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精讀一本繪本?

一本薄薄的繪本,很快就翻完,怎樣深度閱讀?


沒錯,任何一本作品,都有精讀和泛讀之分。繪本對於兒童來說,可能不可以說一定有必要精讀或者說要讀得多才算好。我的感受是,對於幼兒、兒童繪本閱讀,精讀的好處可能要多於泛讀,很多小朋友自己本身就很喜歡重複閱讀一本繪本。爸爸媽媽們有時候也很頭疼,總是這一本,怎麼辦?這篇回答從如何精讀繪本入手,結合我讀到的一些研究來給一些參考建議:

雖然親子繪本閱讀是每一個家庭每天都在發生的事,但是繪本究竟怎麼閱讀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它的作用卻不是每一位父母都曾認真想過的問題,已有研究表明,會話式繪本閱讀對兒童言語和認知發展的作用都大於父母隨意、任意式的閱讀方式。那麼,親子會話式繪本閱讀的基本方法與原則是怎樣的呢?會話式繪本閱讀一共包括七條原則:

1. 問包含「什麼」的問題(Ask "what"
questions. )。提問,是構成會話式閱讀的基礎。提問,不是為了獲得孩子的回答,而是通過提問,提醒孩子說出書中的內容,更像是父母和孩子聊一聊故事的內容。所以,不要把提問真得變成了「考考你」、「提問題」,而營造出一種很緊張的氛圍,也會讓小孩產生焦慮、焦躁的情緒。問包含「什麼」的問題能引導兒童產出更多言語。這樣的問題比「是不是」或者需要兒童用手指的問題更高效;小孩一開始可能無法產出很多,但是父母要多鼓勵,也要有耐心,當小孩說不出來的時候父母自己給出回答。

具體問什麼內容的問題呢,問題可以包括對角色形象、角色動作、畫面意義、情節內容的觀察、閱讀、猜測、驗證等等,幫助小孩兒產生自己對繪本的獨特理解。例如:

——「書上畫著什麼啊?他在做什麼呀?」

——"咦這本書是講什麼的啊?"

——"What do you
see on this page?"(如果有父母想通過外文繪本進行雙語啟蒙,我的例子中也夾雜一些英文提問方式作為參考)

——""Tell me what"s going
on here."

——故事裡發生了什麼?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故事?

——如果這樣的事發生在自己身上會怎麼辦?

2.兒童的回答後要跟進問題或進行拓展。(Follow
answers with questions.)兒童回答了父母的問題後,父母要接著根據他的回答繼續問問題。

12提問的類型可以參考周兢教授的CROWD原則(周兢,2016,P96):

C:completion,補充型提示,讓兒童將句子補充完整。例如當書中有押韻或重複性短語時常常採用這樣的提示的方式。比如,brown bear brown
bear......?【0-2歲更適合】

R:Recall,回憶型提示,對兒童讀過的內容進行提問,幫助兒童梳理故事情節。【0-2歲更適合】

O:open-ended,開放型提示,開放型提示將重點放在書中的圖畫上,對畫面信息豐富的繪本來說,這是最佳提問方式。【2-3歲更適合】

W:wh-question,特殊性提示,主要功能是教會兒童一些新的辭彙。【2-3歲更適合】D(distancing)間距型提示,要求兒童將書中內容與兒童的實際經驗聯繫起來,為兒童搭建起一座連接書本與現實世界的橋樑,有助於提高兒童語言表達的能力。總之,少提知識性的問題,多問經驗性的問題【2-3歲更適合】舉個例子:

這是什麼?(W)--這是XX嗎?(C)--我們昨天見過它對嗎,它叫什麼來著?(R)--你看小老虎怎麼了?(O)--你是不是也有一隻小老虎啊,和他一樣嗎?(D)

我在美國做老師的時候,經常有一個概念說要將課堂從教師為中心(teacher-centered)轉移到學生為中心(student-centered),親子繪本閱讀也是一樣,要以小孩兒為中心(children-centered),要實現這種轉移,就是要在這樣的提問方式上下功夫。

——兒童:「This is a little bear.」

——父母:"Wow, little bear, what does
the little bear like to eat?" 「Where do bear live?」"How does this
little bear look like?"(寶寶是不是有一隻小熊啊?小熊是誰送的啊?我們上次看見小熊是什麼時候呢?)【拓展性問題】

—— 「猜一猜接下來,小熊看到了什麼?」【預測性問題】

——「你想看到什麼呢?」【假想性問題】

3. 重鑄兒童的話(Recast),重鑄是指對兒童語言的修復補充,既包含了鼓勵,也包含了糾正,但是這種糾正並不是直接粗暴的糾正、例如:

——兒童說「This banana.」

——父母:「Oh Great!This is banana!」

——兒童:"Duck swim,"

——父母:"Right, the duck is
swimming."

——兒童:"Wagon,"

——父母:"Yes, a red wagon."

4.當兒童需要的時候幫助他們(Help the child
as needed)。比如,在小孩兒回答不出問題時,給他們提供正確的回答,讓小孩兒學著模仿父母正確的回答。說一句題外話,人類似乎具有與生俱來的面孔識別能力,新生兒就可以識別人臉,嬰兒也可以識別圖畫書中的人臉,因此,對我們的啟發是父母在親子閱讀過程中的面部表情非常重要,是幫助孩子理解繪本的重要媒介和手段。

關於在關鍵時刻給予幫助的例子:

——父母:"這裡有什麼?"

——兒童:....

——父母:這裡是不是有一頭小熊,小熊在吃蘋果

——兒童:...

——父母:小熊在做什麼呀?

——兒童:...

——父母:你看看,小熊在吃一個xxx(等待小孩回答,+動作)/小熊在吃什麼呢?

(我們今天吃過蘋果沒有呢?你喜歡吃蘋果嗎?)

5. 及時的表揚和鼓勵(Praise and encourage.)簡而言之,父母要及時給予回應,鼓勵參與繪本閱讀的積極性。這樣的回應和表揚非常簡單:

很好/嗯!(誇張的聲音)/"Good talking."/"That"s right." / "Nice
job."

6.鼓勵孩子的興趣(Shadow the child"s interests )

當孩子對某個事物很感興趣時,要鼓勵孩子對這個感興趣的事物多做描述和語言表達。比如:那你來告訴爸爸/媽媽你見過的是什麼樣的?/是嗎?原來是這樣的?/你還知道什麼呢?

7. 建立以獲得樂趣為基礎的親子閱讀(Have fun. )永遠不要忘了,我們之所以開展繪本閱讀這一項活動,第一目的是為了讓他們在成長中獲得樂趣,因為作為成人的我們深知閱讀為我們人生帶來的愉快,也知道好的閱讀能力對我們終生學習的益處。所以我們才要早早地開始親子閱讀,但是如果這個過程讓小孩非常煩躁和痛苦,反而適得其反,讓他們從此厭惡閱讀。比如,我剛剛講得這些提問題的原則,對於一些小孩兒非常不適用,因為有的小孩更喜歡傾聽,很希望享受聆聽故事,那麼我們也許就不該一直用提問的方式破壞了故事閱讀的美妙,而尊重他們閱讀的方式。

我所提出的這些原則,更適合在家長已經完整地將故事講過2-3遍以後,根據小孩兒的意願適當地添加更加有益的閱讀方式。

參考文獻:

Arnold,
D. H., Lonigan, C. J., Whitehurst, G. J., Epstein, J. N. (1994).
Accelerating language development through picture book reading: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to a videotape training format.

Arnold,
D. S., Whitehurst, G. J. (1994). Accelerating language development
through picture book reading: A summary of dialogic reading and its effect.

