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達是否有被研發的可能?如果能研發,其在戰爭中到底有沒有實際意義?

印象最深的是高達第一部0079,主角的機體堪稱無敵。不論裝甲性能,機動性,火力,在那個時代已經算是頂尖的了。但是現實中,如果真有能支持這麼強大輕便裝甲的科技,那麼高達的機動性是不是也沒有意義?即便高達可以成立,那麼以現在中國的科技,如果抵禦美國即將襲來的以渣古為原型的高達大軍是否有機會勝利?還是被碾壓?


即使有研發的可能,也沒有任何實戰意義。
(以下討論的東西,你只要看過《一年戰爭秘史》和《08MS小隊》即可明白。)

上08MS小隊的兩張設定圖。

陸高、吉姆、鐵球的機體與裝備設定。
=====老司機教你依據基本常識改造出戰鬥兵器RX79(G)II-SE=====
1.選定目標RX79(G)。

2.腿只是裝飾,大人物們不會懂的。海陸空宇宙,不論是履帶四條腿還是噴氣口,哪個都比兩條腿效率高。手也是裝飾,武器可以直接安裝在軀幹上,為什麼非要多此一舉做一隻手和五根手指頭?
都不要了,精密複雜零件瞬間減少80%,正面著彈面積瞬間降低60%。

3.頭也是裝飾。為什麼要裝頭?脖子可是人類最脆弱的部分,對於兵器來說,連接處就是最脆弱的。觀瞄系統直接和軀幹連在一起即可,做出攝像機軌道或者直接6個攝像機眼觀六路(然後就成了類似扎古頭的玩意)。既然是陸戰高達,加上效率最高的氣墊驅動。
沒有任何錶面活動部件,裝甲厚度可以提升300%。

4.武器就使用自帶的大口徑步槍,左右各裝一隻來平衡。或者左右設置不同的武器也行,火力提升100%(其實這武器安裝在兩側並不科學)。
這就是RX79(G)-ISE。

5.RX79(G)-ISE並不完美。軀幹重心太高,轉身也不易,完全可以拍扁了然後多加幾個噴孔進行穩定和機動,更容易瞄準,穩定性提升300%,著彈面積再次降低。
編號RX79(G)-IISE,完成。

=====最終數據=====
這台RX79(G)-IISE跟陸高用一個米氏爐,相同的武器裝備。
著彈面積比陸戰高達降低80%;
複雜程度比陸戰高達降低80%;
裝甲厚度比陸戰高達提升300%;
火力強度比陸戰高達提升100%;
高度比陸戰高達提升降低66%,穩定性提升300%
質量和載彈量我都不談了。雖然RX79(G)-IISE比起高達扎古都丑太多了,然而正面打起來,大小小了這麼多,在一樣的出力情況下,氣墊有著無與倫比的機動性,這麼小的著彈面積,這麼厚的裝甲,陸高拿什麼跟我打?
=====實戰報告=====

  • RX79(G)-IISE:發現目標,瞄準中。
  • RX79(G)-IISE:2發命中目標,目標右腿癱瘓。
  • RX79(G):發現目標,有限規避中。
  • RX79(G)-IISE:機動中。
  • RX79(G)-IISE:瞄準中。
  • RX79(G)-IISE:2發命中目標,目標左腿癱瘓,1發被格擋。
  • RX79(G):瞄準中,命中,未穿透目標裝甲。
  • RX79(G)-IISE:機動中。
  • RX79(G)-IISE:瞄準中。
  • RX79(G)-IISE:2發命中目標,摧毀。

RX79(G)卒
===============================
其實這個類似的東西嘛,就在08MS小隊出現過:

陸高大戰扎古。下面是74式氣墊偵察車。
這種氣墊車裝個陸高米氏爐,大小做大一點,再加裝250mm炮,比所有陸戰用MS都牛。
然而高達中坦克都是被MS血虐的,科研人員從來想不到要怎麼設計一輛坦克。
======宇宙型泛用設計======
上面說的是陸用兵器,宇宙中可沒法用氣墊驅動。
然而08MS小隊第一集,男主就開著鐵球幹掉了女主的MS(自己的機體設定就把自己秒了)。

就這個玩意,如果裝上MS用的米氏爐,本來就上面有炮(口徑可比MS用的大多了),下面有機械手(可近戰拆戰艦),質量和體積都小了這麼多,會打不過MS?憑啥?

