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有哪些沒有性格缺陷的武將?

演義,不是正史


必然是我趙雲啊:

趙雲驍勇善戰,有謀略有膽識,忠信無雙,重情重義,性情溫和,處事穩重,考慮周密,寬以待人,克己復禮,天下為重……基本上老羅把所有的優點都給了趙雲,而且長得帥,騎白馬,迷倒眾生不償命。
趙雲初登場的時候:

瓚弓箭盡落,頭盔墮地;披髮縱馬,奔轉山坡;其馬前失,瓚翻身落於坡下。文丑急捻槍來刺。忽見草坡左側轉出個少年將軍,飛馬挺槍,直取文丑,公孫瓚扒上坡去,看那少年:生得身長八尺,濃眉大眼,闊面重頤,威風凜凜,與文丑大戰五六十合,勝負未分。瓚部下救軍到,文丑撥回馬去了。那少年也不追趕。瓚忙下土坡,問那少年姓名。那少年欠身答曰:「某乃常山真定人也,姓趙,名雲,字子龍。本袁紹轄下之人。因見紹無忠君救民之心,故特棄彼而投麾下,不期於此處相見。」瓚大喜,遂同歸寨,整頓甲兵。

少年將軍,不但武藝高強,一出場就和河北名將文丑勝負未分,而且還【因見紹無忠君救民之心,故特棄彼而投麾下】,多麼高尚的情操。

和劉備見面之後:

教與趙雲相見。玄德甚相敬愛,便有不舍之心。
玄德與趙雲分別,執手垂淚,不忍相離。雲嘆曰:「某曩日誤認公孫瓚為英雄;今觀所為,亦袁紹等輩耳!」玄德曰:「公且屈身事之,相見有日。」灑淚而別。

這叫慧眼識英雄。本來公孫瓚白馬翩翩也是個英雄人物啊,但是趙雲一下子就看出其冢中枯骨的特性,一眼就相中了大耳,識英雄的水平可以與曹操媲美。

後來:

玄德早揮鞭出馬大叫曰:「來者莫非子龍否?」那將見了玄德,滾鞍下馬,拜伏道旁。原來果然是趙子龍。玄德、關公俱下馬相見,問其何由至此。雲曰:「雲自別使君,不想公孫瓚不聽人言,以致兵敗自焚,袁紹屢次招雲,雲想紹亦非用人之人,因此未往。後欲至徐州投使君,又聞徐州失守,雲長已歸曹操,使君又在袁紹處。雲幾番欲來相投,只恐袁紹見怪。四海飄零,無容身之地。前偶過此處,適遇裴元紹下山來欲奪吾馬,雲因殺之,藉此安身。近聞翼德在古城,欲往投之,未知真實。今幸得遇使君!」玄德大喜,訴說從前之事。關公亦訴前事。玄德曰:「吾初見子龍,便有留戀不舍之情。今幸得相遇!」雲曰:「雲奔走四方,擇主而事,未有如使君者。今得相隨,大稱平生。雖肝腦塗地,無恨矣。

終於跟隨明主。

中途雖有帶軍打了小仗,但是沒什麼意思,後來自然是高潮迭起的長坂坡:

張飛保著玄德,且戰且走。奔至天明,聞喊聲漸漸遠去,玄德方才歇馬。看手下隨行人,止有百餘騎;百姓、老小並糜竺、糜芳、簡雍、趙雲等一干人,皆不知下落。玄德大哭曰:「十數萬生靈,皆因戀我,遭此大難;諸將及老小,皆不知存亡:雖土木之人,寧不悲乎!」正凄惶時,忽見糜芳面帶數箭,踉蹌而來,口言:「趙子龍反投曹操去了也!」玄德叱曰:「子龍是我故交,安肯反乎?」張飛曰:「他今見我等勢窮力盡,或者反投曹操,以圖富貴耳!」玄德曰:「子龍從我於患難,心如鐵石,非富貴所能動搖也。

