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我不是潘金蓮》?
請客觀評價
相關問題:電影《我不是潘金蓮》中有哪些不易被發現的細節?
如何評價馮小剛導演《我不是潘金蓮》的圓形畫面? - 電影 - 知乎
作為一個基層信訪工作人員,實在是太有資格評價這部電影了。所以看完電影就忍不住來寫回答了。
(先交代工作背景,縣級政府辦工作人員,專職信訪接待,也就是縣長以及以上領導們對信訪是什麼樣,下面的基層幹部、工作人員對上訪人員是什麼樣,我基本都了解)
評價是什麼呢,先簡單概括下:以我的角度來看,電影對現實描繪的很真實,但真實之外的東西都不咋地。
也就是電影本身,沒有多少高大上的內涵之類。不了解我國信訪情況的人可能會覺得,哇,談了好多深刻有內涵的東西,譬如老外還給這電影發了獎?(抱歉沒關注,說錯了請不要在意),了解的呢,比如我,就一個感覺,這不就是我每天的工作么~~~我去,就拍了我經常工作遇到的場景,還沒拍到位,其他的呢?就沒了???
所以,這部電影給不了解相關知識的大眾看看,還蠻能忽悠人的。對於了解的,也就那麼回事了。因此回答里我也就不說那麼多亂七八糟的了,簡單的給大家普及一下信訪各方面的情況好了,大家了解了,對這部電影的東西也就看的沒那麼玄乎了。
下面分點來吧,
1,對政府官員的還原很到位。
比較誠懇的說,這部電影對政府官員基本不吹不黑。也許因為各地情況不一樣,會有差別。但據我工作所見,大致是沒錯的。
首先王公道,這個人在現實里是絕對可以找出一大把類似的。他一開始收禮不算誇張,當然這犯了錯誤,我不辯駁,可現實里這種情況哪裡少了。別說老年代辦事拿東西很正常,就算是從嚴治黨的現在,很多基層幹部辦事人員對於一些臘肉、香油之類的土特產也不看作腐敗。嚴格要求自己的會拒收,其他人看你攀親戚礙於情面收下的也有。至於後來提禮上門主動找李雪蓮,從他開門露出那張臉我就猜到了他要幹什麼。太正常了!在中國,在當下年代,對於老上訪戶,尤其是喜歡跑省里、跑中央的無理纏訪、鬧訪戶,真的不是政府幹部欺負你了。是他們得巴結你,求你別再鬧事了。過年過節他們都得拿米、油上門看望你,求你安份點過日子。遇上兩會、領導來的大日子他們要上門陪著你聊天喝茶,就怕你跑出去添麻煩。所以王公道是一個很真實的基層幹部。
其次是原法院院長和老院長,就是一開始請吃飯那桌。也很真實。酒桌上他們的談話很「詭異」,體制內呆的多的就明白其中三味。院長為什麼給老院長說是私人請客,因為鐵面無私的基層幹部也有蠻多,讓很多人失望了,不要覺得中國幹部全是腐敗。為什麼這樣一個老幹部最後還是走了沒幫李雪蓮甚至都沒聽她說句話,因為他不在其位了,沒權力管了。真管了那是濫用權力,和老幹部作風不符合。而且,多說一句,在基層呆久了,這樣的纏訪戶不要見得太多。都習慣了,你怎麼高看李雪蓮一眼?因為你知道在拍電影?習慣上訪戶之後要做的是建立一套有用的制度去解決,而不是靠自己一件一件過問去做青天大老爺,你做青天爽了,你下台之後誰管?所以老院長只是反覆交代新院長他曾經說過的話,確保新院長遵守為民做主的心態和制度。這才是真正對民有利的,並不是無情。
而新院長做的也不算差,他認真聽了李雪蓮的話,只是李雪蓮這件沒道理的事,他實在解決不了。為民做主不是要違法違規的做主,他的手下說了上訴到中級法院和向檢察院舉報的方法,但李雪蓮不講道理或者說不懂的不接受。那他能怎麼辦,只能不多跟這種沒道理的糾纏。當然他手下不慎推倒李雪蓮這是不對的,基層也時常有這種情況出現,也是不吹不黑。(他手下酒桌上的表現也很有意思,體制內的人基本會心一笑)
然後是史縣長,被攔車。像極了古裝劇里的民女攔欽差的驕子。可惜不同的是,電視里的欽差馬上就為民做主了,史縣長卻跑了。這幕看上去像黑官員,其實也不算。我就見過纏訪戶繞過我非要跑到我們主任辦公室說要找領導,結果我們主任連忙說我不是領導的一幕……老百姓十成的一看這場景就覺得官員們很垃圾了。實際這也是有內情的。還是那句話,見沒見過很多無理取鬧的纏訪戶,是判斷這種行為的一個很重要的標準。你沒有見過,沒有這種標準,你就不能公正評價。
纏訪戶有多難纏?他完全不佔道理、不佔情理、更不佔法理的事情,他幾十年如一日的找你解決問題,說的好聽是解決問題,說的難聽就是希望你用公權力幫他完成他的非法個人訴求。這種人天天干擾你辦公,你打不能打、罵不能罵,趕不能趕,你能怎麼地?你只有跑。你陪著他說話聊天、理解他、開導他、給他做思想工作?……那更好了。他找你找的更勤快了,天天陪你上班你信不信?(我就遇上過)你還真別指望能說服他,能上訪十年以上的,這十年來不知道有多少人試圖做通他思想工作,我們國家有信訪局就是專門干這個的,他還能繼續上訪,你說這方法有用不?你唯一解決的辦法就是滿足他的個人要求。不過,你要是滿足,你就違法了,怎麼選擇你看著辦吧。
所以史縣長無恥的跑了,他既然做縣長,工作里就一定碰上過不少李雪蓮這樣的人,我可以肯定的這麼說,因此不需要聽李雪蓮說什麼,他第一反應是溜,這個我是理解的。當然,現實情況里縣長們一般不這樣,我所見得,都會很熱情接待,問清情況,然後說會派人調查,再客氣送走訪民。史縣長沒有做的這麼好,但電影里拍他當時是有急事的,換了衣服立馬就走後門出去辦事,所以雖然他做的不好,我還是理解的。
市長這裡也差不多。市裡見過的越級上訪不要太多。所以副市長們都繞著走,十個上訪戶八九個是無理鬧纏,這概率我說錯了你儘管抽我。必須說明對待真正有冤屈的上訪戶,我們國家是有正規渠道解決的,信訪有專門的信訪局,法律有公安、法院、檢察院等部門。絕大多數冤屈都能在這裡解決掉,有例外,我承認,但都是極少數。李雪蓮這裡不是例外,我也就避開不談。市長在有正規渠道的情況下,自然不會去親自解決。不然市長成什麼了?真當幹部們天天喝茶看報呢?就我這麼一個普通工作人員,經常晚上加班到10點11點,一個月四個周末不休。領導們更甚。越大的領導越忙!老百姓是不知道這個情況。閑的有,但那基本是沒權力的部門,誰找沒權力的部門辦事?所以市長在李雪蓮來了三天後重視了這個事,過問後發現沒法解決,就下了一個先把她弄走的命令。這個命令傳達的也很有意思,層層變味,中國就這樣,上級的意思下面總要做的更好一點。一點加一點,原本市長只是要李雪蓮這幾天不要出現。結果到最基層,讓李雪蓮被治安拘留了。這真不黑,現實確有這情況,電影諷刺的好,我鼓掌。
首長、領導這一幕,就更有有意思了。不過級別太高,離我太多,我不敢談太多。只能說像首長這種忙到時間要掐分算秒的,簡單的問一下李雪蓮、不細緻了解具體情況,然後借這個事從高瞻遠矚的層面敲打下面,是很正常的。他不需要了解那麼具體,反正我從大方向上告訴你們要反腐敗、做實事、為老百姓做主就對了。至於李雪蓮,你們按這個要求去辦。你們還敢辦差了?
省長呢,也不會真為了個首長提到過的李雪蓮就違法違規,拍領導馬屁沒那麼誇張。他撤市長、縣長、法院院長的職務,是這三人工作不力,小小一件事能鬧到中央來,丟了省里的臉不說,從工作上你們就沒做好。你們要是解釋開導好了,有這回事嗎?當然解釋有沒有用,高層領導不問的,什麼都教你做,你自己幹什麼?所以他處罰的是工作不力。當然,撤職我個人認為有點誇張,尤其是後來史縣長還轉行了。但那個年代,那個級別,我也不敢多說。各位見仁見智吧。
因此,總的說,各級官員、工作人員,是基本還原了我國國情,保守點說90%絕對有。更不要說裡面說話的藝術(老百姓大概覺得是官腔),那是字字珠璣,十分精彩。很是有我國特色,簡直大讚。我個人還說不出那麼高水平的話,就不多點評了。
2,對政府的辦事程序還原很到位。
除了人的還原到位,還有一個就是電影里對李雪蓮這件事的辦事過程。也是很真實形象的。
第一個就是王公道的法院判罰,這是沒話說的,絕對合理合法。你李雪蓮再多冤屈,沒有證據,甚至沒有人證,那法院只能認為離婚是真實的。不可能因為你慘就瞎判成假離婚,那法律成什麼了?中國再多黑幕,絕大多數事情也是合理合法的。李雪蓮顯然沒碰上那小概率的黑幕幫她達成個人私慾。
第二對待上訪,各級表現的也很真實。這點上面基本都談了,不重複多說。只稍微提一下,因為電影篇幅所限,或者導演需要(我嘲諷的笑一笑),很多政府會做的工作這電影里沒有體現出來。比如村裡、鄉里、縣裡對上訪戶的解釋、溝通、關懷……我可以說這是一定有的。而且不止一次,你上訪多久就有多久。甚至還包括一些物質關懷、金錢關懷。像電影里通篇只有一個王公道後來做了院長才去做工作,新縣長、市長到了開全國人代會才重視李雪蓮,這從某個角度來說,完全沒有表達政府做信訪工作的全部形象,有誤導觀眾黑政府的嫌疑。讓觀眾覺得你平時不鳥人家,人家逼急了你的官帽子就來找,這完全是一種誤導。其實平時的工作只會多,不會少。
第三解釋一下信訪工作里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能用法律幫老百姓解決的,盡量不用權力。比如這件事你可以打民事官司,那政府一般是不插手幫忙的。因為法律條文清楚,最公正不過。而權力一旦介入,那結果就不好說了,很可能看有權力的人了。因此法律能解決的事,政府一般都勸信訪人去法院解決。請不起律師不要緊,現在司法局有司法援助,這個可以幫你。
而且,法院判罰過的,政府各級部門更不會插手。你不服,可以去中級人民法院上訴,什麼?你要政府更改法院判決?開玩笑么?還嫌國家不夠亂。不要依法治國要以權力治國?
所以李雪蓮這件事,從程序上來說,各級政府官員根本不可能會幫她。告到中央也沒用。除非你官司打贏了。
第四,李雪蓮去京城告狀,被攔下來不準進去,也應該是真實的。越級上訪太多了。所有本地解決不了的事情,老百姓都覺得「上達天聽」我就能解決了。實際上這個概率極小、極小!告御狀真的只適合存在戲劇里。現實里,京城的部門都是總攬全局,誰有空給你解決全國億萬如牛毛的小事。也沒那個權力啊,不然個個插手基層,亂成什麼樣了?
你要真告上了,中央也不會說應該怎麼辦,而是指示省里,你們調查清楚,依法處理。省里指示市裡,調查清楚依法處理。市裡指示地方……重要的是都不會有明確說,這個事誰對說錯了,都是調查清楚依法處理。甚至你有明確的證據也沒用,聽信一面之詞?正常人都知道不可取。所以最後辦理的還是地方。
但告中央也不是沒有好處,好處是什麼呢?上面層面壓下來的事,下面不敢不辦,不敢敷衍。越上級的越不敢敷衍。必須認真調查清楚,依法處理,不敢胡搞。可如果是真有冤屈的碰上這種情況還好,下面幫你平反了。你無理取鬧的你指望中央能幫你什麼?地方可以問心無愧正大光明的跟上級說,這事就是這麼個情況,他不是冤的,他就是沒道理。中央知道了也會支持。
所以不是告到了中央就有用,地方之所以攔著越級上訪,是怕給上面添麻煩,干擾上級工作,引得上級不滿。不是怕你這個事讓大領導知道。
京城在兩會攔著訪民,也是怕訪民干擾兩會秩序。一年開這麼幾天會,已經夠忙了。你還來幾十萬上訪的,要不要開會商討國家大事了?
因此地方駐京辦都有一個任務,就是把訪民接回去。以前網上開玩笑說,春節買不到票你往某某部門口一坐,立馬專車送你到家門口了。這是確有其事的。後來電影里他們去京城找李雪蓮帶她回家,也是反映真實的。
3,對訪民的還原不夠真實。
如果說這部電影有什麼不真實的地方。我認為就是李雪蓮這個訪民。
真不是我說,我見過太多訪民了。
但凡訪民有冤屈,占著理的,我都會積極幫人解決,把問題提交給縣領導,縣領導責成相關部門辦理。時間頂多幾個月。絕大多數還到不了我這,村裡、鄉里、信訪局、各單位就給處理了。
一些只佔著一點兒道理,對方也有理的,也會盡量協商幫著處理。找出讓雙方滿意的辦法,哪怕政府吃點虧也不要緊。
但是,上訪幾年的、乃至十幾年、幾十年的,我可以說基本都是沒道理、不合法的。
這種人沒有道理,他就講不出什麼有邏輯性、合符道理的話。甚至他來來回回就那麼幾句,說「自己認為對的道理」,你其他的解釋什麼的他都不聽。你不支持他,就是腐敗,就是勾結,就是犯法。
你支持他,你就是對的。
電影里根本沒有描繪出這一點。電影把李雪蓮塑造成了一個讓人感覺上很講道理的人。我說感覺上。聰明睿智的人,會從這件事的起因上,認定李雪蓮無理取鬧,然後整部電影堅持這個觀點。
其他容易被迷惑的人呢?電影后來都不談李雪蓮離婚這件事了。各種台詞都讓人覺得李雪蓮說話上訪很正常,很符合道理。甚至她說牛的那段話,都顯得市長的反應反常……這是電影刻意的春秋筆法,顛倒是非。真實的長時間訪民,給人的感覺根本就不這樣。
我舉個真實例子好了。為了不透露身份,例子某些地方盡量說的模糊一點。
有一個老訪民,八十多了。三十多歲那會做某單位臨時工,偷單位東西,被抓,開除。正常吧。
十多年後,遇上全國特殊時期平反,他倒好,覺得自己也冤屈了,開始上訪平反。一上就是三十多年。比李雪蓮強多了。
他的要求是什麼?恢復公職,正式的。補給他這些年的工資,還要社保、醫保……你們覺得哪個正常人能答應這些要求?
而他真的是幾十年沒斷過的上訪。縣裡、市裡、省里、中央他都去了。甚至前段時間的G20也去杭州了。我們縣裡派人千里迢迢給接回來的。
他去法院打過官司,二審都敗訴。
最後舉著冤屈的就是李雪蓮那種牌子來找我,他的道理就是法院給我判錯了,政府給我改過來。沒有其他的話,反反覆復就這麼幾句。其他的話他不佔理啊。
省高院讓他纏煩了,寫了個函並蓋章,讓市裡調查處理,市裡有樣學樣,寫給縣裡。縣裡沒辦法了,詳細了寫明了這件事,說沒辦法支持他。他倒好,拿著這幾級法院的函跟我說,省里要求地方政府給他平反……我……
他哪裡不識字,這種人是活在了自己的世界裡,不願意去認自己不想認的字,不願意聽自己不想聽的話。
這種人才是纏訪戶的真實情況,根本不是李雪蓮那種。讓人覺得各級政府對她不好挺冤屈她。
哦,忘了說,這老人有女兒,生活雖貧困一些,也不太差。但村裡為了讓他不再上訪,給他辦了低保,各種能照顧的也照顧,平時也各種看望過節送東西。就希望老頭消停一點。
但老頭完全不領情,寫過各種保證書也沒用。(對了,這裡談談保證書,電影里諷刺的不錯,我也支持,但多嘴說一句現實里的情況,沒用的,沒有法律效力,地方政府也不可能真的用這個抓人,你厚臉皮繼續上訪,政府也拿你沒轍。)
最近有趣了,老頭本來一兩周來一次,逛遍各大部門宣傳他的冤屈纏訪他的訴求了。後來變成一天一次了。我好奇問了下怎麼回事,說低保給他取消了。當時內心真的是覺得取消的好啊。國家給你低保原本是照顧你生活的,你倒好,天天往省里、中央、G20跑,合著政府給你錢是讓你用來找政府麻煩的?
