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馬史詩《伊利亞特》,為什麼以特洛伊之戰為主題?
荷馬的另一篇神作《奧德賽》,雖與戰爭無關,確也是特洛伊之戰的延續故事。但為嚴謹起見,這兒的荷馬史詩特指《伊利亞特》。
這是一個nomenclature 的問題,一個翻譯問題,而不是主題、中心思想 、作者想表達什麼東西的閱讀理解問題。
伊利亞特翻譯自Iliad
因為特洛伊Troy又叫伊利昂Ilium。
這個問題的equivalent 是什麼?
三國演義 為什麼是講漢末到晉這段時期的故事?
那麼答案應該是:因為這個書的題目寫了是「三國」啊,哦對了,你不知道吧,漢末到晉這段時期 又叫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
同理,奧德賽(?δ?σσεια, Odysseia)為什麼叫奧德賽因為主角叫奧德修斯(?δυσσε??, Odysseus)。
那伊利亞特(Iliad)為什麼是關於特洛伊戰爭?因為這場戰爭不發生別的任何地方,就發生在特洛伊(Τρο?α, Troy)。
還有,忘了告訴你:特洛伊Troy,它是一個城邦,它有好多名字,其中一個名字是伊利昂(?λιον, ilium)。伊利亞特(iliad)如果不只是音譯(transliterate),翻譯得再直白一些的話就是《伊利昂之歌》song of Ilium,或者 伊利昂城的故事,只是古人告訴你「之歌」的方式是詞尾變成了d,ilium變成了Iliad,而不是Song of。
如果你高興,你甚至可以叫它《特洛伊亞特》。
伊利亞特當然是講戰爭的,更具體一些是特洛伊戰爭的第十年。當然特洛伊不僅僅是戰爭,他所涵蓋的人與神之間最複雜也是最直白的交錯。不過我覺得這個不是本題所該涵蓋的內容。
p.s 結尾的d,指代話題,比如Iliad,伊利亞特,Aeneid,埃涅阿斯紀, etc.
p.s.2 懶人直接看加粗。
反對 @程毅南的回答。什麼情緒控制,不知從何而來的說法。看你之前的回答,你對希臘神話和英雄傳說很不熟悉,請不要對自己不熟悉的領域信口開河。對文學作品愛怎麼解讀是你自己的事,但請別一口咬定「故事就是這樣的」:故事真不是你說的那樣的。
1.特洛伊,別名「伊利昂」。據一些失傳的古希臘史詩留下的敘述,特洛伊是老王特洛斯的兒子伊利斯(一譯伊羅斯)所建造,故又名「伊利昂」,意為「伊利斯之城」。所以,《伊利亞特》的意思是「伊利昂之歌」。這也是為什麼有的版本譯名為《伊利昂紀》的原因。
那既然名字叫這個,你說不寫特洛伊之戰還能寫什麼?
2.「荷馬史詩」其實並不僅僅包括《伊利亞特》和《奧德賽》。《伊利亞特》之後,尚有帕里斯射死阿喀琉斯、菲洛克忒忒斯用赫拉克勒斯的弓箭射中帕里斯、帕里斯前妻拒絕給帕里斯治療箭毒的藥物、木馬計屠城、阿伽門農得勝而歸卻被妻子和姦夫殺害、其子為父報仇卻遭到復仇女神糾纏等一系列事件。只是大部分都失傳了,只留下一些情節性的敘述。而據我個人讀書的看法,搞不好赫拉克勒斯大功、金羊毛與阿爾戈英雄、七將攻忒拜、金蘋果爭吵、阿喀琉斯與帕里斯的出世等等情節,都包括在「荷馬史詩」中。所以,「荷馬史詩」並不是僅僅有與特洛伊戰爭有關的內容。
以上。請 知友@卡拉貢尼斯斧正。
因為伊利亞特的意思就是「伊利昂城下的故事」,伊利昂,即特洛伊。
