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哈利·波特》系列小說的文學水平?
很多人覺得《哈利波特》文學水平不高,其實本來,各花入各眼,哈姆雷特都有一千個,哈利波特也可以有一千個。但是覺得文學水平不高的人給出的理由真的是....怎麼說....蒼白。
缺乏太多偉大文學作品所必須的東西?偉大文學作品所必須的東西是什麼,啟蒙?人道?反思?尊嚴?沒點文字功底看不下去?說出來覺得吐氣如蘭逼格萬丈?
我大學時候花了一整個學期琢磨兒童文學,兒童文學真的是刨了「文學」的祖墳了,現在也沒搞懂深入研究《哈利波特》究竟比深入研究《貝奧武甫》低端到哪裡去。多少文學碩博論文寫的英國兒童文學研究,哪個能繞開哈利波特?
英文原版和中文譯版我都看過很多遍,英語水平不夠好的時候翻一頁查無數個單詞,就這樣都沒有降低我對他的興趣。前三本書的文學性已經初見端倪,第四本開始漸入佳境,不單單是「給小孩看的書」這麼簡單。
第一部出現了厄里斯魔鏡,典型的內心慾望文學化展示,鄧布利多說:「The happiest man on earth would be able to use the Mirror of Erised like a normal mirror. It shows us nothing more or less than the deepest,most desperate desire of our heart.」 叔本華《悲觀論集卷》里有:「生命就是一團慾望,慾望不能滿足便痛苦,滿足便無聊,人生就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 一模一樣的道理。
第二部出現了泥巴種,羅恩說:「Dirty blood,see.Common blood. Its ridiculous.Most wizards these days are half-blood anyway. If we hadnt married Muggles we"d"ve died out.」 紀伯倫說:「大殿的角石,並不高於那最低的基石。」 一模一樣的道理。
第三部出現了攝魂怪,書里描述感覺:「[H]e heard screaming,terrible,terrified,pleading screams.He wanted to help whoever it was,he tried to move his arm,but couldn"t...a thick white fog was swirling around him,inside him—」從後來的書里可以知道這是哈利媽媽的尖叫,每個人面對攝魂怪的時候都無法抵抗的會想起內心深處的恐懼,因為沒有人能逃避自己。同樣的道理,茨威格在《心靈的焦灼》里寫了:「一個人什麼東西都能逃避,惟獨逃避不了他自己。」
第四部出現了家養小精靈解放陣線,赫敏說:「Our short-term aims,are to secure house-elves fair wages and working condition. Our long-term aims include changing the law about non-wand use,and trying to get an elf into the Department for the Regulation and Control of Magical Creatures,because they are shockingly underrepresented.」 斯托夫人的《湯姆叔叔的小屋》里有:「奴隸制是黑人的災難,也是白人的災難....只要法律把這些有血、有肉、有感情的黑人當作莊主的私人財產看待,即使心腸最好的奴主,也不能保證他家道衰敗時不將奴隸賣出去。」 這都講的是解放奴隸和平權思想,而從這一部開始赫敏一直在為解放家養小精靈奮鬥,且奮鬥了終身。
第五部出現了神秘事務司,神秘事務司里研究的東西——時間、預言、死亡,哪一樣不是所謂「高文學水平作品」會涉及到的炙手可熱的話題? 這一部還出現了以鄧布利多為首的鳳凰社和魔法部大構架上的階級爭鬥和階級矛盾。
第六部出現了馬爾福的墮落和救贖。
第七部出現了場面宏大的戰爭。
除了這些之外,貫穿全書的三人組的愛和勇氣,斯內普的深情,麗塔斯基特代表的熱愛興風作浪的媒體人,各種神奇生物代表的邊緣化人群,咒語,魔葯,還有羅琳表達的大量英國神話、史詩和民間故事。整套書把神話原型批評和社會文化批評巧妙結合在一起,不管從兒童成長理論方面,還是歷史視角方面,或者是社會倫理方面,都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和文學水平。
葉舒憲先生說過:「它以其獨特的來自民間和非學院派的思維、感知方式來挑戰麻瓜們的現代性,反叛為技術理性所主宰的現代生存樣式。」
不要說兒童文學沒有文學水平了,真的。
看完哈利波特,才知道JK羅琳創造了多麼龐大的世界。
我是HP系列的忠實讀者與粉絲,本科專業是英語語言文字,希望一些想法能為題主提供一點點幫助。
題主問的是文學性,那麼我們就只從純粹文學的角度分析這個系列,不考慮市場影響社會影響等等其他因素,只談論文本價值:
1. 全書有明確的故事背景,時間上有確切的年代,地理上有清晰的劃定;人物活動在固定的時間段與空間範圍內展開,並受到時代與地理的明顯影響。
2. 作為三百萬字的超長篇作品,故事緊密圍繞兩條主線展開: 主人公哈利波特的成長,反面角色伏地魔的毀滅,表達了清晰的愛與信念的主題。
3. 全書塑造的近百個角色中,大多為圓形人物,有全面的性格特徵與獨特的人生軌跡;在敘事風格上完成了從童話到史詩的轉變(其實不算完成,但是基本做到了) 成功塑造了多個經典的人物形象,其中西弗勒斯 斯內普的人物塑造在同類人物中可以說做到了頂峰。
4. 在宏大的敘事中,作者尊重細節,大量運用伏筆,隱喻等延遲手段,增強故事的連貫性與可讀性。在人物,地點與器材的命名上,作者展示了非凡的素材積累與文字能力。
5. 在處理長篇的手法上,基本做到了循序漸進。跌宕起伏的人物命運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繫。所有事件的三要素交代清晰明了,起落常常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6. 綜上所述,哈利波特在文學性上可以挑剔的地方並不太多,如果硬要以青少年文學的視角來審視,那麼它就做到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如果放在普通長篇小說中討論,那麼它是一部細節豐滿,構思新奇,悲劇色彩濃重的優秀作品,考慮到之前沒有考慮的社會影響,可以說它對英國甚至世界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7. 客觀的說一些缺點,故事中有一些細節出現了倉促交待,難以自圓其說,如時間轉換器等; 故事中後期悲劇色彩過於濃重,出現了刻意煽情的嫌疑;結尾十九年後感覺不像是羅琳本人寫出來的,不過給這個故事寫結局,我想沒有任何其他人是敢下筆的。
8. 故事的翻譯,尤其是蘇農翻譯的第一部中出現了很多瑕疵,以上探討的文學性尊重羅琳原版的著作。謝邀。
首先雲妃只是一個文學作品的愛好者,並非專業的文學評論家。所以在評價《哈利波特》系列的文學性只能從答主本人較為淺薄的見識和標準來理解。
1.《哈利波特》並非兒童文學
很多人把《哈利波特》歸為兒童文學,很輕率地把它視為小孩子看的書。這一點上,答主並不認同。在雲妃眼裡,這世上並不存在所謂的兒童文學和成人文學。比如,被視為世界經典的童話。童話很純潔,鮮見沉重的題材,大多數都是圍繞著自然、人性、少男少女的純情和天真爛漫的幻想故事居多。在這一點上,HP1非常成功地涵蓋了童話的所有標準並且延伸出很好的故事情節,吸引了少年讀者。
而童話帶給人們最大的誤解就是它是給小孩子看的東西。
所有的童話作者基本都是閱歷深厚的成年人。而年輕的作家都偏愛沉重的、揭露社會的嚴肅題材。但是童話作家就像返璞歸真的梵高從寫實畫作發展成幻想畫作一樣,他們創造出的童話經典都是深沉的人生閱歷用純潔的孩子角度寫就而成的。
所以,雲妃相信,童話從來都不是寫給兒童的,它的真正受眾還是成年人。童話提醒我們這些成年人保持年輕的心態,不要被現實的壓力消磨的忘記曾經在我們心中的絢爛美好。
《哈利波特》系列獲得了很多兒童圖書大獎,它的語言比較平實,通俗易懂,故事情節曲折精彩,成功做到了雅俗共賞。但是讀者是千差萬別的,像有童話、神話等西方文學積澱的讀者(比如本人)對HP這類題材就極為喜愛,而沒有這方面積澱而愛好其他門類比如國學(僅僅是個比喻)的讀者恐怕會覺得HP系列並不吸引自己。
有的讀者一看到《哈利波特》如此長篇大論就失去閱讀興趣,而真愛的粉絲會覺得HP系列怎麼寫得這麼少(比如本人)。從世界範圍看,《哈利波特》的讀者遍布各個年齡段,從來不是兒童專有。
而且以答主愚見,兒童的想像力活躍,對這類魔幻類、語言通俗的作品入門很容易。但兒童見識淺薄、閱歷甚少,大多對HP系列熱鬧的劇情、花里胡哨的魔法印象深刻。但是對於成年讀者,HP吸引我們的是它的人文精神,人與人之間巧妙複雜的關係以及它帶給我們的啟迪和人生經驗。包括HP系列身後的文化歷史背景,閱讀量少的兒童根本無法切身體會其魅力的。
2.《哈利波特》的文筆
答主看的是《哈利波特》系列飽受爭議的人文社馬氏姐妹的翻譯版,無法從原著的角度來推斷其文筆。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哈利波特》系列作為馳名世界的著名小說,其文筆是無法與維克多·雨果、瑪格麗特·米切爾或者簡·奧斯汀相比的。
當然,做了HP這麼多年的粉絲,對羅琳的寫作風格也有一定了解。她是一個自幼充滿想像力、熱愛魔幻的女人,文筆幽默風趣,邏輯思維也很強,在設置懸疑和引人入勝的小細節本領之高超令人拍案叫絕。
鑒於對HP切身的熱愛,雲妃拿它和部分世界名著做了些許對比。這個要求或許高了一些,但是這也是對HP的極大肯定。HP作為幻想文學,其文學性(文筆、思想價值等)遠不及世界名著。HP的一些經典情節,並沒有相應的極富感染力的文筆文字來襯托,我相信如果讓雨果複寫一遍《哈利波特》,那它絕對是不可逾越的世界級經典。
羅琳在描述一些精彩人物的死亡場景時,情節上看這些設置都是極為精彩的,可以文筆並沒有跟上去,以至於大大弱化了這些人物的死亡時的震撼效果。
當然,這一切都是希望HP系列會更好而說,並非雞蛋裡挑骨頭。
3.《哈利波特》的文化背景
從HP系列的文化背景看,其文學性真的是太棒了!
