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膠捲相片是如何沖洗出來的?


現在是半夜四點多,硬生生從知乎日報追過來要反駁一下 @Quinn Ray的高票答案!

首先避光這件事沒那麼複雜,沖膠捲有暗袋

和顯影罐

洗相片的話有各種燈

沖卷過程搬運下以前寫的答案自己沖洗黑白膠片的技巧以及有何注意事項? - 方文迪的回答

一般自己沖的是黑白卷,主要是顯影罐、暗袋、藥水和調配藥水的工具,只是沖膠捲的話不需要暗房,在廁所里就能完成。
不同的卷搭配不同的顯影液都有標準可以參照,不難,仔細熟練了就可以。
基本流程是顯影完成光化反應,定影停止反應,然後洗凈晾乾。

媽蛋好正經好不習慣,容我想想該怎麼寫!

先是配藥,新手可以買袋裝柯達D76,一袋能配製3.8L的D76顯影液原液。準備一個4L以上大桶,還有500ml以上的量杯,0-100度的溫度計,純凈水若干瓶(礦泉水和自來水不行)。先將3L水加熱到50度以上,倒入全部藥粉,攪拌至完全溶解(清澈無顆粒)後再加入0.8L水,混合均勻後裝瓶保存(標準時儲液瓶,本屌是用純凈水剩下的水瓶,可以根據顯影罐的容量選擇瓶子,一次一瓶方便很多),標準是放置24小時後才能使用,但是不羈如我從來都是看心情的_(:зゝ∠)_
顯影液密封保存幾個月沒問題的,拿記號筆寫個日期隨便一丟。
然後是定影液,柯達也有是濃縮液,稀釋下就行了,要用另外一個量杯(和配顯影液的量杯區別使用)摻點純凈水就行了_(:зゝ∠)_ 這玩意現配現用,可以根據洗卷的量重複使用小几次,依次延長反應時間。

然後就是沖卷了呀!友情提醒各位新手小朋友第一次拍完別忘了把膠捲倒回來再打開相機片倉喲!別問我是怎麼知道的!_(:зゝ∠)_

要用到的工具是暗袋、顯影罐、剪刀、量杯、控制在預計溫度下的顯影液、定影液,手機開個計時器。

1.在暗袋中抽出底片插入顯影罐的片芯中,片尾用剪刀剪斷,裝好顯影罐取出。
2.預濕,控制顯影罐的溫度,也方便接下來藥液和底片充分接觸。
3.加入顯影液了,手機開始計時,穩穩地把顯影液倒進顯影罐,蓋緊後搖晃30秒,然後每30秒搖晃5秒(頻率看心情,手法看心情,會影響到反應速率進而影響底片上的影像)一般是20度,若干分鐘,在指定時間結束前15秒左右到處顯影液。
4.顯影液完全倒出後迅速加入室溫清水沖洗,這裡考究點的會使用停顯液,至於我....._(:зゝ∠)_
5.定影了!隨便來吧啊哈哈哈真開心,往裡一倒,把罐子橫放到地上,點上一支煙,腳踩住顯影罐來回滾....抽完收工把定影液倒回量杯回收。
6仔細的人要開始去海波了,但是我_(:зゝ∠)_ 啊哈哈那什麼,用清水來回沖啊!底片已經可以見光了,請使用各種姿勢洗去底片上殘留的藥液,然後為了防止晾乾有水漬可以再過幾遍純凈水,考究的會用到除水漬液,效果更好。
7.然後就是晾乾了,上下個一個長尾夾,掛在乾淨無塵的地方,需要注意的事是如果室溫太冷底片乾燥後容易翹起,在無塵條件下烘乾是最好不過了。
8.完全乾燥後將底片裁開放入底片袋,分類標記好。

