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鄭成功不攻打東南亞?

台灣這麼小,資源少,人口少,反清復明所需資源遠遠不足。


他不是沒想過打呂宋。
「大明總統使國姓爺寄馬尼拉總督曼利克。特。喇喇之宣諭:承天命而立之君,萬邦咸宜效順朝貢,此古今不易之理也。可惡荷夷不知天則,竟敢虐我百姓,劫奪商船形同盜賊,本當早勒水師討伐。然仰體天朝柔遠之仁,故屢寄諭示期彼悔罪退過,而彼等遇頑成性,執迷不悟,邀予震怒,遂於辛丑四月率水師親討,兵抵台灣捕殺不計其數,荷夷奔逃無路脫衣乞降,頃刻之間,城池庫藏盡歸我有,倘彼等早知負罪屈服,豈有如此之禍哉。你小國與荷夷無別,凌迫我商船,開爭亂之基。予今平定台灣,擁精兵數十萬,戰艦千艘,原擬率師親伐。況自台至你國,水路近捷,朝發夕至;惟念你等邇來稍有悔意,遣使前來乞商貿易條款,是則較之荷夷已不可等視,決意姑赦爾等之罪,暫留師台灣,先遣神甫奉致宣諭。倘爾及早醒悟,年俯首來朝納貢,則交由神甫履命,予當示恩於爾,赦你舊罰,保你王位威嚴,並命我商民至爾邦貿易;倘或你仍一味狡詐,則我艦立至,凡你城池庫藏與金寶立焚無遺,彼時悔莫及矣。荷夷可為前車之鑑,而此時神甫亦無庸返台,福禍利害惟擇其一,幸望慎思速決,毋遲延而後悔,此諭。    永曆十六年三月七日  國姓爺」

但是沒打有幾個原因。
1.病逝。這是最直接的原因。翹辮子了,又沒有把攻打的計劃詳細寫出來,讓後人也無法執行。
2.內部糾紛。當時鄭經有亂倫之事,且有子,鄭經的妻子的父親,即鄭成功的老丈人去告狀。鄭成功極其生氣,下令把鄭經連人帶孩子全宰了。鄭經不肯。此時長子與嫡子又不和。鄭成功無暇顧及軍事行動。
3.鄭成功攻佔台灣是因為在大陸的形勢急轉直下。南京戰役宣告失敗,損失慘重。在大陸的根據地岌岌可危。而鄭成功攻佔的其實不是整個台灣。包括之後整個鄭台政權,不要把鄭台想像成蔣介石那個台灣一樣。鄭台在台灣島只有很小的地區,在台南。人口和耕地都很有限。大戰後更需要建設,還需要擴大在台控制區。當時沒有能力對呂宋作戰。


就是死得早,沒別的主因,而後來的繼承人沒有他這麼雄才,也沒有他這麼大略,所以進攻呂宋的事也就擱置了


不是不想打,是他命沒那麼長,打下台灣不久就掛了


在鄭成功攻下台灣之前,佔據菲律賓的西班牙人兩次屠殺當地華人。
鄭成功1661年12月攻佔台灣,便遣使譴責西班牙未果,便考慮進攻菲律賓。
然而他在1662年五月病死(也有說是毒死),歷史沒有留給他以思考和行動的時間。