正走之間,見一將手提鐵槍,背著一口劍,引十數騎躍馬而來。趙雲更不打話,直取那將。交馬只一合,把那將一槍刺倒,從騎皆走。原來那將乃曹操隨身背劍之將夏侯恩也。曹操有寶劍二口:一名「倚天」,一名「青釭」;倚天劍自佩之,青釭劍令夏侯恩佩之。那青釭劍砍鐵如泥,鋒利無比。當時夏侯恩自恃勇力,背著曹操,只顧引人搶奪擄掠。不想撞著趙雲,被他一槍刺死,奪了那口劍,看靶上有金嵌「青釭」二字,方知是寶劍也。雲插劍提槍,復殺入重圍,回顧手下從騎,已沒一人,只剩得孤身。雲並無半點退心,只顧往來尋覓;但逢百姓,便問糜夫人消息。忽一人指曰:「夫人抱著孩兒,左腿上著了槍,行走不得,只在前面牆缺內坐地。」 趙雲聽了,連忙追尋。只見一個人家,被火燒壞土牆,糜夫人抱著阿斗,坐於牆下枯井之傍啼哭。雲急下馬伏地而拜。夫人曰:「妾得見將軍,阿斗有命矣。望將軍可憐他父親飄蕩半世,只有這點骨血。將軍可護持此子,教他得見父面,妾死無恨!」雲曰:「夫人受難,雲之罪也。不必多言,請夫人上馬。雲自步行死戰,保夫人透出重圍。」糜夫人曰:「不可!將軍豈可無馬!此子全賴將軍保護。妾已重傷,死何足惜!望將軍速抱此子前去,勿以妾為累也。」雲曰:「喊聲將近,追兵已至,請夫人速速上馬。」糜夫人曰:「妾身委實難去。休得兩誤。」乃將阿斗遞與趙雲曰:「此子性命全在將軍身上!」趙雲三回五次請夫人上馬,夫人只不肯上馬。四邊喊聲又起。雲厲聲曰:「夫人不聽吾言,追軍若至,為之奈何?」糜夫人乃棄阿斗於地,翻身投入枯井中而死。後人有詩讚之曰:「戰將全憑馬力多,步行怎把幼君扶?拚將一死存劉嗣,勇決還虧女丈夫。」趙雲見夫人已死,恐曹軍盜屍,便將土牆推倒,掩蓋枯井。掩訖,解開勒甲絛,放下掩心鏡,將阿斗抱護在懷,綽槍上馬。早有一將,引一隊步軍至,乃曹洪部將晏明也,持三尖兩刃刀來戰趙雲。不三合,被趙雲一槍刺倒,殺散眾軍,沖開一條路。正走間,前面又一枝軍馬攔路。當先一員大將,旗號分明,大書河間張郃。雲更不答話,挺槍便戰。約十餘合,雲不敢戀戰,奪路而走。背後張郃趕來,雲加鞭而行,不想趷躂一聲,連馬和人,顛入土坑之內。張郃挺槍來刺,忽然一道紅光,從土坑中滾起,那匹馬平空一躍,跳出坑外。後人有詩曰:「紅光罩體困龍飛,征馬沖開長坂圍。四十二年真命主,將軍因得顯神威。」張郃見了,大驚而退。趙雲縱馬正走,背後忽有二將大叫:「趙雲休走!」前面又有二將,使兩般軍器,截住去路:後面趕的是馬延、張顗,前面阻的是焦觸、張南,都是袁紹手下降將。趙雲力戰四將,曹軍一齊擁至。雲乃拔青釭劍亂砍,手起處,衣甲平過,血如湧泉。殺退眾軍將,直透重圍。卻說曹操在景山頂上,望見一將,所到之處,威不可當,急問左右是誰。曹洪飛馬下山大叫曰:「軍中戰將可留姓名!」雲應聲曰:「吾乃常山趙子龍也!」曹洪回報曹操。操曰:「真虎將也!吾當生致之。」遂令飛馬傳報各處:「如趙雲到,不許放冷箭,只要捉活的。」因此趙雲得脫此難;此亦阿斗之福所致也。這一場殺:趙雲懷抱後主,直透重圍,砍倒大旗兩面,奪槊三條;前後槍刺劍砍,殺死曹營名將五十餘員。後人有詩曰:「血染征袍透甲紅,當陽誰敢與爭鋒!古來沖陣扶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

酷帥吊炸天。

諸葛亮借到東風,周瑜想要陷害的時候:

孔明曰:「吾已料定都督不能容我,必來加害,預先教趙子龍來相接。將軍不必追趕。」徐盛見前船無篷,只顧趕來。看看至近,趙雲拈弓搭箭,立於船尾大叫曰:「吾乃常山趙子龍也!奉令特來接軍師。你如何來追趕?本待一箭射死你來,顯得兩家失了和氣。——教你知我手段!」言訖,箭到處,射斷徐盛船上篷索。那篷墮落下水,其船便橫。趙雲卻教自己船上拽起滿帆,乘順風而去。其船如飛,追之不及。岸上丁奉喚徐盛船近岸,言曰:「諸葛亮神機妙算,人不可及。更兼趙雲有萬夫不當之勇,汝知他當陽長坂時否?吾等只索回報便了。」於是二人回見周瑜,言孔明預先約趙雲迎接去了。

箭術高超,並且識大體,如果是張飛這個暴脾氣這個時候可能就直接衝進去了。

趙雲的另一個光輝處便是取桂陽時:

趙雲領了三千人馬,徑往桂陽進發。早有探馬報知桂陽太守趙范。范急聚眾商議。管軍校尉陳應、鮑隆願領兵出戰。原來二人都是桂陽嶺山鄉獵戶出身,陳應會使飛叉,鮑隆曾射殺雙虎。二人自恃勇力,乃對趙范曰:「劉備若來,某二人願為前部。」趙范曰:「我聞劉玄德乃大漢皇叔;更兼孔明多謀,關、張極勇;今領兵來的趙子龍,在當陽長坂百萬軍中,如入無人之境。我桂陽能有多少人馬?不可迎敵,只可投降。」應曰:「某請出戰。若擒不得趙雲,那時任太守投降不遲。」趙范拗不過,只得應允。陳應領三千人馬出城迎敵,早望見趙雲領軍來到。陳應列成陣勢,飛馬綽叉而出。趙雲挺槍出馬,責罵陳應曰:「吾主劉玄德,乃劉景升之弟,今輔公子劉琦同領荊州,特來撫民。汝何敢迎敵!」陳應罵曰:「我等只服曹丞相,豈順劉備!」趙雲大怒,挺槍驟馬,直取陳應。應捻叉來迎,兩馬相交,戰到四五合,陳應料敵不過,撥馬便走。趙雲追趕。陳應回顧趙雲馬來相近,用飛叉擲去,被趙雲接住。回擲陳應。應急躲過,雲馬早到,將陳應活捉過馬,擲於地下,喝軍士綁縛回寨。敗軍四散奔走。雲入寨叱陳應曰:「量汝安敢敵我!我今不殺汝,放汝回去;說與趙范,早來投降。」陳應謝罪,抱頭鼠竄,回到城中,對趙范盡言其事。范曰:「我本欲降,汝強要戰,以致如此。」遂叱退陳應,齎捧印綬,引十數騎出城投大寨納降。雲出寨迎接,待以賓禮,置酒共飲,納了印綬,酒至數巡,范曰:「將軍姓趙,某亦姓趙,五百年前,合是一家。將軍乃真定人,某亦真定人,又是同鄉。倘得不棄,結為兄弟,實為萬幸。」雲大喜,各敘年庚。雲與范同年。雲長范四個月,范遂拜云為兄。二人同鄉,同年,又同姓,十分相得。至晚席散,范辭回城。次日,范請雲入城安民。雲教軍士休動,只帶五十騎隨入城中。居民執香伏道而接。雲安民已畢,趙范邀請入衙飲宴。酒至半酣,范復邀雲入後堂深處,洗盞更酌。雲飲微醉。范忽請出一婦人,與雲把酒。子龍見婦人身穿縞素,有傾國傾城之色,乃問范曰:「此何人也?」范曰:「家嫂樊氏也。」子龍改容敬之。樊氏把盞畢,范令就坐。雲辭謝。樊氏辭歸後堂。雲曰:「賢弟何必煩令嫂舉杯耶?」范笑曰:「中間有個緣故,乞兄勿阻:先兄棄世已三載,家嫂寡居,終非了局,弟常勸其改嫁。嫂曰:『若得三件事兼全之人,我方嫁之:第一要文武雙全,名聞天下;第二要相貌堂堂,威儀出眾;第三要與家兄同姓。』你道天下那得有這般湊巧的?今尊兄堂堂儀錶,名震四海,又與家兄同姓,正合家嫂所言。若不嫌家嫂貌陋,願陪嫁資,與將軍為妻,結累世之親,如何?」雲聞言大怒而起,厲聲曰:「吾既與汝結為兄弟,汝嫂即吾嫂也,豈可作此亂人倫之事乎!」趙范羞慚滿面,答曰:「我好意相待,如何這般無禮!」遂目視左右,有相害之意。雲已覺,一拳打倒趙范,徑出府門,上馬出城去了。 范急喚陳應、鮑隆商議。應曰:「這人發怒去了,只索與他廝殺。」范曰:「但恐贏他不得。」鮑隆曰:「我兩個詐降在他軍中,太守卻引兵來搦戰,我二人就陣上擒之。」陳應曰:「必須帶些人馬。」隆曰:「五百騎足矣。」當夜二人引五百軍徑奔趙雲寨來投降。雲已心知其詐,遂教喚入。二將到帳下,說:「趙范欲用美人計賺將軍,只等將軍醉了,扶入後堂謀殺,將頭去曹丞相處獻功:如此不仁。某二人見將軍怒出,必連累於某,因此投降。」趙雲佯喜,置酒與二人痛飲。二人大醉,雲乃縛於帳中,擒其手下人問之,果是詐降。雲喚五百軍入,各賜酒食,傳令曰:「要害我者,陳應、鮑隆也;不幹眾人之事。汝等聽吾行計,皆有重賞。」眾軍拜謝。將降將陳、鮑二人當時斬了;卻教五百軍引路,雲引一千軍在後,連夜到桂陽城下叫門。城上聽時,說陳、鮑二將軍殺了趙雲回軍,請太守商議事務。城上將火照看,果是自家軍馬。趙范急忙出城。雲喝左右捉下,遂入城,安撫百姓已定,飛報玄德。 玄德與孔明親赴桂陽。雲迎接入城,推趙范於階下。孔明問之,范備言以嫂許嫁之事。孔明謂雲曰:「此亦美事,公何如此?」雲曰:「趙范既與某結為兄弟,今若娶其嫂,惹人唾罵,一也;其婦再嫁,使失大節,二也;趙范初降,其心難測,三也。主公新定江漢,枕席未安,雲安敢以一婦人而廢主公之大事?」玄德曰:「今日大事已定,與汝娶之,若何?」雲吾:「天下女子不少,但恐名譽不立,何患無妻子乎?」玄德曰:「子龍真丈夫也!遂釋趙范,仍令為桂陽太守,重賞趙雲。

子龍心思縝密,識破對方奸計,並且克己復禮,不負大丈夫稱號。

後來陪伴劉備入吳娶親,再至於截江奪阿斗,隨諸葛亮入川自不多說。
後來劉備奪得益州:

益州既定,玄德欲將成都有名田宅,分賜諸官。趙雲諫曰:「益州人民,屢遭兵火,田宅皆空;今當歸還百姓,令安居復業,民心方服;不宜奪之為私賞也。」玄德大喜,從其言。使諸葛軍師定擬治國條例,刑法頗重。

以百姓為重,飄飄然有仁者之風。

漢中之戰的時候:

玄德曰:「夏侯淵雖是總帥,乃一勇夫耳,安及張郃?若斬得張郃,勝斬夏侯淵十倍也。」忠奮然曰:「吾願往斬之。」孔明曰:「你可與趙子龍同領一枝兵去;凡事計議而行,看誰立功。」忠應允便行。孔明就令張著為副將同去。雲謂忠曰:「今操引二十萬眾,分屯十營,將軍在主公前要去奪糧,非小可之事。將軍當用何策?」忠曰:「看我先去,如何?」雲曰:「等我先去。」忠曰:「我是主將,你是副將,如何先爭?」雲曰:「我與你都一般為主公出力,何必計較?我二人拈鬮,拈著的先去。」忠依允。當時黃忠拈著先去。雲曰:「既將軍先去,某當相助。可約定時刻。如將軍依時而還,某按兵不動;若將軍過時而不還,某即引軍來接應。」忠曰:「公言是也。」於是二人約定午時為期。雲回本寨,謂部將張翼曰:「黃漢升約定明日去奪糧草,若午時不回,我當往助。吾營前臨漢水,地勢危險;我若去時,汝可謹守寨柵,不可輕動。」張翼應諾。 卻說黃忠回到寨中,謂副將張著曰;「我斬了夏侯淵,張郃喪膽;吾明日領命去劫糧草,只留五百軍守營。你可助吾。今夜三更,盡皆飽食;四更離營,殺到北山腳下,先捉張郃,後劫糧草。」張著依令。當夜黃忠領人馬在前,張著在後,偷過漢水,直到北山之下。東方日出,見糧積如山。有些少軍士看守,見蜀兵到,盡棄而走。黃忠教馬軍一齊下馬,取柴堆於米糧之上。正欲放火,張郃兵到,與忠混戰一處。曹操聞知,急令除晃接應。晃領兵前進,將黃忠困於垓心。張著引三百軍走脫,正要回寨,忽一枝兵撞出,攔住去路;為首大將,乃是文聘;後面曹兵又至,把張著圍住。 卻說趙雲在營中,看看等到午時,不見忠回,急忙披掛上馬,引三千軍向前接應;臨行,謂張翼曰:「汝可堅守營寨。兩壁廂多設弓弩,以為準備。」翼連聲應諾。雲挺槍驟馬直殺往前去。迎頭一將攔路,乃文聘部將慕容烈也,拍馬舞刀來迎趙雲;被雲手起一槍刺死。曹兵敗走。雲直殺入重圍,又一枝兵截住;為首乃魏將焦炳。雲喝問曰:「蜀兵何在?」炳曰:「已殺盡矣!」雲大怒,驟馬一槍,又刺死焦炳。殺散余兵,直至北山之下,見張郃、徐晃兩人圍住黃忠,軍士被困多時。雲大喝一聲,挺槍驟馬,殺入重圍,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那槍渾身上下,若舞梨花;遍體紛紛,如飄瑞雪。張郃、徐晃心驚膽戰,不敢迎敵。雲救出黃忠,且戰且走;所到之處,無人敢阻。操於高處望見,驚問眾將曰:「此將何人也?」有識者告曰:「此乃常山趙子龍也。」操曰:「昔日當陽長坂英雄尚在!」急傳令曰:「所到之處,不許輕敵。」趙雲救了黃忠,殺透重圍,有軍士指曰:「東南上圍的,必是副將張著。」雲不回本寨,遂望東南殺來。所到之處,但見「常山趙雲」四字旗號,曾在當陽長坂知其勇者,互相傳說,盡皆逃竄。雲又救了張著。曹操見雲東衝西突,所向無前,莫敢迎敵,救了黃忠,又救了張著,奮然大怒,自領左右將士來趕趙雲。雲已殺回本寨。部將張翼接著,望見後面塵起,知是曹兵追來,即謂雲曰:「追兵漸近,可令軍士閉上寨門,上敵樓防護。」雲喝曰:「休閉寨門!汝豈不知吾昔在當陽長坂時,單槍匹馬,覷曹兵八十三萬如草芥!今有軍有將,又何懼哉!」遂撥弓弩手於寨外壕中埋伏;將營內旗槍,盡皆倒偃,金鼓不鳴。雲匹馬單槍,立於營門之外。卻說張郃、徐晃領兵追至蜀寨,天色已暮;見寨中偃旗息鼓,又見趙雲匹馬單槍,立於營外,寨門大開,二將不敢前進。正疑之間,曹操親到,急催督眾軍向前。眾軍聽令,大喊一聲,殺奔營前;見趙雲全然不動,曹兵翻身就回。趙雲把槍一招,壕中弓弩齊發。時天色昏黑,正不知蜀兵多少。操先撥回馬走。只聽得後面喊聲大震,鼓角齊鳴,蜀兵趕來。曹兵自相踐踏,擁到漢水河邊,落水死者,不知其數。趙雲、黃忠、張著各引兵一枝,追殺甚急。操正奔走間,忽劉封、孟達率二枝兵,從米倉山路殺來,放火燒糧草。操棄了北山糧草,忙回南鄭。徐晃、張郃紮腳不住,亦棄本寨而走。趙雲佔了曹寨,黃忠奪了糧草,漢水所得軍器無數,大獲勝捷,差人去報玄德。玄德遂同孔明前至漢水,問趙雲的部卒曰:「子龍如何廝殺?」軍士將子龍救黃忠、拒漢水之事,細述一遍。玄德大喜,看了山前山後險峻之路,欣然謂孔明曰:「子龍一身都是膽也!」後人有詩讚曰:「昔日戰長坂,威風猶未減。突陣顯英雄,被圍施勇敢。鬼哭與神號,天驚並地慘。常山趙子龍,一身都是膽!」

黃忠想著爭功,但是趙雲卻以大事為重。
後來,又有勇有謀,連曹操都被他的偃旗息鼓之計迷惑,大敗而歸。真是【一身是膽】。

劉備因為關羽的死而為仇起兵,趙雲勸阻:

卻說先主欲起兵東征,趙雲諫曰:「國賊乃曹操,非孫權也。今曹丕篡漢,神人共怒。陛下可早圖關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討凶逆,則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若舍魏以伐吳,兵勢一交,豈能驟解。願陛下察之。」

趙雲不單單只是一個武將,而是非常有思想、有大局觀的國士。

後來,趙雲救下被陸遜大敗的劉備,在劉備死後跟隨諸葛亮平五路大軍,平定南蠻。
老年之後更是寶刀未老,北伐時力斬五將,和少年神將姜維酣戰,慧眼識得姜維。
斜谷時面對大軍英勇如舊,並不曾折一人一騎;輜重等器,亦無遺失。
最後身老病死,孔明眾將無不揮涕。

常山有虎將,智勇匹關張。
漢水功勛在,當陽姓字彰。
兩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
青史書忠烈,應流百世芳。


