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奮鬥和享受生活之間是否存在矛盾,兩者之間的時間節點應該如何把握?

一般意義上來講,父母從小就告訴我們要好好努力,這樣才能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工作之後,自己告訴自己,要好好努力,這樣才能取得事業上的成就,我們似乎一直在為一個不可預知的「將來」在努力,雖然不斷成長的感覺的確很好,但一直在路上奔波的感覺很辛苦,因為很少停下來真正的享受生活,困惑於如何處理兩者之間的關係,一定要區別先後么,有具體可判斷的時間節點么
--------------------------------------------------------------------------------------------------------------------------
感謝大家的回答,作為補充說明,添加一些具體案例:例如,有人認為在人生最美好的時光應該豐富自己的人生經歷,例如年輕時週遊世界,哪怕是沒錢的窮游,風靡一時的Gap Year即是如此,以後年紀大了有錢了卻未必有精力有時間去闖蕩世界。有人認為如果年輕的時候不奮鬥更待何時,因此把時間精力全部投入到事業中,幾乎沒有個人放鬆時間。如果我們努力奮鬥最終為了享受生活,那麼僅僅財務自由的時候才可以么? 努力奮鬥和享受生活可以重合是比較理想的狀況,並非你我皆可得之


努力奮鬥與享受生活之間是否存在矛盾?很多人割裂了奮鬥和享受之間的關係,比如題主提到的Gap year,很多人的辭職開家咖啡館,似乎只有全心全意投入在享受生活中才是享受,其實,這很可能是因為他們無法平衡工作與生活。

有的人和題主一樣困惑這個問題。他們覺得好像自己一直在工作,很少有自己休閑的時候。為了滿足工作的種種需求,他們會嘗試同時完成許多事、壓榨自己的睡眠時間,根本沒時間休閑,也無力維持親密關係的健康。在他們的生活里,選擇了「奮鬥」,並且拋棄了「享受生活」。

這種工作與生活失衡的現象,正變得越來越普遍。在美國一項2008年的調查中,2/3的參與者認為,沒有時間留給自己或用來陪伴侶。精神病學家Ed Hallowell表示:「忙碌成為了一種新的流行病。」(Schulte, 2015)

為什麼人們難以平衡自己的生活與工作?有什麼方法可以給自己多一點的生活?在這裡,就如何平衡工作與生活,和答主分享一些小知識。

工作生活失衡,有哪些不良後果?

工作與生活的失衡,會給我們造成許多不利影響。例如,研究顯示,長期、長時間工作會損傷我們的大腦。長期承受工作壓力的人,大腦中額前區與海馬體的體積減小,進而減弱人們的認知與記憶能力;同時,大腦中的杏仁核部分體積增大,杏仁核影響著人們的情緒,體積增大後,人們會變得更焦慮、更容易在恐懼中做出不理性的決定。而且,年紀越大,長期的工作壓力對大腦的損傷越是不可逆。

只工作不休閑不單會損傷大腦,還會損害人們的身心健康。比起普通人,過度工作者心臟病發作的可能性會高30-50%,死亡率提高20%;而沒有休假的女性,則更容易會患有抑鬱症。這可能是因為,由於得不到休息,人們的自控能力會下降,會更難以控制住自己去迴避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進一步降低了健康程度。

而且,只工作不休息,也會令我們錯失休閑給我們帶來的好處。休閑能促進我們的創造力。我們在放鬆的狀態下,能夠用更寬廣的思路與更抽象的方式去思考,於是容易產生具有創造力的洞察。而研究發現,長時間的工作反而會降低人們的創造力,反而不利於工作表現。(Schulte, 2015)

為什麼平衡工作與生活那麼難?

既然平衡工作與生活如此重要,而許多人也渴望有更多的休閑。那麼,為什麼人們難以平衡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1. 過於樂觀地高估自己的能力,

低估工作所需的時間

很多人在估算自己完成任務的時長時,會過分樂觀地估計自己工作需要的時間,而實際上完成任務花費的時間超過了估算的時長(Schulte, 2017)。這可能是因為人們本能上就傾向於美化自己,比如認為「雖然我現在不工作,但是我等會一定會效率很高地完成任務」、「這個任務花不了我多少時間」,於是預先留給工作的時間就不足。

2. 平衡工作與生活,往往不意味著你可以更放鬆,

反而需要更嚴格的時間規劃

許多人錯誤地認為:「工作-生活」失衡是因為他們太忙、需要更放鬆的狀態;但事實上,工作生活失衡,可能是因為人們對自己的時間管理過於放鬆。「工作-生活平衡」的狀態,事實上要求人們時間規劃的能力更高。如果要改善失衡的情況,人們需要投入更多精力、更認真地規劃自己的工作與生活。

舉個例子,缺乏有效時間規劃的人們可能會對各種任務都「來者不拒」,會中斷自己的工作、轉而去完成碎片化的任務,比如寫項目書的中途去回復郵件。碎片化的工作會讓人覺得自己更「忙」,他們感覺自己不斷在工作間切換、好像完成了更多工作;但實際上,每一次中斷工作,人們都需要花費十倍、二十倍的時間才能重新集中注意力,導致人們有效工作的時間反而減少,還會消耗原本可以用來休息的時間(Schulte, 2015)。

而由於感覺工作很累,人們會在工作中鬆懈、忍不住地在移動互聯網上做一些其他事,比如刷朋友圈、閑聊幾句。而工作時段里的鬆懈,就會侵蝕本屬於生活的時間,讓人不得不全天候處在有一些工作還需繼續的狀態里。

3. 人們對休閑有誤解,認為「工作狂」更有價值

研究忙碌的作家Brigid Schulte認為,人們之所以會讓自己持續地忙碌,可能是因為如今的工作環境鼓勵人們成為一個「工作狂」。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只有不斷工作才能證明自己有能力、有責任心;甚至原本比較空閑的員工們會假裝不斷地在工作,因為他們怕自己一旦顯得很閑,會被指責「工作懈怠」,或者「不合群」 (Schulte, 2017)。

