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 CCTV 1 最近播出的關於抑鬱症的廣告?
今天看電視,突然看到這個廣告。
這能否說明社會開始更多的關注抑鬱症患者或者開始關注國民心理健康的問題了?
這種廣告是否能夠帶來正確的引導作用呢?
http://gongyi.cctv.com/2016/10/13/ARTI1XkalMdeAXxcS5bTxyi1161013.shtml
好事。
CCTV的主要受眾不是知乎的小布爾喬亞,而是全體中國人,尤其是8億農民。
就像飽受我們譏諷的《走進科學》,它不是面向學生和知識分子的科普欄目,主要作用就是告訴科學素養較低的觀眾,你身邊那些神鬼其實都是有道理的,細究起來都很荒謬,避免群眾被「神棍」騙。
抑鬱症也一樣,我們必須承認一點,心理疾病相對生理疾病而言是典型的時代產物,隨著經濟發展才得以認識,缺胳膊少腿、感冒發燒是病,老祖宗都知道;可抑鬱症呢,科學心理學誕生在1879年,我國的心理學研究與應用更晚。
而且在農村,經濟落後醫療條件差,「疼起來要命」的牙疼都不過是吃點消炎藥捨不得去醫院,怎麼可能明白什麼是「抑鬱症」,怎麼會有條件認識它。想像一下赤腳醫生跟你扯弗洛伊德?
「過敏」也一樣,歐美早已有了充分研究,而國內還把過敏當成嬌氣、挑剔,因為沒有了解過敏的條件和資格。
所以,央視做廣告,告訴人們有這種病,這是心理疾病不是神經病也不是裝病,是件功德無量的大好事。
曾經有一位抑鬱狀態的來訪者說,ta很努力地解決自己的問題,其中一個辦法就是上網搜索和自己相關的信息。然後談到知乎,ta感到知乎上的回答「又臭又長」,ta就像 @龍總裁 看到這個廣告一樣,露出不屑的嗤笑說,XX話題(和ta相關)的回答里頂到最高的答案都是在說自己多麼多麼慘,但是沒有人說有什麼解決辦法。
所以我想在這裡灌輸兩個眾所周知卻視而不見的觀點:
1,「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這句話從兩個層面理解:
- 表層:信息傳遞到每個個體那裡,被加工之後理解到的信息幾乎都是不一樣的。
我昨天心情糟糕發了一條朋友圈說,我今天深刻地被打臉了,這是第一次體驗到XXXX。我媽幾分鐘之後關切地問我,發生什麼了,疼不疼啊,你別跟別人爭嘛。我告訴她,你先百度「打臉」之後再重新問我。
同樣一個詞尚且在他人的加工下會有不同的含義,更別談整段整段的文章了。我在知乎上有100多篇回答,只有極少數我一兩句話回答的答案很少有爭論,大多數長篇文章都會有不同的評論。
所以,一個廣告放在這裡,一定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在我看來,這個廣告不過是用一分鐘把知乎上所有抑鬱症癥狀描述和解決辦法的答案濃縮了起來。 癥狀:情緒低落、意志力減退、心態悲觀、自殺觀念和衝動、身體疲乏。 辦法:有氧運動、平衡生活、積極思考、傾訴、參與身邊人、藥物治療。 它並沒有一句話說錯了 但是,它帶給知乎抑鬱症(抑鬱狀態、或疑似抑鬱狀態)的知友比較統一的感覺是——可笑(2016.11.15截止目前)。
因為所有這樣的人都會感覺到——你踏馬站著說話不腰疼(可能包括我和我這個回答)。這就引出第二個層面的理解——
- 深層:一千個抑鬱症,就有一千個抑鬱症患者。
我完全不同意有些人把抑鬱症看作生理疾病的觀點,抑鬱症是一種心理障礙,不論在任何疾病診斷手冊中,國際的ICD-10,美國的DSM-5和中國的CCMD中,它都屬於精神類障礙。
人的心理是有其生理基礎的和生物性的表現的,所以一些科普人士會強調這方面,如此強調的目的是讓有抑鬱的人能夠對藥物的依從性好一些,不要那麼拒絕吃藥,因為吃藥真的會改善。但在有些人那裡就會解讀成抑鬱症就是生理性的。
那作為心理結果的抑鬱症是符合人的心理特點和心理過程的。人的心理特質是遺傳和環境共同的產物,心理過程同樣是外部刺激和內在加工共同的產物。所以每一個抑鬱症(抑鬱狀態)的人都不僅僅像得了感冒是上呼吸道感染了一樣,是某個大腦區域病變了,它一定在某種程度上和個人經歷有關——從這個角度看,每一個抑鬱症的致病因素中都有細微的不同成分。 所以,大家對於這個廣告反感的一個可能原因是——它簡化了我們每一個不同的抑鬱症患者。
比如 @孤Lonero的答案認為,這個廣告好像在宣傳抑鬱症是一種病,然後吃吃藥~逛逛街~打打老滾~和朋友/父母玩會兒嘴皮子~就好了——R U kidding me?
可是,沒逗你,抑鬱症的治療(概括起來大致)就是這樣的。
馮唐在《三十六大》中有一個段子:
馮唐學了八年的醫學,他媽媽有時候有些身體方面的不適會問他,他總是說:少著急,多喝水,多休息。他媽媽很不滿意說你踏馬都學了八年醫,就只會說這句話啊。有一次,她叫囂有病去見馮唐的導師,導師和她說的也是這九個字。
為什麼我們不滿意醫生只和我們說「少著急、多喝水、多休息」?為什麼我們就醫的時候balabala一大堆想把自己所有的癥狀和檢查指標都讓醫生看仔細看清楚,而醫生瞜一眼一言不發,就點點滑鼠開了處方,我們會對醫生很生氣?
————因為我們覺得,我們沒有被認真對待。 儘管「少著急、多喝水、多休息」是對的,「多運動,吃吃藥,參與身邊人,平衡生活」是對的,但是如果只告訴你這個,你會生氣,因為它好像在簡化你,「我那麼複雜,就給我這麼簡單的處方」?
