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陳友諒?

作為一方霸主,差點問鼎中原,卻少見提及。


謝邀。
在我看來,陳友諒作為元末起義軍中兵鋒最盛的一支,可稱之為當世梟雄無疑。然而同時他又是一個「成也無情,敗也無情」的人。
所謂其無情
陳友諒是漁民出身,當時的漁民大多數衣食住行都在穿上,既很少與外界交流,同時也因常年與魚腥之物打交道,身上難免有異味(一部叫《花好月圓》的喜劇片里就有對古代漁民身上異味的戲劇化描述)。幼年遭受貧苦、孤僻,以及被所有其他人嘲笑、冷眼的經歷或許給陳友諒留下了過於深的陰影,也給他帶來了異乎常人的出人頭地的渴望。於是,在這種渴望下,人情味顯得不是那麼重要了,在那些陰影中,他不難對這個給他冷眼、嘲笑的世界採取無情的態度。
何其無情
倪文俊,作為將陳友諒一手提拔起來的人,在危難之際來投,陳友諒殺之。
趙普勝,作為徐壽輝手下四員幹將之一,阻礙了陳友諒攫取權力,陳友諒殺之。
徐壽輝,作為陳友諒舊主,在讓權與陳友諒後,陳友諒殺之。
因其無情
趙普勝被殺後,丁普郎、傅友德出逃,投奔朱元璋,以至於朱元璋得兩員大將而陳友諒失兩員大將。
由於對待士兵比較嚴苛,導致鄱陽湖兵敗後士兵紛紛投降,未能有斂兵再戰之機會。
補敘一、梟雄的要素
作為一個梟雄,心狠手黑是必要的,不過不是唯一需要的,少了人情與寬容,會讓自己與周圍的人離心離德,難以同舟共濟。我們看到,朱元璋後來殺功臣心狠手黑遠勝陳友諒,卻在實力成長期懷柔待人,以至於朱元璋有徐達,常遇春,劉基,李善長,陳友諒手下只能聽到一個張定邊而已。故而心狠手黑只能讓陳友諒走出幾步,難以讓陳友諒獨步天下。可以相信即使陳友諒打敗了朱元璋,最終一統天下的可能性也會很高。
PS:張士誠貌似與陳友諒走的是兩個極端,張士誠懷柔親民,讓張士誠的臣民在明朝開國後幾十年都對張士誠念念不忘,相比之下,朱元璋更像是兩人的綜合體。
補敘二、為何少見提及
原因一,經歷短。
我們熟悉的割據一方期望入主天下的領袖名字,諸如齊桓,晉文,庄王,都是在一方割據幾代傳承百年的勢力的雄主。這樣長的割據,會給當地留下濃重的特色文化遺留,於是這些領袖的名字就得以隨著文化遺留流傳,擴散。反觀陳友諒,割據時間太短,難以給領地留下什麼太多的文化特色,也就不太會被流傳的太廣。
同樣因經歷短而受到忽略的梟雄:大成國李雄等...
原因二,少傳奇。
事實上,也有一些梟雄雖然經歷短,卻讓我們耳熟能詳。諸如袁紹、袁術、李密等等,這樣的梟雄大多有個共同點,都被寫入了某些傳奇(文學形式)中,甚至有的被寫入了流傳甚廣的小說里(如《三國演義》)這就使得這些梟雄在這種文學作品的載體中得以被傳播。
為什麼沒有小說寫陳友諒的故事呢?個人認為其一,小說,尤其是歷史題材的小說,大多見於明代,而在明代寫陳友諒在與開國皇帝的激戰中曾如何軍容壯盛是比較犯忌諱的,其二,陳友諒故事流傳的時間比較短,民間的豐富也不多,難以成為小說的材料。故而我們很少見到寫時間距離很近的政權的歷史小說。
尾聲
其實陳友諒是一個很有實力的梟雄,我想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在越來越多的挖掘之後,會給他一個更為豐富,流傳更廣的形象。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龍記》不就是很好的例子么?