所有骨灰級哈迷都知道《哈利波特》系列的背景文化蘊含了大量歐洲魔幻神話、巫術歷史,HP實為歐美神話傳說的百科全書式的作品。其背後內容的挖掘,和探軼《紅樓夢》的紅學一樣精彩。只是《紅樓夢》的文筆和思想內涵堪稱中國文學之冠,但是門檻太高受眾很小,而《哈利波特》橫向比較文筆和《紅樓夢》根本沒法比(以雲妃個人口味角度看),但是語言通俗易懂門檻低,讀者遍及世界這一點上又遠超《紅樓夢》。
——————
插一句:
@李星河,我作為《哈利波特》和《紅樓夢》的粉絲,可以向你說明的是,這兩部作品題材差距極大,文化差距極大,無法直接對比。就像各國料理各有千秋,南甜北咸東辣西酸一樣。《紅樓夢》確實題材沉重,具有跨時代意義。這兩部作品無論是什麼年齡段去讀,都是合適的。如果您覺得你成年了,看問題複雜了,覺得《哈利波特》只屬於青春期,而《紅樓夢》隨著你的閱歷增長開始呈現魅力,我只能說您的心靈老得太快。
——————
但是從兩者蘊含的文化背景看,它們都有極高的文學性。儘管是風格迥異的作品,但都是精彩紛呈值得珍藏。
綜上所述,《哈利波特》系列並無邏輯上的硬傷,羅琳擅長和不擅長的地方在這七部曲中顯露無疑。比如『十九年後』這一回,簡直是文學作品的大忌。這和童話的王子公主幸福生活完全不是一回事,他們不是一個題材。
但無論如何,《哈利波特》系列缺陷不少,但瑕不掩瑜。它仍舊是對雲妃影響最為深刻的一部作品,我愛它並不是要它完美化,而是因為它陪伴了我足有17年,我會永遠珍愛它。
回答一個和問題無關的答案。
至少哈利波特系列(小說+電影)的結束,代表了一代人(主要是85後和90後)的童年結束。
雖然,我承認哈利波特的文學水平無法和各種經典著作相提並論。但是有一部從小學一直陪伴到我初中(1997~2007)的小說,以及一部從小學陪伴到我高中的電影(2002~2011)。對於我來說,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而且,劇情的緊湊性,以及魔幻性,是後來的小說《飢餓遊戲》以及《分歧者》無法相提媲美的。至少,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確實會讓我們有一種現實的感覺。
《哈利波特》這部小說雖然可能劇情比較直接,或者說沒有什麼跌宕起伏或者懸念。但是,這部書,對於我的價值觀影響非常深,比如哈利波特,雖然不是成績最好的學生,也不是最受歡迎的學生,但是他非常有特點,非常有個性。比如他的黑魔法防衛課學得非常好,赫敏只能拿B的課程,他可以拿A。而且他崇尚正義,組建鄧布利多軍,自己當黑魔法防衛的老師,教其他的學生。
所以,雖然這只是一部小說,但是對於一個十幾歲的小孩子來說,我覺得《哈利波特》這本書能教給小孩子的,或者吸引小孩子的已經足夠多了。雖然現在已經幾年過去了,我在短時間內應該也沒有機會碰這本書了,但是我非常感謝羅琳女士,感謝她給我們帶來的《哈利波特》,至少在我的童年記憶中,還有一個帶著黑框眼鏡的小男孩陪伴著我。
表示,這種特殊的情感或許真的只有85後或者90後才有,因為我們的童年正好伴隨著《哈利波特》一本本地上市,這種追番的閱讀感覺應該是現在的小讀者所無法體驗的,現在去書店,都是一套七本地賣,當年可是看到小學同學買了一本馬上跑去新華書店買一本回家閱讀的,而且閱讀完,總是有一種期待下一冊發行的心情(這種心情,同樣適用於《口袋妖怪》、《洛克人》、《怪物獵人》、《塞爾達傳說》、《最終幻想》、《牧場物語》等等)。現在《哈利波特》已經完結,網路這麼發達,或多或少劇透已爛,總之很難有當年的感覺了。
英國高考必修名著
作為哈利波特,和兒童文學愛好者坐不住了,
三不五時的有些自詡文學青年,裝腔作勢黑哈利波特。
先從類型來說,
哈利波特從內容和獲獎來看,可以分為兒童文學和幻想文學比較客觀吧。
而這兩類里,哈利波特都拿了這兩類最有重量的最高獎,
安徒生文學獎,雨果獎。
來簡單說下我所知道的這兩個獎項,(其實百度,知乎都能查到)
兩個獎項高度,
一個是兒童文學界諾貝爾,一個是幻想文學類的諾貝爾,說哈利波特沒高度的話,何為高度?
雨果獎,
冰與火之歌拿過這個獎,三體拿過這個獎,指環王拿過這個獎,那麼三體沒高度?(我沒看)冰與火之歌沒高度?
還是指環王都有人敢說沒高度?你想牛逼上天?
而且三體也是因為拿了這個獎,擁有了神作光環迅速在國內走紅,並且是第一位亞洲獲得此獎項的幻想類。
哈利波特都能拿沒深度的獎亞洲就孤軍一人,沒見爛大街。
安徒生文學獎更不用說了,安,徒,生,傻子都懂。
然後說邏輯,哈黑拿紅樓夢那一組反駁哈利波特的觀點就是紅樓那些反映社會,深刻解析人性複雜,意思就是賣黑暗就是深度?
這好像只是內容的不同,並沒有文學的深淺。怎麼了呢,你愛吃肉別人愛吃素,怎麼別人就沒深度了呢,
你可知道高僧大和尚都是吃素的呢夯~(只說邏輯,並沒有說紅學沒深度)
所以,一個成人文學,一個兒童文學裡的幻想文學,成人文學不就是賣黑暗賣性?
去拿成人文學的標準來判斷兒童文學的好壞,這個邏輯所有兒童文學不都成了垃圾?
瞧不起兒童文學?尼爾斯騎鵝歷險記拿了諾貝爾,就是牛逼,真氣,瞧不起兒童文學。
再說,哈黑說只看了哈的前三卷第四卷覺得沒意思,跑去看電影了說哈沒深度。
哈就是憑藉哈4擊敗對手冰與火3拿下的雨果獎,可見哈四有多強。
差不多了,再稍微說下內容,
即使是在成人文學裡,哈利波特那些被全世界人記住的富有哲學意味的名段,那些成人文學也沒有哈利波特讓我那麼感動。
為哈利波特正名,哈之所以能創造一個不可思議的現象,必有他的道理。
分享其中幾句我最喜歡可能會永遠記住的話。
鄧布利多。
人不能因為夢境的美好,而忘記了現實的生活。
決定我們成為什麼樣人的,不是我們的能力,而是我們的選擇。
人很容易原諒別人的錯誤,卻很難原諒別人的正確。
謹此感謝羅姨帶來哈利波特,照亮了全世界無數孩子灰暗的童年,
我認為給人們帶來幸福才是最偉大的文學,
而不是附庸清高,不知所謂。
跟劉易斯的《納尼亞傳奇》比一比,也許就可以得出一些結論。
想到了當年唐家三少說要成為中國的jk羅琳,慚愧!