想那上將潘鳳,明知不可而為之;主公雖愚弱,不惜身死以報。可稱性格無缺陷矣。


看了幾個回答沒人說江東豪傑啊
太史慈,字子義,三國不可多得有勇有謀忠孝仁義之士。

轉《太史慈傳》

1、初生牛犢--- 一個大膽的小公務員

  太史慈年輕時勤奮好學、文武雙全,在東萊郡政府部門做通信員。當時因為沒有電話、電報、EMIL這樣的通訊工具,政府部門的公文又不能通過普通的郵局(驛站)傳遞,因此就要有幾個年輕的工作人員專門跑腿,其實這樣的通信員直到上世紀80年代政府部門裡還有。太史慈應該是憑藉著自幼習武而掌握的精湛騎術,通過了考試成為一個小公務員的,並且很快當上了這個通信班的班長(奏曹吏)。一天,郡政府領導親自給他下達了一個命令,趕在州政府之前把一封奏章送到京城,情況的緣由是這樣,郡領導得罪了州里的某領導,州里準備上奏章罷免郡領導的職務,可是漢代有一個滑稽而近乎荒唐的法律制度,不管誰對誰錯,只要是誰先提起訴訟,誰就有理,以後不管誰再上訴和事實如何都維持原判。說到這也就不難理解,三國末期,諸葛亮去世時,名將魏延和長史楊儀都爭先派人到成都告發對方要謀反,言歸正傳。太史慈接受命令後,日夜兼程趕到京城洛陽,到了專門受理地方事務的公車衙門,他突然發現,州里的通信員正在門口排隊等待召見,太史慈不慌不忙得走到了他跟前,用京城口音(河南洛陽話)而且打著官腔說,「你從哪兒來呀?」,州里的人一看,以為是幫助引見的京城官吏,忙說:「青州,來送奏章的。」太史慈說:「奏章在哪兒,給我看一下,題款格式有沒有問題。」州里的人說在車上,並連忙取來奏章,太史慈一拿到奏章,就用手裡的一把利刃把奏章挑了個粉碎,為什麼不用手撕呢?那時候紙張還不普及,奏章都是寫在絹帛上,只能用刀劃破。州里的人一看大喊,「有人撕毀我的奏章了!」太史慈一把把他拉到車上,恢復用黃縣口音說:「別瞎BIA抓抓,你以為嫩就沒有錯了嗎,嫩要不把奏章給俺,俺還能把它毀了?你這是瀆職!」這時州里的人才知道這是東萊郡的人。太史慈又說:「不如我們倆都逃亡了吧。」

  州里的人說:「你達到目的了,你逃亡什麼?」太史慈說:「郡里讓我來的目的是讓我看看你們上報奏章的情況,我是一時意氣把它毀了,這是違法行為,郡里也饒不了我。」州里的人覺得有理,真的逃亡了。可是,太史慈假裝逃亡,他出城轉了一圈,又回到了公車衙門,送上了郡里的奏章。由於先入為主,果然,京官不再受理州里的訴訟。太史慈從此揚名一時,但州官懷恨在心,為了躲避打擊報復,太史慈安頓好母親,到遼東邊境地區避禍。


2、 顯露鋒芒---單騎突圍的孤膽英雄

  太史慈在遼東住了將近一年,他在遼東做什麼呢?海納認為,他可能是住在烏桓或匈奴、高麗人的部落里,這樣才可以來去自由,同時,和游牧民族一起狩獵的生活中,他練就了出色的箭法,可能也經歷了部落或邊境民族的戰爭,使他有了初步的軍事經歷。如果天下太平,他結束流亡生活後,回到黃縣老家,還會繼續他的公務員生活,孝敬著母親,撫養著孩子,最後終老一生。但就在這時,漢朝發生了席捲全國的農民大起義---黃巾軍起義,東漢腐朽的統治終於得到了應有的報應,以農民起義立國,又以農民起義復國的漢帝國終於也受到了農民起義的致命一擊,這不可謂不是歷史的一個辛辣諷刺。在天下大亂之時,太史慈的那一點小刑事案件,已經無人關注了,特別是東萊郡所在的青州府是黃巾起義的「重災區」。


  太史慈惦記著母親,回了黃縣老家,在他離家這一段日子裡,青州相鄰的北海郡的郡領導、以幼年時讓梨而天下聞名的孔融,聽說了太史慈的事迹,認為他是一位奇才,當得知太史慈的母親獨自在家無人照料,而太史慈又是東萊郡有名的孝子,孔融就派人定期的送去米面等生活用品,太史慈回家得知後,非常感激這位素未謀面的朋友,太史慈的母親說:「聽說孔融在進剿黃巾軍的時候,反而被人多勢眾中的黃巾軍包圍在了都昌城,你可以去助他一臂之力,以此來報答。」太史慈是公務員出身,從小受到的又是正統教育,因此不會去同情和參與農民的革命,同時又是報答朋友的幫助,使他義無反顧地徒步趕赴昌都,黃巾軍山東軍區的總指揮管亥正率部正與孔融作戰,此時對昌都城的合圍還沒有完成,太史慈趁著夜色潛入城中,見到了孔融。他急不可耐的請求率領一支部隊出城殺敵,但是可能孔融知道自己軍隊和對手的實力對比,也可能孔融覺得太史慈只是一個仁孝而又勇敢的小夥子,但不會有什麼軍事才能,所以就沒有同意他的意見,但戰況越來越不利,黃巾軍的包圍圈合攏了,昌都城的外圍陣地已全部喪失,城中幾次突圍未果,孔融這才想起討救兵,可是由於黃巾軍起義以來,漢王朝苦於兵餉不足,讓各地的地主士族自費組織民團,朝廷用加官進爵來獎賞,但這些民團各自為戰,相互之間很少配合,孔融想起了與北海郡較近的平原縣的縣長劉備,天下都傳說此人最仁義,他手下的民團戰鬥力極強,特別是有兩個精銳營和兩個勇猛的民兵營長---騎兵營長關羽和步兵營長張飛,劉備與黃巾軍的戰鬥也從未吃過敗仗。可是城已被圍孔融手下沒有一個人願意突圍搬救兵。都認為突圍就是找死。這時太史慈主動請纓出戰,孔融說:「你的勇敢我很欽佩,但現在突圍確實很困難啊!」太史慈說:「我的母親很感激您對我們的幫助,所以讓我來幫助您殺敵,我自己覺得自己也有一點軍事才能,對您肯定會有幫助,現在形勢緊急,別人都說不行,我要也附和說不行,那我來還有什麼意義?也辜負了您的知遇之恩和我母親的期望。請您相信我一定能突圍搬來救兵。」孔融問太史慈需要多少人馬。太史慈說,單騎突圍,只需要兩個騎兵送一下。孔融雖然覺得奇怪,但還是答應了。


