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偏離度指標是什麼?施行的目的是什麼?是否真的能解決「沖時點」的行為?

歡迎銀行從業者來說說自己的看法。


樓上的回答都很有見解,談下自己的看法,從監管的角度。存款偏移度指標是財政部來監管的,銀行業行業監管機構是銀監會。雖然財政很強勢,可以從出資人角度來監管五大國有銀行。但是對於其他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商行,甚至外資銀行,財政部如何行使監管職責?抓手在哪裡?特別是地方政府控股的城商行,都是各地的寶貝疙瘩,地方政府會全力支持城商行。城商行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差,應對季末,月末流動性壓力是永遠的話題,你就算不考核時點了,還有流動性管理呢?個人認為,不是哪個部門出台個啥指標,就能管住銀行的,不是那麼好管


謝邀! 初看這題目有點沒緩過神,細看立馬就精神了。
關於存款偏離度指標,我只能說點自己的看法,說的可能不系統,大家兼聽則明。
一、我是同意樓上所說的,存款偏離度指標是能夠一定程度抑制沖時點行為的,但關鍵是要切實監管,說白了,你要監管機構確實去管了,中國是個人情社會,你懂的。
二、沖時點對存款偏離度指標究竟有多大影響呢?我認為影響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大,做一個大項目的金額就超過沖時點攬的那些存款了,而且,存款偏離度是多種因素影響的,現在盛行的民間借貸也是一個重要影響因素。ps:說到這有點說開了,但是存款偏離度的作用恐怕不只是監督銀行那麼簡單了,對反洗錢的作用也是很大的,監控民間融資行為可能也是題中之意,民間融資行為對銀行正常存款衝擊是很大的,大進大出,對存款偏離度影響也就比較大了。
三、說一下沖時點,時點不是每次都沖的,樓上說12月31號也沖時點,這個不怎麼對的,銀行為了降低下年考核基數,12月31號都會想辦法降存款,不會沖的,有的行完成了任務,為了今後的發展,也會主動降基數的。
四、存款偏離度是雙向偏離都計算的,沖時點是正偏離,降存款是負偏離,銀監會設立這一指標,主要目標是為了監控銀行金融穩定程度,確保銀行存款穩定,偏離度越高,金融風險越大,這個很好理解,大家看看vix指數就知道了。這個指標不止是監管指標,也可以作為經營指標,偏離度高,分析是正偏離還是負偏離,正偏離存款增加了,銀行自然高興,加緊該幹活滴幹活;負偏離,沒錢了,要趕緊該找央媽的找央媽,該同業拆借的借,這樣也能提前解決流動性風險問題。
五、存款偏離度是一個宏觀指標,跟政策關係很大的,央媽一放水或者緊縮,指標肯定都是升,每年也固定有那麼幾個時間點是存款大幅波動的時候。每年年中,上市公司集中分紅、地方集中上繳稅款、財政收入的時候,存款掉的厲害。年末年初,央媽都會放水釋放流動性,存款都會漲,偏離度也會升,而且正好是所謂沖時點的時候,誰對存款的影響更大?肯定是央媽啊!
so,說了這麼多,結論:存款偏離度是宏觀監管指標,各家銀行有興趣的也可以拿來做經營指標,這個指標主要是監管銀行的,但也不僅僅只能監管銀行,反洗錢、監控民間融資也能發揮一定作用,由於沖時點對存款偏離的影響實在是小,這一指標也只能說對沖時點行為會有影響,但不是解決沖時點這個指標就能降的。


謝不腰,最近邀請越來越水了噢,越是這種評論性問題越有人來吹水。

一、存款偏離度=各項存款餘額/日均存款餘額-1,並設定上下閥值,超過閥值則扣減考核得分。

二、2012年6月,銀監會發布了《銀行業金融機構績效考評監管指引》(銀監發〔2012〕34號),

第十二條 銀行業金融機構及其分支機構在設置考評指標、確定考評標準和分解考評指標時,應當符合審慎經營和與自身能力相適應的原則,不得有下列情形:

(一)設立時點性規模考評指標

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各銀行都存在執行不到位的情況。

特別提一下,地方銀監已經有將存款偏離度納入監管考核範圍內的,比如寧波銀監局辦公室關於印發《轄區股份制商業銀行分類監管實施意見》的通知,各地可以將優秀經驗總結上報。

