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黃金時代》的票房這麼慘?
《黃金時代》據稱投資7000萬,集結了湯唯、馮紹峰、王志文、袁泉、郝蕾、王千源等演員的大片一
直比較高調宣傳,引人關注,沒想到國慶上映七天才得到3600萬的票房。還不如同期的《鎧甲勇士之雅塔萊斯》、《新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之秘密計劃》等動畫
片。隨著《銀河護衛隊》的上映,《黃金時代》已經回天無望,票房無法過億,註定將作為票房悲劇的代表被人們記住——反觀同期拿下7.5億元票房的《心花路
放》,差距之大令人驚訝。
《黃金時代》在營銷方面可以說是多管齊下,用盡心思:百度首次推出的眾籌項目「百發有戲」即選中了本片,百度通過大數據給出了影片票房可能會達到2億至2.3億票房的樂觀預測;優酷土豆新成立的合一影業是本片的聯合出品方,優酷土豆等視頻網站上對本片的推廣不遺餘力;此外,微信也將本片作為重點項目進行了票務推廣……
那麼,問題到底出在哪兒呢?最近分析《黃金時代》市場問題的文章不少,有人說,3小時的影片時長導致了排片不力,也推開了很多觀眾;有人說是因為本片「沒有互聯網基因」,即導演、主演在互聯網上缺乏韓寒、趙薇那樣的影響力;有人認為是宣傳「前高後低」(前期高調後期通俗)的思路導致目標觀眾期待大減;《好奇心日報》撰寫長文分析,數據詳盡,但缺乏分析總結,只概況了其互聯網營銷一塊的成效,對影片票房失利的原因終歸語焉不詳。
我個人認為,《黃金時代》的營銷宣傳與票房失利,是管窺國內電影市場的一個極好案例,值得深入分析。儘管影片的票房失利有各種的原因,但根本問題在於:出發點錯誤!即片方試圖用商業片的模式來操作文藝片。由此,則凸顯了華語電影市場的諸多不規範、混亂、投機性等問題——如今,很多華語電影在從立項製作到宣傳營銷,往往不是根據影片的特徵氣質「按頭制帽」,而是試圖套用幾個商業大片的模式,認為以此就可能成功。換句話說,當《黃金時代》頂著7000萬預算、3小時時長、獨特的拍攝視角、群戲、以蕭紅為主角這幾項關鍵元素放到出品方的桌案上時,它就已經註定會在市場上失利了
許鞍華執導、打破第四堵牆的嘗試、3小時的片長……很多特徵表明,《黃金時代》其實是一部地道的文藝片。所謂「文藝片」,不等於國外的藝術電影(Art Film),它可以看做是華語電影中一種獨特的類型(genre),而在國外,藝術電影「可以被視為一種產業和創作的模式(mode)」(引自影評人 @magasa 的文章)。我們且不去深究文藝片到底是怎麼個概念,但《黃金時代》具有很強的實驗性和反敘事特徵,則是不爭的事實。
大部分人都能明白3小時片長會帶來的災難性後果——奇幻史詩大片如《魔戒》系列,其第一部也不過178分鐘,第二部同樣控制在179分鐘,也就是三小時內,到了第三部結局才達到了201分鐘的長度。《黃金時代》179分鐘的長度,對影院排片來說不啻是災難性的,其每天的排片量非常有限。
