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接納自我?
是看到@動機在杭州 老師在 為什麼心理諮詢要把接納自己作為一件很重要的事去強調?下面的回答提到的接納自我的涵義。
所以想問一下如何做到接納自我? 需要哪些心理轉變和對自我的認識?
用一則對話實例來說明「(作為動詞的)接納是個悖論」以及「真正的接納是什麼」這兩個問題。
----
註:「心智探尋」這個系列取材於通過微信進行的1v1對話。為什麼叫「心智探尋」而不叫「諮詢」、「問答」,是因為我覺得心智探尋更能夠表達這樣一種微妙的含義:沒有主客關係,通過平等對話的形式,漸次看見和觸摸心智結構的深層機理。一切深層改變,都需要首先建立在看見和覺察的前提之下。
這篇文章是和一位朋友基於微信的非同步對話,因為原文很長,分成相對獨立的三部分,這是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心智探尋(六):深層改變的機理
第三部分:心智探尋(七):我們內心的小社會
序
我們常常聽到「接納」這個詞,接納自己,接納孩子,全然接納。固然,從一個層面來說,提倡接納並沒有問題,但如果把接納當成一個動詞和目標,就會帶來我稱之為「接納的悖論」,因為「要自己執行接納這個動作」這個心態本身就是對自己的不接納。
只要仍然停留在行為的淺層面,就永遠擺脫不了接納的悖論。
真正的接納,源自於對真相、完整的真相的深層認知(關於深層認知和淺層認知的區別,回復「改變」),觸摸到屬於我們的個人真相(personal truth)之後,自然而然就會產生接納的狀態,這個時候接納只不過是一種「自然的結果」,而不是某種被執行的行為。
而且,更重要的是,到了這一步,接納與否,其實已經並不那麼重要了。當我們能夠穿透行為,穿透情緒,真正看見內心時,根本無需去談論要不要接納,真相併不因為你不接納就成為假相,而假相也不因為你接納就成為真相。
但「看見真相」(尤其是完整的真相)是一個漫漫長路,我們常常會迷失在心智的迷宮當中,這個時候就需要利用一些探索性的思維工具、技術和原則,去幫助我們導航,並最終看見這個迷宮的出口。
這個系列,來源於一個個真實的案例對話,但我更希望呈現給你的,除了「魚」之外,還有「漁」,如果你注意看,會看到我在對話過程中所運用到的一些屬於心理諮詢領域的重要的方法、原則和技術,心理諮詢是一個很有意思的領域,因為歷史等其他原因,這個領域基本一直在服務有較重大困難的人群,以致於因為其典型受眾群體而產生了標籤效應,西方的心理諮詢行業基本擺脫了這種污名,但國內應該還有一段路要走(但這兩年因為心理方向的內容創業的風潮,已經大有好轉)。
實際上,心理諮詢的方法和技術卻對於平常人的心智成長也大有裨益,如果大家對這個系列有興趣,以後我可以從「普通人的心智成長/成熟如何從心理諮詢技術中受益」寫一寫,其中的認知行為療法,心理動力療法、正念、精神分析、團體動力都是非常有意思的分支,對於我們對自我形成深刻的元認知,從而達成自然而然的(而不是自我譴責和強行擰轉的)改變很有幫助。
Lucy
先說簡單的案例,早上孩子醒得太早,5:30一定要起來讓我講書,我太困了,實在沒有心情起來給他講書,我也不想虛假接納,就一直在發我信息:現在5:30 太早了,媽媽睡不醒啊,講不了書。孩子沒有被滿足就哭,(剛開始我也不怕他哭的),哭得越來越厲害,我就說:寶寶傷心了,媽媽起不來不能講書,寶寶好傷心。孩子自顧自地哭,然後再要求我講書,就這樣拉鋸半個多小時,我也沒睡成,他也一直哭,好傷心的樣子。
然後,我心裡開始煩躁,一邊覺得孩子可憐,一邊憤慨有了孩子我的生活經常這樣,怎麼不能好好休息一會兒呢,一邊就是自責,責備自己為什麼不好好安排一下,想個辦法避免這種雙輸的局面,還是自己無能的表現
也擔心,孩子哭得時候,會不會責怪到他自己,媽媽是不是不要他了之類
其實,我也能意識到這件事兒不大,但是我會像幽靈一樣時不時責備自己的無能,擔心著可能給孩子帶來的傷害,同時也堅持著自己的感受(真的不想起來敷衍著講書)。哎,這樣的小事已經很體現我的問題了。
也有人跟我說過,放輕鬆,要不然你的焦慮會讓孩子覺得不安全。但是經常也忘了這句話,哈哈
劉未鵬
Lucy: 早上孩子醒得太早,5:30一定要起來讓我講書,我太困了,實在沒有心情起來給他講書,我也不想虛假接納,就一直在發我信息:現在5:30 太早了,媽媽睡不醒啊,講不了書。
假設你(在那個時候)並沒有說「講不了」,而是給孩子講書,你內心會有什麼感覺?
Lucy
如果我給孩子講書,我的感覺會是:我好睏,好想多睡一會兒,我的聲音聽起來真是不情願,這個孩子怎麼這麼早醒,會不會以後也養成這麼早醒的習慣。
劉未鵬
「我好睏,好想多睡一會兒,我的聲音聽起來真是不情願」和「怎麼這麼早醒,會不會以後也養成這麼早醒的習慣」是兩個不同的擔心嗎?
Lucy
對的,第一個擔心其實是:我還會擔心,我這是虛假接納,孩子是不是也感覺到了,我會不會以後變成一個虛偽的媽媽
劉未鵬
對了,我的問題,如果你感覺內心沒有自然升起的答案,就簡單的告訴我沒有就好了,這並不是預設答案的引導,而是幫助你去探尋自己的內心。
之所以說一下是因為之前有過這樣的經驗,可能是文字溝通的限制,我的連續問題讓對方覺得我在期望答案。
Lucy
恩恩,好
文字問答,確實容易有誤解,謝謝澄清和及時告知
劉未鵬
劉未鵬
接下來請用第一人稱閱讀一下這句話,然後覺察內心有什麼感覺:(註:任何自然升起的感受,都是重要的,都是你的個人真相(personal truth)的一部分,試著和這些聲音保持覺察)
「孩子想要我給她讀繪本,我還很困,如果我在困的時候給她讀了,她會認為我是一個虛偽的媽媽」
Lucy
我覺得這句話不太成立,太早下結論了。
劉未鵬
如果你是孩子,在你的要求下你的困的媽媽給你講了書,你會有什麼感受?
Lucy
我覺得,孩子可能會認為,媽媽這麼困還是給我讀書了,我有需求,媽媽回應我了,媽媽困得時候也會回應我。
劉未鵬
「媽媽愛我,才願意在困的時候也回應我」
是這樣嗎?
Lucy
對,如果我是孩子,我會這樣覺得,媽媽愛我
Lucy
天呢,我早上做了什麼,因為害怕自己虛假接納,就沒有理會孩子,讓孩子哭,怪不得孩子越哭越厲害越傷心[Sob]
劉未鵬
Lucy: 我好睏,好想多睡一會兒,我的聲音聽起來真是不情願」第一個擔心:我還會擔心,我這是虛假接納,孩子是不是也感覺到了,我會不會以後變成一個虛偽的媽媽
現在回到剛才的第一個擔心,試著再次回到當時這個擔心的感受中,有沒有不同的感覺呢
Lucy
現在覺得我有些太教條了,確實是困,但也不至於這麼嚴重地抵抗孩子的需求
Lucy
以前有人說過我教條,我是不承認的。
劉未鵬
那麼,對於第一個擔心,現在你的內心有了答案了嗎?
(註:溝通過程當中有任何「哪裡不對」的感覺,都可以表達,包括對溝通方式本身的感受。感受往往是通往我們對自身的深層認知的入口。)
Lucy
對於第一個擔心,我現在覺得,要分清感受的輕重緩急,我很困是一個比較輕量級的感受;我對虛假接納的擔心有些教條、太早下定論、或者是恐懼自己搞砸了(親密的路沒走好,反倒走向虛偽),這樣的擔心對於一個剛兩歲孩子好像真的太早了。但是孩子的需求沒有媽媽回應,長時間(半小時)沒有回應,真的是很重大的感受,他的感受會更嚴重一些。
劉未鵬
所以你會「願意寧困一點,也適當理解一下孩子的需要」
Lucy
現在我是這樣認為,我是個大人,寧願困一點兒,其他時候再補覺或者早睡都可以,孩子的需求應該多理解一些,孩子需求沒有得到回應,哭得很傷心的時候,不要較勁了,不要再想虛假接納,或者擔心自己出爾反爾,孩子感覺到媽媽看見他傷心,回應他,會讓孩子更好受一些
當時,孩子哭得越來越厲害的時候,我也擔心自己現在答應他是不是出爾反爾,之前說不能講起不來,孩子哭得厲害,就給他講書,擔心會不會讓孩子覺得以後可以用哭達到目的。 [Awkward]
劉未鵬
這段話如果把開頭「我是這樣認為的:」換成「我是這樣感受的:」再讀一下看看有什麼感覺
Lucy
感覺有些矛盾,並不完全契合,心裡有些「憑什麼」的感覺
[Awkward]
我覺得我自己還是個沒長大的小孩兒,意識上很多道理挺懂的,但很多時候都扳不過來啊
我覺得,我也挺委屈的,兩年照顧孩子,下班的所有時間都在陪孩子啊。你看,這還是我自己沒有安排好自我的需求和孩子的需求,積累下不滿。
劉未鵬
在這段話中,「兩年照顧孩子,下班的所有時間都在陪孩子啊」是事實。「我也挺委屈的」是事實和期望之間的距離產生的感受。「這還是我自己沒有安排好自我的需求和孩子的需求,積累下不滿」這是對以上感受的「歸因」。
你覺得,是這樣嗎。
Lucy
是這樣的。
劉未鵬
那麼,
兩年照顧孩子,下班的所有時間都在陪孩子啊——但我期望「不要這樣,對我的時間和精力佔用太多了。」
你覺得,這是一個合情合理的期望嗎?