通俗文學也是文學,只是對讀者文字信息處理能力要求更低一些而已。
文學是一種文字的藝術形式。是一種呈現美的過程。假如僅僅是為了讓一個故事呈現的精彩紛呈在文學上,可能僅僅是達標了。文學並非是為了讓一個故事好看而已。他更多的是為了呈現人類思想共同性,並在這條道路上開闢一種方式,而使得文字自成一統。使得讀者和作者產生精神上溝通。
這種溝通是需要門檻的。是需要有一定知識儲備才行的。而架空故事在這種要求上似乎不高,作者只要能用情節『勾引』讀者去閱讀下去就好了。而文學性高的作品在這件事上可能並非是值得大書特書的追求。
HP就屬於後者。奇情是這類小說的同性。擁有豐富的想像,異域情調,冒險與成長,少年與黑暗做著一個又一個較量,讀者們在這樣的故事也感受到了快樂。這也是文學的意義。但是更深入的東西,更晦澀的精神領域,更難抓住的情感剎那變化。比較少!
當然HP毫無疑問也具有很大的價值,讀者眾多也說明了這一點。所以JK寫他的時候就沒打算往曲高和寡上去推。糾結文學性,還不如真正去讀一些思想獨特的文字。
羅琳寫這個系列最牛逼的地方就在於細節,一個第一部中提到的小東西,可能在好幾部之後都會用的。而不是像一般幻想文學一樣寫著寫著就不知道飛到哪裡去了。
前幾部都是一個套路,以為是XXX,其實是XXX。
小說中很多人物關係我覺得寫得都不好,赫敏和羅恩,哈利和金妮,斯內普和哈利一家子,鄧布利多和伏地魔,很多人之間的關係都讓人看得莫名其妙,感覺還是羅琳筆力不行,寫不出那種微妙的人物關係吧。的確二元對立在奇幻作品中太泛濫了,但是羅琳試圖唱唱反調,不同角度豐富人物形象並沒有達到很好的效果,太刻意了。
最大的缺點應該是人物太多了吧,主次協調不夠好。而且羅琳總是試圖照顧到更多的人,到後面就是東一句西一句,強行出鏡。這個問題下的答案充斥了意圖謬誤和感受謬誤。如果看不懂這兩個名詞,建議補補課再來回答這個問題。文學批評是有門檻的。
哈利波特系列,前三本是兒童讀物,後四本撐破天算通俗小說,它的受眾就決定了它的文學性不會高。哈利波特系列受眾較為低幼,且在此寫作是商業行為。故事情節對印刷物的發行量有很大影響,J.K.羅琳在創作時的priority必然是情節而不是文學性。
文學性和故事情節是兩個沒有交集的概念(這句話會在下一段得到論證)。二者在20世紀以馬爾克斯博爾赫斯薩特米蘭昆德拉為代表的「文學夢之隊」的引領下,逐漸發展為對立的兩個概念。這就說得遠了,這種對立只會出現在先鋒作品中,而不是在迎合讀者的通俗小說中。
創造並發展文學性(literariness)一詞的語言學家,雅格布森說:「文學研究的主題不是文獻,而是文學性,即使一部作品成為文學作品的條件。」所以故事情節有多麼曲折、前後呼應有多麼緊密、草蛇灰線有多麼豐富,都不能提升它的文學性。因為這些並不能將它與口耳相傳的民間故事或者說書人的話本區分開來。
所以主要講述哈利波特系列的內容或者其體現出的人文關懷的答案沒有價值。
文學的自指性也能從另外一個角度回答這個問題,但這個明白的人就更少了,此處按下不表。
英文作品更需要拿原文來做仔細的比照,所以通篇中文的回答沒有價值。
(閱讀以下內容需要一定的英語基礎)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不同的通俗小說的文學性差別也很大。在此選取《傲慢與偏見》和《哈利波特與鳳凰社》中塑造的兩個人物的言語進行對比,分別是 Lady Catherine de Bourgh 和 Lucius Malfoy。
選取這兩個人物進行對比的原因是:二者都是邊緣人物;同是與主角意見相左的貴族;不多,但都在推動情節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須在寥寥數語中勾勒出來一個準確的形象。
熟悉英語語言的朋友應該知道,貴族的語言習慣和中下層人士的語言習慣有很大的不同,簡.奧斯汀和J.K.羅琳的語言水平差距會在這裡放大。
"My daughter and my nephew are formed for each other. They are descended on the maternal side, from the same noble line; and, on the father"s, from respectable, honourable, and the ancient, though untitled families. They are destinied for each other by the voice of every member of their respective houses; and what is to divide them? The upstart pretensions of a young woman without family, connections, or fortune. If you were sensible of your own good, you would not wish to quite the sphere, in which you have been brought up." --【Pride and Prejudice, Jane Austen (1813), P.298, Wordsworth Editions, 1993】
"The Minister was just telling me about your lucky escape, Potter," drawled Mr. Malfoy. "Quite astonishing, the way you continue to wiggle out of very tight holes. ...Snakelike, in fact..."