當然,大家不要學我這心態,這是錯的,我自我批判。真實情況是怎麼樣呢?低保制度改革了。要村民集體審議,選出大家公認能拿低保的。以前是政府定,為了維穩,這老頭達不到要求也給了。現在村民定了,大家覺得還有比這老頭更困難的,就把老頭的低保給別人了。
老頭就天天來陪我上班了。真不開玩笑,有時來的比我還早,守到我下班再走。這就是長期的訪民。
再多加一句,我還記得跟他村子裡的村長聊過,村長說平時真沒少給老頭爭取福利啊,能給的都給了。給點錢算什麼,去G20接老頭一趟就花了幾千,老頭要是不去,他把這幾千送老頭都樂意。大家都省事。
嗯,再說一個事,最近發生的。某村拆遷移民,政府給了土地,負責規劃,但建房由村民自己完成。因為規劃需要,這些房子要一起承建。地方就說村民成立一個理事會,由理事會請施工隊,一起建。結果村民不團結,商量了一個禮拜,沒選出人。地方又召集一起幫忙商量,好不容易選出來,村民說你們幫我們把施工隊也請了吧,好,地方請了個施工隊負責人過來談。
結果過來一談價格,高了。村民A就說,我認識人,我來請。好,地方也同意。村民A立馬打電話,讓B老闆第二天就把設備拖過來準備開工。可開工前要簽合同啊。但是村民們跟兩個施工隊一談,發現B老闆雖然價格低,但綜合考慮還是地方請的更好。就集體決定跟地方請的簽了合同。
這下麻煩了,B老闆沒談成合同,可設備拉來了,損失了不少成本啊,就要A賠償。A不願意啊。就到處上訪說地方搞黑幕。村民集體談的合同,說地方搞黑幕,完全無理取鬧。
可是信訪制度就是有人上訪你就得接,就得給答覆。這兩人現在還在不斷通過各種渠道上訪,我一天處理他們幾個上訪單……來來回回就是說有黑幕,完全不理會你詳細清晰的解釋,他們也沒證據。
這些才是李雪蓮這類訪民的真實狀態,了解他們上訪過程的時候,你會一眼就判斷出對錯,完全不會對他們有同情感。
但電影里不這樣,除了開頭十幾分鐘,後期電影拍給人的感覺,就是引導人同情李雪蓮。
如果說電影有什麼傾向和內涵,我覺得只有這個方面才表達了一點三觀不正的東西。
當然,我也猜到,不拍點有矛盾有衝突有思考的東西,這電影就沒法看,沒深度了。誰愛看一面倒啊,真拍完全真實了,絕對是一面倒的覺得李雪蓮可惡。這電影也就別想獲得國外讚譽了。
所以,最後,我對這電影就一個感受:真實度很高,但電影也就那麼回事。所謂的內涵都是包裝、春秋筆法寫出來的。
(一次成文,肯定有很多不妥的地方。有疑問的話願意回答討論。只是先聲明一下,我不可能寫的面面俱到,而有些評價要信息越完整才能越客觀,所以有疑問的地方建議各位先發問,了解清楚再下論斷。本人很願意為各位解疑。)五月份的時候,我在美團上訂了票去看《美國隊長》。
由於美團系統出票問題導致取票失敗,觀影計劃被打亂。回來後寫了這麼一篇文《美團一次,沒一次...》。
第二天騰出時間聯繫了美團客服,得到的回應是工作人員周末休息,兩個工作日後回復您。
我當時說「好,你客服不搭理我,等著公關來搭理我吧」
然後我把文章發給了兩三個朋友,說了事情。朋友可能也挺同情我的遭遇,沒多說什麼,就都點了贊。
之後的事情就有意思了起來...
文中內容由於有了傳播基礎,不斷擴散,幾天內被多位我並不認識的大V接力點贊,不斷傳播開來。
客服主動聯繫了我,
客服主管主動聯繫了我,
媒體詢問能否對細節電話採訪,
自媒體詢問能否署名轉載。
我提出的要求被以一種「這我做不了主」的姿態一層一層往上報。
最後,公關聯繫了我。
官博道歉,退票 三倍賠償 ,對文章評論下每個表示有類似遭遇的ID私信道歉。
要求滿足,事件解決。
從始至終我不認為這次過程有什麼錯,這是一次維權者的勝利,上訪者的勝利。
但可怕的是,這件事讓我感受到,也在心裡存留了一種意識:
只要我手中有制約的東西,
當對方表示「不好意思,您的問題我處理不了」的時候,
我就有了「那聯繫你領導」的淡定。
這是第一件事,我們叫它「美團事件」
前幾天我去看《驢得水》,稍微比較了一下發現百度糯米最便宜,就決定選座購票。結果在付款界面由於我自己的誤操作,一層層付款綁定,最後竟然買了一張萬達的會員卡而不是我要買的影票。
首先,這次我非常清晰地明白這完全是我個人錯誤導致損失,正常的邏輯是認命認栽,趕緊買票。
但是這次,我莫名的帶著一股邪念撥通了百度糯米的客服,表示:
」我希望退掉這張卡,原因是由於你們APP的設計按鈕處心積慮,故意將引導購買會員卡的按鈕放在明顯位置,引導消費這錯誤消費,所以你們必須為我挽回損失。「
客服禮貌地解釋了這非儲值卡不能退卡。
我繼續將這股邪念進行:
「我這邊是某某自媒體平台,如果不能妥善解決,我將用個人方式讓這件事擴大影響。同時,我知道你解決不了,那就告訴你們領導來解決」
我開始亂編亂造胡攪蠻纏。
客服小哥當然一臉懵,但明顯感覺有點慌了,表示會備案彙報,兩個工作日內給您回電回復。
當然沒有回電
我也當然沒有寫什麼文,我特么不佔理嘛。
也沒有再次致電,我那股邪念結束了
但是思考沒有結束:
如果我繼續一邊以」受害者」的姿態持續「上訪」客服,一邊捏造事實引導輿論。
我會不會由於對方希望」息事寧人」的態度,挽回我30元的損失??
我覺得有可能。
這是第二件事,我們叫它「糯米事件」
這兩次電影的之間的時間裡,我找到了一份工作:
在一家較成熟的O2O公司做運營崗。
幾乎每天旁邊負責和客服法務產品對接的運營同事都能收到來自客服層層上報,處理不了的無理要求。
然後運營能做的便是,一邊客客氣氣地用賠償,抵用券之類的讓用戶息事,一邊激頭掰臉給產品報需求堵死這個用戶能鑽空子的地方。
而賠償的程度,正比例於用戶「作」的程度。
這是第三件事,我們叫它「第三件事」
好了,我說了三件切實發生在我身上又看起來沒什麼聯繫的事情。
而這其中....好像該劃個重點...
當人們意識可以通過「美團事件」的方式挽回損失之後,遭遇「糯米事件」時很難意識到自身問題並「認栽」
類「糯米事件」的當事人損失越大,意識越難清醒,反抗越為劇烈。
類「糯米事件」製造的影響越巨大,「受害者」的姿態越楚楚可憐,「迫害者」的嘴臉越令人憎恨,事件本身的衝突內容越被人忽略。
「第三件事」的處理方案是站在所謂「迫害者」位置上解決問題最有效,最簡單,損失最小的方式。
以上僅僅是發生在生活中,面對民營公司,利益衝突100元以內的個體矛盾..
當此系類事件放到宏觀層面,面對政府機關,利益衝突數萬倍擴大時,就成了這部電影《我不是潘金蓮》
李雪蓮遭遇「糯米事件」由於損失極為慘重,完全無法意識到自身問題,同時反抗極為劇烈。
誤打誤撞了解到「上訪」是制約對方的方式,持續「你解決不了,請你領導來解決」的策略。
「李雪蓮糯米」事件影響爆髮式巨大,「受害者」姿態越發清晰,執政者成了」迫害者「遭輿論唾罵,彷彿人人得以誅之。
同時,事件原始衝突逐漸被淡忘。
另外,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整部電影,從頭至尾,自上而下所有的官員想盡了一切的解決辦法,甚至失去官職,都沒有對李雪蓮用「第三件事」的解決辦法處理。
即:改判原案,滿足李雪蓮要求,變更房產歸屬,干擾三人當前婚姻關係。
沒有發生,站在官員角度,這是最有效的解決辦法,是即使在一個小小的互聯網公司都每天發生的事情。
在國家層面,沒有發生。
為什麼這麼拍?現實中真的類似的事件又是否是這樣處理?電影為什麼能過審?看似諷刺的電影是否真的敢一刀砍在現實血淋淋的地方?這是否其實還是一部主旋律影片?
我不多想,也不多說了...
我想說的是,李雪蓮當然不是一個人,也不是電影,而是每年都切切實實發生在北京的事情。
過去我們常見的的態度是,當官不為民做主,吃人的社會不讓好人有出路,同時稍稍慶幸自己的幸福,為「李雪蓮們」送去小小的同情。
而在此之後我們是不是應該停下來想想,
「李雪蓮們」手裡拿的是不是更多的是「糯米事件」
又有多少官員用「第三件事」的方法違背公檢法處理了「李雪蓮事件」,而這種處理背後的秦玉河後妻又面對了怎樣的生活。
「雖然我做錯了,但吃虧了就是不行」在你我之中又有多少人。
越健全的司法體制,「李雪蓮」越沒有出路。
而真正健康的行政體制,鄭縣長根本不必慌亂。
電影的刀,還砍下的很淺
司法的路,還任重道遠
遇事先別提起聖劍指著大個的就說你是惡龍..
完。
一
看了一堆影評,體位千奇百怪,但是大部分沒說到點子上。替影評人們捉急。
說電影前,先舉個案例:楊老太太是個資深訪民。每年兩會召開期間,他家裡會有至少4個人組成的隊伍在樓下盯梢,和《潘金蓮》里的李雪蓮一樣,24小時換崗,目的只是為了防止她進北京上訪。而進京非訪(什麼是非訪,後面解釋)是對地方政府有考核指標的,所以四人換崗從來都是日夜不停,嚴防死守。小團隊有嚴格規定,不允許進到上訪戶家中,更別提吃他們的飯喝他們的酒。
這4個人都是什麼組成呢?行話叫屬事、街道和公安三人組,但是楊老太太屬於拆遷,還有司法判例,屬於涉法涉訴案,所以還增加了政法委的一名幹部。她的上訪事由是,自己家的房子在拆遷片,到期被強拆了,她不認可補償協議,希望在補償一套房之餘,給兒子和孫子再分別補償一套。未能達成一致意見,這些年來她逐級走訪,一直到了北京,表達自己的訴求。
但是由於程序正義,也要依法治國,即使國務院、最高法也無法推翻基層法院裁決,最終只能以三級終結(市、省、國家信訪局審理終結)的判定,將信訪案子發還給地方政府,唯一的任務就是穩控。什麼是穩控?簡單說,逢年過節,大會小事,不要進京。
即便如此,楊老太太也會偶爾以出門買菜等特殊理由伺機偷偷溜走,和電影里李雪蓮乘竹筏逃走一樣。所以,每年兩會對地方政府都是一場攻防大戰。每個月,國家信訪局都會對全國各省市的信訪工作進行大排名,對排名前列(即人數多)的省市進行通報批評,同時實行數字考核,列入地方政府績效考評體系。所以,這項工作確實能牽動地方政府負責人的神經。
楊老太太是個信訪的典型案例,這也是全國信訪系統工作的一大真實寫照。
二
但是,《我不是潘金蓮》對信訪制度的表現,是辜負了這個題材的。
如果我們簡單認為,到北京上訪就是政治問題,就需要像電影里那樣不惜一切代價來阻止,那就是體制外的想當然。事實上,李雪蓮即使像電影里描述的,以後的十年每年都進京上訪,也不會對地方政府有任何威脅。為什麼呢?
首先,國家信訪局有依法逐級走訪制度,即只要你有信訪事項,無論是合法還是不合法,訴求是否合理,都可以從基層的鄉縣市一直到省和國家信訪局逐級上訪,所有來訪都會被等登記在冊。即使重複進京訪,甚至到國家部委、機關門前上訪,像計生委、住建部、環保部等,也不會被計入地方政府考核體系中,因為依法接受群眾來信來訪是所有國家機關的義務。是不是很意外?但法《信訪條例》就是這麼規定的。
那是什麼情況會給官員考核帶來麻煩,俗稱記賬呢?在一個個上訪村血淋淋的故事,是怎麼發生的呢?被打,非法拘禁這些是子虛烏有?當然不是。這些人大多是另一種情形,叫非正常訪,即到所謂敏感地區進行喊口號、拉橫幅等形式的上訪。這些區域要麼是中央機關辦公地區,要麼涉外,到了這些地方,上訪的性質變了,屬於惡性事件。出現這種情況,說明地方政府的工作可能沒有做到位,同時也是為了紓解這些區域的治安壓力,因而進行考核。所以,楊老太太之所以被重兵把守,是因為他正常程序已經走完,開始走不合理程序了,一再發生非正常訪。
但是,李雪蓮每一次都讓官員如臨大敵,卻沒有交代她是不是已經非訪:在小說中,她是以代表的身份混入大會場的,碰巧遇到了大領導,已經突破了警衛的把手,反而不屬於非正常訪;之後也只是一次次以進京為要挾,也不能說明到底是不是非正常訪。而官員們懼怕她,是懼怕自己重蹈覆轍,而不是李雪蓮走信訪程序被記賬,事實上,每年地方政府都會有及格線指標,只要非正常訪數量不超標,就不會扣分影響政績。一個李雪蓮根本沒有危險到那個程度。所以可以斷定,她依然不是非正常訪。
但是,劉震雲和馮小剛都沒有去界定這個問題:李雪蓮的所有舉動,是正常上訪還是非正常上訪?是合法還是非法的?這不僅是一個官場術語詭辯問題,直接決定後續十多年所作所為是否站得住腳的問題:如果是正常訪,官員完全不需要任何緊張,當初因為所謂作風問題應該被被處理的人已經伏法了,合法上訪不能阻攔,是公民權利;而如果是非正常訪,這完全變成一個法律問題,即非訪超過一定次數,是完全可以以擾亂公共秩序罪採取刑事拘留措施甚至判刑的,或者進行精神鑒定,如鑒定為精神病,可取消記賬,官員也可以解脫。
所以,這個電影的核心問題就搞錯了,她是不是潘金蓮不重要,而是不是李雪蓮才重要。劉震雲的瘋狂的人帶領別人瘋狂的假定,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體制制度內有免責機制,出現特殊情況有法律手段和強制手段,一堆人被一個偏執狂折騰得團團轉的行為根本不會發生。
一方面,他們太小看我們的領導幹部了。而信訪制度真正的惡,卻根本沒有觸及。
三
我們繼續說電影,很多影評人為劉震雲+馮小剛突破審查尺度叫好,認為他們批判了官僚主義,諷刺了政治愚民,挑戰了政治權威,揭露了信訪制度和司法腐敗,是中國電影一次有勇氣的嘗試。
這完全是評論家的一廂情願,狗屁不通的想當然。
如前文所述,這樣一部信訪主題的電影,連正常訪和非正常訪都沒搞清楚,是否逐級走訪,是否三級終結這樣的原則性問題都沒釐清,僅僅是臉譜化描繪一下大領導發飆場面,刻畫幾個所謂的官場嘍啰,就可以號稱是官場現形記了,這樣的高帽子得來也太容易一些。
甚至,這裡有的細節也是禁不起推敲的:比如,李雪蓮到縣政府門口攔縣長,車急剎,茶水灑了一身。縣長親自下來見李雪蓮。這完全不符合生活事實:首先下來應該是司機而不是縣長自己;即使司機來不及下車,也不可能全程安靜坐在前排,跟自己沒關一樣。那是專職司機,不是他媽打滴滴叫來的,司機是半個領導秘書,要照顧飲食起居,擋駕平事的。
再比如,大會堂召開兩會,都是省長代表省里跟大領導溝通彙報,這本身是有問題的,因為每個省的一把手從來都是書記而不是省長。即使這個省特殊情況,書記空缺由省長代理,那麼,在他給省委提出處理建議的時候,也應該有另一位省委專職副書記(省長一般都是副書記)一起商量,在黨內二者是平級的,這叫開書記碰頭會,然後再給省委提處理建議,這是情況再緊急也不可缺少的環節,這些都是基本的政治程序。隨便找一個熟悉地方組織程序的人諮詢一下,就不會犯這種低級錯誤,而這裡,更多是馮小剛的想當然。
馮小剛提供的這些只有想當然的細節把持的畫面,恰恰迎合了人們對影視表達禁區的某種臆想,因為大部分人連這樣的場面也沒見過。
然而,即使這些政治幼稚病的故事,精神內核卻是虛假、不真誠,只有炫技的:電影和小說都把問題根源歸結為歪嘴和尚念錯了經,是官員好心沒辦成好事,尤其是張嘉譯最後的那一段對話,簡直要把主旨提煉為轉作風開展群眾路線專題教育的專題片了。這樣的一個滑稽站不住腳的故事,當然輕鬆把信訪制度的種種弊端一帶而過。這樣的創作初衷,如何能說服被信訪制度帶來的虛幻希望蹉跎歲月的訪民,坑害多年信訪系統幹部?
