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某醫學院錄取醫學生的時候會淘汰感性的人,你認同嗎?

上醫學院預科的時候和面試官扯蛋,問到比如說一個人很有愛心,很有醫德的時候面試官很直接的說醫學院不需要有愛心的醫生,因為他們思考不用腦子,會造成錯誤的判斷導致醫療水平和治療率下降,而理性,用腦子思考的醫生才能做出最正確的判斷,救活很多會被自以為很有醫德的庸醫害死的病人。他還舉了個例子,好像是非洲得了瘧疾的小孩到醫院通常第一件事是補水,有愛心的醫生經常因為形勢緊急,感性戰勝理性,直接給小孩打補水針(Bolus),結果一個非常大的研究發現慢慢的打吊瓶補水,瘧疾兒童的死亡率會降低2個百分點,也就是說每年幾百萬非洲得到的瘧疾兒童,會有好幾萬因為醫生的愛心好心辦壞事,治死了。所以說,你對國外醫學院不收有愛心,有醫德的醫學生有什麼看法?

------------------------Note-------------------/
哎,我從小接受英文教育,中文自學成才,中文水平不高,好像有些地方說的話翻譯不對,請理解,我待會兒解釋一下我用詞的定義,對大家造成的不便表示抱歉。這個主題很容易引發強烈的情緒,請大家答題的時候不要辱罵詛咒什麼的,好好討論,進行團體思維的1+1&> 2 才是我發這個問題的初衷,我並不想引發什麼衝突。我會把每個評論仔細看一遍,順便總結一下。

-------------------------定義---------------------/

感性:這裡指更加依靠感情/第六感做決定的人,通常做決定的速度很快,情緒波動大的時候容易放棄邏輯思維的推論,以道德來做判斷。這裡的感性只是指邏輯的方式,並不等於有同情心,情商高什麼的。

醫德:這個定義我真的不太清楚,我覺得是醫生的道德位置(Moral status),簡單來說越多人說啊這個醫生好有愛心,對我的態度特別好,道德位置越高。

(歡迎有人給我解釋國內醫德的意思)

(我的思維是感性(empathy)溫暖(warmth) 能提高滿意度(satisfaction),滿意度又能提高對道德位置(moral status) 的評價,所以感性的醫生更有(被患者評價)醫德)

(我好像被那種「只有無私貢獻,態度好有愛心的醫生才是好醫生」負面思維影響到了誒)

(患者對醫生的醫德評價,和醫生對醫德的認解/道德準則是兩回事啊,我說的醫德是從患者角度上定義的)

(似乎犯了一個致命的調查問題錯誤,沒注意到來這回答的大多都是有醫學專業的,用的定義和患者/客戶群體不一樣,因此造成答題衝突。。。看來研究調查之前的導航性調查很重要啊,這問題要是直接拿去做調查得把求爺告姥得來的研究資金給虧個精光)

(醫德這個話題評論里討論最多,定義都不一樣,我在知乎加了一個開放性提問心理調查問卷。關於醫德,你們以醫生或者患者的角度說說什麼是醫德。請查詢提問「對於患者,醫生來說,醫德的定義是什麼?」並且在下面回答吧。)

---------------------細節解釋-------------------/
考官的意思就是:不要那些感情用事,容易情緒化的學生。那次聊了好久,我就說重點。

當時是這樣的。我:在簡歷上說自己很有愛心,很愛小動物什麼的,能有好處嗎?考官:愛心?沒有用。我:為什麼?考官:1判斷錯誤率提高 2效率降低 3浪費簡歷字數,等等。。。

那個非洲案例之所以說直接給小孩打Bolus補水的是感性的抉擇,是因為「情況緊急,我要快點給他補水,所以打Bolus」是被情緒所支配的思維,醫生的邏輯被恐懼,愛心,焦慮所控制。醫生如果用理性邏輯考慮的時候,就會發現沒有證據顯示打Bolus能有什麼益處。

對我這個例子的邏輯不能理解的到評論里找那位名叫灰色的狐狸的知友,他的例子更好。

----------------------點評---------------------/
評論里的一句話:我不會查體、不會診斷、不會開藥、不會手術,連寫病歷也不會,但我有一顆把你治好的心。(有點極端諷刺,但是似乎很有意思)