Early,
M. (1991). Using wordless picture books to promote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oerk,
E. (1985). Picture-book reading by mothers and young children and its impact
upon language development.

Valdezmenchaca,
M. C., Whitehurst, G. J. (1992). Accelerating language development
through picture book reading: a systematic extension to mexican day care.

Whitehurst,
G. J., et al. (1988). Accelerating Language Development through Picture Book
Reading.

林美琴.(2012). 繪本有什麼了不起

張明紅.(2013). 0-3歲兒童語言發展與教育

周兢.
(2016). 零歲起步:0-3歲兒童早期閱讀


繪本閱讀會伴隨小孩成長至少八年時光,我覺得爸爸媽媽們有必要了解一下關於繪本閱讀/早期閱讀啟蒙的稍微專業一些的知識:

繪本會在哪些方面幫助兒童成長? - 青格樂的回答 - 知乎

家長如何與孩子一起閱讀繪本? - 青格樂的回答 - 知乎


多謝邀請。是因為知道我最近在畫畫咩? 好開心:)

首先排除繪本問題,糟糕作品不值得精讀,本能就會放棄。
選擇優秀繪本:
1)優先選國外繪本,最好獲國際大獎作品,這些信息封面有。
2)盡量選畫得漂亮的繪本,美的東西最耐看。
3)盡量選新作品,美,關於繪畫、講故事技巧,每年都在提升。
4)選印刷質量最好的版本。

高質量繪本,很容易令人愛不釋手,想反覆閱讀,體會到不同東西,這是欣賞美的本能。

1)很多繪本不需精讀,因為畫得爛
人物變形,色彩奇怪,畫風陳舊毫無新意,細節處理也很糟糕,不值得多看。
舉個正面例子,比如:英國插畫家Rob Scotton的作品,見下圖。
想多看幾眼不?有段時間我拿著當手機壁紙用來著,超可愛!
他的畫超可愛。

2)很多繪本故事很爛
繪本並不是純拼畫功,故事劇情很重要。若故事無趣,也不會想聽第二次。
舉正面例子,《活了100萬次的貓》,還有我曾經最喜歡幾米的《地下鐵》,都是我會看好多次的。有些繪本看2遍沒問題,因為很好笑,每次都會讓我微笑一下。比如大象艾瑪系列,英國作品。

3)不想看就是內容的問題,不是你的錯,你的直覺沒錯。
可以讀一下這個:清華大學公開課:審美的歷程
急的話可從22分鐘開始看,以後遇到看不懂的作品,再也不用擔心是自己審美能力不夠了~

我之前也一直疑惑,我幹嘛看世界名畫就是沒感覺,看插畫就開心不得了。一直覺得自己沒文化,不好意思承認。有人承認那些就是不好看,我一下心裡舒服多了!
喜歡梵高畫面色彩,一直覺得某些透視有問題,從前沒膽說,怕被嘲笑沒文化真可怕。
喔,其實他透視就是有問題嘛,他某些畫就是壓抑嘛~
不想看就不想看,相信自己直覺就好了。

另外,畫風、審美、故事受時代影響很大。
這些看MTV,電影也能看出,我們審美等等有非常大的變化。
日本有零基礎學畫的學校,但培訓時間只有2年,據說是因為大家審美變化太快,2年若你未學成也沒必要學了,新畫風新流行又開始了。
相比多年前的繪本,近代優秀繪本,故事更貼近我們,更容易共鳴,畫風也更適合我們審美。

可能我見識少,我目前翻到好看繪本全是國外的,故事很可愛,畫風精良。
舉個例子,從前覺得畫日本美少女是簡單事情,後來看NBC紀錄片,一張圖畫好幾天,上色能弄上千圖層!我嚇壞了!這才明白,他們為了精緻,後面付出多少努力。
雖然不喜歡那些美少女,也慢慢明白值得多看幾次畫面後,所需要付出的努力。

給你看我繪畫對比,你不想多看的,大多是畫有問題。
雖然現在畫的還是不好,但2個月繪畫練習,讓後面畫更有細節和層次。

大概這些,祝看繪本愉快~~10月17日補充:
回復私信提問:可不可以推薦優秀的繪本吶。
可能對其他人也有參考,就一起補充答案最後了。
關於挑選繪本,兒童,成人,有教育意義,或流行……種類太多,就不推薦了。
最好自己看看,讀到一半還很喜歡,就可買下給孩子、送朋友,或自己閱讀。
我讀書速度比較快,很多繪本我站著就能讀完。但不少我讀完還想讀,還想下星期再讀,想睡前再讀,這種我就會買下來。某些繪本很溫暖,能安慰傷心的人,我會買下來送人。
所以沒有書單推薦。
成人購買可去大型圖書城,一般有半個樓面都是漫畫、繪本等,可以試讀再買。大部分優質書籍銷量很好,獲獎很多,會在書店重點銷售區域。
另,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都有針對低幼兒童的繪本書館。


繪本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東西,它通過精美的圖冊,向讀者展示了一個個寓意深刻的故事。事實上我在我的工作中經常會用到繪本中的內容,不僅僅對孩子,更對成人。


比如說這樣一個繪本《噓,別出聲》,繪本講述了一群人去抓小鳥,前面的幾個成員總是對最後的成員說「噓,別出聲」然後偷偷默默地前進,但每次都以失敗而告終。最後這個反覆被告訴別出聲的成員不管不顧,大聲的呼喊亂叫,卻意外的與各種鳥類嬉戲打鬧,成為了朋友。我特別喜歡把這個繪本將給那些總是被焦慮所困擾的來訪者,詢問他們從繪本中看到了什麼。

繪本所展現的深刻寓意,帶給了每個人一個探索自己的安全花園。我們通過思考繪本中的故事,對比自己的生活,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中探索關於生活、關於自己的道理。


因此,我認為精讀一本繪本最好的方法就是用你自己理解把繪本故事講出來,講給你周圍的人聽,分享這個繪本。繪本最美麗的地方就在於,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關於繪本的理解和感悟。分享這份理解,可以幫助你把從繪本中得到的理解圖式化,在你心裡形成一個在記憶中可用的資源。當你下次需要這個資源的時候,就可以直接提取出來。


舉個簡單的例子,有一個繪本叫做《魔法親親》,講述的是年長的浣熊媽媽告訴害怕獨自生活的小浣熊一個神奇的魔法親親的故事。魔法親親就是浣熊媽媽在小浣熊手心中滿懷愛意的親了一下,當小浣熊感到孤獨時,只需要把手放在臉頰上,魔法親親就會重新的讓小浣熊感到媽媽的存在。(我的描述不及原繪本的萬分之一,有機會的話,還是非常建議去看看原繪本的。)我的同事,一名兒童心理諮詢師非常喜歡把這個繪本帶給那些在學校感覺孤獨的孩子。而我則特別喜歡把這個繪本帶給那些在人際關係中總感到不安和焦慮的成人


其中一個來訪者在某一次諮詢中滿懷幸福的和我說「你知道嗎,我記得以前在你這看過一個叫做魔法親親的繪本,我現在能體會到原來我一直尋找的這個魔法親親,我做了這麼多努力,控制別人、控制周圍的事情。原來就是為了找到這個魔法親親,我突然覺得我好傻。」在這個來訪者心中,無論是對缺失的愛的渴望,還是對過往中父母的沮喪,亦或是對未來的希望,都藉由《魔法親親》這個繪本形成了一個清晰地理解。她開始能明白她內心中最真切的願望,雖然說不真切,但是這些願望不再被壓抑,並藉由一個故事被很好地表達了出來。

