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觀眾多為傻 X」這個說法有什麼問題?
中國電影為什麼沒法看? - 電影產業
觀眾是傻逼。
觀眾是最聰明的。
這兩句話同時成立。
你當觀眾是傻逼的時候,她就聰明無比,用手裡的購票權告訴你,你才是傻逼。
當你謹小慎微,以為自己是傻逼的時候,觀眾就用最無腦的方式告訴你,他們有多傻,你被告知,你有多懂市場,多懂營銷,連你自己都想不到。
中國電影觀眾基本不是在看電影,是在看熱鬧。那裡熱鬧,那裡就人多。那個電影熱鬧,是話題,是街頭巷尾的談資,那個電影就火。
和電影好壞真沒關係,
和傻逼不傻逼也沒關係。
什麼電影賣座?只有兩種。
好萊塢超級巨制,觀眾常年被熏陶出來了,知道好萊塢大型商業電影是品質保證,有棗沒棗,先打三杆子總沒錯。
國產解壓/話題電影,一年到頭,鬱悶到死,我去電影院要的是消遣和釋放,僅此而已。
快樂和莊嚴
——法國影人談中國人
作者:金庸
前天中午一位朋友請吃飯,座上有法國的電影製片人亞歷山大·慕努舒金(A.Mnaushkine)先生、法國電影協會的代表加勞(P.Caurou)先生等人。他們剛從北京參加了法國電影周,要經過香港回國去。
慕努舒金身材高高的,很有藝術家風度。加勞給人的印象則是十分的幹練與誠懇,他們首先談到的就是這裡許多右派報紙歪曲報道了他們的談話,慕努舒金說:「中國給我的招待好極了,真是說不出的感謝。」接連不斷的宴會與參觀不必說了,他特別舉了一個特有的例子:他申請到中國去,為了簡化手續,我國外交機關通知他,只要把姓名和護照號碼打個電報去就是了,用不到護照簽證、用不到照片、更用不到打指模(像美國移民局所規定的那樣),這種對外國客人的絕對信任與尊重,使他們非常滿意。
慕努舒金說:「中國很美,但中國人尤其動人。」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國人的快樂與內心感到的尊嚴,使人不自禁地分享到這份愉快和穩定的感覺。他覺得,中國人對自己的國家、文化和將來的生活,充滿了強烈的信心,然而一點沒有囂張和浮誇。他說來香港之前的一夭,曾有一次印象極深刻的經驗:他到廣州中山公園去散步,見到每一個人都是那麼寧靜和安詳,這在歐美任何大都市中都是見不到的。他到過四五個其他的新民主主義國家,他覺得最快樂的似乎是中國人,他說這決不是對中國人客氣的恭維,他在捷克、民主德國等國家也曾直率他說過。加勞說,這大概因為在捷克、德國這些國家,人民從前的生活程度就很高,與英法差不多,革命後的改進不像中國那麼驚人地顯著。慕努舒金說得不錯,他一九二一年到中國時,看到的情形與今日中國真是不可同日而語。
加勞今年二月間到過北京,這次是第二次去。他說,他今年春天見到的印象大好,只怕自己個人有偏見而看錯了,但這次有兩位朋友在一起,大家意見一致,他才相信事實的確是這樣。
慕努舒金先生是《勇士的奇遇》(港譯《肉陣飛龍》)《傾國傾城慾海花》、《四海一心》等片的製片人,他談到中國電影時說,他剛到香港時發表的意見,被某些記者先生們作了錯誤的引述,不過他們不了解電影的專門技術,誤解也是難怪。接著他在技術上作了分析,他說得很但白,很誠懇,他認為中國電影在技術上有兩個缺點。第一是錄音,只做到清晰而沒有氣氛。在《四海一心》中,共有九百五十種聲音,用以表示環境的氣息,但在一般中國電影中,主要只聽到演員們在麥克風前講話。
這一點我想他說得不錯。他說的第二個缺點是關於蒙太奇的,他認為中國電影對剪接不夠注意。《勇士的奇遇》一共有一千二百五十個鏡頭,有些鏡頭只有五十厘米長,但中國電影的鏡頭一般拖得很長。我們對他說,在藝術上,鏡頭的短促的確容易造成蒙大奇的效果,但中國電影的主要觀眾是農民,他們極大多數是以前從來沒有看過電影的,電影手法的過分花俏和複雜會使他們感到困難。他想了一下,認為在社會意義上,這點確是也應當考慮到的。
這是一次很愉快的談話,大家交換了意見,還談到將來合作的計劃,有人向石慧開玩笑說:「怎麼他老是說夏夢,不說石慧呢?」大家都笑了,因為在法文中表示「動人、可愛」等意思的Charmant,聲音就像在叫「夏夢」,凡位法國先生在談話中大讚中國與中國人,所以不斷聽到「夏夢、夏夢」之聲。
-