三、現在對於銀行業來說,最重要的是國有銀行的「腕骨」和中小商業銀行的「駱駝」這兩個監管評級體系,存款偏離度是否會寫入這兩個評級中,拭目以待。

四、國辦發的文件里要求存款偏離度納入考核是銀監會、財政部負責,不是完全由財政部監管,這裡加上財政部,是因為財政部及其下屬的匯金公司是國有銀行的主要股東。


謝邀。
1、存款偏離度指標是什麼?
樓上各位以解釋的很清楚,這裡不再說。
2、施行的目的是什麼?
個人認為施行的目的是為了統計真實的銀行存款水平,也為了防止沖存款帶來的惡性競爭,以及帶來的各種衍生的灰色業務,如買存款,高息攬儲等,這已經不是一家銀行的行為,所有銀行都有這種情況。
3、是否真的能解決「沖時點」的行為
個人認為,這種辦法解決「沖時點」的可能性太小。
如何解決『』沖時點「行為,首先要了解」沖時點「的作用。
1)國內十幾家上市銀行,季報,中報,年報都要披露,披露的信息最重要的無非,存款,貸款,主營收入,主營利潤,壞賬率,核心資本充足率等等。投資者最關心的也是這些。於是沖時點對各家銀行來說就很重要。
2)國內對銀行限制最大的是存貸比,存款多,才能放貸多,而貸款才能帶來高額的利潤,在利潤驅動下,存款就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在目前貸款還是賣方市場的情況下,有存款就肯定能放貸款,銀行的利潤才會更高
3)最重要的一條,考核導向決定了存款是每一個銀行業務人員的命脈。在銀行體系中,對客戶經理考核最重的是存款,銀行客戶經理的收入直接與存款掛鉤。近幾年,一直有以利潤考核導向的說法,但遲遲無法實施,原因就在於,一旦哪家銀行實施,存款可預見性的會大幅下降,客戶經理不需要追求多高的存款了,而是想盡辦法去放貸款了。所以說,存款導向的考核辦法決定了不管監管部門下發多少文件限制沖時點,只要存款與客戶經理收入直接掛鉤,月末、季末、年末的存款時點值與月獎、季獎、年終獎正相關,這個」沖時點「的問題就永不會解決。


謝 @Vas Brandon 邀。作為一條審計狗居然被邀請了,深感榮幸。
中午才和兩個在銀行的朋友吃飯聊到了存款的問題,正好可以和大家聊聊分享一下。

在分享之前,首先要強調一點:「銀行對於存款的渴望是無止境的。」
先聊聊題主的問題,然後再分享一些和存款指標相關的題外話。

首先回答題主的問題:
搜了一下,在網易看到以下一則新聞
銀監會官員:存款偏離度檢測體系成型,將儘快推出
實際上所謂存款偏離度指標就是考察銀行平時的存款數據是否和時點的存款數據差別很大。施行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考察銀行是否存在「沖時點」的行為,並且抑制、約束相關行為。

這麼一個檢測體系是否能夠抑制「沖時點」的行為呢?我認為一定程度上來說是可以的。銀行一定會選擇一個相關的懲罰成本和沖時點帶來的收益中間最高收益的點來設定自己的存款指標。
從審計的角度出發,由於資產負債表是一個時點數,我不會關心你10月5號或者3月19號到底存款有多少我只是關心你12月31日的時候的存款數來確保資產負債表的數是對的。
與我們類似的是,財報的使用者,他們進行財務分析的時候也用的是某一個時點數來進行分析、去評價一個銀行的業績,我認為這是導致了銀行去「沖時點」的動機和壓力。領導們希望自己帶領下業績、評價好看,那麼自然就有「沖時點」的行為。如果時點數偏離了平日的數值,其實對於銀行來說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會讓評價的結果和實際有偏差,誤導了相關使用者的決策。本質上來說我認為,應該倡導、引導財報的使用者(包括投資人,包括銀行領導的領導等等)重視日均之類的指標而不是僅僅以時點指標來評價銀行的業績(或者說降低時點評價的權重)。所以我認為這種監管體系有助於一定程度上來說抑制「沖時點」的行為,但是由於他並沒有引導財報使用者更加關注一個日均值,所以效果如何我只能說「靜候佳音」了。