希望我的答案能對題主有所啟發。


----------------------------

※ 圖片來源於網路

原創出於對專業的熱情和對知乎的熱愛與信任,謝絕一切形式的未授權轉載


看到有朋友說繪本無需精讀……我的看法是繪本閱讀和成人閱讀一樣,有精讀有泛讀才是。市面上繪本實在太多,大半還是普通之作,尤其國內原創作品,因為還沒有足夠的時間培養起來成熟的繪本大家,即便是有些名氣的名家,作品也只算是普通的優秀,還不到經典的地步。所以多數作品泛讀即可。但是佔少數的真正卓越的作品,精讀還是很有必要的。因為說句實話,我們不光缺乏優秀的作者,我們其實也缺乏優秀的讀者。大多數的讀者看經典作品,一遍兩遍估計都是在看熱鬧,好像都看得懂,其實看到的只是故事,未必真得作者之意。 所以我認可精讀經典繪本的必要,讀者可以在反覆讀的過程中一再發現新東西,讀書趣味更足,同時也在不斷走近作者,閱讀力也能得到提升。
有幸聽過一些優秀老師的繪本課,發現真正好的老師在課堂上用繪本教閱讀和寫作也好玩得緊,作為看客都湧起了專門去研究繪本如何上語文課的衝動(雖然沒有真的頭腦一熱改行,不過很是相信繪本作為上課材料運用得當的話效果絕對完勝語文課本)。
所以不管是親子閱讀、繪本館活動還是學校里的繪本課,嘗試做經典繪本的精讀都是頂好的。
那如何做精讀,個人覺得一是要反覆讀,發現這本書暗藏的細節信息。前些天看了本繪本翻開這本小小的書 (豆瓣),很有意思,也是翻看了五六遍又結合網上一些解讀才比較完整的找出了書里的細節。發圖麻煩,大家有興趣看的可以稍微活動一下手指:
為什麼一本童書會在豆瓣上火起來
二是應該查一下作者信息和相關作品。因為一個作者經常會有固定的風格,比如安東尼布朗,他的作品裡都喜歡藏一些細節,天上的月亮,樹林的木頭,牆上的壁紙,畫框里的畫……另外有一些作者喜歡在一本書里埋藏另一本書的信息,比如《翻開這本小小的書》里就有繪者的另一本著作出現在裡頭。不了解這些並不妨礙閱讀,但是卻缺少了發現的愉悅感。
三是盡量從書本延伸出一些活動,因為繪本的主體受眾還是孩子,再怎麼愛讀書的孩子光讀書也是會膩的,如果能結合繪本再帶孩子畫個畫兒,演個劇,做個手工,看個動畫片,孩子的興趣自然是更加高漲了。我查上邊出現過兩次再出現會覺得像廣告的那本繪本的時候,發現就有家長帶小孩看完書後和孩子一起做手工,因為這本書的獨特設計,孩子看書時需要動手裁紙,裁下的紙就是現成的手工材料,小孩子直接用來自己做了一本小小的書。真是很贊的。像《晴朗的一天》《天啊!錯啦!》這些繪本就很適合演劇,不能演劇至少可以和孩子一起分角色朗讀吧?用方言去讀尤其好玩,孩子會樂在其中樂不思電視。

暫時想到的就是這些了,回頭有什麼再補充進來好了。


「We have eyes, and we"re looking at stuff all the time, all day long. And I just think that whatever our eyes touch should be beautiful, tasteful, appealing, and important.」 ― Eric Carle
眼中看到的美是由心而生,只有心真真切切在感受,才能感覺到一本寫給孩子的繪本是如何的值得一遍一遍的翻閱。

關於Eric Carle,喜歡繪本的人應該不會陌生,著名的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好餓好餓的毛毛蟲》)就出自於他的筆下。我就以這個繪本為例看看如何欣賞一本給孩子的英文繪本,又如何讓孩子從繪本中輕鬆學到最快樂的英語吧。

首先,我們來介紹一下作者Eric Carle這個老爺爺。老爺爺生於1929年6月25日,爸爸媽媽是德國人。老爺爺的爸爸經常給老爺爺講動物啊昆蟲啊之類的小故事,所以老爺爺對小小動物們都很是喜歡。老爺爺從小喜歡塗鴉,在美國上幼兒園的時候各種瞎畫,沒人干涉。6歲的時候跟著爸爸媽媽回了德國。老爺爺不喜歡德國嚴格的校規還有德國式的權威教育,在德國選擇了上藝術學校。1945年的時候回到美國紐約,在著名的紐約時報廣告部門做圖片設計。後來一個叫Bill Martin Jr.的爺爺找Eric Carle爺爺畫了他的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之後,發現這本書非常受歡迎。從此開始,Eric Carle爺爺就開始自己寫故事自己畫畫了。

好了,現在我們來看看這本書講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吧。

英文繪本 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

這本書的視頻主要有兩個版本,一個版本是作者Eric Carle讀的,另一個版本是上面這個童聲跟女聲合作的視頻版。我個人更喜歡這個版本,因為可以慢慢地鼓勵自己家小朋友像視頻中小朋友一樣,加入到故事的敘述當中。從聽故事到講故事,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轉變。小朋友參與到故事之中對於加深記憶,幫助理解,以及增強興趣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現在我們來看看這本神奇的小書。

1. 卡爺爺式的繽紛色彩

故事開始了。卡爺爺喜歡用濃重的色彩,緊緊抓住小朋友的小小眼睛和小小心靈。一隻小毛毛蟲出生了!POP這個詞用的太好了,視頻中小朋友超級可愛的一聲POP讓這個故事開始得如此樂趣叢生。故事的一開始,濃濃的愛意就遍布書頁,這個小毛毛蟲是多麼的可愛,連冷色調的月亮都讓人感覺到溫暖。

2. 洞洞的神奇魅力。

這是一本洞洞書。最暢銷的版本還是硬紙板的小書,即便是三歲之前的小朋友看,這種硬紙板的書也不容易撕壞。中間的書頁從窄到寬,笨笨的小手指翻起來一樣易如反掌。每一個水果或者食物中間都被毛毛蟲"啃"出了一個小洞洞,食物越翻越多,小洞洞也跟著多起來。

這個洞洞形象地表現了毛毛蟲是如何eat through這些食物的,小朋友拿起這書,用小手指學毛毛蟲的樣子,在小洞洞中穿梭,樂趣無窮。卡爺爺充滿創意的設計,給小朋友的閱讀帶來遊戲一般的趣味和神奇,虜獲了很多小朋友的心。卡爺爺如此富有設計的作品,來自於細緻入微的觀察與體貼溫暖的心靈。他掌握了小朋友擅用感官的特質,用心用情,為小朋友製作了一個又一個繽紛的夢想世界。

3. 神奇而有趣的書是如何教小朋友學習的?