短短千字出頭,有可細品之處,有可吐槽之處,有可八卦之處。金庸信筆,都是話題。在國內熒幕數突破2萬塊之後,電影行業可以自稱已經初具規模了。從影院建設的角度來講,一線及發達二線城市已經沒有多少市場空間,三四線城市的主流商圈也已被開發,剩下的工作就是影院的更新換代以及三四線城市的進一步開發。然而,大同小異的多廳影院建立起來之後,各地的消費習慣以及觀眾特徵其實存在明顯的差異,對於電影宣傳營銷的從業者來說,把握住不同地域消費者的特點,就能在更節約成本的情況下更精準得去傳播信息。
圖1.2013年TOP10省份票房匯總圖
觀眾的消費習慣
通過我們對4243名被試者(主要為80、90後)的調查統計分析可知,潛在觀影群體同時也是音樂、網友、動漫、體育等的愛好者,這些標籤加在一起,構成了潛在電影觀眾群體的肖像。這一群體顯然更關注電影的娛樂屬性,他們把電影作為社交活動的一部分以及與朋友之間聊天的話題,所以一些教育意義深刻的電影往往口碑很好但票房難以達到預期。從城市的角度來講,一線城市的觀眾已經開始形成自我細分,每一類型的電影都有自己的細分群體,許多消費者已不再盲目追逐大製作和3D,甚至出現了一些抵制情緒。而尚處市場培育期的二三線城市的觀眾還是較看重影片的主創陣容,對於3D電影興趣依然濃烈,但對於英文原版有天然的抵觸。另外,各地區由於生活方式的不同消費電影的黃金時間也不同,大型城市不同城區的黃金時間也不同,例如北京望京地區影院的客流高峰時間明顯比其他地區要錯後,而一些小城市影院的黃金時間是下午三點左右,傍晚之後反而人流稀少。綜上所述,不同地區不同商圈的潛在觀影群體都有自身的消費特徵,無論是影院管理人員還是宣發從業者都要考慮影片與觀影群體的契合點,忽視規律和觀眾特徵的影片和宣發都是不可取的。
圖2.主流觀影群體的標籤比例圖
觀眾選擇影片的因素
圖3.影響主流觀影群體觀影選擇因素圖
通過我們對1035名被試者(主要為80、90後)的調查統計分析可知,電影內容、類型、演員這些跟電影本身息息相關的因素對於觀眾的觀影選擇影響最大,他們做出看或者不看這部電影最先考慮的是這部電影本身,說明國內的主流觀眾群體並非我們想像那樣不成熟。根據筆者在不同城市影院的實際工作經驗,一二線城市的觀眾相對還是更理性一些,八成以上的觀眾在前往電影院之前已經做出了決策,他們通常更注重影片內容質量以及自己的類型偏好,陣地物料以及影院人員建議一般不會改變他們的選擇;而三四線城市的觀眾中有近1/3到達影院後才會做出選擇,他們更容易受影院工作人員建議以及陣地物料的影響,對影片陣容和類型更為關注。
在考慮了影片本身的因素之後,觀眾更傾向於參考親朋好友以及網友對於電影的評價,而宣發方苦苦耕耘的各種宣傳手段以及宣傳力度的效果都十分有限,簡單粗暴的告訴觀眾電影的基本情況可能比挖空心思想出的一些新奇營銷玩法效率值更高。
哪些因素的作用有限
1. 影評
在三五年前,一些有特點有節操的影評人還是很受電影愛好者追捧的,他們的影評也確實對一部分觀眾的選擇起到了影響。但是,這幾年隨著電影行業的快速成長以及社交媒體的普及,行業訊息被放大並更加快速的傳播,越來越多的普通人知道了影評人收紅包幫影片說好話這件事,一些社交媒體大號也對轉發影片通稿採取了明碼標價。這樣一來,雖然電影宣發還在習慣性的花錢來做影評人營銷,但其實影評人這一群體的影響力已經大不如前,性價比也越來越低。從我們的調查中也可看出,大約30%的觀眾還會去關注影評,其影響力比普通網友評價少了17個百分點。
2. 路演
如前文所述,宣發力度對於觀眾的影響其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大,只有26.9%的觀眾會受此影響而做出抉擇,僅排在17項影響因素的倒數第五。可見,過去一直在影片宣傳周期中扮演著很重要角色的主創全國路演的套路如今已經效果越來越不明顯。實際上,很多專業的宣發團隊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過去花費甚多的在北上廣深車輪戰的路演模式逐漸被放棄,取而代之的是有選擇的在一些二三線城市中影片或主創受關注度高的區域進行更有效的路演,即降低了成本,錢也花在了刀刃上。
3.影院返點