他真還想再活500年~


作為一名家喻戶曉的民族英雄,鄭成功一生的不朽功績,被人們長期稱頌的那矢志不移的抗清衛國,拓土台灣、開闢荊榛洪荒的偉大壯舉。
鄭成功,本名鄭森,字大木,福建泉州南安人。明末清初,鄭成功率軍在東南沿海堅定頑強的抵抗滿清。鄭成功治兵有方,軍法極嚴。是南明御辱抗清的各路兵馬中為數不多的勝率較高的部隊。鄭成功不但是一位武將,同時又有著文人雅士的身份,是一名儒將,不光寫得一手好字,詩詞也寫得極好,所以不光受到人民們的擁護愛戴,也得到了士大夫階層的認可。可惜英年早逝,再加動蕩戰亂以及全民抗清鬥爭失敗,傳世之作極少。後來鄭成功率領將士跨海遠征,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光復台灣。然而一代英傑卻最終結局凄涼。
鄭成功於天啟四年(1624年)生於日本長崎縣。當年9月,荷蘭人佔領台南。歷史常常有驚人的巧合,永曆十六年(1662年)荷蘭被鄭驅逐出台,三個月後鄭成功累倒病逝。荷蘭人佔領台灣38年,鄭成功從出生到去世也是38歲。
鄭森6歲回國,20歲時入南京國子監太學,師於大儒錢謙益。弘光元年(1645年),滿清南侵,南京淪陷,明安宗被虜至北京千刀萬剮,弘光政權失敗,在此危急之時,流落福州的唐王朱聿鍵被擁立為帝,建號隆武,是為明紹宗。隆武帝非常賞識鄭森,恨無女與嫁,遂與他國姓,賜名「成功」,以示反清復國一定成功之意。
隆武二年(1646年),清兵進犯福建,掌握實權的鄭芝龍隨即賣國投敵,隆武帝遇害殉國。鄭成功力諫不能止,憤然斷絕父子關係:「今父不聽兒言,若有不測之禍,兒只有縞素而已。」
那份決絕與憤怒,只有內心堅如磐石的人才會說得出口。在民族大義和事親孝德面前,他毅然選擇了大義;在屈辱苟喘與奮起反抗的交叉路口,他義無反顧地選擇了赴難鬥爭。面對國破家亡和親離絕望,更撥旺了他的鬥志,更堅定了他對捨生取義的堅決。
後來滿清掃蕩安平,鄭成功之母不願受辱毅然自盡,國讎家恨使鄭成功血誓與滿清不共戴天,誓不兩立!於是,率領部下先在廣東南沃島起兵,並堅毅執著領導起東南沿海的抗清救亡運動。與西南的李定國並稱為雙柱!
為確保戰鬥力,鄭成功賞罰分明,每戰必議功過,作戰不力的人會被處死。因此,也出現錯不至死的部將被殺的情況。
鄭成功立功赫赫,勛績彪炳,永曆七年(1653年),明昭宗永曆帝封他為延平郡王。當年和次年,在滿清授意下,鄭芝龍兩次寫信致鄭成功,要他剃髮投降,被斷然拒絕。
為了抗清衛國,鄭成功事必躬親,殫精竭慮,將個體生命的能量幾乎發揮到了少有的極致狀態。

據一則史料記載,鄭成功曾一再遣使日本,意欲乞師恢復,反清救國。在明清兩朝漫長的交替易代過程中,日本雖以極大的興趣與焦慮的心情旁觀中國巨變,但德川幕府最終還是保守中立,不準參涉干預。

鄭成功收復台灣,也是在鮮明的反清復明旗幟下採取的一項迂迴曲折、以退為進的非凡壯舉。在金門的出師檄誓中,鄭成功明確說道:「本藩矢志恢復中華,念切復興。前者出師北伐,恨尺土未得,既而舳艫南還,恐孤島難居,故冒波濤,欲辟不服之區,暫寄義旅,養鞍伺時,絕非貪戀海外,苟延安樂……」

鄭軍打敗世界海上馬車夫荷蘭,收復台灣,絕非後人想像的那麼水到渠成,輕而易舉,畢竟,荷軍是一支有著大炮、槍械、艦艇等先進強大武器裝備的能征善戰的近代化軍隊。鄭成功出師前對戰爭的酷烈早有足夠的心理準備,他將自己所有能打硬仗的將領幾乎全部帶走,只留少數部隊駐守金廈,大有破釜沉舟、「不破樓蘭誓不還」的大無畏氣魄。