附個視頻吧,黑白膠片沖洗講解 視頻,這台電腦看不了視頻,不行的話我回去再找過。

接下去就是根據需要選擇暗房放大或者通過掃描/翻拍進行輸出了,有需要我再補充,或者直接問我。

至於高票答主的這個沖洗方法

調配藥水的時候要注意不同牌子的藥水決定不同的濃度比和溫度。水溫在這裡至關重要,你水溫不對,你膠捲就洗不出來,你膠捲洗不出來,就不要談印照片。不同的膠捲速度(ISO)和不同牌子的化學藥水決定了膠捲在每一道工序里的時間。這個你就具體要去藥水的官網上查了。
舉例ISO400的黑白膠捲,水溫68華氏度,大體是五個步驟:
1. 顯影液(1:9)水溫68華氏度時10分鐘(溫度重要再說三遍)一共十分鐘:第1分鐘一直搖罐子,然後搖五秒等半分鐘;
2. 顯影停止劑(1:9)搖罐子1分鐘;
3. 定影液 (2:8)一共5分鐘:第1分鐘一直搖罐子,然後搖五秒等半分鐘;
4. 定影液清洗液(1:9)搖罐子1分鐘;
5. 放在流水裡洗五到十分鐘
然後就烘乾,收下來剪開就是收好。注意指紋。

主要是這些問題
1,首先不是溫度不對就沖不出膠捲了,不同藥水會有不同標準的時間和溫度,但是根據你對影像的需求是可以有控制地自由發揮的。另外數據不用去官網查,有個軟體叫「MyDarkRoom"。
2,舉例子用華氏度也就算了,你舉的例子倒是說清楚用的什麼藥水啊。
3,搖罐手法同樣是看需求並不是只有唯一用法。

至於放到照片要用到的東西會稍多一些,大概環境是這樣

膠捲裝進放大機里

一束光打下來

相紙是和膠捲類似的感光材料,大家都知道黑白底片是反相,所以影像再從底片到相紙上負負得正就是正常照片了。

(別問我為啥成品這麼爛,任性...)

至於暗房手法和沖洗步驟就不多說了,大致也和膠捲一樣經過顯影定影和清洗晾乾,有更多問題的直接來問我吧。

半夜拍攝渣圖見諒。


看到有人打算對掐我就進來了(不能說si-bi,怕被舉報…)
@方文迪 我來給你助攻~

@Quinn Ray 說——
首先,入門的人印RC紙。這種紙便宜,快,適合大量印相對不心疼。森山大道在《晝的學校,夜的學校》里說自己就是用RC的。平時在攝影展離看到那種值錢的
照片叫Gelatin Silver Prints(我已經失去了翻譯功能)
。我們也說Fiber
prints,這種就費時間,紙張對藥水的反應更敏感,印出來的照片質感和細膩度都是很極致的。


不知道您是在哪裡學的攝影,學成了什麼樣子…
首先,
不論家裡的RC還是影展的FB相紙,他們都叫Gelatin Silver Print(明膠銀鹽相紙),好嗎?攝影展里的是,業餘愛好者用的同樣是。一般人哪會接觸到碳素相紙,那才不屬於明膠銀鹽範疇。
你中文不好,我替你翻譯一下好了:
FB相紙即纖維紙基(Fiber-Based)相紙,以前博物館只收這種作品,因為保存性好。
RC相紙即塗塑(Resin-Coated)相紙,現在也有收RC紙作品的。有著作指出RC紙保持15年以上還是會出現問題。我自己的RC紙在四年左右就出現了變形(沒有認真裝裱,環境條件一般)。

其次,
FB和RC其實都是紙基的,只是RC紙有塑料塗層(將紙基的部分與液體隔開),在乾燥速度、平整度上都有先天優勢,簡單水洗之後可以直接吊著晾乾,不會捲曲,快就是快在這個地方。另外你口中「紙張對藥水的反應更敏感」是啥出處?你如果能找到資料證明這句話,我服你。

--------------------分割線--------------------
聽說都要上圖?我也補一個好了。
Orient New Seagull VC(東方新海鷗可變反差相紙),split grade法放大,尺寸8x10。
翻拍的效果湊合看看吧~


第一次知乎答題竟然是獻給攝影問題了_(:? 」∠)_兩位高票@方文迪@Quinn Ray回答已經說的很詳細了,在數碼時代本著普及傳統暗房知識的門外漢再補充一些黑白放大的步驟。進暗房之前要先祭拜一下,因為暗房是通往地獄的一道紅光。