從類型的角度來看,《黃金時代》的問題其實更嚴重。《黃金時代》是典型的劇情片(Drama),缺乏其他吸引人的類型片特質。人物傳記類影片在國內一直難以成為票房寵兒,而且大多華語傳記電影都集中在帝王偉人題材方面。這方面與美國偏愛人物傳記類影片的狀況全然不同。但即使在喜愛《雌雄大盜》、《阿甘正傳》、《肯尼迪》、《華爾街之狼》等傳記電影的美國(阿甘是「偽傳記片」),影片的主角(也就是傳主)也往往是具有強烈的傳奇性、故事性、爭議性的。對華語電影觀眾來說,作為影片主角的蕭紅,無論其作品還是其人物本身,還是缺乏足夠的吸引力,不夠傳奇。大眾對其人其事其文都太過陌生,無法產生足夠的觀影衝動。三個小時的片長顯示了許鞍華導演的野心,影片長度讓人聯想到《阿拉伯的勞倫斯》或《埃及豔后》這樣的史詩傳記巨作,然而《黃金時代》顯然無這些影片的廣度、深度或題材的吸引力,更缺乏能激動人心的史詩性。即使《阿拉伯的勞倫斯》這樣藝術性非常強的傳記片中,都有沙漠衝鋒的宏大場面來增強視覺衝擊力,《黃金時代》在視覺上的細小格局讓它難以吸引到普通觀眾。
提到華語文藝片的成功範例,《白日焰火》想必是最好的一個。這部影片能一掃之前《鋼的琴》之類文藝片票房慘淡的景象,票房破億,除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的刺激以外,更重要的是影片帶有的犯罪、驚悚等類型電影特質。普通觀眾完全可以把它當做一部驚悚犯罪類型商業電影來看待。事實上,《白日焰火》源自黑色電影,而黑色電影本身就不是票房毒藥的代名詞,其獨特的「蛇蠍美女」、犯罪、背叛、孤獨的都市浪子等元素都很能吸引人。
對普通的中國電影觀眾來說,電影最吸引人的是一些實打實的元素,比如:喜劇、動作、戰爭、視覺奇觀、大牌明星主演、知名大導演(僅有幾個導演有票房號召力)等等。《黃金時代》恰恰是缺乏這些「硬貨」。影片在宣傳上過於突出情懷,強調「自由追求理想和愛情」的感覺,可是「自由」、「理想」這樣空洞的概念是不容易真正抓住人,使他轉化成掏錢的觀眾的。影片的宣傳營銷不可謂不用心努力,堪稱不錯的案例,但宣傳上最大問題就是沒有講清楚一個關鍵:《黃金時代》的看點是什麼?這就是我前面說的以商業片模式來操作文藝片的必然結果——類比來說,你很難以商業類型片的方式來宣傳《布達佩斯大飯店》或者《愛在午夜降臨前》這樣的文藝電影。因為這些電影獨特與傑出之處都不能以商業傳播的形式傳達出來,必須通過個人性的觀看和體味才能感知到。《黃金時代》中許鞍華以及編劇李檣獨到的設計(我們且不說其藝術水準的優劣)本質上都是反敘事,也就是反商業規則的。試想,假使我們把拉斯·馮·提爾的《女性癮者》控制在R級範疇,作為商業電影大肆推廣宣傳,難道就能把此片打造成北美票房近億的大片么?現實是,這種影片也就是百萬美元票房的量級,不可能跟《銀河護衛隊》這種成熟精準的商業類型片來競爭。
國內電影院線現在尚未真正成型,缺乏梯度,也沒有長期排片的體系,文藝片很難得到生存空間,不得已之下只能喬裝打扮成商業片的樣子扭捏出場,希望騙些圖樂子的看客進場,在一周左右時間內贏得票房——曾經《鋼的琴》大打喜劇牌,還有的文藝片不得不靠展露情色方面畫面吸引人,這種扭曲的思路不僅僅是片方的問題。反觀美國,在商業電影之外,獨立電影/藝術電影還是有很大的生存空間。除了文藝院線體系外,北美的頒獎季也是極重要的因素:暑期檔和聖誕檔是商業電影狂歡的時刻,但年底到第二年初的頒獎季(包括金球獎、奧斯卡以及各種影評人獎、工會獎等)則讓眾多獨立電影、藝術電影有了廣闊空間,像伊斯特伍德的《老爺車》竟然能拿下北美1.5億美元票房,就是得益於頒獎季對市場和目標觀眾的培養,絕非靠把影片包裝成「暴力動作商業大片」得到的結果!
