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別笑,一本正經的文言文》?

近日,一本名叫《別笑,一本正經的文言文》的書熱銷。其中主要收集了眾所周知的文言文,如《出師表》、《陋室銘》、《蜀道難》等等名篇,它們撇開沉悶古板的翻譯方式,以現代活潑搞怪的方式翻譯出來,從而製造爆笑點。讓讀者既在閱讀中得到快樂,又重溫了古文經典。例如,其中以前翻譯這樣寫道:「叔本來是一個種地的,在南陽有一畝二分地,在這個人砍人的時代,叔不想砍人,只希望不被人砍。。。」請從自己學習文言文的角度出發,談談對這種「文言文被爆笑白話」的看法


快餐文化向傳統事物的無限制蔓延,僅此而已。

不要低估人民群眾的智商,也就是看完樂樂而已,然後就沒有然後了。畢竟,誰會拿快餐當一天三頓的正餐呢?

不信?等過五年,你看你還能不能買到這本書。


在我小的時候,我買了很多本《書蟲》系列的雙語小說,然後津津有味看完了其中的漢語部分。
然而我的英文水平並沒有一絲一毫的提高,同時也沒有培養出對英文一丁點的興趣。


這本書的出現是必然的。

對於大部分朋友圈知識分子來說,這樣惡搞型的翻譯甚至省去了他們向別人吹牛逼時對原文翻譯的改編。

手到擒來的段子,讓他們馬上知道了一篇篇之乎者也背後大概的故事。於是,只需要記得原文一兩個金句,就足以成為朋友圈的一股清流,實打實的文化人了。

這本書已經代表了最廣大的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需求,所以實在是一本正義而且出現得及時的書。

所以說這其實蠻好的,同樣的人當不了朋友圈知識分子就會變成朋友圈記者、朋友圈內部消息人士、朋友圈醫生、朋友圈經濟學家、朋友圈商業家,走上人生巔峰。

所以讓大家都來假裝文化人的確是個更好的選擇。


玷污經典,其心可誅。我是認真的。


私以為對文言文沒有絲毫興趣或有文言文底子的人才可看這樣的書。如果對文言文有興趣卻沒有底子,想學文言文的人,千萬不能碰這樣的東西。


我倒不至於刻板到認為經典不容褻瀆,只是覺得這種東西太低級了,不僅爆笑不出來,還有種作嘔的感覺。

文言經典之所以讀得有趣,是因為裡面含有大量的歷史信息,今天的人讀它就是探索古人的精神世界。從文辭韻律,到歷史背景,再到那時人的價值理念,把握到這些,讀書才算略有所得。把《出師表》簡化成「我不想砍人也不想被人砍」,基本就把文章豐富的內涵扔掉了,無聊又無益,還不如讓孩子直接看《貓和老鼠》。


試圖博庸人一笑的,嗯,姑且稱之為作品吧。

文言文的價值並不是全部在它的內容上的,措辭的運用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有一些作品,比如題主提到的《蜀道難》,它價值中佔比最大的部分肯定不會是究竟寫了什麼,而是李白他如何去寫的。而且,個人意見是:要成就經典多種因素都不可缺:思想,內容,寫作手法等等。這種書捨棄了這些經典除內容以外的所有部分,並且在內容方面,用流行而流俗的方式,將一壺醇酒替換成了工業酒精,盡失其味。實在是可惜印書的紙。
這種書是要警惕的,浪費時間浪費金錢浪費生命。一言以蔽之:珍惜生命,千萬別看。


借這個題淺談一下惡搞。
如果一個作品除了惡搞價值再無別的什麼價值,那它就沒有什麼價值,更沒有什麼生命力。
惡搞價值就在於對原作的扭曲、修改,與原作之間產生對比、落差,從而達到幽默、詼諧的效果。但是這種效果有高下。

好的惡搞,需要讓這種落差去詮釋新的內容,而不能僅拘泥於和原作的差別、止步於標新立異。
如馮鞏牛群的相聲《領導,冒號》,如Greenday的MV

當然,足夠好的惡搞可能不會再被認為是惡搞,其自身的生命力能夠使它獨立於原作而存在。就像好的同人文,就不再僅是同人文。

相反,壞的惡搞就缺乏生命力了。
比如說電影惡搞史上的巔峰《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雖然當年把胡戈推到了一個較高的地位,但是到了今天,這個短片也只能成為當年那個事件的一個註腳,全然沒有獨自的生命力。比金坷垃還差二十個元首。
再比如胡彥斌的改歌。只有炫技,把原作的小高潮都改平,主要目的是和原作不一樣。用來聽差別有幾毛錢意思,但是作為一首獨立的歌就很平庸甚至是差。改得比原作差還改個什麼勁呢。

所以說差的惡搞是只能附庸於原作而存在的,自己沒有生命力。
這裡面有惡搞著創作水平的差距,更有惡搞者創作觀、價值觀的差距。

而題目中這本《別笑,一本正經的文言文》,顯然是一個很差的惡搞作品。沒有內涵的深挖和延伸,只有一些浮誇的表達和流行詞的生硬插入。連原作的形都不曾抓到,更別說抓到神、甚至塑造自己的神了。這種東西本身沒有什麼價值,更別說幫助文言文了。它有如「藍瘦香菇」這種乾癟乏味的流行語,會很快被掃到歷史的塵埃里去。