Lucy
是個合情合理的期望,我是個普通人啊
劉未鵬
恩,我也覺得這是個合情合理的期望。
Lucy
有其他條件限制,比如白天老人幫忙,已經累了,下班時間和周末肯定都是我和老公自己帶孩子,老公已經很給力了,所以我也比較難去安排自己的活動時間
劉未鵬
Lucy: 這還是我自己沒有安排好自我的需求和孩子的需求
——假設你內心對自己沒有這個責怪,會有什麼感覺升起來嗎
Lucy
如果沒有這樣的責怪,我會覺得我也挺可憐的,需要關懷一下
我對自己的責備還有呢:我不應該埋怨孩子讓我累,是我自己沒有安排好自己的需求,現在對孩子積攢下不滿,對孩子很不公平,但同時我好像還是對著孩子表達不滿,有時候忍不住就沖孩子吼了[Awkward]。
劉未鵬
如果接受了自己的期望是合理的,就覺得孩子不懂事,不體貼我。如果接受了孩子的需要是合理的,又感覺自己的合理期望就被壓抑了。
是這樣嗎
Lucy
意識上,我不怪孩子的。應該是,如果接受了自己的期望是合理的,就覺得 「我自己沒安排好」。如果接受了孩子的需要是合理的,又感覺自己的合理期望就被壓抑了
不過有時候,偶爾的會覺得,沒有孩子該多爽啊,像以前一樣瀟洒地旅行、健身、想熬夜看片就熬夜啊,因為有這個孩子,現在這些自由都沒有了。——其實這也是在怨恨孩子,覺得那麼可愛的孩子來給我當孩子真是可憐。
劉未鵬
「我想要滿足我自己的需要,同時也因為愛孩子所以自然想要滿足孩子的需要,當兩者不能兼得的時候我就會陷入內心的痛苦衝突」
「因為我感到太痛苦了,所以就想要為這個痛苦找到責任人,有時候我會怪自己安排時間不好,但我也知道自己只是普通人啊。有時候我又怪孩子不懂事,但我也知道孩子也不是故意的,ta的需要也只是一個孩子的普通需要。」
「以上這種無法突破的痛苦尤其當孩子不停的向我發出要求的時候,我左右為難,拒絕的話怕對孩子不公平,不拒絕我自己內心又覺得對自己不公平。這加劇了當下的痛苦,於是我忍不住吼了孩子,因為她讓我陷入這個痛苦,如果她不發出要求我也不會這樣為難和痛苦」
你覺得上面這段能夠契合你的感受嗎?(如果哪裡不契合你可以修改,直到得到一段完整契合你的感受的文字。)
Lucy
非常契合,看哭了
Lucy
在他兩歲的階段,經常不停不停地發出要求,這個我真的受不了,不斷地聽到「媽媽講、媽媽講」 或者「媽媽來、媽媽來」,我會很煩躁。
Lucy
夾在中間的痛苦
劉未鵬
設想一下,自己穿越時光,回到過去的日子中的某一天中的某一個時刻,看見孩子正在一旁不停的對當時的自己發出要求,而媽媽在一邊內心兩難、痛苦,你內心有什麼感受想對她說的嗎。
Lucy
想說:你很不容易啊,孩子還小,支持的資源又不多,真的很不容易啊(想摸摸後背、甚至摸摸頭、關切看一看)
Lucy
[Sob]
Lucy
想說:你需要一些自己的時間,但不要埋怨自己了,你已經很努力了。[Sob]
劉未鵬
恩,如果還有新的感受升起來都可以隨之自然流動,並寫下來。和這個完整的,帶著矛盾、痛苦、慈悲的五味陳雜的真相連接
Lucy
感覺:你極力想做個好媽媽,想要讓孩子避免自己童年遭受的不良養育模式,每天學習育兒知識,聽微課,聽講座,這些是不是太著急了,逼得太緊了,你也需要緩一緩,孩子還小,有時間慢慢來
現在這樣的局面,著急學習,壓抑自己,又沖孩子發泄不滿,不是你故意的,只是你承受不了那麼多,你也是個普通人
Lucy
剛才這樣的轉換,讓我很感動,被理解的感覺。
然而我還不想說move on,因為我還是害怕自己過幾天又開始這樣的惡性循環了。(你不會評判我吧,頑疾很深的樣子)
劉未鵬
沒有關係,不想move on,和害怕又開始,和害怕被評判,也都是真相的一部分。
我沒有立場,也沒有預設,所以談不上評判不評判
Lucy
是啊,感覺沒完沒了,看上去問題和癥結已經很清楚了呀,改變起來就好了嘛,為什麼還在害怕、猶豫,還不是自己不自律、在問題面前懶惰,找借口(比如支持條件確實有限)
劉未鵬
如果過兩天重入了這樣的模式,也是完全正常的,不同的是,過兩天當你重入的時候你會多帶著一份今天的覺察,是嗎。試著不要去抗拒,讓一切感受(包括今天的覺察)流經你。包括自責,自我評判,包括抗拒,也都讓它們流經你。
Lucy
謝謝你告訴我那是正常的,要不然我還會責怪自己
劉未鵬
那是正常的,資源有限時,眾生皆苦。
Lucy
抗拒,說在點兒上了,我確實有抗拒,為什麼要自律,如果沒有孩子我的能自由的事情很多啊,比如熬夜,但為了孩子我要自律,要刻意安排時間空間去照顧自己的需求
我和老公都沒有做好要孩子的準備,但是孩子意外就來了,要這個孩子的決定是我做的,現在又在埋怨孩子帶給我的不自由,同時也覺得孩子很可憐啊,他的父母其實並不那麼歡迎他,尤其在兩個人都很累的時候,都在懷念以前的自由生活
天呢,我的負性信息好多呀,萬一我的真相就是非常自私自我的人,那該怎麼面對啊
Lucy
我覺得我沒有那麼糟糕,應該不是的,我只是自我要求高,從小爸媽唯一誇我的就是認真,很多事情上我要求自己很高,感覺在育兒這件事上太認真了,導致自己踹不過氣來
Lucy
跟你說完這些,感覺心裡好像不堵了,輕快多了
劉未鵬
Lucy: 就是當時,孩子哭得越來越厲害的時候,我也擔心自己現在答應他是不是出爾反爾,之前說不能講起不來,孩子哭得厲害,就給他講書,擔心會不會讓孩子覺得以後可以用哭達到目的。
設想一下,如果孩子真的已經學會了通過哭達到目的,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例如就拿講書來說。
Lucy
那下次我不能講書的時候,孩子會激烈地哭,我也會煩躁。
劉未鵬
假設這個時候,內心並沒有煩躁感,會是一種什麼體驗?
Lucy
會覺得孩子很可憐,有需求的時候,媽媽沒有滿足,以前就沒有及時滿足,這次媽媽仍然在審視將來會不會很糟
劉未鵬
試著重複一下這句話看看是不是契合你的內心感受:
「孩子5點半醒了,要我讀書,我很困,講不動,這個時候孩子好可憐,因為媽媽沒有及時滿足他」
Lucy
對的,契合
劉未鵬
那麼,
「這個時候的孩子很可憐」
——這是真的嗎
Lucy
呃,問住我了,好像也不是真的,其他時間段高質量陪伴也挺多的,那麼早,媽媽是普通人,起不來講書,不能否認媽媽其他時間段的積極關注
Lucy
現實就是這樣,有時候需求得到滿足,但沒辦法無時無刻都在被滿足,孩子真的很可憐嗎,每個人面對的環境都是這樣啊。
但是對於一個剛兩歲的孩子去面對這種需求不能時刻滿足的現實是不是太早了?然而媽媽也真不是全能的超人[撇嘴]
從昨天開始討論,我開始有些覺得:我是不是經常在給孩子他很可憐的投射,如果放鬆一些,更多相信孩子一些,其實孩子很有彈性去面對我和他爸給他的這個環境吧
Lucy
突然發現,我這好像是不自責了[驚訝]
Lucy
你知道嗎,我自責多的時候會明顯有低自尊感,而且在根本不相關的人面前也覺得低人一等,會想別人是不是評判我不好。這個現象是從有了孩子以後明顯起來的,有了孩子以後跟我媽媽關係惡化,自責導致的自卑也明顯起來。很好奇以前我挺有些驕傲的一個人(主要憑著學習好、其他條件都不錯、也不糾纏小事,有些清高),怎麼現在變得這麼敏感,經常自責,低自尊這種感覺很不舒服,但又改不過來。想努力做好媽媽,對挫敗敏感。我當媽媽以來,沒有任何人批評我做得不好,只有我自己不放過自己
Lucy
但從昨天你跟我梳理了以後,我在同事面前的自信又回來了,能夠挺起胸膛輕鬆地說話,而且不再認為低人一等。
Lucy
好希望這樣的感覺多一些,陷入自責的時候少一些
劉未鵬
Lucy: 下次我不能講書的時候,孩子會激烈的哭,我也會煩躁」
——如果當孩子激烈的哭的時候,我並不是煩躁,而是溫和的陪伴著孩子,也沒有去阻止她哭,也沒有進一步一定要安慰到她不哭。
仔細設想一下這樣一種狀態,心中會有什麼感覺升起來呢?