劉震雲和馮小剛有一萬次機會到京郊的信訪村走一遍,哪怕再沒時間,以拆遷、計生為關鍵詞搜索一下層出不窮的社會新聞,就不會以戲謔的方式假模假樣地去碰信訪這樣的敏感題材,用一個根本沒有冤屈的無理取鬧農村婦女輕飄飄的故事來切入一個沉重得不能沉重,背後是生死血淚的主題,最後終於做成了法制進行時的尺度和口吻,達到了上面最希望看到的效果。本質上,上層領導並不喜歡中層以下的幹部,他們迫切需要有人代替他們敲打一下:作風不好,手伸太長,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云云,最後樹立自己的權威。
這部電影的立場,就跟人民日報二版的那些評論員文章一樣,當了吹鼓手:以大領導痛心疾首鄒眉頭的口味,要求各級幹部給我聽好,要做到一二三四,總之一切為了人民。我們都知道他說的確實他媽的道理,但是屁用也沒有。這樣的偽善立場,真的非常的噁心。
四
這也不是馮小剛第一次如此偽善。這是一個中年老男人對待這個世界幾乎唯一面目:我把握不住社會真實,我感受不到普通人的情感,那我就努力往正確的方向靠吧!《我不是潘金蓮》和馮小剛這些年所有創作的作品一樣,有一個共同的問題,也是他電影最大的問題,不真誠,沒人情味,無法打動人。
《私人定製》如是。模仿老幹部、雅俗之辯、環保口號,看上去在直面社會問題,卻沒有一個切中當代人真正的情感痛點。王朔的劇本也不過如此,除了發家的京味幽默,與我們真實的內心感受離題萬里,和一個個撓痒痒的小品沒有本質區別,甚至一個關於孝順的命題,有宋丹丹表演加持,最後都變成了可恥無能的煽情段落。
《老炮》是管虎的作品,精神內核是馮小剛的,這是最符合他做人風格一部作品。表面上講規矩,並要求別人講規矩,其實講的是我的規矩。找人家借錢不敢開口,還罵人家一通,說看不起自己;出了事在醫院沒錢,人家送錢來了,他骨氣好像躲起來了?一句屁話沒有,這特么就是老炮的德性。他自以為孤獨鬥士,拿東洋刀砍小混混的老年唐吉坷德,卻不爭氣把舉報信給了中紀委,說到底還是對更大權力的迷戀狗而已。
《我不是潘金蓮》依然如此。信訪題材,多麼深刻尖銳敏感的話題!但是看完以後呢?用一個神經病式的人物設定承擔整個故事,最後因為老公死亡歸於幻滅,所有的反思在匆匆消解之後,跪舔地加了一個迎合上意的轉作風的尾巴,並且自鳴得意:看我,多厲害,敢拍上訪,還過審查了!
五
所以這樣的所謂題材第一次突破,這樣戲謔侮辱一個沉重的題材,真不知道有什麼好榮光驕傲的。這和把農民譏笑成傻大笨粗,把大學生想像成屌絲擼管,把民工想像成吃糠咽菜有什麼區別?一個電影人,無論面對什麼題材,應該有最基本的謙卑與認真:如果當下制度有條件,我會真誠去趟過障礙、保持真誠、不忘初心,努力完成表達;如果制度不允許,那就厚積薄發、積能蓄勢,等待爆發時機。又想要碰敏感題材的名,又想逐電影娛樂的利,又不敢擔政策審查的風險,最後選擇了一條最雞賊的偽善妥協路線,真不像一個有擔當的電影老炮。
所以,這樣一步前期功課沒好好做,畫幅搞了個形式主義,人物臉譜化無完整立場,關懷僅限於皮下一層,披著人文關懷主旨行的是主旋律的醜惡,精力全用在惡意營銷上的電影,我們看到上訪二字就被刺激到G點,就慌不迭叫好,我們是有多飢不擇食瞎了狗眼呢?
你們真的太好騙。
微信平台:今天道(jintiandao1984)
尊敬的各位革命志士、民主鬥士、人民衛士、聖鬥士,大家好。
對於這部電影,我簡單說四點。
第一,電影是藝術作品,它有義務弘揚正氣,但是它的主要任務是呈現出來可供思考,或者說,愉悅大眾的內容。
當年看美國電影《黑暗中的舞者》,電影裡面,警察偷東西,婦女因為被冤枉而最後被絞死。看完,大家寫影評,很多人批判美國法制不健全,還有人直接把矛頭指向了美國政府。老師說,美國不全是這樣的,這只是一部電影,你們這麼看電影,是沒有什麼意義的。
那麼——當大家在質疑李雪蓮這個角色的時候,我問你,現實中會不會有這麼一個婦女呢?
會,應該會有這麼一個婦女。本來就不佔理,卻偏要上訪,無法實現心中的想法,不反思,而是想到自殺。荒謬,大荒謬,但真實,大真實。
既然這個角色成立,大家就沒必要否定這個人物。
你要知道,馮小剛不是你們家養的狗,藝術家不聽你的。
再說了,李易峰聽你的嗎?景大美女聽你的嗎?不光不聽你的,還噁心你。現在好了,來了一個認真一點的電影,你們就開始這要求,那要求——看把你能耐的。我要是馮小剛,面對這麼一幫觀眾,我也會說,你丫算個屁呀,我就愛挑釁你們。
一幫持續培養爛片的觀眾,動不動就裝X,玩清高,真噁心!
高票答案里的一個答主說的很好,說李雪蓮這是:法盲歪打正著抓住了官場的命門。
法盲這個定義很對。
李雪蓮代表的就是一個法盲婦女。
簡單定義,就很好。
第二,這是一部高度還原劉震雲寫作風格的電影。
很多人說,這部電影沒有小說質量高,其實我看未必,小說有小說語言,電影有電影語言。劉震雲的《我不是潘金蓮》沒有大家想的那麼好——如果你讀過的話。
知乎上——甚至說影評界,有一個裝逼套路,那就是對於任何一個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裝逼的人都會說:沒有原著好。
以至於前段時間我看了一篇關於《活著》的影評——就是葛大爺主演的《活著》,很多人說,拍的不好,沒有原著有味道。我真的很難理解這種判斷,我覺得《活著》已經拍的很好了,它對原著的改動,都是為了達到更好的影音效果。而不光是《活著》,《霸王別姬》、《憤怒的葡萄》、《海上鋼琴師》、《情書》等等一大批影視作品,其藝術性不比原著差。電影雖然是第七藝術,靠後了一點,但是藝術裡面排名不分前後,大家不要潛意識裡總拿文學否定電影,這麼樣很幼稚。每當看到有人厚此薄彼,我就想,江山代有才人出啊,各被傻逼罵數百年。
劉震雲被稱為中國最繞的作家,他的很多作品,都讓人覺得:說不清,道不明。
比如,《一句頂一萬句》,把很多人繞進去了,大家都說,哎呀這是中國的百年孤獨呀,描寫了中國人的孤獨啊。其實我就想問了,你怎麼知道美國人不孤獨?你怎麼知道澳大利亞人不孤獨?北歐冬天那麼大的雪,大家都不出門,抑鬱症發病率都快趕上感冒了,你覺得他們不孤獨?其實我看了那本書,覺得寫的就是:「說得著」和「說不著」的事兒,我跟你說得著,我就說,我跟你說不著,我就很不爽。
好幾十萬字,繞來繞去,就是這麼簡單的一個理兒——,你說深刻嗎?還有點兒深刻:身為中國人,「我他媽的跟你們都說不著」,這已經很悲哀了。
大家可以抽時間看看劉震雲的書,劉震雲擅長白描,他寫了中國老百姓生活中的種種無奈,非常簡單,非常到位,非常有意思,真不愧是北大才子——不好意思,無意間罵了劉震雲先生,苑子文、苑子豪的也是北大。
《我不是潘金蓮》,一樣,很繞。
繞的很好玩。
通過這個繞的要命的故事,我們深入分析李雪蓮,她身上倒也是有中國人的一些特徵。
簡單舉例。
一,覺得青天大老爺可以解決一切問題。這是很多上訪者的潛台詞——不管我有沒有理兒,只要我足夠可憐,青天大老爺就會給我解決一切問題。不需要任何證據和理由。一些群眾上訪,牽頭的人拿著一片香煙紙,上面潦草幾個字,說這是他們的證據。上面沒有手印,甚至沒有對事件的簡要描述,而是簡單幾句咒罵。然後,上訪開始了。很多人入了這行,就愛上了這行,幹起來上訪工作跟我姐減肥似的,有始無終。
二,對公職人員惡意詆毀。部分上訪者,根本不是用心考慮自己的問題,而是在解決自己問題的過程中,把所有的官員全樹為仇敵。影片中,李雪蓮可以隨便污衊王公道收受秦玉河的財物,在現實生活中,這種情況也經常出現。比如,很多基層政府公檢法部門的負責同志,過年的時候,家門口都會被人擺花圈。在一些鄉村,你敗訴了,不去給相關人員門口送花圈,就會被視為懦弱。有時候我們的法官同志在家等著花圈,好拿去給他爺爺上墳呢,左等右等沒等到,媳婦還埋怨:你他媽真沒用,幹了這工作,上墳花圈還得自己買,你看人家老劉,剛進臘月,家裡花圈都四五個了!
三,情感上極度匱乏。情感上的匱乏,會造成人的不理智。李雪蓮與牛對話,其實這是她的情感表露,李雪蓮和大頭睡了之後,說一輩子都沒這麼好過,這也是一種情感的表露。但是李雪蓮這種表露情感的時候太少了,所以她整個人的處世行為都缺少情感的潤滑,顯得很刻板。聽說,中國女權主義者裡面很多人都愛情不順利,這個我不大相信,主要是不敢承認自己相信。只不過,我覺得,如果有人去愛咪蒙,她的髒話能少說幾句。媽的,一旦我知道了是誰傷害了咪蒙,老子罵死這畜生。
三四五,很多,不一一列舉了。總之,這個人物的塑造,比較成功。
是劉震雲的味兒。
第三,對官員的還原度很高。
重點說兩個人物,一個是大鵬飾演的王公道。一個是于和偉飾演的鄭重
先說王公道。
王公道家裡是這樣的。
很簡陋的住處。
由此看來,那時候的王公道,我們猜測,應該就是個剛考了公務員的大學畢業生。
王公道和你我一樣,剛工作的時候,窮。我父母就是基層公務員,我出生的時候,政府大院沒地方安排我父母的住處,我父母在政府後面的半山腰裡找了兩間房子。居所簡陋,家裡還經常鬧蛇。我出生的時候,家裡的花貓就在廚房裡咬死了一條二十米長的皮若霜雪的大白蛇,當晚山中香氣撲鼻——好吧,小貓咬死的那條蛇只有二十厘米,香,是因為給我媽媽準備的雞蛋面熟了。
繼續看王公道。
第一眼,大家應該都能感覺到:王公道穿著比較得體。
仔細看王公道的舉止,有點端著。這是剛工作的人的常見狀態,而這段情節同時可以顯示出此人、對工作還是比較認真負責的。
這從他媳婦的表現就能看出來。
王公道的媳婦出場了三次,第一次,和李雪蓮打招呼。
第二次,瞪了王公道一眼,這個眼神似乎在表達:又他媽的把工作中亂七八糟的事兒帶到家裡,你可真是人民法官呀!
第三次,是陪著李雪蓮去看李雪蓮丈夫的新家。
姑娘興高采烈的表情寫在了臉上——屁,高興個頭呀,出個門跟上墳似的。
那麼,她為什麼她要陪著王公道去看李雪蓮丈夫的新家?
解釋只有一個:王公道不光對李雪蓮的事兒放在心上,還把她真當個親戚看。
王公道這個大學生,還是想樹立自己的光輝形象,做個招人歡迎的人民法官。
再看下面這張圖。
在簡陋的住處,王公道給李雪蓮倒了一杯水,傾聽她的話語。
所以客觀來看,王公道這個人其實一點都不壞。甚至在李雪蓮在院長那裡誣陷他收受了秦玉河的財務,他還是按照上級的要求,介入維穩工作。
而接下來的情節,大家都能看得出,他純粹是被牽連的,一直想抽身,結果抽身不得。
王公道讓我想起來一個人——在我母親的單位,有一個主任,管計劃生育的。
主任農村出身,總是跟我們說,他當公務員之後最窩火的一次就是剛工作的時候,政府里髮油,但是當時的油不是桶裝的,所以需要每個人在家裡自己帶鍋去食堂里去。年少的主任去取,結果在回家的路上被人騎自行車把鍋撞翻了。有一定的職務之後,主任脾氣越來越大,但是一直沒有忘記油鍋被人撞翻的事情,每次說起來都唏噓不已。
說這些,只是想說一點,公務人員其實不是和人民對立的,大家都被這個社會束縛著。
再看鄭重。
他是官架子比較大的一個人。
出場的時候,視察名勝古迹,官架子很足。
接下來,一伸手,就把消火栓扔給下屬。
當王公道說李雪蓮可能會讓大家都官職不保的時候,鄭重很淡定,似乎根本不把這事兒當回事。
但是接下來呢?當市長叫他的時候。看他的姿態。
在市長上衛生間的時候,呼喚了一聲鄭縣長。
你看,鄭重他沒想過不幹嗎?想過。
但是最後呢?還是要幹下去,孫子似的幹了下去。
本人工作之後聽到很多人說國企傻逼,機關傻逼,相比大家周圍也有很多這樣的人,但是——這些人誰能逃得開呢?
你或許會問:你挨罵了為什麼不走?你就這麼賤骨頭嗎?
但是你走得了嗎?
走了的人,你都去看看,有幾個成了馮侖和柳傳志呢?
在國企,有幹部身份,在政府,穩定又體面。有「正經工作」的各位,都有五險一金,還有養老的保障,國家給撐腰——離開了,怎麼辦?
第一個縣長倒是離開了,結果呢?活得怎麼樣?
如果是你,你是願意穿著體面,坐在公車裡,還是願意去做木匠生意?
社會的僵化,讓我們很多人失去了選擇的能力。
有人說:當官的能貪污,所以離不開自己的職位。
這麼說絕對正確,一部分貪官污吏對貪污腐敗形成了一種依賴,有時候不缺錢也喜歡貪污,跟狗喜歡吃屎似的,基本上成了本能了。
但是,現在新考進公務系統的各位公務員同志,你們是喜歡一個不需要貪污的社會,還是喜歡這麼一個熬幾十年就可以去貪污的社會?
我覺得很多人嚮往第二個社會。
那麼,這兩個社會應該怎麼轉變呢?