從推廣策略來看,北美的獨立電影往往採用先小範圍放映,贏得口碑後再逐步擴大放映範圍的形式,一部影片的放映時間有時可以長達半年!囿於我們的院線放映體系(提供秘鑰的方式和時限),這種思路目前在國內也是無法實現的。不得已,國內片方往往只好通過點映場,藉助名人或網路大V的力量試圖進行口碑傳播——說實話,這種方式到目前都沒有特別顯著的效果,只能說聊勝於無。這裡涉及到的另一個問題是:國內觀眾其實也不夠成熟,他們的品味、消費往往有隨意性、趨同性和臨時性,沒有關注影片資訊的習慣,缺乏個人成熟的品味體系,對編導演員沒有明確的個人選擇。普通觀眾們往往都屈從甚至深陷於模糊曖昧、變動頻繁,僅靠外在影響力彙集起來的社會主流娛樂價值之中。
這部電影票房的失利還告訴我們一個重要的事實,那就是:聲量不等於票房。之前有很多水準平平甚至很差的電影,通過大量的宣傳,靠演員、導演的影響力製造信息聲量,頗賺到了些錢。導致很多電影從業人員認為只要靠營銷贏得大量關注,就能贏得票房。《黃金時代》在互聯網,尤其是社會化媒體方面贏得了大量關注,豆瓣上標註想看的人超過3萬。顯然,這些聲量轉化成票房的效率極低。這倒是可以讓我們的電影從業者清醒一下:電影是做出來的,不是嚷出來的。百度大數據錯誤的票房估計也讓我們看到,電影市場如同賭局,複雜紛亂,風雲變幻,遠遠不是一些並不完全可靠的數據統計就能總結出規律,訂出方案的。
說到底,當《黃金時代》還在籌拍階段時,就應該更明確影片的定位:如果走文藝片的路子,就應該控制預算,減小規模,精準營銷,降低期待,調整檔期;如果要拍商業大片,就該改變劇本思路、導演手法,控制時長,突出明星,抓住看點。只給文藝片披上一層商業大片的狼皮,把它化裝成一隻狼扔到市場中去是不行的,真正的狼會剝掉偽裝讓它露出真相來。
在這裡,我們沒有討論《黃金時代》作為電影的水準問題,因為它不是票房的決定因素——只要影片具備了基本的水準品質,就具有了大賣的可能性。不過華語電影的另一個問題也由此而來:電影人往往在一部水準不錯的電影票房失利時大打悲情牌,痛心疾首稱觀眾不懂欣賞佳作,如此下去電影必定爛片當道云云。可電影市場什麼時候是佳作大賣,爛片賠錢的完美世界呢?不是每個桃姐都能迎來她的黃金時代。但我們必須要做的,是完善電影市場,儘快建立不同等級的院線體系,「該歸凱撒的歸凱撒,該歸上帝的歸上帝」。靠魚龍混雜的大雜燴、羊披狼皮的欺騙術渾水摸魚的日子不會太長的。我相信,未來,華語片的另一個黃金時代一定會到來。那將是一個更公平更完善,更能體現優勝劣汰,商業片與文藝片各得其所的時代。
(寫於2014年10月)只有我一個人認為《黃金時代》是陳清揚和王二?
3小時的片長加上高冷的文藝氣質導致影院的排片量過低是其票房不佳的最大因素
影片質量這個問題可以不用考慮
我的感覺是:
1、貴圈真亂
2、花3小時看了一個百度詞條
其實那時候我是沒打算去看這部片的,只是為了在臨走前把我從外地帶的特產捎給影廳里的女孩。
鑒於《呼蘭河傳》我是看過的,對蕭紅也有點了解,進去看看也無妨吧,我想。
我沒看過這影片的營銷,看你們說得那麼糟糕,沒看過宣傳似乎也挺好的。
45分鐘後,我數了十幾個劇情、背景、布景的bug。
接下來的35分鐘我用來數了電影院有多少個座位。
又用10分鐘數小腿上被蚊子定了多少個包。
然後我就出去找朋友吃夜宵,在江邊的咸風下享受窮學生的破銅爛鐵傻逼年代了,好歹這樣能給我一點生活的感覺,剛才的一個半小時我都快被同化成一台念台詞的機器了。
這不是文藝片的問題,是片的問題。關於《黃金時代》的失敗,很多人撰文給出了自己的分析,定位不準確,檔期選擇失誤,片長過長……這些因素確實影響了票房,但都不是決定性因素。《黃金時代》真正的致命傷,在於漠視受眾心理,違背了大眾向產品的創作規律。
我們藉助互聯網產品分析的方法來看《黃金時代》。
首先,產品切入的市場否足夠大?這一點,影片在最初的選題上就陷入了先天弱勢。《黃金時代》講述的是蕭紅的一生,但是,蕭紅這個人的知名度是否足夠高?她的作品和她的人生經歷有多少人熟知和了解?她能不能代表一個清晰的象徵符號(比如魯迅被默認為象徵著批判精神,徐志摩被默認為是浪漫的代名詞)?很遺憾,上述問題的回答顯然都是否定的,這種產品定位上的先天缺陷讓《黃金時代》的商業之路從一開始就註定艱辛。