Eric Carle一直認為小朋友天生有著不凡的創造力和求知的慾望,他希望通過他的書向小朋友展現學習可以是如此的神奇而有趣。所以老爺爺尊重小朋友的興趣,了解小朋友的心靈,以此為他的創作原則。

a.單詞

Monday, Tuesday, Wednesday, Thursday, Friday, Saturday and Sunday

caterpillar, egg, cocoon

b.數學

食物從one漲到five

c.片語

eat through, one slice of, one piece of, lie(lay) on, look for, come up, come out of等等

d.神奇的昆蟲世界

Egg-Caterpillar-Cocoon-Butterfly

漂亮的蝴蝶從哪裡來?相信看完這本數的小朋友們都知道。

4.小小錯誤一枚

大部分毛毛蟲其實是從蛹chrysalis里蛻變出來的,而不是繭cocoon。不過卡爺爺的解釋是這隻毛毛蟲不是一般的毛毛蟲,也有不一般的毛毛蟲從繭cocoon里蛻變的。

最後,我們來看看如何幫助小朋友閱讀。

先看視頻。小朋友對於聽不懂的動畫也會很感興趣,爸爸媽媽可以在邊上把故事進行簡單的解釋。

然後讓小朋友翻書,怕發音不夠標準的爸爸媽媽可以讓視頻來幫忙。

碰到小朋友不明白的名詞的時候用手指,儘可能不翻譯成中文。比如egg,爸爸媽媽用手指指哪個白色的小點點,比如leaf,爸爸媽媽可以用手指繞著葉子轉一圈。比如eat through,拿著小朋友的小手指,從一邊鑽到另一邊比劃。碰到圖片無法表示的詞,比如Monday,可以簡單用中文解釋一下。

如此學習的好處是,小朋友靠形象來學習英語,如母語一般。而cocoon這類的單詞,小朋友可能都不知道繭,翻譯成繭反而會給小朋友造成理解障礙,如果指著圖說,cocoon,小朋友就記住了那是一個棕色的橢圓形的殼,不需要小朋友知道繭是什麼。

讀過幾遍之後,爸爸媽媽可以跟視頻一樣,稍作停頓,讓小朋友加入閱讀。剛開始可以就幾個單詞,後面慢慢地可以越來越多。直到小朋友可以完全獨立地自己閱讀。不需要簡化書中的語言,倒裝,或者過去式都可以保留,孩子可以通過機械記憶去感受英語的美。3歲左右的小朋友,基本靠重複的機械記憶來"講」故事,而4歲以後,孩子開始理解,就會在機械記憶的幫助下,用真正的理解來拼讀單詞自己講故事。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條好餓好餓的毛毛蟲,爸爸媽媽們,用知識來讓他們蛻變成最美麗的蝴蝶吧!

答案的空間有限,如果大家對繪本以及對英語的學習都有興趣,歡迎關注我的專欄加州晴天 - 知乎專欄。也非常歡迎推薦喜歡的英文繪本。


我覺得和內容有關,內容能引起共鳴了,就會細細去看它的畫風。我倒不是很喜歡幾米的,有點看不下去,所以我覺得也和個人喜好有關吧,這個和漫畫不同,繪本更重視情感。比如說我很喜歡夏達的《哥斯拉不說話》,因為在裡面我看到了自己,有情感共鳴,但是也有人會覺得這無聊矯情,那也沒辦法啊,畢竟每個人的感情感受都不一樣。
很贊同最高的兩位,其實我是想來推薦幾本我喜歡的繪本的。
寂地,特別喜歡她的《my way》,印象最深的是第五本《我的自由》,特別喜歡(不過是三年前看的忘了具體的)。而且印象很深,當時極力推薦朋友看這本書,很有共鳴(那時還因為《鯨》這篇做了個非常非常美的夢),可是朋友都說這怎麼跟環保宣傳冊似的。過了一年多,其中一人忽然貼出那裡面的幾頁,跟我說她也好喜歡了。所以再次強調和人的感受感情有關。
另外還有小愛的《黑兔子白兔子》,有幾篇還不錯,主要講愛情,我挺喜歡她的畫風的,但在故事邏輯性和情感傳遞上不如寂地。
另外還有夏達的《遊園驚夢》,早期作品了,意境和畫面可能有些稚嫩,但也挺不錯的,後面《鶴殤》的情感傳達就很到位了。
以上個人意見,順便反對有人的幼兒繪本的說法


這個問題很好回答。選擇一本你孩子喜歡的繪本,反覆閱讀。每次閱讀的過程中,你負責文字部分的朗讀,孩子負責非文字部分的探索。我和我女兒的很多共讀心得,都是在共讀中我女兒的發現。大人的關注點永遠聚焦在繪本畫面是否精美,故事性是否強....而孩子的視角則不是這些,他們很容易關注到我們忽視的地方。
所以,如果你想精讀一本繪本:
首先,那本書必須是你家孩子喜歡的。只有他喜歡才會願意反覆聽你讀
其次,只要孩子不喊停,就反覆讀。讀透一本,比更風買了很多要強。
親子共讀的一個作用,是通過共讀使得孩子養成閱讀習慣,學會閱讀方法。那少而精,且讀通透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如果你想看讀書筆記,可以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Q媽來了,或者直接查看我的知乎專欄。
我寫過《沒關係 沒關係》、《猜猜我有多愛你》、《噗噗噗》、《連在一起》、《各種各樣的臉》等書的共讀筆記。


2014年10月17開始回答,到21號回答完畢。

------------------------------------------
做過繪本畫面的研究論文2萬6千字,查閱文獻有存檔的128個,看到這個問題覺得比較符合。我還一直思考我這麼個研究論文有什麼用來著……

這是個很長的答案……
只貼回答本文問題的部分,並且有改動刪減。
理論性的東西就不怎麼貼了,只貼方法和舉例
----------------
10.21
有人說繪本不需要精讀是拿來消遣的,我看了回答的其他答案,唏噓一下。
看有些知友的答案貌似繪本就是插畫家的作品集嗎?
如果繪本僅僅是拿來消遣的,那也無所謂,畢竟繪本行業不指著抱有這種想法的人賺錢。
我早就覺得「繪本」這個詞對圖畫書是種玷污,台灣傳來的詞、還有台灣傳來的繪本把大陸對圖畫書的認識和印象和態度全部帶跑偏了。
說一下:
本回答所提及的繪本的含義,是指被稱為「圖畫書」的書籍。(如果不是指圖畫書而是指國內流行的桑感又小清新的繪本,歡迎原題主私信我,我刪掉本答案)
什麼幾米啊、朱德庸啊、某插畫家的畫點花花草草配點小清新文藝范的作品集的所謂「繪本」請靠邊站謝謝。
如果覺得我的分析有不足的地方歡迎指出。

==============================================================
【分析的都是國外優秀圖畫書繪本,很多是獲得凱迪克獎的作品:凱迪克大獎_百度百科 簡單來說就是圖畫書界的「奧斯卡獎」】
【國內的圖畫書也有不錯的,但不典型,因為國內圖畫書起步晚,這就不是這個問題的討論範圍了。詳見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 還有 信誼圖畫書獎_百度百科】

先佔位,慢慢貼
=============================================================

說到繪本(也就是圖畫書)閱讀,不得不提一下日本圖畫書之父松居直,松居直在《幸福的種子》中指出

「圖畫書對幼兒沒有任何用途,不是拿來學習東西的,而是用來感受快樂的。而且一本圖畫書愈有趣,它的內容愈能深刻地留在孩子的記憶里,在成長的過程中,或是長大成人之後,他自然能理解其中的意義。」

圖畫書因為最初是給孩子們看的書,故而可以更充分發揮創作者的主觀能動性和想像力,運用形與色來展示敘述的畫面,通過畫面中的角色、構圖、色彩等表達故事情節、傳達與解釋情緒、心理和精神信息。通過圖畫訴說故事,使得文字並不是圖畫書的必需品,因而適合兒童閱讀。

松居直也指出圖畫書畫面的最大特點就是其敘事功能

「圖畫書不是用作觀賞的書,它的作用在於在孩子心中創造故事的世界。不能被畫表面如何精美豪華奪去注意,而忘記了去判斷它是不是真正地描繪了故事。」

他同時提出:「圖畫書插圖最重要的條件是,插圖必須具有講述性。」(來自《我的圖畫書論》松居直)

筆者從7個方面來分析圖畫書的畫面。

一、角色設計

有了角色,才有了故事,角色性格和命運推動了故事的發展。角色形象不僅是一個純粹的視覺符號,它具有深刻的內涵,包括人格魅力和氣質因素。因此,形象設計不能只注重外形與輪廓,還應該考慮角色的身份與性格。一般的圖畫書是通過整個故事中角色的語言和行為來塑造角色,從角色本身的形象來體現角色性格的作品比較少見,在這方面最典型的要數獲得美國凱迪克金獎的作品——大衛·香農(David Shannon,1959-)的《大衛,不可以》。大衛,不可以 (豆瓣)