2,語言是有自我驗證和改變記憶的功能的。
我爸有一個非常典型的故事,他向無數人講了無數遍。80年代的時候,他和同事出差坐綠皮火車,晚上大家都在睡覺,他在半夜醒來,看見一個小偷在一溜溜搜別人的衣服。他頓時心生怒火,正義感爆棚,小心翼翼地戳醒身邊的同事,悄悄地耳語說,那邊一個小偷,待會兒他搜過來之後我一把把他制服,你趕緊把窗戶打開,然後我們一起把他丟到窗戶外面去,這大半夜的也不會有人知道。他同事也頓時正能量爆炸,內心裡對小偷的憤怒感燃遍全身,連連點頭。
記憶到這裡戛然而止,我爸他並不記得後來發生了什麼,他們到底有沒有把小偷丟進冰冷的夜色中。但是,他說每次當他要向別人講述這個故事的時候,他都想渲染很好的氣氛和奇幻的色彩,所以他都會說最後真的把小偷丟了下去。以至於後來,他慢慢地不知道了真相,再後來就漸漸相信(記得),他們真的是那麼做了。
我們的自我語言也是這樣,當我們說「我有抑鬱」,因為我經歷了「XXX」的時候,那個「XXX」就成為了一個標誌性的故事,它標籤著你的抑鬱症。但它只是存在於你「概念化的過去」。你可能這麼多年之後,已經不再體驗「制服小偷並丟到窗外」的激動和興奮感了,但你再次說一遍的時候,那種「激動和興奮」就又回來了。
記憶是會隨你當下的情緒狀態而改變的。
所以,既不要用1分鐘廣告的概括來概念化自己,也不要用別人5000字的文章來「概念化你的過去」,接觸你當下的體驗,你就是活在現在的你自己,你悲傷、難過發生在當下的此時此刻。
所以,最後我想說:
1分鐘的廣告,它只能夠說共性的地方,它一定是無法說清楚(如果你有的話)「你」身上的抑鬱是什麼樣子。
5000字的知乎文章,它很多地方說的是個性,它某些程度是不同於(如果你有的話)「你」身上的抑鬱。
「你」身上的抑鬱,只有「你」是最權威的專家,對它了解最為深刻。如果你不向醫生/心理治療/諮詢師/(會支持你的)朋友、親人說(這是一個槽點,我知道你會說,我踏馬就是沒人說/說不出才這樣),任何人、任何廣告、任何科普文章、任何學術論文、著作,文學小說、科幻電影、古代醫學都不可能真正「對症下藥」地治療你。
焦慮的時代,給你一杯平靜,關注公眾號:zengminpsy
為什麼這麼多答主噴這個公益廣告?我覺得拍的挺好的啊。
我知道你們可能覺得它拍的太雲淡風輕,把抑鬱說的太簡單了,忽視了抑鬱症者的感受。
抑鬱症內心很痛苦,而這個廣告拍的好像只要吃吃藥,按時運動,嗑嗑瓜子就能好,太表層。這樣不利於普通人理解抑鬱症。
所以,你們認為,央視這樣拍,是何不食肉糜。
但事實上很多普通人,就是把抑鬱症想的太複雜了,太過妖魔化它了,把它當做洪水猛獸,以至於認為自己身邊人不會得抑鬱症,而忽視了自己身邊人求救的信號。甚至排斥不接納自己身邊人的抑鬱表現。
這廣告其實就是讓一部分普通人坦然接受自己的親人,可能得抑鬱症的事實,以及讓一部分抑鬱症患者不要諱疾忌醫。
你不知道很多普通人,聽見自己家人說,自己可能有抑鬱症,需要去看心理醫生。而大罵他,因為在他們看來,抑鬱症是絕症,是奪走一切的妖魔,他們覺得自己的親人不過是心情不愉快而已,悶悶不樂,沒有這麼嚴重,哪裡需要去看心理醫生。他們也極度排斥自己家人陷入這一境地。
而一部分抑鬱患者,諱疾忌醫,把抑鬱症想的很嚴重很嚴重,因此非常不願意去積極治療,逃避,因為在他們看來抑鬱症那是絕症,自己好像沒那麼嚴重,而且這病是會被別人看不起的,確診了那是會被別人嘲笑精神病的。
而這個廣告拍的雲淡風輕,也正是讓普通人放鬆,以及一些諱疾忌醫的抑鬱患者放鬆,告訴他們,不過是一場小病而已,積極治療就行,然後表現出樂觀積極的情緒,告訴他們認真對待。未來是很有希望的。
所以我挺難理解你們噴這個廣告的邏輯。
你們可能想,這廣告太不嚴肅了,一點也不感同身受,它應該拍抑鬱症多麼多麼痛苦,抑鬱症多麼想自殺多麼難治療,頭頂是怎樣愁雲慘淡,告訴別人,原來抑鬱症這麼嚴重,讓普通人嚴肅的重視這一疾病。並且最好給出具體的切實可行的方案,而不是跑跑步吃吃藥聊聊天就行。
但其實讓普通人和一部分諱疾忌醫的抑鬱症患者重視這一疾病,和讓普通人以及這一部分抑鬱症患者,接納自己或自己家人有抑鬱症並且積極治療行動,這是兩碼事。
在你們看來,反映你們內心真實的痛苦,這樣做,普通人會想,啊,原來抑鬱症這麼嚴重,真替抑鬱症患者難過,我可不能耽擱了,要讓自己的家人、朋友自己可能有抑鬱症的同事積極治療。不能讓他們再難受。
但其實,更可能的是,普通人會想,啊,原來抑鬱症這麼嚴重,真可怕,希望不要落在我家人頭上,我的家人外在表現看起來很正常啊,只是悶悶不樂而已,還沒到抑鬱症的程度吧,至少沒尋死啊,應該沒有抑鬱症。他們會排斥自己家人會得抑鬱症的可能性和事實。因此忽視自己家人的求救,甚至可能大罵自己家人:你看看看人家這個廣告,人家抑鬱症都會去自殺,你不過是一時悶悶不樂而已,要什麼治療?你就是太脆弱了,真沒用。有本事去自殺啊,這樣我就信你得了抑鬱症。
即使普通人認為自己家人可能有抑鬱症,要真按照你們說的那樣拍,他們可能會想,抑鬱症這麼嚴重,千萬千萬不能讓自己家人去治療,不然確診了,會被別人嗤笑為精神病的。這麼可怕的疾病,一定會遭受很多人異樣的眼光的,他們會想。
甚至可能會想,廣告里拍的抑鬱症那麼難好,那估計是不治之症了,既然不治之症,那也沒必要讓自己家人看醫生了,反正看不好,還浪費錢,放棄他算了。
而社會上的風氣呢,會形成,原來抑鬱症是這麼嚴重的疾病,他們得了大病,他們會不會很危險?我可不能靠近他們。
而你們認為,你們那樣拍,對自己病情,缺乏足夠認知的抑鬱症患者會認為,啊,真是感同身受,終於有人理解了我,原來抑鬱症發展下去,這麼嚴重,我要趕緊治療。