陳友諒困境

陳友諒,一個「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的典型。他一生的沉浮,也許告訴我們,真正要團結一幫人去干大事,還是多點真誠,少點套路的好。

有人說,陳友諒是漁民。其實個人認為這是不對的。是的,他出身於漁民之家,但是,他讀過私塾,還曾經在老家縣衙里當一個基層公務員。這能是個天天風裡來雨里去,「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的船家嗎?與其說他是個漁民,不如說他十分了解漁民,特別是漁民出身的人,比如他人生中的第一個貴人,天完國大丞相,領軍大元帥倪文俊。

這裡要稍微交待一下,什麼叫做天完國,而這位倪文俊又是何許人也。「天完」,這是元末紅巾軍中的一支。這支被稱為南方紅巾軍的武裝,其實是由彭瑩玉草創,徐壽輝,鄒普勝發展壯大的一支反元武裝。這群人篤信「彌勒降世」,原在今湖北東部,安徽西部活動。

1351年,劉福通「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後。徐壽輝,鄒普勝在大別山區同時起兵響應。不久,席捲蘄州,黃州。而這位徐壽輝,據說天生異像,於是在起兵之初,他就按耐不住,在蘄水縣,居然登基稱帝。國號就叫天完。「天完」什麼意思呢?原來「大」上加「一」為「天」,「元」上加「宀」是「完,「天完」表示壓倒「大元」。因此天完國就此建立。徐壽輝成為天完國的皇帝。

倪文俊,就是這支天完紅巾軍的將領。這個人就是地地道道的漁民。他外號蠻子。率領水軍縱橫江漢一帶。十分勇猛。曾經於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大破元朝威順王寬徹普化的水路大軍。甚至將威順王的王子,王妃一干人等都抓了。並一舉攻取武昌,漢陽。使得原本已經被打得退入深山的天完政權,復振於湖廣。因此,他自然成為天完國的頭號人物。徐壽輝也到了他的地盤——漢陽。並將漢陽設為天完國的國都。他也成為天完國丞相,領軍大元帥。統率軍政大權。

這個人也是陳友諒的第一個貴人。陳友諒本來為縣吏,紅巾軍四起時,他率他的幾個親兄弟,義兄弟一起投奔到倪文俊帳下。由於他當過縣吏,有些行政能力。於是倪文俊任命他為簿書掾。實際上,成為倪文俊的秘書長。

要知道,陳友諒本來就是漁民之家出身,對於這個外號蠻子的天完大將,可以說多了一分心理上的理解。再加上,他是這群泥腿子的紅巾軍中,難得的行政事務的人才。再加上他又在縣衙里,學了這麼一套官場上的權謀。於是在倪文俊這裡自然是如魚得水。提拔很快。隨著倪文俊當上了丞相,領軍大元帥。他漸漸也開始獨立領軍,並被外放,去駐守天完國的戰略要地,也是起兵之地黃州府。

黃州當時位於天完國國都漢陽的下游,東面,等於是武昌,漢陽的東大門。當年蘇東坡就是在這裡任職。倪文俊將其派駐到這裡領兵,不可不說是有私心的。因為,一旦武昌,漢陽出事,他這支力量是可以作為依靠的。

當然,這事兒說來就來。倪文俊,和天完皇帝徐壽輝不久,也就是在公元1357年鬧崩了。倪文俊鬥爭失敗,於是逃出武昌。此時,倪文俊第一時間想到的落腳點,就是陳友諒的黃州。於是,倪文俊立馬逃到黃州來,準備依靠這個這些年在自己面前鞍前馬後,看上去盡職盡責,又善解人意,被自己一手提拔的心腹親信,東山再起。

這,就是陳友諒面對的第一個選擇,如何面對自己的老恩公,老上級,如今朝廷的叛逆,倪文俊?(未完待續)

續更:

得到倪文俊要來到自己駐防的黃州城的消息,陳友諒犯愁了:此時,接納倪文俊,自己當然對這位恩公是有情有義,可自己馬上成為天完國上下的公敵。說不定已有利益皆會失去,自己身敗名裂,性命不保。