人們推崇工作,又對休閑有誤解,沒有認識到休閑的重要性。比如會認為休閑只是在浪費時間,甚至為休閑感到愧疚,因為在休閑時「沒有任何產出」。而相對於男性,女性更難做到理直氣壯地享受休閑時光,由於女性更多地被教育要考慮他人的需求,因此許多女性只有等其他人都開始休閑後,才能停止忙碌。比如,有女性表示:「每當我出門和朋友聚餐,我就會責備自己:你怎麼可以拋下你的孩子和家庭出去玩呢?」(Schulte, 2015)

人人都在說工作-生活平衡,但好像都不敢真正擁有它。無論什麼時候,沒有在工作,好像都會成為被負面評價的理由。

4. 移動互聯網,正在讓工作與生活的邊界變得更模糊

社交網路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進一步模糊了工作與生活的邊界,令人們習慣於保持「始終在線(always online)」的狀態。當人們用信息工具進行休閑活動時,他們同時也在工作。比如,你的聊天工具中同時包含了工作與生活里的對象,當你與朋友閑聊時,可能還要留神回復工作夥伴的信息。人們越來越少地擁有純粹的休閑時間。如果試圖將生活圈與工作圈區分開,人們又得花費更多精力與時間進行管理,比如整理聯絡人、進行分組等等,而管理本身就會消耗人的精力。

一天中,似乎只有午夜以後的時間,才是可以完全從工作中「下線」的,這也是越來越多年輕人調侃自己有「晚睡強迫症」的原因。

5. 忙碌的惡性循環:越忙越亂,越亂越忙

當人們覺得自己很忙碌、沒有閑暇時,他們會更加不願意把「寶貴的時間」花在時間規劃和管理上。比如,當一個人覺得自己來不及做完所有事情時,會覺得「規劃接下來先做什麼」以及「及時檢查是否完成階段性任務」是浪費時間,而選擇急吼吼地完成任務,結果手忙腳亂地出錯,又得花很多時間修改錯誤。但實際上,越是忙碌時,越需要做好時間和任務的梳理,良好的管理能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工作成果的質量(Mullainathan Shafir, 2013)。

如何做到更好地平衡你的工作和生活?

那麼,我們可以做哪些事,來讓我們擺脫過度勞累的狀態、開始獲得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呢?

1. 磨刀不誤砍柴工:花時間做規劃

越是感覺工作與生活失衡,越說明我們需要重新花費時間與精力,來審視和規劃生活與工作。首先,你需要明確自己的目標,不僅僅是工作目標(比如賺多少錢),也包括生活上的目標(比如有時間陪伴家人、做一個身體健康的人等等),你可以有好幾個目標,將它們統統列下來。

隨後,試著給這些目標排列優先順序:哪些目標是最重要的?相比之下,哪些目標是可以延後滿足的?如果你發現自己的目標太多,那就要學會做減法。要明白,我們不可能完成所有事。「即便在你死了以後,你的郵箱依然會塞滿郵件。」如果想要高質量地完成重要的目標,我們只能有所取捨(Schulte, 2015)。

我們對目標優先順序的判斷會受到周圍人的影響,比如,當周圍人都忙著出國時,我們可能會認為出國很重要,而如果周圍人做出了多種多樣的選擇,我們會感到茫然,不確定自己的選擇是否正確。但越是迷茫的時刻,越是要慎重地思考、要堅持自己認為重要的事。

等確定哪些目標較為重要後,接下來需要細化你的目標,把原本籠統的目標細分成具體的任務。比如:如果要實現目標,要經過哪些步驟?什麼時候截止?怎麼樣評估任務完成得是好是壞?如果我們把目標分解得越細緻,越是有助於我們更準確地預測所需時間、更準確地進行規劃。最後,注意在規劃時減少碎片化的時間,盡量保留大段的時間用於工作或生活,避免任務的切換導致時間不必要的浪費(Schulte, 2015)。

2. 形成日常慣例,減少意志力的損耗

在不同時間選擇做什麼事也會損耗意志力,選擇本身就會讓我們覺得更加疲勞。因此,我們可以嘗試把一些定期的活動固定下來,成為自己生活的慣例,例如,每周四的晚上去健身、每周六的下午和家人在一起。等形成日常慣例以後,我們可以自動化地完成活動,而避免將寶貴的意志力損耗在選擇上(Gausepohl, 2016)。

3. 學會有效地休閑

時間管理專家建議,要平衡工作與生活,人們不單要學會更有效地工作,也要學會如何有效地休閑。休閑時間不在長短,而在於質量。高質量的休閑,最重要的是你的主觀體驗,它應該是讓你放鬆的,而不是無聊和空虛,也不是依然憂慮著未完成的工作。

要獲得高質量的休閑,我們先重視休閑的必要性:放鬆可以讓人們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效率更高,並且休閑的時刻有助於我們產生創造性的頓悟;而我們接觸到的工作之外的信息,也能給工作帶來更多靈感。當我們為休閑感到愧疚時,可以用這些理由自我開解。此外,要獲得高質量的休閑,也要求我們在休閑時保持專註,全身心地投入在休閑活動中,而不要「一邊休息,一邊還想著工作」。在不工作的時間焦慮工作並不會提升你的工作能力,只會讓你更加疲憊,進而影響到接下來的表現。


不論是休閑還是工作,都需要自我管理。歸根到底,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來源於我們對時間的良好規劃、來源於我們日常的高度自律、來源於養成良好的生活慣例。它一點都不意味著更懶散、沒有節制和紀律的狀態。

尤其是在這個時代。中國年輕人的生存壓力是很大的,階層上升的渠道是基本關閉的,能夠真的隨心所欲就獲得生活-工作平衡的年輕人,仍然是掌握著資源的少數人。大部分人,都要懷著壓力工作、以獲得未來的發展和回報。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人只能通過更高的自律,平衡生活與工作。