但那些抑鬱症患者,看了按照你思想拍的廣告,很大概率是這樣想的,啊,原來抑鬱症這麼嚴重,好可怕,我應該還沒有到這個程度吧?一定沒有,萬一得了那太可怕了,你看人家尋死尋活的,我就是自己太脆弱了,太沒用了,萬一去看病,得知自己不是抑鬱症怎麼辦?那我會被別人笑死,說太脆弱,一點點小事就來看心理醫生。
或者,這部分抑鬱症患者會想,抑鬱症原來這麼嚴重。我可不能讓別人嘲笑自己精神病,我可不能去看病。
甚至可能會想,啊,原來抑鬱症那麼難好,看來是不治之症了,既然治不好,那去醫院又有什麼用?亂花錢,不如自生自滅好了。那堅持跑步有什麼用?不如悶在家裡發霉好了。那跟別人積極交流有什麼用?不如自己慢慢腐爛。那還積極自救有什麼用?不如早點死尋得解脫。花那麼多錢治療絕症,還給家人增加負擔,嗯,只有死才能不拖累家人。
所以,恰恰相反,央視這樣拍,才是最正確的。他告訴普通人,抑鬱症很普通,很常見,不要想的太複雜,不要妖魔化它,放輕鬆,坦然接受自己家人可能有抑鬱症,並且讓自己家人去治療。也許明天你們家人就能跟你一起歡笑。
他也告訴抑鬱症患者,輕鬆點啦,不要諱疾忌醫,情緒上的感冒而已,去看看還是很有希望治癒的。只要你積極自救,你就會像廣告中那個人最後一樣治好。
也告訴社會,抑鬱只不過是情緒感冒,沒必要那樣異樣看待啊。
要真像你們心中想的那樣拍,還不得完蛋。整個社會對抑鬱的處理會更糟糕的。
說白了,央視拍的這個廣告,受眾不是你們這些,對自己病情有足夠認知的抑鬱症患者。
而是拍給大部分普通人,以及另外很大一部分,對自己病情沒有足夠認知的患者看的。
而這些人,才占人群的絕大多數。
要知道有一個詞,叫做:諱疾忌醫。
所以,不要瞎噴這個廣告,仔細想想為什麼這麼拍背後的邏輯。
所以,這類普及性的公益廣告,把抑鬱症描述的越輕鬆越好,讓普通人覺得抑鬱症很簡單啊,就是一場情緒上的感冒,雖然不大,但需要積極治療。多陪陪自己家人聊聊天,帶他去看看病,陪他多運動運動就行了。而不是極度恐懼自己家人得這個病,任他自生自滅。
如果這公益廣告能夠讓大部分普通人,以及有錯誤認知的抑鬱症患者形成一個認知:
抑鬱症就是情緒上的感冒,很正常,人人都可能會得,不是大病,不要害怕,但也不能忽視,只要積極治療,心懷希望,樂觀從容,其實抑鬱症沒什麼的,未來很容易重回正軌的。對於抑鬱症患者,我們也沒必要抱有異樣的眼光,這只是個小病而已,一點也不危險,有什麼好嘲笑排斥的呢?那麼真是善莫大焉了。
你要是拍公益廣告,拍的天崩地裂,世界末日,讓普通人認為抑鬱症是絕症,那他們要麼認為自己家人小題大做,沒有抑鬱症,不需要看病;要麼不接納自己家人有抑鬱症,而怒罵,以錯誤的方式試圖強行終止抑鬱表現,要麼破罐子破摔,反正是絕症,還治療個毛線。同樣,那部分對自己病情沒有足夠認知的抑鬱患者也是如此想法。甚至社會上的風氣,會加重很多人對抑鬱患者的異樣眼光。
你看看醫生對病人說病情也是往樂觀方面說,因為這樣病人以及家屬才有積極治療的動力。有了動力才會出現希望。
如果醫生故意往最嚴重的方面說,甚至一場感冒都說成明天就會惡化成心肌炎、腦膜炎、肺結核、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不治身亡,那你覺得病人和家屬還會去積極治療嘛?
我知道你們心中很難受很痛苦,但你們越把抑鬱症說的嚴重,越把自己情況說的嚴重,跟你關係越親近的人,就越難接受你得了抑鬱症的事實,他們會排斥會不接受,因為他們關心你,他們心疼你,他們不忍心你得了如此令人痛苦的疾病。他們也不能接受你可能會因此遭受社會上的不理解。
就好像,如果你說艾滋病多麼多麼嚴重,多麼多麼可怕,那麼普通人看見艾滋病患者會怎樣想?他會想,那個人有很嚴重的病,會不會傳染給我們?這病會不會帶來很大的災難?你描述的越嚴重,他們越不會接納艾滋病病人,不是因為歧視,而是因為恐懼。
正確的方法是讓他們慢慢地覺得艾滋病跟慢性鼻炎一樣,不是很恐怖的大病,傳染性非常非常小,現在控制病情的手段也很好,它並不可怕。那麼普通人反而會放心接受自己身邊有艾滋病病人。
現在的現實是,很大一部分普通人以及相當一部分抑鬱患者,對抑鬱症沒有足夠的認知,把它視作洪水猛獸,妖魔化它,因此諱疾忌醫,極度恐懼自己以及自己家人可能有抑鬱症的事實,因此耽誤治療,延誤拖沓。所以央視才以這種較為輕鬆的氛圍來拍這個公益片,而不是拍的多麼嚴重而深沉。
你拍的嚴肅深沉,揭露抑鬱症的各種慘狀,抑鬱患者的各種痛苦,並不是好的公益片,因為大家重視、同情抑鬱症患者和讓大家接納自己以及自己家人有抑鬱症是兩碼事。
如果按你們想的那樣拍,大部分普通人會更重視、同情那些抑鬱患者,但同時也會極度恐懼、排斥不接受自己以及自己家人有抑鬱症,因此忽視厭惡自己家人求救的信號,不會承認自己以及自己家人可能有抑鬱症的事實。因為按照你們那樣拍,給他們的錯誤印象就是,抑鬱症是洪水猛獸,是不治之症,是非常非常讓人痛苦的疾病。別人得了,我很同情,因為無可奈何,別人也很痛苦嘛。但我家人得了,我可受不了。他們會這樣想。諱疾忌醫也就是這樣來的。
就像很多人說自己不歧視同性戀,但如果自己孩子說自己有同性戀,一定會打斷他的腿。因為別人有同性戀,那是無可奈何的事,不是他們自己選擇的,對此表示同情,但自己孩子可能是同性戀,那麼意味著可能孩子一輩子幸福就被這樣耽擱了,所以他們反而會極度排斥不接受。
你要拍這樣的公益片,要考慮廣大對抑鬱症沒有多大認知的普通人的心理,就是這樣。很贊同有一個答主說的,科普的不夠深刻,不如國外的那個黑狗題材的廣告。
不過我覺得這片子的主創應該是看過黑狗廣告的,外形上有點像,只是不知道是因為主創沒好好了解過抑鬱症還是別的原因把黑狗片的精華全部閹割掉了。
