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喜歡殭屍片?
殭屍是否象徵人對自身之否定、消滅殭屍則能獲取快感、釋放感、成就感?
殭屍片的獨特魅力來源於「被咬之後變殭屍、無藥可救」這個設定所帶來的荒謬感。
正是這點把它和其它災難片、恐怖片、末日片區別開來。
城市化作廢墟,人類瀕臨滅亡的情節在許多災難片里都有,核戰或生化病毒都能造成如此後果;
而怪物肆虐、少數倖存者藏身暗室、晝伏夜出、為生存苦苦掙扎的劇情也並不罕見,怪物有大有小、有快有慢、有的來自外星、有的從生化實驗室偷跑,無論哪種都能將人類逼入絕境;
在倖存者的小世界裡,生存壓力帶來的矛盾、衝突、分裂,是救人還是自保的抉擇,以及擁有重武器時對怪物群碾壓式屠殺釋放的快感……
以上這些種種,都不是殭屍片獨有的。
任何其它片子中,我方成員的關係是多種多樣的:可能會團結一致抗敵、可能先有矛盾再諒解、可能各懷鬼胎、可能會叛變或一開始就是卧底……但殭屍片的設定中,一種獨特的關係席捲了以上一切:無論是誰,只要被殭屍咬到,馬上死心塌地叛變投敵,毫不遲疑地反咬一口,而且沒有任何辦法復原。
這種獨特的荒謬關係在現實中不存在,而殭屍片的張力和衝突盡數來源於此:習慣了正常社會人物關係的人們,除了面對死亡威脅拼力求生之外,還要面對自己和親朋好友隨時會沒有預兆地變為死敵這個殘酷的事實。
殭屍片幾乎躲不開的一個橋段就發生在這種衝突最激烈的時候:某個配角被殭屍咬到,知道自己難以倖免。然後就看導演怎麼通過安排劇情,展現出不同角色內心的真實個性:成熟、冷酷、軟弱、固執、熱血、貪婪、瘋狂……
這就是殭屍片與眾不同的魅力所在了。
有一個說法是所有的人類神話都來自自於集體潛意識中的幾種原型,關於死亡有兩種,一種是個體死亡,反映在夢境就是墜樓,一種是環境引起的死亡,反映在夢境中是洪水。所有的藝術形式都是在描述人類自己,災難片也可以分成上述兩種,而殭屍片歸為環境引起的死亡,環境的變化引起的死亡是一種絕望。而所謂的求知慾以此關照可以認為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從殭屍片中觀眾獲得的是對這種潛意識原型的一個完整的描述與解釋。一種自圓其說的探索,鴕鳥式的心理應對這個原型。這就是他們嘴裡所說的: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勾魂使者找上門
他決定誰死誰活
沒有人可以倖免
天梯將從天而降當上帝重返人間
恐怖景象讓你食不下咽
你將獲得最終救贖
或是死無葬身之地當上帝重返人間
號角迭起,笛聲大作
所有天使高聲歌唱
世人跟著鼓聲前進一陣颶風橫掃大地
世界末日即將來臨
我看到一匹白馬
它的名字是死神
地獄即將隨之而來
喪屍片的魅力就在於被咬傳染,這一神級設定
許多人也許認為喪屍片中的人性說顯得矯情
我只能說,不關注人文情懷的喪屍片
就是拋棄其精華魅力的行為
末世情結和無政府主義狀態
都只是為更好的烘託人性的背景設定
換句話說,恐怖片的最終魅力之源
並不是能多麼嚇人,讓你體驗到過山車的刺激
而是以一種極端方式
將主旨深刻的烙印觀眾心底
一部好的恐怖片
是讓你看完後不是一種驚魂未定
而是讓你產生另一種心境和思考
如活死人黎明的結局,也許是我一生不能忘懷的唯美畫面
=============================================
我可以說喪屍片中的便當配角是最容易讓我感動的么
我可以說恐怖片才是最容易戳我淚點的么
- 尋求刺激與絕望。前提是殭屍是標準的,不是《殭屍世界大戰》中那種,也就是走路慢騰騰的那種。只有這樣才能在與殭屍距離不遠或被殭屍包圍的情況下逃生,特別是藉助道具逃生。然而即使成功逃生,也是沒有希望。在《殭屍世界大戰》中,人要玩命狂奔,估計已經顧不上恐懼與絕望 了。
