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紀錄片靠什麼賺錢?


關於這個回答, @玄天宗 先生已經說的挺全了。無非是賣版權賣電影或是電視台自製。但還有一些背景上的東西可以再說叨說叨,所以我就過來補一補,補錯了的地方歡迎指正。

知識不系統,所以類似【自古以來】的開頭我是沒有底氣用的,我就自這五年以來吧。

把時間軸放在這五年以來,也算是有點小講究的:2010年10月光腚總局發布了《關於加快紀錄片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同年鳳凰網紀錄片頻道開播,愛奇藝創立且紀錄片頻道一併上線;2011年上頭的人又通過了一個名字長到我從來沒看完過的決定(《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同年,央視記錄頻道問世…………總之,10年以來,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紀錄片」終於以一個更精壯的身姿前來討一碗酒喝了。

一、傳統媒體

也就是電視和院線了吧,其他也沒有什麼了。所以先講電視再講院線。

1、電視
全國範圍內開路平台上主要的紀實類頻道包括:上海紀實、中央九、中央十科教、 中國教育電視台第3頻道、湖南金鷹紀實、重慶科教頻道、天津科教、遼寧北方頻道……付費頻道里有全紀實頻道,先鋒記錄頻道,世界地理,老故事……是不是感覺還挺多的,比想像的多?他們是怎麼賺錢的呢?這麼多案例我也說不完,我就挑個耳熟能詳的央視記錄頻道介紹下好了。

這裡先擺一個和【掙錢】關係甚大的背景:央視記錄頻道開播第一年,收視份額增長達到了200%,第二年收視份額同比增長率是83%;2011年,央視記錄頻道的觀眾規模是4億(!)2012年觀眾規模達到7億(!!)所以說咱不能一提到紀錄片就暗搓搓地把「 靠收視率賺錢「 這個選項剔除出去。雖說一集《甄嬛傳》因為收視好,賣的價錢也許是一集《鳥瞰地球》的十倍(我記得比十倍還多),但是在傳統媒體中,紀錄片的賺錢渠道還是很常規很正常很不烏托邦的。

這裡再擺一個和【掙錢】關係甚大的背景:2012年,在限制快消品廣告投放的前提下,記錄頻道首次廣告招標便超過2億(!!)在這2億元的背後,是高端企業的品牌和形象廣告。「央視紀錄片站著也能把錢給賺了。」 在2013年央視廣告部的招標中,記錄品達廣告的價格是3.5個億。

除此之外,「海外營銷」 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方式。

2013年的數據還沒有出爐,我不久前讀到的2012年的數據是:2012年全年,紀錄片的海外銷售超過220萬美元,是2011年的140%,達到近4年來的紀錄片銷售高峰。這很大程度上是得益於那部神作《舌尖》咯。《舌尖》在首播的2個月內,完成的授權金額是28萬美元,這對於紀錄片來說真的很可喜了。而且在尚無任何資料的前提下,《舌尖2》已經被預定到毛都不剩了。在香港電影節呀,戛納電影節呀什麼各種節上,舌尖2都已經被海外客戶預定了。預定的意思不就是可以掙錢了嘛!近些年,同樣被海外客戶爭搶著預定的還有《當盧浮宮遇上紫禁城》啊《故宮100》啊《金磚之國》啊什麼的~ 總之一句話,帶有中國特色的製作優良的紀錄片,是可以通過賣給海外客戶來掙錢的,雖說不至於一氣兒掙得盆滿缽滿,但也著實可以了呀~

2、院線

這個支脈其實都可以忽略不計的,因為各位看官想想自己的觀影經歷就知道了,排隊買爆米花的時候無聊看著大屏幕,你看見過《索馬利亞真相》么?你看見過《仰望星空》么?沒有吧,但這兩部紀錄片活生生在影院放映過……2012年電影紀錄片產量15部,(同年電影是745部……)觀眾一萬人次(同年電影史4.72億人次……)票房是……1……3……0萬(同年電影票房累計是170億元)

想不想哭?想不想?