評論里一句「聖母心泛濫不適合當醫生」我很贊同啊,我覺得可能面試官也是這個意思吧。

順便批判一下道德綁架,評論里有說到,和醫德有關。就是那種「醫生你一定要這樣這樣,要不然你沒有醫德!」「醫生我都跪了,你還不給我免單!」的情況。很多醫生會因為道德綁架,而做出錯誤的抉擇,最後害了自己,希望國內的醫生同胞能克服道德綁架帶來的恐懼,因為一旦被恐懼所支配你一定會被害的很慘。

評論里也說了醫生通常不給自己家人做手術,因為他們知道,對家人的感情會很大的影響自己醫療水平的發揮。

推薦一個YouTube視頻
https://m.youtube.com/watch?v=yLoMvBPmmGc


沒想到這麼冷門的問題會受到大家關注,我來統一回答一下評論區的問題好了。
1,、這確實是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大部分新人醫生還是會中規中矩,一步一步的成長的,不過新人入職對職場不適應是很常見的情況,對於醫院這個更複雜也更難融入的職場,很多新人確實會痛苦不堪,且表現出各種的「極端」表現,有自怨自艾的,有頂撞上級的,有跟患者打架的,有把患者當親人的。況且每個人的「醫道」(在自己心中醫生應有的樣子)不同,做事行為就會不一樣。
2、面對病人與面對屍體和實驗動物的感覺是不一樣的,畢竟那些不是人,沒有人的情感交流。
3、好多人認為這個萌妹子很適合做老婆,我深表贊同!不過她已經嫁人了,而且最近剛剛當了媽媽,所以大家就不要惦記了。至於她離開醫院後面的故事太過戲(gou)劇(xue)性,所以我寫在後面。

---------------------------------以下是原文----------------------------------------------------------------------------------------
不光是國外,國內也會,但並不是在錄取醫學生的時候,而是在工作以後,負責淘汰的人也不是老師,而是患者。

我曾經帶過一個聲音嬌美,模樣可愛的蘿莉住院醫,這是個細心溫柔的妹子,說句女孩子不愛聽的話,在做女人這方面,很多女大夫跟她比起來就是男舉重運動員。不過這個姑娘幹了3個月,脫坑了。原因是她覺得自己一直在受折磨,因為她總是細緻入微地回答患者的一切問題。注意,是一切問題,每次收病人都得用2個小時左右時間問病史查體,每次查房時,她自己的那3個病人都得用1小時以上,這導致她每天都是在10點以後下班的,不過她很情願加班,而且她很感性,會為病人痊癒出院而與病人慶賀,會聽患者悲慘的患病經歷而滿面愁容,坦白說,大部分她管的患者還是比較滿意她的,大家是不是覺得這樣的大夫很有醫德?她的痛苦一定是科室同事羨慕嫉妒恨,集體排擠她導致的吧。
然而並不是。下面我就說說她的痛苦。
1、她的患者並不是她治好的,事實上她根本就沒有對患者進行過有效的治療。每個醫生都知道,接診住院病人時,問病史查體時間不能超過40分鐘,與患者很開心聊上倆小時,患者是滿意了,但是後面的事情都耽誤了,因為你不能及時給患者安排檢查和治療,而護士就必須等著你,既不能去取葯,也不能準備治療,等你聊爽了,回來開醫囑時,你會發現聊的內容太多了,很多地方已經記不清楚了,所以很有可能在上級醫師問你這個病人特點時,你會對很多地方模稜兩可。所以,在我剛開始帶這個萌妹子的時候,我只敢讓她管新病人,並且,在她「聊天」的時候,她的開醫囑工作,是我替她乾的。
2、由於與患者關係過於「親密」,導致她的日常工作隨時被打斷。因為患者覺得好不容易遇到一個「有醫德」的姑娘,不管誰來探視,都要好好誇讚一番,然後患者家屬就會跑到辦公室來找她再仔細了解一下「患者病情」,我仔細觀察過,她平均每個下午,1點到5點之間至少得與患者家屬解釋4次病情,每次至少20分鐘。頻繁的打斷使她的工作總是出錯,這些錯誤不但導致她的工作效率低,也導致護士的工作很難做,因此導致很多護士都很反感她,而極低的工作效率也讓科主任對她意見很大,認為這個大夫沒有計劃性,缺乏時間觀念。這讓她感覺自己對病人的一腔熱血得不到同事的認同,使得她開始反思自己是不是適合干這行。
3、最讓她痛苦的是:有些患者也不理解他這樣,甚至會投訴她。而這也是導致他脫坑的最關鍵原因。有一次,她管了一個尿毒症心衰的患者,是個17歲的小姑娘,雖然只有17歲,可是已經有5年的血液透析治療史了,是個「老病人」,我們這位萌妹子在問病史的時候,一直在安慰這個病人(其實她是在安慰她自己),最後居然一遍接診一邊落淚,等我被病人家屬叫道她那時,發現患者在床上坐著喘,她在床邊哭的梨花帶雨,而患者的媽媽在一旁跳著腳罵她,說她是庸醫,解決不了問題就會哭,簡直是喪門星之類的。於是我只能讓她先去值班室平復一下情緒,自己指揮護士搶救心衰,安撫家屬。等我把一切搞定後,我問她怎麼回事,她哭著對我說,患者家屬對她愛理不理,患者本人太憋氣了無法配合她問診查體,她本身就很擔心患者,又很著急想趕快讓患者不痛苦,所以就急哭了。我問她,那你為什麼不讓患者先吸氧呢?她說一著急就忘了。要知道患者家屬再說她是庸醫時,第一條理由就是「我們孩子都憋成這樣了,連氧氣都不給接。」