紀律是我們要獲得好的生活和幸福感所必需的。更自由的生活,與紀律並不衝突。因為,你遵守的紀律里可能也包括了「這個時段,按照規劃我一定要休假」這件事。

不過,將失衡變成平衡需要時間,一下子把工作與生活收拾得井井有條是很難的,如果想搖身一變,成為一個慣例特別嚴格的人,時間規劃和管理的壓力可能就先把我們壓垮了。可以先嘗試規劃小部分時間,例如周末,再逐步發展為更全面的自我管理。

忙碌,尤其是在社交網路上表現出自己忙碌的一面,正在消解原本真正屬於你自己的生活。當工作逐漸控制了你,如何拿回對自己生活的控制權,不為了他人眼中的自己表現什麼,是你需要考慮的問題。因為大多數人都只會關注你取得的成績,並不會關注你在過程中付出的痛苦。

你的生活在哪裡?你的生活就在此時。與題主共勉。

以上。

相關文章:「忙正在成為一種新的流行病」|研究:如果工作生活失衡,也許是你還不夠自律

了解更多與心理相關的知識、研究、話題互動、人物訪談等等,歡迎KnowYourself - 知乎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學社區,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

以上。


高中的時候,我的成績還可以,雖然永遠都做不了第一名,可是很多人還是羨慕我,因為我看起來似乎很輕鬆的樣子。要知道,老師可是每天在我們耳邊鼓吹我們要努力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能把成績變好,成績好的學生可以更上一層樓,我們都信奉這句話,可是後來結果大家可以想像,成績這種事可不僅僅是努力就可以提升的。
我有段時間覺得自己的成績可以更上一層樓,於是那段時間特別刻苦,吃完晚飯之後到教室就馬上開始寫作業,可是當月的月考結束,發現自己的成績沒有什麼變化,後來我經過苦苦思索,終於明白我根本就不適合這種學習方式,適合我的是每天上課認真聽講,下課一定要好好休息,只需要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絕不給自己另外買學習資料,晚自習回去一定要睡覺,而不是還挑燈夜戰,事實證明,好的生活規律加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最終在保證了自己的成績的同時,又不至於投入太多時間,可以利用課餘時間做點自己想做的事。
至於反例,我實在是見過太多太多了,很多看起來特別認真刻苦的同學,但成績卻往往上不去,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可還是考不好。其實這些人要麼是誤解的努力的意義,總覺得不停地做題就可以提升成績,沒有掌握方法,要麼是基礎太差。
到了大學,則又是一個不一樣的景象,你會發現很多從大一忙到大四的人,各種項目,各種比賽,到最後卻找不到一個好工作,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我們總是很單純地以為,努力就是不停地奮鬥,不停地做事,不停地做題,連思考的時間都沒有,還總是以為這樣就對得起自己的人生了,這樣就能早就美好的未來了。總的來說,就是老師或者家長或者社會,給我們灌輸了一個錯誤的觀點,選擇不重要,天賦不重要,享受生活不重要,重要的是努力,是奮鬥,經歷了現在的困難之後,未來會有美好等待著我們,是這樣嗎???
不是的,經歷了高中,我們還有大學,經歷了大學,我們要走入社會,要考慮買房買車娶老婆,賺錢養活一家子,等孩子大了,要考慮他的入學,成長,青春期,等到他娶妻生子了,你還要考慮如何帶孫子,等到你老得不能動了,才發現,當初那個承諾的美好未來,從來都沒有到達過。
而當你停下這一切,好好感受一下周圍的世界時,你會發現,高中時懵懂的愛情,共同奮戰的友情,大學時揮灑青春的暢快,賺的第一桶金的成就感,畢業後為自己事業而奮鬥的男人味,甜蜜的二人世界,當爸爸時候的快樂。。。又或者旅遊時候的放鬆,打球時的暢快,k歌時的發泄等等,這些東西都是我們想要的美好,而它們,其實就在我們身邊。
回到正題:努力奮鬥和享受生活之間從來都沒有矛盾,之所以很多人覺得有矛盾,是因為他們誤讀了努力奮鬥的意義,盲目地往前沖,不講究方式方法,浪費了大量時間,還總是以虛幻的未來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卻總是不明白現在的美好也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需要我們努力去獲取的,畢竟,人生是一個過程,不是一個結果。


謝邀。
這個問題似乎僅僅是物質或者世俗層面來思考,無論是努力奮鬥還是享受生活,落腳點都是物質。
如果落腳點只是一個職位,一個或者多個房子,包括父母和家庭的滿意,那麼,我認為無論努力奮鬥和享受生活都只是形式,關鍵還是出發點,以及中間有沒有思考。

很多人所謂努力奮鬥,也許只是做個工蟻,每天忙著寫PPT搬磚,做毫無創意重複勞動的活兒。努力的表現形式就是損害自己的身體:熬夜,加班,連續出差,視力變差,脂肪肝,然後苦大仇深地回顧:我很努力!我在奮鬥!
不得個頸椎病和失眠神經衰弱,都不好意思說自己努力。

人家在公海釣魚,看上去是享受生活,可是也許他在思考魚類和海洋的關係呢,也許在潮湧潮落中領悟商海的奧妙呢。
人家在賀蘭山下徒步,看上去是享受生活,可是也許他在實地看地形,來思考多年前此地戰爭的關鍵呢?

我非常推崇稻盛和夫所說的,我們活在這人間,不是為了追尋物質,而是提升自己的心性。
在死去的時候,我們能成為比出生時候更好、格局更大、更豐富的人。


努力奮鬥就是在享受生活。

享受生活不是榮華富貴,生活就是一切你正在做的事,一切包圍你的事物。你生存著,你活著,你對你生活中的一切事情在努力著,奮鬥著,這樣你就能最多地感受到他們,這就是在享受他們,在享受生活。

我努力工作,我享受到了更多高昂或疲憊,我努力戀愛,我享受到了更多幸福與痛苦。榮華富貴或許是目標,但榮華富貴並不是生活,生活就是生活,一切包圍我們才是生活,無論是窮困或是奢華,對於生活,對於感情都是相同的。

當你能理解生活與榮華富貴的差別,那麼是否榮華富貴,你都會好好地享受到她。


這個題目潛在的邏輯是,努力奮鬥是為了享受生活。

我們的父母是這樣告誡我們的:現在的吃苦是為了將來能夠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

我們的國家也是這樣告誡我們的:現在的吃苦是為了更好的實現社會主義,那個時候大家一起大碗喝酒,大口吃肉。

但是我們並不想這樣,目標太飄渺,道路太艱難。並且我們似乎被綁架了,成了拉磨的驢。至少某種程度上是這樣的。

聰明的你,勤奮的你,迷茫的你,請你告訴我,這個邏輯錯了嗎?難道努力與享受天生水火不相容?