請見: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C%8A%E5%88%A9%E4%BA%9A%E7%89%B9如果像寫命題作文一樣地回答題主的問題——「荷馬史詩《伊利亞特》,為什麼以特洛伊之戰為主題?」——那麼答案也許很無趣:因為特洛伊戰爭是古希臘傳說中最為精彩的戰爭,沒有之一。基本上我們耳熟能詳的各種古希臘英雄和神袛都有出場,而戰爭的持續時間和精彩程度也無與倫比。
所以在我看來,也許更有趣的一個問題是——「為什麼《伊利亞特》不寫全特洛伊戰爭?」貌似很多知友有意識或無意識回答的也都是這個問題。
我認為這個問題的答案包括以下兩點:- 特洛伊戰爭持續時間太長,且中間有九年時間處於僵持階段。如果寫全,不利於故事的精鍊與情節的連貫。因此,《伊利亞特》開始於戰事的第十年。
- 特洛伊戰爭最後的亮點主要是阿喀琉斯之死(大英雄的隕落)與特洛伊的滅亡(一個國家的終結。而且木馬屠城是單方面屠殺,一點也不壯烈)。如果寫全,題材不討喜(正如中國的說書人不會津津樂道於五丈原與劉禪投降一樣)。而且,這兩個事件在《伊利亞特》里已經通過預言的方式隱約表現出來了,也就無須贅述。因此,《伊利亞特》終結於阿喀琉斯最後的輝煌。
拜讀了 @程毅南知友的答案。《伊利亞特》的確是以阿喀琉斯的憤怒的產生為開端,以阿喀琉斯的憤怒的平息為結束。但是在我看來,敘事線索並不等於故事主旨——「憤怒」只是《伊利亞特》眾多元素之一,將《伊利亞特》總結為「告誡人們要控制自己的情緒」,有過度拔高之嫌。
如果《伊利亞特》真的有「告誡」的意思,那麼我們應該看到無非以下兩類情節:- 阿喀琉斯妥善控制了自己的憤怒,發生了對他個人而言正面的事件。
- 阿喀琉斯沒有控制住自己的憤怒,發生了對他個人而言反面的事件。
但是《伊利亞特》里,隨著阿喀琉斯憤怒發展的情節脈絡是怎樣的呢?
- 阿喀琉斯因為被阿伽門農搶走戰利品而開始發怒,阿喀琉斯拒絕作戰,希臘聯軍節節敗退,就快要拔營撤軍回國——如果撤軍,阿喀琉斯的命就保住了(注意我這裡並不是事後諸葛亮:關於阿喀琉斯命運的預言根本不是秘密,甚至連他本人都知道)。
- 阿喀琉斯因為帕特羅克洛斯被殺而愈發憤怒,重新披掛上陣斬殺了赫克托耳,戰局重新倒向希臘聯軍——但是也保證了阿喀琉斯最後死亡命運的實現。
- 阿喀琉斯因為普里阿摩斯的勸說平息了憤怒,歸還了赫克托耳的屍體——但是這裡對他個人的命運並沒有什麼改善,之後命運讓他死,他還是得死。
所以說我們看到了所期待的那種「憤怒帶來懲罰,控制憤怒帶來獎勵」的情節嗎?沒有。既然這樣,又何談「告誡」呢?要知道《伊利亞特》可是在古希臘流傳最廣的一部名著啊。它不是晦澀難懂的哲學作品,它是史詩。如果說《伊利亞特》真的有「告誡」之意,那麼它隱藏的如此之深,又怎麼能確定普羅大眾能夠領悟的到呢?而我們作為距離古希臘數千年之久的現代人,又怎麼能確定這種「告誡」之意真的存在呢?
如果說一定要給《伊利亞特》找出一個主旨的話,那麼我會說——命運是不可違的。但是這樣的一個主旨非常的沒有意義:因為它是古希臘神話傳說的基本設定之一。
對於古希臘文化與宗教現象,我一向不喜歡下結論:因為我們所知道的實在是太少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古希臘話題里搜索一下——多少人看到古希臘神話里有亂倫情節,就想當然的認為古希臘道德淪喪;多少人看到俄狄浦斯無意識地弒父娶母,就想當然的認為這是對人類內心黑暗面的合理化... 哪裡有這麼簡單?
