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剛呼籲恢復部分有文化含義的繁體字,你同意嗎?
馮小剛建議恢復部分繁體字 加進小學課本
在3月4日政協會議分組討論中,馮小剛[微博]呼籲恢復部分有文化含義的繁體字。比如親愛的,親要相見,愛要有心。「我和張國立[微博]都認為,能不能選擇50個或更多有含義的繁體字,增加到小學的課本里,讓小學生感受傳統文化。」馮小剛說。(記者 溫如軍)
人要有鼻子眼睛嘴,咪咪丁丁,頭髮,等等。
我和 doge [微博] 都認爲:愛、親等字,難以在人心腐爛,親人兩地分隔的今天產生共鳴。在人人熱衷自稱「吃貨」的世界,我們應該優先恢復「麵要有麥」「穀要有禾」這樣的繁體字。此外,我們不擔心小學生,他們都喜歡 ACG,天天接觸繁體字。
轉一篇啦!來源:Sina Visitor System關於繁體字與簡體字的種種誤讀
文/趙皓陽
2014年12月9日 18:33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我們不是反對繁體字,而是反對一天到晚在網上鼓吹繁體字的人。有這樣一個段子很煩人,相信大家都見過:「我一個台灣朋友說,漢字簡化後愛無心,親不見……」
此狀態本人原創,近年來被無數壯士借用,版權所有特此聲明。截圖時間為證。
說起繁體字與簡體字不得不提人人網上一位大牛——何欣何狐狸,他大約寫過二十幾篇有關漢字簡化的文章人人網,http://blog.renren.com/blog/299270325/friends?from=friendEnd 讓我受益匪淺,本文許多資料也引自他的日誌,不一一列明。有興趣深入研究的同學一定要看看,本文只是談一個皮毛。我下面說一說網路上對於繁體字與簡體字的種種誤讀,我們反對那些鼓吹繁體字的人,都是在反對什麼?
誤讀一,簡體字是新中國政府創造的?
首先要說明,漢字簡化是一個長時間的歷史過程。
此處援引九州出版社《說文解字》的注文,總顧問是啟功和季羨林。
居延漢簡,極為珍貴的歷史文物,此處記載「鴻嘉二年五月以來吏對會入官夾」,此時漢字尚沒有後世的規整,雖無「玲玲如振玉 累累若貫珠」的整齊美,倒是頗有隨性之美。「對」字有所簡化,尚沒到後來直接一個「又」代替左半邊的地步。「會」與今日繁體寫法也不相同。
魏晉書法則是今天簡體的主力軍,草書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
這是晚唐字帖,大家看看出現了多少非正體字?
再來一位宋朝重量級人物。許多簡化漢字都參考了這一篇著名的千字文
黃宗羲手稿本《南雷雜著稿》大家可以自行查看一代文宗都用了哪些非正體字——「為」「窮」等等。
呂留良在贈給黃宗羲的詩的注中雲「自喜用俗字抄書,雲可省工夫一半」,這個「俗字」便是當時有所簡化的漢字。這些大家全然沒有今天某些人的小家子氣,自甘和和百姓用同樣的字形,混跡於群眾,真是丟了知識分子的顏面。
再有人說簡體字是共產黨創造的,二話不說,先撒一把五毛錢過去再說。真是貪天功為己有,竟然還不知廉恥的猛吹,中國人幾千年的工作讓共產黨幾年做完了,政府不給你們發工資真是虧待義務宣傳員了。
而政府推動的大規模漢字簡化運動,則可以追溯到民國。
1909年,陸費逵在《教育雜誌》創刊號上發表論文《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體字》,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公開提倡使用簡體字。
1922年,陸費逵又發表論文《整理漢字的意見》,建議採用已在民間流行的簡體字,並把其他筆畫多的字也簡化。