我是一條不知道怎麼打分割線的分割線

好然後我們聊聊一些關於存款的題外話。
在回答的開始我就說,銀行對於存款的渴望是無止境的。本來想用需求,實際上我感覺,應該用渴望更合適。
銀行本質上是三個業務,資產業務、負債業務、中間業務。說白了就是存款、貸款、服務。
拋開中間業務,貸款是需要存款作為基礎的。儘管現在中間業務占銀行的收入越來越多,但是銀行的本質依然沒有變化:低息吸收存款然後高息放貸款,賺取存貸的利息差額。沒有存款,你拿什麼來放貸款?銀行現在對於客戶經理的存款指標都是增量指標,意味著哪怕你之前拉到再多的存款,你沒有新增你工資就是低。這種KPI設定體現了銀行對於存款的渴望。包括之前十分興盛的「內保外貸」等等其實都是銀行都是為了有更多的存款來放貸款。
所以其實銀行不止是為了沖時點,銀行平時對於存款也是很饑渴的!只是在時點的時候表現的更加明顯而已。
在網易的新聞裡面有這麼一段:

「根據央行公布的數據,今年6月和7月存貸款數據大幅波動。6月人民幣存款激增3.79萬億,同比多增2.19萬億元, 創15個月新高;7月銀行貸款與存款都出現大幅回落,其中存款減少1.98萬億元,同比多減1.73萬億元。」

其實我們今天中午聊天一致認為,並不完全是由於沖時點導致的。在老大的政策調整下,正在慢慢的調整我國的經濟、信貸結構,去槓桿、消化之前為了度過金融危機飲鴆止渴的過度貨幣發行、消化信貸規模過大導致的泡沫等等等等。調整必然有陣痛。比如壞賬的出現,比如貸款指標的收緊。這些都會導致銀行存款和貸款的大幅回落,而不僅僅是簡單一句銀行沖時點啦沖完就沒啦就能解釋的。順帶贊一句咱們老大的政策思路好,慢慢泄洪,真正在讓經濟軟著陸。只是陣痛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大概還會再持續多一段時間,畢竟之前的創傷還是比較大,慢慢來,希望在明天。

一點淺見。


國慶期間剛好寫了一篇長文,分析了存款偏離度指標的內容、背景、影響和政策方向,貼這裡這兒供大家參考:

存款偏離度管理,內容、背景、影響和政策方向

2014年9月11日,銀監會、財政部、人民銀行共同發文《關於加強商業銀行存款偏離度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設定存款偏離度指標,將偏離度指標納入對商業銀行的績效評價,同時要求農村合作銀行、農信社、村鎮銀行參照執行。這是監管部門第一次明確地以定量方式對存款的穩定性提出具體要求。時至今日,政策已經頒布將近一個月時間,偏離度指標也經過了第一個「月末」的考驗。在此,我對該指標的來龍去脈以及政策的未來方向做一個簡單分析。

一、對政策內容的梳理和簡評

《通知》提出的存款偏離度指標分兩種情況:一是普通月末,存款偏離度不得超過3%,其中月末存款偏離度=(月末最後一日各項存款-本月日均存款)/本月日均存款*100%。二是每季最後一月的月末,除上述要求外,存款偏離度計算公式中「本月日均存款」的可計入金額不得超過上月日均存款*(1+最近4個季度最後一月日均存款增長率均值)。對月末存款偏離度指標的設定迫使商業銀行保持月度的存款穩定,不再會有沖時點的衝動;而將季末本月日均存款的可計入金額與最近4個季度最後一月日均存款增長率均值掛鉤,則將季末月日均存款限制在了一定範圍內,使之更加平滑,避免了銀行通過提高每季最後一月的日均存款而繞過第一條規定來進行季末沖存款。總體來說,指標的設定還是比較巧妙的,能夠起到遏制銀行月末、季末存款沖時點的作用。

設定標準是一方面,《通知》同時還規定了對於未達標銀行的懲罰措施,這使得該標準具有更強的約束作用。《通知》規定,存款偏離度超3%的銀行自下月起暫停准入事項3個月以上,一年內偏離度兩次超過3%的銀行,降低其年度監管評級。對於偏離度超4%的銀行,還將暫停3個月部分業務及期限超過90天的資產增長。可以看出懲罰力度是相當大的,特別是年度監管評級降級和暫停業務及資產增長等,觸犯一次規定對銀行來說成本很高,所以可以預見《通知》出來以後銀行拼了老命也得執行下去。

