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指揮家到底有什麼用?

每個演奏家需要怎麼演奏不是有譜子嗎?照著演唄?一個反面的例子是:中國民族音樂的演奏並沒有指揮,也演奏得挺好的。


樂隊決定音樂下限。
指揮決定音樂上限。


1.即使是最有演奏技巧和能力的音樂家,他也無法在速度感上完全無錯誤。你可以要求一位大提琴家每分鐘拉120拍,大部分情況下他是可以做到的但並不是每次都能準確做到。指揮就是為了統一樂隊速度的。
2.各種因素都可能改變速度。不同的音樂廳,不同規模的樂隊,音響效果的不同,甚至不同氣壓,都很有可能影響樂隊的速度。這時候,指揮家就該出馬了。
3.雖然音樂家可以藉助節拍器來標定音樂作品的速度,但他們有時並不想自己的音樂始終用一個速度來演奏。有時他們希望加速,有時希望稍稍向前推進,也許有時音樂想要緩慢或放鬆下來。這時指揮家的作用便顯現出來了。

除決定速度外,指示音樂的節拍外,指揮家還要決定樂器的平衡性、音量大小的問題以及音的長度等。這就是他的作用了。


音樂是活的藝術,不同的指揮家指導出了音樂都會略有不同。有的溫柔一些,有的響亮一些;有的快有的慢。指揮家讓音樂流動起來,賦予了音樂作品不一樣的靈魂。

以上,希望有幫助。
如有疏漏或問題,還請指教。


利益相關:普通古典愛好者


上周剛被室友問完這個問題,於是我找了7個版本的貝五給她聽。。。


通常情況下大型的中國民族音樂演奏也是需要指揮的。有些小型的室內樂沒有指揮,但這大大增加了他們演奏的難度。我曾經看過一場室內樂的演奏,他們一共五個人,在沒有指揮的情況下需要不斷觀察周圍人的進度和速度,另外還必須演奏好自己的部分。真的非常不容易。
指揮是一個樂團最重要的人物,有了指揮,一個樂團才能夠統一,便於掌握整體速度和力度。指揮的準確性以及個人精神面貌也大大影響著大樂隊里每個人的狀態。
可能有人會問,只是拿著一根指揮棒在台上數拍子誰不會?然而指揮的工作其實是非常艱巨的,他們需要熟知總譜上每一個音與每一個表情,在準確的時間及時發出信號,還要靠耳朵分辨各種音色音高以及節奏,不能有半點疏忽。為何卡拉揚能夠聞名世界?非專業地來說,他閉上眼睛的時候總譜就出現在他的腦袋裡。這不是單單學習就能夠做到的。
一個相同的樂團在不同的指揮前會演奏出不同的效果。可見,指揮是必不可少並且是最重要的。


正如前邊的回答,指揮決定了作品發生於發聲時的上限。
就像獨奏能展現作品的技巧與情感
就像書法能體現作者的精氣神
就像朗誦能讓觀眾產生共鳴
指揮家也一樣,表達情感,在指揮中對作品進行二次創作,而絕不是單單的打節奏
指揮有時候能帶領樂隊走向一個「比較」正確的方向,為啥是比較,後邊說。
先舉個自己經歷的例子;原來演威爾第的凱旋,主題那塊,有的人想把號角聲演的尖銳短促,體現爆發力,有的人則想把它演奏的平穩有力,用平穩體現那種英雄般的氣勢與與大將風範什麼的。兩種聽起來都有道理,但「一山不容二虎」,究竟哪種演奏方式更合適,或者說更能體現作曲家本身的構想,這取決於指揮的功力了就。
一開始帶我們的那個指揮說,這裡小號們要短一些,短一些,再短一些,尖一些,尖一些,再尖一些。。。。。搞得後台我們木管的見到銅管的就用這個岔他們。。。最要命的是,整個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已經被這個指揮玩壞了,合練的時候完全不能體現凱旋,反倒像是被射過來的弓箭一下一下的追著。
謝天謝地,首演很失敗。。。懂行的觀眾散場後紛紛成群結伴的向音樂廳投訴
萬幸,我們不是營利組織,價格約等於免費的門票還是很受歡迎的,後來上面決定換一個人來指揮,這位先生屬於軍樂團科班出身。再後來,他帶領著樂隊對作品中很多地方的表達修改了(更符合原意)之後,演出還是比較成功的。皆大歡喜的故事啊真是。。
上面說的只是一個極端了一點的例子,屬於非黑即白型的,但是,下面要講的就完全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了。
估計能有耐心讀到這裡的讀者也算是有些古典音樂欣賞基礎的,那麼麻煩大家想一個問題,拋開一個演奏家的背景故事,哪個協奏或者獨奏版本是你聽過的某一首樂曲中最難忘的?對於同樣的一段音樂,誰的表達你更喜歡?為啥?
在欣賞音樂方面感性的人也許會說感覺,欣賞音樂方面理性的人也許會說各種理由(符合當時時代演奏特點,忠於原稿什麼的)。
這實際也是一個指揮家真正能被稱之為指揮家的原因。