可要是抓了倪文俊呢?忠義的形象有了,倪文俊身後的巨大真空都有人填補了。於是,他主意已定。

陳友諒大開城門,擺出一副歡迎倪文俊到來的樣子。

可就當倪文俊看到陳友諒親切的笑臉時,早己埋伏好的刀斧手一齊殺出。倪文俊就這樣死在了他曾經最信任的部下的手中。

斬殺倪文俊,是陳友諒在元末這亂世舞台上,第一次以男一號的身份露臉。正如如今許多一炮而紅的明星一般,陳友諒瞬間收穫巨大利益。他被授予天完國宣慰使,名義上是安撫,慰勞倪文俊的舊部,實則他接管了倪文俊的軍隊,地盤。一躍成為天完國實力最強的勢力。不久,他入主天完國核心地區,武昌,漢陽。改任平章政事,實際總攬天完國大權。

這次成功,看上去陳友諒完勝。但他真的勝了嗎?從長遠看,是沒有的。

倪是天完的叛逆,卻是陳的恩公。倪可以死在任何人手上,卻獨獨不能在此時死在陳的手上。為什麼?

因為陳這麼做,完全暴露了他的兇狠,陰險。在這個大爭之世,這可不是什麼好事,反而是大危機。

首先,會造成信任危機。在如此亂世,那些謀士也好,武將也罷,在這元末亂世這麼一個特定只有短短二十年不到的時間裡,其數量是一定的。那怎麼將這些人籠在自己身邊呢?

當然空口無憑,大家都是看其實際的所作所為。擒殺倪文俊,讓人看到陳友諒,不過就是個過河拆橋的梟雄。那沒來的人,豈不要考慮以後自己的生存;已來的人會不會給自己留退路?

更新:

倪文俊死後,天完國「權力的遊戲」的玩家,其實分成五股:

其一,就是陳友諒部。這是天完的主力部隊。

其二,是趙普勝部。趙普勝號稱「雙刀趙」,趙部手下也是猛將如云:傅友德,廖永忠這些後來朱元璋手下大將,全出自趙的門下;

其三,是明玉珍部。此時明玉珍還在湖北江陵,但有了取蜀的打算;

其四,是歐普祥部。歐普祥割據江西西部。

還有一支最重要的力量,便是天完皇帝徐壽輝。他雖無兵無權,卻有名義上的正統地位。

此時,天完國並非高枕無憂:北面,韓宋小明王政權已立;東面,是朱元璋,東南福建一帶,是擁元的陳友定;南面,是何真。按理說,先平外患,才解內憂。

當然,陳友諒也不是不明白這一點。在他殺了倪的當年,他就率部攻江西,一年不到,就佔據了江西大部。

此時的陳,愈發對割據淮西的趙普勝不滿了。自然,趙在淮西處於半獨立狀態,不可能完全買陳的賬。

陳於是故伎重施,準備幹掉趙。

其實,要幹掉趙也是有方法的:比如順江東下攻朱重八,藉機驅虎吞狼。

可陳又用的是,鴻門宴。

陳在趙接待他的船上,殺掉了趙。

這一用可不妙。首先,趙普勝與倪文俊不同,倪是「背主」,趙可沒有「背主」。

其次,趙還有這一幫能幹的手下。陳這麼無理由的幹掉趙,他手下不叛變才怪!

由此,一大幫戰將,全部投朱重八去了。

這就看出陳的短視。的確,內部的敵人比外部的敵人更危險,但不一定更致命。因為,狐兔未息,天下未定。自毀長城,只能讓對手獲利。

再者,趙普勝既是彭瑩玉彭社的弟子,還是彭社中輩分最高的,「普」字輩弟子。就這麼把他殺了,讓其他「普」字輩的大權獨攬者,如太師鄒普勝,割據江西西部的歐普祥,不會兔死狐悲?

擅殺趙普勝,結果就是天完國內部先亂了陣角,一大批幹將出走。陳的這招臭棋,是他最終敗亡的開始。

隨後,1359年底,當時在漢陽皇宮的天完國治平皇帝徐壽輝,忽然就宣布遷都龍興(江西南昌)。徐壽輝這個舉動有何考量,現在無史料證明了。可陳卻視為威脅,於是當徐壽輝一行到了江西江州(今九江)時,陳先設伏兵於城外,最後殺了徐的左右心腹,最後事實上將徐壽輝軟禁於江州了。