- 末日求生體驗。在環境被極度污染、食物來源、水電、其它生活必須品都不易獲得的情況下如何生存。
- 對死亡的崇拜和幻想。死亡是一件恐怖的事情,但是與此同時,死亡也是一件讓莫名好奇的事。「死後的世界到底是什麼樣的?」,這樣的問題無神論者,不信教者甚至都會不自覺地問一問。這種拷問也會出現在各種有死後有靈或死而復生的題材當中。如《屍姬》,《散華禮彌》,《魔戒》和《魔獸爭霸》,《異域鎮魂曲》。
- 探討在極端環境下人性會在多大程度變形。在《行屍走肉》中就有較多體現。
受歡迎的還有一點就是 沒有社會規則的約束,那個時候你為了生存什麼事都可以活下去,沒有法律,沒有道德,自己的生存本能就是規則。無政府主義的荒誕YY
首部喪屍電影為1932的White Zombie,使喪屍流行起來的電影為Dawn of the Dead。
第一款流行的喪屍遊戲為 三上真司的 Biohazard。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提供一種新的恐怖體驗——生存恐怖.這與人看恐怖片的原因相同。
1.無腦突突突 其代表為Left 4 dead,Dead Rising.這類的顯著特點為屍潮.大量的殺戮給予題主所說快感、釋放感、成就感
介於無腦突突突和原始恐怖的作品也有,例如DOOM 3
2.末世類 探討人性,道德,在環境的威脅之下人所作出的選擇.典型例子 the walking dead
類似有 The last of us, Fallout series。這類題材的愛好者為題主不認識的人吧
比起大屠殺"殺殭屍沒有道德上的內疚感
其實沒有什麼特別原因,就是看著刺激,而且看裡面各種虐殺爆頭沒有任何負罪感,就是一個發泄渠道!
不過類似《殭屍肖恩》《活死人之地》之類的另類黑色幽默殭屍片算是豐富了其類型片種類,屬於意外之喜吧!
作為一個殭屍片愛好者,我承認我有很消極的末世情結和輕微無政府的幻想。大部分生命迫於超自然的淫威莫名死去,戳中我這個在人口13億的國家找不到存在感的人的點。
殭屍片對我而言最精彩的部分在於,人類對殭屍病毒爆發的萌樣兒和病毒迅速擴散之間的關係(所以類似於《傳染病》的影片我也看得很爽)。
某個姑娘問我看不看《行屍走肉》,我說為什麼對殭屍這麼感興趣。
她說,一看拿槍爆頭殭屍,多刺激啊,拿刀把他們腦袋砍下來多爽啊。
她繼續說,將來真的有殭屍了,你就知道什麼殺死他們了…
我在一旁聽得各種無語。
自己無聊時寫的東西,不知道水平如何,發上來看看吧
殭屍世界裡的黑洞效應
近來殭屍片(準確說是喪屍片)十分流行,已經成為了美國恐怖片的支柱之一,還有層出不窮的殭屍遊行,殭屍餐廳等,形成了獨特的殭屍文化。為何殭屍會如此流行?這不免讓我興起探求其流行原因的念頭。
其實在中國也有殭屍文化流行,像林正英的殭屍道長系列尤為出名,但在筆者看來,中國,西方的殭屍文化在形成的文化背景、社會背景上都不盡相同,所以並不能一概而論,在這裡我們只討論西方的殭屍文化。甚至這種殭屍還有一個另外的名字,叫做喪屍,在形成的原因上與中國的殭屍不同,行為也不同。
電影其實是兩條撲面而來的滾滾河流,一條是暴力,一條就是慾望。而暴力也可以進一步解讀為「使人恐懼」,這種恐懼再加上慾望的滿足,足以產生巨大的吸引力。
從分類上來講,殭屍片屬於恐怖片,有很多說法用人們喜歡恐怖片的原因來解釋人們為什麼喜歡殭屍電影;也有不少人喜歡用末日電影(瘟疫)來描述殭屍電影,並以此為基礎進行分析;也有說殭屍象徵著人,看殭屍片可以體驗無負罪感的殺人,等等。雖然說這些觀點在邏輯上並無辯駁之處,但卻忽略了殭屍電影中那些特殊的元素,所以我希望在原有的基礎上對已有的觀點其進行補充。