比起個人腦補的簡單結論,我更喜歡確實存在的複雜事實。
(最後兩段是私貨,針對現象而不針對個人,還請恕罪)《伊利亞德》並非是以戰爭為主題,而是通過這個故事來講述控制情緒的重要性。《伊利亞德》的主題和故事線是阿喀琉斯的憤怒,並非戰爭。因而《伊利亞德》並不是以戰爭的開始而開始(帕里斯的選擇),也不是以戰爭的結束而結束(木馬屠城)。
特洛伊之戰的起因是「帕里斯的選擇」。即三位希臘女神——赫拉(宙斯的老婆)、阿佛戴蒂(愛神維納斯)、雅典娜(戰神、智慧之神)——出現在彼時處於放牧人狀態的特洛伊皇子帕里斯面前,要他選出三位女神中最美的。赫拉許諾,如果選她就給他無上的權力;雅典娜許諾,如果選她就幫助他完成英雄的偉業;阿佛戴蒂則許諾,如果選擇她就讓世界上最美的女人愛上他。結果帕里斯選擇了阿佛戴蒂,也就是選擇了世界上最美的女人。世界上最美的女人是海倫,但海倫卻是斯巴達的王后。於是在特洛伊皇子出訪斯巴達時,海倫與帕里斯私奔,這導致斯巴達國王暴怒,聯合諸強發動對特洛伊的戰爭。這是戰爭的起因,但這一段並不在《伊利亞德》的故事中。
(在特洛伊之戰中,神的戲份也很多。由於「帕里斯的選擇」的緣故,阿佛戴蒂站在了特洛伊一邊,而赫拉和雅典娜都站在了希臘聯軍一邊)
聯軍共圍攻特洛伊十年,而《伊利亞德》的故事卻是在圍攻的第九年的最後階段,以世界最強勇士阿喀琉斯和聯軍最高統帥阿伽門農因為分配一個女人(戰利品)的爭吵而開始的。
伊利亞德的第一章講的是,阿伽門農佔有了本屬於阿喀琉斯的戰利品,一個大美女,於是阿喀琉斯一怒之下,拒絕參加戰鬥。阿喀琉斯的部隊是聯軍中最強的一支,沒有他們聯軍根本打不過由特洛伊皇子赫克托耳(特洛伊軍隊中最強的戰士,軍隊主心骨,但個人實力弱於阿喀琉斯和帕特克洛斯,後者是阿喀琉斯部下)。而後的二十多章里,也就是十天左右的樣子,因為阿喀琉斯拒絕參加戰鬥,聯軍節節敗退。可阿喀琉斯不管不顧,由於自己對阿伽門農的憤怒,他反而看著聯軍的失敗暗自高興,準備起航回家。
聯軍眼看就要被特洛伊人一波推平了,這時候阿喀琉斯怕自己的船被燒了沒法回家,就允許自己的好基友帕特克洛斯穿著阿喀琉斯的盔甲(天神幫助阿喀琉斯打造的)上陣。帕特克洛斯英勇無比,又因為穿上了阿喀琉斯的盔甲,所以聯軍士氣大振,一口氣反攻到了特洛伊城牆,天神阿波羅不希望帕特克洛斯攻破特洛伊城,於是作弊,幫助特洛伊皇子赫克托耳殺掉了帕特克洛斯,聯軍敗退。
阿喀琉斯聽說自己的好基友死了,憤怒達到頂峰,誓殺赫克托耳(同時故事達到高潮),直接率軍攻打特洛伊人,被勝利沖昏了頭腦的特洛伊人把軍營扎在城牆外,因而蒙受了巨大的損失。特洛伊大皇子赫克托耳為了彌補自己的錯誤,獨自斷後,又被雅典娜設計欺騙,終於遇上了仇敵阿喀琉斯,赫克托耳在單挑中被殺,得勝的阿喀琉斯憤怒難平,拖著赫克托耳的屍體到處跑,跑回自己的營地也不給赫克托耳下葬,而是晾在一邊。赫克托耳的屍體由阿波羅庇護,並沒有腐爛。
特洛伊國王由於思念自己死去的兒子,獨自偽裝前往敵方軍營,一翻肺腑之言打動了暴怒的阿喀琉斯,阿喀琉斯平靜後允許這位老人帶走自己兒子(赫克托耳)的屍體,回城舉行葬禮。這時阿喀琉斯的憤怒完全平息,《伊利亞德》的故事也就完結了。至於木馬攻城的故事,並不在《伊利亞德》之中
所以事實上,《伊利亞德》並不是以戰爭為主題,而是以「阿喀琉斯的憤怒」為主題,告誡人們要控制自己的情緒。(我這麼說真心不是因為自己是學心理的,因為故事就是這樣。。。)其實第二位的答案說得有道理,從文字上來理解的話,Iliad的確從腳踝哥的憤怒開始,到他的憤怒平息結束。但是這和單純的情緒控制相去甚遠。
腳踝哥的人生選擇變相地表達了希臘人的人生觀,並且因此有普世價值。