《通知》並不限於對存款偏離度的設定,其前半部分對商業銀行績效考核及合規運作也提出了明確要求:一是要完善績效考核體系,不得設立時點性存款規模考評指標,不得設立單純以存款市場份額或排名為要求的考核指標;二是要求商業銀行不得以高息攬儲、非法返利、第三方中介吸存、延遲支付、以貸轉存、以貸開票、理財產品倒存、同業業務倒存八中方式非法攬儲。顯然這兩個定性的要求是與偏離度指標相呼應的,意在體現監管層設立偏離度指標的目的,同時起到引導商業銀行合法合規吸收存款的作用。

二、政策出台的背景是什麼?

要了解一個政策的用意和其變化方向,則應該仔細研究其推出的背景情況。存款偏離度指標提出的背景並不複雜,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從宏觀環境來看,商業銀行月末、季末的存款「沖時點」嚴重影響了貸款平穩性和貨幣供給水平,削弱宏觀政策調控的有效性。從2014年存款增量來看,3月增36700億元、4月減6456億元,5月增13700億元,6月增37900億元,7月減19800億元,8月增1080億元,可以明顯看出季末當月存款暴增而季末後一月存款大跌的規律,月度行情如「過山車」般跌宕起伏。國內銀行「沖時點」行為一方面導致貸款水平波動很大,另一方面嚴重影響M2的增速,引起了國務院和監管機構高度重視。以存款偏離度指標來規範「沖時點」行為,可為宏觀政策創造相對好的外部條件。

從商業銀行自身來看,「沖時點」致使銀行採取了各種違規甚至違法的攬儲手段,同時帶來了巨大的經營成本和流動性管理成本,不利於金融業的健康發展。先說違規攬儲手段,《通知》中明令要求禁止的八種攬儲方式實際上就是目前最盛行的沖時點攬儲方式,這些方式或是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或是扭曲了資金運轉的機制、或是蘊藏著較大的風險,消除「沖時點」的動力,有利於銀行摒除這些這對短期存款的違規攬儲手段。此外在利率市場化背景下,商業銀行的利差空間縮窄,「沖時點」給銀行帶來的經營成本越來越高。「沖時點」現象愈演愈烈,月末和月初有大額的資金進出銀行,加大了銀行流動性管理的難度。

從政策鋪墊角度來看,存款偏離度指標的提出應該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對於銀行的「沖時點」行為,監管機構早已從各方面著手進行引導和約束。早在2011年,銀監會既將日均存貸比指標納入了對銀行的考核,但由於缺乏有力的監管措施,效果並不理想。2014年7月銀監會調整了存貸比監管口徑,允許穩定的負債資金替代存款,放鬆了銀行的存貸比考核,弱化了時點存款的作用。2014年8月5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於多舉措著力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問題的指導意見》(後面簡稱《意見》)。《意見》第六條提出「要完善商業銀行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引導商業銀行糾正單純追逐利潤、攀比擴大資產規模的經營理念……設立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偏離度指標,研究將其納入銀行業金融機構績效評價體系扣分項,約束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沖時點」行為。」存款偏離度指標的提出正是對該《意見》進行的一次政策細化和延生。

三、銀行為何熱衷於存款「沖時點」?

存款「沖時點」可以說是銀行基層單位「深惡痛絕」但又無可奈何的一種行為。大家都覺得沖時點真是沒有太多意義,耗費巨大人力物力,導致銀行流動性混亂,銀行的投入和收益顯然不成比例,但每到月末、季末,各大行又想盡辦法、竭盡全力去市場拉存款,典型的矛盾行為。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究其根源是銀行考核方式所導致的。我這裡所講的考核是廣義的考核,既包含上級對下級的考核又包含監管者、外部機構、公眾對銀行的評價。

監管機構對商業銀行的評價、考核是多方面的,但一直以來都體現了明顯的以規模論排名的傾向,將規模視為銀行影響力和發展速度的重要依據。在各類規模中,存款規模顯然是最基礎且最重要的指標,因為它能夠影響到其他各方面的規模水平。而一直以來監管機構所關注的規模主要是時點規模,也就是月末、季末、年末的規模水平,所以各大行為了在監管者的考核本上得到一個高分,自然有動力拉存款「沖時點」。

