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除了關羽,還有誰能把斬顏誅文丑這種幫著敵人打仗的事變為美談?

1.一個降將,嘴上講著「降漢不降曹」,哪知受了曹操點恩惠就要幫著曹操打架(從殺車胄到降曹不到一年時間),他不知道袁紹是來滅曹的嗎?(袁紹出兵之前發布討賊檄文矛頭直指曹操)?
2.劉備密詔事件之後整天講曹賊篡逆,關羽不知道他大哥很恨曹操嗎?且不說劉備在袁紹那裡(關羽並不知道)就算劉備不在袁紹那裡,關羽就可以違背大哥的意願幫著敵人曹操打架?
3.說曹操對關羽恩情深厚關羽忠義為了報恩?(我對你好,你就要報答我,即使我是個連你大哥都痛恨的國賊?)
(正史沒有記載文丑是關羽殺的,但是關羽還是參與到那場戰爭中去了)


要切題論「美談」的話,我覺得有兩個人可以說說。
龐德。幫新主曹操打舊主馬騰(馬超)的所屬勢力(關羽)。
潘濬。幫新主孫權打擊舊主劉備在荊南的殘存勢力(樊胄)。
——龐德不降關羽,拿自己的人頭換了個流芳百世;潘濬在孫吳混的太好了,又是列傳,又被陳壽,孫吳帝國官方加上溢美之詞。
請注意,我的意思不是「這兩位的道德有問題」,因為「為主盡忠」本身就不是一個絕對政治正確的話題。

就好像有人問孟子:舜的父親殺了人,舜應該怎麼辦呢?(潛台詞是:在必須二選一時,是法律重要,還是孝道重要。)
孟子的答案是:舜會放棄天下,帶父親遠走高飛。
亞聖的意見,如果有人要黑一把,就可以說舜(或孟子)是有法不依了。
哦,這樣看來,所謂黑吹,只不過立場問題,哪個敢說自己有絕對的正義可言?!

在漢末亂世時,很多人先後投奔過很多主人,如果「為主盡忠」必須等於「從一而終」,我覺得《三國志》這本書里真找不到幾個人這樣的人了。
所以問題的重點在於:更換新主之時,如何對待舊主?

像呂布這種,殺舊主,投新主的玩法,從古到今都是被唾棄的對象,無論呂布粉怎麼洗都是三觀不正。(就目前情況看,影視劇洗白呂布套路好像是改人設,走純愛路線,文武雙全路線。)
諸如別人徵辟我不理,只等明主現世,才肯出山,這種人,我想到了程昱;
而像荀彧、郭嘉這樣,良禽擇木而棲,應該才是當時最常見的情況吧,所以荀、郭跳一次槽的事情也沒有什麼黑點,反倒是跳槽次數多了,非議也就來了,比如賈詡、劉備。

如果是受到脅迫(舊主戰敗)而改投新主,但仍然為舊主保持尊重之情的,我找到兩個,袁渙、黃權,都是為了劉備,所以他們仍然能夠得到曹操、曹丕的尊重。
當然韓珩這種堅決不為舊主(袁紹)仇人(曹操)效力的,太少了,曹操也尊重這種人,當然,表態過後,自己的政治生涯也宣告徹底結束了。

如果是受到脅迫而改投新主,為了新主而羞辱舊主,這種事,史書上一般也不會去寫,畢竟要給傳主避諱。
那年謠傳劉備在益州戰死的事,曹操這邊的幕僚都來慶祝,唯獨袁渙不參與,這事寫進了《袁渙傳》,那麼推測一下,被劉備徵辟過的陳群「慶賀」了嗎?用腳趾頭想一下,八成還是「賀」了的。
所以,潘濬在《吳書》中肯定有專美之辭,但到了蜀漢楊戲來寫他,就是持著痛斥的態度了。