"Not here, surely?" said Mr. Malfoy, raising his eyebrows and glancing toward the door over Mr. Weasley"s shoulder. "I thought you were up on the second floor. ...Don"t you do something that involves sneaking Muggle artifacts home and bewitching them?" --【Harry Potter and the Order of the Phoenix, J.K. Rowling(2003), P.154~P.155, First Scholastic trade paperback printing, September 2004】
高下立判,語言組織水平之間的差距還是很大的,不需要那些微妙的「玄學」就能感覺到。
純手打,有疑問的朋友可以根據我在後面附的出版社,頁碼以及版次自行查閱。
以上。反對星河的答案。。 @李星河
哈利波特並不是只給小孩子看的書啊。金庸的也並不是。
會有比那些名著,比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紅與黑,巴黎聖母院等等容易讀進去的原因是,主要還是通過對話和描寫推進了情節。那些名著們感覺或多或少都會有些厲害的修辭吧。
修辭重要嗎?重要啊。我認可在這個層面上,羅琳的作品弱於很多名著,金庸的也是。
然而羅琳刻畫人物的功力不弱,故事裡人性的深度也不弱。當然,你只讀了前三本,對這部分不知情也很正常。我覺得提到人物肯定要提到斯內普,但是想必沒看完的話會不知道這點。再比如羅恩一家,形象都很飽滿。當然,比起那些名著,這系列書的字數比較多,在構建配角形象上佔了便宜。但是在沒有讀完一個作品的情況下,最好不要妄加評判。你關於這作文學性不如名著的論據幾乎是全錯的。
而這麼一個答案迅速得到這麼多贊,我想其中讀完哈利波特系列的人一定在少數。多數人大概都是認為這系列是給小孩子看的,星河說的太有道理了還是名著好吧。不要隨便judge不了解的事物。
可以進文學史的水準。
應該說已經進了文學史,06年出版的牛津英國文學百科全書對jk羅琳有論述。
我覺得大家應該有這樣的共識:普及度高的,通俗易懂的作品不一定壞,冷門生僻,佶屈聱牙的作品不一定好,白居易尚有「童子解吟」的軼事。
班固曾說過「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可見通俗文學缺乏文學性的偏見古已有之,直至明清小說體裁也未曾登得大雅,但紅樓金瓶也不是當真沒有文學性。
「通俗」和「文學」本來就不該是對立的東西。
——————————————————】更新,不想回應了我直接上截圖吧。
原版書我沒有,上千塊呢,我買不起,百度了新聞圖(中國國內文學史教材),這位常教授已經算是很有水準的先生了。
另外稍微補充一下下,通俗文學相對的概念一般來說是嚴肅文學,可是這兩者之間也不能說是嚴格對立 ,非此即彼,作品A既可以是通俗作品,也可以是嚴肅作品。
這兩者都屬於「文學」的範疇,並無高下之別。
「文學性」也不是一個能夠三言兩語說清的概念,目前來看,大約有功用主義結構主義攀仿說等等等等許多種說法,它本身就不是一個精確的,能夠量化的概念。
答主本人並不是文學專業出身,其實看的書不少,其中也不乏說出名字來許多人看不下去的作品,只是我覺得文學批評這件事並不是看的書多就一定有發言權,它是一門學科,需要長久訓練和堅實的理論基礎。答主慚愧,理論學習荒廢許久,是故近乎不敢言。
問我對hp系列的個人感受,我可以說,問我它的文學性水準,我不敢分析。這部作品確實是可以列入史冊被後來人琢磨解析的,事實如此,我不能妄言,否則數十年後不免慚愧。
作為一個哈利波特很多年的粉,私以為這本書並不以文學性取勝。哪怕我只讀了譯版也知道和其他外國名著甚至通俗小說相比,jk羅琳的文字功底其實是遠遠不如的。
但是哈利波特能夠在麻瓜時間風靡這麼久當然有原因,最重要的大概是構造了一個完整的遊離在現實生活以外的世界。之所以用完整而不是完美,實際上如果仔細對比閱讀,這個魔法世界中仍有許多bug和矛盾的地方,但是這並不影響這個世界的令人嚮往。
僅僅七本書不足以將所有細節一一展現出來,然而就算是隱隱露出的一角也讓我神魂顛倒這麼多年,可能也是眾多同人小說出現的原因。(其實我覺得有些同人的文筆和深度並不比羅琳差)它可以給人太多的幻想,所以受眾由小孩逐漸變成大人。這部小說里充斥了幾乎一切可以吸引人的點,歷史,傳說,遠古,魔法,英雄,愛情 等等等等。尤其是羅琳對人物的塑造簡直讓人拍案叫絕,她試圖告訴我們這裡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但是每個人都可以被理解,被改變,被救贖,這裡沒有絕對的善良,也沒有絕對的邪惡。孩子們看到了故事裡英雄的傳說,大人們看到了故事背後隱藏的人性。
所以會有那麼多人對斯內普教授念念不忘,羅琳成功做到了讓這個童話里的所有人都有血有肉,讓每一個看書的人心生嚮往和感動。
文字功底反而沒有那麼重要了。修改補充:
好像有人覺得我是在批判HP,事實上沒有一本書在我心中的地位能超過它,以後也【永遠】不會有。我只是試著以一個骨灰級哈迷的身份,站在比較客觀的角度去分析這系列書。如果有人質疑我沒有認真讀過這7本書,我可以說在03——08年這六年我每本書看了最少10遍,第一二五部至少20遍,08年至今也零散的把全套看過3遍以上。沒看過英文版,所以說了看的譯文對文筆不做評價。我相信只有和我一樣從那個時候追HP的人才會看過這麼多遍原著,這麼多同人,逛過那麼多論壇。關注,回答或者評論這個問題的人不知道有幾個聽說過活力,哈愛和52?我平時很感性,但認真起來可以比誰都理性,不是喜歡一本書就要把它各方面都捧上天的。順便加上我在評論區回復一個哈迷的話,針對HP里各種埋藏頗深的伏筆和線索:
很多細節在1,2部就有了然後一直到後面才接上,每次都出乎意料,所以我說羅琳對於全書的人物和發展掌控的非常好。至於為什麼還會覺得HP文學性不強,我們提到世界名著很重要的一點是「深刻」,要麼圍繞著一個很值得反思和挖掘的事件,要麼在文章背後隱含更多的深意去讓讀者思考,能成為名著我認為僅僅伏筆,人物打造這樣技巧性的條件是不夠的,或者說是必要條件但不充分。當然這只是從「名著」這個嚴苛的角度講,放寬條件來看HP已經可以稱作非常好的作品了(僅是個人不專業的看法,還是很歡迎有人和我一起討論,畢竟自從沒了各種論壇,哈迷就少了交流的機會了)
——————————————————————
原回答:
7歲生日收到第一本哈利波特,看了13年的原著黨不請自來。
從文學角度看,HP系列沒有世界名著經典。這一點作為理科生的我沒法給出細緻入微的分析,只談自己的感受。小學六年還是個有耐心的讀書人,家裡的《讀者文摘》《盛世繁花》《一路風景》,訂的雜誌,姥爺的武俠小說,都是一遍一遍反覆看。HP也是翻了無數遍,直觀評價就是,沒覺得寫的特別好。譯文無從評論文筆,內容自然沒有名著深刻,全書倒是緊緊圍繞一個核心:愛是最偉大的力量,甚至可以戰勝死亡。講道理即使當年作為一個十歲的孩子,我也不會覺得HP的中心思想可以被升華到多麼高的地方。
從情節角度看,HP系列算是中規中矩,達到了作為一部小說的要求,不會讓讀者感到乏味,前後發展連貫,但絕不能稱之為「出色」。很多以情節見長的懸疑小說要比HP吸引人的多,甚至許多優秀的HP同人都在這方面做的比羅琳強。不得不指出國外同人的情節普遍強於國內同人,fanfic一生推。。
從人物角度看,HP系列是比較成功的。全書角色很多,主要角色的個性都很鮮明,我認為羅琳非常擅長塑造形象。黃金三人組,德思禮一家,韋斯萊一家,鄧布利多,麥格,斯內普等霍格沃茨教授,以及很多出場頻率不高但仍讓我們在看到他們時產生強烈情感的角色,都完美體現了這一點。系列電影對此起到了很大的幫助,我們提到一個角色,腦海中就會浮現出ta在電影中的樣子。羅琳對於選角的要求和電影最終呈現的效果,都證實她對於自己的小說和角色有很強的把握。近期上映的《神奇動物在哪裡》中人物依然性格鮮明,雀斑就是典型的學院特徵,女主頗給我一種唐克斯「冒冒失失」但又蠢萌的既視感,男二女二cp據說受歡迎度要高於男女主;-)
從商業角度看,HP系列所製造的效應可以說是前無古人,私心希望也能稱為後無來者。1997——2007,2001——2011,兩個十年,無論是原著還是電影所創造的成功不需我贅述,各種數據網上隨處可得。羅琳曾說赫敏和她本人很像,我記得知乎有人評論屈臣氏小姐為三流的演員,一流的商人(大概意思是這樣,記不得原話),這點評套用在羅琳身上不就是三流的作者,一流的商人(但我還是很愛羅琳阿姨
我個人認為,HP最大的成功在於,它構建了一個完整的世界,全書自成體系。魔法是西方文學頗為青睞的一個元素,許多童話和小說中故事都在魔法世界中展開,但很少有一部小說像HP一樣,將魔法世界原原本本的展示在我們面前,這個世界裡,有巫師有麻瓜,巫師像正常人一樣,需要吃穿住行上學工作,魔法是天生的但也需要後天學習。在別的故事中精靈或者巫師似乎揮揮手就能施展法術,但是羅琳的故事還告訴我們不同的魔杖,學校的課程和各種咒語,巫師界有各種各樣的職業,有記錄成籍的歷史。在HP的世界裡魔法從來不是無緣無故的存在。雖然有些設定還是不夠完善,但是起碼HP為同人提供了一個世界,無數可能。
礙於歲數太小,7歲已經是我接觸HP的極限,我一直暗自介意沒能更早就認識哈利。但是我很慶幸自己生在這樣一個時代,能夠讓我和HP一起成長,迫不及待的等著新一本HP的發行,每天在網上追同人催更,有許多和我一樣喜歡HP的人互相加了qq多年到現在還互相點贊。HP可能不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但是對於我們這一代人來說它代表的是整個童年,一種習慣,聽到海德薇的旋律就留下眼淚的感動。對我來說,不會再有比它更好的文學作品。
作為一個理科生,我的回答必然不夠專業,本著一腔熱愛慌忙寫下的答案,請大家見諒。哈利波特系列小說我真的是看了不下五遍,大概還是能回答一點我的看法的。。。
jk羅琳自己也承認過哈利波特是兒童文學,而且她寫第一部的初衷是寫一個讀給孩子們的童話故事。
然而從第三部開始,能明顯感覺到風格的轉變,羅琳試圖把她的童話故事書寫成經典。但是就是在阿茲卡班的囚徒中出現了那個時間轉換器的巨大bug,羅琳想讓作品更加豐富卻沒轉型成功,所以她在之後的幾部中都沒有再讓這個bug出現,而是草草帶過。
在後面的幾部中人物塑造的層次和故事的豐富度也都漸漸展現出來了,它是一部可以多次品讀的有深度的兒童文學,但不能作為傳世經典來批判。
我的意思就是,沒有必要把傳達愛的力量的[童話]抬高到這樣的一個層次以至於把他批判得一無是處(一無是處可能有點強烈)。也就是說,你們不會把白雪公主拿來逐字逐句地分析說他通篇扯皮,但是你們還是會把這個故事講給自己的孩子聽教會他們[善良]。
BTW,《紅樓夢》我小學三年級看過一遍,很多情節和人物感情我都沒法理解,更不用說曹公埋下的玩笑梗和詩詞歌賦了,但是隨著年齡的長大我每看一遍都有新的理解,對人物的命運和感情也能明白。但是哈利波特我小學一看就能明白他講的是什麼,而且在成年以後再去看也還是會有感動。這兩者於我完全不一樣啊不知道為什麼硬要把這兩個相比較(??へ?? ╬)
??? ?(??????)最後多謝各位看我胡言亂語。
更新:反對者請先弄清楚文學性是什麼。一些人總覺得文學理論是教條的,殊不知文學理論是出身於懷疑主義。你看去年諾貝爾文學獎都大膽到把獎項搬給一個歌手。到底是誰不包容呢?