我認為人們喜歡任何一種電影必定有其深層次的心理需求,而非僅僅是影片在感官上給人的刺激,在這個文化資源極其豐富的時代,人們可以輕易獲取各種信息,每種電影都必須有其獨特的一面否則將很快滅亡,因為能有大量的其它的電影可以將其替代。我們可以很容易發現,殭屍電影的流行並不是單純的恐怖電影的流行,殭屍個體實力較差,機械而又笨拙,它可以更加恐怖,參考吸血鬼、狼人、巫師,可事實上導演並沒有讓其如此,那它給人帶來的恐懼距恐怖片有較大的差距。跟末日電影比,又缺少了那種人力不可回天的感覺,也不能帶來與之比擬的恐懼和慾望的滿足。若是說體驗無負罪感的殺人,那看警匪,或是戰爭片豈不更加直接,能使人得到更大的滿足。
而殭屍電影中必定有一些與其他電影不同的元素,造就了它的流行,難以替代,我們可以在其它的電影中找到感官的刺激,自我價值的實現,而殭屍電影究竟是通過什麼來使人達到巨大的滿足呢,這是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既然在直接的恐懼和慾望的滿足上殭屍片不能與其他電影比,那是不是有一種潛意識的東西存在呢?既然要研究這個問題,我們可以追本溯源,從它的發展經歷開始我們的探索。而越是原始的東西,我們也越容易從中看到一些最本質的東西,也就是它的核心。
最早的殭屍是指由巫毒教的巫術蘇醒的屍體。據說第一部以殭屍為題材的電影,是於1932年上映的《蒼白殭屍 White Zombie》,另一部早期的殭屍電影是《與殭屍同行 I walked with Zombie》。這兩部電影都是以海地為舞台,講述了巫師將白人變為殭屍的故事,這時的殭屍沒有感染人的能力,只會聽從施術者的指揮,大多從事體力勞作。那個時期正是美國以軍事力統治海地的時期,也是眾多西印度群島的居民移民到美國的時期,所以巫毒教也逐漸滲透到美國黑人社會當中,繼而成為反抗白人統治階級的精神支柱。因此白人不免對巫毒教產生恐懼。在當時,殭屍並不是影片的主角,人們也並不是被殭屍所吸引,而是影片中的一些情節道出了他們的擔憂。最早殭屍電影流行的原因是白人對黑人及巫毒教的害怕,憎恨,這是恐懼,然後消滅他們,這是慾望的滿足。
現代殭屍電影的鼻祖是喬治·羅梅羅(George A. Romero),他可以說是世界殭屍電影之父,也是讓殭屍電影走上輝煌的人。他的三部電影,《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殭屍的黎明》(Dawn of the
dead),《喪屍出籠》(Day of the dead)無不反應了當時社會的狀態。一裡面是失去人性凶暴慘忍的殭屍,和拿著武器幹掉殭屍而獲得極度快感的自衛民眾,是民眾對越南戰爭的反應;二是越南戰爭之後,獲得表面上安定祥和的消費社會,但心靈深處卻依舊是頹廢無助的美國社會的寫照;三則是在冷戰時民眾對未來失去信心的寫照。我們在其中可以明顯的看到恐懼和慾望的影子。
我們可以很容易發現,殭屍電影的流行並不是單純的恐怖或者末日電影的流行,殭屍往往有其現實的象徵意義,電影的內容也往往影射著社會,反應了當時人們的思維狀況,有著特定的流行的社會背景,畢竟殭屍是由人類轉化而成的,是缺少了人性的人,是現實中部分人在電影中的形象。而殭屍電影中帶給人的恐懼與現實中人感受到的是相同,而人們在電影中可以完成在現實中無法完成的事,繼而在心裡上消除那種恐懼,達到極大的慾望的滿足,甚至一回味發現現實恐懼的真實,從而產生巨大失落感,成為殭屍電影的癮君子。那麼到了現在,殭屍片依舊流行,那麼現在的殭屍電影究竟反應了什麼現實呢,殭屍究竟代表了誰呢?