首先要挑選一張厚薄適中層次分明的底片,一張好的底片放大出來是照片才會好。直接用負相的底片選照片不是那麼方便,就需要先製作接觸映像。就是直接把負相變成正相。這樣就看起來方便多了有木有。

然後放進放大機,選擇適合的光圈,大光圈雖然速度快,但是時間難以控制,很難放出豐富的明部和暗部。隨後控制時間。有經驗的人能夠大約的估計出所需時間,新手夥伴就隔個幾秒幾秒做個試條,看看哪個時間最好看看著最爽就選這個時間放整張了。
第一張完整的出來了,是不是特別激動呢,趕緊拿去給人家看。這樣可不行,仔細一看天空部分和留的白邊連一起了,暗部麻麻黑沒有細節,這怎麼辦。這時候就要用到很厲害的區域曝光法。偉大的安賽爾亞當斯運用區域曝光出神入化,高光部分能夠有8個灰度,人家是大師嘛,我等能有3個灰度就不錯了( ′ ? ` )?。區域曝光就類似現在的蒙版,搖黑卡。太白的地方曝光時間再加點兒,太黑的地方就用黑卡遮掉點光,這樣再試個一兩張,漂亮的成片就出來啦ヘ( ̄ω ̄ヘ)最後的成片要充分定影充分水洗,防止時間長了發黃褪色。

我看到了一池子錢,那張黃是就是沒有充分定影,疊在下面的一張發白的是曝光時間不夠的接觸映像。

這是我曾經的廢片,不說了都是淚。

最後存檔,左邊兩張是試條,有時間間隔的試條和確定時間的試條,右邊就是成片啦。
以上是黑白暗房的製作。
---------------我是分割線----------------------
彩色暗房基本差別不大,就是沖洗底片和相紙的藥水有毒,所以都是掛機沖洗。經過曝光的彩色相紙放進機器自動顯影定影烘乾,然後再調整色彩。黑白暗房用的是紅光燈,但紅色光的波長最長,彩色相紙對紅光最敏感,所以彩色暗房用的是茶色的燈。
彩色照片就是CMYK,遵循色彩的互補原則來調整黃色品紅和藍色。
同樣先一張張的試條,最後成片。
存檔同樣左邊試條,調整不同的顏色,右邊成片。

(希望我這張照片的模特不玩知乎_(:? 」∠)_)
以上為我的暗房體驗,在下才疏學淺,望大神輕拍。現在的數碼簡便快捷成本低,暗房技術作為一門傳統技術是每個攝影人都應該有所了解的基本知識。題主對這項技術有所興趣我萬分欣慰。在工作之餘,將傳統技術作為一個興趣也是非常好的。之後不僅僅有135,還有120,4x5,8x10,藍曬法,濕板法等等,膠片成本高,入坑需謹慎。

-----------2016.5.13更
之前有人問我濕版來著,最近剛好有機會試了一下。想知道的可以開私我一下,我看心情回答_(:3」∠)_不過濕版的細節表現真的太贊了!