有人說泛用性。哈哈,為什麼泛用性要做成兩腳人形?
核心做成一個立方體和橢球形結合的形狀即可。武器與裝備隨時可以更換,裝甲更厚,造價還低呢。
=====扯扯淡=====
高達系列是在影射二戰,我也不多說了。
一年戰爭秘史講的是吉翁603技術試驗部隊對於各種武器失敗品的試驗,第一集大蛇はルウムに消えた,故事就是吉翁新型武器MS的登場和米諾夫斯基粒子的使用,使得艦隊之間依靠雷達炮擊戰的作戰方式退出歷史舞台。
主角的試驗大炮甚至都沒有被允許加入戰鬥。

其實就是三次元中戰列艦被航母淘汰了,從依靠炮戰變成了搭載飛機(MS)作戰,這是作者的設定。然而作者設定再怎麼精細,也無法掩蓋巨大機器人系列只是人類浪漫幻想的事實。


@天象貼了那麼多設定,也只能說明:這個宇宙需要一個小型攻擊載具搭載在航母上。
抱歉,這個設定和是不是人形毫無關係。

即使是要求最高最複雜的陸戰,一個單兵塔奇克馬類的兵器遠比人形能夠滿足要求。

或者大號塔奇克馬:LOGIKOMA

=================================
其實看看那些設定中計算機的樣子和磁碟大家也應該明白,高達畢竟是七十年代的小說,已經太老了。

高達系列只是充滿了情懷的故事集,我是非常喜歡的。
我們在高達中找到的真實,是對戰爭的厭惡和人類的情感,而不是對科學技術的前瞻。

====老司機教你怎麼使用光劍====
對,光劍的設定很V587。
然而人形機甲的掄半圓簡直弱爆了。

光劍旋轉裝置解決一切:

具體操作如DOTA2的地精伐木機進行收割:
T(高速移動靠近目標),然後D(光劍旋風切兩半)。為什麼你要長兩條腿?
切切切切切切切!
(鐵男史塔克表示這是我的一次性武器)
--------------
光劍如何做成遠程武器呢?
浮游炮把炮取消,安裝光劍旋轉裝置:

還要啥主炮,一次性發射20個這玩意,戰艦跑的了?


高達(至少是高達主系列)的存在都基於一個重要的發現——米諾夫斯基粒子。

簡單說,這種人工製造的粒子能夠按照使用者的意願隨意呈現正負電和中性(米加粒子),屏蔽特定電磁波,而且在沒有外部干擾的情況下可以保持原狀,根據設計目的的不同可以用於完全相反的場合。

米粒三個主要的用途
一是用來約束核聚變能量。可以認為是磁約束核聚變的超級版,它可以將核聚變反應堆縮小到1米左右大小,因此只要你願意,可以把機械設計成任何想要的樣子而不受動力約束。
而且由於米粒是產生於核聚變的,因此核聚變引擎只要啟動就可以維持穩定,還可以為外部提供米粒。

二是用來屏蔽遠程探測,它可以屏蔽你想要屏蔽的任何電磁波,也就是說在保證可見光通過的情況下,一切雷達都是失效的。這樣一來戰場所有的戰鬥都要用可見光進行定位和探測,一般地面戰距離不會超過3公里,這也是為什麼MS都會配備近戰武器。

三是作為武器,發射米加粒子就可以產生高能粒子流。而且米加粒子直接來源於聚變發動機,無需彈藥供應。根據使用方式的不同,可以製造光束炮,光束槍(將米粒保存在容器內再放出,類似子彈),光劍。

你把它理解為武俠小說中的「氣」就可以了,米諾夫斯基粒子就是無機物的意志產生的氣。

至於高達的設計,人家本來就沒追求合理性。

人形機器人在其他作品中主要是用於反裝甲(比如武裝雄獅),但是那麼高的機器人裝甲強為什麼坦克的頂部裝甲不能更強就沒法解釋了。
高達原本就是給宇宙戰設計的,地面機動性非常差,陸戰MS是在有了浮空平台後才比較有用的。

宇宙戰MS打不過專用MA,這已經是公論了。


身為一位高達迷,有著一線作戰單位經歷,目前是一位軟體開發工程師的
我認為 類似高達的作戰載台被研發是有可能的

高達所代表的,是多功能重武裝陸海空太空戰鬥載具。設計的目的,是短時間內對目標達到最大的傷害輸出。它出現的背景,是當一國對另一國在科技及經濟層面有著明顯的差距(比如美帝 vs 任何第三世界國家)。

先從武器的各種角度來評量下它的市場需求。

設計目的
根據簡化的武器評價標準 F(Firepower) = M (Mobility)x A(Attack),一種武器的火力輸出,要素有二個,它的機動能力(Mobility)及功擊能力(Attack)。高達的設計,滿足了以上二點,可以將它想像為具有四棲(陸海空太空)作戰能力的主戰坦克,具快速布署,在戰場發揮打擊能力的重武裝載台。

作戰對象
陸:步兵 裝甲車輛 輕型坦克 重型坦克 各式基地、要塞、堡壘
海:各種水面艦
空:一旦敵方空軍出現,大部份高達只能成守勢。

維護
現代武器透過模塊化降低維護成本,比如說如果是某個部件壞了,我們就更新那邊的部件就好了,而不是選擇將全部的武器給換了。同樣的,能夠隨著作戰任務不同,而配備不同武器的重武裝高達可以降低開發、維護成本。核心動力來源也能進行相對的更新。