醫務人員在診療過程中的一切感情,都必須要受自己控制,當一個醫務人員認為他無法控制自己的感情時,應該主動的迴避患者。這種情況在醫院很常見,很多護士的輸液扎針手法很高超,但是她們大部分都不會給自己的孩子扎針,因為她們下不去手,所以一般都會找其他人給自己的孩子扎針輸液。很多外科醫生,在自己的至親需要手術時,都會找其他外科醫生來主刀,也是無法保證自己能冷靜的處理術中的情況,當然我並不是說醫務人員都應該是冷血動物,他們還是要理解患者的痛苦的,這是一種什麼養的狀態呢?就是醫生只能把自己想像成患者本人,想著如果我得了這個病,應該是怎麼難受,該怎麼治,什麼時候能好,想聽到醫生說什麼。除此之外,不能把患者當成自己的任何一個至親摯友,不能想著他有多痛苦,他會不會死這些東西。

最後,我想告訴題主,患者眼中的「醫德」一定是建立在熟練,可靠的專業表現基礎上的,而不是空洞的,蒼白的安慰,任何脫離了專業技術的「醫德」都是不會讓患者認同的,別以為「總是在安慰」就意味著安慰最重要,事實上,「安慰」只是一個醫生在做了能做的一切後,仍然不見病情緩解而採用的最後的無奈的手段,如果什麼都沒做「就總是在安慰」,下場就會像我帶的那位蘿莉一樣,害人害己。好心辦壞事。

更新:
這姑娘後來辭職去了一家外企做銷售工作,憑著平易近人,熱心和不俗的樣子,很快混的風生水起,不過她雖然離開醫院,但是還是懷著一顆熱愛醫學(sheng)的心,所以一有空就會回我們科聯絡感情,其實,我們科里的每個人都看的出來,她對那個曾經在她痛苦無助時,幫她寫病歷,開醫囑,安撫護士,處理患者問題的高年資住(dan)院(shen)醫(gou)有著大於友情的感情,而這個住(dan)院(shen)醫(gou)肯定也早就對人家有意思,後來兩個人當然是終成眷屬,在婚禮上,她對她的愛人說:「還記得嗎,當年我離職時告訴你,雖然我不做醫生了,但是將來我還是會穿著『白衣』和你站在一起的,因為每次你站在我身邊,我都有著很踏實,很安全的感覺。」

本來想放張圖的,但是我請示了當事人,她說自己現在太丑了,就不嚇大家了。

PS:不要問我為什麼對她的事這麼了解,我不會告訴你們原因的。


感性的人不代表醫德就更加高尚。

就以題主的舉的例子,因為醫生對孩子的憐惜影響了判斷,從而做出了錯誤的選擇,導致孩子的死亡率上升,這恐怕算不上醫德高尚吧?