再丟張以前玩的藍曬的圖吧

質感挺好的


彩色膠捲和黑白膠捲的沖洗是不一樣的,那我介紹一下黑白暗房的使用。(並不一定全對,也並不一定全面,請大家看低下有配圖的朋友們說得應該比我專業)
首先,不同規格的膠捲有不同的沖洗容器。一般小畫幅和中畫幅膠捲是卷狀的,你要在一個沒有任何光線的地方把膠捲從原本的捲軸上取下來卷在沖洗用滾軸輪上。大畫幅膠捲一般是一張一張像紙一樣的,現在也有適合大畫幅的滾軸輪了。一樣,在全黑環境里卷在在滾軸輪上。然後這些膠捲輪要放在沖洗筒里,保證膠捲不見任何光線。所謂暗房,常理上我們看見的那種有紅光的暗房是沖洗黑白照片用的而不是黑白膠捲。這裡,沖洗膠捲和沖洗照片是兩個不同的環節。沖洗彩色膠捲和沖洗彩色照片的暗房是全黑的,一點光線都沒有,我也只是聽說了種種困難。因為彩色暗房成本過高,現在已經很少了,我也沒有用過。當然,技術成熟的黑白膠捲沖洗人也會使用一個架子在上面架比罐子容量多很多的滾軸輪,這個架子不像罐子那樣把膠捲包在裡面,所以他們沖洗的時候暗房也是全黑的, 但是這樣一次可以洗很多。
調配藥水的時候要注意不同牌子的藥水決定不同的濃度比和溫度。水溫在這裡至關重要,你水溫不對,你膠捲就洗不出來,你膠捲洗不出來,就不要談印照片。不同的膠捲速度(ISO)和不同牌子的化學藥水決定了膠捲在每一道工序里的時間。這個你就具體要去藥水的官網上查了。
舉例用(sprint牌)濃縮液沖洗ISO400的黑白膠捲,水溫68華氏度,大體是五個步驟:
1. 顯影液(1:9)水溫68華氏度時10分鐘(溫度重要再說三遍)一共十分鐘:第1分鐘一直搖罐子,然後搖五秒等半分鐘;
2. 顯影停止劑(1:9)搖罐子1分鐘;
3. 定影液 (2:8)一共5分鐘:第1分鐘一直搖罐子,然後搖五秒等半分鐘;
4. 定影液清洗液(1:9)搖罐子1分鐘;
5. 放在流水裡洗五到十分鐘
然後就烘乾,收下來剪開就是收好。注意指紋。
然後說沖洗照片。現在你選一張你想要印的照片,放到放大機里。然後接下來這個說就比較抽象了。首先,入門的人印RC紙。這種紙便宜,快,適合大量印相對不心疼。森山大道在《晝的學校,夜的學校》里說自己就是用RC的。平時在攝影展離看到那種值錢的照片大部分為Gelatin Silver FIBER BASED Prints(謝謝某一位的糾正!)。我們也說Fiber prints,這種就費時間,紙張對藥水的反應更敏感,印出來的照片質感和細膩度都是很極致的。
大致印照片也是顯影液、顯影停止液、定影液、定影清洗液、流水幾道。但是你在放大機里最大的挑戰就是用多大的投影光圈配多少的濾鏡給多少曝光時間。整個理論跟你拍照片的手感是相似的,但是更理性。具體操作,要想知道就真的得找人完整做一套給你看了。
暗房這個技術其實並不神秘,就看你花不花時間,跟股票、編程、科研一樣,修行過程重要,結果自然來。教我暗房的人曾經在紐約最好的商業暗房的工作,那個勞累程度我簡直都不敢想,我很尊敬暗房技術紮實的人。希望這個回答對你有幫助。


沖膠捲,洗照片。
根據不同工藝還有不同方法,此處以銀鹽為例。

沖指曝光後通過藥劑讓膠捲基底上的塗層反應顯現,之後進行定影。大多數膠捲(膠片)本身有一層保護塗層,所以沖之前還需要過水。簡單來說步驟是:水-顯-水-定-水-清除劑-水。可添加步驟,亦可省略步驟。沖膠捲全程不可見光,平時我們看到的那種紅光也不行。
洗指將圖像從膠片洗印到相紙上變成照片。一般有直接印像和放大機放大兩種。原理和沖膠捲一樣,感光材料曝光後化學反應顯現再進行定影、清洗。步驟的話簡單來說是:曝光-顯-水-定-水-清除劑-濕潤劑-水,同上可添加或減少步驟。可在安全燈下進行,但應盡量簡短安全燈照射時間,時間長了對高要求畫質還是會有影響。
具體的細節內容就不提了,暗房技巧(增減曝光、強行顯影、局部控制、拼接等等),各種藥劑配方的量和配比,藥劑溫度,晃動頻率,反應時間,基底材料,等等、太多因素會影響到沖膠捲和洗照片的最終結果。所以攝影從發明起其實就是一門技術,無論是膠片還是數碼,都有著無限的魅力和價值(請自動忽略老幹部聚樂部和部分……你們懂的)。
部分膠片作品即使排除拍攝題材也有極高的價值就體現在技術的極高水平上,比如安塞亞當斯的作品,看過一小部分真跡簡直想跪在面前。