  第二天天還沒亮,太史慈帶著兩個騎兵,每人背一個箭靶子,打開城門來到城下的壕溝邊,城外的黃巾軍認為他們要突圍,馬上緊急集合嚴陣以待,但太史慈把幾個箭靶子樹在一邊,練習起射箭來,黃巾軍都很奇怪,一會兒太史慈他們又扛著箭靶子回了城裡,第二天又如法炮製,但這時黃巾軍已不是那麼警惕了,不過還是有擔任警戒的巡邏隊在防備他突圍,第三天,太史慈又出城了,這時黃巾軍都習以為常了,連站崗的哨兵都不發警報,可是,太史慈稍一觀察周圍的情況,便縱馬向包圍圈外沖了出去,這是三十六計的第一計瞞天過海,是所謂「備周則意怠,常見則不疑」,等黃巾軍發現了只能派出一小隊騎兵追擊,太史慈一年的關外生活使他練就了如神的箭法,每次翻身開弓放箭,都能使一個追兵應聲落馬。這樣就震懾住了追兵,使他們不敢再追趕。太史慈來到了平原縣見到了劉備,說明了來意,可劉備卻猶豫不決,太史慈又說:「我太史慈就是東萊郡的一個鄉下人,和大名鼎鼎的孔融非親非故,又不是老鄉,但我和他都很崇尚孝敬老人和仁義誠信的儒家思想,所以意氣相投相互分憂。現在孔融被黃巾包圍,危在旦夕,他說您劉縣長是天下聞名的大義士。有求必應的及時雨,一定會幫忙。所以讓我冒著萬死的困難,一定找到您,求您出兵解圍,也只有您才有這個能力救我們於水火。」幾句話說的劉備心花怒放,劉備假裝鎮定而嚴肅地說:「孔融大人知道世間還有劉備這個人呀。」隨後便派關羽張飛率領一個主力團馳援孔融部,很快解除了黃巾軍的包圍。從此,孔融對太史慈更加刮目相看,常常對人說起太史慈,說這是自己的小朋友忘年交。太史慈並沒有在孔融這裡久留,辭別了孔融和關羽張飛,回到黃縣老家,他的母親很高興,說:「我們終於對孔融有所報答了。」


3、 一戰成名---神亭,太史慈PK孫策

  後世人在評論太史慈北海救孔融這一段時,無不感嘆劉備或孔融為什麼不留下這個年輕的將才,海納認為,當時的劉備起兵參加進剿黃巾軍起義,只不過想通過戰功加官進爵而光耀門庭,並沒有爭天下的野心,再者他當時也只是一個縣長。而孔融這個人,是學問大於能力,尤其是毫無軍事能力,如果天下太平,他最合適的職位是教育部長(大鴻臚)。而此時漢王朝的局勢接二連三的發生重大變化,掌握著朝中大權的董卓被誅殺後,他的手下李傕和郭汜控制了皇帝,而當初參與討董卓的十八路諸侯,相互之間也開始了混戰,烏程侯孫堅由於得到了皇帝遺失的玉璽,而成了眾矢之的,他在與劉表的一次戰鬥中戰死。他的大兒子孫策率部投靠了袁術,孫策為了東山再起,以玉璽為抵押,向袁術借了幾千兵馬,在長江下游地區開拓地盤,一時間驍勇的孫策攻無不克,被稱為小霸王,朝廷任命的地方官員因此都無法立足,


  這時朝廷任命了東萊牟平人劉繇作揚州刺史,劉繇和劉備一樣是漢室宗親,他的祖上被封為牟平侯,就此落戶牟平,----這是一個一等的侯爵,漢代的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從侯爵開始有封地,封地的稅收全歸其所有,但侯爵又分縣、鄉、亭三等,比如呂布被封為溫侯是縣侯,他的食邑封地在河南溫縣(溫縣後來出了兩個名人一個是晉朝的祖宗司馬懿,另一個是太極宗師清代的陳王廷),諸葛亮封武鄉侯是鄉侯,封地在四川武鄉,關羽封漢壽亭侯,封地在湖南漢壽的一個亭(村),算是最末等的侯,但關羽的封號里有一個「漢」 字,被很多人誤認為是很高的爵位----牟平也是秦代就立的郡縣,因此牟平侯是個縣侯。言歸正傳,劉繇要上任,但他的州府壽春和揚州府的大部分地盤也都在袁術手裡,攻佔這些地方的正是孫策,他把司令部設在曲阿(江蘇丹陽),聯合了其他的地方官員招募了兵馬和賢才,準備奪回這些地區,並且與孫策開始對峙。