這應該從現代殭屍電影所擁有的共同點——殭屍五大定律說起。
1.因為不明原因讓殭屍死而復生,而殭屍本身沒有任何的意識和思考能力,完全是靠本能在活動。
2.殭屍喜歡吃人肉,為了找尋活生生的人肉而襲擊人類。
3.殭屍會感染,被殭屍咬到的人死後也會變殭屍攻擊原本一起並肩作戰的夥伴。
4.殭屍不會死亡,因為早已是死人了,所以不管如何去傷害他的肉體,殭屍還是會繼續活動下去。
5.成群結隊緩慢前進的殭屍集團,然後追殺活人。
在這裡,我想先引入一個概念——黑洞效應。黑洞效應(Black hole effect)就是一種自我強化效應,當一個企業達到一定的規模之後,也會像一個黑洞一樣產生非常強的吞噬和自我複製能力,把它勢力所及的大量資源吸(這些資源包括資本和人力、物力、政策,甚至人們感情在內所有對其有用的社會資源)引過去,而這些資源使得企業更加強大,形成一個正向加速循環的旋渦。就如自然界的黑洞一樣,不斷膨脹,把吸收的東西轉化成吸力的源頭。黑洞效應在現實普遍存在。
對比之下,我們會發現,殭屍的現象是存在於人身上的黑洞效應。將殭屍的五大定律和黑洞效應的特徵進行對比,我們會發現驚人的相似。
殭屍靠本能行動,身處黑洞中的資源身不由己;殭屍喜歡襲擊人類,黑洞中的資源會「攻擊」其它的資源;感染後的人會成為殭屍,而那些被吸收的資源會成為吸力的一部分;殭屍具有活動的「慣性」,黑洞中的資源也有;殭屍成群結隊,靠數量給帶來常人無法抗拒,資源也是如此。所以殭屍同資源一樣,形成了一個巨大的黑洞,不斷向外吸收來強化自身,不斷吞噬周邊的事物。
所以,在殭屍電影看似科幻,詭異的社會背景,其實是我們所處的社會的真實寫照。病毒象徵著政策和觀念,殭屍就是資源的綜合,而主角則是我們自己。在現實社會中,有微軟,沃爾瑪等等大的黑洞,還有強者逾強,弱者逾弱的「馬太效應」,我們其實和電影中的主角生活在相似的環境中——要麼被吸收,要麼臨近滅亡。
在類似的大背景下,電影對主人公,殭屍的描述也符合我們在現實中對別人的看法和對自己的定位。在電影中,我們個體比殭屍強大,比殭屍有智慧,有情感,而殭屍們卻人多勢眾,希望將我們同化成為他們的一員。在現實中,我們自認為自己比其他人強大、智慧、感性,與眾不同,其他人沆瀣一氣。電影里殭屍的形象,是那些為了生存奔波,麻木不仁的,存在在我們身邊的,只擁有「獸性」的人。而主人公,則是在現實的風雨飄搖之中,懷才不遇卻又有夢想的自己。這種對人物的設定增進了我們觀看電影時的代入感,更加能夠感同身受。
接下來,我們應該注意到雖然我們和主角生活在相同的大背景下,但在生活細節上卻有很大的不同。在這裡我將採用馬斯洛的人類需求金字塔來說明。
1生理需求:在現實社會中,我們每時每刻都要為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的奮鬥,而在電影中,有一個十分有趣的元素——超市,主角可以不需要付出任何代價就可以依需求獲得自己需要的生活資料,有誇張者如《活死人黎明》直接將劇情發生的地點扔到了超市。
2安全需求:在現實中,我們往往需要面對不僅僅是自然,更多的是來自於同類的威脅。而在電影中,絕大部分的人類都是盟友(即使有敵人也會被很快消滅),又有無償的槍支彈藥,殭屍雖然可怕,但是沒有思維,以致只要發現規律便無太大的危險。