Lucy
這種情景很難想像,以前倒是沒有從言語上阻止哭(內心姿態上抵觸還是有的),會說些共情公式的話:媽媽不能講書寶寶好傷心之類。
如果連這些安慰都沒有,確實從未想過,試著安靜地想,感覺很平和,看著孩子體驗自己的各種情緒(可能沮喪、生氣、挫敗、傷心),感覺我像個柔軟的海綿,看著他,我沒有給他反彈負性情緒,最後看到孩子自己平靜下來,發泄了那些情緒他會舒服起來,我也會為孩子從負性情緒中平靜下來而高興。
Lucy
上面是第一次想,之後我又認真想像了一次,感覺不太一樣。如果看到孩子哭得上氣不接下氣,我會害怕,會想是不是我錯了,讓他這麼痛苦都是因為我吧,我為什麼就不滿足他呢,不要讓他那麼痛苦了。[尷尬]
劉未鵬
劉未鵬
那麼,「這個時候的孩子很可憐」——這是真的嗎
Lucy
呃,問住我了,好像也不是真的,其他時間段高質量陪伴也挺多的,那麼早,媽媽是普通人,起不來講書,不能否認媽媽其他時間段的積極關注
現實就是這樣,有時候需求得到滿足,但沒辦法無時無刻都在被滿足,孩子真的很可憐嗎,每個人面對的環境都是這樣啊。
帶著上面這個覺察,假想孩子正在因為你太累(註:是實際上身體太累了,而不是其他執念)不能講書而激烈哭鬧,內心會有什麼感受?
Lucy
感覺到平等,媽媽也有機會為自己的需求發聲,感覺媽媽和孩子是平等的,這好像比把孩子捧得高更尊重孩子。感覺到自信有底氣,媽媽有積極回應孩子的一面,也有累了需要休息或者脆弱的一面,但這一面並不減低我的價值。其實,我做得還不賴。
劉未鵬
Lucy: 但是對於一個剛兩歲的孩子去面對這種需求不能時刻滿足的現實是不是太早了?
「兩歲的孩子需求需要時刻滿足」——這是真的嗎?
Lucy
不是真的,雖然兩歲是個小朋友,但是也不是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的嬰兒,現在能理解很多東西,會說很多話,自己能做很多事情,自主意識也很明顯,他明確知道哪些可以哪些不可以(洗了手可以吃飯但臟手就不能拿食物),那麼牽涉到媽媽什麼時間段可以陪伴、什麼時間段需要休息,也是可以讓孩子去明白,不用時刻逼迫自己去滿足孩子。
感覺媽媽這個界限不清楚,先忍耐自己滿足孩子,然後積累怨氣再發泄到孩子身上,對孩子來說真是個危險的媽媽。
劉未鵬
對這件事情,這幾天有什麼新的感受,或者反饋嗎?
Lucy
上面倒數第二個問題「帶著上面這個覺察,孩子哭……」,非常提醒到我,現在我在孩子哭鬧的時候比以前平靜多了。
我感到有你的幫助,我自己思考和看見另外一些觀點和事實,我很受益,這幾天明顯得內心開闊一些,對自己苛責少一些了。
Lucy
有個疑問,就是上次你說過,下次再有自責的時候,讓自責、評判,包括抗拒,都讓他們流經我,這個能再說得詳細一些嗎?
劉未鵬
當你感到這些情緒的時候,試著不要抵抗和評判它們,而是和這些情緒在一起,帶著好奇心,去感受它們背後的消息,聽聽它們在對你說什麼。
Lucy
好的,明白多了,我試一試。以前頭腦里一有自責好像立馬就在反抗,如此循環,然後我自己就糾結著炸了,去攻擊別人或者攻擊自己。那個開頭髮生得太快,從沒看到過那個過程和程序。
----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劉未鵬的微信公眾號「思維改變生活」(pongba_mindhacks)及同名博客 http://mindhacks.cn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演繹或摘編。
預感到本題下將會出現許多雞精滿滿的答案,先來說兩句我自己的個人想法。
1、先來說我們的大腦,也就是我們思維的起點。從我閱讀過的、有限的關於心理學和大腦(思維)運作方面的書籍來說,我得到的印象是這樣的:要搞清楚我們的大腦正在干著什麼,或者說在它那裡正在發生什麼,是很難的。總體來說,我們的大腦會用各種各樣的方法來擅自行動並且欺騙我們。當我們以為它在說A時它其實幹的是B。當我們了解到它原來乾的是B啊後面沒準又跟了個C。大腦有此表現是因為它的運作目的與「我們」完全不同——它只在乎一件事,也就是我們自身的存續,包括我們的肉身和我們的精神。它不會關心「我們」的理想和夢想是什麼,不會理睬我們追求的是什麼,從某種程度上它也不會關心我們是不是真的開心。甚至為了哄我們,它會發出信號讓我們自以為我們很開心。我們以為大腦是我們最可信賴、最親密的夥伴,它卻在想方設法對我們陽奉陰違、欺上瞞下、打著各種屬於它自己的小算盤。這方面的解讀和知識很多人都接觸過了,我也不贅言。
2、再來說「自我」。對於每個人來說,最重要的需求是「能感覺到自己活著」。我們總是忍不住去干點什麼、說點什麼、想點什麼,就是為了能夠感知到自己「能幹、能說、能想」,也就是說,知道自己還活著。如果說,「大腦」還算是一個物質的存在,「自我」則完全是我們虛構出來的一個為了證明我們自己活著的東東。從出生後的第一秒起,我們就已經藉由這個「自我」來確認自身的存在,隨後更是不斷地為它添磚加瓦,直到最後認為我們「自己」就是它。
可能這樣說吧——就像一個鬼魅一般,「自我」一旦從虛空中被「製造」出來,就也有了它自身的生存願望——它希望自身能存在下去。所以,佛教里會說,自我會對自己進行「餵養」,把自己養大養胖。就像人得一直吃東西才能活下去一樣,自我要一直得到餵養也才能活下去。
「自我」的食物是什麼呢?一般來說就是肯定它自身的東西。也就是說,它只願意聽好話、聽表揚,不喜歡被批評、被否定(這裡「表揚」的意義不是一般的定義。比如一個人是用自我否定的方式來確認自身存在的——「我什麼都不行!」——你要說他「行」那就是在批評他的自我,說他「不行」才是表揚他的自我。)
但是,人活在世,總會被批評。既被人批評,也會自我批評。這就使「自我」發展出一種非常狡猾的性格——它會假裝對自己進行批判來抵禦來自外界的否定,然後通過對「自我批判」的能力來自我肯定從而繞一個彎來繼續表揚自己。這有點像一個人對你說:「其實我這個人很糟糕的」,但其實他是在等著你回答:「哪裡哪裡,你也是有很多優點的~」。——我們的「自我」就是這樣屏聲屏氣地躲在幕後準備聆聽針對它的表揚。
這個時候,如果你感覺到「真好啊,我終於接納自我了!」這完全有可能是你真實的「自我」放出來的煙霧彈,你很有可能比任何時候都更執著在舊有的「自我」上(就是還沒「接納自我」前的那個自我)。
因為「自我」只喜歡它自己,不喜歡有人試圖改變它。
所以,我要說的是什麼呢?——對我們那個「不可控」的大腦和那個無比狡猾的「自我」來說,我們都挺難真正去控制它們、要求它們怎麼做。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成功了、做到了,也很難分清它是不是來自大腦的自我欺騙和自我對我們的欺騙。有的時候我覺得它具有《盜夢空間》般的結構——你從一個夢中醒來,自以為清醒了,但在此之上其實還有一層更大的夢境。
聽起來似乎我們挺無能為力的?——我相信基本如此。那我們能做什麼?——@動機在杭州老師介紹的正念訓練是一個方法。因為整個正念訓練就是專門設計來消解「自我」的——連「自我」都沒了,接不接納它就根本無需討論了。
但如你所知,保持正念很難,所以很多人才能靠教授它掙錢(動機老師我不是在說你啊~)。所以我這裡有一個折衷、或者說無賴、或者說簡單粗暴的法子:那就是別去鳥那個「自我」,不管它被接納了還是沒被接納,爽還是不爽,我們壓根兒就當「接納自我」這整個問題不存在!該幹嘛就去幹嘛,想幹嘛就幹嘛。少對自己進行關注,少體恤自我的感覺,少掂量自我有否進步,眼光多看看手上的活和外部的世界。一句話來說就是:只管去做,去他媽的。
對一個搞不清楚的東西你是沒有辦法研究方法論的,得到的結果也很可能似是而非。最好的對策就是忽略它,置之不理。然後它就沒有辦法影響你了。
當然會有很多人教給你各種各樣的方法怎樣去「接納自我」,我這整個答案就是提個醒:你可能根本沒辦法清醒地理解你的「自我」和對它的接納。
明眼人能看出來其實這也仍然是正念修行,不過我覺得這樣說比叫大家去打坐能讓大家聽進去多一點兒:p
我就是個小透明,恩,也沒學過什麼心理學。
我還是個學渣。
就昨天我的一番心理活動,我覺得大概開始接納自我了。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就是寫了好長好長的計劃表,然後一個都沒有做,是的,一點點都沒有寫,又或者只寫了一點點。
我在這個月以及上個月,以及我過去的十幾年來,我都重複著這樣的步驟。
我寧願看著小說,或者發獃,或者睡覺,我也不想去觸碰那個作業。
我很痛苦啊,我不是不覺醒啊。我也想像吃了邁炫一樣能夠寫作業啊。我大概就是大腦活躍到不行的那種人,不動動吧,不舒服。寫個作業吧,沒一會兒起來喝個水,看個電視,玩個電腦,然後時間就呼呼地過去了。
——正題來了。
昨天我還是很焦躁坐在那裡,我看著書,我一個字也看不下去。我還要背誦,我一個字也背不下去。
我看著書,我想這樣不行。我思考了一會兒,然後我又拿起了手機,我就是順從自己心意,我翻開了李笑來老師的《把時間當做朋友》。然後我看到了心智這個詞,然後我又看到了一句話,其實我們可以用我們的大腦來控制我們的大腦。
我又看到了如同我上面所說的例子,不斷地浪費時間不斷地煩躁的一種狀態。
——高潮來了。
我想我首先要接受自己不聰明對不對,其實我覺得這個認知對於我還蠻痛苦的,因為我小時候只是覺得我沒努力而已,我也能做很好地。要我把自己的智商拉到水平線以下,其實挺不舒服的。
我深吸一口氣,我控制一下自己,就呆在那裡。我繼續承認我也沒啥毅力,我就是比大家笨是吧,啥都做不好是吧。
認識自己的過程說老實話,很不舒服。我有點難過,好像把過去的自己否定掉了。
我看著之前劃掉的一大堆計劃,我把計劃丟掉了。我就寫了一句話,今天就念一章,剩下的全是賺的。你慢慢來別著急,一點一點。
我把我最壞的結果想一下,我可能會重修。恩,就是因為掛科才要念書的。
我想了又想,不就是交個錢嗎?實在不行我出去打幾天工。
把最糟糕的事情想完之後,我看了看我的要求,好像也沒有那麼難。我之前可是十分鐘的書也看不進去,背不進去的。
我沉下心,深呼吸。對自己說不要怕,沒什麼難的。我之前因為恐懼覺得痛苦,大腦為了保護我,把我背的東西都給忘了。我想了又想,把它想成一個開心的事情,就是沒那麼痛苦。
你看,我背完之後,肯定對定理清楚很多,以後司法考試就可以減少功夫了啊。
而且那麼多的書,也別怕,一點點來。
我想起了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我覺得簡直就是真理,你看聖人都這麼說了。
我們一步步來,別著急。
還有大家記得把手機關掉哦,別把手機啊電腦啊,放在你視線之中,不然你會情不自禁的去玩的。
我看了還沒一會兒,就想動。我控制一下自己,對自己說,別動,你忍一忍。
而且我沒到要騷動的時候,我都對它說忍一忍,我這一段還沒背完呢。
我就是那種幾句幾句的背,還有默寫,自測。
自己把大任務分解成小任務,就不會覺得那麼痛苦,鴨梨那麼大了。放低一點對自己期待的水平線。我只要一想我就念一章,其他都是賺的,而且我終於有一次念書可以長達兩小時,專心致志的。我都被自己感動到了。
我就是個學渣的水平,大家不要嘲笑我啊!