然而黑狗片我一般拿來給醫學生做課堂分析,要給文化程度不夠高的老百姓科普的話我不大敢照搬,哪怕有翻譯配音也不行,因為確實專業內涵比較高。對老百姓,大家知道有這麼一種病,這確實是病,自殺是患者難以克服的癥狀,他們很努力並不是懦弱,發現自己或別人有這情況儘快就醫,這樣差不多就夠了。
可惜這片子也沒特別突出這些。其實藝術人生里有一段採訪崔永元的,他談自己的抑鬱症的那段倒是適合科普和呼籲。
當然,這個公益廣告能有總比漠視好,活兒不夠精細,但好歹傳達了一種政府的態度。
--------------來更一發--------------
班主任找我出去談話了,一直跟我強調藥物副作用有多強多強,勸我最好能不吃藥就不吃藥…還說藥物不就是一些糯米粉加心理安慰嘛。能夠理解他從我健康粗發去關心我。
But!!! But!!! But!!!
這一類疾病最需要最需要的是堅持吃藥,儘管副作用會讓你陷入痛苦,但對於我這種長期病患來說,心理上的煎熬比生理上的要重得多,既然都已經承受了那麼多了,身體上的副作用又能算得上什麼??在此奉勸病友以及家屬:
!!!葯不能停!!!共勉
------------以下是原答案------------對於患雙向情感障礙(躁鬱症)的我來說,看的時候想哭,希望能有更多人了解躁鬱症
廣告本身時間有極大的限制,在有限的時間裡廣告給我的感覺就是有了抑鬱症運動一下吃下藥就可以康復。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它反覆地折磨著你的心靈。如果這個廣告是真的想讓大眾理解抑鬱者的話,這個廣告就顯得太單薄了,正如我的心理醫生所言,國人對於精神和心理疾病的認識實在是太表面了。
感謝知友@阿亞君的提醒,答主上網查閱了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的區別。詳情可看http://www.zhihu.com/question/23200381/answer/23894288的回答(侵權刪)
順便安利一個外國有關抑鬱症的視頻【I had a black dog】應該挺多人看過
http://m.youku.com/video/id_XNjkzMzEwNDU2.html?xspm=a2h0j.8220047.li_list.3~5~5~Afrom=y7.2-1-87.3.1-1.15-1-1-0-0
我在安定醫院住院時看的這一廣告。
當時我們五個患者都發出了不屑的嗤笑。
先解決有沒有的問題,再來談迭代更新。
這點上,央視這個公益廣告無論做得多差,都值得感謝。
然後想對眾病友說,有一個發聲的角度終歸是好事,也許溫柔的對待這個錯誤並試圖用自己的力量去改變認知(不管是別人還是自己)的錯誤。是一條比被動的接受和選擇更現實的道路。
我們恐怕幾乎都有過讓沒得這病的人理解抑鬱症而導致滑鐵盧的嘗試吧?
話說誰知道公益廣告的團隊聯繫方式?
……想起來一發的分割線……
作為一個傳媒出身又正好是深度病號的人,我覺得其實我更該把審核制度批判一番,負能量太多你還想它能放出來?這個公益廣告的目標受眾絕非是抑鬱患者群體,而是一幫覺得抑鬱症=瘋子神經病或者抑鬱症=矯情逃避現實軟弱無能的吃瓜大眾,也就是沒事逼瘋逼死兩個的我們身邊的那些親人。雖然它講不清楚這到底是生理還是心理問題,但往醫院丟還是比社會平均水平先進多了。
如果你問我這片怎麼樣?oh shit
但是你問我社會平均水平又如何?fuck off!
要不是一開始說明白了這是個抑鬱症廣告,我會以為這是某個運動品牌的廣告。正常人看完以後依然會覺得"多大點事啊你看這廣告里的人吃點葯不就好了"。尷尬的不行。
前段時間,一位病友告訴我,央視播了一個有關抑鬱症的公益廣告。我深夜在寫有關抑鬱症和雙相情感障礙的社會實踐調查,突然想起這個,遂搜出來看。
不知為何,我看到一半就哭了。看了第二遍,還是哭了。
看到那一幕幕,好像看到了過去的自己。有種終於有人理解我的感受,他們終於知道了,我就是這樣啊。一個人在房間里癱在床上,寢食難安,筋疲力盡,想著逃離世界。
竟然是有人懂我的,我好欣慰。同時看到過去的自己,現在狀態已經控制好的我,想起以前的日子,覺得好難過。
但是,央視放了這個公益廣告,是一個好事情。這個廣告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抑鬱症,知道抑鬱症的部分病症。雖然對正常人來說,抑鬱症腦海里的痛苦,是常人難以理解的。但是這樣的廣告至少能讓很多人開始關注這個病,至少能給一點點關愛,哪怕只是減少一些無謂的歧視,我覺得都已經夠了。
實話說,自己身為雙相,身邊知情人實在不算多。但是當這個消息告知我的母親及姨媽,他們的第一反應卻是「你沒有病,你怎麼非要去醫院看病呢?你這是作!你想自殺嗎?抑鬱症可是都要去自殺的呢!我看你就是閑的慌,作!」 這樣的話從至親口中說出,實話說,我的心就算經歷了那麼久的抑鬱症的折磨,也是碎了一地。可見這個社會對抑鬱症這類病症的偏見和不待見。而前段時間,知乎有一個問題,是問 南方某211大一新生,被學校得知是抑鬱症,現在正在勸退怎麼辦? 在知乎,211可能不算什麼,但是攤在整個社會看來,211算是象牙塔里的中上了。連這樣的教育者都對抑鬱症帶有歧視,更何況其他人呢?這樣的事情實在是讓人心寒。
曾經在醫院看到一個男生,眼神空洞的讓我都覺得恐怖。我也幫不到他什麼,我也只是個病人而已。但是如果我們身邊的人都能多一點點關愛,少一點點歧視,我們的日子,可能會好過很多。
擔心著就業會受歧視,擔心著學校知情了自己會被勸退,擔心著別人知道了會歧視自己,甚至於排擠自己。到底要有多堅強才能頂著這樣的壓力去醫院確診呢?