3社交需求:在現實中的愛戀,友誼往往有其他因素的參雜,用弗洛姆的話來講甚至是一種互相的估價,而在電影中,愛情和友情是那麼純潔和高尚,尤其是愛情,無需現實中的各種麻煩,會有一個相貌人品俱佳的異性不用競爭就會出現在你身邊,並且會有不致命的危險不斷出現來幫你展現魅力,培養感情。我們不難舉出因殭屍的出現而抱得美人歸的情節,而《殭屍肖恩》則是一個簡單的這樣的故事。
4尊重需求:在現實中得到尊重不易,並且有諸多不同的標準,而在電影中,沒有階級之分,人人平等,任何的死亡都是處理問題的不妥當,活下來就是對個人價值、能力的最好褒獎。
5自我實現需求:這在現實極為困難的事情在影片中不斷被主角實現,解決問題能力增強,自覺性提高,善於獨立處事,在工作中運用最富於創造性和建設性的技巧。在電影中主角可以盡情發揮自己的潛能,因為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上。
這時,我們會驚奇地發現,殭屍電影的背景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末日,而是一個不需要勞作,沒有義務,沒有壓迫,沒有歧視,可以實現自我價值,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公平的社會,雖然這個社會與現實社會一樣存在黑洞效應,但不是像真實社會那麼難以逆轉,個人無法抗衡。作為觀影者,我們將和主角感同身受,我們將體驗主角所體驗的感覺,我們將感覺我們似乎在真實的社會裡過上了這樣的生活。我們甚至可以將「黑洞」消滅,成為英雄,再不濟也可保存一方,攜美隱居,逍遙自在。
殭屍電影里的情節可以說是科幻,也可以說是我們所處的現實社會的寫照——外界的吸收與壓迫,這讓很多人無所適從。那些「靈敏」的人總是在內心深處抗拒著外界的同化,但在外界的淫威下卻深感個人的無能為力。這時殭屍電影的出現給了他們一個很好的宣洩情緒的方式,滿足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願望,他們希望自己成為一個自然人,雖然深知社會的殘酷。實在沒有比在全世界的黑暗中找到一片凈土更美好的事情,瓊瑤的小說也莫過於此。
在我們如今生活的世界中,打開社評,經常可以看到併購,小企業破產,資本吸收個體,大魚吃小魚,階級固化等令人毛骨悚然的詞語,我們在面對這些情況時總是無能為力,而殭屍電影則給了我們一個夢,一種心理的僥倖。
而在這種基調上,隨著時間的推移,殭屍電影也在不斷成長,從曾經單一到現在融合了各種其它文化,在直接滿足慾望上,在看完後思考得到滿足上,取得了巨大的發展。
從殭屍病毒的起源上講,有外星人入侵地球,有古代的遺留,有今人的詛咒,施法,有科學研究,有傳染病變異等等各種理由,甚至有從電視上感染的(《群屍屠城2》)。不管是說什麼引起大家對科學的思考(因科研產生),還是對戰爭的反思(戰爭導致),但其實對影片最核心的內容並沒有過多的影響,甚至我們把一些影片的開頭互換,也不會產生違和的感覺,只是一個習慣性的交代故事背景。不過值得一提的是一部叫《澎堤池》的電影,在這部電影里病毒是靠語言傳播的,病毒成了一種「思想」,倒是在某些方面符合上文的一些「推論」。