有些發行方為了激勵影院多排場次,會提出從票房收入中給影院返點的措施。表面上這一措施會讓影院更有動力多為影片排場,然而,實際上效果不大。因為當發行方向影院傳達這一方案時,影院就已經明白影片的品質不好,即使多排片觀影人次也不會太多,最終真正得到的返點沒有多少錢,所以這一激勵措施最終對影院沒什麼效果,有效場次還是會給那些人次多的影片,返點反而給片子打上了「爛片」的標籤。
問題在於有一個別字。
事實一、電影觀眾的水平其實是很高的。只是有些作電影的不明白。
稍微跑一下題:
作為一個漫畫工作者,我早早的就知道一件事:永遠不可以愚弄讀者。
你可以使用一些技巧,提升作品的娛樂性or可看性or吸引力……但是,絕對不能愚弄讀者。讀者不但能看出你在湊頁數或耍些別的什麼小聰明,而且他們根本不會給你提示,而只是直接遠離你。
在故事漫畫中,我常常能看到一些所謂新人耍些小聰明,試圖用「福利」之類的東西來吸引讀者。但事實是,只有故事本身有吸引力,才能留住讀者。最先保持對作品關注的,通常只有技術粉、智慧粉等優質粉。腦殘粉那都是前邊的優質粉多了這後才會出現的東東。
事實二、由於「人民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長」,而現在可以用來娛樂的事物還是太少,而電影是人們早就熟悉的娛樂方式,所以只要有適當的宣傳,就可以使人們走進電影院去看一部其實不確定好不好的電影。
事實三、電影只能先買票再看電影。
分析:
原因一:電影必須先買票,後看電影,所以,即使是一部「侮辱觀眾智商」的電影,只要宣傳到位,就會有足夠的人進電影院去看。
原因二:現在國產電影普遍的水平較差,所以觀眾進了影院之後,選來選去也就那些電影可看。(而且,因為人們心裡對國產電影還是抱著希望的,所以如果有的話,還是會有一定比例的觀眾會選擇。)
於是有產生了一個現象:即使是「侮辱觀眾智商」的電影也會有很多票房收入(夠不夠投資成本另說,但是,事實是,現在隨便一部稍微做過點宣傳電影都有幾百萬、上千萬的票房)。
結論:不是看電影的人傻,而是因為現在的電影差,而人們又沒有更多的可選擇項目。
(我已經第8次重看《犯罪心理》了T_T~適合我的口味的影視劇真的不太多額...)
別以為觀眾都是傻子~
小心哪天中國出來認真做電影的團隊的時候被摺疊。
上台鞠躬。
把諸位的答案大致看了一遍,一片「怒答之」。大家都消消火,大過年的。
回到正題。如果題主這裡說的「傻逼」指的是盲目跟風,尤其熱衷於口水片、爆米花片這樣的觀眾的話,個人感覺那這個觀點相當靠譜。
這還真不是天朝特色。金酸梅創始人威爾遜有句名言,任何低估美國人民智商的人,還沒一個破產的呢。可見大洋彼岸觀眾的審美價值觀也高尚不到哪去。
可問題就是在咱這能在電影院公映的,發行方認為能穩賺不賠的,十部當中有八部是那啥,在廣大人民文化需求日益增長的大背景下,審美情趣何愁不被拉低。這個「虛胖」的市場中,供需嚴重不對稱,你是想點佛跳牆也好,麻辣燙也罷,我這隻賣酸辣土豆絲,愛咋咋地。
大陸市場的電影觀眾沒有導演想像的那麼懂審美,但是也沒有他們想像的那麼傻逼。
別忘了,現在的主流觀影人群都是從幾塊錢一張美國好萊塢大片兒的VCD時代過來的。
我自己有一個生活哲學,
就是用「度」來看待生活,
這個「度」要是展開的話,
要寫太多,暫不展開,
長話短說
中國觀眾至少6.5成左右是看熱鬧的
傻逼也不至於,膚淺跟風是貼切的。
此類不及格。
還有3成左右對電影有些見解,
知道怎麼去選擇電影,評價電影。
此類及格。
剩下0.5成是真正的高端觀眾,
能深刻理解電影,
感受導演傳達的情懷,
了解編劇 攝影 配樂 等等
此類高分。
所以「中國觀眾全是傻x」這個一棒子打死的結論是不成立的」。
只是不及格的太多,及格觀眾少 高端觀眾更少。
導致迷亂了人眼。
另外觀眾群體對電影業影響巨大,
國產電影之所以是現在這樣,
主要是觀影群體決定的,
一些編劇,導演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傻逼。
觀眾不是傻逼,決定觀眾該看什麼不該看什麼的那群人才是傻逼
去看逼格低的片子被罵做傻逼,去看逼格搞的片子被罵做裝逼,中國觀眾真不容易,看來看去都躲不開這二「逼」。
觀眾都是傻逼,
被好的電影帶入,甚至信以為真,讚嘆不已,
被差的電影強姦雙眼,也沒幾個非得退票的。
有人問,我追星礙著你什麼事了?