最後,希望央視能出一個關於雙相的公益廣告= = 這個病知道的人更少了= - =當很多正在患有抑鬱,以及曾經抑鬱過的人對此廣告表示不屑時,我卻關注另一點:
「這個廣告是給誰看的?」
顯然它針對的群體並不是心理學工作者和精神科醫生,因為實在沒有什麼參考價值;也不是針對抑鬱症患者或曾經患有抑鬱的人,因為它把整個過程描寫的太簡化,讓人感覺「你並不理解我」,「r u kidding me?」。
因此我認為這個宣傳片,是給那些從不了解抑鬱症的人看的。更加精細一些,主要是給那些天天看電視的人看的。我個人認為,這條廣告主要是給那些45歲以上,學歷最高本科,非心理和精神科專業,沒有患過抑鬱症的人看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這條廣告做的非常有意義。- 它告訴人們,抑鬱了要吃藥!不是抗一抗就能過去的,也不是勸一勸就能過去的。不要抗拒藥物,吃藥是有用的,黨和國家也建議你遵醫囑服藥。
- 抑鬱了要多運動,多運動就能提高治癒的可能性,不要把抑鬱的人當成怪物。
- 抑鬱了要接受心理諮詢(我默認那個笑的很燦爛的女的是諮詢師了),心理諮詢很有用。
- 如果你身邊的人抑鬱了,不是他死腦筋想不開,而是一種病,通過規律的生活和藥物+心理諮詢,是能夠治好的。就像是感冒了,也要多休息多鍛煉遵醫囑服藥才能好。
我認為這條廣告的最大意義,在於給那些更基層的人民做了一輪抑鬱症的科普。
關於黑狗:
《黑狗》拍的的確比央視這條要好,而且我感覺央視這條片子在一定程度上參考了《黑狗》(我叫D)。但是從傳播的角度來講,黑狗最大的問題在於,它比央視的片子更抽象一些,你需要有一些思考才能更好的理解。實際上更多看電視的人,並不願意去更多的思考,還是呈現的更直觀一些比較符合大家的口味。
看了廣告,反而更加證明了目前抑鬱症患者面臨的困難,製作、宣傳的人員中,幾乎沒有生病的經歷,透著一股濃濃的文青范,缺乏對該疾病深刻的認識,和抑鬱康復的起碼尊重。
要跑跑步,吃吃瓜子,聊聊天就能好的,還去治療?吃藥?
在我看來,應該把狂躁患者的瘋狂,焦慮患者無處躲藏,抑鬱患者的自我毀滅,用鏡頭表現出來。再看看他們正常的時候的樣子,痊癒後的生活,讓普通人意識到,這是病得治,讓患者知道這病能治才對。
——蜜汁分割線——————————
2016.12.09更新
不知道為何這個問題又被頂上來了。
看了看其他回答。
現在再補充點吧。
這個廣告的問題在於:
把 病情 誇大 處理。把 治療 誇大 處理。
這要是拍電影我給滿分,不怕驕傲。
但是這是公益廣告。
我先說說結果吧,看了圈答案,發現:
1.患有/曾患抑鬱症覺得這廣告拍的真特么傻逼。如果不會拍就別特么拍行嗎!!我壓根就不這樣!!治療也沒這麼快好嗎!!
整個人就是:有句媽賣批不知當講不當講:)
2.未患抑鬱症的有很多種情況:
1:有抑鬱傾向的。
2:無抑鬱傾向的。
有抑鬱傾向的又有兩種反饋:
1:卧槽我這是抑鬱症!!
2:我這只是情緒不好,沒那麼嚴重。
無抑鬱傾向的有兩種反饋:
1:我都不知道有這病呢。
2:我更了解這個病了。以前只是聽說過。
然後無抑鬱傾向的人對於抑鬱症患者/疑似抑鬱症患者的態度:
1.你這是抑鬱症,快點聊天,吃藥,墳頭蹦迪靈車漂移。
2.你這就是心情不好,別看的那麼嚴重。看看這廣告,萎靡不振精神不佳 要死要活要自殺的,你這頂多就是失個戀啥的。睡一覺就好了。矯什麼情?
好了。基本都囊括了吧。
如果在傳播方面,是的,這篇公益廣告是讓更多人了解/認識了抑鬱症。
但效率真的太低。
效率不說,甚至會傳播一種錯誤的認識。
問題出在哪裡呢?
我剛剛說了:把癥狀誇大處理。廣告中,抑鬱症患者彷彿更像是自閉症患者。色調灰暗,配樂低沉。
然而事實是抑鬱症患者的生活如正常人一樣,更多的人是分不清 輕/中度 抑鬱症患者與正常人有什麼區別。
廣告那種情形基本是 重度 抑鬱症患者的表現。
把治療誇大處理。
彷彿跑步,玩樂吃藥就能好。
把這些通過明亮的色調與輕快的音樂表現出來。給人一種暗示。做這些就能好。
心理疾病不同於其他。
感冒了吃個葯就好了。腫瘤切下去就好了。
但心理疾病不是。
我不否定,抑鬱症的治療需要患者這樣做。
但這樣做只是間接作用。
藥物也是。
通俗點講,患者什麼時候心結打開了,轉過來彎了,是患者自己想法上的轉變。
藥物與其他的努力都是誘因。
而廣告是怎麼拍的呢?
跑個步,玩個遊戲,逛個街,聊個天,按時吃藥。
患者的嘴角都快咧到月球了。
WTF???大哥你轉變的太快了點??
這吃的啥葯啊也給大家介紹介紹唄!!