二、新媒體

這是很有趣的一個領域。個人覺得,若是紀錄片想要兼顧藝術性和商業性,【新媒體】是一片藍海。當然了,這個問題下很多懷有善意的同學都會希望紀錄片只care藝術性,最好遺世獨立永保逼格,這當然是極好極好的……但也是極不現實極沒有道理的。

1、大環境

咱們先來看個背景吧。少了大環境的描述,其他的都沒法說好。

2009年以來,紀錄片結束了在視頻網站零星分散的傳播狀態。國內知名網站相繼推出紀錄片頻道:2009年8月,搜狐視頻推出國內首個高清紀錄片頻道;2009年12月底,中國網路電視台開播,開闢了紀實頻道;2010年4月,愛奇藝網(原奇藝網)創意,紀錄片頻道上線;2010年9月,鳳凰網紀錄片頻道開播……網站這麼豐富,但從受眾看來,(如果你稍稍一留心的話)搜狐視頻紀錄片頻道強化內容自製,打造獨立品牌;愛奇藝注重購買熱門高端紀錄片,強調長視頻與高清整版;優酷加強商業合作力度,同時關注社會熱點議題紀錄片;中國網路電視台強調內容上的綜合性;鳳凰視頻突出鳳凰衛視基因和中國獨立紀錄片。

拿搜狐視頻來舉例。截至2012年底,《搜狐大視野》累計點擊量接近7億,製作的《川島芳子生死之謎揭秘》《愛情同志》等作品反響較好。據搜狐指數中心統計,由「南方雲海」團隊製作的《川島芳子》5集累計收看量突破3000萬,上映當天點擊量150完,播出第一周日點擊量都維持在100萬以上,這對於沒有進行過大規模推廣的紀錄片來說,是非常可觀的點擊量


可以看出,各大視頻網站都將【紀錄片】作為旗下的一個很有存在感的支脈進行開發。無論是自製的,自產自銷的方式(比如搜狐),還是購買版權的(比如奇異),在視頻網站上紀錄片的賺錢方式,和其他電視劇啊綜藝啊也沒什麼兩樣,無非也就是廣告。只不過由於點擊量的不同,廣告費也會不同而已。比如我今天看了一下,在搜狐上最熱播的《一仆二主》最新集的點播量是73萬,最新集的《搜狐大視野》是36萬。其實兩邊差的好像還也好的樣子,但這其中應該有很多其他的科學和門路在,我在這裡既說不好也不會說,希望有內部人士前來填坑。


2、商業合作記錄片【加粗再加下劃線,因為我覺得這算是紀錄片賣錢的一個比較新穎的手段了】

來,我先抄個定義放在這裡。商業紀錄片,是由廣告主提供資金與製作思路,委託視頻網站或紀錄片公司進行生產,並在互聯網上進行傳播的紀錄片形式。這種形式,解決了互聯網自製紀錄片的最大困境:資金來源。

換句話說,大概就是有廣告植入的紀錄片。【廣告植入】這四個字彷彿和【紀錄片】這三個字有著不共戴天之仇,但是你別急,一旦廣告主把品味提上來了,把質量提上來了, 把三觀正起來了,其實,也還好……舉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栗子,你看,《偷天換日》裡面整整四分之一的重頭戲都在給寶馬做廣告,但也沒太影響觀感不是?還挺刺激的~

商業合作紀錄片最成功的案例,是《語錄》,那我們就以它為例,看看商業紀錄片是什麼樣子的。首先,這個系列是由賈樟柯拍的。《三峽好人》呀《天註定》呀《小武》呀,是不是還挺有逼格的?其次,雖然投資者是尊尼獲加,但是紀錄片選題是夢想與堅持,拍攝了12位人物的內心感言。該片沒有生硬的植入,只是在片頭片尾出現LOGO,整個影片隻字未提他們的酒有多好喝,只是有板有眼地在傳遞品牌精神。你看完整個片子,不太會覺得是個商業片。當然,若是你連片尾出現個企業LOGO都接受不了的話,往後你的看片生涯不會很好過的。