1922年,錢玄同在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上提出《減省現行漢字的筆畫案》,得到陸基、黎錦熙、楊樹達的聯署。這是歷史上有關簡體字的第一個具體方案,主張把過去只在民間流行的簡體字作為正體字應用於一切正規的書面語。它提出的八種簡化漢字的方法,實際上也就是現行簡體字的產生依據,影響深遠。
1928年,胡懷琛出版《簡易字說》,收簡體字300多個。
1930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劉復、李家瑞合編的《宋元以來俗字表》,反映了一千年來簡體字的發展情況。
1932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出版國語籌備委員會編訂的《國音常用字彙》,收入不少簡體字,並指出:「現在應該把它(簡體字)推行,使書寫處於約易。」
1934年,中國圖書館服務社出版杜定友的《簡字標準字表》,收簡體字353個。徐則敏在《論語半月刊》發表《550俗字表》。錢玄同在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提出《搜集固有而較適用的簡體字案》。
1935年,錢玄同主持編成《簡體字譜》草稿,收簡體字2400多個。同年8月,國民黨政府教育部採用這份草稿的一部分,公布「第一批簡體字表」,收字324個,雖然在第二年的2月又通令收回,但畢竟是歷史上由政府公布的第一個簡體字表。也就是在這一年,上海文化界組織「手頭字推行會」,發起推行「手頭字(即簡體字)」運動。
1936年10月,容庚的《簡體字典》出版,收字達4445,基本上本自草書。同年11月,陳光堯出版《常用簡字表》,收字3150個,約一半本自草書,一半來自俗體字。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體研究會發表《簡體字表》第一表,收字1700個。
抗日戰爭爆發,簡體字運動才被迫停頓,而主要在共產黨統治區繼續發展。共產黨奪取政權後,立即著手繼續推行簡化漢字。
鼓吹「正體字」的國粉請把臉伸出來。
民國方案的特點是非系統化,而是針對常用字,這一版方案更是針對最常用的三百多字而已;而56年簡化字方案,雖然直接簡化的字只有230餘字,但是56年方案還有30個類推的偏旁部首簡化。
即便在國民黨勝利轉進台灣後的1952年,在一次國民黨宣傳彙報會上,蔣介石第二次提出文字改革。他說:「為大眾寫的文字而不能大眾化,那如何望其有效?我們須知文字是大眾達意表情取得知識和爭取生活的工具……所以簡體字的儒要是生活的需要,時代的需要。」——蔣介石(見張博宇編《台灣地區國語運動史料》,台灣商務印書館,1974。轉引自仇志群:《漢字簡化問題在台灣》,《語文建設》1995年第5期)
何應欽也曾經在1969年,於國民黨十中全會提出過整理簡字案。(仇志群:《漢字簡化問題在台灣》,《語文建設》1995年第5期)但是後來因為大陸先這麼做了,考慮到敵人提倡的我們就應該反對,於是台灣對簡體字的態度立刻轉變為反對,成天說簡體字就是匪來匪去的東西。「因政治鬥爭的對方推行簡體,我們就倡導繁體,依哲學角度而言,我們是作為對立面的另一邊,居於『客』位,淪為強勢『主方』的奴隸,結果被逼得硬是要唱反調。」(台灣學者林安梧,見《文字簡化面面觀座談會發言紀要》,載台灣《國文天地》,1989年5卷2期)
其實蔣公就是個傲嬌受:你用簡體字,我偏偏不用,我就要用繁體字,繁體字才是中華正統,娘希匹的。
日本與新中國同期進行漢字簡化,新加坡曾於1969年自行漢字簡化,在1976年後則改用中國大陸的簡化字。
誤讀二,簡體字代表了文化的退步?