還有受眾。
是的。
任何東西都有一個目的。
這個廣告的受眾應該沒有直接在片尾說是給四五十歲的人看的吧。
沒說抑鬱症患者你別看了,七老八十的你也別看了。
那種正值中年,文化水平在初高中的請拿好您的遙控器準備觀看此廣告。其他人請閉上眼睛捂住耳朵你不是本廣告的受眾人群。
??????
廣告放出來所有人都會看好嗎。
那麼所有人發表觀點我並不認為有何不妥。
我讓我媽來看。(正好符合某些答主說的受眾人群。)
「感覺心情好點,放鬆點。就行了。」
就行了。
行了。
了。
。
當然這只是一個人。
但至少證明 還是有這種可能性的。
我不清楚那些說抑鬱症患者太矯情的人是怎麼想的。
這種廣告對抑鬱症患者橫豎都是傷害。
還不允許叨逼叨了?
而且黑狗那篇廣告可是飽受「矯情患者」的讚譽啊。這怎麼沒人說?
你這麼一棒子打死就有點不要臉了吧?
因為拍的有問題才要說。要不然還費什麼口舌了?
我也不清楚那些說:「哎呀就是一個廣告還是第一次拍,有就不錯了~這不是讓更多的人認識了嗎!」 是怎麼想的。
如果更多人認識的是錯誤的理念,是對抑鬱症患者更深的誤解。
我寧願沒有這篇廣告。
還有那些說有些人(尤其指農村)根本不知道抑鬱症,現在知道了,他們這不是救了自己嗎!
是的。這一點我沒有考慮到。
但是……農村有心理諮詢室嗎……
農村有心理科嗎……
(這個我真不知道。反正小時候是沒有的)
為了看一個好像啥事都沒有的病去趟城裡?
考慮考慮實際情況啊親。
但是話說回來,真是這樣的話知道總比不知道好。這點我贊同。
但是。他們真是能認識到自己是抑鬱症嗎?
求你們再去看看廣告和了解身邊的人。
能到廣告演的那種程度。
還有心情看電視了?
明明自己是輕/中度抑鬱,但是看了廣告覺得自己不是抑鬱症。因為我還沒抑鬱到不上班沒有人際交往甚至要自殺的程度。那我肯定只是情緒低落。不是抑鬱症。
這些人,他們該怎麼辦?
這篇廣告不是提醒司機別亂開遠光燈,也不是呼籲大家節能減排。也不是宣傳校車的好處。
面對疾病宣傳方面的公益廣告。
真的不能「你還想怎樣?」就這麼算了。
如果觀看廣告的結果,是更多誤解甚至是不理解。我寧願沒有此廣告。
(有說我文案的。謝謝還有人關注hhh可惜鄙人不才。解釋下吧:主要是按著原廣告寫的。沒什麼乾貨。就是修改 部分 措辭 而已。形式與原廣告基本一致。)
——蜜汁分割線——————————
2016.11.15補充
我就說說如果我拍這個的話會怎麼拍:
以下文案。
抑鬱症 英文名depression
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徵,是心境障礙的主要類型。
情感低落,抑鬱悲觀,思維緩慢,反應遲鈍,記憶力下降不想做事,不願和周圍人接觸交往。
甚至於輕生。
每一個癥狀都是抑鬱症患者頭上的一片烏雲。
他們想讓天空放晴,但多數人做不到。甚至都不知道怎麼做。
疾病需要醫生診斷,也需要患者即時服藥。
但抑鬱症不是相對簡單的生理疾病,而是涉及很多因素的心理疾病。
就算我們了解的再透徹,也不能與抑鬱症患者感同身受。
因此,作為朋友與親人的我們,應該做什麼?
帶他們諮詢心理醫生,做心理疏導,陪著他們,逛逛街,聊聊天,在遊戲中切磋下,轉移注意力,或是一場野營,好好的散散心。
就算。
這些在抑鬱症面前,都微不足道。
但看著那轉瞬即逝卻真實存在的笑臉,我們知道,在治好抑鬱症的道路上我們堅定不移的又往前走了一點點。
「你的幫助如同烏雲間的一道微光。
雖微不足道,但卻指引著抑鬱症患者行走的方向」
——蜜汁分割線————————
以下原答案
這個廣告給我的感覺是。
抑鬱症是一種病。
對。
是一種病。
然後……
然後吃吃藥~逛逛街~打打老滾~和朋友/父母玩會兒嘴皮子~
病好了~
你特么逗誰玩呢?
這讓我想起了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一個公益宣傳片《Living with a black dog》
第一點,大概是太過簡化而平面的苦難對使患者看來更容易像是一種傷害或是冒犯,就像一場24小時馬拉松被剪輯到了50m衝刺,過路人們都看到了匆匆出發和部分選手抵達終點的勝利畫面。雖然並沒有扭曲事實,但確實難以讓那些「和看不見的敵人獨自一人苦苦戰鬥的唐吉柯德」感到誠意。我想這是最多數不滿的來源。
第二點,也許是社會對於正能量的過分偏愛所致。雖然大多數人即便是患者都可以理解大眾傳媒的價值取向,但依然擋不住「倘若沒有說明抑鬱症,我真的會以為是某運動品牌廣告」的吐槽。然而萬物有正亦有負,情緒也是如此。負面的情緒並不可恥,就像河流的一端不應該被人為堵塞,負面情緒太久的壓抑和積蓄會導致決堤。而過於強化正能量的力量實際上也是一種病態。人秉七情,因物斯感,情緒的存在即合理,正如潮起潮落,都理應明白這一點,與自己和解。而在宣傳片中過度營造正能量的光環,相比《Black dog》容易被人接受的畫面,確實有值得學習的地方。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MxMTg5OTUy.html?x
I had a black dog. His name was Depression.
我有一條黑狗,它名叫抑鬱。
Whenever the black dog made an appearance, I felt empty and life just seemed to slow down.每當這條黑狗出現時,我就感到空虛,生活似乎也慢了下來。
He could surprise me with the visit for no reason or occasion.
它總會不分時間、場合的突然出現在我的面前。
The black dog made me look and feel older than my years.
黑狗讓我看起來感覺像是一個老人。
When the rest of the world seemed to be enjoying life, I could only see it through the black dog.
當整個世界好像都在享受生活,我卻只能與黑狗相伴。
Activities that usually brought me pleasure suddenly ceased to.