至於說為什麽這麽好(誤?!)的東西為什麽還沒出現,我想主要還是因為相關科技還沒成熟。


就結構而言說說可能性,十幾米的金屬機體,做出來大概只會被自己壓垮,或者腳下一滑就摔了個稀爛,除非有夠輕強度足夠的材料。但是有這種材料,為什麼不直接做成人體戰鬥輔助服呢(參考星際爭霸機槍兵)。
然後再對比高達和其他武器,現在單兵武器摧毀坦克已經很常見了,而對於大型基地或者重要城市據點的突襲和破壞,只能說在導彈的攔截技術成熟和對工事的偽裝加固已經不能被轟炸機解決之後,這種可以長距離突擊並且隨機應變威力又足的武器可能會比較有用,畢竟我們不能沒事幹就扔核彈。
還有最重要的,動力問題。高達UC紀元所有機體都是核動力,高達seed系列機體是電力,核能本身沒什麼問題,我們現在有核動力潛艇,動力上的技術應該已經有了,可是高達能飛,十幾米的玩意會飛其實也可以理解,但是十幾米的人型物體沒有機翼要飛起來……要多大的推力?大概需要火箭那樣的動力?但是我們知道火箭升空以及在太空飛行靠反作用力,核能似乎提供不了反作用力,如果攜帶大量工質(我百度了一下得到的詞,本人文科生說實話沒有特別學過這些),那不得不需要米諾夫斯基粒子來壓縮。而現在的火箭燃料靠噴氣,並且依靠多節火箭儲存燃料,高達要實現大氣圈內的飛行,可能就要靠可拋棄的飛行背包式的設計了……
最後其實我個人覺得,還有一種人道上的問題,以前的戰爭有人使用生化或生物武器,稱為不人道,但是假設我開一架高達出去,作戰,踩死了很多敵軍,算不算人道,我一發子彈跟火箭筒一樣,我一發火箭筒跟個小房子似的,還有光束武器碰到就氣化,這些,算不算人道呢……(士兵:真是嗶了狗了)
不過畢竟,我也不是研究這些的,而且很多年以後的事情沒有人說的准。不過就現在科技而言,我覺得高達及人型機動戰士的製造是難以實現,並且不會被大規模需要的。


其實高達的設定非常的討巧。我們有很多個理由在戰爭中不使用大型人形兵器,但是仔細分析UC的設定,你會發現這些理由被一個一個否定掉了,最後剩下的最好選擇,居然真的是人形兵器。
首先,讓我們先定義一下UC的科技水平。
先分析材料技術。UC的尖端武器的搭載平台大致就是:
1.MA
2.MS
3.大型戰艦
仔細分析,你會發現這三者對材料學的技術需求是差不多的。大型戰艦體型最大,裝甲厚重,但是結構也固定。MS最小,但是需要最高的機動性和變形性能。MA介於兩者之間。它們三者是相同的材料學水平在機動性和防禦作出取捨之後的合適技術選擇。
然後,是信息技術水平。我們可以看到,UC的電子設備水平還是很落後的。如果以今天的計算機水平,我們完全可以設計合適的攝像頭和圖像處理演算法,即使雷達被封鎖也能大大提升可見光波段的索敵和火控能力。當然,當時誰能想到現在計算機發展的如此強大呢?這個也是沒有辦法的,我們就按照他們那個落後的電子水平來考慮。
最後是能源水平,我們看到小型聚變爐已經實用化,這個沒有什麼問題。

現在,讓我們討論一下戰術。由於那個糟糕的信息化水平,採用二戰後期的戰術來討論是比較合適的。那麼,決定兵器種類的戰術就有兩種:
1、步坦協同
2、不同噸位艦船的協同
首先,不管哪種協同,都需要一些最大的傢伙站在前面穩住陣線,也就是重坦和戰列艦。反映到UC,就是主力艦。UC里的戰艦長這樣:

替代品1:戰艦
然而,坑爹設定來了。
坑爹設定1:米粒屏蔽雷達
米粒屏蔽雷達的設定直接坑死了純大艦巨炮推正面的戰術設想,就像航母淘汰戰列艦一樣。當然,高達的活動半徑並不大,但是被米粒坑過的主炮射程更小,於是戰艦就這麼活活坑出了歷史舞台。戰艦們紛紛改裝成了航戰或者航母。不過,為了實踐這個設想,我們還需要一種像艦載機一樣,能同時從攻擊和防禦(機動)上碾壓戰艦的東西。現在,我們有固定形態,類似傳統飛機的小型戰艦,和可變骨架的高達兩種機體可以選擇。它們都能勝任這個任務,我們需要挑一個最優解。
替代品2:小型戰機
首先,海戰設定不能直接套用宇宙空間:宇宙空間沒有海平面區分,也沒有空氣動力學,因此外形沒有意義。雖然固定外形能增加一點防禦力,但是該打穿的一樣打穿,而MS又有盾牌這種神器,所以防禦力上差不多。
機動性上,MS小範圍內的躲閃能力強一點,而戰機的最大速度高一點。但是我們馬上就要面臨第二個和第三個坑爹設定——
坑爹設定2:核融合爐
坑爹設定3:光束劍
由於能源系統的功率被限死在了核融合爐出力上,引擎決定最大速度的作用被大大降低了。而如果不能在最大速度上甩開對手實施HR戰術,在纏鬥中戰機顯然會不敵全向機動,手持光束劍的MS。想要極速甩開MS,得確實使用大一號的核融合爐才行,也就是MA。這個我們待會討論。
而傷害輸出,理論上戰機確實能攜帶比MS大一點的火力儲備,然而它又一次被設定坑了,光束劍太威武了,拿著就能劃開戰艦,輕易彌補了MS火力的不足。
當然,最好的還是近戰和遠程互相掩護,也分配一些戰機來和高達配合。這其實就是聯邦經典的吉姆+鐵球組合。但是在這個組合里可以沒鐵球,不能沒有高達,否則分分鐘被人近身砍,所以高達還是更為重要。
於是,我們看到,由於坑爹設定2和坑爹設定3,MS直接淘汰了相近大小的固定結構戰機。那麼,它會不會被比它大一號的MA淘汰,就像戰鬥機越來越向高空高速發展呢?
替代品3:MA
實際上這個是最接近的設想,MA距離淘汰MS只有一線之隔,所以UC足足用了三個設定才把MA擋在了大規模應用的門外:
1.米粒:一個道理,米粒妨礙了戰場中的視野,使戰局偏向於適於近戰的機體,就像步兵在城市戰中比坦克更有用一樣。
2.坑爹設定4:米諾夫斯基飛行器:這是一種能用米粒使得戰艦懸浮在地效區的引擎(白色木馬就是靠這個飛的),這個東西對MA的泛用性造成了嚴重的阻礙,因為MA的大小裝不下來這個。其結果就是,戰艦可以用這個,MS可以用腿,都能宇宙和地面適用,但是MA沒法下地,只能在宇宙中應用,這就妨礙了MA的應用。
3.戰爭形式:我們知道,地球聯邦和吉翁打的是一場不對稱戰爭,所以雙方都沒有什麼興趣在MA這種大規模作戰才有用的兵器上投入精力。事實上我們也知道,聯邦僅僅投入了一些吉姆就把吉翁打的屁滾尿流,然後的劇情基本上就是殘黨們搞恐怖活動。由於缺乏大規模的正面衝突,就沒有理由為正面戰場製造MA,而前面的理由和價格又使得MA泛用性不及MS,於是雙方到最後都沒有大規模生產MA。
當然,這些理由其實還有一個問題:它們只指向一個具有可動骨架的「小型」機體,但卻沒有定義這個機體應該長得像人還是像狗還是難以名狀。具體的形態選擇實際上取決於大量技術細節,這些在設定中也沒有交代,只能認為是故意的設定。不管怎麼說,科幻片能扯得這麼圓,也差不多是極限了。


所有人形機器人的唯一前景就是蒙層硅膠做那啥使。
人類長成這樣子是背著幾億年進化無數億代祖先的包袱,工廠里想怎麼造怎麼造的玩意還搞這外形純屬抽抽了。
就算某種情況下有手有腳比履帶翅膀好,那為什麼不直接造8腳6手的機器人?


人有操縱身體幾十年的經驗,如果技術的進步能夠消除機械的反應時間還有改變操縱方式,仿人形機械,是否會比其他類型的機械更具操作性和機動性。


天天天天天天天
空空樹樹人樹樹
空空樹樹人樹樹
空空樹樹人樹樹
地地地地地地地


孟德爾的答案說的很好了,但是在下覺得,還是可以再展開談談的。
首先高達作為人形兵器的優勢在於AMBC制動,可以快速做出靈活的動作,比如一百八十度轉體或者格鬥戰什麼的(特別是宇宙戰)雖然這個設定是高達Z才追加上的……
米氏粒子現實里當然不可能存在,但是機動戰士誕生的前提是,因為米氏粒子的存在,戰鬥距離被縮短到可視範圍內。(因為需要進行近距離炮戰和格鬥戰嘛)
所以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有辦法幹掉一切制導武器,和遠距離探測手段,還是可以產生對高達的需求的。當然這也不是完全不可實現的。對遠距離探測手段,我們是有干擾方式的。(但是遠遠沒達到廢掉的水平)
好吧,就算已經可以廢掉這些了,另一個巨大的問題是動力。高達的移動速度和光束武器什麼的,肯定都不是目前的任何動力系統能達到的,除非我們能再把核反應堆的體積縮小几倍。
實現了這個之後呢,下一個問題就是材料了。按照高達的設定,高達都輕得嚇人。月神鈦嘛。所以我們還需要得到一種重量輕,強度高的金屬。要不然絕對造不出高達,造個上身縮小一倍的大魔還差不多。
總之也不是不可能,只是難度太高了。
也不能說高達造出來沒意義,看高達的動畫就能發現高達面對傳統部隊基本上是萬夫莫開的。
原因有幾方面。
第一:火力優勢,高達的光束槍基本上面對常規武器都是秒殺。而常規武器呢,面對高達特殊材質的裝甲幾乎無法造成有效的傷害。受制於體積,戰鬥機坦克什麼的又難以搭載超大口徑的火炮光槍什麼的。
第二:操作性優勢。人形的機體,對駕駛員來說是必然比開飛機開坦克容易得多的。(而且按照高達的設定,MS都是儘可能把操作難度降低到弱智級別的。平民少年阿姆羅看了說明書就會開。吉翁學生兵也能很快上崗)再結合AMBC制動,可以說雖然高達體積巨大,但是在靈活性上反而有優勢。而且需要的乘員數量少,培養成本低。
第三:攻擊範圍。普通的坦克按照最大仰角,基本上最高只能打到高達的膝蓋……相應的各種武器都有自己的攻擊範圍。但是高達卻能做到360度無死角攻擊。
第四:巨大的近戰優勢。可以說常規武器都沒有什麼像樣的近戰手段,一旦被高達接近基本上都是被宰殺的命運。
第五:心理威懾力,看著一個20多米的怪物走過來,估計絕大多數人都忘了怎麼開火了。
所以,高達相對於傳統兵器無優勢的論調完全是胡說八道。只是高昂的成本和巨大的研發難度抵消了這些優勢。