這個答案很難找到。
難到,知乎上找到的,全是錯誤答案。
第四,對體制的批判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影片中,為了一個婦女,政府不惜動用全縣的警力,著實有點諷刺。但是這確實是目前中國某些政府存在的作風問題。據說哈——就當我說的是假的,別他媽在評論里跟我較真。某省某市,大大領導視察的前,鄉政府提前得到了信息。當天晚上,所有的公職人員通宵幹活,一夜的時間,在村口鋪出來一條石子路;
各級政府對一個村婦看似無力的要求毫無抵抗能力,最後不是合法解決,而是把婦女關進了拘留所,太荒謬了。可現實中,關押上訪群眾的事兒,真不少;
……
很多情節,我看著都很過癮。
更重要的是,這次影片涉及的政府層面很高,直接指向了人大會,甚至出現了比省長還大的領導。我看電影的時候心想,這時候該讓文藝愛好者王蒙同志來客串一下嘛。不過想一下,王蒙本色演出還是不行,因為部級幹部的級別,坐在大領導的位子上,還不夠。遠遠不夠。
單憑這部電影的批判色彩,我個人覺得,這是一部好電影。
只有這類電影的頻繁出現,才能營造一個良好的電影市場。
好的市場不是說沒有壞電影,即使《我不是潘金蓮》被所有的人評為差電影,那麼它的出現,也是這個市場健康的一種表現。
最後,一位答主說讓蔣雯麗這類明星演李雪蓮會更有味道。
細想一下,就拿蔣雯麗來說吧,如果真是蔣雯麗來演李雪蓮,這個角色就活了。
下圖是一個對生活不滿的家庭婦女排隊買菜的劇照。
好演員的表情,是這樣的。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
來自攝影師的話
電影拍完了,無論它曾經是什麼樣子,總之它已經離開了我的取景器,走上了銀幕,至於外面的世界多熱鬧,作為攝影師的我都沒有辦法影響。然而,平靜之餘,會想起拍攝時候的點點滴滴,我又忍不住想說幾句,告訴大家一些不為人知的東西。
馮小剛導演的電影《我不是潘金蓮》無疑是最近國內影壇最具話題性質的電影,各種「鬥嘴」,討論,「真相的揭露」充斥著各個主流媒體,影院繼續上演著觀影熱潮,從某種意義上說,作為攝影師的我似乎應該感到高興:對呀,你參與的電影受到如此的關注,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嗎? 是的,任何一個電影的工作者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受到關注,但是相對於娛樂媒體的甚囂塵上,我希望善意地提醒人們似乎更應該把關注點放回影片本身,放回電影《我不是潘金蓮》獨居特色的人文觀點,視覺模式上來,關注為這部備受爭議的,具有開創性意義的電影所付出的人們來。
關於挑戰性的政治話語,絕無僅有的圓形構圖,冰冰突破性的表演,很多文章都已經說的夠多了,當然不用在這裡重複,況且,作為電影參與者的我不一定比他們說的更好,那麼我現在就想談談那些不為人知的,被大眾興趣點所忽略的東西,以及所有那些在拍攝過程給我很多幫助的人們,而這些才是賦予這部電影真正意義的所在。
這幾天人們都在津津樂道於華誼公司為了影片的排片和萬達的爭執,孰是孰非,自有公論,但是所有人都忽略了一點:如果你是《我不是潘金蓮》的投資公司老闆,你有膽量投資嗎?最早我在參與影片籌備的時候,我自己都發出了這樣的疑問:這樣一部類似於《秋菊打官司》的農民上訪的電影,在當下中國電影追逐各種IP,追求快餐消費現狀下,有人看嗎?震雲老師的劇本無疑是高水平的,馮導的掌控能力也不用懷疑。可是觀眾的口味和審查制度的尺度卻不是他們的能力範圍。反正我當時是覺得並不是太多觀眾會感興趣這樣的故事,審查的挑戰也很大。那麼,既沒有人愛看,有沒有人敢拍(即便是馮導這樣的大導演),那麼作為投資方的華誼公司的老闆敢投資嗎?因為這畢竟不是《老炮兒》。這樣的疑問在每次劇本討論會上,我都想問,只不過因為我並非決策者,所以我從來沒有問過馮導,即便是遇到華誼的中磊先生,也沒有敢問。需要提醒的是:這個時候還絲毫沒有什麼圓形構圖的概念。
不過,無論我的腦子怎麼想,最後我得到通知:劇組正式成立。我當時想,啊呀,這次他們膽子夠大的,夠有魄力的。是什麼因素導致他們敢於冒險呢?原因我不得而知,但是我想大概是因為他們看得出,這樣的電影(劇本)絕對是值得去拍的。至於為什麼值得,就不用多說了。
然而,美好的想法,大膽的魄力並不能直接轉化為好的結果。
首先我個人面臨的問題是我該如何在鏡頭語言和影像上表現這個農民上訪的故事。它不可能是一次《秋菊打官司》的重複。可是不重複它,我又能有什麼新鮮的東西嗎?很多人都把注意力放到圓形構圖。其實觀眾所不知道的是,除了圓形構圖,還有攝影(當然不僅僅是攝影)上很多語言系統是完全新穎的。很多過去學過的東西,熟悉的東西都要放棄。為了更加準確的嚮導演和投資方展現我心目中未來電影的模樣,我提出了一個要求:拍攝試片!
製片問我:要花多少錢?我說大概100萬。然後製片沉默了。他告訴我這個要等導演和投資方的意思。那個時候,我的第一反應是,看來沒戲。不過,過了幾天,我得到通知,試片可以拍攝,但是預算不可以超過100萬。說實在話,聽到這個消息,我再一次感動。因為幾乎不再會有別的人給你這樣的機會,讓你去花這麼多錢去做什麼實驗。你既然是職業攝影師,怎麼還要做試驗呢?但是我的確需要。上一次 《老炮兒》劇組給我這樣一個機會,這次《我不是潘金蓮》又給了一次,兩次創作的背後,是同一家老闆。我想,如果《老炮兒》和《我不是潘金蓮》能在攝影上有所創新和突破,我應該感謝華誼公司和管虎導演,馮導能如此慷慨給我去試驗,去創新,去探索的機會。
後來試片其實費用超過了100萬。最後因為這個試片,我們終於確定了圓形的構圖。創作的第一步走出來了,很艱難,但是很值得。不過,未來的路還長著呢!
人們總是會說起圓形構圖給劇組創作帶來的影響,以及由此導致導演和編劇,投資方的爭論,衝突和彆扭。這些都真實地發生了,而且很多時候我都在場。不過,這些發生的事件顯然不應該是媒體津津樂道的「爆料」,因為,正是這些爭論和衝突,才最真實地表現了創作者們在創新時,所必然要遇到的阻礙和迷茫。按部就班誰都會,不按部就班必然導致習慣的東西被打破。投資方,導演,幕後創作者之間,即便最後的終點是一致的,但是並不意味著方式一致。在我看來,充滿著討論,爭吵,甚至衝突的創作團隊,只要這些爭執僅限在創作層面,那麼它所帶來的東西,必然不會讓人失望。從這一點上看,我感謝馮導和投資方,充分地支持了我。由此產生的「不愉快」早已不在話下了。
為了追求透視的高度統一,中國畫的色彩傾向,傳統「影戲」風格的調度,我在攝影手段上嘗試和實現了很多自己的第一次,也犯過不少錯誤。我和導演,演員和工作人員,投資方經歷了很多艱難和迷惑,甚至出現了現場的爭吵。記得有一次,馮導告訴我希望拍一個四十五度的側面鏡頭,完成對話。我告訴他不可以,因為這不符合我們定下來的風格。馮導現場急了,他說我現在在拍戲,你至少應該讓我完成劇作啊。我很理解他,也有些害怕衝突過大無法收場。但是,即便如此,我還是平靜地告訴馮導:因為這樣一個鏡頭,把我們堅持了一個多月的風格丟棄了,您不覺得可惜嗎?馮導最後支持了我,放棄了那個鏡頭。不愉快很快過去。這就是馮導,他知道他想要什麼,懂得堅持和放棄什麼。這個例子就是《我不是潘金蓮》創作模式中最典型的例子。 在拍攝之初,我曾經擔心過演員們是否會理解我們的圓形構圖的意義。因為我們不打算做任何的推拉搖移的鏡頭調度,那麼就極大的限制了演員在表演時候的位置調度。他們會支持嗎?會不會造成他們表演時候的障礙呢?事後證明,我的擔心是多餘的,包括范冰冰在內,所有參與演出的演員沒有一個人對我們特殊的拍攝方式提出過質疑,而是積極配合。為了那種中國畫式的效果,冰冰開始沒有特寫的表演,這在她過去的電影中,是不可以想像的。我們的「官員們」,更是從別緻的構圖和影像中,自主地找到了饒有趣味的東西,把自己的表演完全融入到這個全新的「荒誕」世界。沒有特寫,不能走動,等等過去熟悉和信任的東西都放棄了。你要獲得一些東西,必然要失去一些東西。在拍攝現場,放棄什麼,堅持什麼,每一分鐘,我們都要選擇。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懂得如何平衡堅持與妥協的關係,是一個高等級的團隊,從華誼公司到導演,演員們,工作人員,我們就是這樣的團隊。
很多影評人和專家給了《我不是潘金蓮》各個方面的高度評價,我很高興。他們的很多見解已經超過了我的認知範圍。然而,因為我比他們多一些親身經歷,而且正是因為這種痛苦並快樂的親身經歷,才讓我可以在這裡說幾句,補充一下關於《我不是潘金蓮》已經太多太多的故事。參與這部電影,對於我來說,絕對是永遠值得紀念的,因為其中很多的東西,我將來都不可能重複。記住這裡的一切吧。還有很多很多想說的,不過,我應該把更多的空間留給觀眾和評論,所以在此只能打住。
李雪蓮喊了十年的冤其實都只是秦玉河一個人的鍋啊,而且這鍋她還得自己背一半,跟其他任何人都沒關係。why?
1. 如果李雪蓮和秦玉河雙方當時就假離婚的計劃簽訂合約,那麼秦玉河拿到房子之後的行為就是違約,合同法的精神呢各位!可你拿不出能證明你和被告人互相勾結套房的合同(暫且不說違規二胎和欺瞞擾亂政府正常公務程序的定罪),找不到證人,取不到被告人口供,離婚證又作為強有力的法律程序的事實產物,你還能賴人家王公道給你誤判嗎?你說一個農村婦女懂什麼簽協議簽合同,那你怪誰,怎麼去爭取個人權益和法律常識普及得不夠唄。首長說的沒錯,這就是李雪蓮和秦玉河夫妻兩個人之間的事,而且道德問題不在這部片子的討論範圍之內。
*評論區有人說簽合同沒有用,我想說的是,婚是鐵定離成了,但是合同條款可以解釋當時的離婚動機是為了騙房,恰恰是她想證明的一點(=假裝離婚,不構成離婚的必要條件)。如果取到證據(如秦玉河口供,與李雪蓮口供一致,是為了騙房)可以證明兩人離婚動機,不會改判離婚狀態,而會以干擾政府機關公務等其他罪名被起訴。
**連秦玉河的法律意識都比李雪蓮強,當李雪蓮來質問秦玉河時,他硬是不說真話,還說誰知道李雪蓮是不是身上藏了錄音筆。(實力荒誕實力嘲諷
2. 王公道的判決程序正確。因為假離婚的證據就是不足。
3. 李雪蓮僅憑判決不向著自己,就污衊人家貪贓枉法。(強行黑
4. 李雪蓮去攔法院院長的車說也要告王公道,喝到滿臉通紅的小哥給了她解決方案,去檢察院。小哥的解決方案程序正確,因為檢察院負責監督法律。小哥叫她法盲,一點都不冤枉。
5. 案子到了北京,鬧大了,上面指示要嚴肅處理相關官員。省長交代秘書處理方案時,秘書問,明明就是李雪蓮不對,為什麼要牽涉這麼多要員。省長的措辭是,雖然事實和首長描述的有出入,但也『確有其事』。這句話什麼意思呢,翻譯過來就是,雖然李雪蓮錯了,但就算沒誤判,這件事造成的惡劣影響已經足以開掉那些官員了。具體是什麼惡劣影響呢?是各級官員玩忽職守,不認真對待底層人民的上訴和需求?可是明明就是身為底層人民的李雪蓮沒有遵循上訴的合法合理程序啊。
6. 既然是李雪蓮錯了,為什麼十年前和十年後,官員們都怕她?因為十年前的在崗官員被撤過一次,他們怕了。十年後所有關於官員都在思考怎麼保住自己的帽子。
7. 既然是李雪蓮錯了,況且當年法院判決有法可依,為什麼官員們不敢出來指出她就是錯了?正如片中所言,李雪蓮無形之中和北京產生的聯繫,以及微博微信whatever可能導致的信息曝光,對於普羅大眾來說是有特定的導向性的:一個婦女隻身來到北京伸冤,那肯定是底下的人辦事沒辦好啊,這屆政府不行,blahblahblah。至於這個婦女到底是不是占理,沒人在意,因為這件事的影響已經從螞蟻變成了大象,且比事實真相要更具有衝擊力,完全符合老百姓對政府辦事手段的消極刻板印象。
8. 再具體說,什麼消極的刻板印象?只要老百姓往政府門口盤腿一坐,就是政府有問題?反之,對真正的程序正義和法律事實不聞不問,這不成了弱勢群體綁架了程序正義,綁架了身為一國之本的司法系統么?
9. 有評論說這是官場現形記,確實,但是是從下至上現了同一個形:空談依法治國。至於那些噴官員不理老百姓真實需求只想保自己帽子之類的,可以洗洗睡了。在其位謀其事,一個官員所在職位要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和權力範圍總是相掛鉤的,法律起到的是協助判斷老百姓的真實需求是不是合理合法,而並不是需要自上而下為所謂的弱勢群體眾籌愛心。
10. 荒誕嗎?確實荒誕呀,因為明明只有李雪蓮一個人錯了,搞得好像其他所有人都是罪人一樣。事實已經不再重要,控制群眾輿論/操控社會影響/為政府形象造勢/解讀政府行為引申義永遠比法律事實本身高一個優先順序,確實荒誕呀。
有人問,難道就沒有一點違規的不符合程序正義的嗎?有的。從頭開始數:
(1)趙大頭:沒有權力把未經登記的閑雜人等帶入人大代表所在的駐地。
(2)北湖賓館警衛:放任趙大頭,職責範圍內嚴重失察。
(3)後期警力布控 = 濫用職權。
看完最大的感受是,難得有這樣一部反映現實之作,如果是顏丙燕演的該多好啊。
我相信顏丙燕或者其他女演員的表演力,能讓李雪蓮的堅持告狀,各位首長的如臨大敵更加合理化。范冰冰的表演就像一個提線木偶,男人們的生動表現也因此神聚形散,馮導的旁白竟然成為戲劇的主推動力。可惜,太可惜了。范冰冰已經很努力了,想突破還是找李玉吧,不用把她拍丑也能拍出演技。
一名不合格的演員,會讓觀眾挑「沒有還原信訪工作」的刺;一名優秀的演員,會讓觀眾在影片荒謬中看見真實。
這部戲本來可以 9 分,為了票房,只能 7 分。馮導是有追求的,原著故事也飽滿充滿張力,主要還是觀眾的錯。《我不是潘金蓮》說的其實是一個法盲誤打誤撞掐住官場命脈的故事,呵呵。
這個事情的起由,李雪蓮其實不佔理,她為了房子和生第二個孩子,和老公假離婚,結果給老公鑽了空子,變成真離婚。房子沒撈到孩子也流了,所以氣不過鬧到法院,要求法院判她和前老公假離婚,然後他們再結婚,然後再離婚。你妹的,真他媽糾結。法院判她敗訴其實沒有錯,她假離婚本來就存在著欺騙的行為,不應受到法律地保護。而且不管她主管意願上面怎麼去認為她和她前老公的離婚是真是假,反正離婚證是真的,在法律上就是事實。可面對這種李雪蓮這種法盲,你很難和她解釋清楚這一檔子事,而且她不止法盲,還是一個很軸的法盲,有一套自己辨識對錯是非的荒唐邏輯體系,於是上訪,然後縣長逃之夭夭,市長避之不及。這裡的確存在一些政府官員不作為的行為,但是又能怎麼作為呢?和她講事實擺道理其實都是雞同鴨講。其實她本來都已經死心了,問題出在她那個倒霉催的前老公身上,一句你是「潘金蓮」又徹底誘導了她軸勁大發的小宇宙,尼瑪的一口氣上北京,攔了首長的車子,然後首長震怒,縣長,市長,法院院長全部帽子耍飛。可好事還不算完,雪蓮妹子覺得事情的禍根-------他前老公還沒有受到制裁,於是又年復一年輕車熟路地跑北京,她這種已經有點類似於藝術行為的行為可算是坑苦了地方的官場,成了系市長,縣長,法院院長仕途攸關於一線的大事,然後我們就看到了一部當代的官場現形記。。。
我倒是覺得,把這個事情拓展到這麼不可收拾荒誕不堪的拐點就在於首長的表態。假設一下,如果李雪蓮要是在美國,就算她攔了美國總統的車又能怎樣?人家總統最多很禮貌地告訴她,這事不歸我管,你應該去找法院。如果低級的法院判你敗訴,你不服的話就向高一級的法院提起上訴,要解決這種民事婚姻財產糾紛,就走正規的法律程序。但是在電影裡面,首長一句話,領導意志代替了法律,領導命令超越了程序,如果說李雪蓮是一個法盲的話,首長的行為何嘗不是在踐踏司法?這就是天朝的怪現象:高官的意志永遠都可以越過司法程序在最短時間內最有效的解決問題,所以呢,這個社會和國家,到底是人治還是法治呢?其實,像李雪蓮這種現像,在我國是古來有之,翻開歷史的長卷,這類進京告御狀的事情可謂成出不窮,很多還被演繹成了小說戲劇,在民間源遠流長,頗入一般黎民百姓之心。這種越過司法程序的非正常的行為方式倒成為了一般小老百姓為了維護自己的權益不得以而為之但又的確可能行之有效的殺手鐧。其背後的根源其實是這個國家自上而下的法律意識的淡薄和法律制度的破殘-------都可以不受規矩地去行事達到自己的目的,哪又有誰願意真誠地信奉規矩遵守制度?沒有敬畏之心何談法律精神?不過是一些掩人耳目擺擺樣子的條文而已。
這個社會既然沒有光明正大的律法來整飭,自然會滋生無數的潛規則來把持。官場的潛規則就是大官壓小官,一級壓一級,下級所有工作的重心就在於讓上一級滿意。所以院長怕縣長,縣長怕市長,市長怕首長,而李雪蓮則攔首長車,無形中形成了一個生生相剋的連環套。
而在這個套裡面,真正事情的對錯到不重要了?李雪蓮本來不對,她要告就讓她告去嘛,但是那些官員怕上級的責難,怕丟帽,反過來到圍著她轉,有理的成了沒理的,沒理的成了有理的,其中的荒謬令人苦笑不得。李雪蓮是法盲,但也是單純的,她只是單純而執拗地要為自己找一個說法,結果無意之中,觸動了官場的潛規則,觸動了官員們那根敏感的神經,引發了這一場類似於多米諾骨牌倒塌式的官場大動蕩。而官場各色人等的表現,到沒有我們慣性思維中的醜陋和虛偽,只是很真實地體現了人在江湖的無奈和被官場文化體系扭曲的人變成工具的悲哀。這個事件中,其實沒有哪一個人是壞人是惡人,荒唐和悖謬的背後是制度和文化等太多令人深思的問題。
《我不是潘金蓮》是2016年度最佳法製片,作為一名曾經專門處理各種疑難雜案的司法工作人員,在看這部電影時心中時時處處都有觸動。
1、故事
「王岐山給我回過信,上海市長都見過我,指示要認真對待我的事情,你們這些貪官污吏居然敢敷衍我???」
當李雪蓮唾棄法院院長時,我的腦海里回憶起了曾經辦過的一個按鍵。
「上訪即正義」,這是當下的政治正確,殺人的賈敬龍,被粉飾成avenger,馮導這部反映真相的電影,註定不會討好。
司法是實現正義的機制,只有勝者才會承認,敗訴者只會認為,自己沒錯,錯的是司法,法院不能給一個說法,一些人就開始信訪。
「有時治癒,常常幫助,總是安慰」,這是特魯多醫生的墓志銘,也是中國信訪的寫照。
信訪「幾乎」不能解決問題,但信訪給了上訪者一個傾訴的空間,讓上訪者感到,自己是被重視的,如果碰到哪個「大官」親切接待,更能讓信訪者堅定走下去的信念。
到了最後,信訪最初的目的已不重要,信訪已成了一些人活下去的動力。
曾經接待過一個拆遷戶,在拿到補償款後上訴,又拿了一筆封口費,結果過了不久又上訪,他的要價越來越離譜,他說:「其實我也不是要錢,但是我這麼大年紀了,不上訪你說我幹嘛呢?」
「我熱愛上訪,上訪讓我快樂。」我彷彿挺到了他的內心話。
在這部電影里,李雪蓮找過院長,找過市場,找過首長,唯獨丟下了秦玉河,她真的想解決問題嗎?還是被「大人物」重視的感覺已足夠讓她滿足?