所以,醫務工作者是專業技術人員,是要以科學技術為先的,太過情緒化從而影響判斷的人,是當不好醫生的,醫院是見證人間百態、生離死別的地方,每天醫院都在上演各種各樣你想不到的故事,如果你太容易受到這些事的影響,便無法作出準確的醫療判斷。所以要麼生來就不太情緒化,要麼在讀醫學院或者做醫生的頭幾年學著克服情緒化,否則讓其影響了醫療判斷,就容易失敗。

但是,也並不是整天板著個臉的那種人就是醫學院想要的理性的、不情緒化的那種人,尊重科學和與人為善,並不衝突。


醫德,呵呵。
醫德≠同情心,我心目中的醫德是盡心儘力為患者做出最專業的判斷和處理,態度不卑不亢即可,同時不違反任何原則和底線。
有些人偏要認為醫德就是做牛做馬,感同身受,愛心泛濫。難道心是好的就可以打破規矩了嗎?「我揍你是為你好」?
想看「愛心滿溢」到失去理智的人,指路極端狗粉,勿來醫院。


討論問題之前,有必要先定義一下要討論的內容,以免演變成自說自話。
我把「感性的人」定義為:敏感,審美要求高,很能體會別人的感受,很容易感受到別人的悲哀或者痛苦,有同理心。很容易把自己帶到所做的事上,使自己投入。
「理性的人」不同於經濟學的「理性人假設」,我定義為:習慣於運用理智的能力,在審慎思考後,以推理方式,推導出合理的結論。儘可能對每件事、每一活動都自歸其位。
就好像每個人都有低落情緒和高亢情緒一樣,每個人也都有他理性和感性的一面,只是所佔比例不同而已。

對於「醫德」,我定義為「醫生的職業道德」。對於醫生的職業道德要求有很多,古有「希波克拉底誓言」,今有《醫生職業道德規範》。我認為醫生職業道德只要定好原則就可以,原則就是:
為患者的利益著想,不做傷害患者的事情。
在這個原則下,當然包括了尊重患者,平等相待,保護隱私等等。
但是,好多人好像一提到「醫德」,好像就是僅指道德層面,好像就是同情,就是講禮貌,就是態度和善,就是一個「態度」。而如果按照我說的原則,「為患者利益著想」,患者最大的利益,就是緩解病痛,提高生活質量,那麼,醫生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完全按照醫療診療規範進行處理,就是醫德的體現。
所以,「醫德」和「醫術」,其實沒有大家想的那麼涇渭分明。
比如問題說明裡舉得例子,醫生對瘧疾兒童的處理有問題。如果當時處理的時候,醫生明知這樣處理不好,但是因為被患者情感影響,還是給出了不恰當的處理,這就不是醫術的問題,而是醫德的問題——因為他並沒有從患者最大利益著想,甚至是在做傷害患者的事情。淘汰這種醫生,恰恰是把沒有醫德的醫生淘汰出去。

按照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的說法,同情心是每個人都具有的,並不是只有感性的人才會有同情心,理性的人同樣也有。很多時候,我們可以任由自己的直觀感受操控我們的情緒,引導我們的決策,這都沒有問題。甚至有的職業,還需要你擁有敏感的感受能力,比如說演員。演員需要很善於感受別人的內心,而且善於將自己沉浸其中。
但是,在做和醫療相關決策的時候,醫生就不能任由自己的直覺去支配自己的決策了。作為醫生,如果你覺得這個患者很可憐,你要做的不是一切都由著患者的要求去做,去「滿足」患者,而應該根據自己的專業,給出對患者最有利的醫療建議和處理——因為很多時候,患者的要求其實對他們自己是不利的,只不過他們不知道而已。