此外,監管機構對銀行的有一個存貸比監管指標,該指標規定銀行的貸款額不能超過存款的一定比率,所以對銀行來說存款越高能放貸的額度越大。更重要的是,存貸比指標的存款額一直都以時點存款來計算的,這也刺激了銀行的存款「沖時點」行為。儘管從2011年開始,監管機構已經將日均存貸比指標也納入了監管範圍,但其仍未成為主要的參考指標,對於「沖時點」行為不具有足夠的影響力。

公眾和一些外部投資者對銀行的評價也是導致其「沖時點」的因素之一。一般公眾對銀行進行評價時比較容易關注其規模的表面數據,而沒有能力對其業務質量進行深究;

以上三點都是外部考核對銀行「沖時點」的影響,從內部來看,銀行目前還不是扁平化運作的機構,層級較多,各個分、支行之間往往也都通過規模來「論資排輩」,分行之間的競爭最後也容易傳導成為月末存款規模之間的競爭。

四、銀行是如何應對第一個月末(9月末)存款偏離度指標監管的?

對於剛剛過去的9月,銀行可謂是經歷了一次與以往完全逆向的月末「降時點」運動。根據上市銀行公布的半年報計算,17家上市銀行上半年整體存款偏離度約為4.73%,大大高於3%的監管要求,其中大型銀行為4.4%、股份制銀行為4.8%、農商行為2.4%。以上是6月份的水平,可以估計到9月份銀行的偏離度指標壓力同樣很大。

由於監管機構到9月11日才正式出台政策,且對存款偏離度指標的控制要求嚴格,銀行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緩衝和過渡,很多銀行還存在「沖時點」的慣性(比如大量理財產品月末到期等),所以這個9月末銀行過得很混亂。那麼,在這個混亂的9月末,各家銀行都是如何「降時點」的呢?我這裡整理了一些典型的方法:

第一,月末想辦法控制大額存款轉入。這是最直接的方式,以往是求著客戶存錢,現在是挨個拜訪大客戶請求其月末把錢放到隔壁銀行去。

第二,月末將存款轉至表外。以往理財產品很多都是月初起息月末到期,以達到月末留住存款的目的。而現在是將理財產品的起息日提前至月末幾天,盡量將存款轉至表外。

第三,控制開放式理財集中贖回。通過各種合規、不合規的辦法,防止客戶在月末集中贖回開放式理財產品。

以上是9月份的一些臨時性辦法,對於銀行降低月末存款還是比較有效的。此外,一些銀行也開始逐步考慮中長期方法,採取取消存款時點考核,拉長表外理財到期節奏,將理財產品到期日均勻安排等方式。由於時間緊迫,銀行應對9月末的存款偏離度指標的方式只是短期的,各大行還未制定出比較系統、有效的調整方案,預計到10底各行將更加從容地應對這一指標考核。

五、存款偏離度指標的影響和評價

存款偏離度指標的設立是監管機構對銀行考核方面的一次重大變革,從其影響來看,短期內銀行可能會受限於一些被動的調整而付出額外的成本,但從長期來看,這一政策有利於銀行業健康有序的發展。

1、對銀行業的影響

短期來看:第一,銀行存款「沖時點」現象將得到極大遏制,以往月末出現的各類違規攬儲行為也會逐步減少。第二,存款「沖時點」所導致的流動性管理問題將得到緩解。銀行「沖時點」,導致存款在季末大量擠入,季初又迅速流失,造成流動性的第一重損失;季末存款的提升要求銀行繳存更高額度的存款準備金,造成流動性的第二重損失。取消時點考核以後,上述的雙重流動性損失問題將得到解決。第三,銀行負債成本有降有升,整體可能上升。銀行月末沖時點所付出的各類經營成本將顯著下降,但日均存款的競爭將進一步推動銀行業的存款價格競爭,各大行利率上浮的存款餘額可能增加;此外存款定期化和月末存款理財化的趨勢將加劇,這都將推高負債成本。對於這一政策是否能降低銀行整體負債成本,從而傳導到企業融資成本,我持悲觀態度。

