面壁去。

歷史已經證明,中國亡與不亡,與漢字是沒有多大關係的。


要想中華民族不亡於世,倒不如我們民族的每一個人努力一點 來得實在。

最後還是希望歷史能夠證明一下吧,畢竟魯迅至今歷史不太長,還不知今後的怎麼樣,沒准就因為沒有「廢除漢字」,當真民族就「亡」了!(知乎一定要留著這個問題,檢驗一下)


感謝邀請,我用以前說過一句老話來回答:不管是誰,請等達到了魯迅的水平再來評價。

用一句通俗的話解釋一下吧:「抽象代數很簡單,看一小時書就能拿九十分。」你怎麼評價?


不理解魯迅的想法,說說我對漢字的看法
在我看來字是沒有問題的,不論從音和結構來說都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唯一有可能產生問題的是多樣化
比如我這個字:你可以說我、俺、咱、吾、洒家、敝人等
不同的字背後代表的是不同的感覺,正常的、驕傲的、彰顯地位或者階級(方言造成的不同不算在內)
一個請、你、您透露的是不同的情感
眾多的字造成的問題是本來可以用一句話說明白的事情,可以更加委婉的表達出來,而需要委婉表達出來,通常是因為你和對方擁有者不同的階級(也有其他可能,比如照顧感情什麼的),語言的複雜性一定情況下過牢固了階級的分化,也讓階級在普通人中也可以更簡單的顯現出來
這就是語言的力量,你從小就學會了這些東西,最早的階級都藏在文字裡面
不過我認為這種文字或者說語言的多樣化,是因政治或文化而產生,並不是語言決定了文化,而是文化決定了語言,之後兩者相互促進
簡化文字只能部分有用吧,文化和政治是根本


百度稍微了解了下這句話的前因後果,說說自己的看法。

第一,我認為魯迅這句話是不正確的。
上面有答案寫到我們不理解是因為我們達不到他的水平,言外之意應是認同這句話(?)。不同意該觀點。魯迅只是魯迅,他是文學大師,對語文所能涉及到的極寬廣領域有極深的造詣,但他不是社會學家,不是歷史學家、文字涉及到的很多知識領域他只是個初窺者,對於漢字的認識,他有自己的局限性。這是知識領域的局限性。有知友提到時代局限性,在此不做過多討論。
推薦鏈接: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魯迅為何極其痛恨漢字

第二,第二個問題。
本人現在系新手設備工程師——做產品的設備。產品本身的數據、異常是我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最近出了一種異常,在尋找原因的過程中,我的方法是,對所有可能的因素持懷疑態度,然後定計劃逐個排查。懷疑可以,但萬萬不能先入為主,否則——輕則浪費時間,重則直接導向錯誤結果。
客觀公正很難,卻是你找出問題根因的必要條件。

以上


希望不要斷章取義,那時到底是什麼年代,還需區別對待。
新文化運動,古文運動,官僚思想,等級現狀,那時的漢字是一種標誌,是一種象徵。


錯的就是錯的,對的就是對的。
現在看來漢字既不必滅,中國也不會亡。
我沒有資格評價魯迅,但是歷史有資格。
即使是魯迅也會受到時代的限制,既然不是聖人,說錯話是不可避免的。


應該是漢字若滅,中國必亡。讀過《最後一課》嗎?


有其特定的背景,你想想易語言


這句話不成立。
首先這句話是不是魯迅說的。
第二,分析問題要結合時代背景,如果這句話真的是魯迅說的,結合當時的時代,普通人是沒有多少機會讀書識字的,而過於複雜的繁體字對普通人來說學習成本還是蠻大的。但是隨著新中國成立後對漢字進行了簡化,再加上掃盲教育,再發展到現在的基礎教育,普通人讀書識字已經不是問題,甚至我們把外語教育都加到了基礎教育中,所以不成立,在當下也沒有什麼借鑒意義。


魯迅的目的在於降低文盲率,擱到現在嘛,跟印度比較一樣就知道沒有啥借鑒意義的。

下面有更詳細的回答,以及關於這話的出處,題目類似,為了timeline不刷屏就匿了
如何看待魯迅的「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 翁建宏的回答


沒甚好說瘋子狂人自大自以為是的阿QQQ精神的精晶而已


別把魯迅當聖人,他也不是聖人。就算是聖人也會說錯話。所謂的聖人也不過是被權力機構及媒體構造的聖人而已。

不同意這句話。說不定只是魯大爺一時生氣吐個槽?魯大爺一樣需要吐槽的啊。

還有也不同意樓上的什麼思想境界不夠不要妄加評論什麼的。這不就是魯大爺痛恨的阿q精神么


看看現在g員每天說的永遠正確的廢話,看看zf機關里養了多了文字工作的專家,看看電視里漢字拼寫那些幽怨的娛樂節目…漢字實在是博大精深,它耗費了中國人太多太多的精力和智慧,甚至有時成為了我們文明進步的障礙。


中國人骨子裡是「中庸」、「調和」,說難聽一點是「妥協」。

當時的中國像一間黑屋子,你想鑿開一扇窗,讓光進來,按照國人守舊的性格,是不會同意的。但你若是拿著鎚子斧子,作勢要把屋頂掀了,一定會有人跑來攔著你,勸你「不就是要透光么?咱開個窗,行不行?」


以上是我高中時代歷史老師對魯迅先生當時言論、行為的一種解釋。以魯迅先生對國人的了解程度及其本人的性格,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合理的解釋。


推薦閱讀:

魯迅的朝花夕拾真的反映了那麼多」階級鬥爭封建社會怎麼樣「什麼的?
魯迅(周樹人)與其弟周作人關係如何?他們哪些地方做法或觀點比較一致?

TAG:魯迅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