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中國畫中使用色彩的問題?

文人畫後,很多人排斥繪畫使用重彩,認為那是媚俗,你們怎麼看?
我倒覺得隨類賦彩古已有之,是可以提倡的。
求大神解答!


排斥重彩也是以訛傳訛
歷代就有很多重彩高手 我比較喜歡閆立本及李思訓的畫 他們因為有重彩而影響其藝術高度了么 唐以後鮮有能及

古先賢 許由聞堯禪讓與他 他急得跑到河邊去清洗耳朵 怕耳朵由此而污染 歷來被俗人津津樂道

王維與魏居士書 耳無駐生之所 生無染耳之跡 存是人心惑弄是非 重彩也是如此

重彩花花綠綠看不出 美醜高低么 當代人尚水墨 可有比肩古人否 關鍵在法自我立 我尚且立不住 怎麼去立法


認同湛然君的說法。
書畫里沒有技的優劣,只有人的高低。
當然另一位姑娘說的也不錯,但水墨畫的創生並非魏晉南北朝後期,而是到唐時期,具體有確切記載的應該是王墨(王洽),是個酒狂,興起時拿頭髮作畫。至於王維和吳道子,雖然後世將此二人作為同大小李將軍的對立面,但沒有確切記載此二人是純水墨繪畫,倒是蘇東坡寫過一篇《觀王維吳道子畫》:
何處訪吳畫?普門與開元。
開元有東塔,摩詰留手痕。
吾觀畫品中,莫如二子尊。
道子實雄放,浩如海波翻。
當其下手風雨快,
筆所未到氣已吞。
亭亭雙林間,彩暈扶桑暾。
中有至人談寂滅,
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捫。
蠻君鬼伯千萬萬,
相排競進頭如黿。
摩詰本詩老,佩芷襲芳蓀。
今觀此壁畫,
亦若其詩清且敦。
祈園弟子盡鶴骨,
心如死灰不復溫。
門前兩叢竹,雪節貫霜根。
交柯亂葉動無數,
一一皆可尋其源。
吳生雖妙絕,猶以畫工論。
摩詰得之於相外,
猶如仙翮謝籠樊。
吾觀二子皆神俊,
又於維也斂衽無間言。


其中「彩暈扶桑暾」反到說明吳道子可能(是可能,這裡的「彩」語義不詳)是設色的。


要說文人畫為何倚重水墨一門,因素比較多樣,一是水墨想對重彩的技術門檻較低,米南宮說筆墨遊戲,把技術層面降低一些,才能更適宜文人借畫明志,黃公望所創淺絳法,也是對於設色的一種簡便方法。二是如金小璨同志所說,墨是玄色,自米氏雲山開始,繪畫慢慢脫離對實際物像的依賴,更主觀,見心明性的東西多了,這也確實是文人畫對於中國繪畫的一大貢獻。

其實在對書畫了解的過程中,水墨畫重彩畫工筆畫寫意畫文人畫畫工畫這些名相應該看淡甚至打破,這是言筌。


中國畫追求形似的時間極短,宋元以來文人畫大盛,對工筆重彩的看不起是哲學層面的,歷代掌握話語權的都是文人,而文人尤其是在書畫層面的價值觀,完全是建立在老莊體系上的,沖淡是最高追求,而重彩畫法不符合這種哲學體系要求。

當然,並非重彩就是低價值的,評價等級分為能品,精品,神品,逸品,重彩畫法可以是神品,不能是逸品。


答主你可以去看看壁畫。

它基本上屬於民間繪畫的陣營。
看看敦煌,看看麥積山,開化寺,岩山寺,永樂宮,法海寺……那莊嚴肅穆,宏偉大氣的格局和明亮鮮艷,卻又沉穩耐看的用色……這個文人們可比不了~哈哈~

文人畫陣營的確是盤根錯節,它基本上把持了自元以來,到近代戰亂之前的話語權…可謂是既創造了奇蹟但又束縛了自己。所以別作繭自縛……(沒有太貶低的意思)

要麼再看看元以前的畫,分明不是那些個垂垂老矣,逍遙淡泊的氣質!而是一個個都神完氣足,光芒四射!誰說中國畫只追求老、辣、清、淡、古、雅什麼的了?咱們也是要追求濃艷、稚嫩、鮮活的!