我不知道這樣叫不叫接納自己,但是對於我個人來說。對於讀書的陰影沒那麼強了。
必須補一句,我今天念了四小時了。但是我沒有覺得很痛苦。恩,有一種很舒服的感覺,只要一想到我剩下的全是賺的,我就沒有壓力感了。因為我的任務已經完成了這種想法就覺得很開心。
覺得每天都有一點點進步,好開心。
會不會太容易滿足了哦。
恩,我個人總結了一下。
1.接納自己的話,肯定要降低期望值,別把自己想的了不起。就像是你想要爬泰山的話,會覺得壓力很大,如果只是下一個山坡,或者只是幾層台階,你能夠觸碰到的地方,你就不會有太大的壓力。
2.允許自己的慾望存在,先忍一下,等到可以休息的時候再動彈,而且我更建議是以任務為分界線,今天我完成一個任務了,那麼就可以小小休息一會兒。然後繼續下一個任務。但是不要拿這麼短的時間打遊戲,看小說什麼的。
3把自己資質想像差一點,你每進步一點,你就會感覺到很開心。
相反把自己想太好,你又達不到,更差一點的程度你也達不到,你就會很沮喪的,那麼就會越來越糟。
這麼想是不是很有阿q精神啊。
4你念書的時候肯定會遇到不想看啦,不願意做的題,或者不想看的書,不想背的段落。那麼小小的分解一下,就先只做一點點,先背一下,強迫自己一下。然後你會覺得不舒服,可是我必須說接下來,你啃下來之後會有一種很微妙的幸福感,就有一種成就感,哎呀,我過去了啊。
這個時候請務必讚美一下這樣的自己,那麼下一次你就會有更多的一點勇氣去面對你討厭的東西。
以上僅是個人見解。.
我覺得接納自己要從一點一點地小事做起, 羅馬不是一天就可以建成的。而且紐約曾經是個犯罪之都,但是誰都沒想到從入手火車的環境,抓捕犯人,然後打破一個環節,然後一點點的變好了。
(例子大概就是這麼回事,要是錯了別吐槽)
大家一點點來就好,別急。我也會和大家一樣努力改變自己的。
思考接納自我的問題也很久了。一直以來,雖深知接納自我的重要性,也聽了心理諮詢師無數次的提到這個詞,但在操作層面和技術層面上,仍然陷入迷茫困頓(這個詞的內涵簡直是大到無邊)。經過兩年多有意識的探索,雖然現在的我離心中那個成熟完善的人格仍有很大距離,但起碼有了方向和發自內心的信心與勇氣。下面就我的經歷談下理解。
1.為什麼人會不接納?
簡言之:
(1)僵化的自我概念和世界觀
(2)心理現象之複雜
(3)防禦機制的歪曲
(1)僵化的自我概念和世界觀
對自己,我們往往秉持著那些未經檢索的自我概念。這些自我概念或僵化,或粗糙,或非黑即白,或標籤化等等。我們的經驗受著陳舊的結構的束縛。常因一件小事而斷定自己,如因為一次考差而焦慮不已「我是一個愚笨的人。」(心理學家艾利斯認為以一件事的成敗而評價整個人,這無異於一種理智上的法西斯主義。)給自己下的定義並非基於全面客觀的統計分析,而受制於鮮活性,衝擊性和情感,所得的結論片面極端也不足為怪了。
僵化的自我概念,也常會阻止新的經驗湧入,較強的防禦性,意味著更多地動用「閾下知覺」這種機制,因為這種機制的作用是使機體藉此得到對自我構成威脅的經驗的預警。拒絕開放,讓我們不能面對更加真實的自己。(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不能成為真實的自我,不能自由的感知世界是造成苦惱的原因。)
對外界,我們也常受制於種種不合理信念。這些不合理信念的特徵有:絕對化要求、過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極。
不合理信念_百度百科
正是由於我們帶上了一副灰色的眼鏡,所見的世界往往失真,最終產生了種種有偏差的歸因和不合邏輯的結論。
舉一個常見的不接納的情況:我這次考試只考了85分,感到焦慮不已。這種焦慮有兩個要點:
1.我將注意力放在那丟掉的15分而非已經獲得的85分,這種注意力在收益和損失兩方面的不對稱在進化上具有重要的意義。(關注損失更有利於早期人類的生存。)但今天的人們早已遠離生存危險,焦慮的意義也相對弱化。
2.我認為考差是一件糟糕的事,是超出我控制的事情,因而焦慮。
這裡隱含了前提有:我必須在這次考試中考到滿意的成績。(絕對化)
沒有考好是可怕的,我真的不知道今後怎麼過。(災難化)
同時隱含的推論是:這次的考試決定了我是一個怎樣的人。(片面化)
(2)心理現象的複雜
每個人面對物質世界現象時都明白要依邏輯而思考,能明白在不理解某問題時就需要學習,有著嚴謹的探索精神。但面對心理世界這個看起來不那麼容易讓人聯想到具體物質,但複雜程度卻絲毫不遜於物理世界的領域時,便好像完全喪失了之前應有的理性和嚴謹,主觀臆斷,毫無邏輯,粗暴結論,更不必說有強烈的學習意識了。難怪有這樣一個故事:
弗洛伊德稱愛因斯坦為「幸運兒」,愛因斯坦百思不得其解,遂問弗洛伊德,這「幸運兒」是從何說起。弗洛伊德說,在你的研究領域,沒有一個不懂物理學的人會說三道四,而在我的研究領域,所有不懂的人都要來指手劃腳,你難道不是個幸運兒嗎?
(3)防禦機制的歪曲
防禦機制有利於我們克服焦慮,維持一個較滿意的自我形象。但耗費了大量的心理能量,更重要的是,它抑制了我們正確看待自己的能力,即我們的精力都耗費在了用一種類似障眼法的東西來維持心理上的平衡與滿足,而非發展自己的建設性的能力來打破困局。
我們寧願像鴕鳥一樣,拚命把自己的頭埋得很深,哪怕這樣很累,都不願抬起頭來正視問題,更不論主動出擊了。人就是這樣的生物,竟然認為虛幻的安全感比真正的強大更值得留戀。
那麼,如何接納自己呢?
(1)檢索自己對自我,對世界的隱含信念。(人究竟在幹什麼?)