這一舉動,個人認為陳友諒沒錯,蠢的是徐壽輝。但是,轉過年了,1360年,陳友諒的行為,就真蠢到家了。

1360年,陳決定順江東下,去消滅他的死敵朱重八,報池州常遇春殺降的一箭之仇,順便拿下金陵;這回他決定,帶著天完皇帝徐壽輝一起走。這大軍浩浩蕩蕩,戰太平,奪采石磯,一路東進,兵鋒直指金陵。

可以說,在他到達采石磯之前,陳友諒雖也曾犯過殺趙普勝這樣的大錯,可畢竟他氣吞萬里如虎-此時的他,已經是長江流域,四雄(朱元璋 陳友諒 張士誠 明玉珍)之冠,勢力大的驚人。如若放在1360年來看,陳友諒才是最後決定中國命運的人。

可當他到了采石磯,他犯下一個致命錯誤。

在采石磯的五通廟,他與天完皇帝徐壽輝登臨遊玩,就在這廟裡,他埋伏的人用一把鐵鎚,取了這位天完國開國即亡國的皇帝,徐壽輝的性命。

隨即,陳友諒在此,正式登基稱帝,國號漢,年號大義。

當他在采石磯五通廟前,接受諸將朝拜時,他有沒有想過,他這一弒君自立之舉,使他自己成了眾矢之的。

而隨即,他又犯下一個錯誤-輕信朱元璋手下康茂才的詐降書,偷襲龍灣遭滅頂性失敗。

這兩件事(殺徐壽輝,龍灣之敗)才是決定陳最後命運的兩件大事,也是他從天堂墜入地獄的關鍵。

當他率殘部回到江州之時,大勢已經越發不利於他:西面,佔據巴蜀的明玉珍以其弒君為由,與他敵對;東面,歐普祥也因其弒君,投降朱元璋。朱元璋也趁勢西進,將安慶以下所有陳的地盤都拿下。

陳友諒至此,已經是強弩之末。他退回武昌,而後他發現朱元璋尾隨而至。

1363年,這是他困獸猶鬥的最後一年。他從武昌傾全國之兵東下,欲奪回洪都。

由此,洪都保衛戰,鄱陽湖大戰爆發。這一回,陳品嘗到了他之前錯誤的惡果,而他,也死在這個節點上。

最後,總結一下這個外戰外行,內戰內行的梟雄。他不懂得,一個人的強大,是靠他自身的德,才;有高尚的道德,有出色的才能才能確保大業的成功。有才無德,那就只能贏不能輸,可這世上有不敗的人嗎?


殺伐果斷——殺徐壽輝、殺趙普勝、殺倪文俊,誰稍逆其心即殺之,鼠目寸光、瑕疵必報——在朱元璋揮軍攻打瀘州時,陳友諒明知是一個巨大的機會,卻放棄了直接攻取應天,而先攻打洪都,只是因為洪都守將的背叛,罔顧大局。急功近利、剛愎自用——剛掌權就急火火殺了徐壽輝不知狹天子以令諸侯,反正用完就殺令人心寒,鄱陽湖大戰時己方戰船被燒但還有一半完好,當時走為上仍有一戰之力,但他仰嘆命運,還瘋狂的斬殺降兵、俘虜,最終給了朱元璋展現仁義道德的機會。


朱元璋就是取得成功的陳友諒,陳友諒就是失敗後的朱元璋,歷史寫法不同而已,運氣不同而已。


身雖貧賤,而有大志,故能順勢稱雄;雖手段不仁,然能一度得志,強於天下,才智必有超群之處。

大家熟知的歷史上的陳友諒因為對倪文俊、趙普勝、徐壽輝等故主、同僚等的殘殺行為和與朱元璋「天子之師」的對抗所表現出的「無德」,先已失去了正統思想所表彰的忠、義精神,使他不可能像岳飛、關羽那樣在「失敗」之後得到官方的肯定;同時也因為他的輕信、狂傲、奢侈等弱點,又表現出了他的「不智」,使他的個人魅力更大為失色。
但是,朱元璋就沒有嘛?

