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紀錄片《從秦始皇到漢武帝》?

近期在CCTV9上映的


該片的主題是國家統一和民族振興!秦始皇使四分五裂的中國成為了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建立了強大的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統一了文字、度量衡,為中華民族的崛起掃清了障礙。漢武帝在秦朝和自己先輩的基礎上,北擊匈奴、聯通西域、開疆擴土,使中華民族站在了世界之巔。
該片以近年出土的文物為佐證,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和史書中不一樣的秦始皇形象。片中的秦始皇是一個勵精圖治,一心為國,卻不為國民理解的帝王形象。正是由於遲遲得不到國民的理解,甚至常常遭到了國民的抵制和反對 ,最終點燃了帝王的怒火,導致了焚書坑儒的悲劇。看完此片,差不多已經顛覆了大部分人心中始皇帝暴君苛民的形象,對始皇充滿了無限的崇敬和理解。縱觀史書,大部都是對始皇的批評和指責。諸如,「天下苦秦久已」、「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等等,無一不是從正面或反面形容秦始皇的暴政。史書總是勝利者來書寫的,只有不但放大始皇帝的暴政,才能突出後來統治者的合法性。客觀的的說,始皇帝的一些措施和工程與當時的社會生產力不想符合,給人民群眾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苦難,直接導致了他死後的農民起義。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為中華民族開闢了廣闊的生存空間,促進了中華文化的融合,為中華民族在漢代的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一個中肯的評價——罪在當代,功在千秋。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兩千年後,經歷了清朝民國的屈辱,中國共產黨再一次統一了中國,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啟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當代中國,台灣問題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上的絆腳石。國家的統一是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也不是2300萬台灣人民的意志能夠決定的,而是13億中國人和無數華人華僑的共同心聲。一個統一的中國,符合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也只有一個統一的中國,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兩千面前,秦始皇為了統一中國,不惜使用武力,對反抗者進行血腥的鎮壓;當代中國,黨和國家統一台灣的意志是任何人都不能違抗的,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任何倒行逆施者,必將會被訂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高祖建立漢帝國初期時,剛剛經歷了連年戰爭的漢帝國滿目瘡痍,民不聊生。高祖急於求成,貿然發動對匈奴的戰爭,結果慘受「白登之圍」。作為漢帝國的最高統治者,高祖被蠻夷之人圍困七天七夜,我想此時他的內心是崩潰的、絕望的,更是無比屈辱的。正是這份屈辱,在高祖心中種下了一個強大的漢帝國的夢想。此後,漢帝國實行屈辱的和親政策,通過女人交易,以換取寶貴而短暫的和平發展時間。即使漢帝國萬般放低自己的身份,卻依然不但的遭到匈奴的挑釁,邊境時常傳來匈奴入侵的戰報,更令人氣憤的是匈奴單于公開調戲帝國的太后。這一切的一切,漢帝國只能默默承受,因為他知道,自己還不夠強大,等到自己實力足夠強大的那天,必將百倍還之。就這樣經歷七十餘年屈辱的發展,武帝登基時,漢帝國的國力達到了空前強大,國庫飽滿、糧草如山、兵強馬壯。正是由於這些物質條件,才有了武帝北擊匈奴、南滅百越的霸氣。兩千年一輪迴,新中國剛剛成立時同樣一貧如洗,滿目瘡痍,經歷了六十餘年的發展,一代又一代人不懈的奮鬥,共和國的國力再一次達到了空前強大,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提高,中華民族即將迎來偉大的民族復興。漢帝國早期的無為而治正是我們三十餘年韜光養晦的真實寫照,武帝的有為進取與當今中國不但擴大影響力和國際地位遙相呼應。漢帝國的「白登之圍」、「和親之辱」,共和國也同樣經歷過(台海危機,中美撞機,南斯拉夫大使館)。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共和國只會默默的記住這些屈辱,這些屈辱只會成為偉大民族復興的動力,終有一天,必將還之。
總的來說,這部片子主要是借古喻今,秦始皇統一中國暗示台灣問題,漢武帝痛擊匈奴影射南海問題。
中華民族的復興並不僅僅指經濟的復興,更重要的是文化的復興,使每個中華兒女從文化中找到歸屬感,認同感和自豪感。當代中國,正處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節點,國家經濟得到了空前繁榮,但世風日下。很多不明事理的人們,被一群打著自由民主幌子的大V公知所欺騙,對整個國家的政治制度產生了懷疑,渴望所謂的「西式民主與自由」。這些人不斷的放大國內所存在的問題,下意識的忽略國家不斷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事實;幻想一步達到美國的科技,歐洲的福利,卻又無視別國幾百年的發展。國與國之間永遠都只有利益關係,美帝並不會來解救我們,那些被美帝安利自由民主並被解救的國家(伊拉克,利比亞,敘利亞)正處在無盡的戰火之中,只有一個穩定的國家,才能保證每個人最基本的利益。歷史的車輪在不斷的前進,中國目前所存在的問題每一個發達國家都經歷過,只不過別國發展的早一些,現在已經基本解決了這些問題;中國政府也已經意識到了這些問題,正在逐步解決;共產黨固然有黑暗的一面,但也有進步的一面;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需要一定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看待事物要理智,做一個理性的人。