ps:附帶說一句,其實銀鹽的顯定就是酸鹼溶液和塗層藥劑的反應。用後的廢液對環境有污染,需要集中處理,個人如果沒有處理渠道真心希望大家不要自己配藥沖洗。尤其部分藥水有劇毒(比如彩色照片的沖洗),務必小心。
其他的還有很多膠片工藝,銀板、藍曬、蛋白、鉑金鈀金等等,魅力無窮。(對不起帶了個人感情色彩…)


看了好感慨啊,現在還有人關心這個問題。想起來我的專業沖洗彩卷的5年,那可是噩夢一樣。公司用的國產虎丘機,經常發生膠捲脫落,導致前面6~7卷全部報廢的事故,真的是噩夢,天天一聽到報警聲就立即撲到機器上搶救,以至離職快10年的今天偶爾還能夢到在搶救故障,汗。黑白的在家沖洗很簡單,設備和材料也不貴,對暗室要求也不是很高,彩色的比較難,主要衝洗的藥水,工藝要求高,毒性也大點,唉,又想起當年為搶救膠捲,直接把手伸進藥水槽的事了。不過自己在家搞出大照片確實有成就感。


接觸膠片一個月,昨天在自己的家(衛)庭(生)暗房(間)嘗試了相片的放大。

膠片變成最終的相片,需要經過兩個主要過程:膠片曝光-顯影,相紙曝光-顯影

一張未曝光的膠片,經過被攝物反射光線【曝光】,再經過藥水的【顯影】變為日光下可見的、穩定的負片。
一張相紙,光源投射負片產生的光【曝光】,經過藥水的【顯影】變為日光下可見的、穩定的相片。

寫具體步驟之前,推薦先了解一下膠片的基本原理(相紙原理類似)。要直接看步驟的,往後拉。

---------------- 原理分割線 ----------------

原理:
### 膠片主要由兩部分構成:

  • 感光乳劑
  • 片基

感光乳劑:對光敏感的鹵化銀顆粒,均勻分布在明膠裡面。一旦鹵化銀受到光的照射,就轉變為能跟顯影劑反應的晶體。與顯影劑反應後,產生黑色的金屬銀。未經光照射的鹵化銀不能和顯影劑反應。

片基:透明的塑料。承載感光乳劑。

### 膠片的沖洗
以黑白膠片為例。沖洗主要進行三個操作【顯影】【停顯】【定影】

【顯影】
如上所述,把光線照射過的鹵化銀變為金屬銀。
這樣光線照射越多的部分(比如天空),產生越多的金屬銀,底片表現為暗部。光線照射少的部分(比如地面),產生很少的銀,底片表現為亮部。
因為底片的明暗和實際拍攝相反,所以叫負片。(反轉片跟負片相反,也叫正片。)

【停顯】
如果顯影液一直作用下去,那暗部會繼續產生更多的金屬銀,形成強烈的反差(對比度)。所以我們需要用停顯液讓顯影液不在發生反應。
另外,停顯液是一種酸性溶液。能將殘留在膠片如機上的鹼性顯影液中和,防止鹼性顯影液中和後面的酸性定影液。

【定影】
定影液用來洗去沒有曝光的鹵化銀。這樣沒有曝光的地方才能是透明的效果。

### 相紙的沖洗
與膠片原理類似。
放大機的光經過負片之後,負片的暗部(由天空產生)阻擋光線,那到相紙上的光線就變少,相紙上這部分沒曝光,沉澱不了顆粒,顯示為亮。負負得正,拍攝的天空相紙上顯示亮的,地面顯示暗的。

---------------- 步驟分割線 ----------------
【膠片沖洗】


用到的設備:

  • 顯影罐和罐芯
  • 黑白沖洗藥品(包括:顯影劑,停顯液,定影劑)
  • 抽片器
  • 液體溫度計
  • 橡皮手套
  • 剪刀
  • 計時器(手機軟體就可以)
  • 水浴用的容器(可用臉盆代替。如果室溫符合要求,可以不用水浴)