從內容上,它融合了很多東西,有噁心的內容《活跳屍》,《群屍玩過界》就是最好的例子,用活生生的噁心來滿足人的慾望,還有其他各種內容來滿足人們不同的慾望。還有的是對政治的嘲諷,如日本《東京喪波》。還有最常見的動作,愛情的元素,幾乎每一部電影都有。還有最常見的動作,愛情的元素,幾乎每一部電影都有。也有很多體現不同方面人性的,有好,也有壞,在令人滿足過後,能體味到一些其它的,更深層次的東西。甚至出現了《小鬼上路》這種歌劇式的殭屍電影,給人帶來完全不同的體驗。也有《殭屍人費爾多》這種講殭屍變為人類奴僕的,但是劇情中殭屍和機器人完全可以替換,都是被人控制,但有時會失靈,然後造成禍害,所以沒有討論的必要。
有的電影中殭屍越來越強大,敏捷,智慧,而非一開始的愚蠢,給人帶來了與傳統不一樣的心理暗示,或許只有這樣才能因為恐懼的增加,而能得到更為徹底的滿足吧。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殭屍越來越具有人性,從開始的覺得殭屍有人性,是一個物種(《我是傳奇》),有生存的權利,表明了人對自己周圍的人的看法開始變得理性,學會了換位思考,是觀眾理性的進步,同樣也是觀眾對現實的一種妥協吧——我承認你們可以這樣不像人一樣得生活,但我還是希望自己擁有真正的人生。
甚至現在殭屍也可以和人談戀愛,電影中的《溫暖的屍體》,動漫中的《散華禮彌》都是例子。《溫暖的屍體》中上文所講的「大背景」依舊存在,只是殭屍從被人拯救,變成了自救,甚至自我救贖,幫助人類拯救其他的殭屍,這似乎體現了人們希望那些泯滅了人性的同伴,可以覺醒,然後同他們一起將世界從黑洞效應中拯救出來。也有一些其他的,與殭屍相關的電影如《快樂喪屍》,裡面雖然沒有上文所說的大背景,但人們對殭屍舊的認知依舊會在潛意識中影響人們對於這部電影中殭屍行為的看法,對《散華禮彌》中任何殭屍的戀愛也是如此,也意味著人性的覺醒。
如今的殭屍已然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我相信我們通過研究它可以得知社會中一些真實的東西,有助於我們認識自己,認識別人吧。而這種認識無疑具有巨大的意義。
我覺得殭屍片帶來了一種對社會的突破感:
人往往承受到太多來自社會的壓力,這些壓力在洶湧而來的殭屍身上得到了具現化。
被殭屍咬過的人一般都會快速變成沒理智的嗜血生物,這給殺戮帶來了正當性,去除理智之後的簡潔明快讓人更有簡單而獸性的快感。
於是面對壓力,我們幻想自己用殺戮來釋放自己的恐懼,這是是非常爽的其實殭屍是一個非常傻的設定。明明身上的肌肉都萎縮腐爛了,但一個個跑起來比運動員還快,一點都不符合運動醫學嗎。明明幾天甚至幾年沒有吃過像樣的東西了,還一個個活蹦亂跳,一點都不符合熱力學定律嗎。明明是被病毒感染了的病人,卻一個個刀槍不入,一點都不符合常識嗎。雖然有種種不合理,人們還是愛看殭屍片、愛打殭屍遊戲。其他虛構出來的怪物,比如木乃伊、吸血鬼、異形、妖精、怪獸,都沒有殭屍這個形象這麼火爆。原因究竟在哪裡呢?我們不妨來想一想,殭屍到底代表了什麼?