我們無從評說,但故事的最後,當秦玉河死亡時,她選擇了上吊自殺,這個耐人尋味的情節,卻多少反映了馮導的評價。
2、心機
上訪戶的故事是乏味的,我一直都以為只能用韓國片的套路,無限地放大矛盾,最後在結尾讓矛盾爆發,才能寫好這個故事,然而馮導以其獨特的智慧,用三點心機就把上訪戶的故事給講好了。
最大的心機——就是喜劇!
這是一部喜劇片,電影里的人不管做什麼事,只要加上一點笑料,就顯得不那麼討厭,於是電影里每一個「敏感」的情節,都伴隨著一個「搞笑」的橋段。
李雪蓮給王公道送禮,典型的「賤人」行為,卻因為那一連串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關係,顯得有些質樸;李雪蓮攔車喊冤,典型的「作死」行為,卻因為縣長撒了豆漿,讓人忘記了這是多麼危險;公安局當街「截訪」,磚頭李雪蓮就在「團結一致向前看」,讓人幾乎忘了公權力肆虐的危害。
馮導用一種中國式的智慧,將矛盾露出冰山一角,隨機就用花團錦簇讓你忘記,唯有心人能會心一笑——苦笑!
(加上了喜劇的元素,獨裁者都那麼可愛)
其次是心機——就是美學!
電影里范冰冰扮演李雪蓮楚楚動人,電影里故事發生的地點風景如畫,女主角的顏值和背景的風光,居然讓人有一種樂不思蜀的錯覺,這種錯覺消解了上訪的戾氣,也讓更多觀眾有心看下去。
而實際上,上訪戶幾乎沒幾個不是面目可憎的,長期的纏訪讓人心力憔悴,在鬥智斗勇中又生出一股橫戾之氣,許多人一個照面便覺煞氣逼人,比起同齡人來,外表往往都老十歲。
如果馮導不是選了范冰冰,而是本著寫實的原則選取演員,恐怕大多數人會覺得這是一部恐怖片吧。
而故事發生的背景也都給人一種空谷幽鳴的感覺,讓城市的囚徒有一種心曠神怡的嚮往,實際上越是大城市,越是中心的城市,才越有可能上訪,而馮導刻意地迴避了城市的鏡頭。
最後的心機——就是筆法!
春秋筆法,是一種關於選擇的藝術。這部電影無疑深得春秋筆法的精髓。
李雪蓮有很多面貌,但電影只表現了她的一面。上訪戶都是變臉高手,在面對公檢法機關時是一副模樣,在面對信訪局等政府機關時是一副模樣,自己私下裡又是一副模樣。
或許她平常也是溫婉的弱女子,也許是潑辣的店老闆,也許是虔誠的佛教徒,但電影里卻集中展現了她白蓮花的一面。
一朵白蓮花能夠將牛骨湯開上十幾年,甚至在北京也紮下根?
一朵白蓮花能夠提議假離婚來騙房子,甚至是為了生個二胎?
一朵白蓮花能夠堅持十年上訪不回頭,甚至還搞個金蟬脫殼?
在塑造人物時,馮導進行了選擇,在敘述故事時,馮導同樣進行了刪減。
十年生死兩茫茫
十年辛苦不尋常
十年之前,我不認識你,你不認識我
十年.....
電影講述了李雪蓮第一次上訪,講述了李雪蓮最後一次上訪,唯獨忽略了中間十年上訪,但偏偏這才本應當是這個完整故事的重心。
有一次地,馮導將冰山藏在了水下,但有心人看了還是一笑,苦笑。3、感慨
中國的故事,從來都不是為了消遣,而是為了說理,每一個故事的結尾,都會有一段升華的評論。
《我不是潘金蓮》借著劇中人物的嘴巴,發了一通感慨,但這段感慨,卻讓我感慨。
馬市長認為,對上級負責,而不對群眾負責,是李雪蓮悲劇的根源。
但馬市長自己不是非常對群眾負責嗎?他不是非常重視工作的方法嗎?
在這部片子里,實際上提供了三種選項:
A、對上級負責B、對群眾負責C、對法律負責
本片集中表現了A並批判了B,實際上本片想說的是,A和B都行不通,只有一直缺位的C才是正確的道路,因為只要我們依然對「人」負責,就無法杜絕這種李雪蓮這種人禍。
李雪蓮悲劇的根源在於她自己,但卻被體制給慣壞了,習慣了「會哭的孩子有奶喝」,她自由自在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當中,實際上對付李雪蓮這種人,最重要的就是當頭棒喝,讓她認清現實。
曾經辦過一個離婚的糾紛,女方以離婚要挾男方,結果被男方順勢離婚,女方慌了神,提起離婚後財產糾紛,但在訴訟中一再表示財產無所謂,只希望兩人能夠復婚,好好的就行。
在接待這位當事人的過程中,承辦人楊檢平時性格溫和,這次卻一再強調——
「今天我們只談案子,不談感情。」
「這個案子只關於錢,不要說你和男方的事。」
「你們已經離婚了,現在是談分錢的事。」
楊檢說著說著,女方嚎啕大哭起來,我看得十分不忍,但楊檢不依不饒,堅持己見。
我後面問楊檢:「何必搞得這麼僵呢?」
楊檢說:「這種人啊,就是不能給她希望,你不把說死了,她就不能接受現實。」
慈不掌兵,義不管財,社會治理不是見義勇為,不能做好好先生,沒有當惡人的決心,就辦不了任何好事。
(你年紀大了,你窮,你是弱者,那又怎樣???)
最近熱映的《#我不是潘金蓮#》,是同檔期口碑最拔群的華語佳作,馮小剛導演、劉震雲編劇、范冰冰主演,鐵三角果然是品質保障。自出道以來,范冰冰就一向以角色類型多變著稱,而《潘金蓮》又一次衝破了她的表演領域,讓人耳目一新。(群內請統一轉發這條謝謝!本條雙倍計價。轉發時請刪除括弧內文字)
這絕不是一部爛片,但它真把我噁心著了。
我可以接受主旋律電影,但我不能接受表面在諷刺官場醜態,實際上卻是在歌功頌德的片子。這跟春晚郝建打乒乓球那個小品有什麼區別?而且這部電影不但歌功頌德還相當程度地強化了上訪訪民的無理取鬧,和辦事人員的無可奈何。看完這部電影觀眾會下意識地聯想到現在的訪民,觀眾會想「現實中訪民也有不少無理取鬧的吧」,這雖然是一個簡單的想法,卻很有可能在未來對某個真正冤屈的訪民申冤造成阻礙。現在微博、知乎等平台被帶節奏已經很厲害了,我也不用說文化產業對輿論的影響作用了,大家都心知肚明。電影里的案子是一件小事,李雪蓮除了內心過不去這道坎之外並沒有多麼嚴重的損失,可現實中的訪民呢?多少是家破人亡、走投無路的?要知道電影里基層幹部一開始對待李雪蓮是那個態度,他們現實中對待真正有冤情的訪民就不是那個態度了嗎?現實中維穩的手法會更加溫柔更加人性化嗎?
影片一直在強調是一件小事,用「小」模糊了、荒誕化了背後真正的可怕之處。我還記得前一陣子的新聞,一個農村婦女追緝殺夫兇手十幾年,終於將兇手繩之以法。這背後的真正原因就是基層辦案人員不作為甚至包庇縱容,使受害者無處申冤,細思不寒而慄。
這部電影讓我感覺非常不適。正如明明讓范冰冰去演淳樸的農村婦女,鏡頭卻長時間強調她白皙的後背一樣。我看不出馮導的意欲何為。說當那啥立那啥有點過了,總之就是非常不適。更新:說是涉及政治敏感內容了,我嘗試刪下試試。
昨天晚上在公號上看到了 @李松蔚老師的推薦,說是一個能夠反應系統治療觀念的電影。(系統治療師家庭治療的一個流派,通過分析系統運作的方式,來制定干預措施。)剛剛去看了一遍,趁熱來答。有劇透。
1. 先要誇一遍XX總局。總局把這個電影過審,終於是明智了一把,也算幫了政府一個忙。多年以來,政府和群眾的關係,就跟電影里李雪蓮與政府的關係一樣,就是相互猜忌。政府面對群眾的質疑諱莫如深,群眾會因為政府的諱莫如深對政府更加充滿猜忌。猜忌的矛盾點就體現在上訪上。這回通過這個電影,多少把政府的無奈、委屈、初心和荒繆告訴觀眾。有利於政府放下高大上的包袱,群眾放下政府無所不能的期待,同時也放下了對政府黑暗的假設。事情變壞了,不一定是因為有壞人。
我曾去一個市政府機關做訪談,談到的信訪問題,跟電影里反應的一模一樣。也是法院判了,而且判決合法,但本人就是不服,不停上訪。然後政府各級官員也是做各種工作、圍追堵截、軟硬兼施。在上訪這件事上,不得不說,政府也有委屈無奈的地方。
2. 「合謀的基礎」。李雪蓮為了一件小事上訪十幾年,最開始想上訪,是李雪蓮覺得委屈。當政府介入以後,她的上訪就變成了整個系統運作的結果,是政府和她「合謀」的結果。這個合謀的基礎,是他們共同持有的假設:
政府必須維持高大上的形象,必須不能犯錯誤,必須解決每個人的問題,必須讓每個人都滿意,否則就是腐敗黑暗的、就不讓群眾信任,執政的合法性就有問題。
如果沒有這樣的假設,那李雪瑩可能跟美帝人民一樣,到白宮面前抗議抗議,過幾天就回家了。樹是從根里長出來的,但樹並不是根。如果沒有政府的緊張和介入,這件事也許不會持續這麼久。
3. 系統中,對對方的想像和猜疑,會誘發對方的行動,讓這些猜疑變成現實。博弈中的兩方會相互加強。你覺得對方會迫害你,最後對方真的會迫害你。就像李雪蓮認定政府的判決不公平,不斷上訪,結果誘發了真正的不公平:被關進了派出所,非法拘禁了。政府也是,李雪蓮上訪10年,明明是不想上訪了,院長和縣長覺得這是李雪瑩敷衍他們的借口,還讓她寫保證書,結果逼得李雪蓮又去上訪了。
情侶或夫妻之間也有這樣的情況:如果妻子懷疑丈夫不愛她,或者有離開她的想法,不管這個丈夫最開始怎麼想的,妻子可能會因為懷疑對丈夫有更多的監視和控制,做出更多讓丈夫反感的行為。
而這種控制行為本身就可能會讓丈夫想要離開她,從而讓這個信念成真。
4. 系統中,阻止行動的干預只會加強行動。還說剛剛那個情節。縣長問李雪蓮為什麼不想去上訪了,李雪蓮說牛不讓上訪。縣長讓寫一封保證書。李雪蓮說:牛不讓我上訪可以,你不讓我去上訪,那我就偏要去上訪了。本來不上訪是一件自然的事,心累了,不想去了。但你不讓我去,我不去,就變成了屈服於你了,這是我不願意的。因為這個多餘的舉動,「不上訪」的意義從原諒變成了屈服。為了表明不屈服的態度,我就只好去上訪了。
這樣的情況在夫妻吵架中也經常發生。想想如果吵架的時候,某一方本來氣都快消了,不想吵了。如果另一方忽然吼一句:別吵啦!對方剛平息的火氣估計還得起來,這句「別吵了」很快又會變成吵架的導火索。
5. 複雜系統都很脆弱,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都可能導致系統奔潰。所以如果要解決一個複雜問題,切忌疊加其他因素,不然系統奔潰的風險會成倍增加。其實讓暗戀李雪蓮已久的趙大頭去幫李雪蓮這事,本來是多贏的局面,可偏偏:(1)這個主意不是趙大頭自己想出來的,而是賈聰明想出來的。他還想乘此機會升值。(2)趙大頭不僅想抱得美人歸,還想乘機解決兒子的工作。這個複雜系統中,解決方案本身又帶來了其它不確定性,最後導致了奔潰。
如果不是廚子想著還要乘機解決兒子工作,這件事就解決了,他也能抱得女神歸了。
6. 小和大的關係。這是電影里張嘉譯主演的馬文彬市長一直在嘮叨的理論。一旦有了一個起點,有了對抗的雙方,有了相互加強的、會導致惡性循環的邏輯,除非有一方從對抗中撤離,或者放下對抗的姿態,否則問題會像螺旋一樣越變越大。
7. 其實這個問題的起點,也就是心裡的一點點委屈想要被看見。人們總覺得,心理的委屈並不重要。可有時候,它就是很重要。你能搞定抗洪搶險、經濟發展,還真不一定能搞定農村婦女的思想疙瘩。
人們總以為,農村婦女嘛,一點點委屈,多大的事情。其實這裡面也有輕蔑在。可就是這一點點委屈,你想忽略,它就非得通過把事情變大,來讓你看見。看看社會新聞,這麼多悲劇,究竟原因,其實哪來這麼多大奸大惡深仇大恨,很多惡性事件,起點也就是這麼一點小委屈。
人們總會想當然地覺得,自己早已理解了這個委屈,「沒什麼大不了」,所以就可以視而不見了。
誰也沒想到聽聽李雪蓮的委屈到底在哪裡,更不會有人想到,李雪蓮上訪是因為假離婚的時候,已經懷了孩子,因為離婚這件事,孩子沒了。大家想的都是解決問題,可有時候,人們需要的,卻是理解。
8. 解局:這個悲劇有沒有可能避免?我覺得還是有的。
(1)信訪工作不應該成為評價政府工作好壞的重點,而應當作群眾發泄情緒的正當渠道。
(2)引入系統外的第三方。其實電影里這個悲劇會發生,問題就在於李雪蓮很孤單,缺少能支持她的人。我不知道她父母去哪裡了,如果能有系統外的人,利益不相關的第三方,也許事情也會不一樣。什麼婦女救助組織,或者信譽度極高的、獨立於政府的社會慈善組織甚至宗教組織,或者哪怕是能夠協調關係的民間大媽,都可能阻止這個悲劇發生。
系統外的第三方還有一個作用,能夠提供第三方的視角。電影里趙大頭和李雪蓮那啥以後,問李雪蓮:「你是想跟愛人在一起,還是想跟仇人在一起?如果是去上訪,那就是跟仇人在一起。」這個心理工作做得太漂亮了。所以李雪蓮很快就聽了他的。唯一的缺陷,是他自己也在這系統里——他居然是受政府官員指使。所以哪怕他確實也暗戀雪蓮多年,一旦知道了他的位置,他的話就失效了。
清官難斷家務事,為什麼有時候夫妻爭吵要找一個家庭外的心理治療師?其作用也在從家庭系統之外,能夠提供一些新的視角,攪動這個系統朝不一樣的方向發展。
另外李雪蓮最後想去自殺,聽了果農范偉老師的一句話,居然就想通了。當果農老師說:「你如果實在要自殺,不如去隔壁果農家,算幫我一個忙,他跟我是競爭對手」時,李雪蓮可能就明白了,自己困擾了十年,事關生死的大事,可能在別人眼裡也就是關係到生意競爭的小事。這讓她從自己的視角中跳出來了想這件事。所以有時候,提供第三方視角,引導系統里的人,從別人的角度來看看這件事,常常會很有啟發。
(3)如果實在想不出好辦法,就什麼也別做,等著事情自然平息。在系統中,大部分解決問題的努力,就會變成問題本身。
9. 有人說,這個電影主要反應了政府腐敗昏庸無能。我跟他們看的不是一個電影。您是什麼都會往政府腐敗上想啊。
10. 最後想說,如果要改變系統中的某一方,比較好的方式,是要改變對他的期待。簡單說,不要把他想很壞,而要想「你是個好人」,並照此對他。你把他想得好,它就不好意思壞了。假設他能變成你期待的樣子,並照此行事,這是你調教對方最好的方式。