戰事進行得相當漫長而艱難,荷軍頭目揆一以守軍及援軍不過數千兵員的力量,與鄭成功率領的三萬多將士抗衡對壘長達九個月之後,在斷水絕糧、重重圍困、瘟疫流行、己方黑人出賣等種種絕境之下依然堅守不動,直到巴達維亞的外援被擊垮,徹底無望,內外交困,守城再沒有任何意義的時候,才派人談判,於永曆十六年(1662 年)簽訂十八條異常寬大的停戰議和協定(不是投降),帶著五百多人高舉白旗走出城堡,退出台灣,安然鼓輪而去。

然而荷蘭殖民者並未就此善罷甘休,徹底退出台灣。此後,荷蘭又另派「出海王」多次勾結滿清進攻鄭氏,但這已是對落日餘暉的留戀。
順便提一下台灣最後一任總督揆一的個人結局:由於他使荷蘭丟棄在東亞的最後一個據點,因此他在回印尼東印度公司後被判終身流放艾一島,在服刑8年(一說10餘年)之後,由他的子女將他贖回。在獄中他寫下了《被遺忘的福爾摩沙》一書,並在回國後出版。在書中他不承認是被打敗,而是議和;他還將失敗的原因歸為他的上司坐觀失敗,不積極救援,譴責東印度公司高層的怠忽職守。2006年6月中旬,揆一的第14代子孫麥可一家三人首訪台南市延平郡王祠並祭拜鄭成功。麥可說,這是揆一臨終前的遺願,希望後代子孫能再度踏上台灣。麥可感念鄭成功的仁慈,他在延平郡王祠鄭成功的塑像前表示,因為鄭成功的仁慈,他們才有機會站在這裡。

面對回歸祖國懷抱的山河故土,鄭成功百感交集,不由再次賦詩揮墨:「開闢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複先基。田橫尚有三千客,茹苦間關不忍離。」

然而,誰也沒有想到的是,光復台灣僅三個月後,英雄鄭成功便於徹底與世長眠,年方三十八。

一顆閃爍的流星划過漫漫夜空,才燃耀了沉寂的黑暗,還沒有迸發灼華就轉瞬即逝。

導致鄭成功流星隕落、英年早逝的原因錯綜複雜,稍加分析梳理,可用悲憤、羞愧、痛愁、憂慮四詞予以概括。

正當鄭成功積極組織開發台灣,計劃將台灣建設成抗清救國的根據地。與此同時鄭成功將將領的家屬遷移入台灣,由於操之過急,開始與諸將發生了矛盾。然而屋漏偏逢連夜雨,一連串打擊接踵而至傳到台灣,首先突然傳來永曆帝父子為清絞弒的消息。自明紹宗死後,鄭成功一直以桂王永曆帝為正朔,遵永曆年號,並不時遣使朝拜。明昭宗父子殉國身亡,意味著明王朝的徹底滅亡,鄭成功的反清復明運動也就失卻了最後的依託與支撐。不久,清朝野蠻兇殘的「濱海民悉徙內地五十里,以絕接濟台灣之患」,沿海無數善良無辜的人民們遭受滅頂之災。

鄭成功東征台灣時,命長子鄭經留守金廈。沒想到他與四弟乳母陳氏私通,並生下一個兒子,其老丈人大怒,一紙訴狀飛於台灣。

鄭成功不禁又羞又憤,當即做出殺妻斬子的決定。兄長鄭泰及部將黃廷、洪旭等人接到令箭後大為震驚,董氏是主母,鄭經是世子,乃鄭成功嫡親長子,誰敢下手!於是他們認為這是鄭成功一時之氣,乃是亂命,商量著準備大事化小,眾將將陳氏以及所生嬰兒殺死後,聯名向鄭成功求情,只將乳母陳氏及所生兒子殺掉,至於殺鄭經絕不能從。

但鄭成功堅持要求處死董氏、鄭經,並解下自己的佩劍,令其兄鄭泰執行。眾將十分為難,最終無奈再次抗命,並向鄭成功上書言道「報恩有日,候闕無期」,意思是眾將可以對鄭成功可以報恩,但不能執行這項命令!鄭成功得知金、廈諸將聯合抗命,勃然大怒。此後金、廈守軍不發一船到台灣來,兩岸音信全無,海峽氣氛驟然緊張。鄭成功每天都拖著病體,登上城樓用望遠鏡遙望台灣海峽的那一邊。