那些曾帶給我快樂的事情,忽然消失了。
He liked to ruin my appetite. He chewed up my memory and my ability to concentrate.
它喜歡讓我失去食慾,它蠶食掉我的記憶力和集中精力的能力。
Doing anything or going anywhere with black dog required superhuman strength.
拖著這條黑狗,無論去哪裡或者做什麼,都需要超人的力量。
At social occasions, he would sniff out what confidence I had and chase it away.
在社交場合,它總會找出我的自信,將其趕走。
My biggest fear was being found out; I worried that people might judge me.
我最害怕的是被人知道,我擔心別人會議論我。
Because of the shame and stigma of the black dog, I was constantly worried about being found out.
由於黑狗帶來的羞愧和恥辱,我總是擔心被人知道。
So I invested a vast amount of energy to covering him up.
所以我投入很多精力把它藏起來。
Keeping up an emotional life is exhausting!
掩藏情緒的生活讓人精疲力竭!
Black dog could make me think or say negative things.
黑狗讓我消極的思考和言談。
He could make me irritable and difficult to be around.
它讓我煩躁不安,難於相處。
He would take my love and bury my intimacy.它奪走了我的愛,埋藏了我的溫情。
He loved nothing more than to wake me with highly repetitive negative thinking.
它最愛在半夜把我喚醒,心中只有那些一直重複的消極念頭。
He also liked to remind me how exhausted I was going to be the next day.
它還喜歡提醒我將會面對多麼心力交瘁的一天。
Having a black dog in your life is not so much about feeling a bit down, sad or blue.
生活中有一條黑狗,不僅僅是感到一點低落、悲傷或者憂鬱。
At its worst, it is about being devoid of feeling altogether.
最糟糕的時候,所有的感覺都會失去。
As I grew older, black dog got bigger and he started hanging around all the time.
我一天天的變老,黑狗一天天的長大,它開始不離我的左右。
I chased them off with whatever I thought might send him running.
我用盡了一切辦法,想把它趕走。
But more often than not, he would come out on top.
但獲勝的往往是它。
Going down became easier than getting up again.
和重新站起來相比,躺倒變得更容易。
So I became rather good at self medication which never really helped.
所以我成了給自己開藥的專家,但從未真的有效過。
Eventually I felt totally isolated from everything and everyone.
最後,我感到自己和整個世界所有人失去了聯繫。
The black dog had finally succeeded in hijacking my life.
黑狗終於成功綁架了我的生活。
When you lose all joy in life, you can begin to question what the point of it is.
當生活不再有絲毫快樂,你就開始質疑生活的意義。
Thankfully this was time when I sought professional help.
幸運的是,那個時候我尋求了專業的幫助。
This was my first step towards recovery and was a major turning point in my life.
那是我邁向康復的第一步,也是我生命的一個轉折點。
I learnt that it does not matter who you are, the black dog affects millions and millions of people. It is an equal opportunity mongrel.
我了解到無論是誰,無數的人都在被這條黑狗所侵擾,任何人都機會遇見這條雜種狗。
I also learnt that there was no silver bullet or magic pill.
我還了解到不存在萬能靈藥或魔法藥丸。
Medication can help some and others might need different approach altogether.
藥物對部分人有幫助,其它人還要輔以另外的手段。
I also learnt that being emotionally genuine or authentic to those who close to you can be an absolute game changer.
我還了解到,向親近的人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感情能起到關鍵的療效。
Most importantly I learnt not to be afraid of black dog and taught him a few tricks of my own.
最重要的是,我學會不再害怕黑狗,甚至向它耍了一些自己的花招。
The more tried or stressed you are the louder he barks.
你越是疲勞和緊張,它就叫的越凶。
So it is important to learn how to quiet your mind.
所以學會讓自己平靜下來很重要。
It"s been clinically proven that regular exercise can be as effective for treating mild to moderate depression as antidepressants.
臨床證明,經常鍛煉對於緩解輕/中度抑鬱的效果不比抗抑鬱葯差。
So go for a walk or run and leave the mutt behind.
所以去走走,去跑步吧,把這條雜種狗甩在後面。
Keep a mood journal; getting your thoughts on paper can be cathartic and often insightful.
記一份情緒日記,把想法寫在紙上是種宣洩,往往也有助於看清問題。
Also keep track of the things you have been grateful for.
也記錄下那些值得感恩的事情。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to remember is that no matter how bad it gets, if you take right steps, talk to the right people, black dog days can and will pass.
最重要的是要記住,不管情況變得多麼糟糕,只要你走向正確的方向,找適當的人交流,黑狗降臨的日子一定會過去。
I wouldn"t say that I am grateful for the black dog. But he has been an incredible teacher.
我不會說我感謝這條黑狗,但它卻是個神奇的老師。
He forced me to re-evaluate and simplify my life.
它迫使我重新認識生活,讓它變得更簡單。
I learnt that rather than running away from my problems, it is better to embrace them.
我認識到與其逃避我的問題,不如迎接它們。
The black dog may always be a part of my life. But he would never be the beast that it was.
黑狗也許將永遠是我生命的一部分,但它再不會是以前的那隻野獸了。
We have an understanding.
我們達成了理解。
I"ve learnt through knowledge, patience, discipline and humour, the worst black dog can be made to heel.
通過學習知識、耐心、剋制和幽默,最兇狠的黑狗也可以被制伏。
If you are in difficulty, never be afraid to ask for help.
假如你身處困境,一定不要害怕求助。
There is absolutely no shame in doing so; the only shame is missing out of life.
