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綉春刀2中朱由檢向魏忠賢下跪的情節?
看了演崇禎的演員劉端端的說法後,感覺他的說法有些問題。
首先他的那本史書能否告知具體的名字出處,希望能有比較嚴肅的根據。實際上應該並不存在這樣的史書。或許他是誤把現代人寫的小說之類東西當成史書了。
魏忠賢真正得勢不過是天啟四年以後,到天啟七年不過才三年。天啟四年前,官員彈劾,魏忠賢都會嚇哭。魏忠賢怎麼敢來訓斥皇帝的弟弟朱由檢?就是天啟四年後,他都沒這個膽。
一些人受誤導把魏忠賢想像成權力無邊,這是很荒唐的。明朝體制實際讓任何個人專權的難度都極高,皇帝都不例外。天啟四年後形成的對東林黨殘酷打擊的局面,不是魏忠賢一個人的意志就能決定的。實際上東林黨一貫偏激極端的言行激起的反彈形成了罕見的政治聯盟的平衡結構,天啟對東林不滿,一批動輒被東林打擊的文官也不滿,最後才是魏忠賢代表的宦官。
說白了魏忠賢不過是被天啟皇帝和反東林的文官拿出來放在檯面上,放在爐火上烤的一枚棋子。這些人把魏忠賢抬高,不過是利用的他的狠辣,對他的支持絕不是無條件的。一旦這個聯盟中的任何一個環節出現斷裂,魏忠賢的權力就會土崩瓦解。
魏忠賢要忌憚東西太多了。朱由檢即便要迷惑魏忠賢,採取不溫不火,不卑不亢的態度也是最理性選擇。這也是歷史上崇禎實際做法。以親王身份向太監下跪,在明代那是駭人聽聞。你說藩王向內閣文官下跪,倒可能性更大一點。真要有這種事情,魏忠賢自己都要嚇死,他只會認為事出反常必有妖。
按一些明人的記載,魏忠賢在天啟生病將死時,並非沒有考慮過其他各種方案,比如找嬰兒冒充天啟後代,比如立藩王后代之類,但他們自己都一一否決,因為在明朝的權力制衡體系下,那種做法只會讓他們死的更快,更確定。他即便明知崇禎上台對他不利,他也找不到任何其他的選擇。
不說以崇禎本身的性格絕不可能向魏忠賢下跪。就是從實際利益的角度來衡量,他要真向魏忠賢下跪,那他就成了一個二傻子了。
至於影片里我的角色,最有爭議的一場戲,來源於信王夜訪魏忠賢,並且對其下跪。很多喜歡明朝歷史和崇禎的朋友覺得,這麼剛烈正直的一個人,怎麼會給閹黨下跪呢?
其實歷史發生過相似的事,比如說我看的史書有一段記載,講寒冬的大雪天,魏忠賢從皇宮裡出來,當時那個信王才十來歲,有太監陪他在宮裡玩耍,結果那時沒人看好小王爺,他就撞到了魏忠賢,然後被訓斥,說不遵守禮儀,結果小信王就在大雪裡給魏忠賢下跪認錯了。
我覺得這段戲最主要體現的還是當時信王與魏忠賢的兩種狀態。一個是不知道將來什麼樣,皇位能不能到自己頭上,處心積慮的年輕人;另一個是老奸巨猾,掌握實權,黨羽眾多,隻手遮天的九千歲。他必須要在最短的時間裡讓這個老頭子相信自己,相信這是一個可以被他控制的傀儡。
電影不是電視劇,可以用十多集的時間去培養信王如何假意討好魏忠賢。我只有一場戲,3分鐘的時間去完成,去說服魏忠賢,同時也是說服看電影的觀眾。那麼,下跪是一個最直截了當的手段。
崇禎皇帝的演員在另一個問題下的答案@劉端端
覺得很合適……就拿來了。
侵刪。
應該是為了加強戲劇衝突效果吧,想把崇禎寫得更腹黑點
簡單地說一種服軟示弱表現。其實信一開始就布局上位,可以說是厚黑之士。最終事情發展的越來越不受控制,信採取奸詐的一步險棋,跪拜魏以求安穩,魏見如此情形,順水輔助信登基。
我從演員那邊看到的解釋,我覺得很合理,十歲的時候,一個是沒權沒勢,以後王位是否在手的不敢保證的皇上弟弟,另一個是如日中天要權有權要勢有勢的閹黨之首,為了生存。皇帝病危之時,魏忠賢一方面要找好繼承人另一方面還要確定繼承人受自己控制,下跪顯慫不是騙取信任的方式之一嗎。不覺得哪裡不妥,而且和登基時候信王擺脫傀儡,拒絕魏忠賢遞交的文書形成了一個對比,沒有違和感
沒掌權的人對掌權的人下跪沒什麼不合情理,就是魏忠賢對很有可能是自己未來主子的人這麼傲慢…難以想像啊…又不是小時候的信王…是很有可能當皇上的信王……
而且,那一段演員的表情太誇張了,劉端端本來就是一副虎狼之相(非黑,Ab保險的老闆也是),光冷笑一下或者突然轉作面無表情就夠陰險了,這麼搞感覺太臉譜化了。
我感覺…這種奇奇怪怪的演技大概是導演/監製要求的?金士傑的喉音越來越重,一點不像他的舉手投足那樣有權力感或者像第二部的喉音那樣充滿衰老感;張震比起第一部的冷峻(從嚴府出來看見轎子那一下)和專註,平靜時顯得更面癱、爆發時沒有了之前的冷峻感。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