整本書沒有一個貫穿始終的故事,但是每一幅畫都在敘事。主角只有一個,那就是大衛。從封面就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普通家庭的淘氣的小男孩。

只要看到這個圓腦袋三角鼻子的男孩,就會知道這是大衛。他的形象深入人心,每個人都可以在大衛身上看到自己,這本書里大衛的所作所為正是每個人童年時的寫照。孩子們可以看著畫面告訴你大衛在做什麼,他們在封面和扉頁中看到了自己,他們和書之間的距離一下子就拉近了。大衛站到椅子上拿柜子里的餅乾、玩得滿身泥巴地在家裡走動、想像自己是樂隊成員拿廚具敲敲打打、用食物和餐具做出自己的樣子、熬夜看電視不睡覺、上床後又扮演電視里的反派蹦蹦跳跳……這本書塑造的大衛是一個停不下來的小搗蛋鬼的形象。畫面中運用多種不穩定的線條,豐富了畫面的同時增強了不穩定的感覺。在大衛搗亂不聽話的時候,他的眼睛是確定的黑點,但是在他真正做了不可挽回的錯誤——打碎媽媽的花瓶以及之後他張開雙臂一臉委屈時,他的眼睛像是隨筆轉了幾個圈畫上去的,這暗示出他的不安。而能讓他安靜下來的,是媽媽充滿愛意的懷抱。在結束前的所有畫面中,媽媽都在說「No!」然而最後,卻是一個「Yes.」[1]儘管大衛犯了很多錯誤,遭到媽媽很多訓斥,但是媽媽還是給了大衛一顆愛的定心丸,化解了大衛所有的委屈和眼淚。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奧莉薇》中的小豬採用線描、略施彩色的方式,塑造了一隻輕巧靈活、活潑好動的小豬形象。《好髒的哈利》中那隻不愛洗澡的小狗採用大量線條塗抹,表現哈利的調皮莽撞。《和甘伯伯去遊河》中開篇就說:「他就是甘伯伯。」文字並沒有說甘伯伯是什麼樣子,但是從畫面上我們可以看出,甘伯伯是一個隨和親切的人。

二、構圖
視覺對象在畫面上的位置決定了它的重要性,圖畫書中各物體的布局影響著畫面的秩序與平衡。畫面分割是從大局控制構圖結構關係的布局方法,關係到畫面最後總體結構關係及其效果。

1、橫線定位分割(也就是平常所說的水平構圖)
獲得1988年的凱迪克獎金獎的由美國珍·尤倫(Jane Yolen,1939-)寫作、約翰·秀能(John Schoenherr,1935-2010)繪畫的《月下看貓頭鷹》中表現爸爸和孩子在林中行走的時候運用大量水平主線來分割畫面以表現安靜的氣氛和雪地的開闊。畫面被分成上下兩部分,視平線與孩子的視平線相同。下半部分利用雪的留白和樹榦等表現雪的厚度和延綿,使得畫面具有連續性。同時留白表現出的雪是靜止的,而在其上行走的人是運動的姿勢,從而形成了動靜對比。

又如比利時畫家嘉貝麗·文生(Gabrielle Vincent,1928 - 2000)的《流浪狗之歌》在大量篇幅中用一根線條在畫面偏下位置繪製地平線,表現空間的平坦與開闊,營造一種空曠、悲壯的氣氛,暗示流浪狗的命運。(關於這本書的創作手段後面會提到。)

2、中線定位分割
(1)豎線
①豎線居中的分割

②豎線偏離畫面中心的分割

豎線偏離畫面中心的分割是為了打破豎直物象居中的呆板,多遵循黃金分割的構圖方式,將在下文展開詳述。
③多根豎線的分割
豎線的分布應注意疏密安排。如美國畫家瑪莉·荷·艾斯(Marie Hall Ets,1895-1984)的《在森林裡》,大量的樹木錯落有致,垂直的形象重複出現,營造出莊重、呆板的環境,烘托出肅穆的氣氛,使人深刻地感受到主人公心情的變化。在這種構圖中,肅穆氣氛進一步營造出神秘感

(2)斜線
這種分割形成了對角式傾斜構圖,畫面具有不穩定的動感。如《月下看貓頭鷹》,在爸爸和孩子向樹林出發時,有許多俯視的構圖,模擬從樹上向下窺視人物的貓頭鷹的視角。又如爸爸和孩子的腳印與影子連成兩條線從畫面左側向右上方延伸,暗示了行進的方向,具有上升、前進的意味

這種構圖方式便可用於增添圖畫書畫面的趣味性,使閱讀更有起伏,引人入勝。

3.黃金分割、
《月下看貓頭鷹》這本書從封面開始便體現出畫家的精心設計。封面和封底連成一幅畫,封面部分中央偏左下位置的雪坡上有兩個人,月亮正掛在他們身後。人物是封面的視覺中心,其正好位於封面偏左的黃金分割點上。而封面和封底共同組成的橫幅畫面中,人物變成處於中央靠右的黃金分割點的位置。兩個畫面中人物所處的兩種位置隨著畫面大小而改變,這正是畫家巧妙的設計。

美國畫家莫里斯·桑達克的《在那遙遠的地方》中愛達抱著小妹妹回家以及最後在涼亭和媽媽相遇時,人物均位於整個畫面的黃金分割點上。通常,位於黃金分割點上的物象被視為畫面的主要物象。在愛達抱著小妹妹回到涼亭中的畫面中,位於黃金分割點並以色彩區別於其他事物的物象是媽媽,更確切地說,是媽媽手中爸爸寄來的信。順著信向左看去,能看到平靜的海面上的船隻。此處的信和船隻暗示著爸爸雖然在整本書中並沒有出現,但他似乎時刻與愛達在一起。因而利用黃金分割法則對畫面進行敘事功能的解讀是較為準確和深刻的。

4、透視
俯視特別適合表現廣闊的場面,如田野、森林、建築以及人群等。特別是這類透視會產生較大的變形形象,因此,無論是在藝術領域或是在其他領域內,這種視角均被限制在某種特別的情形下來使用。例如,有意誇張物體的空間形態,或有意對被表現的物體施加某種主觀態度等。在《月下看貓頭鷹》中,俯視畫面幾乎可以認為是從貓頭鷹的主觀角度來看整個環境,開頭的雪原採用鳥瞰構圖,左下角的房子、遠山遵循了透視學原理。樹下站著的爸爸和孩子的畫面中,模擬貓頭鷹的視角進行俯視。這種處理手法使得畫面與文字是兩種不同的敘述方式。文字是以孩子的口吻講述,而畫面都是在表現獨立於兩個人物之外的第三者所看到的東西。這種畫面構圖方式一改傳統的平行透視的構圖,給讀者一種不同的閱讀體驗,也使得畫面更有故事性。

如美國畫家莫迪凱·葛斯坦(Mordicai Gerstein, 1935-)的《高空走索人》中,主角開始在高空行走的時候是一個俯視角度,繩索成為斜線分割線,透視遵循了近大遠小的原則。這種構圖不僅交代主人公所處的環境之險惡,也使畫面具有衝擊力,增加了故事的緊張氣氛