對總局如此,政府如此,對家庭中其他成員也是如此。馮小剛拍出了原著的諷刺,卻沒能把貫穿劉震雲多部作品的內核——人與人之間的孤離、不信任和不理解——完整地詮釋出來。導致這部作品只停留在不講理白蓮花版的《秋菊打官司》,沒能往深了去。
我在豆瓣打了三星,然後寫了這段短評。另外還有一些零碎的想法也都順道寫下來吧。
其實挺不錯的片子。我分兩次才看完,前一段沒看進去,第二次看的時候,尤其到了首長講話拍桌子的時候,入戲了,就一路看到了底。
這是部諷刺電影嘛,官話整得一套一套的,官場套路呈現得淋漓盡致,觀眾看了在心中大多會有個映射的形象,套上去都很符合。
影片還有難得精彩的群像表演,大鵬演的王公道,趙毅演的縣公安局長,趙立新演的史縣長,張嘉譯演的馬市長,都刻畫得很逼真。我個人尤其喜歡劉樺扮演的屠夫,「我弄你一次,要殺五個人?」還有張譯扮演的賈聰明,「我這個人啊,最大的一個缺點,就是特別不願意給領導添這個麻煩。」
整部電影的敘述方式,很有種鄉里街坊的閑話感,搭配以圓形構圖,觀影時會不由得產生旁觀窺視的心境,是一種有趣的體驗。
也許是劉震雲原著的底子深厚吧,馮導幾次改編拍攝他的作品都挺不錯。從《手機》到《一九四二》再到《我不是潘金蓮》,雖都有遭人詬病之處,但整體質量是過關的。
但不得不說,在這部片子上馮小剛只拍出了皮毛,單純講了個犟女子糾纏不清告狀十多年的事,順帶諷刺一把官僚之風,沒有鑿得更深。
劉震雲的小說是很愛講孤獨的,且並不是小資產階級情調的矯情式孤獨,而是從農村基層到城市中夾縫生存的人們身上,深耕不斷又蔓延不止的孤獨。
《手機》里的嚴守一和妻子面對面吃飯,一頓飯下來只有碗筷聲,沒有半句對話。
《一句頂一萬句》里的老太太臨終前憋紅了臉比劃半天,都沒能讓子孫搞懂她的手勢究竟是什麼意思。
《我不是潘金蓮》里的李雪蓮真的是聽了牛的話不想再告狀了,可就是沒人願意信她。
孤獨哇。孤獨不是我一個人找不著人說話,而是我找著人了,不知該說什麼;我說了什麼,你聽不懂;你聽懂了,但不相信。
這份人與人之間的孤立隔絕、不理解、不信任,貫穿於劉震雲的多部作品中,想必也是他一心要講給世人的話。可惜的是,也許馮小剛知道他想講什麼,但就是拍不出來。
另外這片子讓人跳戲的一點,就是范冰冰的妝容也忒精緻了點,哪像是開了十多年牛骨湯店的人嘛。
你瞅瞅李雪蓮:
你再瞅瞅李寶莉:
這細節,高下立判。
市長一開始說解決不了這個離婚的農村婦女的問題,是因為他們沒注意到一些「小的問題」,是政府在」小「上出了錯,但真的是這樣嗎?
李雪蓮本身就不佔理打不贏官司屬於正常,但是官司之後的一系列事情才是問題所在:從法院院長到縣長、市長都是以一個什麼態度在對待這件事情呢?他們是想切身處地幫她解決問題嗎?就算她離婚的事實改變不了,但他們是真的是在依法行事嗎?為什麼各級公務員都在想著「上面」如何如何,怕「上面」撞見她(即使她是錯的)。
因為對「上面」負責,不能讓「上面」怪罪下來才是他們的最大目標!
而「下面」的實際問題到底具體是怎麼樣的,才不會有人操這個閑心。
所以上級來檢查的時候把鬧事的人暫時拘留下來就顯得很正常了。至於鬧的究竟是什麼事,who care
後來市長說這件事他想清楚了,根本不是「小」出了問題,電影里他沉默了。我們卻也都知道他想說什麼——這根本就是「大」出的問題!就是這種只向上級負責的金字塔型的體制出了問題!
所以領導不喜歡的東西當然不能播!雖然沒有任何法令規定領導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
所以下級揣測領導可能會不喜歡的也不能播,久而久之,變成 辦事的覺得「上級可能認為有「領導可能會不喜歡的東西」存在的可能性的」就絕不能播!甚至是任何引起領導注意的東西都不能播(除了那些官方偉光正的),至於你行業的發展與未來。。。跟他有關係嗎?用他負責嗎?
在這種「大的問題」下,個人的意志與善惡根本無關緊要,就算你把李安任命為光腚總局局長也沒用。傾巢之下,焉有完卵。
摘自:中國在哪些方面還很落後? - 深白淺黑的回答 - 知乎
某些相關部門官僚主義到無法理解、哭笑不得、天怒人怨的地步。具體表現就是有些政策明明一改變或廢除很明顯就能給一個行業、領域帶來發展和繁榮,況且也看不出費心維繫這個東西對誰有什麼好處,但偏偏就是進入了一個官僚主義的怪圈:也不知道為什麼,反正就不讓你們好過。如何看待「廣電總局:未經審核手游不得上線」? - 手機遊戲
廣電總局是不是看不到群眾的意見? - 真人秀
廣電總局是否拖了中國影視行業的後腿? - 電影
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
作者:英明神武的貓(來自豆瓣)
來源:姑娘,請別把大好青春,浪費在人渣身上
請別把你的大好青春,浪費在人渣身上。
看完《我不是潘金蓮》,這句話就像一條彈幕一樣浮現在了我的腦海里。我為李雪蓮感到惋惜,多好的一個大美女,卻偏偏倒了血霉遇上了秦玉河這種超級大渣男,可惜啊可惜!遇上渣男自認倒霉就算了唄,偏偏又犯軸,要告他,告就告唄,可一告就是十年,十年吶,正好是從二十多歲的花樣年華,到三十多歲風霜漸漸爬上臉和頭髮。一個女人一輩子最好的年華,都浪費在了一個渣男身上。傻不傻啊?
傻,又讓人心痛。她那麼軸,她怎麼知道自己浪費十年去告狀是犯傻啊?她還以為那是在追求真理呢!
擱十七八歲的時候,我一定會更加感到可惜——可惜李雪蓮沒遇上我,如果遇上我,我一定會加倍疼她……很可惜的是,我現在已經沒那麼中二了,我明白了一個現實,像李雪蓮這麼漂亮的妹子,就算秦玉河不要她了,還有千千萬萬個趙大頭等著她的臨幸!
《我不是潘金蓮》的劇情其實很簡單:農村婦女李雪蓮為了多分套房子,於是與丈夫秦玉河假離婚,本來是假離婚,可是秦玉河卻在城裡跟別的女人好上了,假離婚成了真離婚。李雪蓮哪兒吃得了這種啞巴虧啊?直接上法院告秦玉河去,但法院堅持法律程序,判了真離婚。李雪蓮敗訴,更是不服,層層上訪,最後到北京攔下了一輛首長的車,首長大發雷霆,於是從市長到縣長到法院院長,撤了一大批官。繼任的官員都怕李雪蓮怕得要死,千方百計阻止她上訪。李雪蓮告了十年的狀,沒人阻止得了,但最後因為秦玉河死了,她才不告了。
看到這裡,你一定會問,那如果秦玉河不死呢?
不死,李雪蓮可能會把自己的一輩子都砸在這個人渣的身上,直到自己死了。想到這一層,你會替李雪蓮鬆一口氣,幸虧她前夫死得早啊,不然她的整個人生都要搭上,就更不值當了。
這就是馮小剛雞賊的地方,找了美貌的范冰冰來演李雪蓮這個角色,潑辣、執拗,本來她挺沒道理的,但是你還是忍不住有點同情她。畢竟那麼大一美女,被耽誤了十年青春,惋惜呀!你會忍不住感嘆,他媽的,小白菜都被豬給拱了。
范冰冰演李雪蓮,似乎還有點現實的契合點。那就是范冰冰在娛樂圈,也一直被冠以「公交車」的稱號。李雪蓮本來不想告狀了,她去找秦玉河問一句話,想讓他承認是假離婚,她就不告了。但是秦玉河卻說她結婚時候不是處女,他說:「我看你不是李雪蓮,你是潘金蓮」。
李雪蓮因為「潘金蓮」這個罵名又告了十年狀,直到秦玉河翹辮子。秦玉河無端地給李雪蓮扣「潘金蓮」的帽子,是不是影射到現實中范冰冰娛樂圈公交車的帽子呢?而李雪蓮洗脫「潘金蓮」的罵名,更讓人覺得,那幾乎不是李雪蓮一個人的事兒了。
和同事聊這部電影,她說:「看的時候真是心塞啊,居然發現,電影里沒有一個人是好人。連李雪蓮都不是!」
我笑:「這不就是說的是這個世界么?」
《我不是潘金蓮》里的每個人都是自私的。李雪蓮因為自己受了秦玉河的欺騙,即使並不佔理,卻還一層層告上去,堅持自己心裡的所謂公道;秦玉河的自私是為了自己的私慾,把假離婚當成了真離婚;而官員們的自私是,他們層層推諉,沒有人敢站出來給李雪蓮普及法律知識,告訴她她是錯的;老首長也是自私的,為了塑造人民公僕的形象,並不問誰對誰錯,就發了一頓脾氣,罷了一堆官員,那些被罷免的官員冤不冤啊,冤枉啊,他們中很多人跟李雪蓮連見都沒見上一面。
最後,李雪蓮知道秦玉河死了,自己「潘金蓮」的罵名一輩子都洗不掉了,於是她在果園裡上吊。范偉飾演的果農過來說:「人為什麼要在一棵樹上弔死呢?要死去老張家果園去死去,也算做件好事兒,為我幹掉一個競爭對手。」
李雪蓮先是愣住了,然後她突然笑了。彷彿一個念了一輩子佛的人看到佛光萬丈,於是瞬間開化了。
馮小剛對人性的揭穿,讓人渾身不舒服,卻又暢快淋漓。而對官場的辛辣諷刺,更是入木三分。一個並不佔理的上訪者,因為首長的一頓脾氣,摘掉了一堆官員的烏紗帽,而繼任者從市長到縣長,都圍著她轉,這多諷刺啊?大家都是那麼大的官,都沒有正經事兒可幹了么?每年都要圍著一個上訪戶做文章?
雖然並不同情李雪蓮,但是聽說秦玉河死訊時她那哇哇的一哭,卻還是令人心生憐憫。並不覺得她上訪是對的,只是覺得,你看,你在一個渣男身上白白浪費了十多年工夫有什麼用呢?他一死,你要的公道什麼的都得不到了。
李雪蓮本來可以有更好的人生的,她長得漂亮,生性潑辣,敢作敢為。一個秦玉河不要她,她還找不到個靠譜的男人么?一定找得到的。十多年,她不去告狀,好好經營著自己的生意和生活,找一個好男人嫁了,好好享受自己的青春和肉體,人生豈不是更美好?
但一手好牌,都被她打爛了,把最好的時光都花在了爛事兒上,所以做了很多烏龍事兒,得到的,也是一個爛結局。
是個人,都難免遇上幾個人渣的,與其把時間浪費在一個人渣身上,不如繞過他,前面總能遇上好人。但是你就一根筋地耗在人渣身上,那麼這一生,就只能糟心地過著了。就像你面前有一坨狗屎,你繞過去就有大好的風景,可是你偏要踩著狗屎過去,不是找晦氣么?
遇到事兒,問自己一句:「狗咬了你一口,你也去咬狗一口么?」
如果不想咬狗,那就繞過這事兒,去看更好的風景,邂逅更好的人。就
就像有姑娘問我,你說,我遇到渣男了怎麼辦啊?
我說,分手啊,不然留著過年啊!不要在人渣身上浪費一分一秒,這是做人的基本原則。政府以為她是小白菜,前夫說她是潘金蓮,她覺得自己是竇娥,就這樣十年連續告狀,像白娘子一樣成了精。
這個女人叫李雪蓮,她集合了中國文化中女性受壓迫的幻想,小白菜、潘金蓮、竇娥、白娘子在這十年靈魂附體,她不是一個人在告狀,她不是一個人。
大鵬扮演的法官和縣長說起李雪蓮案件棘手之處時的描述,引起了影院里的笑聲起伏,多少也道出了這出怪戲的中心矛盾。
馮小剛這回導演的新片《我不是潘金蓮》,約莫就記述了這麼一個農村婦女在精神錯亂與社會漏洞的雙重發酵下如何變成了一顆各眼見各形的燙手楊桃。文本上這種橫看成嶺側成峰的設定,又通過圓方兩種畫面的切換使用更加直接地具象化。「潘金蓮」和圓形畫面這兩個宣傳上的重點,沒有淪為內容與形式的噱頭,而的確是為了電影本身的表現力而做出的搭配嘗試。
就這個故事來說,我並不認為是在批判官場,因為整個事件就是刁民告刁狀,把自己作出來的鍋全部甩給了官員。於是冤不求頭,債不尋主,各種強行右拐上政府。
當劇中場景處於李雪蓮所在的村縣範圍內時,便是圓形畫面 ,一上訪到北京,畫面就方了。從此以後,只要一到北京開兩會,地方各級官員就方了。即使是靠農民問鼎天下的我黨,也有面對農民的無賴攤手無奈的時候。
圓形畫面,一方面將觀眾的視野收縮,聚焦於非常有限的畫面中,並儘力腦補畫外空間。一方面又將推到了更高的上帝視角,如同拿著望遠鏡般窺視著熟悉而又陌生的窮鄉僻壤,看著小刁民因為愚昧無知而怎樣地作,又為了作而閃現出狡詐與變通的天分。
這種畫面創意服務於故事內容的契合度,超出了預期,比之賈科長在《山河故人》里的畫幅比例遊戲肯定是要紮實得多。觀影起初的狹窄確有不適,但很快隨著敘事的推進而化於無形,甚至到了畫面轉方的時候,都有些後知後覺。這也得益於影片中第一個圓方轉場的驚艷,李雪蓮啟程上京,大巴進入隧道,黑暗的前方是一輪亮白的圓形出口,隨著大巴通過隧道,畫面圓潤地方了,頗有豁然開朗之意。
但劇中人一點都不開朗。李雪蓮其實是一個非常戾氣的美潑婦,堅持將自己的錯誤歸結到政府機關。而各級官員實質上沒有做錯什麼事情,他們也無法理解這個農村婦女為什麼就跟豬皮鰾,一樣粘上甩不掉。狹小的鄉村圓,森嚴的城市方,形成了荒唐滑稽的黑暗森林狀態。
李雪蓮第一回上京告狀,導致市縣級一批官員撤職。此後十年,人大一開,就上京告狀。電影的畫面轉回圓形後,便是十年後的現役官員為了阻止畫面再次變方而疲於奔命。十年間的條件反射,讓眾官員已經患上了逆向【狼來了】綜合征,以至於不小心把原本已經有些作累的李雪蓮的作勁又給煽惑了起來。
饒有意趣的是,圓形畫面在美學的角度上,有幾分像是古代的窗花、貼畫。而出於電影審美和現實因素的考量,《我不是潘金蓮》把農村的地點移到了南方婺源,拍得是清雅靈動,質樸恬靜,圓形構圖本身的局限,又加強了留白之意。一場刁民告刁狀,楞是勾勒成一幅了寫意的山水畫。
與此同時,《我不是潘金蓮》在台詞與動作中包袱抖擻,幽默程度依稀回到了《夜宴》前馮小剛電影時期的水準。一次次將官民間溝通不能的衝突,直接轉化為喜劇的錯位效果。再加上,范冰冰這一張明星臉。如此一來,就很好地隱去了暴戾之氣,也避免了一不小心把李雪蓮和整部電影弄得苦大仇深。
反倒是方形畫面中的京城場景,拍得充滿土氣和霧霾的顆粒感,市井之中人群茫然,擁擠嘈雜,廟堂之上秩序凜然,等級森嚴。
與其說《我是潘金蓮》是官場現形記,倒不如說只是一場官場寫生。這裡沒有青天老爺,也沒有亂臣賊子,沒有美化,也沒有妖魔化,每個人的確都更在意自己的好處,可是現實中絕大多數的從政為官,難道不是為了這些?換你就不是?