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是不錯,但這是個人喜好,不是作品的文學性。進文學史文學性就高?韓寒的三重門也有資格進文學史。先搞清楚文學史是幹什麼的再說好吧?
而想要理性客觀的人,就請把個人喜好和文學性分開來,別把個人喜好來命定實際情況。小說影響了你是一件很好的事,與他人談論其故事更是給故事的生命力添加了現實感,但語言的藝術和故事的藝術是兩碼事。還有,我再次重聲:文學性和故事並不衝突。但無論如何,想辯論的自己先了解一下自己想搞清楚的東西是什麼吧。
最後,一些人腦補能力別那麼強,強得就跟想像力缺乏的武鬥派似的。
原答案:
得了吧,怎麼老有人看見好的就要往臉上貼?
通俗與文學並非對立是不錯,但這不是說完整地講好了一個故事就是文學水平高了。文學性可不是安於完整地說好一個故事的。
再者,人家本身就沒往文學性那個方向追求,何必要心虛地給自己的閱讀行為進行一番正當化處理?
而且,既然已經說了通俗與文學不對立,為什麼還要如此往文學性上面靠?
明明是自身的問題,偏偏要從作品上找痛病。喜歡看就看,沒文學性或文學性不高就不看了?
通俗小說只要文筆好,我都看。但文筆和文學性是兩回事,它們不衝突,但並不是一種東西。
文學性是語言自成一統,辭彙語句在這個作家的「系統」下,會本身就有所指。這也就是很多文學作品,很多人看不下去的原因。它的語言就已經與自己陌生化了。
文學性就是儘可能的拓寬語言工具來表現一種東西,而人本身認知一種東西就是很複雜的,文學語言的表達就是讓人經過這種複雜,從而獲得一種認知或體驗。
《尤利西斯》模仿意識的流動,你如果接受的話,你會感到親切,你會覺得這就是我腦子裡竄來竄去的東西呀!
我這麼說吧:
我小學高年級到初中的時候,看過哈利波特1-3。當時覺得好有意思啊,我父親和老師向我推薦的什麼紅樓夢啦、契訶夫的短篇啦、巴爾扎克啦都覺得太沉悶,根本讀不下去。於是讀完《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之後就無限期待第四本出來。
可是第三本到第四本等了太久。等第四本出來的時候,我已經有了很大的升學壓力,第四本又比前三本厚了很多,所以再也沒時間讀了。後來電影出來了,我看了電影,覺得果然和以前看書一樣刺激。
這之間高中三年又匆匆逝去。我經歷了很多:考試競賽的成功和失敗、和同學之間的暗自較勁和嫉妒、友情的建立和破裂、對初中小學老同學的懷念等等。為了考試需要,我也開始讀一些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培根的隨筆,和以前一直讀不下去的紅樓夢。這時候,我猛然發現這些書對我都漸漸有了吸引力了。小時候翻紅樓夢的時候,整天找寶黛釵三角戀的故事看;現在,王熙鳳、賈家三姐妹、璉二爺、晴雯、襲人等各色人物都開始在我腦中鮮活起來。牡丹亭艷曲警芳心這一節,小時候是絕看不下去的,此時卻覺得使人動容。
大學之後,我有次心潮澎拜,突然想找回小時候看哈利波特的感覺。於是找了哈利波特後面幾本看,卻發現很難再看下去了。我有了心機,我知道現實中人都是複雜的,事情也是複雜的,沒有哈利波特中的黑白分明那麼簡單。哈利波特情節再跌宕起伏,也只是架空的,只能存在於幼小的我的想像中。長大後的我已經跌到了地上,再也不可能回到那個想像的世界裡。
偉大的文學,必然是深入人物心理,發掘人性的,這樣才能讓人回味無窮。上了大學的我,不再迷戀哈利波特,而是會在Kindle上翻著《紅樓夢》、《歐也妮葛朗台》、《套中人》、《雙城記》、《戰爭與和平》這樣的書。這些書很多(比如契訶夫的《套中人》)情節密度很低,但每讀一本,就覺得自己看待生活多了一個角度,生活中的千滋百味和林林總總,都能在書中找到影子。偉大作家的細節描寫,就是觀察生活的顯微鏡。
《哈利波特》是優秀的通俗文學讀物,就和金庸的武俠小說一樣,也許幾十年之後還會有大量的讀者群和翻拍作品。但《哈利波特》缺少了太多偉大文學所必須的東西,在文學藝術層面只達到了比較低的高度。文學價值的評判是一個很深奧的問題,我想試圖做出一個探討性的回答。
看了前面一些答主的回答。一些答主把一些文學,比如通俗文學和嚴肅文學相比較(其實我很不推薦這樣的文學劃分,如果有標準的話也只是受眾多寡的劃分,通俗文學和嚴肅文學之間並沒有明確的界限,比如大仲馬、狄更斯等作家就很難說他們是通俗文學還是嚴肅文學),藉以說明HP的文學水平。那麼就引發了這樣的問題:文學存在評判價值或水平的標準嗎?如果存在的話,這個標準是什麼?(可能會歪樓,勿噴。)
我們可以說,這樣的標準是存在的。比如一首打油詩和一首荷爾德林的詩作,它們之間存在價值或水平上的差距。而對於小說的水平,究其本質就是講故事的水平。而關於這個故事的好壞,人們卻常常有很多誤解。我希望能澄清這樣的誤解。
(首先聲明,這裡只是為了表述我對那些將HP與其他不同類型的小說比較的答主的異議,單純的來講,下面所述是對小說進行批評的方法,而我只是認為這些方法並不能作為比較小說價值的依據。)
誤解一、具備清晰的時間、地點、背景,具有開頭和結尾是評判故事好壞的標準。