步驟:
1. 將膠捲裝到顯影罐中
在漂白之前,膠片上的感光藥物仍然處於工作狀態。任何的漏光都會破壞膠片原照片的曝光。所以這一步要在無光的環境中進行。(暗室或者用暗袋替代。或者你半夜關燈,但要保證絕對的黑暗。)設備
這一步要用到:

  • 抽片器
  • 剪刀
  • 暗袋
  • 顯影罐

抽片器抽出膠片頭抽片器的使用
剪去膠片頭,剪平。(不剪平的話,用塑料的片芯,容易出現片頭跳到別的軌,卡住無法推進膠片的情況。)

膠片頭插入片芯

將片芯,膠片,剪刀,顯影罐放入暗袋
在暗袋中把膠片捲入片芯,剪斷膠片與膠片筒的連接。把盤好的片芯放入顯影罐,蓋好蓋子。

這樣我們得到了一個裝有膠捲的顯影罐。

2. 沖洗
這一步用到:

  • 套葯
  • 溫度計
  • 水浴盆
  • 計時器

臉盆,收納盒什麼的都可以用來作為水浴的容器。為了保證水浴時,瓶子不漂的亂七八糟。買了幾個宜家的筷子筒,掛在大的收納盒上。

根據你的膠捲型號、顯影液型號,查一下顯影需要的時間:
BW Film Developing Times

比如我用kodak tmax 100、D76顯影劑、35mm膠片。沖洗時間如下:

停顯一般是30秒鐘,定影8-10分鐘。

這樣你有了沖洗方案:

  1. 顯影 6分30秒
  2. 停顯 30秒
  3. 定影 10分鐘

按照時間,依次【顯影】-【停顯】-【定影】就行了。

輔助:

  • 定影之後要水洗膠片15-20分鐘,把殘留的定影液去掉,就能得到只含有金屬銀顆粒的底片。為了更快、更徹底的清理定影液(主要成分海波),用海波清洗液浸泡2分鐘,再水洗5分鐘就可以了。
  • 為了防止膠片產生水漬,水洗完之後,可以用去水漬液浸泡2分鐘。

之後,晾乾膠片。

【相紙沖洗】
原理同膠片沖洗。講一下區別。

區別1:需要用到放大機

膠片的曝光是用照相機,獲取被攝物的反射光線來曝光。
相紙的曝光需要用放大機投射到底片上,產生明暗變化的光線。再通過鏡頭,把這些光線聚集成清晰的像。

放大過程中需要像相機拍照一樣,調節放大鏡頭光圈,放大機開啟時間(快門),來控制曝光量。
用遮擋物來阻擋局部光線,來控制局部的曝光也是常見的技巧。

區別2:黑白放大相紙對紅色的光不敏感。沖洗過程可以在紅色的安全燈下進行,能看到整個成像過程。這也是相片放大比膠片沖洗有意思的地方。

影視劇裡面見的紅色的【暗房】就是這裡照片放大用的暗房。膠片沖洗只能在全黑的情況下操作。
另外,彩色相紙也只能在全黑的情況下操作。

放大機曝光—顯影—停顯—定影—水洗

之後就得到最終的相片。不過是濕的,需要晾乾。

晾乾之後,就有美美的照片了。

參考文獻:
《美國紐約攝影學院攝影教材》(步驟講的很詳細)
《論攝影》(原理解釋的很徹底)

感謝這兩本書讓我少走了很多彎路。


教你如何用iPhone和PS翻拍膠片:


重膠捲是我大二的興趣,這裡有一本詳盡的手冊,供下載參考。
《家庭黑白暗房全攻略》
http://vdisk.weibo.com/s/vhosJNCIhVnF


看了第一的答案發現好些記不全了,甚至記岔了,但真的是很有意思的經歷,所謂暗房那真的是伸手不見五指。另外印照片的叫放大機,才想起來的確是呢^_^v

----原答案-----
這個拉風的經歷值得吹噓一下,高中有攝影課。拍,沖,印全都體驗了。
拍:相機是那種倆鏡頭從上往下看的需要上下兩片玻璃對焦的海鷗相機。膠捲是120黑白膠捲,比以後的彩色膠捲要寬一點。
沖:這個有意思,老師會準備一間暗房,就是一間有遮光布的實驗室,沖膠捲用的藥水是老師配好的,我記得味道有點大。在沒拉黑的時候老師會先教會大家怎麼抹黑把膠捲放進沖印盒,印象中是個圓形的黑色塑料盒子,膠捲從相機拿出來後要憑手感象蚊香一樣均勻卡在盒子的槽里。這然後倒入沖洗液,穩穩轉動,不是猛烈搖晃。我記得沖洗液是將膠片上的硝酸銀洗掉。過一會兒倒出沖洗液,倒入定影液,固化膠片上的圖像。再然後就倒掉藥水,晾乾膠片就可以了。晾乾的膠捲裁成一張張正方形的便於沖印。我記得我那捲膠片因為放進卡槽時不夠均勻有兩張貼在一起,直接糊了。
印:這個更有意思。教室不再全暗,而是有一點紅光。老師給大家照片紙,桌上有老師配好的顯影藥水和定影藥水。沖印機類似老式的幻燈機,照片紙和底片放好固定位置,有一個光源開關,亮一下就好。拿下照片紙放進顯影水,這是最好玩的部分,不一會兒圖像出來了,顯影時間要精確計算,否則時間一長就全黑了,然後放進定影液,固化圖像,取出晾乾。一張照片完成。

當時還沒有數碼相機,但是早就用彩照了,常見的是富士和柯達的扁扁的彩色膠捲,沖印店也已經是自動沖印機了。忽然玩到這麼復古的東西,所有人都很有興趣,然後也感嘆以前拍個照不容易啊。


傳統膠捲的沖洗是分開來說的,沖:把不能見光的膠捲沖成可以見光的底片;洗:把底片用放大機二次曝光,成像在相紙上,這個過程相當於拍攝的一個逆過程。整個流程都是大同小異的,都是需要顯影,定影。現在有專門掃描底片的掃描機,可以將底片轉換成照片儲存在電腦里,然後用印表機列印照片。我也是剛接觸手工沖洗的新手,有說不全的請各位大神多多補充。


真懷念啊,當年小學的少年宮攝影興趣班就要學這個,暗房、顯影液、定影液之類。


前方多圖預警!
正巧洗過兩次黑白照片,所以來試著答一下。
———————警告分割線———————
事先說明!
我的洗照片技術
非常!
非常!
非常糟糕!
(重要的話說三遍)
所以請不要吐槽成品效果。。
———————正文分割線———————
正如排名第一的答主所說,洗照片需要用放大機,專業的放大機甚至可以放大6*9的膠片,大概下面這個樣子的:

(圖轉自蜂鳥網,侵刪)
不過我自然不會有這麼專業的放大機,也沒有6*9的膠片可以放大…
不過有一天我忽然發現我爺爺的雜物里有一台古老的放大機,雖然和上面那個比起來業餘了不知道多少,不過可以用,而且只兼容120和135膠片,他長下面這個樣子:

(無視我亂七八糟的床,也不要吐槽設備…)
這台放大機用的是39mm羅口鏡頭,有50mm和75mm兩個鏡頭,最大光圈f3.5,分別對應120和135膠片 這台放大機的銘牌上赫然寫著「簡易投影儀」五個大字定時旋鈕已經壞掉了,我拆開看了一眼不在我的維修範圍之內,而且開關能用,我決定就先這麼湊合用…照例上圖

(被我拆開的前面板,是的你沒看錯,機身是木板,主控是一層薄薄的鐵皮)

(前面板上寫著定時簡易投影儀,福州光學儀器二廠)
之後通電運行了一下,發現投影出來的畫面有霉斑,還有灰塵,於是只好把放大機拆開清理一下。

(試運行,無視垃圾桶)

拆開就能看到裡面的鏡組,可以看見並不複雜,再往上面就是一個燈泡。

(拆解下來的鏡組,就是兩個凸透鏡)

(這張圖看的更清楚,這是擦乾淨霉斑之後照的)

弄好之後就隨便放了張我小時候的彩色膠片投影試了試效果,效果如下

可以看到效果還是非常不錯的,裁剪一下,矯正個畸變,反個色,調個白平衡就變成了下圖的樣子

雖然顏色有些不對勁,不過總體而言還是不錯的。於是!