這個疑問,並沒有一個通俗意義上的標準答案。儘管從上小學開始,我們就已經知道了1+1=2,閱讀理解題答「錯」了不給分。


聰明的人,勤奮的人,迷茫的人,潛意識裡卻對這個疑問做出了回答。


自習室上自習的大學生,寫了十五分鐘的作業,感覺自己好累呀,勞逸結合放鬆一下。掏出手機,不知不覺玩了半小時......

為了考研而努力的人,桌面上堆滿了複習題。對自己說,只要把這些題目都記住,那麼我一定能考上。考試的時候,面對知識點不變,題型卻煥然一新的試卷,大腦一片空白......

熬夜加班加點的蟻族,盯著電腦屏幕,做著重複而單調的工作。手指在鍵盤上跳躍,大腦卻早已停止思考,你自身早已變成了一個宏,一個操作指令,一個工作工具......

......

大多數普通人,無非都是在勤奮中偷懶而已。

在走出自習室的時候,在結束了一天的工作躺倒床上的時候,在第二天早上早早起床的時候,呼吸著新鮮的空氣,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厭倦與絕望。

為什麼不能把努力的過程變為享受呢?

為什麼不能I wanna do而非得I have to do呢?

為什麼不能從為別人活著變成真正的為自己活著呢?


可惜的是,現實從來蒼白,激情總歸平淡。我非聖賢,亦非菩薩。只能自渡,不能渡人。前兩天,我在杭州火車站外的橋下,見到一位拾荒的老太。想起現實可以有多殘酷?排名第一的答案,不由得感到心痛。從更高的角度看,我們與拾荒者一樣,都是在為了生存而苦苦掙扎。想活著,想生存,想過得更好一些,想人生花好月圓。有的人,站在起點。有的人,生下來就站在了終點。大多數,在這條路上,被別人或被自己逼著,勤奮而懶惰著,一步一步向前走。


如果說非要找到一個平衡點,那就是學會在時間的洪流中慢慢積累,讓自己不斷成長,而不是陷入奮鬥與享受的怪圈。


路的盡頭還是路,我們永不停歇,所以每天都是奮鬥路每天都是享受日。像從沒有挫折一樣去追求你的追逐,像從沒有心事一樣享受你身邊的每一處景緻。

我認識的一位健身教練,話不多,上課很實在,從不像其他教練一樣兜兜轉轉推銷課程,但他的學生卻最多。他學武術出身,17歲來北京想做武打明星,但現在30歲了還沒有在一部電影中正面露臉。我說我睡眠不好,他說17歲前他在老家覺得不開心,以為自己到北京闖蕩就會開心了;來到北京找到工作後依舊不開心,他以為自己能拍上電影就開心了;拍上電影后依舊不開心,他以為自己能成為真正武打明星而不是替身就開心了,可後來的後來他依舊不開心,而且越來越不開心,兩年前他的狀態差到極點,失眠、掉頭髮,不知道自己可以幹什麼。他從來到北京就努力奮鬥,從不比別人倦怠分毫,可是還是沒有到達自己最想去到的那個點。後來他決定接受自己的不如意和挫敗,振作起來,騎行去西藏換換心情。當他看到那些美妙的風景和單純的人們,才發現自己原本以為奮鬥到一定的高度,才可以來享受這些美景的想法是多麼的愚蠢。

人的追求永無止境,所以我們一路追逐。美景不是在路的盡頭等你奮力靠近,而是在路旁等你看見。他從西藏回來後踏實下來做一名健身教練,每天依舊練武術,但只是愛好,不為參加比賽也不為成為武打明星,好好做功課、耐心教學生,閑時讀書逗貓,開心大笑。我還在不認識他的時候看他上課,覺得他有其他教練不一樣的穩重和令人信任的耐心,這是平衡了奮鬥和享受的博弈後才具有的從容和淡定。

「停下來看看路邊的風景」,每個人都聽說過這個簡單的道理,而我也是到了現在才突然感悟到這其中的實在。在我奔跑的路上,那些惱人的雨天也變得有意境起來,美妙至極。也是突然發現世間大美的和那些亘古不變的就是這般你天天耳熟能詳的道理。


我認識這麼一個朋友,是個男生,所有跟他不那麼熟悉的人都特別喜歡他,從上學時候的老師同學,到現在的同事朋友,都覺得他是個無敵靠譜男,學習好,又是班幹部,足球隊長,學生會長,現在在金融圈兒里也混的風生水起(對不起,我又來黑貴圈兒了)。

可是不知道為什麼,他總是讓我覺得特別彆扭。但是因為高中大學都是同學,我倆雖然算不上密友,但也算關係不錯。因為從小就是個知心大姐的形象,所以在前一陣感情受挫之後,他找我來傾訴很久很久,我也終於明白了他的問題在哪裡。

一言蔽之,「用力過猛」。

他喜歡的這個妹子,是個典型的中上階級家裡教育出來,留美回來的妹子,性格溫和,很多時候也會糾結偷懶傷春感秋。總之,一個普通的好妹子。

他和人家dating之後呢,就開始了像他對待工作學習一樣,「認真對待感情」。按照他想要的方式追求人家,跑到對方公司去送花送巧克力,直視妹子雙眼說要好好照顧她,dating沒幾天就開始找房子要和人家同居(用他的說法就是,他心疼妹子居住條件太差,想給人家改善一下)...