最後,說一個神人,就是王脩。
這位名士在孔融執政北海時,整個就是一個忠臣,天天救孔融於危難;
結果,孔融被袁譚打跑了,他就成了袁譚的人,又是一個忠臣榜樣,天天教袁譚做人;
等袁譚被曹操殺了,他又去給袁譚哭喪,結果,曹操還是把他當成忠臣來供著。
——看到這裡,請問難道只有「從一而終」才是忠臣嗎?肯定不是!
曹操明白忠臣應該是什麼樣子的。

陳志《王脩傳》:(王脩)至高密,聞(袁)譚死,下馬號哭曰:「無君焉歸?」遂詣太祖(曹操),乞收葬譚屍。太祖欲觀脩意,默然不應。脩復曰:「受袁氏厚恩,若得收斂譚屍,然後就戮,無所恨。」太祖嘉其義,聽之。

回到關羽的話題上來(非演義內容,只談正史),關羽就是一個翻版的王脩。
劉備殺車胄奪徐州,這種事怎麼說呢,劉備和曹操都還是在漢廷這個框架之內內鬥啊!不存在劉備就是叛漢,曹操就是叛漢這種話題啊,因為雙方都堅持自己才是「大漢救星」。
關羽在被舊主(劉備)拋棄,困守孤城,為了保全舊主妻小,選擇投降,本身就無可厚非。
關羽總不能說:除非你曹操死了,我才投降。
——沒什麼弱智的交流方式好吧。
這種戰敗投降的事太多了好吧,張遼(舊主呂布敗)、徐晃(舊主楊奉敗)不都是這樣歸附曹操的,前面說的龐德、潘濬亦是如此。

在漢廷這個框架之內,在窗戶紙不捅破、遮羞布不扯下的情況下,關羽拿到的軍職(偏將軍),名義上也是漢廷給的。
至於曹操給他的封賞,這才是私下的東西。
對此,關羽本傳寫的明白:關羽對曹操也要報恩,但是曹操的恩情遠不能讓他背叛劉備的義。
曹操都為此感到「義」,題主卻不明白。

初,曹公壯(關)羽為人,而察其心神無久留之意,謂張遼曰:「卿試以情問之。」既而遼以問羽,羽嘆曰:「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遼以羽言報曹公,曹公義之

裴注引《傅子》:(張)遼欲白太祖,恐太祖殺(關)羽,不白,非事君之道,乃嘆曰:「公,君父也;羽,兄弟耳。」遂白之。太祖曰:「事君不忘其本,天下義士也。度何時能去?」遼曰:「羽受公恩,必立效報公而後去也。」

回到題主的問題。
1.一個降將,嘴上講著「降漢不降曹」,哪知受了曹操點恩惠就要幫著曹操打架(從殺車胄到降曹不到一年時間),他不知道袁紹是來滅曹的嗎?(袁紹出兵之前發布討賊檄文矛頭直指曹操)?
答:袁紹滅曹,跟關羽有什麼關係?關羽的兩任主人是劉備、曹操,關羽需要效忠的也就是曹操(恩)、劉備(義)兩人,輪不到效忠袁紹。

2.劉備密詔事件之後整天講曹賊篡逆,關羽不知道他大哥很恨曹操嗎?且不說劉備在袁紹那裡(關羽並不知道)就算劉備不在袁紹那裡,關羽就可以違背大哥的意願幫著敵人曹操打架?
答:同上。如果劉備死了,關羽還為了所謂「舊主遺志」跑去幫袁紹,這特么才是有病好吧!事實是:劉備沒死,關羽只是幫曹操打袁紹,這事算報恩,報完恩走人,回頭再來幫劉備打曹操。畢竟關羽沒走之前,都通過張遼明白著跟曹操交過底的(報完恩我就走人)。

3.說曹操對關羽恩情深厚關羽忠義為了報恩?(我對你好,你就要報答我,即使我是個連你大哥都痛恨的國賊?)
答:參見王脩、龐德、潘濬。新主是舊主的痛恨之人,這觀點根本就沒有約束力好吧?在漢廷這個框架之下,還有什麼放不下的呢?