而且影片有一點做的不錯,就是把各級官員的層次等級表現了出來,首長、省長、市長、縣長、法院院長、公安局長……他們每個人為何能坐到各自的位子,大致能可從言行舉止之間推斷出一二。
【上訪】這個行為,在我們國家多少有點民間政治正確。無論信息傳遞的媒介如何變化,上訪者都總是在描述中被置於弱者、受害者,天然被同情者的位置,而政府官員必然就是奸佞昏庸,惡貫滿盈。從而由此衍生出了【皇帝微服私訪】這種情結,彷彿廟堂之上,非聖即魔。
所以古往今來的【攔轎子】故事中,民告官即是正義,似乎就是唯一的立意。特別如今,韓國電影愛黑政府的勁頭在國內被過分吹捧。而《我不是潘金蓮》的出現,某種程度上有著些可貴的啟發意義,它向我們展示了不黑政府也可以拍出有現實意義的電影。
馮小剛用幾分山清水秀的手段,去描述了一些醜惡。滿屏荒唐,卻不見辛酸淚,只有啼笑皆非。它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去看待這些狀告官員的老百姓。除了政府的心腸可能是壞的,還有可能是老百姓的腦袋是壞的,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這樣的切入,絕不只是單純的規避審查,尋求安全。現實中可不缺少這些情況。李雪蓮假離婚騙政府,因前夫與他人再婚,而反悔要求法院改判復婚。法院做出了正確的判決,結果被李雪蓮一路捅到了京城。
這其中的事態擴大,固然有各級官員的不以為然所致,但究其本質,始終還是一個文化素質低下,人品也不咋地,毫無法律契約意識的刁民潑婦在胡攪蠻纏。
整個過程中,她告狀的核心動力,就是前夫的一句【我看你是潘金蓮】。到後來,她是不是潘金蓮其實已經不重要,告狀已經成為生活慣性,不告狀都不知道幹什麼。她既不可能反省自己的過錯,更不可能接受已經鑄成的錯誤和浪費的時間這些沉沒成本。
現實中,恐怕不乏李雪蓮心態的上訪者,以及吃瓜群眾,將自己的無能歸結於社會,除了假裝義憤填膺已經不會過生活日子,為了罵政府而罵,全然無關任何公平道義。他們都是生活的逃兵,最終必將逃無可逃。當然,在電影中,為了和諧,用了【前夫出車禍身亡】這個機械降神化解了這場幾乎無法收場的鬧劇,隨後讓李雪蓮頓悟,重新開始了人生,給了她一個釋然的結局。
就像范偉扮演的果農,他救下了李雪蓮,只是希望她去競爭對手的果園上吊而已。大千世界,有些人沒有我們想像的壞和愚蠢,有些人也沒有我們想像的好和單純。這也包括馮小剛本人,《我不是潘金蓮》並非出類拔萃之作,但在形式與內容上所做的創新努力顯而易見,絕非混票房者所行之事。這是馮導自《天下無賊》之後最好笑的一部電影,但亦不是馮氏喜劇的回歸,而是去往一條新的道路。
儘管《我不是潘金蓮》不是一部帶矛頭的電影,即使帶矛頭也並非指向當局,但看著影片中生動的會議場面,辦公場景,大段關於官場的對白陳詞,就差把褲帶提到胳肢窩。我仍然一直在暗暗感嘆,馮小剛這是得吃了多少屎,才能換來拍這種電影的資源和許可權。
我也反感《非常勿擾》、《私人定製》,嘲笑《夜宴》、《唐山大地震》,覺得《老炮兒》有點莫名其妙,大家都在感動個什麼勁。但是《集結號》、《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蓮》這些吃力不討好的電影足以讓我接受他所有看似放棄治療的行為,甚至有些佩服。
這已經是2012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與《一九四二》之後,李安和馮小剛第二次在秋季檔相遇。我們當然更喜歡看到李安這樣在良好的體系中盡情發揮自己的才華,拍出只有李安能拍出來的電影,綻放華人之光。而在本土國度,馮小剛用人情利益的交易,種種看上去不光鮮的方式,拍出了一些只有馮小剛能拍得出來的電影。
人們盡可以討厭馮小剛在微博上的罵街,可以把他從長相討厭人品,但是這老頭是真的愛電影。要論對電影事業的堅忍與付出,我們這些只能在網上活動的傢伙是無論如何沒有資格去指點嘲諷。有情懷易,執行情懷不易,為了踐行情懷而肯吃屎,吃完屎還能記著情懷,真的難。
很慶幸這部關於婦女打官司的電影沒往女權的邪路上走,而是著力於更實在的社會人性層面。當然也是意料之中,否則馮導也太對不起他在中華一小撮田園女權癌心中直男癌大魔王的身份。
原文鏈接:歡迎關注我的電影公眾號【gbs8850】
《我不是潘金蓮》.寫意刁民,寫生官場。鄉圓城方,盡皆荒唐。
姑且不論馮小剛與王公子的嘴炮打的孰是孰非,對於《我不是潘金蓮》這樣的偏藝術類型的電影來說,這一場媒體輿論營銷戰打的真是漂亮極了。
雙方各執一詞,紛紛佔據了各大影視媒體的頭版頭條,一部藝術電影本身所引起的關注反而不如電影之外的輿論撕逼那麼精彩,而這也不是小鋼炮同志第一次站出來喊話:「不服來茬架」了。
小剛炮又一次開炮了!
當然,以上這些電影圈之外的事情對於吃瓜群眾來說,仍然不過是一場佔據娛樂頭條的八卦話題而已,一定要自詡高逼格的影迷對此事不屑一顧,認為不過是一場嘩眾取寵的低劣炒作秀行為。
「影迷的事兒,你們這些娛樂媒體懂么,那不是藝術!」哦,對,一定要跟藝術有關才TMD能叫影評,才可以配稱藝術探討,我不敢表示異議。
只是想到美國傳媒學家尼爾 · 波茲曼在《娛樂至死》里所寫的那樣:有兩種方法可以讓文化精神枯萎,一種是讓文化成為一個監獄,另一種就是把文化變成一場娛樂至死的舞台。我所恐懼的是,所謂的高雅文化對於娛樂文化的嘲諷,難道不正是一種自鳴得意的文化高尚論嗎?
這話看似有點扯遠了,但放在馮小剛的作品語系裡一樣有用和貼切。
拍了二十多年的賀歲喜劇,做了十多年中國最成功的商業導演,還不務正業的做了春晚總導演,又捎帶手拿了金馬影帝,已經快要60歲的馮小剛導演,老驥伏櫪決定要拍一部被評論界認可的藝術電影。
套用老友姜文的話「站著也要把錢拿了」,於是,就有了《我不是潘金蓮》。
壹
《我不是潘金蓮》是一部頗有野心的電影,同時也是馮小剛導演近幾年導演的最好的作品(上一部贏得口碑的是《集結號》)。在《我不是潘金蓮》里,導演馮小剛急於想要與過去自己的作品譜系劃清界限,讓這部作品從裡到外都透露著一股精明的算計。
這種算計體現在聰明的劇作故事,既不違反雷區,又能夠試圖去探討一下中國社會裡的潛在話題;聰明的拍法,玩了一把構圖和畫幅,讓攝影和美術變得極有韻味,又準確的拿捏了當代知識分子對待意識形態上的思考和批判;加上演員的表演都極為提氣,本片從賣相來看,已然非常成熟。
電影改編自劉震雲的同名小說,並由原著作者親自編劇改編,故事講述的是一出現代版的《官場現形記》,范冰冰飾演的李雪蓮本是一個農村婦女,為了多分一套房產而選擇與丈夫假離婚,卻不想丈夫卻真的再婚另娶他人,於是假的也就成了真的。李雪蓮成為了一個被丈夫污衊為「潘金蓮」的女人,為了證明「我不是潘金蓮」,李雪蓮開始了長達十多年的不斷上訴,並由此遇到了官場里的形形色色的人物。
從劇情來看,《潘金蓮》的故事難免會讓人想起張藝謀的《秋菊打官司》,然而兩者在所探討的內容上則有本質不同。秋菊所面對的只是電影里的村長,那是人情社會與法制社會之間的衝突矛盾;而李雪蓮則面對的是整個官僚階級的體制。
秋菊與李雪蓮
貳
當然,如果要論本片有什麼不足,那就還是從原著的改編環節,畢竟劉震雲的小說實在太難拍了。編劇劉震雲作為中國當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幾次與馮小剛的合作,都讓觀眾印象深刻。
從早期的電視劇《一地雞毛》里關於官場體制內的潛規則描寫,到《手機》里「手機」變成「手雷」的現代寓言,再到《一九四二》當中關於民族國民性上的反思。
《一地雞毛》里,馮小剛就聯手編劇劉震雲對中國官場進行了大膽的批判!
我們或許可以大體上總結為,當馮氏市井喜劇里那種嬉笑怒罵之間針砭現實的特質遭遇到中國當代最關注現實的作家劉震雲之後,發生了質變,這種質變不斷積累,從而形成了《我是潘金蓮》里的人情社會與官場規矩。
在本片當中,李雪蓮為求房子而選擇離婚,這本身就是欺瞞政府的行為,法院的判決並無過錯,但讓李雪蓮感到憤懣的是她對於「潘金蓮」這樣的稱呼的屈辱感,只因為婚前有過性行為,便因此遭到歧視,李雪蓮求的是一個清白。
只是在法制面前,李雪蓮無處說理,這是現代社會的基本規矩:法制大於人情。
然而諷刺的是,李雪蓮的上訪竟然讓一層一層的官員感到頭疼,並最終來到了北京。到了政治中心,見到了中央領導,這事情的性質也自然從民事糾紛發生了轉變,一個婦女的上訪讓當地的官僚紛紛下馬,本來沒有判錯的案子卻又成了錯的,真的卻又成了假的,蓋因中國社會裡那看不見的潛在規矩:體制大於法制。
叄
影片里那些官員的名字則更加直白的表露了小說作者劉震雲作為知識分子對於官僚階級的諷刺:法院院長王公道與荀正一(因為忘公道,所以尋正義);庭長賈聰明(假聰明),縣長史惟閔(為民)、省長儲敬璉(敬廉)等等,這些人名都在說官僚們的醜態。
李雪蓮的上訪牽涉出的實際上是一出官僚階層的眾生相
影片通過這種荒誕諷刺的故事來剖析中國社會的另一面——官場社會。導演馮小剛用了大量的鏡頭來展現官僚體制內的官員狀態,從飯桌上的潛規則,到人代會上關於發言的時間限制要求,再到官僚主義內部的層層推諉,都進行了細緻入微的刻畫。
只是或許囿於審查而從劇本改編的時候便進行了自我閹割,所以原著小說里結尾「用荒誕戰勝荒誕」的荒謬諷刺在電影里並未深入展開。
不過就算如此,本片能夠過審一樣值得欣慰,或許真如導演馮小剛所說「廣電的領導也是在承擔著風險的」。
值得一提的是,官場題材電影,在大陸並不少見。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第五代導演黃建新便曾拍攝了系列現實題材的官場諷刺電影,諸如《黑炮事件》《背靠背,臉對臉》《站直啰,別趴下》等等,在這些電影里,導演黃建新對中國的官僚體質進行了辛辣諷刺,影片所帶有的深刻批判性放在現代只怕很難過審。
《背靠背,臉對臉》
有趣的是,黃建新導演作為八十年代抨擊官僚體質最厲害的先鋒導演,如今卻成了中影集團的高管,可以說是華語電影圈最大的官僚了,在《我是潘金蓮》里他客串的省長身份與他本人非常契合。
肆
作為影片推動故事發展的主角李雪蓮,則是一個非典型的農村婦女,北方話說「軸」,認死理,眾多官員勸她不要再去上訪告狀,她都不聽,卻因為自己養的牛而放棄了上訪,然而沒想到的是這種說法卻被那些官僚以為是在罵自己。這就是社會的現實,官與民之間的俯仰關係,一件很小的事情被無限放大。於是才有了「一顆小小的芝麻長成了西瓜,一隻螞蟻卻最終咬死了大象」。
法院院長王公道曾評價李雪蓮:
官員覺得她像小白菜;她認為自己是竇娥;經過多年的告狀,已經修鍊成了白素貞——再加上前夫說她是潘金蓮,李雪蓮的身上,足足活著四個大名鼎鼎的中國古代女性。
這些角色「單拎出來一個都不好對付,難纏的人纏在一起,都變成三頭六臂了」。
我想客觀評價一下范冰冰的表演,無疑在本片中是非常出色的,有評論稱這是范爺轉型突破之作,我覺得這有些過譽。
當然,這或許是源自我們都習慣性的去忽視了范冰冰本身仍然是個演員。只是在她的身上,「范爺」這個角色要大於「演員」這個角色本身,這對於演員來說多少算是一種尷尬。
只要回顧一下范爺的作品,從她在和李玉合作的《蘋果》當中便早已證明了自己的演技,所以在《潘金蓮》里並非突破,只是盡了一個演員的本分而已。
伍
最後,我們來談一下影片最重要的形式表達,所使用的畫幅變化。實際上電影用了三種畫幅,李雪蓮上訪的過程里,用的是圓形畫幅,大部分鏡頭都選擇了固定機位的中遠景;而到了北京,畫幅展開變成了方形,整個畫面變得充實;而影片的中間和結尾的少數鏡頭則使用了全畫幅,場景更加豐富,人物與身後的環境顯得更加飽滿。
這種畫幅上的嘗試在藝術電影里並不少見,曾在戛納備受好評的《媽咪》便採用了方形畫幅,而賈樟柯《山河故人》里則先後用了三種畫幅來表達時代的變遷。《潘金蓮》里馮小剛則採用了更加大膽的圓形畫幅,圓形畫幅的好處在於給人一種視角固定近似於「窺視」的感覺,觀眾借用導演的鏡頭來窺視官場社會的百態。
《潘金蓮》的故事是荒誕卻又透著寫實的,李雪蓮的上訪、喝茶、告狀都是無比寫實的段落,但導演馮小剛利用精心設計的構圖和機位,加上借鑒中國山水畫的寫意方式用圓形畫幅相融合,完成了寫實與寫意之間的反差,給人極大的新鮮感。
電影中出現了大量李雪蓮行走的畫面,運動跟拍加上密集的鼓點配樂,營造出一種人物狀態焦灼不安的感覺。僅從圓形畫幅的使用上來說,本片無疑是非常有創造性的。
當然,畫幅的使用畢竟是要為電影的主題而服務的,比如李雪蓮上訪,鏡頭採用中景,圓型畫幅非常適合,然而在影片中一旦出現遠景鏡頭,則這種非常規比例的畫幅很難凸顯畫面的視覺重心,給人很不舒服的感覺,這種觀感尤其在方形畫幅當中尤為明顯。
關於這種藝術形式上的嘗試好壞暫且不提,單說國內影院為了把畫面拉滿屏幕而對畫面進行了惡意裁剪,譬如筆者去看的一場,居然連字幕都被裁掉了一半。筆者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揣度:大陸藝術電影遲早被你們這些無良影院給毀在手裡!