人之複雜,在於意識與潛意識往往有巨大的反差。而這種差異常常帶給我們困惑不解迷惘。不斷檢索自己的隱含信念,不帶評價和偏見,才能正確理解事物的發展規律。可惜的是,許多人在這件事上的投入與它的難度完全不對稱。
如果隱含信念是不費力的,自動而成的,如同重物下落是不需要人額外做功的趨勢,那麼了解這種隱含信念發生的規律有利於我們更好地構建精確的理論來理解自己,不接納在於自己對複雜精神世界過於無知。如果人們能觀察到「赤裸」狀態的思想-直到看見它們的原始本質,就會發現,它們並不擁有它們最初被看到時好像具有的牢固力和強制力。(相關書:《思考,快與慢》)
我知道抬起頭面對問題,檢討內心是一件血淋淋的事情,負面思維的慣性是熵增的,是不可逆的,足以讓大多數人在一次次失敗中丟掉勇氣。但人貴為生物,就在於能打破本能的束縛,在宇宙中留下自己的意志。人無知尚可學習,自甘懶惰則真無奈了。
所謂的尊卑意識,自我厭惡,不過是社會為了馴養懦弱羔羊的手段。
個人覺得@鳳紅邪 老師的對自卑的回答非常好 ,詳見:如何克服自卑? - 鳳紅邪的回答
(2)在存在中發現自我(流動的河)
前文說了,人之拒絕接納自己,在於用一種錯誤的途徑來獲得安全感。請注意這並不是說安全感不應該獲取。而是不應採用了戴面具,貼標籤等方法,將不符合面具和標籤的經驗排斥出(即不接納)意識之外。人們在追求一種不存在的狀態而非真實自我。心理學研究已經表明,如果我們已知的感覺證據與我們自我想像背道而馳,那麼這種感覺證據就會受到抵制,從而扭曲我們的經驗。而這種扭曲造成了種種認知錯誤和焦慮。
因此,我們現在要樹立如下觀念:人是複雜的,流動的,覺察內心世界,不斷地發現自己,遠比把不符合理想自我的信息都拒之門外要高明的多。
(3)增強自己的智性(人不可以憑空去發展自己的人格)
這裡的智性泛指理解力,邏輯,知識面。我有一種隱秘的信念:一個人的種種糾結在於他不能找到一套自洽的理論來解釋世界(包括自己),他不能理解發生的一切。因此我的體會便是:像對待物理問題一樣研究內心世界,最終構建出一套屬於自己的理論體系。這需要充分的自我關注+嚴謹的分析+豐富的心理知識。
充分的自我關注是為了搜集足夠的心理信息,如,我因為A事件而感到自卑。這是一個簡略的信息,在發生這一現象時,我們就可以繼續挖掘,是哪種自卑?我擔心的後果是什麼?這種感覺是否在其他方面有同感?有同感的事件都有怎樣的特徵?
嚴謹的分析,幫助我們抑制思維的雜草,須知正確與錯誤是根本對立的,用理性去佔領大腦,則非理性自然消退。這需要我們鍛煉邏輯分析能力,有關培養邏輯思維的書籍不勝枚舉,另外個人認為可以參考優秀心理諮詢師的諮詢案例,都有助於樹立積極健康的心理觀念。如何培養邏輯分析能力,請轉:怎樣提升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和邏輯能力? - 千葉的回答
擁有了邏輯分析能力,可以讓我們面對錶面現象不再剋制不住地下簡單結論,能夠深入問題看本質,同時預見事物未來的趨勢。如,一旦一種強大的負面情緒冒出來時,不等它產生一串串思想,我們就可以確認出它,知道不論它的外表如何兇猛,他是沒有牢固性的。
豐富的心理知識是為邏輯分析能力提供素材,如果沒有知識為依託,則分析能力也無用武之地。由於個人遇到的問題多種多樣,並不存在某一領域的知識可以滿足所有需求。只能說,廣泛涉獵,多多益善。推薦《個人形成論》《當事人中心治療》
最後,接納自己沒有定法,因人而異。但有一點確定無疑:你對精神世界投入的精力越多,你將擁有對思想越強大的控制力。這是畢生的任務。共勉。
謝邀!
接納自我 ,所有的痛苦都來源於不接納,來源於苛求導致的扭曲……
想像一個要是一個人不管怎樣(不作姦犯科,沒原則性問題)都能很自由地被接納,那會是怎樣舒服啊! 沒有拒絕,沒有否定,沒有批評,沒有這些恐懼…… (我想到的是婚後大家都準備期待的孩子在肚子里差不多這個狀態)
自我接納_百度百科
「個體對自身以及自身所具特徵所持的一種積極的態度,即能欣然接受自己現實中的狀況 ,不因自身優點而驕傲,也不因自己的缺點而自卑。」
換個角度來說就是了解自身,比如SWOT自我分析之類的結構性意識化的認知,夢分析之類更多從潛意識角度發現。
自己_百度百科
"自己的釋義是:自,自身、本身,己,戊己,戊己代表中央。自己一詞源自道教學說的引伸,意為黃房中央真性本我。自己二字包括了肉體之我與精神之我的兩個層面。"
我記得哪裡看到 I my self 的細分。 (拉康派的哪位來聊聊? 我本來想找 李新雨和孫聰,但是按下去不知道是不是他們本人賬號)
我看到了: 動機在杭州 老師在 為什麼心理諮詢要把接納自己作為一件很重要的事去強調?最後的描述:
"真正的進步不是那麼焦慮的自我懷疑,而是帶著自我接納體會進步的喜悅。真正的進步不是被對自己的不滿和焦慮驅趕著,而是被美好目標吸引著。真正的進步都不那麼著急,我們默默努力耕種,耐心等著它開花結果。如果我們真有病,我們也是帶著癥狀投入地生活,相信成長會自然而然地發生。
這是自我接納的涵義。 "
嘗試這麼分,幼年在分離個體化,自主感、掌控感等過程順利的人,就是被美好的目標吸引,偶爾會自我懷疑下,大部分還是『往前走』。
如果過去有創傷,痛苦,情結,坑洞等等(看哪個流派描述,講的都是被拒絕,被要求的很痛苦,扭曲額體驗),那麼要覺察(一般在發生看似沒理由的時候),理解自己(哦,我可能是這樣的),之後再發生就會有更覺察的新的神經元通路產生,這個move on 會比參考white flag -Dido的一首歌的"繼續前行"更好些。
所以想問一下如何做到接納自我? 需要哪些心理轉變和對自我的認識?
了解自己,真的知道我是怎樣的,在過程中知道和喜歡上自己。 (比如問,父母是否喜歡他們自己,我是否喜歡他們的方式,我是否喜歡自己等等等等等)
能有一大堆的喜歡和不喜歡,還是最愛自己,也愛別人。
「接納自己」本就是一件難度達到Insane甚至Lunatic的事情。
多數關於這類命題的心理學文本+心靈雞湯一般都會把「自我覺察」和「自我接納」放在一塊兒,以表示其順序,即先「真誠地弄清楚了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才可能有機會意識到「有些特質是無法改變的,也並不是非改變不可的」。
但所有人都沒有意識到的一個問題是,「自我覺察」和「自我接納」之間,有一個難以逾越的「中間狀態」。
=== 舉個栗子 ===
「自我覺察」:
在長久地抗爭、反覆地抗爭、用盡各種策略抗爭之後,有一天你發現也許自己這一生都不能徹底改變XX缺點。
「中間狀態」:
你知道了也許自己這一生都不能徹底改變XX缺點;你打算努力做好別的事來側面彌補之;
可你不想讓別人覺得你有XX缺點;你害怕別人知道你有XX缺點;你仍想證明自己並沒有XX缺點。
「自我接納」:
你接受別人知道你有XX缺點;
你接受別人發現你有XX缺點;
假設自己有XX缺點這件事情,呈現和暴露在全世界的judge之下,你也並不感到羞恥和自尊破碎;
你不刻意避諱,不刻意遮掩,不刻意隱藏,順其自然;
你安安靜靜,專註於自己成為人蔘贏家的目標。
因為你很清楚,就算你有XX缺點,就算別人都知道你有XX缺點,你也仍然可以通過「揚長避短」來彎道超車。
你其實並不需要在ABCDEFG方面都達到完美才能贏來喝彩,你只要在其中某一兩個方面往食物鏈頂端走,就會有無數的觀眾。
很可能到時候,他們還會覺得,這麼優秀的你,居然還有某些方面還要跟大家不好意思地摸摸腦袋,傻笑一個,也許還會覺得你很可愛,很真實。這一真實,就有了人味兒,就親切,反而更喜歡你。瑕不掩瑜。
你有怎樣的短處,別人現在如何judge你,對你是否能發揮自己的長處,最終成為人蔘贏家根本毫無影響;
所以就不再花費心思去琢磨和偽裝,也不會再攻擊自己,而可以把所有精力用於腳踏實地。
(所以,其實「自我接納」的關鍵並不是「接納自己」,而是更複雜的東西)
2015-08-24
==========
20160920
簡化 + 修改答案
這個問題邀請我回答已經很久了,抱歉今天才有時間發上來。
關於題主的問題,我把他拆分為兩個,首先我們要知道:
為什麼需要接納自我?
接納自我在很多心理流派都是核心理念,人本主義強調無條件的接納,埃利斯的理性情緒療法(REBT)也強調無條件的自我接納,卡巴金的正念減壓療法( MBSR)與威廉姆斯的正念認知療法(MBCT) 也強調接納,林涵的辯證行為療法(DBT) 與海斯的接納承諾療法(ACT)更是把接納當做最重要的心理健康要素。
那麼,
接納自我是什麼呢?接納自己的什麼呢?
主要是接納自己不可改變的已經發生的記憶、情緒、想法、生理反應等,接納不可改變的環境和他人,接納自己的父母與家庭背景,接納自己的生活環境與文化歷史。
我們不接納的時候都會做什麼呢?
抱怨,嗔恨,焦慮、恐懼、後悔,沮喪,內疚等,這些負性情緒帶來的自動化反應模式是迴避與控制,我們不希望體驗這些讓我們難受的情緒,所以,我們自然會採取各種各樣的辦法迴避、逃避、控制、消除這些情緒,然而,遺憾的是,我們的這些努力如同在電梯里拔自己的頭髮,如同在泥潭裡掙扎,如同用手撫平水波,如同在黑洞里挖掘,並不能讓我們走出困境,而是身陷其中,惡性循環。
這時候,我們在與自己做鬥爭,在自我系統內部內耗,在做無謂的掙扎。
最後,回答題主最終問題,
如何做到接納自我?
