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拍攝好人文/新聞攝影?

新聞專業學生,這個假期有一個攝影作業,是要求以某一人為主做專題攝影,能體現人文價值。我的選題是關愛養老院孤獨的老人。在本地的養老院,我找到了一個失明24年的老人,她也是現在養老院里神智清醒的幾個老人之一,我在養老院跟了4天,可是對拍到的照片並不滿意,老師看後告訴我說和人物有疏離感,感覺很陌生,心裡沒有什麼感覺。

自己這兩天也在構思,究竟應該如何體現這個攝影的價值呢?希望能夠有前輩指點一二。


謝邀,如果我說了方法,你會再去拍一次么?

蒙上眼睛在宿舍生活一天

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花一天時間再和老人聊聊天,聽她說說她說說她想念的人,聽聽她的故事。

然後再去拍。

不走進她的生活,不能體驗一個盲人的內心,再跟著她拍40天也是盲拍,說一個故事,寫一篇文章,首先你要明白你想表達什麼。


謝題主邀
怎麼拍好一個選題,抱歉我實在搞不定這麼宏大的選題。因為無論是拍照片的,還是看照片的,抑或是有點話語權能對照片指手畫腳的人,都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現實:攝影無標準。

這五個字就別扯開了,最簡單的例子比如,我用手機給我寶貝女兒隨便照了張相,經年之後,這有可能是家裡最寶貴的記憶,但是對任何一個外人來講,就是照片一張,沒準連廢片的標準也達不到。

回到現實問題,上面幾位老師說的好,比如蒙上眼睛感受對方,聊天了解對方,都是不錯的現實途徑,實際上大部分優秀的新聞攝影師也都是這麼做的,理解與感受被攝人或物,是所有工作的開始和基石。遙想十幾年前,在拍一個舊城拆遷的題目的時候,可能超過90%的採訪時間是跟衚衕里的大爺大媽、大哥大姐天南海北的胡呲亂侃,拍照片只是捎帶手乾的事。俗話說,聊的越多,知道越多,看到的也就越多,拍到別人見不到的場面、細節,也就越多,照片好與壞,不在於拍,在於看和想。

我要說但是了……
但是,如何拍到好照片,不單是個技術問題或者工作方法問題,甚至於跟蝦面說到的問題相比,這些都不是問題。

人之所以去拍照片,究到底也就一個原因,被眼前的場景觸動了,或者感動了,激發了自己一定要把它記錄下來的衝動。在「好」照片的另一頭,那個看照片的人之所以看著照片久久不能釋懷平復心情,盯著屏幕半天回過神來後,深吸口氣念叨「真TM牛逼」,無外乎也是這個原因——被照片感動了。

自己被感動是件相對簡單的事,知道別人為什麼被感動,也不算複雜。這裡頭比較難辦的是,怎麼把自己當時當地當情景下的感動,原封不動甚至加工放大後,傳遞給看照片的人,讓他跟著你感動涕零。這個……基本上……真的……很難!

早年有位同事入行不久,屬於半夜三更還在街上找新聞的熱血漢子,有次真的就在半夜接到他電話,說是拍到一車禍,一輛撞到護欄的小面,準確講應該是目擊了小面撞護欄的過程後,他跑過去拍了幾張車禍後的現場照片。電話那頭的語氣和語速明顯讓我覺得他異常興奮,那股勁頭,手刃死敵估計也不過如此,最後大概的意思就是這照片如果不怎樣怎樣,就太怎樣怎樣了。後來第二天看到照片(那時候網路極不發達,更沒有即時傳稿一說),是個再平常不過的事故現場,擱在報紙上,編輯都不見得看他一眼。

後來我經常回憶起這事,攝影師在現場收到的衝擊、感動,不止來自取景器,還來自環境現場那些人事物、聲光電,夾雜著一切神經刺激。當他誤以為拍下照片後就能將自己這些感受傳遞給看照片的人,我想他能拍到「好照片」的幾率應該不怎樣。

一個牛逼的攝影師,他一定是個極聰明的人,他會知道自己的感動,不一定就能傳遞給讀者,他會知道,人的感動也許就在乎一個眼神、一個細節,他會分外留意這些,他會像一隻餓極了的流浪狗,發動一切感官,尋找深埋的任何一根骨頭。他會知道,人的感動不光來自大喜大悲,慟徹天地,也在乎雲淡風輕,小橋流水。多聊多想知道它,多看多找發現它,靠技術和經驗拍到它,用審美和理解加工它,在適當的渠道傳播它,然後……離好照片應該不遠了。

說到底,是個普遍人類普遍感情的感悟和傳遞問題,這活幹得好,叫做記錄人文歷史,要是干砸了,叫做寒假作業。


[img=-219878974拙見]

]6

用冷色調,著重體現孤獨。。。拙見。。。


可以讓自己蒙住雙眼完全體驗一天老人的生活,之後跟老人聊天,更加深入的了解老人的想法和日常生活,然後在拍。但是,拍之前要想清楚,拍什麼、從哪方面入手去拍。拍完之後在拿著照片去比對老人的生活,看拍的圖片是否能很真實的還原出老人。要真!


謝謝邀請,我覺得最好的方法就是融入老人的感情中去,雖然這樣說有點空,但是攝影如文章,一個是文字表達,一個是圖片表達。你可以是試著和老人多聊聊天。


推薦閱讀:

范冰冰是怎么从金锁变成范爷的?
如何看待顧客被火鍋店服務員潑開水事件中網路上有很多人為服務員叫好?
如何看待「六歲小孩扔石頭砸狗,狗主人逼小孩對狗下跪惹眾怒」這則新聞?

TAG:新聞 | 攝影 | 紀實攝影 | 攝影技術 | 人文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