  這時,在家中侍奉母親三年的太史慈趕來投奔自己的同鄉了,在天下混戰形勢不明的情況下,太史慈的這種隱居家中的做法也是一種無奈之舉,可能是隨著母親去世,無牽無掛的太史慈準備出山了,在一片「你方唱罷我登場」「城頭變換大王旗」的局面中,太史慈無法認清誰是明主,他只能投靠老鄉和朝廷命官劉繇,劉繇手下人建議讓太史慈領兵,但劉繇卻說:這不是讓許子將笑話我嗎!許子將就是許劭,就是那個準確地說出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人,他和幾個士大夫經常根據名望和作為,把天下的賢才排隊,每月推出一期叫「月旦評」的東西,有些類似現在的歌手排行榜,一些自認賢能的人和想求賢才的諸侯紛紛巴結許劭,而太史慈卻從沒上過這個排行榜,因此劉繇說出這個話,他只讓太史慈作了個斥候騎兵,也就是《帝國時代2》的遊戲開始時的那個探路的偵察騎兵,但是金子總會發光,一天太史慈在軍營周圍遊盪巡邏的時候,與孫策不期而遇了,像很多優秀的指揮員一樣,孫策有親自抵近觀察敵情的習慣,他當時正帶著黃蓋、韓當等幾個團長和一個警衛班共十三個人,在偵察劉繇軍營的布置和地形,而和太史慈在一起的只有一名騎兵,太史慈如果按照軍規,留一個人監視,一個人回去報告,可能就會包圍孫策,但是太史慈自持驍勇、立功心切,想憑一人之力生擒孫策,就徑直縱馬直取孫策,史書上沒有詳寫單挑的過程,但演義里做了不錯的詮釋,兩個人打到一百回合時,太史慈抓住了孫策的長槍,趁著孫策雙手用力拉扯時,他一手抓緊孫策的槍,另一隻手持槍單臂用力直刺孫策,單臂畢竟出槍速度慢,被孫策也用一隻手抓住,兩個人互相抓住槍桿搶奪,雙雙墜馬,在地上又扭打起來,太史慈的後背背著幾隻手戟,就海納考證,手戟並不是大的方天畫戟的形狀,而是一種短刀,主要功能是在馬上或船上投擲,像現代的飛刀,也可以像匕首一樣近身格鬥使用,一會兒太史慈佔了上風,把孫策壓在了身下,孫策順手把太史慈背後的手戟拔了下來刺太史慈,太史慈也順手拽下了孫策的頭盔抵擋,這時雙方的兵馬都已趕到,兩個人才結束了PK。但作為一個普通偵察兵太史慈與勇冠三軍的孫策打了平手,而從此天下聞名。神亭之戰,無論在演義還是正史中都是一次精彩的單挑。


  4、幸遇明主---從士兵到將軍

  劉繇最終被孫策擊敗,孫策攻佔曲阿,劉繇撤退時太史慈主動請纓斷後,開始劉繇下達的命令是,擔任阻擊的部隊突圍後到丹徒與主力會合,但到達江蘇丹徒後,形勢依然危急,在許劭的建議下,他南下江西豫章,以避孫策的鋒芒。但太史慈沒有接到命令,阻擊部隊剩餘的幾十騎趕到丹徒撲了個空,在尋找大部隊時,他們進入了蕪湖地區的涇縣,這附近六個縣已經處於混亂的無政府狀態,一些原黃巾軍在失敗後蛻變成土匪,魚米之鄉變得民不聊生。太史慈帶著這幾十個戰士就地駐紮下來,他自稱丹陽太守,在此招兵買馬保境安民,由於他所代表的劉繇部是政府軍,加上太史慈自幼受齊魯儒家文化熏陶,善待此地的民眾,因此非常受民眾的擁戴,他治理了這裡近三年。孫策在東南進攻浙江會稽郡得手後,回師進攻蕪湖地區,他提出這次戰役的目的就是活捉太史慈。演義里再次很好的詮釋了這次戰鬥的過程,孫策趁夜三面攻城,太史慈單騎從東門突圍,行五十里後,剛想做喘息,伏兵四起力盡被俘。


  他被解押到孫策的司令部,孫策解開捆綁太史慈的繩索,握著他的手說:「還記得我們神亭相遇的情景嗎。」這句話像極了熱戀中的男女的情話,「如果你在那時捉到了我,會怎麼對待?」孫策又問,太史慈非常忠厚的回答:「這可沒法說。」孫策大笑著說:「今天的大事,我要與你一起開創。知道你有膽烈,是天下的智士,你只是沒有遇到識才的明主,我是你的知己,不要擔心不能如意。」隨後,讓太史慈作了先鋒團的團長,回師的路上,太史慈走在最前面,全軍都認為是榮耀。不久傳來了,劉繇病死的消息,劉繇的手下群龍無首,他的部下大多是東萊子弟兵,這些人戰鬥力較強,特別是既有北方人兇悍的陸戰能力,又由於東萊地處海邊,又有很多人又擅長水戰,只是劉繇缺乏指揮能力,沒能使這支部隊發揮作用。太史慈挂念著著近兩萬老鄉,主動要求去招撫,孫策說:「請你代表我向劉繇的家人問候,向他的家人、部眾解釋,我那時受袁術的調遣,與他們作戰是身不由己。我和劉州牧並沒有私仇,他的部下願意跟你來我歡迎,不願來得請你安撫一下。你可以自己決定帶多少人去。」太史慈說:「將軍有齊桓公,晉文公那樣的氣量,我應當以死報答將軍的恩德,我去不是交戰,不用多了,只帶當初和我一起的那幾十個人。」孫策左右的人都說:這樣很危險,太史慈肯定會向北逃走,不再回來。孫策在城門給太史慈餞行,握著他的手說:「什麼時候回來?」


  太史慈說:「不過六十天。」太史慈走後,眾人紛紛議論,說派他去是失策。孫策說:「你們不要再說了,我已經考慮周詳,太史慈雖然勇猛、膽識過人,但他不是一個反覆無常的人,他以道義為重、一諾千金,一旦視作知己,生死不會相負,你們不要擔憂。」第六十天,太史慈如期返回了,在這兩個月里,太史慈勸說了分駐豫章郡各地的劉繇部下,帶著他的老鄉們和劉繇的家眷一起投奔了孫策,孫策一下子得到了近兩萬人的隊伍實力陡增,不僅這樣,太史慈還細緻觀察了接任劉繇官職的豫章郡長官華歆的情況,帶回了大量豫章郡的情報,他認為,華歆是個品德高尚文采出眾,但能力低下的人,手下人反叛他都只能幹瞪眼沒辦法。這使孫策有了兼并豫章郡的戰略想法。在以後的兩年中,太史慈作為孫策軍的先鋒部隊指揮官,在揚州、豫章、會稽連續進行了一系列的戰役。並大破孫策的殺父仇人劉表的部下黃祖,孫策的勢力範圍達到了六個郡,兵力近十萬,達到了他事業的頂峰。而在這其中,太史慈的作為、能力與戰功也是不容小視的。年已而立的太史慈終於幸遇明主,做了軍隊的將領,發揮出了自己的能力。