腳踝哥憤怒了。他為什麼憤怒?首領兄搶他女人。首領兄為什麼搶他女人?其實是因為一個叫做time(希臘語發音是踢妹,原諒我手機打不出來)的東西。這東西是希臘社會的hypergood,翻譯一下大約是榮譽。當今社會很難找到了一個和它對等的東西,一定要的話大約是錢或者快樂-雖然錢也不太行,因為這東西必須大家都想要,並且可以因此形成一個評判個人成就的指標。對於希臘人來說取得time的最好方式是在戰場上殺人,殺得越多time越多。time是一個社會價值,你不能光自己覺得挺好了就行,必須讓別人認可了才算數。這裡的問題就出現了,首領兄統帥希臘人來特洛伊給兄弟搶老婆,但是戰場上最炫酷的是腳踝兄,那誰的time更多?所以就有了這些糾結。
對於腳踝兄來說,他媽是神,要是他不去打仗可以好好活很久,但是他為了積攢到足夠的time永垂不朽,來特洛伊就沒想到要回去,等於是現在大學生一拍腦袋拿命去投行換錢。首領兄拿他女人,等於投行不好好給幹了活的大學生髮工資,他當然憤怒了。(這裡大家會想到另外一個人生選擇就是沒名沒姓好好過一輩子,這樣的人生選擇就是奧德賽了,他就是想回家而已。學古典老師上來問你一個問題,Iliad or Odessey? 選擇是很說明問題的)
明白time可以明白很多希臘人乾的莫名其妙的事情,比如斯巴達三百的頭聊賴打死(好吧我真不知道他們中文名字都怎麼說)死不投降,溫泉關對波斯大軍說自己來拿(我們的武器),或者Solon和波斯皇帝說Tellus是世界上最高興的人,因為他不僅多子多孫,還在帶著雅典人打勝仗以後馬上死了,也被雅典人認可了厚葬。為什麼呢?希臘人覺得打勝仗以後是time最高峰,這時候死了,也被大家記住了,等於一輩子幹完活發了工資了,值。
當然如果所有人都只追著time這樣一個排名榜一樣的指標,那社會秩序就都亂套了,所以有一個用來平衡它的指標,叫做philia,基本上就是brotherly love,同胞愛的意思。這是讓大家不掐死time在自己之前的人求上位的原因,浪漫的表現就是Ajax抱起腳踝哥的屍體了(當然iliad里腳踝哥還沒死)。
Iliad的最後腳踝哥看著Hector給自己爸拿回去厚葬了,知道自己的生命也快到頭了。這是他的選擇--一生追求time,他想要被後世銘記。他乾死了特洛伊第一勇士,不錯了吧?大家也承認他time最多最牛逼了吧,不錯了吧?但是最後的意義又在什麼地方呢?自己是不是從來不該出來打仗?娶個老婆生孩子會不會也挺樂的?
另外此書的魅力都在細節里,什麼希臘一個小人物甲殺了一個特洛伊小人物乙,後來甲被Hector殺了。看的時候一翻就過去了,後來查註解發現甲乙以前是一起放羊的戀人(希臘人談戀愛不太講究性別)。什麼安營的時候Ajax 和腳踝君把守兩邊,奧德賽就守在中間(中間安全他惜命)。再加上一群逗逼的神,形成天上地下兩種政治局面,就更有意思了。
在多風的伊利昂。
黑暗蒙住了他的雙眼。
命運從他背後襲來。
而他也最終回到
---------------------------------------
根據我所看的一些資料,史詩名字可以意譯成,「伊利昂戰記」和「奧德修斯蒙難記」。
這是荷馬時代的詩歌,這個時代也因為荷馬的史詩而得名。
這是命名而已。
至於內容,伊利亞特描寫的是戰爭進行到第十年所發生的事情,從聯軍即將各散到赫克托耳最終死去這一高潮而終結(抱歉我實在懶得從戰爭第十年的幾十年前那個剛出生的帕里斯的屁事開始嗶嗶,雖然那是戰爭的起因)。至於阿喀琉斯終於還是被帕里斯傷了腳踝最終死去、聯軍通過木馬計使伊利昂城陷落,則是從其他資料所得。
而奧德賽,則是描寫奧德修斯家後院起火、奧德修斯艱難回家路以及奧德修斯一家「重拾尊嚴」的系列故事。
這是人與人的戰爭,但也是神與神之間的爭鬥,神甚至直接參与到人的戰鬥中來,人在某種意義上,也不過是神爭鬥的棋子而已。
說回主題,我覺得描述這段故事是荷馬所能聽說的眾多故事中的一段,但為何獨獨選取這一段?