雖然定位出了問題,但這並不是直接判了《黃金時代》的死刑,窄眾的產品也有逆襲的可能,這就要看產品自身是否具備足夠強的傳播屬性。落實在電影行業,就是指一部片子在自身類型不佔優勢的情況下,能否用其他大眾化標籤來包裝自己。這裡我列舉幾部國內外的文藝片,大家體會一下他們在「文藝」之外,給自己掛上的商業性「第二標籤」是否契合。
《白日焰火》—愛情懸疑題材
《桃姐》—溫情題材
《戰馬》(美國)—動物題材
《國王的演講》(英國)—勵志題材
《親愛的》—親情題材
相較於這幾部電影,《黃金時代》呢?除去蕭紅傳記和文藝外,你能想出別的標籤適合它嗎?實際上,《黃金時代》的宣發團隊也很清楚這一點,所以在終極版海報物料中,才會製作「魯迅—想罵誰,就罵誰」,「蕭紅—想怎麼活,就怎麼活」系列海報。說穿了,這是想給電影加上類似「特立獨行的新生代」這樣的標籤,與青春掛鉤。想法不錯,只可惜作品本身的氣質與青春特立獨行實在不怎麼搭,匹配度有限,最終沒能得到認可。
接連兩大錯誤,已經讓《黃金時代》舉步維艱了,但畢竟還沒有到絕路。如果影片上映後的第一批觀眾滿意,未必不能用好口碑帶動票房逆勢增長,但在這裡,《黃金時代》又犯了最嚴重的錯誤——產品不能提供人性化的體驗。
文藝片未必就意味著無趣和枯燥,真正的好電影可以把握受眾心理,在文藝品質不受損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提升影片觀賞性。我用《國王的演講》這部同為人物傳記的電影來做下對比,大家就能更直觀的理解了。
按理說,《國王的演講》講述的是英國皇帝喬治六世生平,對中國觀眾來說應該更小眾,更缺乏了解。但是,導演在這部電影在很巧妙的進行了取捨,沒有不遺巨細的呈現喬治六世的一生,而是選取最具戲劇衝突的部分來呈現。電影的內核其實就是最簡單的故事結構「主角遇到挫折,通過不懈努力,最終逆襲」。這樣的故事結構跨越了種族國界文化,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模式,縱觀現在的網路小說和以往盛行的武俠小說,其內核都是相同的。只要抓住這最核心最本質的結構,觀賞性都不會太差。
相比之下,《黃金時代》就顯得太過冗長而細碎了,恨不得將蕭紅全部人生都表現出來。可能對於熟知蕭紅生平和作品的人來說可以獲得感觸,但對於大眾而言,沒有方向,沒有主線的三個小時,就相當於浪費人生,這樣的產品體驗,你不死,誰死?
微信公眾號:天曜電影觀(tianyaomovie)@電子騎士 的回答從前期營銷宣傳和影院檔期,說到電影定位和國內外同類型電影比較,說了一通道理。其實我就想說,因為這片子拍的爛啊!!!真以為文藝青年或是文藝青年愛好者都傻到拍個文學女作家主角的電影就會買賬啊。。。說說,這片子為什麼拍的爛吧,大家都黑小時代說是精美的ppt,要我說,黃金時代,就是精美PPT外加有聲讀物。導演自以為聰明討巧的羅列了各種人對蕭紅一生的評價,但唯獨缺少的是導演自身對蕭紅的理解,你個導演自己懶到連自己拍的電影的主角的情感和理解都沒有,作為一部以刻畫人物為核心的傳記電影,你告訴我這樣的片子能好?!!!當然不同的人對她的一身都會有自己的理解,所以當導演拍出的人物與觀眾的理解有落差的時候,就會罵導演腦殘啥的,但是電影最重要不是照顧觀眾的情感啊!!!你永遠也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的啊!!!電影最重要的是說清楚導演想表達的東西啊!!!你這麼個別人口述的簡單羅列,拼湊出來的人物完全沒有血肉感啊!!!真以為觀眾都傻啊。。。
所以你要問,為什麼黃金時代票房慘淡的話,這個問題是有問題的。因為這好像是說,黃金時代應該會爆紅但是卻因為某些不可抗力或者神秘因素導致電影慘淡的一樣。但其實我覺得,這麼爛的片子,這個票房很正常啊。如果要我評價這部電影的話,我想說,這是一部配有精美PPT的蕭紅自傳小說的有聲讀物。若是你覺得這個評價過於刻薄的話,我想說,哦,那,這是一部畫質精良的紀錄片。額,就醬。