上述類型的故事是經典模式下的小說,可以說是很多經典小說的模板,當然HP就是這樣的小說。但隨著文學的發展,一些小說可能會模糊化時間、地域以達到作者的目的:描寫一種各個時代、各個地域對人類都適用的一種生存模式。如卡夫卡的《城堡》,卡夫卡有意在故事中斬斷了因果聯繫,沒有講清楚故事反而是一大亮點所在(這裡不細談)。很多作家會寫一些實驗性質的小說(可以說文學是不斷通過實驗發展的,無論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好的實驗小說拓寬了講故事的方式和方法。
誤解二、人物塑造得好與壞是評判故事好壞的標準。
圓形人物、扁平人物只是小說批評的理論,不能作為評判兩本小說孰優孰劣的標準。舉個例子,卡爾維諾的《看不見的城市》、《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貝克特的《等待戈多》等,為了追求小說敘述的藝術或者為了體現關於普遍的人的主題,作家可能需要淡化人物性格,在這種時候,塑造人物對小說敘述沒有影響或者甚至成為了累贅。
誤解三、情節是否曲折是評判小說價值的標準。
受眾面廣的小說往往是情節曲折的小說。但有很多好的小說會努力去描述真實的生活,而這樣的小說由於吸收了生活的平乏和瑣碎,情節會比較平淡。文學史上並不缺少這樣的例子,最著名的是喬伊斯的《尤利西斯》。
誤解四、有沒有一個明確的、好的主題是評判故事好壞的標準。
對於王爾德而言,藝術不應該以表達任何主題為目的,藝術就是為了藝術本身而存在的,所以藝術超出了道德的範疇。他說:「對之美的藝術只意味著美的人是精英。」有答主認為,「偉大的文學,必然是深入人物心理,發掘人性的」,或者說,「給人們帶來幸福才是最偉大的文學」,這只是某些小說的某幾個側面罷了。
誤解五、語言詞句使用是否華麗,是否有各種修辭手法是評判故事好壞的標準。
有人借HP語言詞句使用簡單來批評HP文學性不如那些經典作品。其實,是存在一些語言粗糲但是能講好故事的作家的。我暫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例子,他的小說是以語言直白粗糙但是真誠而聞名的。
誤解六、是否觸動人心是評判小說價值的標準。
能否觸動人心是主觀上的標準,與客觀比較小說價值相悖。
所以我們不能用上述標準,將HP和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將《魔戒》和顯克維奇的《你往何處去》,將《冰與火之歌》與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比較文學價值。拿哪一個方面去比較都是對兩者的不公正。
而那些認為HP毫無價值的答主也是不可取的,認為HP是兒童文學而不不能與所謂的成人文學比較的答主也是不可取的。我們可以承認的是,HP、《魔戒》、《冰與火之歌》由於各自構築了龐大而精密的世界體系,反映了現實生活的一面,具有文學研究的價值,是具有很高的文學創作水準的,它們所需要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是一個作家必備的素質,如果這些作品進文學史我們也並沒有反對的理由。
最後的問題還是:如何評判文學的價值?我們應該從何種方面入手,去評判兩部作品的價值高下?
在這裡我給出兩個評價的方向,供大家參考。(當然,無論是單獨一個方向還是從兩個方向都出發還是不夠評判兩部小說的文學價值的高下。)
第一、小說的多義性或複雜性。
王爾德認為,「對一件藝術品意見不一,說明該作品新穎、複雜、重要。」這兒的意見不一可以有兩個方面,第一個,小說的多義性,現代主義小說很多都有這樣的特質,比如上述舉過例子的卡夫卡的《城堡》、《審判》,加繆的《局外人》等;第二,小說的複雜性,小說表達出這樣或那樣的意見,要麼契合了現代人的生存困境,要麼揭露了某種社會現象,要麼描繪了一代人的精神狀態,諸如此類等等,在後世激起了廣泛而複雜的回聲,像果戈里的《死魂靈》、萊蒙托夫的《當代英雄》等。
第二、對小說敘述技巧或者表達內容和主題的開拓性作用。
論表達內容和主題的話,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等的開拓者都可以算進去。論小說敘述技巧的話,如上面所述的卡爾維諾的《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福克納的《喧嘩與騷動》,約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條軍規》,很多很多,如果講短篇小說的話,還有卡佛等人。
關於這幾個方面,我們可以更好地分析HP等小說的價值,並更好地解決有關所謂的通俗小說這方面的難題。推薦閱讀:
※《哈利·波特》中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識?
※在拉文克勞上學是怎麼樣的體驗?
※在《哈利波特》中,鄧布利多擁有死亡聖器為什麼還是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