結果呢,當然就是大家已經猜到的,妹子沒幾天就被嚇跑了,特別堅決地斷絕了和他的一切聯繫。

他想不開,跑過來找我說了一晚上。但是他90%的話題,都是他做了什麼,以及他為什麼要這麼做。

聽了一晚上的抱怨之後,我終於明白了為什麼長久以來他一直讓我這麼彆扭:就是他一直是用力平均地對待著生活中的每一個方面。

學習認真努力,踢球認真努力,工作認真努力,交朋友認真努力,泡姑娘也認真努力...

可是其實在我看來,其實很多事情原本是不需要那麼認真努力的好嗎?!

比如有一次他組織我們校友聚餐,三十個人左右的規模吧,絕大多數都是沒有見過的。提前一個小時就在微信群里說,任何人都不許遲到!!!然後又舉了一個自己創業見風投,因為遲到被風投取消會議的故事。

當時我就在想,周末吃個午飯,至於上升到這個高度嗎...想到自己的懶散,也就沒有去參加這個聚餐。

我可以想像,當他還是一樣的態度去面對妹子的時候,對方會是怎麼樣的感覺。人,不可能什麼時候都特嚴肅努力積極向上,如果真的是這樣,你就會變成一個無趣的人了。偶爾放縱偷懶,多好啊。

書歸正傳,題主這個問題,我的回答就是:該努力奮鬥的時候努力奮鬥,該享受生活的時候享受生活。這不是一個先後順序的事兒,而是並行不悖的。

我知道很多人要說我站著說話不腰疼,但是不才我也曾經在IBD做過兩個月臨時工,當時的義大利裔老闆,工作起來六親不認,玩起來也絕不含糊。前一陣我還在facebook上看到他以四十四歲的「高齡」,居然去爬了珠峰,狂擺pose自拍。當然了,作為南歐人的子孫,老先生換女朋友的速度也令我嘆為觀止。絕對是work hard, play hard的典範。我覺得,這才是我要學習的楷模。

總之,我覺得,努力奮鬥不是多麼值得誇耀的事兒,享受生活也不是需要羞恥的事兒。我們每個人都只能活一次,一定要把生命的每一分鐘都利用起來,不管是用作奮鬥還是享受,都是有意義的,至於怎麼分配,看得是個人的偏好,學過經濟學的各位都應該知道供求均衡理論,同理,我覺得每個人也都有奮鬥享受均衡點,至於在哪裡達到均衡,就看個人偏好了。


努力奮鬥的目的就是享受生活;
最好的生活享受就是努力奮鬥。

人活著是為了什麼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也是一個簡單的問題。

一、三觀解釋
1、向外看(從世界觀出發),人生的目的是:
學習體驗改變這個世界,幫助別人學習體驗改變這個世界。
宗教里神和世界是等價或超集關係,把這裡面的」世界「改成」神「,就是信徒的使命。」改變世界「就是」榮耀神「。

當然上面的表述稍作調整就是
」追求真善美,幫助別人追求真善美「

每個人都可以從這大千世界上選取一塊自己喜歡天地,用一生的時間去學習體驗改變。

2、向內看(從價值觀出發),人生的目的是:
成為自己心中嚮往的自己。

其實,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和外部世界打交道的時候,核心依託是價值觀,價值觀的成因及變化又受外部世界影響。

說白了就一句話:做喜歡的事,成為自己嚮往的人

二、生物學解釋之多巴胺
1、耐受
生物學上,活著是為了多巴胺。可以通過各種外界刺激來獲取,性,食物,相。。。。
刺激多了就出了耐受越來越高。這時候多巴胺獲取成本就會越來越高。試想一下美人的一笑傾城。

這時候人就會感覺到空虛,吸毒可以短時間獲取到滿足,但會帶來更大的空虛,還好大自然給了我們另外一個機制:鏡相神經。

2、鏡相神經
鏡相神經能讓我們能夠感知並理解他人的反應,這是人類語言及學習能力的生物學基礎。
利用鏡相神經,可以從他人獲取多巴胺的過程中獲取快樂。這時候成本要比直接獲取要低的多。

這就兩者加在一起就是」窮則自顧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李開復從蘋果高管混到了ms和google全球副總裁,想在多往上一級難比登天,很難刺激出多巴胺,這時候他幫年輕創業者,利用鏡相神經,可以把年輕人的成功時的快樂映射到他的大腦中。
丘成桐,很年輕就到了數學裡的最高獎,再高一級,一輩子丟進去未必能搞定。這時候,這哥們回國四處幫大學建數學中心,甚至機票都是自己出錢。目的就是為了從幫助他人成長中找到快樂。

3、左右腦之功效
多巴胺耐受高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耐受的提升成本象指數一樣遞增加,人類就進入空虛和無盡的痛苦之中,永無出頭之日。這時候就要進一步的尋找根源。

痛苦的根源在於」自我「,由自我引出的慾望,在語言,邏輯等引導下被放大的無以復加。而這塊在大腦里都處於最後進化的左腦中,而大腦的進化是以加強或抑制的方法疊加新功能,進化的過程中左腦壓抑了右腦。那麼弱化左腦放大右腦可以使人達到終極的解脫。
嬰兒、腦損傷、瀕死時都會體驗到這種感覺,有人說那是天堂。
(附:左右腦並不是特別嚴格,部門功能有跨界,但左右之分大體正確)

三、哲人的體驗。
無數智者(哲學家,包括老子,佛主,基督)對這個問題都進行了思考。
聖經中的所羅門王的勸道書中」虛空,虛空,都是虛空「的感慨就是人類對進入多巴胺陷阱的無奈。

這些智者,在通過靜坐,內觀之後發現,去除自我,在關閉左腦之後,進化時間最長的右腦被釋放出來,人會發現我們本來是和周圍環境是一體的。
人會進入一種祥和,平靜,極樂的狀態。附:有科學家在腦溢血之後體驗到了類似的經歷。
所以他們都得出了類似的結論:
老子:慈愛,少欲,不極端。
佛:因果,慈悲
基督:愛你的鄰人,愛你的敵人。