有意義,有可能。
兩點:
1,戰鬥而不是攻擊。要殺了某人可能只是一炮解決,要營救或者俘虜就沒那麼簡單。象變形金剛一樣。什麼任務,什麼形態最合適,就變形成什麼樣。你要去拆個炸彈,有和手指一樣靈活的機器手多好。
2,到底是人為控制戰鬥力更強還是自動化控制更強,還不好說,人腦也會進化。如果控制系統演進到人腦神經直接控制,人形的同步情況最好。發展到控制機器人象控制自己一樣。那就有人形戰鬥武器的價值了。只要技術夠發達,比培養一個飛行員,沒準容易多了。


《機動戰士高達 MS IGLOO 一年戰爭秘錄》

官方給的答案在這裡


高達是否有被研發的可能?如果能研發,其在戰爭中到底有沒有實際意義?

首先亮明觀點:
1、基於現代科技水平和戰場環境下,同MS一樣的大型人型載具沒有存在意義,它的存在只能是活靶子;
2、它存在的環境只能基於原作神棍設定;
3、你們按照現代科技水平和戰場環境去討論也沒有太多意義,就跟這道蛋疼的問題一樣。如果你要是以現實世界的科技水平和認知能力來批判二次元那也是6得不行=。=

神圖鎮樓~~~

——————神棍設定的分割線—————

但作為死宅怎麼可以沒有夢想,接下來就根據原設來探討一下「MS是否有被研發的可能?」(此處為用詞準確,將「高達」換成MS)

要實現大型人型載具的開發,我們需要解決這麼幾個問題:

1、承重與行走——原設當中提及的是自動控制人型機體技術(不規則地形行走時保持平衡)的巨大飛躍,又或者被稱為AMBAC技術(Active Mass Balance Auto Control,積極質量平衡自動控制)。PS:MS最初設定是為了對抗聯邦軍的母艦的宇宙戰機體,AMBAC系統的幫助下,在宇宙無重力的環境下,MS只需要利用揮動四肢時所產生的反作用力,就能夠在幾乎不需要使用推進劑的情況之下修正機體方位。

2、戰場靈活性,即各種吐槽為什麼不做成履帶式或者蜘蛛式——原設中將機體動作(具有連貫性的動作)按用途被分類,並編入程序,在AMBAC的基礎上被導入MS控制系統(當然,各個動作會因應情況的變化而進行自動調節)。而駕駛者可以因應不同用途,從那些程序中選擇適合的操縱程序來操控機體。 這個系統,被稱為「能動變換控制」 (Active Mission Control,AMC)——你可以理解為就跟打遊戲的操作方式類似,在此基礎上,也就不需要像G高達和環太平洋當中神經連接的操作方式了。


3、巨大的靶子——這點書記以及很多人都說了,也是高達系列最神棍最不可或缺的一個設定,米諾夫斯基粒子,它使得核聚變發電爐能夠大幅地小型化,提供了近乎無限的動力給予機動戰士此類小型機體。而且米諾夫斯基粒子能夠隔絕紅外線或波長在其之上的電磁波(電波和微波),亦能夠霧化戰場(一定程度阻隔可見光),令雷達等傳統長距離索敵方式變得無效。再加上米諾夫斯基粒子帶有強大的電荷,所以亦會破壞沒有被保護的電子零件。它除了令雷達導引導彈不能使用外,就連紅外線導引發彈或雷射導引導彈等亦因保護方法太過昂貴而難以大量使用。而在沒有雷達的輔助下,瞄準方式更退化到近乎二戰時代的技術。

4、new type先行性行動預測理論——弗拉納罕博士(當時他還在為吉恩公國服務,在研究擁有特殊能力的「新類型人"方面,留下了不少功績)在戰前發表的《先行性行動預測理論》,應用於MS計算機系統上的結果。所謂《先行性行動預測理論》,是把「新類型人」(new type)的「預見能力」理論化的產物。而在ICN上,更實行了一個驚人的試驗,實驗者根據這個理論,竟然可以讓計算機提早讀取機師的思考。——為了更好地與ICN以及之後的賽可繆系統搭配,人類開始研究人為地培育new type,即「強化人」。