總結一下:脫離當時古人認可的普世道德範疇,把自己預先設定的價值觀強加給古人,這才是最莫名其妙的事!


「幫著敵人打仗的事變為美談」,這個太多了啊!題主應該聽說過一個詞,叫「棄暗投明」吧?


魏國代表人物是張郃

太祖得郃甚喜,謂曰:「昔子胥不早寤,自使身危,豈若微子去殷、韓信歸漢邪?」拜郃偏將軍,封都亭侯。授以眾,從攻鄴,拔之。 《三國志. 魏書·張樂于張徐傳》

張郃投奔曹操後,馬上幫著曹操打他原來的主子袁紹,曹操對他的這種行為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微子去殷、韓信歸漢"。《三國志.魏書》里張郃那是標準的正面形象,甚至被諸葛亮射死了,也是司馬懿的錯(按《魏略》)。

曹操誇張郃時提到的韓信,也應該符合這個標準。在項羽手下混得不如意,就投靠項羽的敵人劉邦,反過來打項羽。他的事迹也應該被傳為美談了吧?後人評論這事時,好像罵項羽有眼無珠是主流吧。


蜀國首推張松、法正。他倆的事迹太出名,不用我多介紹了。張松死得早,而法正投靠劉備絕對被傳為美談。

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複製,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 《三國志. 蜀書.龐統法正傳》

站在劉璋的視角,張松、法正就是傳說中的」帶路黨「。但按照諸葛亮的說法,法正就是劉備的大救星,蜀漢的輔翼!


可見,加入敵人怒懟原主人的行為,能不能傳為美談,關鍵看你的新主子給不給力。如果新主子節節勝利,打得舊主子翻不了身,失去話語權,你就是「棄暗投明」,否則,你只能掛個「白眼狼」的稱號,受後人鄙視了。

回過頭再來看關羽,他投降曹操,幫曹操斬了顏良(誅文丑是《演義》不題),然後回歸劉備帳下。此過程中,曹操是最大的收益者,劉備也沒怎麼吃虧,最倒霉是袁紹。後來曹操成了魏武帝,劉備成了昭烈帝,袁紹成了「干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的狗屎,你說關羽的行為會如何定義呢?


再退一萬步說,關羽比張郃、法正等人也要磊落得多。首先他的主子是劉備,官渡之戰時劉備在袁紹那裡是客將,絕不是袁紹的下屬,關羽斬顏良並沒有直接傷害舊主的利益。

羽嘆曰:「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 《三國志. 蜀書.關張馬黃趙傳》

關羽明擺著告訴曹操,我知道你對我好,但我只效忠貝貝。當然,你對我的好,我也絕不會辜負,一定會報答的。這種兩頭討好、兩不虧欠的玩法,三國時代還真只有關羽一個。


一本三國志集解搞定的事兒,非要搞得這麼複雜

決言不可留,又不諱言其去,以示不欺。
羽為曹公所厚,而忠不忘其君,可謂賢矣,然戰國之士亦能之。。。至羽必欲立效以報曹公,然後封還所賜,拜書告辭而去,進退去就雍容可觀,則殆非戰國之士矣。
:關羽之所以為國士者,以其乃心王室耳。若其策馬刺顏良於萬眾之中,羽之所以為國士者,豈專在此哉!且其報曹,正為歸劉地也,若徒以報曹為羽義舉,未為知羽之心,此贊稍嫌不稱。


二袁有稱帝之心


甘寧啊。

演義的話張郃和嚴顏也算(私以為演義的嚴顏叫完斷頭後投降的情節實在掉節操)