該系列在互聯網傳播的同時,也在電視上以TVC的形式播出,同時編輯素材做成了紀錄電影,在院線小範圍播放。項目後期出了書,實現了全方位的品牌營銷。

之後又有很多廠家看準了這條」站著把錢賺了「的出路,比如2013年的《城市微旅行》就是寶馬推出的。雖說是個商業片,但和《語錄》一樣,很有可看性。你看他邀請了馮唐和外灘畫報的編輯,選了北京杭州上海三個城市。人也值得看景也值得看,這個紀錄片自然也值得看。廣告商也賺了受眾的眼球,紀錄片也拿到了投資,網站也贏了收視率,觀眾還不會覺得太膈應……這都幾贏了?挺好的。
-


深夜裡看著央九回答這個問題。

大學四年差不多學了兩年的紀錄片製作,剛工作接觸拍攝了不到一年的紀錄片,感覺寫在下面。

我們的製片人在很多次開會的時候都會說:如果想掙大錢,趁早回家練攤。真正的社會紀錄片是很難能夠掙到錢的。

為什麼呢?沒有觀眾基礎 ,沒有市場。看看好聲音動不動破五的收視率,我們的紀錄片能到零點幾就歡天喜地了,跟娛樂節目根本就拼不過。

而且在中國因為國情的種種原因,很多社會類紀錄片處在一種灰色地帶。能拍出來就很不錯了,壓根就考慮不到播出掙錢的問題。

那為什麼我們還要去做紀錄片?

一個詞:踏實

我們往往能看到一個人最真實的一面。也許最後呈現的片子因為播出要求,在剪輯和結構上會有價值導向的考慮。但所有的素材都是實打實的原生態,沒有編排導演的痕迹,我們也沒有辦法去控制——除非你能預知未來。

你和你的拍攝對象成天混在一起,你了解他,他也了解你,之間並沒有利益上的往來。你不會花一分錢請他,他也沒有出一分錢雇你,配合你拍攝純粹因為想要他的故事被真實的記錄下來。拍攝結束,我們都成為了朋友,真正的朋友。

有一次去某監獄拍攝,獄警在拍攝完成後說,我們是他們接觸過的所有攝製組中,最樸實和平易近人的。這種評價也許是對紀錄片製作者最大的褒獎:我們不需要誘騙和設套,我們需要的是耐心和包容。

至於說紀錄片靠什麼掙錢,我只能說,選擇了紀錄片掙的不是錢。具體是什麼? 我只能說是一種踏實的感覺吧,誰做誰知道。

—————————————手機上打的分割線

標點符號的問題:是已經習慣不打標點了,條條框框的太慢。

但應要求還是填上了,畢竟大多數人還是習慣有標點的生活。

社會類紀錄片有些是基金會贊助的。但中國的Ngo你懂得,有時自身都難保,不會給太多。並且播出時會有敏感的地方。至於商業甲方片肯定每集會有片酬的,但相對你付出的勞動和周期來說,肯定是少的,因為市場不好。

但做紀錄片的人們始終相信紀錄片的價值所在。說高尚點,這些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說大白話就是,現在不值錢的東西,難保它哪一天就值錢了。

很希望大家能多看看好的紀錄片,同時支持我們自己製作的國產紀錄片。有市場有收視,紀錄片才能在全民娛樂的時代活下去。

後記:
被選進知乎日報了,其實這答案是我意識流的……想到哪裡寫到哪裡,有什麼有問題的地方歡迎大家提出來。

有評論說BBC的紀錄片例如地球脈動做的精緻,要向他們學習,這點我承認。不過據我所知 BBC早年間直至現在還是很重視社會類紀錄片的製作,它是公共電視台,要起到傳播主流價值的作用。

至於一些所謂大片,我個人認為大投入畫面絢麗就是為了大產出的。換句話說就是掙錢的片子,要讓普羅大眾都能接受。

沒見什麼人大投入社會類紀錄片吧,因為真心不可控,可能我入行淺不知道。如果真的有,那也勢必是對策劃和拍攝進度的要求極為嚴格,事實上給的錢越多就越不自由。

有人提到了舌尖,嗯……陳曉卿老師是俺們的校友師哥,不好說掙錢這方面的事情。舌尖的成功一是食色性也,老百姓關注。二是全部建立在小人物的大手藝上。三是模仿了某部成功的外國紀錄片的分鏡和拍攝手法。