卡拉揚,德國

伯恩斯坦,美國
上面兩個神,方向相反,一個極端嚴肅,他帶領的樂隊在演奏某些作品時肅穆、莊嚴的感覺讓你就像去天安門看升旗。另一個,極端浪漫主義,很多作品在他手中能給你春天般的溫暖,或者說是戀愛般的情感。然而,他們指揮下的馬勒交響都是經典中的經典了,伯恩斯坦跟威斯敏斯特合唱團的《復活》更被評為史上最好的馬二版本之一(關於這個,個人很想把之一去掉)。
同時,對於卡拉揚,有人說他的版本做作,搞形式主義,搞「納粹」什麼的,對於伯恩斯坦,有人說他歲數都那麼大了還浮於表面什麼的。
但是,同樣的樂隊,沒有伯恩斯坦,你就聽不到作品中浪漫的一面,沒有卡拉揚,你就聽不到其嚴肅與形式化(褒義)的一面。
所以,你說是誰對誰錯?看聽的人罷了。
所以如果說樂隊指揮到底有什麼用,我想除了在那裡站著打拍子(還經常不準吧,有時候為了表現自己的想法甚至在排練時會讓樂隊中產生節奏差什麼的,但是沒了他一些需要表達情感的變節奏的地方大家又難以一下就節奏統一)之外,更多的是一個後來人對作者所處情感的獨特的解讀,一種來自於真正藝術家的解讀,一種不像現在隨隨便便就藝術家的人的解讀。
以上
只是寫畢設論文累了隨便寫寫


這是我在譯言看到的一段話:在義大利語中,「大師」一詞等同於「老師」。當我們的演奏快速推進到最後樂章時,我與年輕的音樂家進行了多次眼神交流,我突然想到,他們的腦海里肯定塞滿了問題,欲言又止,而我要做的,就是為他們解開謎團。那就是指揮的作用:將數以千計的決定一一過濾,包裝進交響樂的每一分鐘,塑造出一種詮釋模式。單簧管吹奏手略顯低沉舒緩的演奏,為簡短的獨奏增添了一絲亮色;經過二十分鐘的沉默後,大號手正準備吹起嘹亮的號角——每個演奏者都會看向樂隊指揮台,期盼指揮棒的瞬間指引,面對那些稍縱即逝的探尋,樂隊指揮需要清楚明確地把握,才能展現出更為精緻入微的演奏效果。我的努力並未讓我成為一名優秀指揮,或者連二流指揮也算不上,但它們卻讓我有了夠格勝任的自信,那些伴著迷你音箱做白日夢的日子似乎也有了令人沉醉的味道。


指揮是一個樂團的靈魂人物,不光是在節奏上使整個樂隊統一,更是在排練的時候起到了關鍵作用,一個樂團好壞不光取決於樂手更取決於指揮,指揮在排練的時候會把各各零散的聲部統一起來,並且音樂的處理和情感都要靠指揮來把握,讓樂團成員能夠有所感應,這對指揮來說是一種很大的考驗。至於民樂,民樂團也是有指揮的。獨奏和四重奏不需要指揮


哈哈哈,這問題太可愛了。如果樂隊的成員就是一匹匹良馬,指揮就是領隊,保持隊形,速度,姿勢,秩序都要靠領隊。要不,馬各顧自己,不顧整體怎麼辦?或者想顧整體,但大家想法不一樣怎麼辦?


今晚神經不正常,聽了維也納2006和2002,有點痴迷的感覺。小澤征爾,亞洲的驕傲


指揮很重要,一個樂隊的水平高低除了每一位演奏家自身的水平之外其次就是看指揮的排練水準了


因為同一個譜子可以演奏出不同的,差別巨大的效果。
至於怎麼把握方向,很大程度上就是指揮的事了。


可以看一下卡神的生平:

赫伯特·馮·卡拉揚(維基百科)


推薦閱讀:

像這樣的呼吸袋到底有什麼用?

TAG:音樂 | 冷知識 | 指揮 | 演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