三國演義的忠義觀其實是宋之後的忠義觀
關羽這個形象的豐滿也是宋以後的事情,傳說是宋為了宣傳和建立老百姓的愛國主義核心忠義觀建立宋特色理學主義社會,緊緊圍繞在以趙xx為皇帝的核心周圍,弘揚正氣,樹立典型人物,給關羽瘋狂升職,一直升到王,後面更是歷代加封,到了清朝愣是給加成了忠義神武關聖大帝
事實上中國人搞這套虛偽的東西歷史沒有你想像的那麼長
為什麼後世推崇關羽?
這麼牛逼的人為啥唐朝之前人都跟不認識似的?(也不能叫不認識,只是把他當一個較為普通的名將
是是是,是很多人誇他,誇他和給他滿大街建廟供奉,各種封號加身那一樣么?「小李啊,乾的不錯,我很看好你喲」和「你也幹了很多年了嘛,成果大家都是看在眼裡的,組織部開會決定了,考慮給你加加擔子,xxx這一塊你從明年起開始管起來你覺得怎麼樣?」是一個東西么?)
看中的就是他「恰好」符合宋明以後的宋明理學核心價值觀嘛,估計你讓關羽自己來認他不一定認識這個價值觀
就像馬克思不認識。。。馬克思佩恩。。。嗯,馬克思佩恩(你們指望我說神馬呢?嗯?)
那為啥偏偏是關羽呢?因為整個三國甚至整個中國史想找一個哪怕是看上去符合宋明理學核心價值觀的人都不容易啊!
就他這個在曹操身邊混得好好的非要亡奔劉備的行為,就夠大書特書了
但是你要注意「混得好好的還亡奔劉備」是一個有機體
如果他沒混出什麼名堂亡奔劉備,就跟辛棄疾似投宋似的,你不覺得差那麼點意思么?
所以斬顏良誅文丑(誤)是關羽的加分項而不是減分項
跳槽也是講能力的,能夠跳出去再跳回來還繼續身居cto的人,那絕對是牛逼中的戰鬥機

事實上任何一個勢力,最重視的首先肯定是嫡系,但是第二重視的就是有業務能力的降將系,(據說最討厭的就是老將系。。。)其他的都得靠邊站,這才是真正的亂世法則

你忠義有本事但是跟主子恰好不熟?誰理你啊,你還不如投敵更有前程呢
黃忠在劉表那裡都快混到退休了,誰認識他是哪根蔥上的鬚鬚?(至少關羽是不知道他是哪根鬚鬚的)

呂布,甘寧,張合,徐晃,張遼,高覽,臧霸,法正,嚴顏,龐德,太史慈,等等等等都是這麼乾的,那些個名將,大部分除了嫡系就是降將你發現沒?

跳槽才能升職加薪不是今天才有的,又不是嫡系,又傻干是沒有前途也不是今天人才發現的,口口聲聲忠誠敬業但是就是不給手下好好乾活的人升職加薪也不是今天的老闆才開創的
把小說的道德觀當自己的,還進一步操古人都沒操的虛偽之至的道德閑心。。。你是準備去x宣部上班呢?


天水伯約號麒麟,
平欺諸葛勝趙雲。
文武雙全誇豪傑,
忠肝義膽赤子心。

智破鄧艾退曹真,
北伐大業定乾坤。
六出祁山功勛在,
滿腔熱血報蜀君。


善於造神是中國人的強項。

首先需要弄清幾個邏輯關係:

1.在戰爭中為了活命放下刀槍投降了敵人,可視為俘虜,但幫敵人做事即是漢奸和叛徒。

2.劉備和關羽的關係不是主僕的關係,而是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比親兄第還親的結義兄弟關係。注意結義中的「義」字。結義在先,投降在後。

3.劉備與曹操的關係是勢不兩立的你死我活的關係,劉備對曹操的仇恨猶如殺父之仇。劉備一輩子的大義和使命就是興漢滅曹。

曹操是天下公敵,所以袁紹出兵之前發布討賊檄文矛頭直指曹操。關羽為曹操賣命:

1). 在為天下公敵賣命

2). 在為結義兄長的頭號敵人賣命。

關羽重小義而失大義。所謂重小義猶如兩個流氓打架,你饒我一命,我也饒你一命。

所謂失大義,是失劉關張兄弟對曹操的國恨家仇。

除此之外,關羽與曹操爭奪別人家懷著孩子的有夫之婦,在我看來是最不義之事,是自古以來最傷天理之事。


羅憲_百度百科

羅憲,字令則,襄陽人也。父蒙,蜀廣漢太守。憲年十三,能屬文,早知名。師事譙周,周門人稱為子貢。性方亮嚴整,待士無倦,輕財好施,不營產業。仕蜀為太子舍人、宣信校尉。再使於吳,吳人稱焉。時黃皓預政,眾多附之,憲獨介然。皓恚之,左遷巴東太守。時大將軍閻宇都督巴東,拜憲領軍,為宇副貳。魏之伐蜀,召宇西還,憲守永安城。及成都敗,城中擾動,邊江長吏皆棄城走,憲斬亂者一人,百姓乃安。知劉禪降,乃率所統臨於都亭三日。
吳聞蜀敗,遣將軍盛憲西上,外托救援,內欲襲憲。憲曰:「本朝傾覆,吳為脣齒,不恤我難,而邀其利,吾寧當為降虜乎!」乃歸順。於是繕甲完聚,厲以節義,士皆用命。及鍾會、鄧艾死,百城無主,吳又使步協西征,憲大破其軍。孫休怒,又遣陸抗助協。憲距守經年,救援不至,城中疾疫太半。或勸南出牂柯,北奔上庸,可以保全。憲曰:「夫為人主,百姓所仰,既不能存,急而棄之,君子不為也。畢命於此矣。」會荊州刺史胡烈等救之,抗退。加陵江將軍、監巴東軍事、使持節,領武陵太守。泰始初入朝,詔曰:「憲忠烈果毅,有才策器干,可給鼓吹。」又賜山玄玉佩劍。泰始六年卒,贈使持節、安南將軍、武陵太守,追封西鄂侯,謚曰烈。


劉關張,無論做君臣,做兄弟,都是道德楷模。古今都認同。
偏有些阿貓阿狗,自以為眼光智慧比古人高,比其他今人強。非要標新立異,要翻案,搞大新聞。其實純粹是NC。


民族內戰的話,沒這麼多講究,鳥能擇木,良臣擇主,反正都是為本民族出力,沒人會被往死里踩的。
要是民族間的爭鬥就不一樣了,大節不能虧,稍有不到,就會被釘在民族恥辱柱上的。
嚴顏老將軍降了張飛,一路為王前驅,遇上抵抗的也許還要大喊一句:我尚如此,你何不降……其實洪承疇做的也是差不多同樣的事啊~結果呢,一個是正面典型,為嚴將軍頭;一個百世恥笑,臣節重如山乎;為什麼?人民內部矛盾和敵我矛盾,性質不一樣唄。
再說回來二爺這事,用現在的看法看,的確有點二,二爺當時可不是死心歸降丞相啊,拿龐德潘濬包括王修來比的,都不審題,二爺當時可是打好了再歸皇叔的主意,就算不搞點敵後破壞工作,像東晉朱序那樣的,也應該消極怠工啊,怎麼還這麼賣力氣,這就是二吧……
告訴你,不是二,而是為人臣者,無論出不出於本心,也要忠心儘力,食人祿,忠人事,短期合同就不是合同了?這就是二爺和別人不一樣的地方,為什麼到現在都拜二爺而沒人拜朱序呢,二爺的春秋真不是白讀的。
這畫面想想就喜感:
公聞兵渡,即使顏良引軍應之。操兼行趣白馬,未至十餘里,良來逆戰。操使張遼、關羽前登,良奮勇,操軍稍不利,關羽遂於陣後呼曰:「軍敗矣」,操軍聞之而潰,良擊破之,斬張遼,操僅身免。遂拔白馬……
於是大漢又多挺了一百年……