但我個人還是偏好純粹的社會類紀錄片,如果有好題材請私信我,不違反法律就成。

————————————————

有人說我隻字未提製作水平的問題

我見過從未接觸過紀錄片 甚至攝像機開始都不會使的獨立製作者 拍出過很優秀的紀錄片

如果你說所謂大片才能體現出一個國家紀錄片的水平 實在是太狹隘了

而且現下也不是討論中國紀錄片水平高低的時候 而是應該討論生存下去的問題

—————————————————

有個掙錢的道道就是去參加各種紀錄片提案會

如果你會忽悠,提案策劃寫得跟花一樣,樣片拍的堪比好萊塢大片

你還是可能會得到一大筆錢的

但紀錄片不是你提案里寫了,現實中就會真實發生,又不是電影劇本

搞這行靠運氣,有些細節你可能天天開機十年八年都拍不到,來個新人拍一天就抓到了焦卻跑了

拍專題片的好說,所以越來越多的人打著拍紀錄片的旗號拍專題片。

但拍社會類選題的紀錄片呢?不知道那些拿了錢拍不到關鍵情節的人怎麼嚴格按照腳本做片子,靠擺拍?

借用一位前輩的話,擺拍請下地獄。

———————————————

有一些新感悟

獨立紀錄片如果有投資商看好的話,尤其是國外的電視台,掙錢可是大大的呦

而國內一些例如大敘事的宏篇巨制,外國老闆不一定看得上:一是製作邏輯思路對不上,二是國外這種自然歷史類都做到極致了,國內水平說句不好聽的,差的不是一星半點

反倒是一些關注中國國內小人物生活命運的片子更受老外歡迎,但是主流媒體卻不太重視這些題材

好奇怪

—————————————————

回頭看自己的答案,有些理想主義兼打了雞血。

其實每個人在各自的人生路上,都在用積極的行動,追逐著自己的夢想,用一顆純真的心,尋找與世界相處的方式。每個個體身處茫茫人海,卻又與眾不同。

相同的是,人生苦短,都是苦逼

————————————————

工業化生產娛樂紀實片是可行而且掙錢的。

不過真正的紀錄片我覺得是導演個人性格的外化。

這是反潮流的,以及反思人類社會生活的最好工具。

換句話說,紀錄片應該是後現代的,具有反叛精神的個人作品。

真正的紀錄片沒有套路可言,如果有了套路她就不是紀錄片了。

睡覺

————————————————

今天看到一個中國紀錄片研究者的觀點,說紀錄片現在的趨勢是去故事化……

我可算知道為什麼中國紀錄片走不出國門了…

----------------------------------

這答案快兩年了……
兩年來經歷波折,最近某台紀錄頻道因為高層人事變動現在靠重播度日。

因為新的選題會遲遲不開,讓我們這些民工快沒有飯吃了。

現實是,如果你家庭殷實,干這個當興趣陶冶情操可以。

當工作就算了……

---------------------------------

三年了

收到過無數私信,很多有興趣從事紀錄片的大學生。

我只想說凡事三思而後行

而且……

紀錄片是需要基礎的!紀錄片是需要基礎的!紀錄片是需要基礎的!

編劇,攝影,用光,剪輯等等講故事的技巧都是需要學習的啊!尤其是編劇,必須多看。

除了少數天才,別跟我說非本專業的素人直接能幹這東西,你拍出來的片子能看嗎?少把紀錄片工作浪漫主義化,我之前就是犯了這個錯誤,現在就在買單啊。然而我的中二期已過,希望後人的中二期能短一點 :)