那些繁體字的鼓吹者最煩?就是把「繁體字」稱為「正體字」,把簡體字稱為「殘體字」,我在香港上學這種人見得多了去了。言下之意就是我代表中華正統,我是傳統文化的繼承者。更有甚者揚言gong匪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滅絕者,證據就是破四舊和廢除繁體字。
可笑。
從漢字發展史來看,秦,書同文,為小篆。有隸書,但不作為正式文字;
漢,隸書漸成正式文字,武帝後,漢隸代古隸。
唐,因循『干祿字書』,科舉要求正字法,書楷書。
你說的正體是哪個正體?告訴你吧,是清朝的正體。
就這些網路上所謂的「傳統文化愛好者」,一個個一提清朝就義憤填膺,什麼張口一個「崖山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國」閉口一個滿韃子,結果到了「正體字」這塊,真不知道是真糊塗還是假糊塗。
1875年清朝欽定正體,龍啟瑞奉諭作《字學舉隅》,規定了每個字的字形。今日的所謂正體字,脫胎於此,所以,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的後人們習慣稱之為「韃體字」。
滿清政府從書籍入手,修《四庫全書》就是典型,搜集天下書籍,不合滿清心意的統統焚毀或刪改,岳飛《滿江紅》被改成「壯志飢餐飛食肉」,本來是欲啖胡人之肉,成了吃鳥肉。據近代學者推算,全國禁毀圖書13600卷。焚書總數達15萬冊。銷毀版片總數170 余種、8萬餘塊。除了焚毀書籍,乾隆還系統地對明代檔案進行了銷毀。目前明代檔案僅3000餘件,其餘估計不少於1000萬份明代檔案,已經被銷毀了。如此一系列文化破壞活動中,漢字作為文化載體未能幸免於難,前朝所不注重的字形也被冠以了濃厚的政治意味,俗字開始為官方所堅決反對,乾隆御作《辯正通俗文字》就說「俗者,承襲鄙俚……斷不可從也!」雖然大部分俗字都比滿清資格還老,但皇帝都說了俗字不行,體制內用俗字等於是在抽皇帝的臉,科舉考試裡面是沒人敢用了,從考場到牢房到刑場的軌跡也不是沒人走過。龍啟瑞所作的《字學舉隅》一書,就是欽定正體字,斤斤辯正科舉考試用字,對字形的追求堪稱登峰造極了,正體字只此一家,別無分號,有著濃烈的政治意味,歷代統治者對字形如此糾結的也就滿清了。實際效果也不錯,造成了知識分子和民眾的脫離,書生造反和文盲造反都無法傷及國本,沒外國勢力,滿清很難倒台。而至於定某字為正體有沒有道理就是另一件事情了,錢玄同也忍不住要噴:「這樣是正體,那樣是俗體,狺狺不休!其實他們全是不認識古字的!」
說得好啊!這些在網上鼓吹什麼「正體字」的,有一個算一個,全是不認識古字的!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小篆的來源「七國文字異形,秦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命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請注意或頗省改幾個字,那是什麼?那就是漢字簡化過程。鄧散木在其《篆刻學》中對這段話的一點解釋是「省者,省其繁重,改者,改其怪奇」。這就是漢字的簡化與統一。
我們可以這樣說,漢字簡化就是一種文化的傳承與進步!
說起那個特別煩人的段子,我一台灣朋友說什麼漢字簡化之後「愛無心」之類,這絕對不是呆灣人說得好嗎,要是呆灣人說的要打屁股的好嗎。
看看這幅字
愛無心呢?說好的愛無心在哪呢?此四字為黃埔校訓,孫中山先生所定,蔣公所書。國粉站出來,自己打臉。
蔣公分量不夠國父夠不夠啊?
說起來這幅字,這個少泉先生就是林白水,就是給慈禧賀壽寫「今日幸西苑,明日幸頤和,何日再幸圓明園?四百兆骨髓全枯,只剩一人何有幸! 五十失琉球,六十失台海,七十又失東三省,五萬里版圖彌蹙, 每逢萬壽必無疆!」的人。
有請蘇東坡。《前赤壁賦》
總有那麼些人,轉發個「漢字簡化後愛無心」之類的段子,妄圖顯示自己很有文化,反而映襯了自己的粗鄙與無知。
簡而言之,繁體你當然可以用,就跟穿衣一樣,誰管你穿什麼顏色的,大街上裸奔的都有,但你要什麼「正體字」「殘體字」,用簡體字的是「沒文化」,那就相當於胸口掛個牌子「我是腦殘」,圍觀群眾會檢驗一下你的大腦殘不殘。
誤讀三,所謂的「傳統文化」真的就高於一切?