5、「賽可謬 Psycomu」(精神增幅系統)的思考控制系統。這個系統,是弗拉納罕博士的研究組發明的,它除了直接在介面(Interface)中引入機師的腦波之外,其它方面都和ICN系統很相像。這個「賽可謬」系統,是模擬新類型人機師的思考設計而成的。所以,它可以比模擬預測思考的ICN系統運作更長的時間(據說最長可以多達數分鐘),亦可在米洛夫斯基粒子影響下,仍然執行模擬的遠程遙控操作。

目測這些黑科技涉及到仿生工程學、量子力學、心理學、神經科學、認知科學、生物工程、計算機、控制論及自動化(本人文科學渣定義不準確求輕艹……)……甚至神學等等一系列學科的極大飛躍。

那麼回過頭來看,沒有天頂星人的幫助,研發高達我覺得基本就是白日做夢……

——————

至於說實現有沒有意義?我倒是覺得除了最後把MS做出來這件事,其他為MS出現作為技術鋪墊的研發對於現代戰爭還是很有意義的。

米諾夫粒子使得核動力源小型化;
米諾夫粒子對戰場和雷達的遮蔽,你大可以把它理解為電子戰的一種;
自動化機體控制技術和對於駕駛員人腦潛能的開發,大可以理解為靈境技術一類對未來戰場的產生的積極影響;
同時MS可以適用於空襲、空降作戰、火力支援、空中打擊、步坦結合、城市作戰,這樣一種泛用性的多武器搭載平台,其開發理念是值得借鑒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研發這些技術又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而且很多也正是現在各國正在做的事。


——————


最後再補一點神棍的設定

(一)人型武器的操縱及其問題所在

MS開發過程中最大的問題,除了能量系統之外,就是其操縱系統了。因為,這個系統在操作
時,必須盡量避免給MS複雜的機體控制加添負擔。

吉恩公國在開發早期的MS-渣古時,已確立了自動控制人型機體的技術。雙腳直立步行不用
說,就算在不規則的的地形上行走,或在失去平衡時的姿勢回復等方面,也可做到百分之一百的自動控制了。駕駛者的手腳控制,已經沒有必要了,或者應該說,這種操控實在太複雜,和牽涉太多範圍了,所以事實上是根本做不到的。

所以,「怎樣才可以將機師的思考傳達到MS上去」反而變成了問題所在。即是說,問題是在
於操縱系統。 簡單地操控MS是不太困難的。因為通過自動控制系統的操控,MS的基本活動是幾乎不需要機師去控制的。

但是,在實戰中運用MS,事性就沒有那麼簡單了。事實上,只要把MS當作人類步兵去想,就會明白。人在作出某種行動時,是不會逐一為手和腳的動作而廢神的。例如,當要射擊時,人就會用慣用的手去拿起槍,瞄準,和扳掣開槍。人在做出這一連串動作時,是自發的,不會對每一個動作都著意細想。

但就算要MS的操作系統做出開槍射擊這麼簡單的動作組合,也會立即叫駕駛者手忙腳亂,無法處理了。何況,在實際作戰時,要求的動作會複雜得多。

於是,機體動作(具連貫性的動作)就會按用途被分類,並被編成程序,裝進MS的控制系統中去(當然,各個動作會因應情況的變化而進行自動調節)。而駕駛者可以因應不同用途,從那些程序中選擇適合的操縱程序來操控機體。 這個系統,被稱為「能動變換控制」(Active Mission Control,AMC)。最初,由於這個系統實在太簡單,很多人都懷疑AMC的有用性。不過,在實驗中,由於證明裝上了AMC的試用機比其它系統為佳,AMC就被正式採用為渣古的操縱系統了。

AMC雖然是個簡單的系統,但正是由於它簡單,它反而在運用上更具靈活性,和更易培育出機
師,這也是在吉恩能很短時間內,能夠培養出大量熟練機師的主因。

(二)學習型計算機的出現
在經過實戰的反覆驗證下,有人指出AMC系統的幾個缺點。
當中,最重要的缺點是:它不能完全應付沒有預計過的突發事件。 特別是在應用渣古的初期,發生了一連串程序預計以外的突發事項,凸顯了系統的缺陷。本來,AMC在設計上,是可以利用行動選擇的組合來迴避例外事件的。但是,在實際運用上,除了少部份天才之外,能夠成功地作出緊急迴避操作的機師,是極為罕見的。

本來以為通過不斷收集MS的動作資料,就可解決這個問題。但是,資料的增加,亦會增加駕
駛員的負擔。結果,MS表面上擁有的性能,變成要大大依賴駕駛員的技術才能得以發揮。

其後,AMC經過多次改良,讓技術未精的士兵也可以發揮其最低限度的性能。不過,渣古MS的性能只得局限於一個低水平,比預期遠遠為差了。在MS開發方面,比起吉恩,聯邦軍起步甚遲,所以一開始,聯邦軍就著手設計比AMC更高水平的操縱系統。 一般被稱為「學習型計算機系統」-正式應該叫做「推論型導向控制」(ICN)的系統,要在試製機MS(即高達)的開發差不多進入最後階段時,才得以完成。