為了忘記自我進入那種狀態,形成了無數宗教,有的是內觀,打坐,有的是禱告,有的是咒語,法門萬千,其目的都是為了轉移注意力,關閉左腦,打開右腦,體驗極樂,達到終極的解脫。

四、永恆的修行
除了靜坐和內觀以外,人們發現在極苦極累的情況下,或者和很專心的從事一項工作的時候,人會進入一種和外界融為一體的感覺,這時候同樣進入了那種極樂情況。這就是傳說中的天人合一。
佛家稱之為修行
把你的熱愛投入到一件事中,持之以恆不間段的付出努力,在這個過程中,你會忘記自我,達到極樂!
我相信很多人體驗過這種狀態!
但很多人,因為自我的存在,加上神經的短期偏好,慢慢放棄這種做法和追求。

總的說來,這種做法和內觀、打坐同等有效並有意義的多。
你的努力會正向改變這個世界,
世有因果,你的路會越來越寬。

附:稻盛和夫的」活法「一書中,對此有詳述,但他只是說了這種快樂沒給原因。
附:在領悟之後,如果我們把修行的目標放在我們日常的事情里,這就是常說的「活在當下」。
有一位德國人把這個寫了一本書,推出之後成了紐約時報暢銷書第一位。書名叫《當下的力量》。


所以,我認為:
努力奮鬥的目的就是享受生活;
最好的生活享受就是努力奮鬥。


以上原創,轉發請附出處。


努力奮鬥和享受生活之間是存在矛盾的,但是二者之間是不存在時間前後關係的,而是永遠一起存在的。

父母從小就告訴我們要好好努力,這樣才能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工作之後,自己告訴自己,要好好努力,這樣才能取得事業上的成就

那是因為他們不明白如何告訴你這二者之間是可以達到完美和諧的。

或許因為覺得在你小時候,你不可能明白努力學習本身也是很有樂趣的;

或許因為他們覺得在你剛參加工作的時候,不能理解投身到一份自己熱愛的事業當中(而不是工作,能體會這二者之間的區別嗎?),是不需要太多外在驅動力的;

或許他們覺得以你的人生經歷,還不能明白事業上的成就,是需要靠金錢、地位來衡量的,而為事業拼博的過程本身,是不足為道的。

所以他們要告訴你,現在吃得苦中苦,將來方為人上人。

當然更大的可能是,他們自己也從來沒有明白過。

我們似乎一直在為一個不可預知的「將來」在努力,雖然不斷成長的感覺的確很好,但一直在路上奔波的感覺很辛苦,因為很少停下來真正的享受生活,困惑於如何處理兩者之間的關係,一定要區別先後么,有具體可判斷的時間節點么。

什麼算是停下來真正的享受生活?

如果說的是不再工作,那麼很不幸,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永遠不會有這麼一天。

就好像這個殺手不太冷里的小蘿莉問大叔:

Is life always this hard, or is it just when you are a kid?
人生總是這麼痛苦嗎?還是只有小時候是這樣?

大叔酷酷的說:

Always like this.
一直像這樣。

(私以為如果大叔簡單的說 "Always", 那就更酷了)

圖片來源:用我的萬劫不復換你一生幸福--《Leon》 - 愛大豆-大豆分享

如果有一天,覺得人生不再艱難了(謹以為在這裡把 hard 翻譯成「艱難」比翻譯成痛苦更合適),很有可能只是有人在幫你承擔而已。

很不幸,這就是人生吶。


我覺得不矛盾,旅遊也好休息也好也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努力不是一種狀態,而是一種信念。你要享受這個過程,舉一個我的例子,我的家庭一般,雖然在國外讀研究生,但是我不太可能到處去玩去揮霍,需要平時利用課餘時間去實習為了找一個好工作,我覺得我實習的過程中的努力是和我自己專業相關的,我喜歡這一塊也很快樂,也學到了不少東西,同時還參與了某個比較有名的女子團體演唱會項目,我不是那種現場做一天打雜的,我是主媒體宣傳文案推廣,文章還登載到了雜誌上,為我以後回國的簡歷上添加了一筆。因為我的愛好就是寫作,我還寫過世界盃球評登載在澳洲最大的華人報紙,雖然沒有報酬但是署名了還有人家給我的推薦信,但我覺得多少還是有用的,因為我沒事自己也會寫一寫。我挺快樂的,難道不是享受生活嗎?我到了周末也盡量抽出一點時間來到處走一走,看看風景因為有時候一直在讀書效率不高的,我覺得最好的狀態就是平衡工作學習和生活,你說的這兩者根本一點都不衝突,即看你自己是怎麼看待一件事情了。


對於一般家庭出身,不笨不醜不乏味還有點小情懷的我們來說。
完全就沒有純努力奮鬥,或者純享受生活這種選項呀~

【純努力奮鬥】
我從小長大衣食無憂。老爹老娘工作踏實穩定,學費生活費不用擔心。(當然我念書也沒需要他們交贊助費的時候)
雖然少女心了一點,但是不醜不悶不憤,對努力奮鬥提升某項能力到牛X境界的動力不強。
早早掙家用,養活全家的壓力沒有。

所以,還真的沒有一項事讓我全情努力。(咦,怎麼有種「老闆,這個魚塘我包了」的感覺)
作為一個不美感會死星人,專註努力絕對很有美感,但是如果要我不看花不摸草不吃甜品,人森好灰暗~走不下去啦~
特別是越來越大齡,有的東西逃不掉也必須承受,那麼一場音樂會、一個哭成SX的故事、一朵開的恣意的花都是鼓勵我繼續走下去的動力。
這趟旅途烏雲多過晴天,邊上鑲著的金邊是踟躕獨行的動力來源。

【純享受生活】
普通妹子一枚,能想到的享受也就是:終日不事生產,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交遊廣闊。
可是!我不是思聰少爺啊摔!