唯有把自己的記憶、情緒、想法、衝動、生理反應等當做客觀的反應,如同雲彩、水流、夕陽、天氣、風雨變化,我們可以觀察、等待、陪伴、欣賞、讚美,我們會發現,沒有不變的反應,沒有不變的心情,沒有不變的想法,沒有持續的衝動,停下來,看一看,也許,會發現,生命中有許多風景沒有經歷,許多體驗沒有注意,人生就變得豐富多彩了。
你會發現,痛苦的想法與情緒背後都有美好的渴望與追求,痛苦的反應背後都有保護警示的功能 ,衝動的背後是人類的本能。當風平浪靜,雨過天晴,你會發現,世界在變,機會無限。也許,那時候,不在嗔恨,抱怨,後悔,焦慮,恐懼,而是感恩和感動。
希望能對你提出的問題有所幫助。
謝邀。如何做到自我接納?以下是我自我探討和學習的過程中總結的一些提高自我接納的經驗。
1、超越自卑,證明自己,發揮自己的主動能動性。著名個體心理學家阿弗雷德.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一書中指出,「一個人在五歲之前,其生活經驗已經決定了他(她)成年後解釋自身遭遇和回應的方式,對於『對這個世界和自己應該期待些什麼』有了基本的答案。」由於身體缺陷、驕縱、忽略所引起的自卑,有可能摧毀一個人,使人或自甘墮落,或發生精神異常。但另一方面,自卑也有可能使人發憤圖強,力求振作,以補償自己的弱點。
2、接受不完美,和無條件的自我接納。「無條件自我接納」是合理情緒療法創始人,美國心理學大師艾里斯(Ellis)所倡導的。Ellis建議人們要學會「無條件自我接納」:個體完全和無條件地接納自己,無論他的行為表現是否是明智的,正確的,或者適當的,以及無論他人是否贊成、尊重或者愛他。
1)無條件自我接納是讚賞自己的一切嗎?
這種接納不是讚賞自己的一切,而是對自己持一種客觀誠實的態度,是一種順其自然的態度。不是覺得自己一切都好,而是清晰地看到自己的缺點和優點,然後誠實地接受,就像接受夏天的炎熱和冬天的寒冷一樣。 接受自己也不等於不求進步,也需要用心改變自己的缺點,但是知道改變需要一個過程,對之順其自然。
2)事情做得不好時是懊悔還是自責?
當事情做得不好時,如何無條件積極接納呢?當你做了些令自己後悔的事情之後,有些懊悔、沮喪是一種正常的反應,這也是驅使你去反思、完善自己的動力。但是不要給自己貼上負面的標籤,也不要自責甚至有罪惡感,因為該譴責的是你的行為而不是你自己這個人。 懊悔對人們有用,罪惡感卻常常導致自我挫敗感或自我毀滅行為。懊悔是當你回頭看事情,認為當時行為不對,並希望當時自己不會那麼做。罪惡感卻結合了懊悔和一堆自我貶抑的行為。換言之,它不僅懊悔某件事,同時也將自己整個人視為無價值的人或罪人。當然,更為成熟的心態是:不必後悔,接受這個做得不好的事實。如果你很用心了,告訴自己:我儘力了,順其自然吧。然後可以把這個當做一個鍛煉自己、獲得進步的機會,去反省如何做得更好。
3、認識自己的優缺點,揚長補短,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個人優缺點的分析參見:SWTO個人優缺點分析_百度文庫SWTO個人優缺點分析。
4、運動和放鬆。適量的運動特別是有氧運動和放鬆可以促進大腦的神經遞質分泌多巴胺。多巴胺能夠讓人的大腦產生情慾以及感覺,會讓我們感覺到興奮或者開心,並能提高人的記憶能力和注意力。可以安排自己定期去健身房健身,或者練習舞蹈,打球,漫步或慢跑等等。也可以練習瑜伽和放鬆術上自己學會放鬆。
5、讓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有規律和計劃性和可行性。使自己具有行動力、執行力和時間管理。建議每天給自己做一個生活、工作和學習包括運動、飲食和休息的日計劃表,不要安排的太緊張,使之具有可行性。具有可行性的計劃,是第一個計劃通常是可以在5分鐘之內完成的。推薦書籍《拖延心理學》、《時間管理》、《自制力》。
6、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和朋友圈,多做一些社交活動。良好的社交通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心境,增強人的歸屬,調節心態和增強大腦的活躍性。而且還可以給人帶來快樂忘記痛苦。一些具有社交恐懼症的人通常不敢面對陌生人或朋友,只是因為他們沒有從社交中獲得安全感。面對這樣的人群,我們更應該努力循序漸進的引導他,慢慢獲得與人交流安全和樂趣。接納,我想很重要的一點是看清現實,接受現實。
我們心裡有一個自己想成為的樣子,我們希望變成那樣的人,但是理想和現實有差距,於是不接納自己的人開始逃避或者否定現實。
造成這個結果起初可能是因為父母吧,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完美的人,也許他們不能面對孩子不夠優秀,於是他們開始粉飾現實,這時候我們作為孩子可能會認為,原來不完美、不優秀是一件讓父母羞愧的事,於是我們自己也要羞愧,就此埋下了逃避現實、否認現實的種子。
後來隨著年紀的增長,我們希望變成一個不再昏暗的自己,我們懂得努力付出才可能有改變,於是我們很拚命的讀書、工作、生活,當然這一切都需要時間,在這個生根發芽的過程中,難免有挫折,於是我們開始懷疑自己、否定自己,認為自己哪裡都不好。
我想這時候需要客觀地看自己,看缺點、更要看優點。
關注自己的優點,學著認識自己的缺點,帶著缺點一起向前走。:)加油!
我天 這問題不是心理學心理諮詢研究的全部至少也是80%,可以寫幾本書了
一直處於不接納自己的狀態,由於自己生在農村,有一個不是很聰明的哥哥,父母常年處於家庭負擔很重的陰影下。而我也是因為哥哥身體不好才被生下來,從我記事起,父母就一直偏心地愛著我,而我卻一直有一種自卑感。因為小學在一個廠子辦的學校,街里街坊都比較熟悉我家的情況,我倒生活得挺自在。上了初中,高中,知道我家情況的人越來越少,我也從沒主動提及過自己的哥哥,看著父母因過勞而早衰的臉龐,我擔心的是每一次家長會同學異樣的眼神。現在大學畢業工作了,我仍然害怕同事看見我的父母,知道我家中的情況,我想靠自己的努力撐起自己的家,但路仍漫漫。快要結婚了,我還在為婚禮上的一切擔心。因為自卑,因為害怕被人同情,我一直生活得有些扭曲,有好朋友,我會盡我所能去幫助他們,但我卻從沒說過自己的這些心裡話,也許我害怕他們知道我的情況會同情我或者別的什麼。現在,我正一步步學著接納,接納哥哥,接納父母,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更加真誠的對待朋友。
啊哈好想來回答這個問題!