這個ICN,基本與AMC系統是沒有甚麼分別的,但它完全解決了AMC會因為資料的增加而令操作性能降低的這一個重大缺陷。這是把弗拉納罕博士(當時他還在為吉恩公國服務,在研究擁有特殊能力的「新類型人"方面,留下了不少功績)在戰前發表的《先行性行動預測理論》,應用於MS計算機系統上的結果。所謂《先行性行動預測理論》,是把「新類型人」的「預見能力」理論化的產物。而在ICN上,更實行了一個驚人的試驗,實驗者根據這個理論,竟然可以讓計算機提早讀取機師的思考。但實際上,ICN能預測的,只是極短時間內的,和範圍有限的某些事物而已。

雖然如此,這個系統已為MS的操作系統帶來了很大的進步。這個系統,可以配合駕駛員的思考和心理狀態,以最適合的方式為機師提供操縱方法(令人驚嘆的是,如果在操作時,系統和機師配合得完美無瑕的話,是不會存在操作失誤的可能性的),就算是第一次駕駛MS的生手,也能夠足以對抗普通士兵駕駛的渣古。

而完全沒有操縱MS經驗的阿姆羅·利,在駕駛試作機MS(高達)打首次實戰時,便證明了這
一點。後來阿姆羅發揮出令人驚異的能力,也是有賴於此,這也令吉恩對ICN的有用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學習型計算機系統及其應用
ICN系統基本上是沿用既有的計算機系統設計而成的。其結構跟以前的AMC系統並沒有甚麼分
別,而「預先讀取」系統的運作,是靠只有內部軟體才能實現的。

計算機技術現在雖然發展到了極限,但仍未能開發出與人類的思考模式一模一樣的計算機系統。 ICN系統,只不過是模擬人類的思考模式而已,所以,系統的運作,有賴於參考大量的實際戰例 (好像有一句英文「case study就是這個意思」)。

特別是,初期的高達MS的活動資料,對後來的量產機GM吉姆的ICN貢獻極大。在性能方面,GM除了發電機輸出功率之外,其它方面和渣古是同級的,它能夠做出比預期為高的戰果,正是因為擁有ICN這一個經過高達考驗的系統之故。另一方面,在一年戰爭後期,吉恩軍終於引進了足可比擬ICN的AAMC系統(Advanced Active Mission Control高級能動變換控制)。

最初使用AAMC的是陸戰用MS大魔,及一部份的水陸兩用MS。這些機體由主力機師駕駛,以便全力收集駕駛資料,搶回落後於聯邦ICN系統的時間。但是,直至戰爭結束為止,AAMC都未能完全普及。據說這是因為吉恩軍中的派系意識太強,而吉恩又有那麼多不同種類的MS,令開發不能統一規劃,結果為AAMC的引入帶來重大障礙。這不能不說是吉恩的悲哀。

吉恩高層更感興趣的,其實是一種被稱為「賽可謬 Psycomu」(精神增幅系統)的思考控制系統。這個系統,是弗拉納罕博士的研究組發明的,它除了直接在介面(Interface)中引入機師的腦波之外,其它方面都和ICN系統很相像。這個「賽可謬」系統,是模擬新類型人機師的思考設計而成的。所以,它可以比模擬預測思考的ICN系統運作更長的時間(據說最長可以多達數分鐘),亦可在米洛夫斯基粒子影響下,仍然執行模擬的遠程遙控操作。

這個技術,後來應用到無人駕駛的「浮游圓錐炮」上,使單機也能收到極大戰果。不過,操控此系統需要特殊才能,和需要為特定的機師度身設計,故不能說是實用的系統。另一方面,自阿姆羅·利出現後,聯邦也不得不承認新類型人的存在,於是把ICN推進一步,開發專為新類型人而用的NICN系統。這個系統,被裝上「高達試作機4號」之後的機體中,但還未收集到足夠的資料,就被擊毀了。由於聯邦的開發班子著重武器的通用性,故其後停止了為新類型人研製武器,只著力於製造戰鬥用的MS。

另一方面,「賽可謬」的研究仍然繼續,並在後來的時代占上重要的一席位。


大家難道忘了重力裡面鋼坦克。。。。除了武器(反正能改裝)其他方面陸戰完爆高達 大氣圈裡我覺得現在的戰機繼續發展到時候絕對牛逼哄哄,空中爆炸受損還能繼續裝逼,只能是想像。。。宇宙的話,超速宇宙戰機(體重用不了幾十噸長的跟小鳥的核心戰機似的)可以發揚古代騎射要發,絕對射高達一臉 最後我還是選擇高達,不要問我為什麼就只是因為裝起逼來格調高爆。手舞足蹈嘲諷鋼坦克了?鳥一樣的戰機可以,有性趣的還可以,。。。。(ˉ﹃ˉ)口水 前面那個是興字,打錯而已輸入法問題大家懂就好