跟《小時代》為什麼這麼火的答案是一樣的。
更多的觀眾去電影院,還是去找樂子找刺激了。
我個人非常喜歡黃金時代,然而可惜的是,沒有一個小夥伴樂意陪我去看這個片子。
一個人默默的看了三個小時電影……
因為大部分中國觀眾的欣賞水平仍停留在《心花路放》階段。。。
(不是想故意黑什麼,但是兩部片子在影院所遇到的極端對待的確反映了一些什麼。。。)《黃金時代》——營銷策略失誤的典型
《黃金時代》的主創陣容堪稱豪華,金馬金像獎常客導演許鞍華,號稱國內第一編劇的李檣,新生代實力演員湯唯,還有王志文,郝蕾,袁泉這些演技派明星。加之在國慶檔期上映的檔期優勢,作為一部商業原始屬性並不高的文藝片,《黃金時代》的票房本不該如此慘淡,究其原因,我認為主要問題是出在了營銷策略上。
宣發團隊並沒有吃透《黃金時代》這部電影的內涵。
與之前上映的,同是文藝屬性偏高的《白日焰火》相比較,《白》在票房上的成功並不說明我國觀眾的整體審美提高了,而是宣發團隊對影片本身的內涵拿捏的比較準確。《白》雖然是一部愛情片,但好在有個懸疑的故事內核,這個內核使得《白》可以照搬犯罪懸疑這種商業類型片的宣傳手段,於是不管是預告片還是其他環節,直到觀眾看到成片之前,多數都是懷著看犯罪懸疑類影片的期待關注的。而影片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了觀眾對犯罪懸疑的需求,同時還把影片本身的愛情內核傳遞給了觀眾,以至於一部獲得柏林金熊的文藝片可以有過億票房。
反觀《黃金時代》,這部電影屬於人物傳記類影片,試圖用一個人的故事來引出整個時代的滄桑巨變。那麼在宣發的側重點上,應該以主人公蕭紅為核心,致力打造一個蕭紅的英雄片,或者是蕭紅的冒險類型片。我們回顧影片會發現,蕭紅的一生其實充滿了冒險色彩,包括她逃婚,甚至之後的隨軍。在冒險元素上大有內容可挖。若將宣發重點放在蕭紅本身身上,去激發起觀眾對於蕭紅本身的興趣,激發觀眾去電影院看看蕭紅這傳奇冒險的一生到底是什麼樣的,那麼作為一部文藝片,其商業屬性便被開發出來了。
然而宣發團隊並沒有這麼做,直接導致了影片與觀眾的脫節。
首先,蕭紅在文壇的地位並不算高,與當時魯迅,丁玲等人相比幾乎沒有群眾基礎。那麼要使得以蕭紅為主人公的影片獲得觀眾的關注,首先應該向觀眾大力普及蕭紅這個人。但宣發團隊忽略的這點,直接導致只有原本就對蕭紅感興趣的觀眾才會看這部片子。試問,連主人公是誰都不清楚,如何讓主人公的遭遇牽動觀眾的心。所以,忽略了宣傳蕭紅這個點,根本上就是無視潛在客戶的開發。
其次,前後兩次宣傳側重點的不同,直接導致了兩撥觀眾最後都不買賬。《黃金時代》在初期宣傳中,設置了高高的門檻,意圖與普通觀眾拉開距離,在各地舉報沙龍,與梁文道陳丹青這類作家學著對談,造成某種精品的感覺。再配合各種精美的海報,找准了「精英」們的口味。然而後期的宣傳方向急變,「想怎麼樣就怎麼樣」的淘寶體和「三個小時把女神看到爽」的屌絲體,意在吸引普通觀眾,嚴重和之前的宣傳定位脫節,直接的結果就是使之前的核心觀眾群產生抵觸情緒,沒有實現「精英觀眾帶動普通觀眾」的這個預期。
最後,對於線下宣傳把握的不夠精準,對於線上宣傳又不夠接地氣。主創在宣傳期間,基本沒有參加已經具有群眾基礎的各種綜藝節目,導致曝光度不足。而女神湯唯及其工作室沒有微博等互動工具,影片的宣發團隊在一些主流的社交網站上也沒有開啟與網友互動的話題,導致線上線下的曝光度都不足夠。
另外,宣發團隊甚至找來民謠歌手周雲蓬做了一張和影片沒有任何關聯的唱片,而找盲人歌手來為電影寫歌,真不知宣發團隊欲意何為。
綜上所述,宣發團隊沒有一個準確的宣傳定位,營銷手段的混亂,使得各個勢力之間相互制約,都給《黃金時代》的宣發起到了負面作用。
(營銷賬號轉載請聯繫本人)
我是學中文的,對蕭紅算是有那麼點了解,但對她無感,對她作品無感,對她三小時的自傳電影,當然是沒興趣的了,更何況蕭紅是誰都不知道的觀眾?