從小父母對我的要求就非常嚴格,以至於到了高中的時候不需要他們要求我,我自己就把自己嚴格要求了。上了大學之後,我繼續保持這個狀態,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求全責備。在別人眼裡,我有很強的自我約束能力,但其實我越來越覺得這種心理模式太壓抑。
大三的時候偶然讀了一本書,張德芬女士的《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對我影響很大,它引導我們分四步尋找真我:與身體聯結、臣服於自己的情緒、檢視自己的思想、放棄身份認同。這是一個認識自己的過程,也是一個接納自己的過程。
書的內容很豐富,建議題主自己去研讀,說實話並不容易理解,我看了兩遍才有所領會。在這裡主要說說臣服於自己的情緒這一部分吧。
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夠全盤接受你,那麼你就要百分之百地接納你自己。不要抗拒自己的情緒,因為抗拒的都會持續。情緒就像一個壞人,它的存在就是要讓你痛苦和抗拒,但是如果你坦然面對它,接納它,允許它的存在,那麼會好受很多。比如說有一次,我要調手錶,對照說明書看了很久還是一頭霧水,越看越生氣,這個時候我停下來深呼吸,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問自己,你為什麼這麼生氣?我想了一下,其實是因為我害怕把手錶調得亂七八糟調不回頭,我的情緒不是生氣而是害怕和沒信心,然後我跟自己說,不要害怕,調不好大不了送到櫃檯去維修,現在你要做的就是放下所有的包袱,一心一意去做手上的事情。
其實接納自己的前提是認識自己了解自己,仔細想想,我們對自己的認識還不夠。張德芬這本書給我很大幫助,讓我一步步去了解自己接納自己。大四呢,遇到了很多挫折,需要一個人去面對,迷茫的時候,我總會停下來,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去跟自己對話,現在的我不再壓抑自己,而是去試著接納自己,努力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及時從壞情緒中抽離。
寫完看一看,發現我回答的問題好像應該是:如何接納自己的情緒。哈哈,不知道有沒有偏題,希望對你有用吧。
理解自己,與自己達成和解。
你所有的情緒是你自己了解自己最重要的窗口和途徑,知識和理性是你最重要的工具,自己對自己的愛和支撐是你最終的收穫。大家總說接納,但是真正做到很難,而且很容易進入到接納的三個誤區。
誤區一:
很多人會把「接納」視為一種評估(對事件的評價或看法),會誤以為接納是要先喜歡或想要,然後才接納,於是會花費很多精力在如何喜歡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上,結果就怎麼也做不到接納。這是一個大大的誤區,事實上,接納僅是接受某種事件或情境,而不是喜歡那件事情或情境,所以接納也包含了接受一件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比方說,如果你是學生,班級里有個同學你不喜歡,你不需要努力去喜歡他,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你仍然能學習,你接納班級里有個自己不喜歡的同學。如果你有鄰居在裝修,你不喜歡裝修的各種聲音,但是你可以允許這樣的聲音出現,能夠繼續在這樣的環境里該幹嘛幹嘛。這些是接納,而不是要等到喜歡了才去接納。
【劃重點: 接納不是等到了喜歡才接納,是允許發生,並且能夠自己繼續做自己的事】
誤區二: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接納」是一個被動的過程,當焦慮來的時候,就會消極、被動的告訴自己要去接受,然後就讓自己活在這些焦慮之中。比如,有的人怕臟,怕醫院,於是就說接納自己這些迴避臟、迴避醫院的行為。有的人怕聚會、怕與人接觸,於是就說接納自己獨處,不再與人交際的生活狀態。這是另一個誤區,這不是接納,這是放棄。真正的接納是你認可並且願意經歷這些與焦慮相關的個人體驗,而不是逃避或者忽略這些個人體驗,從而把自己和真實的世界隔絕開來。
【劃重點:接納還有另一個相似的詞,叫願意經歷,你願意經歷著這些情緒,然後生活在你想要的生活狀態中。】
誤區三:
有很多人已經知道應該要接納,每當焦慮來襲時,就會提醒自己「如果我不想焦慮的話,我就會變得焦慮。這意味著如果我願意去焦慮的話,我反而可能不會焦慮了。我討厭這麼焦慮,所以我應該嘗試一下。我要盡量讓自己更願意感受焦慮,那麼我就不會焦慮了。」這樣的想法看似很有邏輯性,但事實是,帶著這樣的想法,你就完全無法從焦慮中解脫出來了,因為如果你只是因為想少一點焦慮而更願意去感受焦慮的話,這並不是真正的接納,不是真正的願意去經歷焦慮,結果就是你會變得更焦慮。
【劃重點:所以真正的接納是你允許這些情緒出現,允許自己體驗到情緒,然後不在意它的去留,只關注自己當下應該做的事。】
知道大家都有在很努力的去接納,那在努力的時候看看自己有沒有步入到誤區中,如果有,那及時走出誤區。學著敞開自己去包容一切,對於來到你身邊的種種都抱有願意經歷的態度,這樣你才能真正過上健康的、有活力的、有意義的、令自己滿意的生活。如何自我接納,這是一個個細節的領悟堆積起來的成長,經常有讀者問,我如何做到自我接納呢,如何做到自我滿足呢?我想療愈,從何做起?我接受我的父母,但我接受不了自己,怎麼辦呢?
有時候,限於篇幅,會比較籠統的回答:在成長的過程中,缺乏鼓勵和認同,以至於自己都不知道如何認可自己。這是一件痛苦的事情,這也讓人產生自我懷疑。有一句古老的箴言:」請先學會愛惜自己!「欣賞自己,疼惜自己,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說自己喜歡的話,用自己的呵護來撫育弱小的自我。
這些話比較抽象,做到領悟並不是那麼容易。自我接納和自我滿足不是一招一式就可以練就的,它是一個個細節的領悟堆積起來的成長。當我們的自我是弱小的時候,我們需要一步一個腳印,去尋找它,認識它,然後改變它。
細節一
原諒過去。
過去或許我們做過很多很多在我們自己看來無法接受的事情。辛辛苦苦幹了十天工作,卻不好意思開口要錢,於是忐忑的等待之後,乾脆裝作無所謂的放棄工資,而缺錢的時候,卻忍不住覺得自己實在是個大煞筆,想到別人如何覺得自己是個煞筆,真是心如刀割。求學的時候,暗戀一位學長,不小心表了白,被果斷的拒絕了,簡直後悔不迭,悔不當初,明明知道不可能,為什麼要表白。種種的過去,像跟刺一樣扎在人的心上,躊躇不前。有個很有意思的話,人不傻逼枉少年,人人都是從「中二少年」成長起來的,智慧的智者也有不堪回首的過去。何不原諒自己呢?原諒過去的自己,以現在的自己為一個新的起點,不糾結過去,把所有的力量都放在當下,把目光投向未來。
細節二
不接納自己的人,他們內心的坑洞太過深邃,總是需要外物來填補。所以,這個弱小的自我的標誌就是「期待」,把選擇權交到外物的手中,然後希望外物來照顧自己弱小的自我。比如,總期待著很多人喜歡自己、認可自己。然而事實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喜歡一個人,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投入精力和時間給另外一個人。
弱小的自我因此會糾結,會難過,會失望,情緒就像脫韁的野馬,然後帶來更多的對抗。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朋友A聚會,沒有邀請B,B心懷怨恨,就故意也舉辦一個聚會,特意讓A知道然後不邀請A。這種失望和被辜負的情緒帶來的是過多代價的對抗,精力和時間用在這種對抗上。接納的第一步,仍然是,認識它、意識它然後改變它。當我們認識到自己的這種失望和被辜負的情緒,不要去花費精力去彌補這種情緒,而是說服自己平靜下來,不採取任何行動。我們無法做到讓每個人都滿意,我們無法讓每個人都喜歡自己,那麼,只有一部分人喜歡自己,我也是接受的。
如果不對被人抱有期待,又希望得到自己期待結果,該怎麼辦,答案就是行動。把控制的權力交到自己的手上。
細節三
在一個店子里吃飯,把骨頭放在桌上,因為沒有注意腳邊的垃圾桶,店老闆很兇的指責:「你怎麼這麼不講衛生,垃圾給我放垃圾桶里。」「自我」在指責模式下,一下子就縮的很小了,彷彿覺得自己犯了什麼錯,乖乖的把骨頭放進垃圾桶。但是出了店門,就反過來想想,不對啊,這是一個老闆對待客人的態度嗎?即使沒有看到垃圾桶,也不用這麼兇惡的指責啊。完全可以不理她啊,或者跟她吵架,自己怎麼這麼慫呢?在店門外氣憤的走來走去,媽蛋我應該這麼反應才對啊,怎麼每次遇到吵架都會這麼慫啊?
弱小的自我在這個時候冒出頭。發現它,捉住它,可以自己在腦海里不停的演練這種場景,在遇到這種情況我應該怎麼辦?我如何保持鎮定?我如何做到控制情緒,不讓對方的指責影響我的冷靜?如何在那種情況下表達自我?慢慢的,在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就能改善自己的反應,說自己想說的話,做自己想做的反應。
細節四
有個男孩,在戀愛中特別沒有自信,所以,在對一個女孩表白了後,他有一種無法掌控的痛苦,以及隨時被拋棄的焦慮。為了讓自己達到平靜,他的決定是分手,讓自己徹底失去,來抵禦這種擁有帶來的焦慮。「如果我一無所有,就不用擔心失去」,這是弱小的自我帶來的思維。我擔心這份工作我做不好,所以我徹底放棄這份工作;我擔心我的男友拋棄我,所以在他拋棄我之前,我就拋棄他;我擔心一個朋友不喜歡我,所以我徹底遠離他。當人意識到這是弱小的自我在作祟,讓他在關係中充滿了焦慮和擔心,那麼僅僅是意識到,就跨出了重要的第一步。然後一步一步嘗試,我如何建立健康的關係呢?
細節五
細節六
細節七
......
如何自我接納,這是一個個細節的領悟堆積起來的成長。第一步就是發現那個弱小的自我,弱小的自我如何控制我的生活,控制我的思維,如何在我不知情的情況下控制我的情緒?而第二步就是模擬,無數次在腦海中模擬,在這樣那樣的情況下,我如何才能做我想做的事、說我想做的話,表現出我想表現的情緒,反反覆復,直到有天,生活真的給你了一次演練的機會,而你又表現的不錯,你對自己滿意了,你找到了平靜,你伸張了你的正義,你就能知道,我那弱小的自我,長大了一點,我離自我接納又進了一步。
作者
整天呵呵噠
歡迎關注作者個人公眾號
http://weixin.qq.com/r/1TsFHXPEVy4orTd_927H (二維碼自動識別)
有時候會自卑,有時候會自我攻擊,有時候會尤其在意別人的看法,那麼怎麼辦呢?有人說接納自己,好吧,聽起來很有道理,於是覺得自己一定是不接納自己才會這樣糾結。彷彿只要接納自己了,就會暢通了,就會解決一切問題了。接下來想方設法接納自己,每次自我糾結時,告訴自己我要接納自己,接納自己的所有。好吧,這樣是沒有任何效果的。因為你這樣強迫自己接納自己怎麼會是接納自己呢?
然後我開始發現,我一開始追求的接納自己還是為了讓我更開心,讓我不再糾結,讓我隨時都自信滿滿,換句話說我還是在追求一個完美的結果,是表面的接納自己,是想通過接納自己來達到完美的效果。我相信好多人都是這個心態。
當我渾身的細胞都在提醒我說要接納自己,我意識到這樣的執念本身就不是所謂的接納了。對啊,我的執念太深了,執著於看起來完美的形象,執著於完美的幸福,執著於接納自己就一勞永逸。
所以以我的理解,真正的接納就是放下這些執念,當下次負面情緒來臨時,要明白這就是真正的情緒,這就是真正的生活,而不是我不接納自己。
放下執念吧。
1.先特么的了解自己!你連自己都不了解談什麼JB接納?
推薦書籍:象與騎象人
2.再特么搞清楚為什麼要接納自己,接納自己不是妥協!連這個都不明白還接納個P啊!
推薦書籍:重塑心靈 李中瑩
3.最後再跟我說接納!這個時候,理論什麼的都有了,自己好好想想,接納自己是個自動化的事情
推薦書籍:自己的日記,沒有現在就給我寫!