心理學家認為,人們在做決策的時候,有兩個判斷系統,一個是經驗系統,一個是分析系統。經驗系統可以自主運作,輕鬆舒適,佔用精力少,當然,可能也會出現問題;而分析系統需要你對複雜的信息作出處理,並且進行理性的分析,所以需要花費更多精力。
經驗系統就是通過感官進行感知,產生印象、直覺、意願以及態度,類似我們的感性認識。如果這些感知判斷被分析系統採納,那麼就可以逐漸轉變為自主行為。
因此,對於各種專業的訓練,就是要讓專業人員最終形成一種「習慣」,使得專業的判斷成為他的直覺。就好像一個普通人很容易通過自己感官接受的感受產生反應一樣,經過專業訓練的醫生,也可以像產生直覺一樣很快的做出一個醫療上的專業反應。
像問題說明裡提到的情況,如果一個醫生不是「用腦子思考」,而只是「有愛心」,結果造成醫療水平不高。這裡的問題不是「有愛心」,而是因為這個醫生根本就是沒有被訓練合格。他在產生直覺的時候,還是一個普通人的反應,而不是專業性的。這說明,他的醫學專業性,還沒有被整合到他的直覺系統之中,那他就是不合格的。
所以,把這些人淘汰出醫療隊伍,不是因為他們「有愛心」,而是因為他們缺乏專業性。如果一個訓練合格的醫生,同時恪守醫德,那才會給出最恰當的處理。
當然,如果醫生只是訓練合格,但是跨過了醫德的界限,做了損害患者利益的事情,同樣也不是恰當的處理。

另外,雖然問題中沒有說過,但是還有說法就是「只有有同情心的醫生,才會和患者溝通,如果醫生太理性了,就不會和患者有效溝通了。」這其實也是不對的。
有效溝通,最需要的恰恰是理性的思考,而不僅僅是同情心。如果只有同情心,反倒有可能達不到最終的溝通效果。因為溝通的目的,不僅僅只有妥協,更需要實現一個更理想的目標。
就像前面說的,有可能你的溝通對象提出的要求其實對他是不利的,但是因為缺乏專業知識,或者被自己的直覺誤導,他可能會堅持對自己不利的錯誤的要求。這時候,如果你只是出於「同情心」就輕易妥協,那就只有「好心辦壞事」。所以,僅有同情心的溝通,是遠遠不夠的。
成功的溝通,需要的醫生專業的判斷,還需要選擇有效的溝通技巧。這些技巧包括,醫生可以清晰的判斷出患者真實的需求,這個需求可能不是患者直接說出來的,而是需要追問誘導;需要判斷醫患雙方真正的分歧點在哪,然後根據醫患共同的利益去消除分歧,這個共同的利益就是患者的健康;還需要去尋找患者可以接受的行為方式。這些溝通技巧,都需要醫生冷靜理性的思考,不僅僅是「態度和善」就可以解決,更不是一個有了同情心就夠了。

所以,並不是淘汰「過於感性」的人,也不是醫生拒絕「愛心」,而是做醫生需要達到專業訓練的要求;醫生行醫當然需要「醫德」,而這個醫德不僅包括對患者的同情,還應該包括專業理性的判斷。


感性不等於有醫德 理性不等於冷酷無情

工作中你會發現,同情心這種事可以做,但同情心不是毫無原則的。這個原則就是,不能凌駕於治療效果之上。有的時候,治療方案的選擇不是只考慮緩解當前的緊急情況,更多的是長期的獲益率,這才是成熟的思考。

至於題主所說的淘汰感性的人,我想,更準確的表達應該是淘汰那些一味感性而不能做出真正正確的決策的人吧!


作為還有幾個小時就要開始申請醫學院的美國醫學預科生,不請自來。

作為醫學預科生,我也認為,在錄取的時候,淘汰過於感性的人是合理,且長遠角度有利的。然而,作為一名優秀的醫生,empathy (題主翻譯為感性,我更傾向於翻譯為移情) 的能力,是必須的,這也是無數醫學院的共同要求。人千差萬別,感性理性在醫療行業中都有用武之地,做好情緒管理,才是最主要的核心。 感性理性,在很多時候,並不衝突。

Medicine is an altruistic profession. Physicians must be committed to serving others and devoted to the care of their patients. They must bring intention and action, as well as empathy and compassion, to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以上是Dream School - 耶魯醫學院的教育目標里的一段話。中文大意為:

醫學是一個利他的行業。醫生必須儘力為患者提供服務。對待醫患關係,他們要知行合一,要站在患者的角度著想。

AAMC (美國醫學院協會)的CEO Kirch也說過

Every patient wants their doctor to be academically prepared—to know the medicine that they need to know. But equally important, they want their doctors to have personal attributes that contribute to their professionalism—what a patient might call their 『bedside manner."