在我狹隘的認知里,我認為:
1.事件的傳播在當時依靠口耳相傳。
2.有些事件在傳播當中漸漸消失了。
3.有些事件被放大或縮小了。
4.有些事件終於還是傳到了荷馬這個愛聽故事的詩人那兒。
他也講了很多故事,我猜。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伊利亞特》和《奧德賽》。那是戰爭的第十年,對家的思念、長期戰鬥的厭倦、日久而生的爭執、財物的貪婪等等,都一定是在當時滋生蔓延著的(當然,書中可能沒有說出來,因為這也是我猜測的。為何呢?因為這史詩是從帕里斯出生那屁事開始說起的,如果前九年有趣,荷馬這老哥早就拿出來嗶嗶了),放棄的話就前功盡棄,堅持的話則無日無之。而在這一年,最大的爭執發生了,捷足的阿喀琉斯跟主帥阿卡門農爭吵了(果然還是女人能離間男人),隊伍即將解散。這個時候,伊利昂方的攻擊使得聯軍節節敗退,危急存亡之際,阿喀琉斯在勸告下同意回到戰爭當中,絕地反擊,擊退地方。之後的故事,則大概是雙方你來我往,各有勝負。直到帕特洛克羅斯(所以搞基的人一定要並肩作戰,不然真的會自己先掛)戰死。赫克托耳逃跑繞牆三圈,最後被神(雅典娜?)騙了,憤怒的好基友阿喀琉斯(我想起了亞歷山大在他基友被老婆毒死後的哀傷)讓黑暗蒙蔽了赫克托耳的雙眼(終於還是要靠神嘛)。
故事就完結了。
這個故事高潮迭起(絕境逢生)、曲折離奇(那麼多神參加pk)、新奇有趣(既要美女又要基友)。
題主問為何只選這一個主題,因為這個事件是那個時代的大事件,涉及國家、人員眾多,自有其流傳性(大家回家後都向家裡人嗶嗶:你看老子當年是王身邊的男人,你看這是阿卡門農王用過的襠布,唔嗯~~上面還有機智的奧德修斯的腋臭味)。當然,那個時代也有阿卡門農王后院起火,在邁錫尼自己被老婆和男小三毒死的火熱後宮劇,但畢竟小場面呀。
題主想想荷馬時代的故事還有哪些,又有哪些是那個時代的人的作品,見識短淺的我目前只知道這兩部荷馬史詩了,至於其他的大部分的故事,似乎不是這個時代的人所寫的(據我印象)?但我們能否認荷馬時代沒有其他詩人嗎?顯然不能。
他們的詩歌沒有被廣泛傳唱,大概是,
一者沒那麼動聽(首先是要有愛聽的人,才會有人傳唱),
二者沒那麼好記(荷馬史詩用了大量的重複性的短語,譬如阿喀琉斯總是捷足的,奧德修斯總是足智多謀的,命運總是從背後襲來的,死人的眼睛總是被黑暗蒙蔽的),
三者沒那麼有趣(這涉及故事是不是足夠吸引人了,顯然,跌宕起伏的《伊利亞特》和志怪的《奧德賽》是足夠有趣的,至少我看來),
四者沒那麼宏大(畢竟這樣的「世界大戰」那麼多年才一次,據我所知,那時代後的世界大戰,大概就是幾次波斯入侵、伯羅奔尼撒戰爭等了,再後面就是亞歷山大大帝的征途了。),
五者還有譬如,我覺得還有其他但我真想不起來。。。嗶嗶
為何我那麼重視故事的流傳。因為
一者那個時代似乎沒有紙(哈哈哈羊皮紙算嗎),西方的印刷術也是中世紀末期的事情(1400+年,據我記得),
二者那個時代的故事很多都是口耳相傳,
三者最重要了,裡面的人,見到沒有個小哥,都是這樣問的:「遠道而來的陌生人啊!你是誰?你從哪裡來?衣衫襤褸的你,到底經歷了什麼?」然後,我們的奧德修斯以及他的兒子以及其他一切遠道而來的陌生人,都會一頓嗶嗶,所以,人與人之間相互嗶嗶是非常重要的。嗶嗶!而聽到這些故事的人,他們應該是會記住一些的,當他們遇到其他人,也有一定機會拿著這個故事,因為某種因緣而開始嗶嗶:「我遇到一個哪裡來的陌生人。他是嗶嗶之子嗶嗶嗶。他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完畢。而故事越有趣(個中意味很多),流傳的機會就越大。
-----------------------------------------------------------------------
啊~命運真是從背後襲來的,偶然遇到這問題,我也是第一次嗶嗶這麼多字。
請原諒我的語無倫次。以上是個人淺薄觀點,不對真實性負責,但一定是手碼的。
這個問法不對。不是荷馬想寫一部史詩,然後選了特洛伊戰爭來寫,最後成了這個樣子。
實際情況是,當時發生了特洛伊戰爭,戰爭對希臘社會造成了影響,而且也有一些名字因為戰爭而為人傳誦,然後有一些人,或者一個人,可能就是荷馬(也可能根本不存在這個人),把這些民間傳誦的故事彙集起來,就成了伊利亞特。