礙,很礙。
因為有大量這樣的人存在,這些人看電影看劇的時候不是沖著劇情甚至不是沖著特效去的,就是為了看自己的愛豆。愛豆的臉在屏幕上多一秒鐘,他們對電影的評價就高一分。在他們的審美中,再精彩的情節設計也比不上給那張帥臉的一個特寫。
結果是什麼?是大量的製片商不願意花錢寫好劇本,不願意花錢做好後期,他們要做的只有兩件事,捧明星,做宣傳(其實是一件事)。因為花1000W請個當紅明星參演遠比好好講故事帶來的邊際收益要高。
我一直認為中國電影質量上不去的原因不是哪條小金龍,而是想看好電影的人不得不和這些人處在同一個市場中。
有一天所有的電影都變成了粉絲電影,那時候你問我,我追星礙著你什麼了?
我回答你,很礙啊。其實不是傻逼多,而是剛性需求。
中國主流觀眾是35歲-15歲的人群,這樣人群為什麼進電影院?
泡妞是主要因素,所以中國觀眾中情侶檔的比重大到令全世界都驚訝的地步。
打發時間是第二要素,所以花30元左右進去享受一下空調,休息甚至睡覺也比進咖啡廳餐廳或者酒店便宜吧?
還有什麼在二小時時間範圍內可以不用動腦子放鬆,又比看電影更方便更隨意的呢?
認為中國觀眾是傻逼的人其實認為世界上大部分觀眾都是傻逼。
我覺得發明這句話的時候,中國還沒有多少電影觀眾,基本上都是電視觀眾。
而過去了這麼多年,中國電影觀眾的數量不斷上升,不可同日而語,幾乎涵蓋了大部分年輕人,所以從現在的角度看,這句話可以翻譯為,中國年輕人全是傻X。
簡單的回答:這個說法沒有問題。
我覺得,受眾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文學藝術的走向。有什麼樣的觀眾就會有什麼樣的電影。看到中國電影總體而言如此垃圾,可以推論:中國觀眾多為傻X。
這裡的關鍵詞是「多」,也就是說沒有一竿子打死所有中國觀眾。我深信:中國有一批高素質的觀眾。我自己就認識一些。但是就總體而言,我相信高素質的觀眾比例不高。這也是為什麼中國電影總體而言如此萎靡不振、無聊庸俗之故。
魯迅當年建議說:不讀或少讀中國書;或許偏激了。但拿到電影上是成立的:你喜歡電影嗎?建議你不看或少看中國電影。
如果從觀影感受來說的話,這句話明顯不成立,但如果從觀影素質來說的話。這句話是真理!打電話的,大聲聊劇情的,還有帶著幼兒看偏血腥暴力的……
這個觀點沒問題!單就電影質量來看,觀眾不管出於什麼目地不分好壞的去看,那就是SB行為。因為他助長了不良投資商的歪風邪氣,拉低了中國電影市場的總體水準!如果每個人能夠理性的觀看的話,我想爛片不至於如此眾多!當然這也只是理想化的想法而已,畢竟逼格高的人還是少數……
大部分是真的傻逼,但還是有少部分明白人的。
我不是很同意這個說法,態度上就是有問題的,顯然是以一種俯視的姿態對待消費者,既然是想要掙錢的,那麼就應該研究消費者的喜好,讓產品符合消費者的口味,而不是讓消費者去適應產品。
嚴格意義上來說,只要這個電影拍出來是要上映,掙錢的,那麼消費者就永遠是對的。
自己不自仔細研究消費者的喜好,拍不出市場認可的片子,就說消費者SB,這種人智商也是夠讓人揪心的。
就算是好萊塢電影,也不是部部都是寓意深刻,直戳人性的吧?不也有很多就是俗套的情節,但是製作精良,讓人還是心甘情願買票進場么?
自己不好好檢討自己的問題,就說觀眾水平有問題?給自己的失敗找借口而已。推薦閱讀:
※你發現過電視劇里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情節,或者是一些細思極恐,有趣的部分?
※霍比特人3的加長版出了嗎?
※如何評價假面騎士the系列?
※如何評價電影《雛菊》?
※如何評價《神奇動物在哪裡》中格林德沃和克雷登斯之間微妙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