抗戰中,抗日名將、國民革命軍陸軍第128師師長王勁哉由仙桃退守涌陽。在得知玄妙觀是陳友諒故居之後,王勁哉慷慨發言,說陳友諒以驅逐異己、拯救漢民族為己任,與今日抗戰意義相同,並以效法陳友諒,光復華夏自勉。

陳友諒雖然失敗了,但他畢竟是反對蒙漢地主階級統治的英雄人物,在歷史上起過作用,當時人民對他是同情的,懷念他,他的墳墓到今天還在新建的長江大橋下保存著,供來往遊人悼念。
——吳晗
面對元朝各種形式的招安,他是唯一一路從未以任何形式屈服的勢力。

所以我認為他是一名,失敗的英雄。


說不好評價,從大局上聊幾句
1.政治上失誤,先稱王,受到起義軍和元軍雙重打擊;
2.軍事上失誤,兵雖多但不精,沒有步步蠶食朱元璋,反而想畢功於一役,與袁紹較像;
3.性格上失誤,剛愎多疑,區別與曹操;


《明史·陳友諒傳》中有一句評價:「 友諒,性雄猜,好以權術馭下。」行事作風心狠手辣,殺了岳父殺忠臣,而且剛愎自用,所以說失敗是早晚的事,這也是他最不如朱元璋的地方。不過也是當時唯一可以和朱元璋一較長短的人,一代梟雄。


心胸狹隘,難成大氣,如果沒有朱元璋亦有可能推翻元朝,但因心胸狹窄難免被翻盤.
一代梟雄


江漢水,寬又長
掀起萬丈驚天浪
雷霆響處
九頭神鳥舞狂飆
三楚英豪強
扼腕嘆功敗垂成
大風歌正道滄桑
君可記得
藁排顛簸動乾坤
漁又射天狼
四十八集電視連續劇《陳友諒》編著 劉啟華 湖北江漢影視文化有限公司
正在緊鑼密鼓的籌備中。。。


對於陳友諒,我更多的是理解。


陳友諒堪稱當世英雄,若不是因為運氣與性格可能就是它一統天下了。很多人可能要說人家對倪文俊忘恩負義了,其實這又有什麼了,我到認為人家是大丈夫,敢做敢當,不向老朱,一樣是搞死老大,只不過搞的陰險點罷了。再者,當時具體環境情況,我們也不能了解,也不知道倪文俊當時與陳友諒具體的一些事情,也不能說人家殺了他就是忘恩負義。
試想如果不是因為朱元璋不小心正確正好地用了朱文正守南昌,很可能,朱元璋後面就敗了。統一南邊半壁江山必定是陳友諒。至於統一全國就不太知道了。不過以陳友諒智勇雙全,又契而不舍的性格估計應該不難。
其實我認為陳友諒有情有義,敢做敢當,契而不舍,又有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當世英雄絕對夠格。
總體來說,張士誠堅韌,陳友諒積極進取。朱元璋二者兼而有之。三個人都是當世英雄。至於能力個人認為朱元璋&>陳友諒&>張士城。


謀士欠缺,吸納人才不利:趙普勝最起碼不該殺,而且直接導致張志雄降。
軍事失敗:定勝負的鄱陽湖一戰,陳友諒號60萬,聯巨舟為陣(
三國策 就告訴我們這是個餿主意了),東北風和火戰之後,朱元璋成功逆襲。
心態大亂:戰敗退至渚磯,陳友諒左右將軍降,於是怒斬俘虜,朱元璋則善待俘虜,給傷葯,告慰陣亡家屬云云。


性格決定命運


1、成王敗寇,歷史都是勝利者書寫的。
明朝史書只會說開國皇帝朱元璋如何如何,陳友諒只能是個陪襯!

2、同一時代,朱元璋的出身、經歷、人品、故事的傳奇性,比陳友諒高多了,導致陳少人關注。


大漢天子,三楚雄風。


難成大器,其用人方式決定了他最終會成為星宿老仙似的人物,而各路英雄很難聚在他麾下,即使沒有朱元璋,也會有別人跟他競爭,而最終他都會失敗


生不逢時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宋高宗趙構?
陳平為何沒有取得漢初三傑的歷史聲望呢?
中國古代有哪些值得關注的女性書法家或者畫家?

TAG:歷史人物 | 明太祖朱元璋 | 明朝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