特洛伊,英文是 Troy,古希臘文寫作 Τρο?α(Troia) 或 ?λιον(Ilion) 或 ?λιο?(Ilios),拉丁文寫作 Trōia 或 īlium(Ilium) ,所以又中譯為「伊利昂」。
《伊利亞特》譯自英文 Iliad ,Iliad 意為:the Song of Ilion 或 Song of Ilium ,即 「伊利昂城下的故事」 或 「伊利昂之歌」,所以又中譯為《伊利昂紀》。
史詩的主角是阿基琉斯,背景是「特洛伊戰爭」,但「戰爭」卻並不是《伊利亞特》的主題,「特洛伊戰爭」只是荷馬的素材或背景,他的目的是要為英雄唱頌歌,歌頌「人」的偉大,歌頌「人」的主體意識。它所表現的主題主要有 「命運」、「榮譽」、「憤怒」,同時還隱含了《奧德賽》(或《奧德修紀》)中主要表現的主題:「還鄉」。
命運
命運(κ?ρ, kēr, "fated death")是《伊里亞特》眾多事件的驅動力。命運一旦被設定,眾神和英雄們都必須遵循它,常常無法或不願意挑戰命運。如何定命依然是個迷,但預言家如卡爾克斯常常做出闡釋。眾人和眾神不停地講述對命運英雄般地接受或是懦弱地做出迴避。
命運不會確定每一個行為、事件或是激化,但是卻做出最後的決定。在出手前,赫克托爾稱帕特羅克洛斯是個迴避命運的懦夫,帕特羅克洛斯反駁道:
我的人不是赫克托耳,而是那可恨的命運和勒托的兒子。
殺隨後又來了歐福耳玻斯那麼一個人,你是第三個上了。
可是你聽著我這一句話,並且好好的考慮它。
我可以賭咒,你也沒有多少日子好活的。
那至尊的命運和死已經近在你身邊,
你就要死在那珀琉斯無雙之子阿基琉斯的手下。
這裡,帕特羅克洛斯暗示了自己將會死在赫克托爾手下,而赫克托爾將會死在阿基琉死的手下。兩者都接受了他們的命運,但是無人知道眾神可以改變命運。對此,懷疑首次出現在第十六章。看到帕特羅克洛斯將要殺死自己的兒子薩耳珀冬,宙斯說道:
命運待我不好呢——那薩耳珀冬是我寵愛得很的,
他註定了要被墨諾提俄斯的兒子帕特洛克羅斯殺死了。
就此,赫拉向宙斯道:
可怕的克洛諾斯之子,你嚇壞我了!
那個凡人的死刑是早已制定了的,
你竟打算要免除他的死的痛苦嗎?
你愛怎麼干你干吧,可是不要想望其餘的不死神贊成你。
在決定失去兒子還是遵守命運,宙斯做出了許諾。這個事件在他想要放赫克托爾一命時再次出現,宙斯對赫克托爾十分喜愛、尊重。同樣,雅典娜再次發問:
擲閃電的父親,集雲之神,你說什麼話!
一個有死的凡人命運早作限定,
難道你想讓他免除可怕的死亡?
你看著辦吧,但別希望我們讚賞。
宙斯似乎可以改變命運,但是卻沒有行動,而是決定順其自然;反之,當阿波羅看到阿基琉斯對特洛伊產生壓倒性優勢時,命運放走了埃涅阿斯 。波塞冬慎言道:
咱們得採取行動,去救他的一死。
要是阿喀琉斯真的殺死了埃涅阿斯,
怕連那克洛諾斯之子也要動怒,
因為他本來是註定了要活下去的,
要保住達耳達諾斯王族不讓斷絕的……
在眾神的干預下,埃涅阿斯倖免阿基琉斯的憤怒,逃出了特洛伊戰爭。這樣,無論眾神是否可以改變命運,他們都會盡量遵守它,雖然這樣會與反對他們的人性。;命運的起源就成了謎,而它的力量大過了眾神。命運暗示了原始的三重劃分,宙斯、波塞冬、哈得斯推翻了他們的父親克羅諾斯;宙斯掌管天空,波塞冬掌管大海,哈德斯掌管冥府,三神共同分管大地。雖然奧林匹克眾神掌管大地,但人類只受到三個命運的轄制。
榮譽
榮譽(Kleos,κλ?ο?)這一概念是在作戰中獲得勝利,取得榮譽。對於大多數攻擊特洛伊的希臘人,特別是對奧德修來說,榮譽是與還鄉一併獲得的。但是對阿基琉斯來說,他沒有這個福分;他必須在榮譽和還鄉兩者之間選擇其一。在故事第九章中(IX.410–16),他痛苦地告訴阿伽門農的信使奧德修等人自己的選擇,並要求參戰。文章如下:
μ?τηρ γ?ρ τ? μ? φησι θε? Θ?τι? ?ργυρ?πεζα
διχθαδ?α? κ?ρα? φερ?μεν θαν?τοιο τ?λο? δ?.
ε? μ?ν κ』 α?θι μ?νων Τρ?ων π?λιν ?μφιμ?χωμαι,
?λετο μ?ν μοι ν?στο?, ?τ?ρ κλ?ο? ?φθιτον ?σται
ε? δ? κεν ο?καδ』 ?κωμι φ?λην ?? πατρ?δα γα?αν,
?λετ? μοι κλ?ο? ?σθλ?ν, ?π? δηρ?ν δ? μοι α??ν
?σσεται, ο?δ? κ? μ』 ?κα τ?λο? θαν?τοιο κιχε?η.