很多過往研究已經證明了,一個相對感性的醫生在醫療行業的優勢。以下舉三個相對出名的研究:

1.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5312283
善於傾聽的醫生的患者,對於醫生的建議更加服從,對治療更滿意。

2.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1300514
移情(換位思考能力)更強的醫生的感冒患者,恢復時間顯著小於其他醫生的感冒患者。

3.Physician empathy and subjective evaluation of medical treatment outcome in trauma surgery patients
富有同情心的醫生,手術成功率比普通醫生高20倍。

同時, 情緒的控制能力也被發現是預測醫學院學生成功與否的重要變數。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4219393

正是針對這些醫生工作中必備的「感性」能力,美國醫學院錄取考試MCAT進行了改革。增加了心理和社會學的部分。AAMC CEO Kirch表示,此舉是為了更好的選拔優秀的醫生,不僅學術完備,更要具有良好的人格

就我自己來講,在備考MCAT的時候,的確體會到了AAMC的良苦用心。作為一個統計生理數學系的學生,心理學,社會學的部分的確給我帶來了全新的認識社會,理解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角度。社會學部分中,有很多考點,比如social inequality,social structure對於從小生活在象牙塔尖的醫學預科生更好理解社會,理解病人有著莫大的幫助。

綜上,我並不認為感性在醫療行業里會成為劣勢,優秀的情緒管理,健全的人格,耐心的傾聽,完備的醫術,都是成為一個好醫生的因素。一個無比理性,卻0感性的機器人醫生,在大多數情況下,並不是最優的選擇


我的理解:
醫德=合格的醫療技術+對自己的病人持盡自己所能的責任感+永遠以治療疾病為第一考慮的心理素質+對社會盡宣傳健康理念的義務。
愛心就寬泛了,啥都可以叫愛心。既可能與醫德衝突,也可能與醫德協同。而且大部分時候應該是與醫德協同的。

所以我看考官的意思,應該是想說要高度理性的學生,不要那些感情用事,容易情緒化的學生……我覺得醬紫概括比較準確?


問診體查不超過半小時
解釋病情必須等所有家屬一起不解釋第二遍
術前談話完啦不簽字絕不手術
不配合治療簽字拒絕或者出院

可能有人會說我沒「醫德」啦
但我嚴格把握用藥和手術的指針和原則
我覺得才是對患者最大的負責

當然啦像我這樣的醫生有個最大的變態心理——「老子給你用的不說是最實惠至少是比較實惠的葯,給你選的就是最佳手術方案,你TMD什麼都不懂還瞎bb,被別人賣啦還在幫他數錢,不做簽字滾」
當然我也就是在心裡抱怨
沒辦法呀!非親非故的別人不聽你的!


按照感性和理性去劃分就在混淆問題。

任何一個人,既需要理性去認識世界分析問題,也需要有意志去行動,還需要情感支持自己不斷向前。
情感和意志都算是非理性的內容,但與理性本身不相斥。


真正的問題是,一項複雜的工作,需要可靠的人來完成。而可靠的人,要有一些特質。當年教我們的王一飛教授說過:做醫生需要兩個特質,一個是智慧,一個是人格。
我多年的學習工作中,努力按照這兩個去做,但有時候覺得人格這個比較難實踐。

後來看了很多類似的表述,最後我覺得斯大林的說法最簡單粗暴:

一懦弱,二愚蠢,三懶惰,除此之外皆美德。

懦弱而缺乏勇氣面對現實的困難和殘酷、愚蠢而缺乏智慧去理解世界的複雜和荒謬、懶惰而無能力去做深刻的思辨和積極的行動。
有勇氣的人不會慌亂,敢於承擔責任;有智慧的人能在複雜的問題中理清線索,區分輕重緩急,找到最優解;勤奮的人,會努力實現自己的目標。這三個如果都缺乏,那麼就不適合做醫生了,也不適合去從事很多高強度、高風險、壓力大的職業。