相信大家都能想到那種大學生活。功課不難,混個及格。餓了吃食堂,無聊了上網,懶散了去操場,悶了叫幾個朋友吐槽打牌,沒有升職加薪賺錢養家存錢買房的壓力。好時光~
可這種日子過一周OK。久了,整個人的狀態都不太好了。
就是對自己和外界的感知模糊了,開心喜悅更少了。整個人是個——廢 的狀態。

不知道自己的能做什麼,有何價值,如果嘗試一下能摸到哪個天花板。
往前一步會不會摔個狗吃翔,之後能不能爬起來。
今天我站在這個平台上,1年後能否站在和你一樣的平台上吹吹風?

【吃著包子被狗追】
於是學著接受自己,還有自己小小的願望和貪心。

普通妹子,但是想更加養眼。於是還在與懶惰作鬥爭:跳操、護膚、買衫。
逗X一枚,停下來想一下才發現之前遇到了那麼多好的人,包容我呵護我,於是我也想變得情商更高一點,像他對我一樣讓人如沐春風。
懶惰拖延,偶爾原諒自己,一點一點養成好習慣。(嗯哪寫完這個我就去睡覺啦~)
欣賞美,從小就覺得世界上怎麼又這麼多美好的事物。好聽的音樂,瑰麗的景觀,不同的風土,有趣的人和故事……就算我在趕路,我也一定會回頭讚歎路邊那朵花開的正好!
相信真愛,相信一定有一個三觀契合、相處開心的他在前方等著我。

這過程有糾結和痛苦,因為知道了自己的渺小和有限。但是人生這種只有一次的旅途,說什麼也不能放棄試煉。
不試,不努力,我怎知自己蠢的厲害,或者潛力不止一點點呢?
這也是我愛知乎的原因,見到了更廣闊的思路和世界。^_^


因為我已然是這樣的我.不可能倒退.
停滯亦只會徒增痛苦.
自律是為了放棄自律,克己是為了放棄克己.
直到隨心所欲不逾矩.


在心理學中興趣有兩種,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

直接興趣指喜歡做一件事的過程,間接興趣指喜歡做一件事可以帶來的結果。所以享受生活是直接興趣,而努力奮鬥則是間接興趣。

當你努力奮鬥的事也恰恰好是你的愛好,那麼這兩者就是統一的,這樣的人幸運無比。

但人不會總是這樣幸運,我們總要在許多時候做一些當下不太喜歡卻對未來很重要的事,能夠計劃未來動心忍性推遲幸福感,是人類的獨特能力。而且當你目標明確,知道為之奮鬥的事是你真正渴望的事,那麼奮鬥的本身也會帶來幸福感,看到過一句話深以為然:最幸福的事,莫過於奔跑在追逐夢想的路上。

以上的情況,努力奮鬥和享受生活都沒有衝突,只在一種情況下這兩者會有疑問,那就是,你根本不知道你努力奮鬥是為了什麼,僅僅是因為別人說這樣好,應該這樣,或者因為一點點的虛榮心,所以你努力奮鬥,你會覺得很辛苦,別人的期望沒有盡頭,虛榮心也永遠不會真正被滿足,如此辛苦到頭來卻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麼,那麼早晚有一刻,你會迷茫。

所以,重要的事,是明白自己內心真正的渴望,什麼能給你真正的幸福,是平凡安逸的生活還是遙遠的夢想,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怎麼到達自己想去的地方


聊個人故事——從職業發展到創業 - 李說經濟 - 知乎專欄
我的專欄文章里有我自己的困惑和觀點。

我的三姨一直批評我,說我不成熟,就是因為,我想要把我自己的興趣當做職業做。

為什麼我們不能把自己的興趣,把自己享受的事情,做成職業呢?

不是因為條件不夠,而是因為自身的無能,因為自己的懦弱。其實任何一個事物,你找准了點,都可以做得很好很不錯!

比如我很享受寫作,我可以在知乎,在簡書上寫寫寫,寫到有約稿為止。

比如有人喜歡畫畫,他可以畫畫畫,發布到網上,化到有約稿為止。

比如你喜歡某一領域,哪怕是吃喝玩樂,你可以在微博博客等地方寫寫寫!直到有人拉你做策劃,寫稿件。

比如你可以寫遊記,寫了發到網上,寫得好,引起人家關注了,自然會有收穫,甚至可以「以游為生」。

即使你的愛好比較偏,比如算賬,你可以開個理財培訓班,形式不一定非要通過媒介,一切皆有可能。

在過去,你還有機會說夢想成本太高,理想太骨感,但在這豐滿的時代,這絕對不是借口。享受和工作,絕對可以結合,看你有沒有那個心意和思維了!


知乎大量類似問題的出現,其思維內核全部是價值觀被功利社會左右的真實寫照。活得這麼困頓,國足再輸馬里3個球也叫不醒你。


說到國足,我們還是從02年那個輝煌的夏天開始說起。02年的夏天發生了三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國足惜敗巴西,國足惜敗土耳其,國足惜敗哥斯大黎加。當年一腳門梁踢碎五千年中國進球夢後壓低帽檐掩面回國的郝海東,如今也能跳出來罵韓鵬,這逼也配當前鋒?當然,你們可以想像,韓鵬腦袋上纏著繃帶,臉糾成一團,苦逼地解釋,你就把我當對方後衛。

這本是一句玩笑話,但大家當真了,不論己方還是對方,都這麼想,連他自己都這麼想,從此職業生涯以只進過兩個烏龍球的光榮戰績順利退役。這就不說了,國足依舊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我要跟你們說的是這三件大事後的一件小事,就是我上了高中。


我記得在開學的第一天,班主任就苦口婆心地教育我,你現在努力奮鬥,是為了將來享受更好的生活。


從此我同桌便開始發憤圖強。


我說小美,表醬紫,一起出去玩嘛。小美說滾,玩蛋兒去吧。

然後我就自己跟那兒玩蛋兒,她扭過頭,捂住眼睛瞄著我大喊,你神經病啊!我收緊褲子,我說你學精病吧!學習都學傻了你!