且不論
張郃號稱「河北名將」,
曹操依附袁紹期間東討西征,
張綉隨同曹操北伐期間力戰功多,
徐榮(幽州人)曾與涼州諸將並肩作戰,後又為國捐軀死於涼州集團之手,
劉備依附公孫瓚、陶謙、袁紹(公孫瓚+袁術+陶謙vs袁紹+曹操+劉表)期間打出點滴的成就。


馬超更是典型。

馬騰派遣馬超龐德幫助曹操,入關大戰高幹郭援,龐德親斬援首而不知、馬超腿傷囊足而奮戰。
是為「平陽之戰」;

生父馬騰與韓遂不和,互相攻殺,從建安元年開始打了十幾年,從韓遂女婿閻行險殺健兒馬超、打到韓遂攻殺馬騰妻兒(此女應非馬超生母),建安十三年馬騰受曹操徵召(勢逼)才不得已東發入朝。
然而孟起認韓遂作父、糾合西北群匪、巧設計逼韓遂造反、間接害死親父和韓遂。
最終結果是闔家百口僅活數人。

這個過程不也誕生了一出可歌可泣的「渭水大捷」、「演義潼關之戰」嘛。曹操若無許褚盾護和丁斐放牛,早已死無葬地。

不過匪首韓遂也是無福消受,由於與馬超等人相互猜忌,中了賈詡離間計,被曹操離而擊之。
韓遂逃入金城,病死(一說親將所殺),梟首送呈朝廷;
馬超投奔張魯,又與張魯有隙,逃歸劉備,新娶妻兒又墜死於張魯手下,可悲可嘆。


相比馬超,孫權就像一朵白蓮花,


相比他們,關公就可謂聖人了。


曹控著皇帝算正義的一方吧,幫皇帝砍人沒毛病啊,劉備幫皇帝滅曹操也沒毛病。


劉備哪有恨曹操?三國爾虞我詐只是手腕罷了。哪有敵我?


張遼,跟隨呂布征戰多年,可畏是呂布的左膀右臂,隨呂布一起面對其死敵————曹操,聲稱:沒有人能突破我的劍圍。
但是誰能想到,十幾年後,張文遠會帶領曹操八百兵馬,擊潰孫權十萬大軍,令曹軍所向披靡,吳軍聞風喪膽。

沒錯,我是個火鳳燎原迷


沒人說蜀漢車騎將軍夏侯霸?


只談演義,不談正史。

1、有個很重要的前提是,關羽急著幫曹操打架,是急著把恩還了好離開去找大哥。
當時,曹操手下的人是不想讓關羽出戰的,不想給關羽離開的機會。
關羽去打架,並不是曹操陣營樂意見到的事。

2、以關羽這種級別的牛人,幫人打架確實算是個大事件。但你說「受了點恩惠就」……
咱就這麼說吧,這點兒恩惠,劉備給過嗎?那叫「以國士待之」好吧。

3、關羽是有腦子的。曹操是漢賊不假,袁紹是啥玩意兒?
倆漢賊打架,漢室忠臣該怎麼辦?
幫弱的打強的,打成兩敗俱傷最好,對不對。
哪邊弱?曹操。

4、曹操對關羽有恩,關羽報恩,這很難理解嗎?
那,劉備對關羽連恩都沒有,僅僅是意氣相投,關羽對劉備可比對曹操好多了吧?


孫劉聯盟不就是嗎?


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三姓家奴的那個呂奉先不也是嗎。奉先何在!!


你忘了兩位夫人還是人質嗎?


題目真是斷章取義的典型


推薦閱讀:

對於三國里的張郃,我們應如何評價?

TAG:三國 | 關羽 | 三國演義書籍 | 三國人物 | 三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