不服來戰!
哼!一、自我接納的前提一定是認識自我!
只有先了解自己的地基有多深,地質構造怎麼樣,才能建造出宏大的大廈!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人格、認知水平、能力、意志、情緒和情感、價值觀和態度體系都不了解的話,何來接納其中的優劣?
何為自我?
自我即個體對自己形象的認知。對自我的認識包括三個方面:1、認識成分,即對自身品質特徵的認識。2、情感成分,即對自身品質特徵的評價及由其產生的自尊體驗。3、品行成分,即由認識成分和情感成分派生出來的對自己行為的實際態度。
而人一般到青年時期,就會產生對自我概念的探求慾望,這意味著此人個性的發展。而此時的自我概念恰恰是最抽象的,屬於混沌時期,因此出現很多17~35歲的人在這個階段感到迷茫.
如何提升自我認識?
1、養成自我探索的習慣——有意識地通過一些方式去傾訴自己的內心活動,描繪自我的情緒、情感體驗,對自己的個性特徵和行為表現進行評價,比如通過寫日記,拿我來舉例,每當我的內心受到一些東西的觸動時,我都會有感而發地在手機里記下當時的情境和內心體驗,像與女人的耳鬢廝磨,抬頭突然撞見的夕陽西下,熟悉的風吹過被喚醒的記憶,讀完一本書後的靜靜思索,與友人促膝長談的「夜來一笑寒燈下」,我是一個對情感很細膩的人,因此我養成了關注我每一個細微的心理活動的習慣。
2、關注他人對自己的評價。關鍵是關注對自己重要的人的評價,並綜合它們以提高自我認識。比如老師、父母、親友。
3、通過對同齡人的認同感來認識自己。
時常拿自己與身邊的優秀同齡人作比較,並與這些人產生心理上的認同感,進而加深對其自身特點的認識和了解。正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完成自我認識後,我們來弄清楚自我接納到底在心理中起著什麼作用。
二、自我接納其實是在認識自我之後,個體為確立自我同一性的行為。而自我同一感的確立是自我分化和整合統一的過程。
可以從這樣的角度來理解自我同一性,艾里克森把自我分化為「主體我」和「客體我」,主體我即是觀察者、分析評論者、認同者,而客體我則是被觀察者、被分析評論者、被認同者。即把一個人分為兩個人,一個率性而行,一個負責在旁審視監督,即內省的角色。而在這分化和不斷認識的過程中,必然會產生主客之間的矛盾鬥爭,主體我觀察到的並不一定是真實的主體我,評價不一定準確,認知也不一定貼切。比如小明在別人心目中塑造了一個成功人士的形象,可自己本身並不那麼優秀,卻不妨礙他拚命去維持自己的光輝形象,在酒宴聚會中大肆吹噓自己的「成就」,此時他的客體我並沒有清醒的意識到主體我與現實的差距,反而去迎合主體我,結果是什麼,此人會出現自我同一感的紊亂。
」自我「經過一段時期的矛盾衝突,主體我和客體我便會在新的水平上協調一致,達到新的整合和統一,而這個新的整合和統一主要是靠自我接納和自我排斥過程實現的。
到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自我接納其實是起到協調主體我和客體我之間的矛盾衝突的作用。
三、自我接納必須與自我排斥共存!
大家注意到,上面提到了個自我排斥。
那何為自我排斥?
自我排斥是對自我消極否定的心理傾向,即否定自己,拒絕接納自己的心理傾向。自我排斥與自我接納一樣,是自我意識發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心理過程,是個體形成良好心理品質所必要的心理過程。
自我排斥的價值?
」只有經受過諸多質疑、批判、否決後依然永恆不變、巍然不動的才叫真理「
」只有經過千錘百鍊才能成鋼「
舉個例子,有人天生自我感覺良好,自以為是,對自己的缺點和短處無限包容,卻無法容忍別人一丁點的錯誤。這是對自我接納的一種誤解,也是缺乏自我排斥的結果。
自我接納的同時需要自我排斥的存在,才能煅燒出真正穩定的自我同一性,即臻善臻美的人格。
上文提到的小明,自己真實的形象與別人心目中的形象已經出現分裂,他無法接納真實的那個還待努力的自己,對自己的虛假行為和虛假成就感無法進行排斥,故造成了自我同一性的紊亂,結果等待他的必然是焦慮和不安全感,人格層級的退化。
即使現在你已經建立了穩定的自我同一,也不一定一勞永逸,畢竟世事無常,它在今後還會遇到種種威脅和挑釁,因此,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所以,我們要學會定期的內省,完成自我接納。
別人看我,不如他家的一個馬扎更為重要。
好久不回答問題了。就發生在我身上的一件事情跟題主跟眾多的答主分享,希望能有所幫助吧。因為自己也一直比較關注於自己內在的成長,看了許多關於接納自己,自我的書,說不上是有用沒用。本人90後獨女一枚,生長在一個相對比較安穩的小康家庭里。爸爸是比較霸道但是細膩的男人,媽媽是可愛但很堅強的女人。可能由於是獨女加上從小身體比較愛生病的原因,家裡一直比較疼愛自己,對自己也比較嚴格,這種嚴格主要體現在爸爸對自己的控制欲上,包括對日常生活的控制以及較多替自己去作出一些決定擋掉一些困難。可能說到這裡,會有些知乎朋友喊出這樣不容易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是的,現在的我就是屬於不是太有主見的女生,經常想要自己去作出決定,過程艱難不說,還容易之後再去自我懷疑。我的成長過程整個過程算是比較乖巧懂事,沒做過太大的逆反家長的事情。
然後慢慢長大以後,我接觸到一個外國的歌手叫艾薇兒,我被她深深吸引,覺得她是那樣獨立自我有個性,好像什麼都不怕,我也想要成為她那樣的女生。記得那陣子整天去搜有關她的信息,聽她的歌,好像我真的變成她了,但是朋友的一句話讓我有點失落,她說我跟艾薇兒一點都不像。當時我沒有反駁,但我固執的在心裡想,我骨子裡肯定是艾薇兒那樣的女生,不然為什麼會那麼深深的被她吸引呢。嗯,就是這麼任性O(∩_∩)O。然後再成長一點,我又接觸到了一個女星,叫做湯唯,跟我第一次看到艾薇兒的心情非常相似。覺得這樣獨立堅強的女生真是有魅力,發自心底的去欣賞。然後我就一直往這個方向在努力著,刻意的去培養的自己的獨立性,甚至開始去試著反抗爸爸的控制,但其實反抗過後的我並不開心,並沒有喜悅感,這個跟自我有關,後面我會講到。
一直在成為艾薇兒,成為湯唯那樣的姑娘道路上艱難而努力的奮鬥著。固執,倔強。說實在的,其中會時不時的有種滿足感,會有種覺得我好像離她們越來越近的喜悅感,馬桑就成為自己想成為的姑娘的瘋癲感~~ 我就像個初長成的小姑娘那樣,不顧一切的只會了逃離爸爸的掌控,純粹是為了逃離而逃離,好像我只有掙脫了爸爸,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但其實在這個過程中,我慢慢發現,這種拚命的掙脫,所謂的努力的尋找自己我的過程,帶給我的失落是大過於滿足的。
回歸正題,是發生了什麼事情對我意義非凡。其實成長到現在,不誇張的說我把生活弄的一團糟。包括自己生活的時候,跟男朋友相處的時候,都會時不時的可以提醒自己一下,要獨立要不依賴,要做堅強的女王!!(看官請無視我的幼稚) 然後,就在前兩天,接觸到一個女生,她安靜,溫順,乖巧,整個人都透出一種靜如處子的氣質。與她接觸以後,心情莫名的複雜,而後,突然莫名其妙的想哭,然後回到家就大哭特哭了一場。。。。 眼淚不受控制的往下掉,自己都被自己嚇到了。然後經歷了一次盛大超前的自己與自己的對話。回憶了成長階段中我的所作所為。
突然覺得,我尋找自己的過程其實就是丟失自己我的過程。嗯,我承認了接受了我就是一個習慣了被疼愛被保護的小女生,一個小女生而已。我不是艾薇兒,不是湯唯,甚至這輩子都不會成為她們這樣的女生了。這真是個令人難以接受的事實,我苦苦追尋了那麼多年的夢,好像在一瞬間碎掉了。但相反的,我的心有了前所未有的一種寧靜感,待人也更加的溫和溫柔,與男朋友相處也變得更加和諧。不再刻意的去彰顯自己的獨立有主見,安靜的去享受他帶給我的保護感,像當年爸爸對我的保護一樣。事實是,那確實也是真正讓我舒服的一種相處方式。
所以,我的感受是,或許我們的成長環境早已經塑造出了我們的一個大概的模子。習慣了一種相處模式。大錯特錯的大概就是想掙脫這種模式,去成就一個全新的,理想中的自己。這就像是,讓一個與世無爭的人在競技場上跟人一決高低,讓一個非常有勝負欲的人不求結果的去安靜的做一件只享受過程的事情一樣,這是有違背他們的本性的,註定是事倍功半的。
不能抑制的淚水一點都不苦,是喜悅的。很感謝上蒼。我不知道這算不算是心理學上所講的接納自我。但我就是突然覺得心裡有了一種安穩感,覺得這是我成為更好的自己的開始。與大家共勉。O(∩_∩)O 大家一起加油啦~
推薦閱讀:
※猥瑣女想要變得有氣質?
※由《天下無賊》里的傻根所想到的,人應該活在想像中的美好世界裡,還是早日認清現實?
※有時候我在想自己五年後會變成啥樣?
※如何生猛彪悍的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