長期來看,商業銀行將逐步弱化對時點存款的考核,轉而踏踏實實做日均存款。存款「沖時點」是商業銀行在我國經濟改革過程中由於市場制度不完善而出現的一種典型的監管套利行為,在成熟的金融體系里這種現象是很少出現的。存款偏離度指標的考核將從根源上約束銀行的「沖時點」行為,促使銀行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基礎客戶的服務和時點存款的培養上。從長遠來看,隨著利率市場化的迅速推進,銀行需要不斷適應新形勢下利差收窄的事實,從粗放式的重規模發展逐步轉為精細化的重質量、效益和風險控制,而弱化時點存款正是銀行業在轉型發展道路上邁出的重要一步。

2、對宏觀調控的影響

上文曾提到銀行存款「沖時點」行為嚴重影響了貸款的平穩性和貨幣供給水平,削弱宏觀政策調控的有效性。新政的實施將有效避免季末存款數據和M2水平的虛高,同時將有效剔除貸款波動中的存款變動因素,有利於增強宏觀調控的有效性。

3、對其他金融主體的影響

對資金掮客和第三方通道中介的影響比較大。事實上二者是完完全全的制度的套利者,對於實體經濟幾乎沒有貢獻,而他們的存在反而會造成資金成本的提升。當銀行不再「沖時點」以後,資金掮客和第三方中介將缺乏生存的土壤而很快消失,這從9月底的情況就可以明顯看出。

六、政策的發展方向將如何?

筆者認為關於存款偏離度指標的考核目前還處於一刀切的狀態,沒有形成足夠的差異化,也缺乏必要的配套措施。比如每年年底,特別是12月的最後3天財政存款會大量撥付至相應賬戶,從而造成銀行的迅速增加。按目前的考核指標顯然是不合實際的,所以業界較多人也預計有關「存款偏離度」的配套制度將在隨後兩個月之內頒布,並對原有內容進行細化和差異化處理。


非銀行從業者,如有錯誤歡迎指正
第一個問題:存款偏離度指標是什麼?
這個我不並沒有查到具體的計算公式,可以參考 @少少的答案。主要還是考察季末的存款和平時的差別究竟有多大。


第二個問題:施行的目的是什麼?
每個分行的行長背上都背了大大小小百來個指標,這些指標幾乎是每個季末考核一次。銀行的利潤來源是什麼?貸款。但並不是說想放多少貸款就放多少的,其中比較重要的一個指標就是存貸比,限制了銀行放貸款的數量。如果我這個季度「一不小心」放多了貸款,那就需要衝時點來將存貸比弄上來點。特別是上市銀行要出報表,把各個數據弄好看點。
可能題主不知道,季末衝量現在簡直可以稱做一個產業鏈。比如說雲南某銀行需要5000萬元的季末衝量,那麼他會找來一個中介,以30元的價格(每一萬元30元,即0.3%)承包給一個中介,中介找資金,以27元的價格找民間的資金(這個過程中也可能找另一個中介)去某銀行開戶,到31號將錢轉入,1號將錢轉出,同時中介把錢給資金方。這種衝量一般是3,6,9,12月這種季末的時點比較多,資金方的一般是江浙一帶民間土豪多的地方。高手真是在民間,一個騎著電瓶車穿破破爛爛的老太太能隨隨便便拿出1000萬來衝量。如果銀行比較遠的話,中介也可能拿著資金方的身份證去銀行開戶,拿卡回來讓他們改密碼。
前一陣「錢慌」的時候,季末價格到達過50元,1000萬資金去躺一晚上就拿5萬塊。
是什麼樣的銀行在找衝量?四大行比較多,當然也有各個地方的信用社城商行等等。
至於這個錢誰出,銀行肯定是沒有這個賬目出錢的,所以只能讓中小企業來出。什麼?你不想出這個錢?那麼你下次轉貸就困難了。
當然季末衝量對於中介只是一個副業,主業還是一年存款,這就是另外的故事了

第三個問題:是否真的能解決「沖時點」的行為?
這個得看指標考核的懲罰力度。沖時點的成本是多少,如果偏離度指標的懲罰小於收益,那麼是不能解決的。但是不論怎麼樣,這個指標還是能適當減少沖時點的行為的。


上午還在沖時點,晚上我們在努力往外趕至少十個億的存款。
寫於2016.03.31


推薦閱讀:

銀行為什麼不收管理費反而要付利息給存錢的人?為什麼購物卡沒有利息?

TAG:存款 | 金融監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