正在這時,清廷卻將早已經投降對清有大功,卻一直被軟禁在北京的父親鄭芝龍及其直系眷屬十一人滿門抄斬,余等全部流放東北寧古塔苦寒之地,給包衣人為奴;還採納漢奸黃梧等人的建議,野蠻的挖掘鄭成功祖墳破壞鄭家廬寢,將鄭氏先祖開館戮殖,遺屍挫骨揚灰,棄暴荒野,不得收斂。

背上千古罵名投降清朝,一心做順民的父親及其眷屬還是慘遭清廷毒手,就連葬在地底的先人也不得安寧。鄭成功為自己不能盡孝痛心疾首,而盡忠於明朝,也失去了著落,痛心與憂愁如一張巨網,籠罩著他的身與心。
身負國讎家恨的鄭成功卻不得不面對一個接一個的殘酷現實,或許此時的鄭成功也明白,他離「反清救亡」的成功之路越來越遠。
內憂外患交織,失意、打擊與噩耗接踵而至,使得鄭成功急火攻心、悲憤鬱悒、心肝受損,加上感染風寒,內疾外病相侵,病情一日重於一日。

他又外感流疫,病勢日重,但他仍強振餘威,登上將台,手持望遠鏡,遠望澎湖,是否有船隻到來。文武百官入謁時,他依舊端坐床上,談論國事。因此,許多官員不知其病。及至他病危時,都督洪秉誠調葯送至床前,鄭成功將葯投地,肝腸寸斷、悲痛欲絕地大聲嘆曰:「自家國飄零以來,枕戈泣血,十有七年。進退無據,罪案日增。今日屏跡遐荒,遽捐人世,忠孝兩虧,死不瞑目。吾有何面目見先帝於地下也?天乎!天乎!何使孤臣逆旅至此極乎!」復動頓足捶胸,兩手抓面,憤呼而薨。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天不假年,嗚呼哀哉!

就這樣,鄭成功壯志未酬,結束了充滿波折的生涯,僅僅38歲。悲哉!

鄭成功因病而逝,似乎已成公論,但鄭成功雖染流疫,也不至於驟然病入膏肓、無法救治。究其真正死因真相,不得而知。

不可否認的是,鄭成功在短短的3個月之內經歷了許多讓其氣塞胸膛、怒不可遏的大事。北伐南京敗退,多年來好不容易積攢的精銳盡失,供奉的旗號和精神支柱永曆帝被清廷弒,父親兄弟族人遇害,長子鑄錯,眾將抗命,祖墳戕害被掘等深重的內憂外困,這些負面因素引爆他易怒的個性,對他的生命造成了嚴重的傷害,加重了他因水土不服,感染流疫最終急怒攻心,遺恨而終。奈何命運不公,鄭成功的不幸去世,使台灣失去了最具威懾力的庇護和最穩定的人心基礎,也使在呂宋翹首以待的華僑們悲痛萬分:倘若國姓爺再活上20年,不,哪怕15年,抗清救亡運動一定會出現新的格局呀!再不濟,也能劍指呂宋,救華僑於暴徒的水火之中。
鄭成功少年得志又國恨家仇聚一身,難免治軍嚴苛、剛愎果敢。一方面成就了他這一民族大英難,但負面的離心力又讓他含怒早逝,遺憾地放下他遠遠未竟的政治抱負,套用那句古詩:出師半捷身先死,更使英雄淚沾衫。

英雄已逝,英名長留。因讚許鄭成功開拓台灣的功績,百姓們崇奉他為「開山王」。


39歲去世


為什麼不打南極?


推薦閱讀:

為何台灣當年要封殺魯迅?
如何看待台灣《自由時報》報道「搶人偷技術沒用,中國試產DRAM全敗」?

TAG:明朝 | 台灣 | 戰爭 | 東南亞 | 鄭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