三、色彩設計
通常,構圖中的形狀主要起到傳達信息的作用,色彩的作用則更傾向於感性,起到傳達畫面感情、營造畫面氛圍的作用。

【這就跟看到紅色覺得熱情、炎熱,看到綠色覺得自然、放鬆,看到紫色覺得神秘、邪惡,看到黃色覺得明亮一樣。】

迪克·布魯納(Dick Bruna,1927-)在《迪克·布魯納——我與米菲兔的故事》中說:「顏色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每一種顏色都會產生唯有那種顏色才會有的特別的力量。」

畫家通過色相的變化渲染故事情緒,或者通過色彩的細微過渡變化暗示時間,推動故事的發展。色彩的飽和度和明度也可以起到突出畫面主體和暗示的作用,如日本太田大八的《雨傘》一書中,畫面中除了黑白以外唯一的顏色是那把紅色的雨傘;義大利繪畫大師羅伯特·英諾森提(Innocent,1940-)的《鐵絲網上的小花》中最鮮明的色彩是主人公頭上的小花的顏色。

美國烏利·舒利瓦茨(Uri Shulevitz,1935-)的《黎明》。整本書幾乎沒有什麼情節,時間是貫穿始終的線索,使得即使不加文字,也可以毫無障礙地看懂。書的開始是僅僅佔據書頁中央拳頭大小的深色,模糊得什麼也看不清。隨著翻頁的進行,畫面越來越大,顏色越來越清晰,彷彿是從沉睡中醒來,慢慢睜開了眼睛。

老人和孫子將小船劃向湖心,畫面色彩從藍色忽然變成了黃綠色,鋪滿了整個跨頁,顏色幾乎要從紙上溢出來。

這種視覺上的變化讓人深刻地體會到黎明的過程在朝陽升起的一刻達到高潮,同時,故事戛然而止。畫家從黎明前的黑暗開始,將我們帶到太陽升起之前的時間,深藍色,緊接著藍色、天藍色、淡藍色,這些都是人們對黎明前自然樣貌的基本色彩的認識和了解,讀者很容易就明白是在表現黎明前的天光水色。畫家又通過畫面的大小和色調的變化讓人了解時間在流逝,以加強節奏感,日出也是自然而然的了。同時,本書也運用了色彩的對比,日出前和日出後的山均有色彩表現,日出前的山是昏暗的顏色,而日出後的山是翠綠欲滴的顏色,飽和度很高,與先前的黑暗形成強烈的對比,發揮了色相的作用製造藝術效果,加深了讀者對黎明的印象。

另一個運用色彩的聯想和象徵進行敘事的典型是莫莉·卞(Molly Bang, 1943-)的《菲菲生氣了》。這本書的色彩設計鮮明地體現了色相的象徵性。對比強烈的紅色、黃色營造菲菲生氣後的憤怒情緒,牆壁是鮮艷的紅色,所有的事物用紅色和黃色進行了描邊處理,菲菲口中噴出的紅的黃的火焰也極富衝擊力,讀者彷彿感到菲菲的怒氣衝出了畫面。

在菲菲一個人跑到樹林中的時候,描邊線條的顏色開始產生變化,慢慢地變成綠色,同時,整個畫面的紅色也大量減少,更多的是令人平靜白色、綠色和棕色。

讀者從剛才的紅色紫色黃色組成的緊張畫面中看到這裡,一定會有一種鬆了一口氣的感覺。這種色彩的過渡對整個故事情節的發展起到了極為重要的引導作用,這是文字部分無法描述出來的氣氛變化。通過色彩的變化處理,讀者的心情也隨著故事發展產生變化,更容易被畫面吸引住,也更能理解菲菲前後情緒的不同。

四、畫面連貫性

這裡我原文不叫這個,為了便於理解改了名字。畫面的連貫性其實就是畫面的前後關係。

孩子們看到兩幅畫,覺察出這兩張畫中的不同,通過想像將兩張畫面中間沒有畫出來的部分在腦海中補充完整,使兩幅畫所表現的故事銜接自然、流暢。孩子們通過看畫明白整個故事的大概意思,這就是圖畫書所帶給孩子的翻頁的樂趣。而圖畫內部各個事物之間的關係、形態的微妙變化也能暗示出故事的發展。

又如佩特·哈群斯(Pat Hutchins,1942-)的《母雞蘿絲去散步》,是一本裝飾風格的圖畫書。第一幅畫面是母雞蘿絲在前面走,一隻對她垂涎已久的狐狸正要撲上去;第二幅畫面是狐狸被彈起的鐵鈀擊中,蘿絲依然在前面昂首闊步,似乎對身後的混亂毫不知情。在這本書中,狐狸被麵粉袋砸中,踩到了鐵耙,被蜜蜂追……這種循環一直持續到母雞蘿絲回到家吃晚飯。文字絲毫沒有提到狐狸的存在,但是讀者們一眼就能從圖畫的前後變化中看到發生了多麼驚心動魄的故事。

順帶一提,松居直認為,圖畫書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圖畫敘事,也就是說,優秀的圖畫書應當做到將文字去除也能看懂故事。

五、細節

英國圖畫書大師安東尼·布朗(Anthony Browne,1946-)說:「圖畫通常會講一個與文字無關的故事,而且通過圖畫我們可以看到主人公的心理感受,發現一些線索,這些線索會告訴我們下面會發生什麼。孩子們會非常關注這些細節和線索,但這些細節和線索是家長們經常忽略的。」典型代表是他的《朱家故事》,在這本書中他運用大量的細節刻畫精心營造出推動敘事、揭示人物關係的場景,對於畫面中的每個細節都用心考慮,賦予隱藏的細節以深刻意義。這些隱藏的細節巧妙地推動故事的發展,不僅鞏固了整個故事,為深入了解文字蘊藏的信息提供了途徑,也為閱讀帶來更有趣的體驗。

豬的形象是慢慢出現的,在爸爸和兒子坐在早餐桌前的畫面中,每個人都長大著嘴,包括報紙上的人。同時,這種張嘴要飯的狀態像極了豬。在朱先生晚上看電視的時候,他胸前的胸章、投影在牆上的影子,已經有了豬的形態,他的衣服紐扣也像極了豬鼻子。在孩子們放學回家後,牆上的開關、門上的把手、牆紙上的花、壁爐上的照片和花瓶、畫中的人都變成了豬的樣子,畫中的女性卻不見了,暗示媽媽離開了家。

最後,一隻豬蹄拿著朱太太留下的信。自此,三個人的頭部全換成了豬頭。一切事物,包括鐘錶、月亮、鍋碗瓢盆、燈罩、電話都變成了豬的樣子,甚至狗的鼻子也變成了豬鼻子。

細節設計對圖畫書所敘述的故事有著引導作用,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更多地會關注細節。從細節對圖畫書的故事進行解讀,常常會獲得更多的樂趣。

六、媒材

如英國山姆·麥克布雷尼(Sam McBratney,1945-)創作的《猜猜我有多愛你》採用了水彩的表現方式。用淡淡的顏色表現大兔子和小兔子之間的親情,這種親情像水彩那樣,是柔和而純粹的;嘉貝麗·文生的無字書《流浪狗之歌》用了炭筆這一媒材,為了表現故事的緊張,保留了大量炭筆素描產生的線條,使得急促的故事完美地與畫面結合。

其實這一塊看圖最容易理解,我就不貼理論性的文字了。

七、藝術風格

除了上述提到的安東尼·布朗是圖畫書領域超現實主義的代表畫家以外,莫里斯·桑達克也具有濃郁的個人藝術特色。他在圖畫書里構築稀奇古怪的故事,繪製富有想像力的插圖,直接勾起孩子情感和心理反應,極富感染力。他的三部曲代表作中的最後一部《在那遙遠的地方》相對前兩部來說最為複雜,甚至到了晦澀難懂的地步。這部作品採用接近於寫實的手法表現人物和事物,以水墨鋼筆畫見長,畫風奇特而細膩,刻畫細緻入微,色彩樸素飽和度較低。他所創作的故事與畫面完美結合,宏大、飽滿的畫面往往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書採用史詩般的語言文字,與畫面一樣值得細細品味。即使是故事的高潮,也有一種讓人平靜的力量。他一直致力於表現「飽受威脅的童年」,這來源於他深植於心的童年經驗。

