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受文化教育較少的人也可以感受到古詩的美?

或者說,古詩相對其他藝術作品,如抽象畫,有什麼獨特的審美感染力


學游泳的時候,初學者大抵套著泳圈在淺水區撲騰,深水區是不敢涉足的,更不必說遇見大江大河了。

讀詩是一個道理,受文化教育較少的,沒受過專業訓練的,他們心中「認為自己讀到了美」,其實就是在淺水區撲騰啊。你要把他推向深水區,多半會嗆著水,回頭一邊咳嗽乾嘔一邊說坑死爹了。

詩是一個很浩瀚的領域,內容文辭這些表象來講,淺近易懂的,究竟只是一小部分;就審美內蘊來講,可以讓外行一眼看清的,比例更小。看得懂杜甫的「黃四娘家花滿蹊」,不代表你看得懂他的「畫省香爐違伏枕」。更不必說看得見句,看不見篇;看得見章句辭藻,看不見章法筋骨;看得見押韻,看不見節奏……

當然,這些說法大家不必信我。隨意找本唐宋詩人的全集讀一讀,便知端的。

而且,普通人不研究這個的,在淺水區就行了,沒必要往深水區去。畢竟要花費巨大的時間成本。


就跟你沒有系統學習過音樂知識也會覺得那些歌很好聽一樣~


嘛,曹公就寫過同樣的例子呀:

一日,黛玉方梳洗完了,只見香菱笑吟吟的送了書來,又要換杜律。黛玉笑道:「共記得多少首?」香菱笑道:「凡紅圈選的我盡讀了。」黛玉道:「可領略了些滋味沒有?」香菱笑道:「領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說與你聽聽。」黛玉笑道:「正要講究討論,方能長進。你且說來我聽。」香菱笑道:「據我看來,詩的好處,有口裡說不出來的意思,想去卻是逼真的。有似乎無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這話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從何處見得?」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聯云:『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像是見了這景的。若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再還有『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這『白』『青』兩個字也似無理。想來,必得這兩個字才形容得盡,念在嘴裡倒像有幾千斤重的一個橄欖。還有『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這『余』字和『上』字,難為他怎麼想來!我們那年上京來,那日下晚便灣住船,岸上又沒有人,只有幾棵樹,遠遠的幾家人家作晚飯,那個煙竟是碧青,連雲直上。誰知我昨日晚上讀了這兩句,倒像我又到了那個地方去了。」
正說著,寶玉和探春也來了,也都入坐聽他講詩。寶玉笑道:「既是這樣,也不用看詩。會心處不在多,聽你說了這兩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黛玉笑道:「你說他這『上孤煙』好,你還不知他這一句還是套了前人的來。我給你這一句瞧瞧,更比這個淡而現成。」說著便把陶淵明的「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翻了出來,遞與香菱。香菱瞧了,點頭嘆賞,笑道:「原來『上』字是從『依依』兩個字上化出來的。」


香菱受的文化教育算是比較低的,她正經學詩之前,喜歡的是「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這樣的詩句。理解這種句子也不需要多麼深厚的學識,字面意思已經很明了了,而且對仗工整,符合普羅大眾的欣賞眼光。黛玉對此的評價就是:「你們因不知詩,所以見了這淺近的就愛。」

因此,「淺近」的詩句,就算文化程度不高,也是看得懂、能欣賞的。

再後來香菱能感受到「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中的韻味,是由於她把詩句和自己曾經看過的景色聯想起來了。因此,切身體驗是另一個增強理解和欣賞能力的因素。


他們只是讀起來順口就不經意間記住了而已


因為雅俗共賞才是詩歌最厲害,也是其賴以生存的特點。
或者說正因為雅俗共賞,它們才能流傳至今。
我相信我國歷史上也出現過及其堆砌辭藻,鏤雕字句的詩,配合上當時人普遍的文化水平問題,這樣的詩歌很難流傳下來,柳永之所以厲害就在於,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換成一個大部分人都看不懂的,別說歌了,我看都沒興趣看。
總結起來就是,適者生存,就像是為什麼有些人會有一種過去的歌普遍比現在的歌好聽的錯覺,是因為過去的歌大多只有經典的才流傳了下來,用普通去對比經典,自然會有這種結論了。


……莫言文學成就辣么高,小學五年級就輟學了,在開始創作小說前,可以稱得上受教育程度不高了……難道就說明他在淺水區么………

深不以為然。

除了在校學習外,個人修養、閱歷、人生感悟、自我學習難道可以忽略么……

再者,舉例詩經,寫詩經的那幫人受教育程度都高么?
沒有啦……大家都走質樸路線啦……
作者都可以文化程度不高,品鑒者就必須高嗎?

作為一名專業教數學偶爾教語文的老師,深不以為然……


謝邀。

我聽不懂手機里存的大多數外文歌曲,這點上比文化程度低聽古詩詞有過之而無不及了,但我還是覺得這些歌曲很美很好聽。當然更多是因為有旋律╮(╯_╰)╭

不過古詩詞的樂府、民謠、歌行體之類確實文化教育較少(姑且認為看不懂複雜古詩詞的意思)的人士也會聽起來感覺不錯,大多都因為簡單字句的排列節奏營建起來的或溫婉、或磅礴的氣勢么,而且聽得爽溜。

簡單明了的絕句比如【兩個黃鸝】【黃河遠上】【橫看成嶺】(不過這個一般能看懂)都聽起來很好啊,律詩因為有些對仗晦澀就不一定覺得好聽咯。反正還是要簡單,好聽

所以感受到的美更多是節奏美?

好聽啊——至於是不是因為古詩詞有格律的緣故,我怎麼知道,我又不懂格律,反正我是聽不出詩詞有沒有講究格律對聽覺有毛影響,反正好聽。

說得好像高中學柳永《雨霖鈴》,格律黨們就聽得出「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這句少了一個字一樣。連少了個字都聽不出,更別說所謂的平上去入平水詞林韻了←_←

反正現在要是在這句多加一個字,我反而覺得有違和感呢!你說呢?


因為不明,所以覺厲


重點在能感受。


因為,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何謂古詩?即流傳下來的經典!


文字的排列組合,哪有什麼高深的學問


因為他們對不懂得事情的直觀感受是「卧槽,真牛逼」


就像白居易的詩。。。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開個玩笑
只要是認識字其實就可以感受詩的不是么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是一個道理


能夠感受到美,是人天生具備的一種能力,不是學習得來的技能,學習只是擴大和提高這種感受能力而已。


應該是大家對於美的追求都是一樣的。就好比,不懂音樂,但是不影響對音樂的欣賞。


推薦閱讀:

如何分析林青霞的長相?
像大後壽壽花這樣的童星為什麼長大會變殘?
為什麼古裝唯美衣袖一定要飄飄翻動?衣服不能好好靜下來?
小說人物辨析題,古詩鍊字題,是否有點扯淡?作者創作的時候想得到這麼多嗎?
倪瓚提出的「逸筆草草,不求形似」代表了怎樣的美學觀?

TAG:心理學 | 教育 | 審美 | 古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