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曹操殺呂伯奢家人是因為誤會,可是為什麼還要殺死買酒回來的呂伯奢呢?


不知道這個問題是想問的演義還是正史,如果是演義,那這個問題已經得到解答:「伯奢到家,見殺死多人,安肯干休?若率眾來追,必遭其禍矣。」然後再加上一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坐實了曹操奸雄的地位。

如果是問歷史,那就有意思很多,姑且引文如下:「魏書曰: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里。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世語曰: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孫盛雜記曰: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凄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
首先,從裴注三國志來看,沒有任何一部文獻,哪怕是並不喜歡曹操這個人的,有過曹操在與呂家起衝突之後,還殺了呂伯奢這樣的記載,也就是說,其實曹操殺呂伯奢這個命題很難成立。

其次,假設魏書的記載是假的,畢竟是官方主旋律文章,那我們假設其實是場誤會,我們還原當時的情形:試想當時如果是我們自己被董卓全國通緝,沒有辦法在路上投奔了呂伯奢一家,偏偏就在招待自己的時候呂伯奢出門去了(注意:伯奢家不是窮人家,因為曹操本身是個富二代,累世高官,能和他家搭上關係的,絕對不至於買酒還要主人自己去買),這是如果你是曹操,你會怎麼想?基本的邏輯大概是這樣:「跟伯奢關係再鐵,但是沒法保證他的家人不出問題,畢竟當時留他是掉腦袋的事情,如果伯奢謹慎點,自己一直作陪,悄悄的招待曹操後放他走是最符合常理的事情,可是這個時候他不在,曹操一夥聽到了拔刀聲,正確的反應應該是什麼自不待言,話說如果曹操的反應不是這樣反而奇怪,太粗心是走不到三國的盡頭的,所以殺了呂家的人。

最後,來說說曹操說那句盡人皆知的話的可能。眾所周知曹操是個文學家,也曾經是個憤青,還曾經是個剛正不阿,心懷天下的官吏,這種不同的經歷決定了曹操是個不太喜歡說謊話,而又特別敢說的人。當時的情況本也容不得曹操多加考慮,更何況曹操還需要名聲來招兵買馬,所以從實際和需求出發,我認為孫盛雜記中的凄愴曰的話,無論從人物性格還是實際情況來看,都更符合當時的情形。


那不然呢?
跪在他面前求他原諒?


又做了那個夢,曹操感到頭疼。在夢中,自己又一次握著滴血的劍,而面前躺著伯父呂伯奢的屍體。

陳宮怒道:「為何殺他?」


曹操垂頭惋嘆:「我伯父向來心臟不好。這樣突然死去,尚能死前安寧。如果回家看到慘景,反而會痛徹心扉而死……我不願讓他因為我而遭受如此大的痛苦。」

————《有害三國志》


曹操當時在逃亡, 逃亡的心理對任何人都需要防備。 對於曹操的作為我能理解。你完全相信一個人, 你能完全相信這個人的家人么?殺
呂伯奢是不得以的舉措。 但是也側面反應曹操這個人比較殘忍。


因為如果你家人被曹操殺光了,你是不是恨死他,那你會怎麼做呢?就會報官抓曹操,所以曹操看到這一層,就無奈得保全自己,殺了他


呂伯奢_百度百科
呂伯奢之死:影響中國的精神案件 (評論: 三國志)


早知道當初就不該誤會人家
但既然誤會了也不怕破罐子破摔了
再說了你把人家家都滅了
還想祈求人家的原諒?


推薦閱讀:

曹操在赤壁戰敗後來的伐吳戰爭中,為什麼不採取之前沒有採取主力從江夏進攻,而是選擇濡須口?
徐庶不為曹操獻計,留之無用,但是曹操為什麼不殺了他?
曹操為什麼要迎還漢獻帝?

TAG:人性 | 曹操 | 三國演義書籍 | 呂伯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