我經常看到有些花瓶式的政協委員,煞有介事的提一套推行繁體字的方案,大致一條最冠冕堂皇的理由在裡面:就是為了弘揚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國學精粹。
我清楚地記得,高三那年,有個逗比的政協委員提出了廢除簡體字推行繁體字的提案。我們班每天中午都有一個讀報的環節,當時我們班一個飄飄然的文藝小清新少女就說了這個新聞,之後點評環節滿心歡喜的大談「傳統文化的復興」並又舉出了「愛無心,親不見」這個噁心的例子。
當時我前面的男生一臉不屑的轉過頭來跟我說:「這傻X,說得好像她不用考文綜似的。」
是啊!政協委員站著說話不腰疼,但是你高考不是打字啊!理科生也得考語文啊!要什麼推行繁體字,我代表初高中同學帶頭反對。下次再有腦袋缺根弦的政協委員要提廢除簡體字,罰寫一萬遍「憂鬱的台灣烏龜」——「憂鬱的臺灣烏龜」。
我舉一個不恰當的類比,甲骨文、篆文代表了奴隸社會時代的生產力;隸屬、楷書代表了封建社會的生產力水平;簡體字適應了工業社會的生產力發展;而面對當前信息時代的洶湧潮流,則需要顏文字出場了~( ̄▽ ̄~)(~ ̄▽ ̄)~ (最後一句是賣萌)。
現在好多人總喜歡把「傳統」兩個字掛在嘴上,這個所謂的「傳統」,什麼是「傳統」,跳大神算不算傳統?一定要秋天同居的蟋蟀做藥引算不算傳統?你說漢服算是傳統,要發揚,那草衣獸皮算不算傳統?你說繁體字是傳統,就像我開頭說的,怎麼不捧一個龜殼刻甲骨文去。
一切都要進步,社會需要發展,有些東西必將被拋棄。你可以喜歡那些逝去的美好,但以此來攻擊別人,認為別人「沒文化」,並借「傳統文化」這個名號釀出一股惡臭的優越感,這就是病了。
第四,對繁體字我們應該有的正確態度
總是把繁體字與「傳統文化」捆綁在一起是很無聊的事情。中華文明的優秀成果,並不是離開了繁體字就傳承不下去。不使用繁體字我們就不會懂得尊老愛幼,父慈子孝嗎?不使用繁體字我們就不知道懷仁撫遠、愛人如己嗎?忠孝節義,仁義禮智,不使用繁體字我們就不明白嗎?
那些一口一個「中華正統」的人更無聊,照我說你要麼去山頂洞裡面鑽木取火,要麼別跟我提什麼「中華正統」。
另外我們要看到,漢字簡化不意味著廢除繁體字。今天的中華書局很多書,仍然是繁體豎排,從右往左的體例。沒有哪一條法律和規定禁止使用繁體字。漢字簡化的反對者通常都無意(或者是有意)誤解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漢字簡化的含義。最典型的就是他們說漢字簡化會傷害作為中華文化瑰寶的書法藝術。這完全是的無稽之談。
我認為對於繁體字應該有的態度是「識繁寫簡,全憑自願」,漢字簡化是人民的選擇,就像上文中呂留良所說「自喜用俗字抄書,雲可省工夫一半」,你不能強迫他人使用繁瑣的繁體字。但是繁體字確實有著簡體字所不能替代的元素,許多第一手歷史資料都是用繁體字寫成。就我自己而言,我認識繁體字,會寫繁體字,也認識不少篆書和甲骨文,當然這完全是個人的興趣。
部分支持。
我認為與其恢復部分字,不如「用簡識繁」
民間討論了很久的簡繁之爭,在人大可以討論已是進步。
簡體字使用已久,新馬等國亦在使用,若直接改變,成本太高,也不利於對外溝通。
年輕一代人認識繁體字的途徑主要三條:
- 影視,書籍,遊戲等作品
- 網路
- 閱讀中的邏輯猜測和字體猜測
這些條件以後還會有,不用擔心繁體字消失這種問題。
大家都應該有沒學過繁體字,但是閱讀繁體的文章沒有問題這種經歷吧。
可以在語文課中教受識別繁體,是否寫要看學生個人,簡體字是大趨勢,繁體字是本源。
若直接加入引起混亂不說,還會加重學生負擔。
與其強調長官意志推行,不如培養興趣,循序漸漸。
不寫提案吧,作為人大代表交代不過去。
寫提案吧,又想不出,隨便提交一個不痛不癢政治正確的糊弄一下就好。
「恢復繁體字」是兩會、政協提案中的月經貼、萬金油,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次。隨便百度一下就會發現好多人都用過這個提案,除了馮導以外:
國家民委副主任稱繁體字有利國際交流應儘快恢復
政協委員潘慶林:恢復繁體字 保存文化糾正錯誤
人大代表吳仕民:恢復繁體字 傳承傳統文化--中國人大新聞--人民網
WTF,合著國家養你們一群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就是天天用著簡體字操著繁體字的心是吧。
不過話說回來這個議題還是非常能夠戳中一些人的 G 點,諸如愛用繁體的文藝小清新、夢回民國的民主人士和坐而論道的鍵盤政治家。所以提出來也是很有討論空間能上微博頭條的。
不過再後來,我覺得我可能錯了。
馮小剛微博呼籲恢復繁體字「親」和「愛」
馮導在五年前剛開新浪微博的時候就呼籲過恢復部分繁體字,這麼看來,馮導還是一個很有情懷的人呢。
魯國平:馮小剛呼籲恢復繁體字純屬瞎操心
當然,同樣很早就有人反駁馮導。
漢字簡繁之爭終結 教育部:原則上不恢復繁體字--文化--人民網
甚至,其實教育部在六年前就終止了這個話題。
所以,我對此的想法是,希望所有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都不要為簡體字繁體字瞎操心了。我們現在過得很好,生活裡面我們不會因為親裡面少了一個見而不忠不孝,也不會因為愛裡面少了一個心而不以誠待人。
張藝謀馮小剛提案呼籲電影票價降價|_新華網視頻頻道
再說了,你真沒提案提的話,幾年前的這個話題還是可以商量商量的嘛。畢竟二十塊錢對於大部分來說比「親愛的」要實際多了。
現在人們在無紙化道路上越走越遠,連一些常用的基本漢字都寫不出來。再化簡為繁,在座的各位估計都要回爐重造,我國的文盲率又要提升幾個百分點。
要說傳承繁體字我這個文科狗是1萬個贊成的。但是要說恢復繁體字我肯定是不贊成的。原因很簡單,你想逼死那些沒怎麼接受過教育的人嗎?
在這舉個栗子好了。2年前我是做行政工作的,下面管著幾個司機。我們公司的司機以退伍軍人為主,其中一個人和我同歲1985年出生。但是他小學剛剛畢業家裡就托關係把他扔進部隊了。幹了十年退伍出來工作。別的本事沒有,就會開車。公司的司機本來根本沒什麼文字工作。需要寫字的地方無非是填寫報銷單,出車記錄什麼的。但是他卻連這些都填不好。根本不是提筆忘字,是根本不會寫。先不說壹貳叄肆伍陸柒捌玖這些,連最基本的地名都要寫完了問一下寫的對不對(經常寫錯)。印象最深刻的時候是寫年終總結。我們公司要求是在固定的表格里填寫。司機不給配備電腦要求手寫,也就五百字左右足夠。他在休息室里憋了2個小時後來辦公室找我求助。500字的總結寫了整整一下午,我教他的字寫了有半篇A4紙。寫出來的東西更是錯字連篇。簡直就是小學二年級水平,連通順都做不到。本來我真的以為我們國家已經基本消滅文盲了。但是我真的沒想到文盲消滅了。半文盲還真的是有不少。像這樣連用簡都做不到的人你讓他識繁?還用繁?你整死他得了。
文字是藝術,但更是工具,工具最重要的簡單易操作吧。要真的想傳承繁體字,高考的一百五十分里勻出來10分給繁體字,大學裡也重視一下語文課添加一些關於繁體的內容,做到這些就足夠了。真的恢復了繁體字。上面例子里這樣的人,恐怕連小區物業的通知都看不懂。
不應該凡是繁體字就盲目恢復,應該只恢復少部分繁體來改進簡體字。
改進的地方比如「瀋陽」的「沈」字,改作「瀋」可能更好。
可以考慮恢復的:廠、廣、產、嚴。但是像「鬱悶」的繁體「鬱」這個筆畫這麼多的字就免了。我的建議是,在高中對語文進行文理分科,文科語文將繁體字作為考察內容(例如古文閱讀使用繁體字)。
這樣的想法原因是:
1。繁體字不是大眾之必須,沒必要將其「恢復」成國定標準漢字。
2。繁體字在學術上依然有重要的意義,是很多文科專業的必備能力,應該在高中教育及其選拔考試中得到體現。
馮導有種去宣揚大家不要使用高級編程語言,恢復使用能直接操作硬體體現計算機底層原理富有內涵的彙編語言,看會不會被程序猿打死。
沒事別折騰。
首先要把文化定義一下.
下面兩組文字哪個更有文化呢?