-----------------------

做紀錄片切記不可因為一味地追求「真實」,把自己限定住了。

「真實」存在而又不存在。經過攝影機的鏡頭記錄下的世界的影子,又再次通過眼睛的扭曲,在大腦無意識的處理後早不是那個「真實」的樣子

其次所謂「現實」的世界也處在「混沌態」中,一種黑箱狀態的開放式語境,我們觀察到的是極狹窄的信息量

或許真實只是我們自己一廂情願的「真實」

這世界上不存在「真實」的紀錄片

我現在的立場是站在維爾托夫一邊,即記錄無排演的影像,根據導演立場和價值觀自由結構物料的形式

至於它叫不叫紀錄片,我早就不在乎了


我覺得紀錄片院線這個值得重點說下:
《我們誕生在中國》累計票房6300多萬(截止2016.9.6),這還不算上將來在美國上映時的票房。
雖然這個數字在單片動輒上億的電影市場不算什麼。
特別是在14年總票房296億,15年總票房440億的背景下。
但是也算是開了國內紀錄片院線票房的紀錄。
給了國內紀錄片一劑強心針,在大環境向好的情況下, 記錄片市場會越來越大, 越來越好。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除了迪士尼自然。中國的拍攝方,上海尚世,是SMG旗下東方明珠新媒體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資控股公司。而且尚世影業有外部資本注入,也就是2013年引入的弘毅資本(這個投資機構非常熱衷於參與滬媒的融合轉型,上報集團的澎湃、界面兩大項目都有它的身影)。出品過多部電視劇作品,如《浮沉》、《懸崖》等。這是一個三年複合增長超過60%、2013年營收6億利潤8000萬的國有影視企業。非常值得關注。而且協助方還有國務院背景專門製作對外宣傳紀錄片的的五洲傳播中心(出品過《鳥瞰中國》、《指尖上的傳承》、《美麗鄉村》、《運行中國》等)。說到底,除了國內外的製作團隊介入,選題巧妙。資本力量和政府資源的對接也是這部紀錄片成功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在當前中國這個市場環境下 ,尤為關鍵。


紀錄片感覺就像傳記一樣,很多時候,不只是為了賺錢,只是一個心底的吶喊而已。


不清自答! 關於這個我覺得首先要清楚什麼是紀錄片,(我是門外漢)但個人認為大致意思就是以現實的人和事進行不加虛構引導的記錄(說錯別罵)!在時間、空間、事件、人物、地點都是真實的。跑題了,說關於賺錢,《舌尖上的中國》應該算是紀錄片,你去查查他第二期的廣告贊助就顯而易見知道它是怎麼賺錢的了。而更多的關於敏感事件題材的紀錄片拍出來本就沒打算獲利的,比如《好死不如賴活著》比如《掩埋》,其實,你提問的賺錢二字太單一了,更多的不是賺錢的問題,要是你哪天弄台小dv拍部《童話》或者《xx蹄花》之類的片子,你的逼格血條會直接爆表,也許你也能得到這地球上某個元首的授勛,一不小心就進入國際藝術家的行列了,當你在某個美術館拍賣陶瓷瓜子的時候,你也許會蛋然的說「錢,從來都不是我想要的!。」


紀錄片是這個社會還活著的證據


想賺錢別干紀錄片.因為我覺得拍記錄片的人是想把現實記載下來,但是現實往往是人們想逃避的.所以歌頌美好,歌頌善良,歌頌奇蹟的片子才會受到人們的追捧.


最近上課老師常給我們放一些關於歷史偉人像毛澤東,周恩來這樣的。從中我了解到了很多以前所不知道的關於偉人的點滴,而且是以一種影片的方式,我想如果裡面能夠有更多真實的畫面就更好了。對於現在社會上的一些記錄片工作者我了解不太多,但我覺得這是一項有價值的有意義的社會工作,可以記錄社會上很多真實的事情,人物。這些也算留給歷史,後人的一種財富,他的價值可以像書籍一樣。