所以說,一條蛋,把我們分割兩邊,高中生活永遠只存在我們這兩種人,一種人在埋頭苦學,一種人在及時行樂,你很難找到一個中間者,他們既忠於課本,又能樂在其中,這種人要麼就是在裝逼,要麼就是在裝逼。


這種二元認知的起點,其實是貫徹在我們從小的受教育體系里,我們中國的家長都是這樣教育兒子的,根深蒂固,你看,小明,這個世界有男人和女人,你看,小美,這個世界有好人和壞人。在我們還是小逼崽子的時候,我們就被這樣教育認識世界,當然,小逼崽子們是永遠不會想到還有男好人女好人男壞人女壞人之分的,那樣看世界就是四元的了。二元的好處是簡單易懂,但特么架不住二元我們二十年啊!有的同學說我進化了,我不二元,我是二次元。嗯,這個我懂,我小時候也捅破過二次元的妹子好嗎。


如果你能明白我的意思,其實「努力」和「享樂」並沒有明顯的分界線,你把他們分得門清,就好像書桌上的那一條三八線,把我和小美分成了兩個世界。其實這是不對的,我也想跟小美一起玩蛋兒的。後來我們兩個人的情況迥異,高考的分數差距連起來夠繞地球三圈。小美定的目標是學到四十,去玩,我定的目標是玩到四十,去學。生活對我們來說好像只是簡單的學和玩。


真想把時間節點分得這麼清楚,我覺得在四十歲去死還是比較合適的。


四十歲啊!里昂那多都催成了胖大叔,郝海東肚子都有韓鵬屁股那麼大了。你說那些足球運動員,在場上揮汗如雨,是享受還是痛苦?哦,除了國足。


多年後我與小美相遇,我從她眼神中能看出,她對我這個謎一樣男子的好奇,充滿了一種對未知生活體驗的嚮往,她問我,你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的呢?我說今晚就可以讓你知道,我在1605。

其實我們互相都不太理解對方的生活,努力和享樂彼此被割裂的嚴重,似乎總有一個方面是脫離彼此生活存在的,我們都很想走進對方的世界,去嘗試一下呢。我告訴她,最好的辦法是我們生兒子,集努力與享樂於大成,痛並快樂著,看看這小逼崽子會有怎樣精彩的人生。

看來我們活的都很累。小美思考了大概半秒鐘,然後告訴我,回去好好搬磚,不要再想亂七八糟的。


誠然在我勾引她未遂後我們的生活再也沒有交集,回到工地上我左思右想,我覺得之所以這麼累是因為從小到大我們被教育過程中從來沒有脫離以金錢為內核的價值觀念。努力和享樂都是為了錢,能不累么?我在這道問題里嗅出了深深的銅臭味,剛剛看到它的時候,我就很替題主擔憂,滿眼都是自己21歲的影子。


努力→賺錢→花掉→享樂。


人生單調成這種簡單邏輯,不累就怪了。如果真的不是為了錢,而只是為了自己心心念念所守護的東西,哪怕是中國足球,33歲的郝海東看著韓鵬,也滿眼都會是自己21歲的影子。21歲的巴洛特利,看著蘇亞雷斯,也滿眼都會是自己1歲的影子。


很多人其實習慣把「金錢」這個字眼藏得很深,以展示自己優良的價值觀。賺錢不叫賺錢,叫努力,花錢不叫花錢,叫享受。騙得了別人,騙不了自己呢。


如果題主不信,你就試著把所有以金錢為目的的觀念拋離大腦兩分鐘,僅僅為了生理上的爽,找一個姑娘,翻雲覆雨來一炮,你啪啪啪,她啊啊啊。

這麼一看,努力和享受其實是一件事情。


你從中看出切分點,看出矛盾,這只是說明,題主,你把他們功利化了。


也許真的只有國足贏了馬里才能叫的醒你。

但我怕你是等不到了。


我只為自己心愛的事業和心愛的人而奮鬥。
這本身就是在享受生活。


努力奮鬥與享受生活不矛盾。對立去看問題是年輕愛犯的錯。我年輕時喜歡這樣,總覺得自己是追求什麼就一定不能做相反的事情,然後套啊套啊,很苦逼的活在別人稱讚的光鮮中冷暖自知。後來,多虧知乎采銅的一個答案,恍然明白騙自己是不必要的,尊重內心的感受才可以過得輕鬆,才能持久。努力奮鬥不是7*24小時去打了雞血一樣做苦行僧,而是學會適應你的心性和身體,疏導自己的行為和想法。總之,別被自己套進去。


有的人比較愛努力奮鬥,有的人比較愛享受生活。
你喜歡哪一個多一點?父母的話只是他們的經驗,你自己的判斷是哪個?

別人給你一個「標準」答案,你就沒有困惑了嗎?
別人給的那些「正確」答案,對於你來說也會「正確」嗎?

怎麼生活才會比較開心?比較成功?比較正確?
這個世界是在變化的,需要自己去選擇去承擔。
摸著石頭過河。這的確不容易,但是沒辦法啊,就是要這樣活下去。


沒用的,題主這麼問是得不到答案的,出來工作10年或者20年,想不明白也會看明白。

除了極少數人,大部分人真的談不上多麼享受生活,享受生活根本也無法成為一個終極目標,大家都是一邊努力一邊享受,就看你怎麼定義了。

但是我想題主沒考慮這麼多,就當下來看,當然應該努力奮鬥,年輕的時候沒有享受人生真的不算遺憾,況且Gap year,旅行之類的,完全談不上是享受人生,頂多算是朋友圈雞湯。


享受你擁有的,奮鬥你希望擁有的。


推薦閱讀:

過度享受一個人生活,怎麼辦?
是極度自律的人得到的快樂多 還是放縱自己的人得到的快樂多?

TAG:享受 | 努力 | 奮鬥 | 享受生活 | 工作生活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