由於藝術家世界觀、生活經歷、性格氣質、文化素養、藝術才能、審美情趣的不同,因而有著各不相同的藝術特色和創作個性,形成各不相同的藝術風格。

莫里斯·桑達克認為:

「風格只是達到目的的一種手段,你擁有的風格越多越好……每一本書都要求一種個別的風格化途徑。」

========================================================
我突然想到這些書內頁照片是不是不應該放這麼大的= =
一個是原作者的版權,還有就是有很大一部分圖是我自己親自對著實體書拍攝+修圖……

加個水印還沒加到適當位置,嘛算了╮(╯_╰)╭

[1] David Shannon,《No, David!》,Blue Sky Press,1998。


不知道為什麼看到這個問題淚目了……原因在於想到的棋魂這段。

其實道理是一樣的,當你審美到達了一定層次,當你了解了繪圖背後的故事,當你試著去臨摹,當你和畫產生了共鳴,當你看到過真品後,當你了解了畫的真正價值,繪本只是個載體。而你已然從載體看到了本質。
很快翻完只說明你那時所追求的可能只是淺顯的感官刺激,想要深入就先提高自己吧^_^


臨摹手繪本→_→


請參閱
《好繪本如何好》
《我的圖畫書論》
《圖畫書閱讀與經典》
《圖畫書這樣讀》
《經典這樣告訴我們》
《親近圖畫書》
《幸福的種子》
《享受圖畫書》
《童年書》
······
如果不知道如何觀看,上面任意一本都可以給你良好的指導。
誰來看:兒童,家長,共讀,繪本研究者,教師
如何看:親子閱讀
看什麼:故事,細節


首先要看精讀的對象是誰?是幼兒,還是成人?是業內人士、老師,還是家長

對於幼兒來說,可以參考華德福幼兒園對繪本的使用方式,一部繪本反覆講,拿來做各種用,一個月講一部繪本就好。
比如《媽媽買綠豆》,如果我們面對的是孩子,那麼,我們可以給孩子講故事,可以讓孩子根據這個故事畫自己想畫的畫兒,可以過家家把這個故事演一遍,可以做綠豆湯給孩子喝,可以和孩子一起種綠豆,看綠豆發芽、長高,也可以給孩子講關於作者的故事。

如果我們面對的是家長,那麼我們可以跟家長把這部繪本的各種功能闡釋清楚,並且要注意強調一點,繪本最的的用處在於「無用之用」。我們心知繪本的好處,但是不要奔著太功利的目的去給孩子讀繪本。讓孩子體會到閱讀的快樂,是繪本於孩子來說最大的「功用」。

如果我們面對的是業內人士,我們可以從繪本的創作、版權的購買、編輯的用心、印刷的精益求精,以及各界讀者的不同反應等來精讀一部繪本。鑒於業內人士也分許多種,所以,如何精讀,也得看到場是哪一部分人士居多。

而如果我們面對的是老師,則要需要注意老師們在教學過程中各步驟的準備,以及如何進行。最好還有同類繪本和相關的理論書籍介紹。


要精讀一個繪本,我認為,首先,你得對這個繪本「有感覺」。

那麼,什麼叫做有感覺呢?即,我能夠與這個繪本產生共鳴。有一些繪本,你在看到它第一眼的那一刻,你就知道,這,就是我想要的繪本。以我自己為例,最近讓我特別有感覺,特別喜歡的是這個繪本——《猜猜我有多愛你》。

這個繪本講述了一對兔子父子通過進行告白比賽來比誰的愛更多的故事。在小兔子問出「猜猜我有多愛你」的那一刻,我的心馬上就柔軟了下來。「啊,就是這種感覺,我希望繪本給我帶來的就是這種溫暖的感覺」,我心中有個聲音這樣說到。於是,我靜下心,仔仔細細地將這個繪本完整地看了一遍。當看到最後一句話——「我愛你,一直到月亮那裡,再從月亮上回到這裡來」時,我心中的那根弦被狠狠地撥動了一下,也就是在那個時候,我知道,我的選擇,對了。

既然說到了《猜猜我有多愛你》,那我就以這個繪本為例,來講一講在你挑到自己中意的繪本之後,應該怎麼樣去精讀他。

第一步,你必須要弄明白這個故事講了什麼,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主人公是誰,他們做了什麼,然後仔細尋找書中所隱藏著的一些細節。我知道這很語文老師,但是這的的確確是我們閱讀的基礎。只有當你完完整整地了解了整個故事的架構之後,你才可能去深入挖掘它背後的東西。比如我,在認真看完一遍繪本之後,我了解到:這是一個關於兩隻兔子努力使出渾身解數向彼此告白愛,想方設法地去證明自己的愛更多的故事。

在明白了整個故事的梗概之後,我跨出了第二步——了解故事的背景。在我看來,精讀一本繪本就代表你必須去試圖了解作者真正的用意。在搜集完相關資料後,我了解到作者山姆·麥克布雷尼原本只是位教師,卻在為患有閱讀障礙的學生創作故事的同時,喜愛上了故事裡豐富的想像力,進而陸續創作了數十本童書(來自百度百科)。你有沒有從這個信息當中看出什麼呢?

我認為其中有兩點是非常重要的:

1、作者原本就是一位非常有愛心和童心的老師,他對於愛的理解一定是相當深刻的,所以他才能get到大眾對愛的G點,然後通過繪本的方式展現出來,輕而易舉地去俘獲讀者的心。那麼,這個繪本就是不是像他表面上那樣,單純是兩隻兔子在比賽誰的愛更多,而是通過比賽這一方式去詮釋彼此是多麼的相愛。

2、還有就是這位作者有著非常豐富的想像力。不管是倒立,盪鞦韆,跳躍還是一直到月亮那裡的比喻,作者對於愛的衡量方式都非常的精妙、生動並且有趣。直白一點的說,這些全都是繪本中的亮點,它能夠在一瞬間抓住你的心,吸引你往下看去。所以說,會被它吸引簡直是理所當然的。

而我們應該做的第三步,就是思考。在了解到我們認為作者想要告訴我們什麼之後,我們應該問問自己,「你自己從中體會/感覺/認識到了什麼?」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是不同的,每個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只有你自己產生的想法才是屬於你自己的。

就我個人而言,我讀這本繪本的最大感受就是:「愛,是無法衡量的,但是愛能切實地讓我們感受到溫暖。你愛我,正如我愛你,這就足夠了」。所謂精讀,最大的意義不就是你從書中明白了什麼,得到了什麼,然後改變了什麼嗎!

最後,總結一下精讀的過程就是:選自己感興趣的書——仔細了解故事內容——從作者的角度去看書,體會作者的想法——思考自己對書的看法。再薄的書,只要它能讓你感受到什麼,對你來說就是一本好書。


如果你對繪本感興趣,關注一下我們的公眾號吧!

