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傅山」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的藝術主張?


先看語境
「貧道二十歲左右,於先世所傳晉唐書法,無所不臨,而不能略肖。偶得趙子昂香山詩墨跡,愛其圓轉流麗,遂臨之,不數過而遂欲亂真。此無他,即如人學正人君子,只覺觚稜難近,降而與匪人游,神情不覺其日親日密,而無爾我者然也。行大薄其為人,痛惡其書淺俗,如徐偃王之無骨,始復宗先人四五世所學之魯公而苦為之,然腕雜矣,不能勁瘦挺拗如先人矣。比之匪人,不亦傷乎!不知董太史何所見而遂稱孟頫為五百年中所無。貧道乃今大解,乃今大不解。寫此詩仍用趙態,令兒孫輩知之,勿復犯此,是作人一著。然又須知趙卻是用心於王右軍者,只緣學問不正,遂流軟美一途。心手之不可欺也如此。危哉!危哉!爾輩慎之。毫釐千里,何莫非然?」
然後就是著名的四寧四毋了,「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直率毋安排,足以回臨池既倒之狂瀾矣。 」

所以當時的情況已經很明確了,是傅山針對趙孟頫五百年一世出這一說法的反駁,傅山認為趙孟頫因學問不正而流於軟美,教導後輩要心手合一,作字做人,最後回到藝術創作上給出了四寧四毋的指導方法
請允許我我斗膽將這種理論成為同行吵架理論(XD),因此就要還原吵架現場,明確吵架對象和吵架環境,這就像行為心理學中的設定基線一樣重要,沒有基線分析理論就是耍流氓。趙孟頫對明朝書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學趙之氣蔚然成風,不過趙在立身立文上都有嘲諷極高的弊病,被晚明的傅山拿出來說兩句很是正常,以上面那段話來看說傅山拳拳到肉也不遑多讓,都說到點上了,這時候回看四寧四毋就會覺得「哇塞這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後來四寧四勿不斷被碑學流派抬升地位,然而現在多少有些被拿來當槍使的味道


直在其中矣。


傅山所在的時代,根本見不到王羲之、顏真卿、米芾這個層面的真跡,所見所學的主要是閣帖,說不定還是絳帖之類。取法條件是很差的,然而他也知道描摹閣帖沒用!早年譏諷過趙孟頫估計也是看到了趙字學閣帖順筆靡弱,但是取法環境又不能改變,所以回歸內求!說了這樣的四句話,和這話一貫的精神主旨就是「字恐其帶俗奴氣」。事實上傅山說的支離並不破碎;丑並不是醜陋、丑怪,而是相對於同時期所謂纖弱的美;拙也不是笨;直率更是筆勢開張。主要還是針對同時代的萎靡,以及取法閣帖的突破呼籲。今天看傅山的成就確實是學閣帖出來的,大量臨閣帖作品神氣活現。


推薦閱讀:

新中式設計對古代文化在當今的解讀為何?
最近對道家和中醫很感興趣,有入門的書籍推薦嗎?
請問中國看演出鼓掌是否來自西方的傳統?

TAG:書法 | 國學 | 審美 | 傳統文化 | 傅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