勇氣、智慧、勤奮三個特質,我相信很多行業的人都會認可。至於貪不貪財、好不好色、脾氣好不好、有沒有愛心等等,相對而言都是比較次要的問題。

退一步講,一個具有勇氣、勤奮、智慧的人,即使沒什麼愛心和同情心,而功利心很強,也可以做好醫生。他完全有動力和能力提高自己的本事,以賺更多的錢,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一個有智慧的人當然明白,治好越多的人,他越能獲得利益。
相反,一個愛心爆表、脾氣良好,卻缺乏勇氣、智慧和勤奮的人,跟社區里的一個熱心腸大媽有啥區別?這類人去做居委會主任協調下社區事務還可以,當醫生就算了。這類心地善良、態度良好的庸醫,在臨床上其實不少。

寫簡歷也是如此,一個人不需要反覆強調自己多有愛心,多熱愛工作,而需要充分的依據證明自己能勝任這個工作。
誰都想救死扶傷,誰都想做一個好醫生,但光想有什麼用?
而所謂的同情心,是人類中大多數人都具有的,沒有必要在簡歷中刻意去強調,就好像沒有必要強調自己有兩隻眼睛一個嘴巴一樣。
像愛小貓扶老奶奶過馬路這些瑣事,不足以證明自己有能力勝任醫療的工作,但如果能去敘利亞難民營為難民服務,或者埃博拉肆虐時去非洲做志願者,這個經歷也是出於愛心,但面試的人必然另眼相看。


再如所謂的聖母心的人,也不是聖母心本身的問題。
聖母心就意味著目標定得很高,踐行這個目標就需要遠超常人的智慧、勇氣和勤奮。而一般人根本沒有這個能力。所以這類人往往只能執行雙重標準,嚴於律人,寬以待己,對別人站在制高點上指責,落實到自己的行為上,就會找各種借口。
聖母心本身不應該鄙視,而一個連最基本事情都做不好的人,卻非要擁有聖母心、站在上帝的視角去俯瞰和指摘別人,這很荒謬。

真正堅強勇敢、聰明睿智、勤奮努力,且具有聖母心並終生踐行的人,大家都欽佩,譬如施韋澤:

(來自百度百科)

原本他生活無憂、前途光明,並且擁有很高的社會聲望。30歲時頭腦一熱居然去學醫,8年畢業後深入非洲叢林幾十年,為非洲人民解決醫療問題。
客觀來講,這不是一個理性的人,他的行為也未見得能將非洲人民的健康狀況改善多少,但他的精神是全人類都敬佩的。我這樣極端理性的人,雖然不會去做類似的事情,但對他卻是由衷欽佩。

這本書我一直保留著,也推薦學醫或者不學醫的同學都看一看。


紅嘴烏鴉是你師父么
你自己看你的描述 有任何一點支持你題目里「也就是有醫德」的這個「也就是」的么
那麼這個「也就是」是你自己YY出來的咯?
還是你有什麼隱藏的證據能說明 感性=醫德?


「有時是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這句毒雞湯坑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對於醫生,在醫德面前,醫術似乎成了無關緊要之事,態度最重要。
對於患者,醫生的心靈撫慰最重要,一開心,吃嘛嘛香,身體倍兒棒。
嘛,這不就是莆田系乾的事嗎?


醫德與愛心沒有任何關係,有醫德的醫生關心的最重要的東西是病人的病情,而不是病人本人。

我舉個很簡單的事例,心衰患者需要進行BIPAP無創輔助通氣(而且越早越好,這在重症醫學領域已經成為共識)。對於第一次接觸這種通氣方式的患者來說是一種巨大的折磨,會產生窒息感(本人親測,為了「感同身受」)。大多數患者的第一反應絕對是扯開面罩,但我要做的是「不顧患者痛苦」,繼續通氣,同時我要勸說患者或家屬積極配合,有必要的情況下需要對患者進行「保護性約束(綁起來)」。我可以很肯定地說,被我這麼搞過的患者大多數會覺得我是「殘忍的人」,因為他們康復出院的時候沒給我好臉色看過。

但至少他們大多數都康復了,不是么?