「一本小世界」,每天一個繪本,告訴你怎麼給孩子講故事!

http://weixin.qq.com/r/KC4-J-zEv6HArbhE93s6 (二維碼自動識別)

下載二維碼,微信掃我哦


余治瑩講述共讀圖畫書的方法:
第一遍:讓孩子對故事有一個基本概念,將書從頭到尾讀一遍。(第一遍可加入的閱讀策略:如通過封面預測故事內容,讓孩子想像:如果是我,我會怎麼樣呢?........可培養孩子想像力)
第二遍:讀懂內容。(一邊看圖,讓孩子說說看到了什麼?一邊聽故事,讓孩子說說聽到了什麼?從孩子的描述中判斷孩子是否理解了故事。孩子能不能發現細節,能不能發現畫者通過圖畫想要告訴我們什麼?圖畫如何和故事結合在一起?理解到位的判斷:了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主角是誰、發生了什麼事情,有什麼轉折,結尾如何?故事想要表達什麼?)共讀中的點醒,可培養孩子的閱讀力和語文力。
第三遍:讀出特色。(說出孩子自己的想法,故事人物這樣做是對呢,還是不對呢?有沒有更好的方法?能不能理解主角人物的情感,主角人物和自己有什麼相像之處?除了討論之外與孩子生活相結合)


去學畫畫。


答:可精讀可泛讀,看小朋友對該繪本的自發喜好。有本繪本可推薦,自己家小朋友看了200遍,遍,遍。《會講故事的單詞書》從2周歲至今一直在看,平均2天看一遍。
斯凱瑞著,理念就是一本被翻爛了,還會繼續看的書。我家確實如此。

帶來的好處是,太省買其他繪本的錢了。

畫質渣。見諒。
解讀下:教室里的細節,人物,對應的中文英文,其他形狀,數字,時間,全在了。


成年人為什麼讀繪本總是很快,感覺繪本薄薄的一下子就翻完了,那是因為成年人的閱歷豐富,繪本上的內容大多數又都是大家習以為常的信息,所以可以迅速讀取完畢。
但是對於兒童來說,世界很大,有很多對於成年人來說司空見慣的事情在他們眼裡還是十分新奇的,而且一本好的繪本確實會刻意根據幼兒的需求來安排每一頁的畫面、內容、文字、用色、排版等,而且幼兒天性中自會有對世界的求知探索欲,所以孩子很有可能會對著某一個感興趣的繪本翻來覆去地看,因為他們可以從中獲取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
手機暫時沒有繪本,佔個坑回頭再來舉例子怎樣引導幼兒精讀繪本


以《誰的牙齒》為例。

《誰的牙齒》是法國的繪本,講的是,在非洲大草原上,紅狒狒撿到一顆牙齒,為了找到這顆牙的主人,最後命喪鱷魚之口。

這個故事很現實嗎?它讓你覺得世界殘酷嗎?它是個悲劇嗎?不,它讓我反思到我們固有的思維邏輯,和對孩子引導的缺失和誤區。

翻開繪本,你首先看到的是各種牙齒,有大象的、鱷魚的、狒狒的、狐獴的、犀牛的、河馬的、長頸鹿的、斑馬的。左頁和右頁各畫了一遍,而且翻到最後一頁,這些又出現了一遍。這是什麼意思?很簡單,重要的事情說三遍,要記住。如果我們知道誰的牙長什麼樣,你就不需要尋找,更不會上鱷魚的當。

開始的基礎知識,要重複,要記住。到最後,再看到這些牙齒,我們就會思考故事中的那顆牙齒,到底是誰的。

對照一下,我們會驚奇地發現,那是一顆狒狒的牙齒。

雖然它跟鱷魚的牙齒很像,但鱷魚的牙齒沒那麼尖,也沒那麼亮。所以,可以由此推斷,它是一顆狒狒的牙齒。

那為什麼狒狒不知道呢?

我們總是在認識別人,卻很難認識自己,很多人甚至不了解自己。每當遇到問題,我們永遠想到的是別人,從別人身上尋找問題的來源和解決方案。忽略自己會導致兩個問題,第一,發現不了自己的缺失,不能及時補救問題;第二,走很多彎路,還是解決不了問題。

狒狒去詢問了很多動物,唯獨沒有詢問自己的同類,更沒有想到自己。

在這裡,我們會看到一個邏輯思維的問題。狒狒在自己生活的區域里,撿到一顆牙齒,按道理推斷,它一個最先想到的是誰經常里這裡。就像在家裡撿到一隻襪子,我們肯定會想到是不是家人的,而不會去外面找失主。小朋友或許會想到爸爸媽媽,就算不是爸爸媽媽的,他們也會幫忙推測,比如近期誰來過我們家。

但是故事裡的哄狒狒,壓根就沒想到這茬,而是直接奔著遠方去了。

從這一點可以反映出,父母平時引導的缺失,它沒有基本的邏輯和判斷能力。所以它在尋找的過程中是很盲目的,遇到誰就問誰,完全沒有去想是否可能是對方的。

在引導小孩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們應該去讓他慢慢了解一些現象,開始有判斷能力和識別意識。比如動物和人一樣,年紀大後,牙齒就會逐漸脫落;比如鵜鶘根本沒有牙齒;比如肉食動物的牙齒,才會比較尖。

有了這樣的常識,做事情就會少一些麻木,多一些針對性。

故事最後,一隻鱷魚緩緩爬過來,因為它已經盯了狒狒很久了,知道它在尋找牙齒主人。鱷魚知道,不等它開口,狒狒就會急忙問的。

狒狒果然那樣做了,於是鱷魚掉著眼淚,說它已經傷心了一天了,還不住表達歉意。它請求狒狒幫它把牙齒放進嘴裡,狒狒愉快答應,於是就有了一個這樣的畫面:

看到最後一幅圖的文字部分了嗎?

我承認紅狒狒是有些可憐,但我不覺得它聰明。相反,我認為這樣的結局,恰恰說明它並不聰明。

雖然我現在還沒有孩子,但我有跟孩子相處的經驗。所以故事看到這裡,我們要先問問小朋友,看他是怎麼想的。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比小孩有智慧,他們往往會給你意想不到的答案。如果他們的想法和認識有偏頗,你再我引導,效果會更好一些。

我會告訴小朋友,這個世界並不可怕,也不殘酷,可怕和殘酷的,是你沒有足夠的知識和常識,沒有用正確的態度和方法面對問題。沒有經過你的同意,沒有人會傷害到你,除非你給別人發了許可證。

如果紅狒狒了解自己的牙齒是什麼樣的,如果它去查閱資料和對比,如果它有基本的邏輯思維能力,如果它找父母尋求幫助。只要它具備以上任何一個條件,故事結局都不會如此。換句話說,它得到這樣的結局,跟它的善良無關,跟它的熱心無關,跟它的一切美好品質都無關,只跟它自身的知識和方法有關。

作為成年人,我們更要明白,世界上所有的傷害,都來自於我們的個人素養與知識儲備。我們從小的教育,都是在告訴我們,不要太相信這個世界,要躲避傷害。在這樣的邏輯思維里,我們做什麼事都縮手縮腳,不可能獲得真正的安樂。

人們對寓言故事的傳統理解和解讀,我幾乎是不怎麼贊同的,我更願意站在更寬泛的角度,去反思自己和事物本質。歸根結底,我們是要透過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和事物背後的邏輯關係。這樣,你才能有正確的應對方式,並且活得踏實和滿足。

在你的觀念和思維里,是否也是那個忽略自身世界,最後把自己搞得滿目瘡痍,卻始終不知何故的紅狒狒呢?


《爺爺總是有辦法》《猜猜我有多愛你》《于勒和塞扎爾》《我是誰?》《小木偶》


看文字的故事,看圖畫的故事,看圖畫+文字的故事,再自己想像一個新故事。


推薦閱讀:

Dr.Seuss蘇斯博士有那麼多書,究竟該買哪本?
國外家庭兒童是怎樣閱讀繪本的?
如何給小班、中班、大班幼兒選擇繪本故事?各年齡階段的特點及繪本選擇、指導的要點和依據?

TAG:閱讀 | 繪本 | 閱讀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