首先,看過殭屍片或者打過殭屍遊戲的人都知道:單個的殭屍其實並不怎麼可怕,隨便拿個武器,就很容易對付。但是,如果是「一大波」殭屍一起衝過來,則不免讓人(或者是植物)毛骨悚然了。一大波殭屍衝過來,不難讓人聯想到戰爭。事實上,如果我們把影視或者遊戲里的殭屍去掉特殊屬性,而替換成普通士兵,完全可以把這些場景當作戰爭場景來看。所以,殭屍首先代表了戰爭。
然而,如果殭屍片變成了戰爭片,恐怕就沒有那麼有趣了,所以殭屍必然還代表著一些其他的東西。生活大爆炸有一集,拉傑什和霍華德爭論:殭屍和木乃伊是不是同一個東西。謝爾頓用一句話就終結了爭論:如果你被殭屍咬了,你會變成殭屍;如果你被木乃伊咬了,你只會變成一個有木乃伊牙印的傻瓜。雖然是笑話,這句話卻說出了關鍵。幾乎所有的殭屍,只要咬到一個正常人,這個人也會變成殭屍。換句話說,殭屍具有傳染性。這讓我們聯想到了什麼呢?毫無疑問,殭屍也代表了瘟疫。
最後,大多數的殭屍都具有這樣一個特點:只要一看到活人或者其他吃的東西,都會不顧一切的撲上去狂咬一通。有點像老話里說的:餓死鬼投胎。吃人的現象,在現在文明社會裡,是駭人聽聞的事情,但是,在過去災荒年間,易子而食、析骸以爨的現象也是史不絕書的。人們遇到饑荒的時候,逮住什麼吃什麼,這不和殭屍的行為有點相像嗎?所以,說殭屍代表了饑荒,也是情理之中的吧。
綜上所述,殭屍有三個代表:戰爭、瘟疫、饑荒。回顧人類歷史,造成死亡人數最多的,莫過於這三件事情。先說戰爭,單論第二次世界大戰,就造成了大約七千萬人的死亡。這是中國一個大省的總人口數。如果你不吃不喝不睡覺,每分鐘殺一個人的話,要殺上133年才能殺死這麼多的人。再說瘟疫,歐洲中世紀的黑死病(鼠疫),也造成了大約七千五百萬人的死亡。但是,那個時候的人口總數遠遠小於二戰的時候。歐洲大約三分之一的人都死於這場瘟疫。說到饑荒,恐怕也不比前兩者遜色,年齡大一點的中國人,恐怕都對三年自然災害記憶猶新。具體有多少人餓死,沒有很準確的記錄,但是現在大家普遍認為在三千萬左右。如果你覺得數字帶來的感覺還不夠直觀,想想戰場上看到戰友血肉橫飛的場面吧,想想看到身邊健康的人紛紛倒下且病死的場面吧,想想一家人揭不開鍋只能去挖土吃的場面吧。聖經的《啟示錄》中,描繪了末日四騎士:戰爭、瘟疫、饑荒、死亡。死亡只是對前三個的概括,也是前三個的結果。所以,末日四騎士的精神,在殭屍身上都能表現出來。
人類對於戰爭、瘟疫和饑荒,從心底里、甚至是從基因里就帶著恐懼。當然,在現代社會,隨著科技和文明的發展,我們已經很少能見到大規模的戰爭、瘟疫和饑荒了。而在這時候,有人虛構出了殭屍這個角色,它集合了戰爭、瘟疫和饑荒三者的特點,把我們最恐懼的事情三合一了。殭屍不只是一個簡單的娛樂形象,作為一種抽象的符號,殭屍其實代表了人類歷史裡最充滿血和淚的那些時代。所以,我們無論是在影視中還是在遊戲中,看到人類一次次的戰勝了殭屍,也就是戰勝了戰爭、瘟疫和饑荒,能不感到興奮嗎?能不對殭屍片或者打殭屍的遊戲上癮嗎?