學兒科學時,老師講過一個故事。70年代物資匱乏,給貧血孩子輸血100毫升,然而每袋200毫升,輸了一半醫生覺得丟了可惜,然後就全輸了,結果患兒充血性心衰死掉了。。具體毫升數記不清了,但是故事邏輯沒出入哈。。。告訴我們的是,你們是醫生,家長可以不懂事,但是你作為醫生,你不懂事就完全不應該了。。好心,有愛心有同情心可以,但是牢記你是醫生,如果因為好心讓患者承受不必要的痛苦,那麼不好意思,你確實不適合做醫生。。。


治癒患者是最高的醫德


每天都能在丁香園推送的消息里看到不想看的消息。。。現在只想說,我不想具備高尚的醫德,只希望用我學到知識治病救人並掙一份工資,孝敬我的父母,養活我自己和家人。


感性是什麼?
情感豐富,多愁善感,能對別人的遭遇感同身受,感受力很強,能體會到任何事物情感的變化。

其一,醫生絕對需要拋棄的是情緒化,從病人的敘述中儘快得到有用的信息,而且在國內這種門診體量上,更需要的效率。冷靜、果斷絕對是搶救時的美德。

其二,任何一位前輩都會提醒你的是,保持與病人之間的距離,你只是醫生,他只是病人,過分親密只會損害雙方。

接下來是故事時間。
醫學院的男生可能還無所謂,女生們可能在進入臨床十幾年後,可能女人的標籤已經被抹消的差不多了,至少比普通人在精神方面堅強很多,很多突發情況下,職業化的反應會替代情緒化的反應。

四年前,外公在上廁所時突然昏厥,呼吸當場停止,幸而當時家裡有人,把人抬到床上,母親迅速就進行心肺復甦,還好搶救回來了。
事後她跟我說的是,當時連一點恐懼的心情都沒有,下意識的摸脈搏,然後直接進行心肺復甦,直到送到醫院才後想起來害怕。

很多人都說她挺冷漠的,前一秒還在說說笑笑,下一秒一問病情,表情就嚴肅得跟教導主任似的。她的知識面比普通的醫生廣得多,同時得益於她的冷靜和果斷,她在臨床上很早就能撐起一塊門面了。

感性對醫生來說絕對不是好東西
情緒化會影響人的判斷和發揮。


我工作中的體會就是,拗不過患者於是給他們加號,做了很多計劃外的工作,這樣就很難保證每個環節都完美。

你犧牲休息時間為他解決問題,而因為休息不足或時間不夠導致工作出錯卻只能自己負責。

醫務工作應該感性但謝絕不理智,這和醫德無關。那些理智的醫生更能守住原則,嚴格按照規定來運行,這一點在當今的中國非常可貴。


推薦看《白色巨塔》,到底醫生該怎麼在治療效率和人道關懷(注意,是人道關懷,而不是什麼同情心感性之類的)之間權衡是一個很大的命題,值得思考的。感性什麼的很多時候和人道關懷並不是一回事。
雖然我不是醫療體系的,但是從通用的職業考量角度出發,任何一個專業除了對技術的要求外,對於職業素質的的要求也是極其重要的;比如結構工程師必須對結構安全與成本的取捨之間保持極高的敏感度,研究人員需要對現實利益有一定的獨立性以提高研究自主性,銀行員工需要在銀行利益和借貸公司前景之間有一個考量;這些都是從業人員所必須的職業思維方式。而對於醫生而言,治療效果和人道關懷之間的權衡我相信也是每個醫生都要訓練的一種職業素質,遠遠不是一個同情心就能替代的。


邏輯好奇怪
我們學法律的人都要求理性 所以我們都沒道德嗎?


你生病了好痛苦吧?哎呦我看你難受我也好難受啊怎麼辦呢?嚶嚶嚶好痛苦可是你的病我不會治啊"……


醫生的醫德就是理性分析解除病痛


推薦閱讀:

是否應該在醫學生培訓中加入病曆書寫這一基本的項目?
建築學 VS 醫學,哪個專業更慘?
在校醫院我問醫生在哪裡坐診,醫生說我愛去哪裡去哪裡,態度很差,除了和她理論有沒有別的辦法?
有一個學醫的朋友是種怎樣的體驗?
背東西背不下去怎麼辦?

TAG:科研 | 醫療 | 醫德 | 醫學生 | 理性感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