這個我之前回答過一個類似的問題。

看《環太平洋》,覺得裡面的機甲酷斃了,純屬好奇有多大概率人類未來的武器會朝類人型機器人發展? - 原子力戰艦長門的回答

孟德爾大大也說了,高達設定里有一個重要的前題是米洛夫斯基粒子的運用,有了它先進的的自導武器變得低效,戰鬥距離被大大拉近。但是即使使用傳統身管武器,其龐大的身軀並不能為其帶來優勢。尤其是在陸地上。立於大地上看上去豪氣,其實你就是個大目標。較好比星際2里的巨像,對地單位、對空單位都可以打你。受攻擊區域太大,防禦裝甲難以全身照顧。數倍於常規武器的機械複雜度,可靠性難以想像。

此外高達中另一個技術設定也非常重要。

這就是AMBAC技術(Active Mass Balance Auto Control,主動式質量平衡自動控制技術)

實際上就利用手腳關節的運動使得設置在手腳上的動力噴口具有矢量能力,可以大大減少在太空機動時的燃料消耗。實現小角度轉向,掉頭等一些華麗的機動。這就是MS強於一般太空戰機的地方。

所以,在陸地上兩足巨形蘿蔔可以判死刑了,太空還是可以看看的(反正現在連太空戰機都沒有嘛)


先不說UC系基礎米粒子的可行性,但就說運動能力
1. 陸地戰:為啥不用履帶...高達跑起來一顛一顛的不得把駕駛員顛出翔了...
2. 空中戰:這有稜有角的外型,得用多大推力...
3. 水中戰:基本同空中戰
4. 宇宙戰:宇宙中也不用腿發力,和手臂保持平衡,為啥安這些活靶子...還不如鐵球好用


如果不需要打怪獸,那做那麼大並沒有什麼卵用。
如果真的投入戰爭,估計也就是專業拆樓+踩坦克吧。鑒於世界上最高的塔也沒有超過1500米的,我無法想像有什麼直立行走機器人能夠到戰鬥機。(一兩萬米高空超音速巡航的那種)

然而現在反坦克導彈地雷(不知道能不能用還)已經相當先進了,況且什麼時候拆樓也不是戰爭的主要目標啊。那麼想拆樓幹嘛不扔核彈?還能省點油錢。

我有一種樸素的想法,如果高達入侵中國,可不可以組織民工敢死隊直接上去切割關節啊(進擊的巨人電焊版)。


不可能。
從前在百度某個貼吧有一群軍宅討論過,得到結論如下:
人形機甲在可預見未來內比之於裝甲車輛和戰鬥機具有嚴重缺陷。
缺陷1:人形機甲無法安裝厚重的裝甲。目前的主戰坦克裝甲厚度可以超過一米,但人形機甲無法做到這一點。特別是脆弱的關節部位,能做到80毫米裝甲就不錯了。
缺陷2:人形機甲的技術要求過高,動作機構過於複雜,不易生產。
缺陷3:人形機甲的形狀在空氣動力學上不易於飛行。
以上三大缺陷將在戰爭中帶來如下結果:
陸地作戰:
比之於敵裝甲車輛有嚴重產能劣勢。在野戰環境下會被敵主戰坦克輕鬆洞穿。在巷戰環境下雖然可以利用身體結構優勢依託建築物規避敵裝甲單位打擊,但又會淪為敵步兵反坦克武器的活靶子。
空中作戰:
比之於敵戰鬥機沒有明顯產能優勢,機動性又有明顯劣勢,完全不實用。
——昏歌線——
@Marza 和 @受體ii 二位,基於單兵機械外骨骼的裝甲兵確實有一定前景,因為技術要求相對低,可以做到在擁有輕裝甲單位的防護能力、班用支援級別以上的火力的同時擁有步兵的靈活性,不過……
這腦洞已經有人開過了,而且和高達無關,那叫動力甲,是美爹輻射系列的專利……


高達沒有,鐵球有,因為他夠簡單,夠量產。
速度夠快,動力夠大,外殼夠硬,安全系統夠靠譜就可以了,不需要別的東西,遇到敵艦踩一腳油門撞沉它然後喝口水繼續這場宇宙碰碰車。

不過這樣就沒有情懷了,高達可以站立在大地之上,吉翁號只能飛在大地之上,至於我說的鐵球,他會一路撞穿地球的


沒有,如果人類社會武器系統一直沒有開竅,各個文明科技樹都沒有點開。武器最多發展到滑膛槍對射。冷兵器和弓弩裝備多數軍隊,但是工業科技發達,這時造出高達有意義,防高血厚,近戰強大。
就以二戰時的武器裝備,高達造出來就是經驗包,我一直搞不懂為什麼有人愛幻想高達這種武器。真·移動靶子


自帶吐槽,順便頭部四肢什麼的也是一樣的道理。
同意@沈超 的說法,即使有書記說的技術,大家做出來的東西也應該是坦克。
當然這不是重點,重點是這個:

圖片來自萌娘百科,實際出處是「把所有歌聲獻給未來的你」


推薦閱讀:

在現實戰爭當中,像高達和環太平洋之類的機甲的作用有多大?
如何評價電影《黑鷹墜落》?
中外歷史上有哪些是身死沙場,最終戰敗但讓敵人折服並給予高度評價的將領?

TAG:機器人 | 科技 | 戰爭 | ガンダムGundam | 坦克裝甲與重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