發發牢騷,就先這樣吧。


有段時期非常迷戀錢選,後來又對藍瑛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國畫用色,並沒有想像中排斥。


謝邀,不過對不起。我是學油畫的,對國畫用色不了解。

不過看了一下前面的答覆,有興趣說幾句。

國畫用色自有一套體系。不僅重彩,寫意也有用色技巧。齊白石、李可染的作品裡就很多嘛。

另外,哪怕前人不用色,不代表今人和後人就不可以用。
審美是發展和變化的,一成不變的是教條。

藝術家的任務是不斷拓寬審美的疆域,因循守舊最多是個手藝人。
——————
前面似乎離題了……補充一下吧……汗

題主問的是反對重彩,這裡談一下這個。

文人反對重彩的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是覺得重彩太重「技」,所以認為落了下乘。六法第一條才是他們追求的目標。

那麼我的觀點呢?

幾個問題,供探討:
1、國畫是不是一定要被圈定在六法之內?
2、藝術是幹什麼的?
3、國畫是否應遵循藝術規律?

相信會有自己的答案了吧?


文人畫為什麼會排斥繪畫使用重彩?原因很簡單,第一:文人畫家大多數不會重彩,既然不會,難免心虛,要說點什麼來遮醜,在傳統國畫評論中,一幅作品是雅是俗,幾乎可以決定這 幅作品是藝術還是工藝品。

雅是藝術,俗是工藝品。

第二:重彩畫法的高難度,讓文人畫家望而生畏。

在傳統繪畫中,一般說到重彩,都說工筆重彩,很少有說寫意重彩。工筆畫,無論山水,花鳥,人物,走獸,要求造型的準確,色彩豐富。

色彩豐富帶來一個問題,如果畫家對各種色彩使用控制不力,很容易出現畫面花哨,雜亂。就是所謂的艷俗,行內稱 艷俗的作品火氣重。

一位女士如果她不太會化妝,而濃妝艷抹,的確是給人艷俗之感。

發幾張張大千先生的重彩作品,看了就明白,隨類賦彩就是這個意思。


用啥色彩都逃不出用色的規則,只用墨就是一個黑白灰和點線面關係。用色就要加入一個色調和對比關係。重彩和淡彩傳達的氛圍不一樣!

小朋友畫的,大家欣賞下。


那有些人是用不好的那些人吧。


中國畫不重彩是受道家思想影響,老莊認為墨色是玄色,其實到顧愷之還是用重彩的,但魏晉南北朝後期就有一部分山水畫家不使用重彩了。最早是宗炳的《畫山水序》將寫山水之神與道家問道聯繫了起來,後人雖有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但主要還是以道家思想為主。比如線條要柔而有力,也是是因為老、庄認為柔可以克鋼。推薦你看陳傳席《山水畫史》會有更深的了解,現代人對於先秦諸子百家了解也都不深,自然也不理解重彩是媚俗的意義了,受西畫影響有所創新也沒有什麼不行,筆墨當隨時代嘛


我感覺原因很簡單一是中國筆墨的表現力足夠豐富,二是古代彩色繪畫可不是現在錫管顏料這麼方便,顏料的製取和使用都非常繁瑣,文人懶得搞。


推薦閱讀:

文藝復興時期西方美術的入門書籍有哪些?
歷史上有哪些作死的藝術家?各有哪些作死行為?怎樣評價其行為?
藝術作品除了包含繪畫外,還包含其他嗎?

TAG:繪畫 | 國畫 | 中國畫 | 藝術史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