  5、英年早逝---一個令人扼腕長嘆的結局

  三國時期幾個勇冠三軍的猛將兄都是死於無名小卒之手,殺死張飛的范疆張達好歹還留下了姓名,可是斬下呂布、關羽的頭顱,亂箭射死孫堅,亂槍戳死典韋,將姜維剖腹的都是些名不見經傳的兵卒,還有那個隨出師表名揚天下下,被諸葛亮稱為曉通軍事的向寵,也是在一次演習般的平叛戰鬥中,中流矢身亡。孫策也是同樣結局,參謀虞翻多次勸他不要微服出行玩獵,並不採納的孫策終於在一次輕鬆的戰鬥間歇中打獵時,被刺客射中了眼睛,竟不治而亡。海納小時候看三國時哭過兩次,一是孫策死的時候,再是關公死的時候。孫策死的時候,太史慈沒有在他身邊,孫策為了防備西南方向的劉磐,將江西的海昬、建昌等六縣劃為一個戰區,讓太史慈作這個戰區的最高長官--建昌都尉,隨著摯友般的上司孫策的去世,孫家軍也由攻勢轉為了守勢,以前一年攻取一個郡的勢頭終於停止了,繼任者孫權沒有他哥哥的雄才大略,對武將們似乎也不親近,這從日後的赤壁之戰就能看出,孫權連對周瑜也不十分信任,而作為被招降的將領太史慈更陷入了一個尷尬的境地,此時的劉磐已不敢興風作浪,可孫權卻還讓他鎮守南方,用意很明顯,怕他這個北方人叛逃投靠北方的諸侯勢力。太史慈在南方進行的最大的一次軍事行動也只是麻保地區的剿匪戰鬥,在這次戰鬥中,一個匪酋站在寨門的高處把著橫杆破口大罵,太史慈彎弓搭箭,射穿了匪酋把橫杆的手,把他的手釘在上面,引得萬人喝彩,在本應緊張的戰鬥中出現這麼戲謔的場面,似乎也是太史慈用這個方式來表達自己在被大材小用。


  曹操也終於知道了這個將才,很感嘆自己沒有早認識太史慈,曹操派人給太史慈送去了一個封著的盒子,太史慈一定認為是曹操招降他的親筆信,可打開盒子裡面只有一味中藥---當歸,別無他物。此時,太史慈肯定會會心的一笑,聰明人之間有時並不要啰嗦什麼,一個舉動一樣東西就能心領神會。曹操的意思一是說你是北方人應「當歸」來了,再是曹操怕信使一路上受到盤查,萬一信落入其他人的手裡,會對太史慈不利。這一件小事就將曹操作為詩人的浪漫,作為政治家的縝密表現的淋漓盡致。太史慈何嘗不知道,在曹操那裡一定有高官厚祿等著他,他也會發揮自己的能力,實現自己的報復。可太史慈並沒有背叛孫權,他這是在報答孫策的知遇之恩。公元206年,正值壯年的太史慈竟突發重病,彌留之際他留下的遺言是:「丈夫生世,當帶七尺之劍,以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 沒有什麼事比一個壯志未酬的英雄英年早逝更讓人腕長嘆的了……


  值得一提的是,正史記載,公元208年,也就是太史慈去世後兩年,赤壁大戰爆發。東萊太史子義錯過了三國時期最波瀾壯闊的一次戰役,無數謀士武將在赤壁之戰期間大放異彩。

  羅貫中先生似乎也對太史慈的早逝耿耿於懷,在演義里讓他多活了3年,演義里精彩的群英會中,太史慈被周瑜任命為監酒,監督赴宴的人不許談軍事,並成為了周瑜打黃蓋的實際執行者。演義里將太史慈的死安排在赤壁之戰之後的合肥戰役中,太史慈派人聯絡張遼的馬倌在城中縱火內應,可是張遼平息了城中的叛亂,又將計就計引太史慈入城後,亂箭齊發使太史慈中箭而亡。並且將太史慈的遺言改成了:

  大丈夫生於亂世,當趁勢而起,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名,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歷史評價:

陳壽:太史慈信義篤烈,有古人之風。

孔融:卿(太史慈)吾之少友也。

劉繇:我若用子義,許子將不當笑我邪?

孫策:①太史子義,青州名士,以信義為先,終不欺策。②太史子義雖氣勇有膽烈,然非縱橫之人。其心有士謨,志經道義,貴重然諾,一以意許知己,死亡不相負。

謝混:人之相知,豈可以一塗限,孔文舉禮太史子義,夫豈有非之者邪!

孫元晏:聖德招賢遠近知,曹公心計卻成欺。陳韓昔日嘗投楚,豈是當歸召得伊。

洪邁:三國當漢、魏之際,英雄虎爭,一時豪傑志義之士,礌礌落落,皆非後人所能冀,然太史慈者尤為可稱。

郝經:慈篤於信義,以氣相許穿徹,勁挺克複。其言亦田疇輩流也。終委身孫氏,受其驅防,以不能為王爪士咄唶自恨,銜憤以死,其志可哀已。

矢志全忠孝,東萊太史慈。

姓名昭遠塞,弓馬震雄師。

北海酬恩日,神亭酣戰時。

臨終言壯志,千古共嗟咨。


個人認為是趙雲


推薦閱讀:

如果把《三國演義》拍成類似《復仇者聯盟》的電影,會是什麼樣?
在三國演義里為什麼沒有和尚道士?
在三國演義中,大多數牛人的介紹都有四個字:奉母至孝,三國很推崇孝道嗎?

TAG:三國演義書籍 | 三國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