我的母親,銀足的忒提斯告訴我,
在臨死之前,我有兩種命運可以選擇,
要麼我留在這裡同特洛亞苦戰,
雖無法生還,
卻可獲得永恆的榮譽;
要麼我返回家園,健康長壽,
但榮譽和名聲會離我而去。
在放棄自己還鄉的權利時,他獲得了不朽的榮譽(κλ?ο? ?φθιτον, kleos aphthiton)。在史詩中,不朽的(?φθιτον, aphthiton)又出現了五次,每次出現都代指了一些事物:阿伽門農的王權,赫柏戰車的輪子,波塞冬的房子,宙斯的寶座,赫菲斯托斯的房子。阿基琉斯的盾牌是由赫菲斯托斯製成的,忒提斯將它贈與給阿基琉斯,盾牌在中心位置上有一顆明星。明星代表個人,但在整個宇宙的視角之下,無論他多麼偉大,他不過是一個人罷了。
憤怒
史詩的最初字眼是憤怒(mēnin, μ?νι?, mēnis),奠定了《伊利亞特》的基本主題:「阿基琉斯的憤怒」。他的個人憤怒和士兵受損的虛榮心驅動著故事的發展:希臘人艱難戰鬥,帕特羅克洛斯和赫克托爾的陣亡,以及特洛伊的淪陷。在第一章中,阿基琉斯的憤怒首次出現在集會上,在國王們和預言家卡爾克斯面前爆發。國王阿伽門農侮辱了祭司克律塞斯,拒絕收納贖金,送還他的女兒。倍受羞辱的祭司祈禱阿波羅導致希臘聯軍遭受瘟疫的攻擊。不但如此,阿基琉斯指責阿伽門農是「最貪婪的人。」 對此,阿伽門農回復道:
這是我對你的威脅:既然福波斯·阿波羅
從我這裡奪去克律塞斯的女兒,
我會用我的船隻讓伴侶把她送回去,
但是我卻要親自去到你的營帳里,
把你的禮物、美頰的布里塞伊斯帶走,
好讓你知道,我比你強大,別人也不敢
自稱和我相匹敵,宣稱和我相近似。
此後,只有雅典娜平息了阿基琉斯的憤怒。阿基琉斯誓言不再聽從阿伽門農的號令。阿基琉斯憤怒地向母親忒提斯求助,要宙斯偏袒特洛伊人,直到阿基里斯獲得公正的待遇。與此同時,赫克托爾率領特洛伊軍隊擊退希臘聯軍,將他們逼到海岸邊。隨後,阿加門農考慮接受失敗,退回希臘。但是,阿基琉斯的憤怒再一次扭轉了戰勢,當赫克托爾殺死了帕特羅克洛斯時,他出手報仇。出於悲傷,阿基琉斯扯下來自己的頭髮,弄髒了自己的臉。忒提斯安慰兒子,後者告訴她:
同此,如今,民眾的王者阿加門農激挑我的怒焰。
然而,過去的事就讓他過去吧,儘管有這許多痛傷,
我們要強壓胸中的怒氣,只能這樣。
現在,我要出戰赫克托爾,他把一條我所珍愛
的生命奪搶,然後接受自己的死亡,
在宙斯和其他永生的神明限定的任何時光。
作為報仇的代價,阿基琉斯接受了自己死亡的命運,回到了戰場,消滅了赫克托爾,回到了營房。
還鄉
還鄉(Nostos,ν?στο?)在史詩中出現了七次。從主題上來看,還鄉在古希臘文學中討論甚多,特別是在戰後阿伽門農和奧德修(見《奧德賽》)所經歷的事件。因此,在特洛伊城被攻克,阿加門農獲勝前,還鄉是不可能的。
這個問題問的方式似有點問題,荷馬史詩因以古希臘上古時期的戰事為題材,而成為史詩,這是一個歷史選擇和被選擇的結果,其本身就該如此。如沒有這樣的選擇,就沒有荷馬史詩了。
史詩的基本特徵是:一、民間口頭傳唱,為便於傳唱而以詩的形式出現,多人加工完善而成;二、以英雄或本民族的英雄歷史為題材,在沒有文字的時代,起著記錄和反映歷史的作用;三、這種記錄和反映,既有史實部分,又不完全是史實,他還反映了史詩產生年代,人們的心愿和想像,包括神話;四、他以藝術的形式出現,有故事編撰,有人物塑造,有豐富的情節安排,因而有極強的感染力。
荷馬史詩是《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兩部長詩的總稱。如@雁渡所說,先是民間口頭傳唱傳說,而後由盲詩人荷馬整理集中成型,最後才被文字記錄下來的。史詩記錄和反映了古希臘上古時期的事,並成為唯一的記載,因有了荷馬史詩,那一時代被稱為荷馬時代。