首先,《黃金時代》是不是好片子?
看了一些電影,覺得觀影者的人生經歷,學識,修養,性格,欣賞水平,閱片數量等等共同決定對電影的評價,換句話說片子好不好看是很主觀的。當然不排除有些被絕大多數人好評的電影,例如《阿凡達》,《泰坦尼克號》,《霸王別姬》,《黑客帝國》,《蝙蝠俠2》,反觀也有被很多人給一星甚至負分的爛片,究其原因,這些好片子不僅符合絕大數人的審美,給觀眾視覺上聽覺上的愉悅,還有深度有內涵,給人心靈上的震撼,整部片子渾然天成,每一個細節每一個鏡頭都是打磨過的精品,爛片要麼三觀不正,要麼製作粗糙,從演員到導演到劇組集體不走心。
回到之前那個問題,其實我想表達的是,拋開那些公認的好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審美,有些電影只能被自己的受眾欣賞,這不是好不好的問題,這是觀眾與電影氣場是否相符的問題,就像那句話說的:you are a nice girl, but just not my type.
就拿我個人來說,《肖申克的救贖》,《教父》被很多人稱為經典中的經典,我也覺得很nice,但可能不那麼為之痴狂,很多人覺得《色戒》就是小黃片,但我覺得是部佳作,個人很喜歡粱湯兩人眼神戲的拿捏,《黃金時代》或許有那麼些瑕疵,但我依然很喜歡這部戲的風格。
其次,為什麼它票房不理想?因為大部分人花錢進影院是為了消磨時間,為了休閑的,觀眾要的是快消品,要的是配合爆米花的刺激,不是緬懷一個女作家的一生,徒增煩惱。因為難看 和朋友去看的 堅持了半個小時 同排(也是全場)的人都走光了
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無論從專業層面分析《黃金時代》多麼流逼,終究因為冗長沒劇情而無法吸引只為消遣的普通觀眾。不要輕易用文藝片去檢驗商業市場的審美水平。這是關鍵。其它一切都因素在我看來都是其次。
放著我來!!!
和室友一起去看的 買票的時候有 電影親愛的 和 黃金時代 當時看電影院的海報宣傳黃金時代 受到了視覺衝擊 再加上偽文藝青年氣質決定看這部電影
全程三個小時 沒有人去上廁所 原因是看這場電影的根本沒幾個人!!我們身邊做了一對小情侶 看這場電影真值 可以在電影院待三個小時 各種竊竊私語 各種(此處省略若干字)
談到馮紹峰 就想到今年正月出的 狼圖騰 網友各種留言~~總結一句話 放不下偶像包袱 用到黃金時代上也是如此
電影院基本上90後較多 全程無笑點 無淚點 無高潮 電影是圍繞蕭紅展開的 無新意(除了人物的臉可以看看) 由此可見票房自然不會高~~
個人之見 歡迎補充很簡單,不管拍的多用心,題材沒選好,既不體現時代也成就人物,也不是那一代文學青年的縮影,不知所謂。
不說別的,蕭紅這個人物就很難吸引人進影院,再不把故事講好人物豐滿了,就更不會有票房。只能說這是一部自嗨的電影
我是因為聽說這個片子美化民國時期
故事又長又臭又土,這種題材情節電視劇電影都拍爛了,誰還要看!要不是我忍啊忍啊忍,真的看不完。拍人物傳記得挑個夠出名的啊,全片我就記住魯迅先生了!
第一,在這個速食的時代,越來越多的人缺乏一顆去安安靜靜看電影的心,更喜歡短暫的捧腹大笑或刺激驚險的享受,第二,黃金時代的故事張力還是不夠。
因為難看。。。
下載了,都看不下去10分鐘。哪怕有湯唯,也看不下去。
推薦閱讀:
※馬上又是一年賀歲檔了,你們認為今年年末的票房黑馬是誰?
※怎麼看待1942的低票房?
※如何評價 2017 年國慶檔期電影票房表現?最大贏家是開心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