先不說能不能讓讀者重溫經典吧,笑點在哪裡?


mdzz


中華文明的精髓就在文言文中,看你怎麼去甄別、篩選。個人覺得自漢以後的儒家糟粕實在太多,篩選時一定注意,否則很容易誤入歧途。我們阻止不了別人去惡搞娛樂,但我們可以保持我們嚴謹的治學態度。


這本書的目標讀者肯定不是我這種人。估計是苦於背課文,想換一下口味的高中生吧。
過了那段枯燥的日子,再去看這些曾經讓人抓狂的古文,還是很有味道的。相反,題中這種文化快餐就令人作嘔了。原文的味道和精神全被糟蹋。
不過。。。這個問題是不是廣告,這本書在十幾年前可能反應強烈,在如今這個段子轟炸的年代完全沒有火的要素。。。


謝邀。
我認為這是一種積極的現象,是一種有益的嘗試。它的目的是讓人關注、記住這些經典,出發點是非常好的。我們不能以站在道德的制高點的態度去責怪別人,這並不是一種褻瀆而是一種嘗試,儘管它的影響可能會有一定的負面傾向,但是我認為利大於弊。他能這樣翻譯,說明他已經能完全理解原文的意思,進而用通俗諧趣的語言去表述它,這比那些一知半解、對古文不明覺厲然後放在高閣朝拜的態度要好得多。
因為白話文運動的關係,文言文逐漸遠離我們的生活。我們現在有一大批優秀的理工科工程師,我們的科技突飛猛進,我們有世界上最年輕的科研團隊,但是我們傳統文化這一塊的人才卻寥寥無幾,留下的都是上個世紀的老教授和學者,傳統文化的傳承面臨嚴峻的形勢。我們要傳承,必須要一批年輕人來但當,篩選的前提是這些年輕人必須要從小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畢竟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而感興趣的前提是有足夠多的宣傳形式、而不僅僅局限於課本的條條框框。也許文言文是死的是刻板的,但是文言的宣傳方式的靈活多樣的,只有讓人感興趣,別人才會去深究它,才有可能愛上它。沒有宣傳形式就無所謂吸引,沒有吸引就無所謂興趣,沒有興趣也就沒有探究的動力,也沒有傳承的接班人。我們看問題不能帶著主觀情緒一時衝動去指責別人,要客觀、辯證,從大的角度去看。
就像網上前陣子把一些網路流行語用文言文表述一樣,網上聊天使用頻率很高,普通人就是覺得「新奇」「有逼格」「有文化」的娛樂形式,而我看到的是文言的一個非常有益的宣傳途徑,它說明了我們的文言文不僅僅是課本那些嚴肅的文章,也可以用到日常生活中,它只是一種表達方式並不是什麼不可觸及的東西。只有讓文言生活化,我們才能更多的接觸它,只有接觸到有趣的,才能為以後枯燥的研究、文化的傳承打下基礎。傳統文化或者古文的傳承不是一蹴而就的,宣傳方式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也需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
像我平時就常常把英文歌曲翻譯成古詩詞來練筆,這樣既能調動自己的興趣,也是對文言在生活應用的有益嘗試,更順便向那些喜歡英文歌的小夥伴宣傳了傳統的古詩文,這也是一種宣傳形式創新嘛。還有就是把白話文翻譯成文言文,既新奇有有趣更有逼格,,這些都是對文言的宣傳形式的一種探究。我覺得像詩詞格律教學直播、文言小故事視頻、中國風歌曲,漢服活動也是傳統文化的一種宣傳方式。我們不能墨守成規,認為它是一個多麼嚴肅多麼不可及的東西,不要太神化它。只有文言走到生活中,才是對文言最好的傳承和發揚。因為文言真的需要年輕人去喜歡他、去傳承他。年輕人有自己的方式,不能過多指責。
我們平時黑張召忠將軍叫「局座」,說他是「戰略忽悠局局長」,難道不是對他的愛稱?? 我們看《那年那兔那些事》我們叫 共產party 叫「土共」「腹黑兔」難道不是滿滿的自豪感??打是情罵是愛,只要出發點是好的,我認為都是值得肯定的。


龍櫻里語文補習老師拿漫畫講解紫式部的作品內涵,同時增加學生的興趣…我們這兒有這樣的作品反正出版自由,但還真希望能運用到課程輔導,畢竟都是為了幫孩兒們平衡不同科目複習的效率


推薦閱讀:

面對實際水平比你低了很多的人對你一而再再而三的嘲諷 你是怎麼做的?
中文、日文、韓文等從象形文字發展來的文字會不會最終被淘汰?
你記得的最美的或最有意境的詞?
為什麼古代人說話時是白話,寫文章時是文言?
為什麼歐美文化作品中有較多的「人造語言」,而中國卻幾乎沒有?

TAG:語言 | 語言文化 | 文言文 | 翻譯 | 文言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