A: 0123456789
B: 零壹貳叄肆伍陸柒捌玖
有人總是把文字說成是文化, 好像數字代表科技水平, 這是小學老師的失誤.要求恢復部分繁體字實際上是要求為當年潦草的簡化工作負責和埋單
這裡有兩個層面:
第一 漢字簡化是有必要的;
第二 漢字簡化應該是一個嚴謹、全面、細緻的工作。
當年的漢字簡化有特殊的歷史和文化背景,遠沒有達到第二個層面「嚴謹、全面、細緻」的要求,恢復部分繁體字或者對現有的簡體字進行部分修正就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
不要跟我討論經濟和政治成本,我在乎的是文化價值。
何況所謂的成本也只會隨著時間一天天升高,從這個層面來看,如果不願意看到一些有價值的東西消失,早改總比晚改好。
太複雜的漢字反而不利於漢字國際化,我支持進一步簡化漢字。
堅決抵制
支持。
先說簡體字的好處,一是書寫簡單,二是在它被發明的時期確實對文化普及和減少文盲有好處(你讓一個不識字的人從「憂傷烏龜」和「憂傷烏龜」中間挑一個學,是我我也選後面那個。
但是。
現在都21世紀了哪那麼多文盲讓你教,國內絕大部分地區的人都還是有能力走進學校認真做下來學漢字的吧?那我們幹嘛要讓學生們學漢字的「簡化壓縮版」而不是正式版呢?你說你想買車我給你搞輛卡丁車你覺得合適嗎?
再說,漢語一直講究六書造字的原則,六書指形聲,象形,會意,指事,轉注,假借六種漢字的構成方法。正如馮導所說,現在很大一部分簡體字(比如他舉出的親和愛)是違背六書造字原則的,有一種字不達意的感覺。恢復繁體更加符合中華文字的傳統。(此處請那些說什麼英文love里沒有heart也照樣用的人動動腦子,我們文化不一樣文字不一樣造字的方法更是天差地遠強行類比個什麼勁兒)。
好多人說什麼繁體字寫起來太麻煩讓學生怎麼活。嗯這個問題你可以去台灣香港問一問,那裡的學生記筆記寫作業都是繁體字也沒聽說有因為這個輟學的。還有說網路時代大家都打字沒人寫字恢復有什麼用,哥們既然你平時都打字對於你來說一個字有幾筆幾畫根本不成問題那你幹嘛不打更好看更符合中華文化的字呢?
還有人說什麼「這幫代表吃飽了撐的沒事幹才會提這種沒有意義的和人民群眾一點關係都沒有的議案」。首先,人民代表大會之所以要這麼多代表就是為了集思廣益彙集大家不同的想法和建議,難道所有的代表都致力於提如何提高小麥產量或者是母豬配種這樣的話題才算貼近人民群眾嗎?
另外是關於改了這麼多年一下改回去不會寫字了之類的,人家馮導沒要一步登天,他說的是先挑選那些有意義的恢復那麼幾十個,一步一步慢慢來。
以上。
有文化含義是一個太寬泛的概念,到底哪些要調,調整的價值何在?沒有一個繁體字是沒有文化含義的,都是經過了甲骨、篆字等等演化來的。簡體字也是漢字演化的一部分,是有簡化規則的。所以真要調整部分字形也要有規則,尤其是能夠論清調整和演化帶來的價值。一個「文化含義」是沒法界定調整對象範圍、規則和獲益的,調整本身也就會更容易混亂和無效。
我的建議是,有些多個繁體簡化為一個字形,導致部分古漢語簡化版閱讀理解混亂的,可以考慮調整。
比如網上所說的「愛」這個字。豆瓣專欄《漢字中的歷史文化》的作者在敘述繁體到簡體的演化時,他個人就覺得相比繁體字,簡體字簡化的調整與內涵更切近。有興趣大家可以看看。
拍電影,馮導專業。論及漢字的提案,他建議的範圍模糊且操作性不明。調整範圍,最好還是去找相關專業研究人員的論證和建議。黨
好像我同意和不同意,就能起到什麼作用似的!
我覺得,不會大篆小篆,甲骨文的,都屬於數祖忘典。要恢復,就恢復甲骨文,那才是真正的祖宗文字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主張「恢復繁體」的人比主張「恢復文言」的聲音響很多?
※簡繁之爭甚囂塵上,更有人大代表提出恢復繁體字。照此趨勢,若干年後,會否大面積出現恢復文言文的論調?
※我沒有學過繁體字,為什麼可以看得懂?
※學大陸規範字(簡化字)長大、但現在卻用繁體字的人,使用繁體字的原因是什麼?
※大陸為什麼要簡化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