分享一個微小的公眾號【迷影映畫】(ID:miying1994)
我的其他回答:
如何評價日本喪屍電影《請叫我英雄》? - 搬磚俠BZMAN 的回答 - 知乎
怎樣評價韓國電影《釜山行》? - 搬磚俠BZMAN 的回答
如何評價韓國電影《小姐》? - 搬磚俠BZMAN 的回答
如何評價電影《驢得水》? - 搬磚俠BZMAN 的回答
優點:在2016年,國產電影能做到「清楚明白地講完了一個情節曲折但大體合理的故事」,就能給及格。敢於冒著這麼大的直接被腫菊槍斃的風險拍出來,怎麼也得鼓勵分加十分。於是,這電影怎麼著也70分起評了。還能否更高,看個人喜好吧。
說到優點,這裡不得不帶一句腫菊:這樣的影片能過審,在這事兒上,腫菊也算及格了-雖然他們根本就不該進考場。
缺點:節奏略慢,特別是前面部分,堪稱拖沓;最後北京站的部分比較雞肋;方言很詭異;片尾張嘉譯那套陳述太腫菊,但考慮到腫菊的客觀存在,可以忽略不計;相比幾個配角,范冰冰的演技。。。但考慮到范也算是中國電影圈屈指可數的起碼有意願當「好演員」而不只是「紅明星」的演員,個人表示最大程度的寬容。
最終建議:在這個平庸的年代,值得買票一看。
以上是有關電影
----------------------------------
以下是純扯淡
這片兒明說了兩個現象,暗示了一個現象,附贈了一些小花絮。
明說的現象一:農耕皇權時代風格的單向垂直官場結構之固有弊病。
明說的現象二:行政、執法、司法、立法無實質權責平行分離。
暗示的現象:有什麼樣的人民,就有什麼樣的文化;有什麼樣的文化,就有什麼樣的下層建築;有什麼樣的下層建築,就有什麼樣的上層建築。
小花絮:處女情結,獨生子女政策,婚姻與住房的連帶關係,「只要睡爽了,強姦都不是事兒」的直男癌思想。
所謂最為「理想」的情況,大家都能想到:
女主表示自己不是處女,前夫表示「干我屁事兒?」
女主表示「老娘爽了你也是強姦」,郭濤卒
-----這有關兩性意識形態
女主表示自己還想再生一個,前夫表示「現在整么?」
女主表示想在縣城弄套房,男主表示單位不給分房,只能自己買
-----這有關國情
而更重要的是:
女主訴訟,法院正確判決後,女主告縣官,小官表示「這事兒歸法院管,我無權管」
女主告市官,市官表示「這事兒歸法院管,我無權管,縣官我也無權管,縣官也無權管」
女主告省官,省官表示「這事兒歸法院管,我無權管,市官縣官我也無權管,他們也無權管」
女主告首長,首長表示「這事兒歸法院管,我無權管,省官市官縣官我也無權管,他們也無權管」
女主繼續上訴,上級法院維持原判
女主不服繼續上述至高院,高院表示這種事兒我們不管,下級法院判決就是終判
-----這有關。。。哎,這次腫菊真的及格了
而最為重要的是:
女主走投無路,搞了個大新聞,被全國媒體/自媒體/朋友圈傳了個遍,全國吃瓜群眾普遍表示法院判得對,行政不背鍋,女主是煞筆,鑒定完畢。
-----這有關全民文化意識形態
顯然,我朝「現實」離「理想」相差甚遠 - 這裡的「理想」為何要加引號?
回想一下劇情,縣、市、省級官員其實還算是比較和諧。如果不是那「首長」傻逼兮兮地刷了個存在感,這屁事兒其實也就到此為止了。也正是因為那「首長」傻逼兮兮地刷了個存在感,才有了全劇完整的荒誕。
而那「首長」存在感刷得非常主旋律,非常新聞聯播,細思恐極。。。突然猶豫是否還要給腫菊打及格分-他們可能並不是長進了,而是真的蠢!
陡然你就會發現,全劇中風格最為格格不入的一幕,片尾張嘉譯在人代會後對縣長的表述,彷彿是為了讓腫菊開恩而強加的一段主旋律滿滿的戲,才是全劇中最為諷刺的一段 -- 他說的表層邏輯沒錯兒,但底層邏輯徹底錯,但不管錯或沒錯,總之都沒有任何卵用。
但是!這很符合國情。。。哦不對,這很符合民意。
(雖然在知乎上,我們很難相信這就是民意。正如美國的大城市左派民眾,很難相信這新總統居然是美國的民意一樣。他們時常會遺忘,自己只是生活在圍繞美國幾個點狀大城市的美好理想的泡泡中;正如我們也會時常遺忘,中國的近14億人裡面,至少再至少,也有起碼十億人,跟我們哪兒哪兒都很不一樣。總之我個人堅信,今天的中國,還有多達N個億的民眾,會真心地認為,「如果中國各級官員都能像那個首長一樣就好了」(無奈地笑。。。)
有朋友問過我,為啥成天關心美國的政治,卻不對我朝政治表現出任何熱衷。一方面呢,目前確實美國政治跟我切身利益關係大得多,但更重要的是,我朝政治目前是一個「無解」的局,且長期會是一個「無解」的局 -- 批評誰都沒啥本質作用,改變誰也都沒啥本質作用,也沒有什麼人群真的應該被批評,也沒人能確定該怎麼改變 -- 如果有解,那也只有一個:按照英國式的保守主義邏輯,一直微調演化就好了,看能演化成什麼樣子。或者說,這也並非只是英國的邏輯,也算是我朝的原生邏輯:摸著石頭過河/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大體文明的現代,政治永遠都是文化上面長出的草。文化根基沒有變,任何形式的政治革命,都是瞎胡鬧。但文化根基怎麼變?鬼曉得。甚至是否需要變,是否可能真的改變,也都是鬼曉得。
上周五和領導一起看《我不是潘金蓮》。
看完之後領導不斷的在我耳邊臭屁。
「評分絕對不會低」
「怎麼說也是馮小剛拍出來的啊」
「第一部敢這麼諷刺官員的電影」
吧啦吧啦說了一大堆。
當時我就心想,哼哼~等著吧,咱們周一見分曉。
當今天腹黑君打開豆瓣看到評分的時候。
豆瓣在三萬六千多人的參與下給出了7.0分的成績。
哈哈哈~這臉打的啪啪的。
我都替他疼,怪不得早晨見了我很不自然的樣子。
來呀,快活啊,繼續跟我吧啦吧啦啊。
好,咱們不開玩笑了。
————我是正經的分割線————
其實說心裡話,儘管豆瓣評分不是很高。
但是我還是很看好這部片子的。
我看好這部片子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在於本片的導演——馮小剛。
記得以前馮小剛在參加某個綜藝節目的時候說過:
以前拍喜劇拍商業片是為了賺錢,現在錢賺夠了,我想拍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
抱著這樣的想法,他在今年送出了這部《我不是潘金蓮》。
這部片子的上映可謂是一波三折。
最開始《我不是潘金蓮》定在9月30號在國內上映,但是9月18號的時候網上流傳出了可能會推遲檔期上映的消息。
9月19號,影片片方發布聲明稱將推遲到11月18日上映。
這裡面的原由,我不說,大家都心知肚明。
好不容易上映了,馮小剛又和萬達的王氏父子撕了起來。
電影上映當天,馮小剛微博上洋洋洒洒一篇長文直指萬達董事長王健林。
用諷刺的口吻斥責王健林搞壟斷:「10.9%的排片,反映貴集團10.9%的胸懷;這種小胸懷,反映了小格局;而這種小格局,是不能成就王主席宏偉藍圖的。」
之後,萬達集團的少東家王思聰在微博予以回擊。
從最初的馮小剛撕逼王健林,到後來直接拉進來萬達和華誼兩家大公司。
這裡邊的事情不是腹黑君能夠一言半語說的清的。
想了解的朋友自行百度,腹黑君在這裡就不多費口舌了。
提到《我不是潘金蓮》這部電影,除了導演馮小剛,還有一個人不得不提。
那就是本片的編劇——劉震雲。
《我不是潘金蓮》就是根據劉震雲的同名小說改編的。
這已經不是兩人的第一次合作了。
2012年的《一九四二》、2003年的《手機》都是兩人共同努力下拍出來的影片。
(圖為《一九四二》、《手機》海報)
這次的《我不是潘金蓮》,早已磨合好的兩人第三次聯手顯得駕輕就熟。
劉震雲的劇本無疑是水平很高的,馮小剛的掌控能力也毋庸置疑。
好的編劇加上好的導演必將造就出一部好的電影。
在這裡提一下11月4日上映的一部電影《一句頂一萬句》。
編劇同樣是劉震雲,而導演則是他的女兒劉雨霖。
電影上映之後,反響平平。
截止到今天,累計票房2062萬。
甚至有的網友評論:
有點對不起她爹這麼出色的小說。
確實,《一句頂一萬句》的視聽語言顯得有些平庸而且故事略顯老套。
當然,作為劉雨霖的第一部長片電影我們還是要給予鼓勵的。
前段時間在看完《一句頂一萬句》之後我就在想,如果是馮小剛來拍這部片子。
效果究竟會怎樣呢······
我在這裡沒有貶低劉雨霖的意思,也沒有抬高馮小剛的意思。
11月18日當天,我是眼睜睜的看著《我不是潘金蓮》的豆瓣評分從7.5掉到7.1又上升到7.3。
今天維持在了7.0分。相信我,這個分數還會有變動。
最開始看到預告片的時候我是滿心期待的。
因為這應該是有史以來第一部敢這麼明目張胆的描寫中國官場的片子。
其實在之前,很多的中國導演也在蠢蠢欲動,試探性的想要越過廣電總局這道防線,但是大部分人都被一巴掌抽了回去。
這次馮小剛雖然過去了,但是過去的並不舒服。
畢竟經過雷區就會顯得畏手畏腳。
改檔肯定就是對影片做了些許改動。
很多看完這部片子的人都在罵官員的無能,世風日下。
其實很多人忽略了一點,就是本片的主角李雪蓮身上的無知與蠻不講理。
李雪蓮告狀的原因在片頭交待是因為她丈夫的單位只給單身的員工分一套房子(片尾會交待另有原因)。
兩人假離婚之後,他的丈夫成功的分得了一套房子,結果卻和另外一個女人結婚了。
李雪蓮氣不過,於是開始了她的告狀之旅。
首先找到了當地的法院法官王公道並送給了他一桶酒和一掛臘肉。
法院按照正常程序走,王公道的判決非常正確,因為兩人假離婚的證據就是不足。
李雪蓮呢?得知自己敗訴了之後就認為王公道偏袒另一方。
下著大雨去攔截法院院長荀正一的車子,僅憑著自己的判斷就污衊王公道貪贓枉法收受賄賂,而收受的賄賂僅僅是她主動放在桌子上的酒和臘肉。
片子中最精彩的點也是在這裡,李雪蓮撒潑打混的時候。
喝的酩酊大醉的小哥告訴他想要舉報那就去檢察院,很多朋友都說:就會踢皮球把責任踢走。
其實小哥說的是最正確的解決方案,因為檢察院就是負責監督法律。
小哥指著她的鼻子罵她法盲,真是一點都不冤。
但是李雪蓮並沒有按照小哥說的去檢察院,她還是按照自己認定的那套來,一層一層往上告。
最後都沒有結果,出不了這口氣的李雪蓮去找前夫討個說法。
而前夫告訴她:我之所以不跟你再結婚,是因為你在結婚之前就失了身子,你叫李雪蓮,我看你是潘金蓮。
李雪蓮聽到之後更是火冒三丈以至於起了殺心。
直接磨好刀去找了賣肉的老胡。
老胡暗戀的李雪蓮多年,當得知她想要讓自己幫忙殺人的時候。
老胡說:如果能幹那事,就是殺人也成。
這意思就是說,李雪蓮已經答應了他如果幫忙了就和他上床。
前夫罵自己是潘金蓮就受不了了想要殺了他,而為了殺他不惜出賣自己的肉體。
對不起,這個邏輯恕腹黑君無法理解。
網上有的朋友說,《我不是潘金蓮》是一部赤裸裸的官場現形記。
李雪蓮從法官往上一級一級的告,法院院長、縣長、市長、省長。
每個階級的官員都用不同的方法打發走了她,官員是不為老百姓辦事?
我只能說,如果一個省長連一件小小的離婚案都要管理的話,那他早晚得累死。
這是一部極度荒誕的電影,為什麼?
因為從始至終,錯的都是李雪蓮一個人,官場上的各個官員無時無刻都處在一個十分被動的局面上。
我在去看這部片子的路上還一直在想,馮小剛會怎樣刻畫官員的貪污腐敗。
然而看完之後,印象最深的卻是李雪蓮這個角色。
最後,來說說這次採用的方圓畫幅。
開始一直是圓的,在李雪蓮進京告狀的路上經過了一個隧道,出來之後畫幅就變成方的了。
變成方形之後,北京到了,從北京回來之後,畫幅又變成了圓形。
關於這次採用的方圓畫幅和畫幅之間的變換。
怎麼說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覺得這種畫幅呈現的效果不錯,給人一種別樣的美感。
但是有的朋友並不是能接受,覺得採用這種畫幅是在故意炫技,完全沒有必要。
想要看方圓畫幅究竟是什麼效果的朋友,還是自己去親自體驗一下吧。
本文首發於腹黑電影(公眾號:fhmovie)
微信關注腹黑電影,看更多精彩影視評論
這部電影在知乎獲得這樣的不算高的評價,是讓我很吃驚的。
據說這個電影一開始票房火爆,隨後票房就開始陷入低沉和下墜,也值得認真地研究。
中國電影觀眾到底是一群什麼樣的觀眾?
在我看來,這部電影是馮小剛導演近年來的一部力作,其實算是讓他找到了某種『尊嚴』的電影。實際上,一個導演最大最爽的成就,就是一種可以自我肯定的尊嚴感。一切由外部帶來的讚譽和尊嚴,都是虛妄的,只有內心深處自己給自己的尊嚴感,才是靠得住的。
因為這部電影,馮導演也許不用再計較於觀眾對他自己的臧否,因為這部電影是完全拿得出手的,也是他自己相當滿意的。
從故事,鏡頭語言,電影空間結構,場面調度,表演,都達到了馮導演以前不曾達到的高度。這一切也許不是可以努力的結果,也許真的就是妙手偶得,但做到了就是做到了。
別的不說,但說張嘉譯、于和偉、張奕、大鵬的表演,基本是中國近階段最好的男演員表演了。
從畫面風格上看,馮導演的電影語言更偏向於純粹的電影思路而不是以前的文學思路為主,電影思路為輔的狀態,即鏡頭語言本身成為講故事的一個重要手段,並且這種鏡頭語言本身是能在找到傳承與突破的,並不是憑空出現。
另外,電影本身在故事架構和流程上,更接近於經過精心設計的『文人敘事』。以前他的電影,應該是是一種『說書人敘事』架構,簡單,粗暴,直接,管用。現在,更多地用了迂迴,曲折,象徵,賦比興和隱喻的手法來說事情。儘管並非到處都是,但是確實是能夠看見痕迹的。
最後,我在這部電影裡面看出一個端倪,即『現實主義』是中國電影的根基。現在國產電影的『真空化』-- @magasa老師語--完全是在徹底地敗壞電影敘事本身。從隨處可見的電影海報上看,所有的故事都好像發生在真空之中,與現實世界基本毫無聯繫,只是為了表達一種大家對電視廣告和朋友圈中生活的一種夢想。
這種真空化,不是不可以,而是來得太早,因為我們的文學,敘事能力,電影工業,審美,都沒有做好準備。
聊電影就好好聊電影,我發現知乎電影話題真聊電影的人不多,主要還是想聊別的。因為不會聊,也聊不好。但是,這是好事。這說明中國進入主流文化審美脫精英化的階段了,主流審美的標準掌握在大多數中低收入人群手中,而不是精英手中。
但,實際上,精英根本不帶別人玩。
但是偏偏有評論說,李雪蓮不對!電影對李雪蓮過於美化,李雪蓮很不好,我只能說沒看懂。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