很客觀,基本上站在國家統一和文化一統的基礎上來闡述漢民族的基本盤形成的源頭。對於如何處理當今的台灣和蠢蠢欲動的綠教有極強的借鑒意義。


在漢武帝在位時期,中國的領土疆域擴大了整整一倍。漢人之所以之後兩千餘年皆為漢人,便是因為漢武大帝劉徹,而非漢王朝建立者劉邦。
秦皇漢武在政治軍事上的成就,皆是能前人所不能的各種開創,守護初生的華夏文明抵禦游牧夷狄的侵襲,並得以輝煌壯大。
所謂古典華夏帝國,自贏政起到劉徹止,基本模子都已打好了。後世任他再如何了不起的帝王,也不過是在這個秦始皇開始畫、漢武帝完工的圈子裡折騰打轉。


剛看了兩集,秦始皇整個就是一個寶寶心裡苦……


剛剛看完,回來答題。

在黃金時段放這部紀錄片應該是帶走一定的寓意的。紀錄片內容還算詳實,有了一定美化,基本反映了那一時期的歷史脈絡。


很強的政治隱喻,只看了前兩集,秦始皇在執政之初,在泰山封禪,即便收到了儒生的嘲笑,也要忍耐下去,然後修建秦直道,修長城,為的是讓所有來自六國的人對他的國家的認同。。。很多東西,正像會台灣,以及綠綠門說的啊


請看完了再來回答。
整個片子有很多對秦漢帝王的美化,但是也是有一定依據合理的美化,讓普通人能夠站在國家層面來看待當時一些政策,都是對民眾視野的提升。
對秦漢帝王的歷史也做了很好的描述,能夠激起人對那個時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特別是全片貫穿始終的對匈奴的戰爭,看得熱血激蕩,對自己的民族有了更強的認同感和自豪。
好看,真的耐看,難得我一個看電影都要跳的人除了開頭的複述跳了,其他都是一秒不拉的看完的。
再說一下記錄片里的那些影像片段吧。雖然有些片段是重複利用的,但是對服飾,禮儀,器皿都還原的很逼真。而且感覺導演的畫面感很強,印象最深的就是漢武帝即位時背後模糊的竇太后,隱喻了漢武帝即位之初並沒有實權,而是處在竇太后的陰影下的史實。演員也不錯,表情神態都很到位。
另外有幾個吐槽點:1.商鞅和後面一個誰是同一個演員,這個有點穿越感。。。。
2.戰爭場面真的少,而且,人也少,漠北大戰我估計參演群眾不超過100人。。可能預算問題吧,也不能強求,畢竟主要是講解歷史而不是戰爭的記錄片。
3.我知道劇組省錢,但是大哥,秦宮的門樓和漢門樓不好一樣吧。。。你自己都說了咸陽被付之一炬,劉邦還站在秦始皇的宮殿下邊不好吧。。
4.霍去病穿的是劉邦的戰甲。。。。


中間有些漢武帝的疆域擴展部分,如果需要更加仔細的了解,推薦去看《河西走廊》。整部片子的基調是秦皇統一,文景修養,漢武開拓。中間有關文景70年修生養息,類比現下的經濟發展,還是要多參考當時和當今的國際環境和國內環境吧。


漢武帝好挫


不請自來,最近看了這個紀錄片,但沒有看全,中間少了一部分。
據我理解,這部片子選擇的歷史跨度是從秦始皇到漢武帝,其實是選擇了從封建制到郡縣制的變革過程。
始皇之前,國家一直是封建制,這裡的封建不是封建主義的封建,是封建制,即國家是由天子-諸侯-士,也就是天下-國-家的結構。從始皇開始,就變成了天下(國家)-郡-縣的結構,變成了中央集權的皇權至上的專制制度。
始皇改革了之後,由於不珍惜民力和始皇的好大喜功,導致秦朝二世而亡。
漢建立之後,走了妥協的道路,一半郡縣一半分封。高祖時代,解決了異性諸侯王;文帝時,開始緩慢削弱同姓諸侯王的實力;景帝時,由於皇帝和晁錯的急躁,導致七王之亂,七王之亂後,諸侯王的實力被削弱了,但是沒有完全解決。到了武帝時期,實行了推恩令,才算徹底解決了分封制和郡縣制並存的問題。
先這麼多,完了再寫


等待祖國的收編


第四季講漢景帝,結尾說到:韜光養晦的時代即將結束。我突然想到了我國現在的情況。這是不是預示著我國即將改變過去低調隱忍的處事風格?


很強的震撼力


喜歡 閱讀 秦,漢 歷史


看歷史要看事情,不要看評價,大多帶有很重的偏見


有點過度主旋律了,感覺不如以前的帝國的興衰。


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


一樓正解,不過還有待觀察,結局難料!


推薦閱讀:

漢武帝是否摧毀了漢朝的經濟?
為什麼李廣難封?
漢武帝任人唯親先用衛青霍去病,再用李廣利,如此說來漢武帝的用人方式所導致的武帝時期的輝煌是否運氣所致?
漢武帝為什麼會聽小人言而逼死自己的兒子劉據?

TAG:紀錄片 | 歷史 | 秦始皇 | 漢武帝劉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