我就買了濃縮顯影液,定影粉,還管化學老師接了點冰醋酸配停顯液,還有一盒2號的光面放大紙。
相紙盒子里是一個黑色的袋子,相紙有比較低的感光度,大概不到iso100,所以要在放大機下面放好幾十秒,最後泡在顯影液里,受到光的地方會變黑,根據收到光強度的不同深淺會有變化。
放大的時候先用大光圈對好焦,縮小2檔光圈,避免顏色不均勻,加上紅色濾鏡,最後放相紙,然後拿開紅色濾鏡開始曝光。
理論上第一張要剪一條相紙來試要曝光多長時間,時間太長或者太短都會造成反差不夠,我為了省事沒有弄…就出現了特別悲催的情況…我待會貼圖。
將曝光的相紙泡進顯影液里,顯影液時間太短就會沒有完全顯影,太長又會犯灰甚至一片黑,如果一切正常的話停顯液里過一下,然後定影液泡幾分鐘最後再拿水沖幾分鐘就出成品了。
停顯液的作用主要是中和顯影液避免污染定影液,同時停止顯影液的效果避免繼續顯影,泡的過程中還要常常移動相紙,避免相紙周圍的液體失效。
———————理論部分完畢的分割線—————
ok理論就上面那些。。可是實際上呢。。我最開始沒有驗證用多長時間曝光相紙是正確的,於是我就不能準確判斷要泡多長時間的顯影液,我首先投影了這張膠片

然後我的廁所變成了這個樣子

最上面那張是放在顯影液里忘記拿出來了,尼瑪剩下的都是在調整反差啊啊啊!!
而且到最後都沒有調整好。。最後的照片都是一片死灰。。

這是另外一次洗的,白色的部分是用手按住的地方,是相紙本來的顏色。。
所以洗照片最重要的就是提前實驗好要曝光多長時間,還有控制顯影時間,這兩個步驟直接決定照片會不會變得慘不忍睹。

後續:洗完兩次照片之後大受打擊,從此再也沒有開過放大機。。


感覺十六年前,還是小學一年級時,買的還珠格格和神鵰俠侶還有天龍八部各種電視劇貼紙,那個時候感覺貼紙質量非常好。那個年代用什麼列印印刷的?


簡單說來分成兩個步驟:
1. 膠捲拍攝後的沖洗定影
2. 對定影后的膠捲轉印到相紙上沖洗定影
對於膠片系統的攝影來說,需要明確的是原理都是感光基質感光後通過沖洗定影(化學反應),說實話,膠片的欣賞不一定需要最後的出照片的一步,但前面的步驟不能少,及其實1才是必須的,2是可選的,但二者原理基本一致(步驟不完全一樣)。

對於1步的膠捲沖洗,前面介紹了很多,但要注意其實有3種膠片的
a1. 黑白膠片
a2. 彩色膠片(負片)
a3. 彩色反轉片(正片)
它們沖洗的要求的程序其實是有區別的,而且不同膠片廠商一般也需要特殊的膠片沖洗配方效果最好。

對於2步的相紙轉印,其實沖印和膠片的相似,需要注意的是按要求的曝光過程:
b1. 不需要放大的轉印(膠片和相紙正面貼合曝光,比如沖洗標準照等)
b2. 需要放大的轉印(放大對焦曝光——大多數情況)
b2.1 需要注意投射下來是對焦的然後才放相紙曝光
都要注意曝光時間的掌握(所以專業沖印房可以程式控制)


簡單的方法:上攝影無忌論壇,裡面資料很全面。


用藥水。
具體看書去。


買本《紐攝》看看。


推薦閱讀:

TAG:攝影 | 膠捲 | 膠片攝影 | 暗房 | 相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