這樣做一點都不丟人,只有錯過生活才是遺憾。
作為一個抑鬱症患者,我認為社會開始重視抑鬱症了,這挺好的。可說不出為什麼,感覺開心不起來。看到的時候覺得不舒服。也許沒得病的人無法理解這種痛苦,只能是了解了解。希望人們都多些善意吧。挺好的。
看了這個廣告很不舒服
一方面確實有共鳴
一方面覺得這種頗為文藝化(想不到合適的詞)的敘述方式 會給本來就不了解抑鬱的人很多錯覺
整個人都是腫脹 獃滯 蓬頭垢面的
看到的世界也不是灰度的 就是平常的樣子 但是很陌生 我目前沒看到有什麼片子能還原那種感覺
看完了有幾點想法
這只是一個很表淺的廣告,視頻里最後一句是:關愛抑鬱症,從認識開始。然而,整個普及認識的過程是很表淺的,只能說他最多只是普及了一下抑鬱症的某些癥狀。並沒有從客觀的角度揭示什麼,似乎傳達的是一個現象:抑鬱症使人喪失希望,而唯一能治療好的原因是讓人有一些對世間的留戀。
不能說這種想法完全錯誤。遺憾的是,並不是所有的抑鬱症患者都是這樣的一個模式。我們現在在醫療上都在提倡個體化治療,就說明即使是同一種疾病,也會因個人情況而有不同的治療調整,大方向不會變,但小細節會有很多不同。有的時候抑鬱症可能需要的是鼓勵,去重新生活,有的時候,可能需要的是建立一種觀念:如何與之共存生活,尤其是常年的抑鬱症患者反覆發作的時候。我記得我我看過一個國外的有關抑鬱症科普的動畫,很有感觸(可惜找不到鏈接了)。他把抑鬱症比做一條黑狗,有時候這條黑狗會暴躁,會變大遮住眼睛看不到光明,而且像影子一樣不會和你完全割離。但是,他也會偶爾像狗一樣,你可以用「骨頭」去逗他,讓他自己跑開一會去玩耍,這些骨頭可能是藥物,可能是周圍人的關懷。這些情況有時候是會反覆出現的。所以,抑鬱症患者需要接受的是一種觀念,周圍的人需要做的是一種共情的關懷以及適當的時候強制干預其接受專業醫生的治療。
我並非專業的精神科醫生,以上只是自己作為一個曾經的抑鬱症診斷的病人的一些想法。還有,如果誰也看過那個黑狗的動畫,可以貼出來嗎?真的很推薦。
哈哈 大家可以看評論區的鏈接,這個原來是世衛組織有關抑鬱症的宣傳,一定比那個30s的公益廣告更有用!【道理我都懂,然而沒有什麼卵用】系列
拜託,如果無法準確判斷,就放過心境障礙患者好么?
感冒藥也要吃對才能治病呀。
輕度、中度、重度治療方式能一樣么?
不插手了,不拿醫學開玩笑了成么?
蹩腳的關心都是個什麼鬼。
看了上面的回答,基本都沒說到點子上,作為一個曾經的廣告行業資深搬磚狗。我可以給大家介紹一下。
首先,你家電視除了每天7點到7點半會壞之外。C字頭的還要播一些看了根本不笑的綜藝節目是吧。
但是這樣,依然2017年廣告招標超過70億。
這特么全是廣告,沒有一點正能量,不行啊!!
上峰決定~你們台必須得有時段拿出來宣傳政治正確,好人好事。起到喉舌作用。還要深喉。
台里誰特么願意出錢拍這玩意啊?
每一分錢都摳的死死的。哪個大製作不得上10萬啊。
上峰批的錢肯定不夠,就算有錢也沒點子啊。也不可能天天整個紙紮小人跳出來中國夢夢夢的嚇唬人啊。
OK,於是領導一拍屁股。想出了個這個主意。真特么好!
請點下面這個鏈接:
全國電視公益廣告大賽_公益頻道_央視網
廣告行業有句話說,不做總統就做廣告人。
一幫廣告行業的愣頭青決定,我們要參賽。我們要拿獎,我們要改變社會,改變地球。我要當總統。每個廣告愣頭青,都覺得自己能再一次改變一切。
於是這事,一石四鳥。
電視台有了片源交差,廣告公司拿了獎提升行業地位,評委露了臉促進了感情,參賽個人獲得了榮譽,回公司加薪,跳槽漲了工資。
無形中還促進了廣告行業拍攝的GDP增長。
OK,回到拍片這個事上。
從1970年廣告行業發展開始,節約水資源的、提倡禁煙的、關愛老人的、別亂扔垃圾的……但凡是公益的。都TM拍爛了。。是的!爛了,你能想到的,都有了。
想要拿獎,得有創意好么!!~創意!!創意!!
總監召集大家開會。
有個傻逼說:我們沒什麼創意,但是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和立題啊。
你看崔永元。我們不能拍轉基因,不能揭露黑幕,還不能拍抑鬱嗎?
大家鼓掌,這個好,人畜無害。
其實評委也都沒抑鬱過,根本不懂這個病。他們只是覺得,老特么看你們說530禁煙日是為了明天。老看你們天天關愛父母,連他媽電話都不打一個。一到母親節、父親節就朋友圈孝順爸媽,一到感恩節就感謝這個感謝那個。
太!!雞!!巴!!煩!!了!!
這個抑鬱症的主題好,給個獎吧。
好了~電視台安排播出。
這個套路,從上到下屢試不爽啊。各地公益廣告大賽都是這個路數,有的還能掙錢,拉來贊助呢。
多多少少還是能起到一丁點作用的。不能全盤否定,要辯證的看。
這不,我們院最近收治的病人又增加了嘛~!
一個廣告,一個公益廣告,起的作用只能停留在宣傳和勸導上。我也覺得心裡不舒服,我怕知道我情況的朋友問我是不是就是這樣,我更怕不知道我情況的朋友問我是不是也有抑鬱症。短暫、遊離的關心與問候除了傷害帶不來別的,哪怕是好心。
我連身邊朋友短暫、遊離的關心問候都接受不了,更何況是來自整個社會的關心問候?
這個廣告的出現是一件好事,但是在我,以及那些和我有同樣想法的人身上,這是傷害,只會讓他們更加迴避這個話題。
好意,我接受,可是傷害,我只能逃避和遠離。
不匿,反正沒人知道我是誰。
你們有沒有發現,它們提的建議都是要求你們自己怎麼怎麼做?
大家要信了,下次你說自己抑鬱了,他們就會說「你應該……」「你怎麼不……」「你非得……」……
當你回復他們時,他們:「中央台演的!」
這個廣告千般不對萬般不對,最不對的地方是【譴責受害者】。
很多人將得不到治療,很多人將強制出院,很多人將強制在校……
ccav,你還不如放莆田醫院的廣告了。放莆田廣告,至少大家相互提醒,被坑被害還是能減少一些。
現在你放這麼個廣告,誰都跑不了。
你能不能放避孕套的廣告?
——————不靠譜派心理諮詢師推薦閱讀:
※如何正確地補充多巴胺,抵抗抑鬱情緒?
※文章憎命達,抑鬱症患者會比常人寫出更好的文字么?
※有哪些話不適宜跟抑鬱症患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