這是一個由氏族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的時代,部落之間,為領土征戰不息,英雄輩出,荷馬史詩描述了其中波瀾壯闊的部分,史詩中描寫的英雄,後來成為古希臘各城邦爭相崇拜的祖先。
在我國,被稱為史詩的有西藏的《格薩爾王》,格薩爾王實有其人,是一個統一部落的英雄。在史詩中,格薩爾王被描繪為一個除暴安良,降妖伏魔的英雄,更近代一點的《嘎達梅林》,也被稱為蒙古族人民的史詩,由民間無數藝人口頭加工而成。嘎達梅林組織人民為保護草原的游牧文化而戰,被蒙古族人民視為英雄而並以口頭傳唱的方式紀念。
最近被列為國家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亞魯王》,記錄了苗族中的一支,經過恢宏慘烈的部族戰事,最後在貴州麻山中定居下來的故事,和荷馬史詩中一樣,也有為爭奪女人發生的戰事活動。在麻山各村落,有歌師,通常在喪葬活動時唱,有死者歸根,靈魂將回到他們先人那裡去的含義。
史詩是對某一個或某些民族特定階段具有全景性描述形象化產物,以特定事件和特定人群對世界想像為內容,直接產生於民間,是口頭文學的經典,具有不可複製性。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以具體的事件為依託,描繪了龐大的戰事,可以稱其為史詩般的作品,但不是史詩。
現在留存的史詩究竟有多少,我不知道。但因是口頭文學,肯定有不少是失傳了。苗族沒有文字,也有說法,曾有文字,後來失傳了。現有的文字,是建國後創建的。在貴州麻山地區,由於各種文化衝擊的原因,《亞魯王》幾近失傳,只有極少的老歌師還能唱,後經當地人遍訪苗族村寨艱苦整理,已有2.6萬行,並已有了出版計劃。推動伊利亞特整個故事的,其實是阿克琉斯對帕特洛克羅斯的愛。hahahahahah
就和今天的網路小說差不多,幾百萬字只有一條主線——原因只在於兩者都是瞎編的,要把整個時代的東西搞進來是不可能的!
什麼叫史詩,是因為原始社會人類的語言和記錄手段不足以把歷史記錄下來,只能通過詩歌的方式口口相傳,以記錄下自己民族的歷史。
而荷馬史詩長達1萬多句,數百萬單詞,根本不可能出現在公元前12世紀——當然,荷馬史詩源於前12世紀不過是一個傳說罷了。
說句不好聽的,現在流傳下來的所謂希臘時期的著作,很多並不是屬於希臘,而是西方整個社會(包括教會)在文藝復興大規模剽竊和造假的結果,十字軍東征對近東文明是一個浩劫,然後就帶來了「希臘」文明的復興!
事實上,整個西方文明,對搶劫和剽竊其他文明的東西具有超乎尋常的熱愛,這說明了什麼呢?
《伊利亞特》雖然以描寫希臘戰爭結束前50天的故事為重點,但阿基琉斯的憤怒才是主線。
荷馬史詩表達的是通過塑造英雄形象來表現那個「英雄時代」的英雄主義理想。描寫英雄必須描寫戰爭,因為戰爭場面為英雄提供了一展雄姿的天地,而這種描寫的本身也體現了作者對英雄理想的追尋和歌頌。因為戰爭與愛情是文藝作品永恆的主題。《奧德賽》不是以戰爭為背景,卻是以愛為題材。
。。。
《伊利亞特》不是單純的對戰爭的頌揚,這裡面還發生著其他的事,這些其他的事要求一個史詩式的閱讀。
是歌頌勇武精神,力量的強大與血脈的噴張,荷馬史詩講述的大多是半人半神的英雄故事,阿基琉斯就是最好的體現,可以觀看電影…《特洛伊》
因為特洛伊戰爭在那個時代是個不能被忽略的大事件,一定會有關於它的史詩,最後是個叫荷馬的傢伙完成了這件事——因為有了那場戰爭,所以才有了記敘那場戰爭的《荷馬史詩》。
推薦閱讀:
※自古草根出身的國王並不多,朱元璋算是成功的一位了。草根皇帝朱元璋執政期間到底是好是壞呢?
※項羽尚未稱王,為什麼鴻門宴上稱項王?
※50 年前北京有過降水量達 950mm 的暴雨嗎?
※假設諸葛亮追隨漢獻帝,能否做出三分天下的設想?或者做出其他的設想,漢室能夠中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