像《遷徙的鳥》、《海洋》這些是個別特殊的例子,只能說這導演非常厲害而且也非常好運拍到那些場景。一般來說,紀錄片是不怎麼賺錢,而且也不是以賺錢為目的。


http://m.baidu.com/from=1269a/bd_page_type=1/ssid=0/uid=0/pu=usm%400%2Csz%401320_1001%2Cta%40iphone_2_4.1_3_537/baiduid=F8BAC3BF3D7424C490A8FDAE48DC2D4D/w=0_10_%E7%BA%AA%E5%BD%95%E7%89%87%E5%87%AD%E4%BB%80%E4%B9%88%E8%B5%9A%E9%92%B1/t=iphone/l=3/tc?ref=www_iphonelid=14132785719451173472order=1vit=osrestj=www_normal_1_0_10m=8srd=1cltj=cloud_titledict=30fm=wnor_p1%7Cl1sec=43664di=dc97ea1a2c46ff19bdenc=1nsrc=IlPT2AEptyoA_yixCFOxXnANedT62v3IEQGG_zZ31Cv5nk_qva02UREsRCX7NWzLUJ3gcDDQtw2NhCm


核心詞就是:賣片。只要能賣出去肯定賺錢。

看了一水的答案,感覺知乎上的世界和我身處的世界怎麼這麼不同,也可能是我眼界太窄了…我們院一個民族學的老師,喜歡拍片,經常出去拍我國民族類的片子,年入百萬(所以經常給我們上課說專業不重要,愛好要好好培養)。跟他的研究生,上次出去拍片,包吃住交通一切費用,出去一周給了1w。

不過拍片條件確實艱苦(住的房子都是透風那種),老師本身確實也是那個領域的大牛就是了。


紀錄片是不賺錢的,看紀律片的製作水平代表了一個國家的文化與科技水平。


我就是一個想靠拍紀錄片拍電影賺錢並奉獻的草根。紀錄片的市場hui好起來的。主要是有有乾貨


請他拍記錄片的人


舌尖上的中國不是掙了很多錢嘛


紀錄片從業者簡單說幾句吧。
一般紀錄片分兩類,一種是企業操作的大型項目,比如舌尖,比如央視中常見的探索發現。據我所知,舌尖1平均每集成本50萬,這種可遇不可求。還是以探索發現舉例吧,一般收購價是12萬一集。紀錄片公司成本大致在6-8萬一集,所以就賺個差價。紀錄片公司存活的比較困難,許多兼職拍宣傳片,再有轉型拍網路大電影。京城裡有許多很優秀的紀錄片公司都倒閉了。
另一種是個人類的紀錄片,比如最近大火的《尋找手藝》,我問過導演張景關於此片的成本,他沒有直說,只是說看你們的司機會不會攝像了。像這類個人類紀錄片賠死的居多,偶爾會有些盈利的,但不是很多。但是有許多人指望拍這種紀實的片子拿獎,因此總是還有人在拍。
我見過不少野路子的導演,他們沒有經過專業訓練,只憑一腔熱血在山溝里呆了幾年,只為了拍出個好片子。我尊敬他們。


一個因拍紀錄片而窮困潦倒的導演看到另一個拍紀錄片的導演開著賓士,好奇地問他為什麼那麼有錢,可以成為百萬富翁。----「很簡單,我拍紀錄片以前是千萬富翁。」


目前情況下,在中國試圖把紀錄片當做商品銷售來掙錢,一定掙不到。
我指的這樣的銷售,包括成片版權、素材版權、更包括院線。
紀錄片進院線,即使偶有盈利,也一定是偶然情況。把商業院線作為紀錄片的盈利稻草,一定是死路一條。


贊助


以一個觀看者的角度來看
最近真心迷上了紀錄片,而且很感激一直在這個崗位上為我們奉獻這麼優秀作品的各路英雄。
因為感覺看記錄片學到東西,有一種對話的感覺,而且是一種很真誠的對話

不是好像娛樂節目,或者腦殘劇,一樣像看段子似得。
或者好像看演講一樣,虛無縹緲

所以我喜歡記錄片,而且感覺,紀錄片的記憶點深刻一些。就好像每詞每句都沒接觸道理,卻感覺明白了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井上雄彦纪录片》里那句:为了画「光」而画「影」 的深层含义?
BBC紀錄片《藝術的力量》第五集14分30秒處的背景音樂是什麼?
網上有哪些比較好的道家/道教的紀錄片或者視頻?
如何評價央視紀錄片《甲午》?

TAG:電影 | 紀錄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