也許你會有疑問:還有一些事情,比如交通事故、工業事故、武器、自然災害,造成的死亡,也不一定比上面那三件事情少啊,為什麼不提這些事情呢?這些事情難道不讓人恐懼嗎?首先,殭屍這一個虛構的概念,肯定不可能包含所有我們人類恐懼的事情,能夠包含戰爭、瘟疫和饑荒這三個已經是不少了。其他的事情,可以用其他的藝術形象來描述,比如災難片。
其次,我們來分析一下上面的幾條。交通事故、工業事故、武器這些事情是近百年來才出現的,所以,對於這三件事情的恐懼,還來不及寫進基因里,也就是說,我們不是先天對這些東西就恐懼的。一個顯然的例子,剛生下來的嬰兒,看到一條蛇會嚇哭,而看到手槍卻沒什麼反應。稍微懂一點知識的人都知道,槍比蛇要可怕得多,然而,嬰兒卻不知道害怕。因為我們人類有幾億年的時間進化出來一個怕蛇的基因,卻沒有這麼長的時間來進化出一個怕槍的基因,因為槍出現的實在是太晚了。交通事故、工業事故、武器也是這樣,我們理智上會怕它們,但是直覺上對它們卻比較麻木。
至於自然災害,卻是從古就有的。對自然災害的恐懼,一定是寫在我們底層代碼里的。但是,自然災害是個很籠統的概念,我們拆解來看。很多自然災害,比如旱災、水災、蝗災,最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饑荒,所以人們常常把災和荒連起來用。造成人類死亡的,不是災害本身,而是饑荒,所以,人們的恐懼對象還是饑荒。而另一些自然災害,比如地震、火災、洪災、海嘯、龍捲風、山體滑坡、泥石流等等,是可以直接早成人類死亡的。然而,這些災害往往是來的快去的也快,不會在很長的時間裡持續的造成大量人的死亡,不像戰爭、瘟疫和饑荒那樣,容易讓人印象深刻。
現代人常說: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但我清楚的知道這不是一個最壞的時代。起碼,我們不用面對戰爭、瘟疫和饑荒。起碼,我們可以看看殭屍片,可以打打殭屍遊戲。
因為相對於鬼片,殭屍你只要關上門就能體驗危險刺激但是又安全的感覺(因為殭屍至少還是遵循大部分物理規律的)。如果是鬼片,馬桶里伸出個手來是防不勝防的。
因為這是一種神奇,有好奇心的人最愛看,好像發現了新事物,掌握了生活中從沒有過的新技能,生活中的困難,見過就不怕,同時帶有相當強的刺激感,緊張,打破常識,無法預測,還有像林正英的說辭,頭頭是道,都有鐵一樣的根據,就顯得不荒謬無稽,有理有據,正是這種生活中從沒有過的景象和規律吸引了觀影者探索的心。
生理與心理的異化,孤獨與絕望的擴散,道德和秩序的崩壞給人帶來的快感是其他末日片或者類型片無法帶來的體驗。不僅是電影,小說也是這樣。生化危機真是一個偉大的創意。
作為重度殭屍片迷,我只能說看殭屍片太特么爽了!
1.就我看過的大部分殭屍片的設定都是一小搓人對抗一大批殭屍的模式,這就意味著他們得經歷各種和殭屍決鬥的場景,而我最喜歡打殭屍時的血腥場景,腎上腺素狂飆的感覺?───O(≧?≦)O────?【啊喂!奏是喜歡!你來打我呀!】
2在現實生活里,我們處於擁堵不堪的環境,我們會抱怨一些瑣事,我們每天疲於奔命,然而在殭屍世界我們擁有了各種資源,全是免費的,甚至是整座城市,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所追求的物質生活在這裡你可以隨便拿,但我們想要到卻僅僅是繼續安全活下,以前的所有絕望念頭與生命相比連屁都不是,這是一種反差也是一種諷刺。
3當世界沒有秩序和準則,人性就顯得尤為突出,在殭屍片里看小人物所展現出來的不同性格也是很精彩的,特別有帶入感,你會想自己是最早掛掉的那個豬一樣的隊友還是活到最後主角光環閃閃呢?
我舉個手 林正英還是很好看的
不知道你說的是美國的喪屍還是中國的清朝殭屍,
美國的喪屍我就是看個熱鬧當動作片看的,而對
中國的清朝殭屍我倒是情有獨鍾,我喜歡的是那個時代的香港殭屍帶給我很多回憶。
我認為近期各種殭屍橫行大約是源於某種商業需求。因為較多影視作品的宣傳。
推薦閱讀:
※麥浚龍的《殭屍》結局是什麼意思?
※《驚變28天》和《驚變28周》好在哪裡?為什麼被認作殭屍類型片子的代表作?
※如何評價奈飛新劇《小鎮滋味》?
※為什麼林正英的殭屍片中的殭屍都穿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