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托(Giotto)在歐洲藝術史上具體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有人以評價但丁的方式評價喬托:「他是中世紀最後一位畫家,也是新時代的第一位畫家。」
貢布里希《藝術的故事》里說:喬托是一個「解開拜占庭保守主義符咒束縛的天才……把哥特式雕刻家富有生命的形象轉化到繪畫中去。」
恕我愚鈍,沒太看懂這段話……
那麼喬托究竟在歐洲藝術史上起到怎樣的作用?他對歐洲繪畫進行了怎樣的改進?
希望有言簡意賅的回答=w=
以上。鞠躬。


喬托·迪·邦多納(Giotto di Bondone)(約1267-1337)

題主的困惑來自於貢布里希的描述,那麼首先,我們來看看貢布里希是怎麼在《藝術的故事》里,讓喬托登場的:

「……我們還記得有多少希臘化藝術成就一直隱藏在圖88(見下文中《彎曲寶座上的聖母和聖嬰》一圖)那樣冰冷、嚴肅的拜占庭繪畫之中,那面部是怎樣用明暗造型,那寶座和腳凳是怎樣表現出對短縮法原理的正確認識。有了這一類方法,一個解開拜占庭保守主義符咒束縛的天才就能夠奮勇前進,到一個新世界去探險,把哥特式雕刻家富有生命的形象轉化到繪畫中去。義大利藝術就出現了這樣一個天才,那就是佛羅倫薩畫家喬托·迪·邦多納。

既然題主所讀的書籍是《藝術的故事》,那麼我們就用貢布里希爵士這本最為著名的藝術史入門書籍中的線索來解答題主的疑惑,事實上,喬托作為所謂「歐洲繪畫之父」,貢布里希在書中已然花了大量的篇幅來描述他在藝術史上的位置。

現在我們來看看這位藝術史上舉足輕重的天才的作品:

喬托《聖母子》約1320-1335年

觀者面對這樣的繪畫作品可能會有強烈的疑惑,盛名天下的「歐洲繪畫之父」,顯然在描繪自然事物人物的能力上比不上諸如倫勃朗,委拉茲貴支,提香,魯本斯等人。甚至,公元前一世紀被創作的諸如《拉奧孔》等的雕塑,在描繪真實自然的能力上已經足以讓人驚嘆:

阿格桑德羅斯 《拉奧孔》 約公元前100年

相信不少人對這尊雕塑很熟悉,它不僅將拉奧孔及其兩個兒子驚恐受難時的動作神態刻畫得惟妙惟肖,更是展現出一種悲劇式的戲劇感,藝術成就極高。顯然,雕塑家們在掌握希臘式「完美化」的人體和表現真實的方面,已經頗有心得。

然而即便到了公元500年,平面的二維藝術還是如下圖風格:

《麵包和魚的奇蹟》 約公元520年

即便再過了700多年,繪畫仍然是如下圖的樣式:

《彎曲寶座上的聖母和聖嬰》 約1280年 祭壇畫,可能畫於君士坦丁堡


貢布里希是這麼描述這幅畫的:「……它可能顯得跟希臘藝術的成就相去很遠。可是,衣服上的皺褶裹著身體並且繞肘和膝輻射的方法,標出陰影以塑造臉部和手部的方法,甚至還有聖母寶座的彎曲,不掌握希臘和希臘化的繪畫技術就畫不出來。儘管有些生硬,拜占庭藝術還是比後來一段時期的西方藝術要接近自然。另一方面,強調傳統,要求沿用獲準的方式來表現基督或聖母,這就使得拜占庭藝術家難以發展個人的才能。然而這種守舊性只是逐漸發展起來的,把那時的藝術家想像為毫無活動餘地也是不正確的。事實上,正是當時那些藝術家把早期基督教藝術中的簡單圖解改為大套大套的大型莊嚴的圖像,統攝著拜占庭教堂的內部。當我們觀看中世紀在巴爾幹半島各國和義大利的希臘藝術家製作的鑲嵌畫時,我們就會看到這個東方帝國實際上成功地復興了古代東方藝術的宏偉性和莊嚴性,而且成功地用它來讚美基督和他的威力。……」


這裡所說的所謂希臘和希臘化的繪畫技術,實際上主要體現在:1.陰影的塑造,早在公元前的希臘繪畫藝術中,藝術家們已經知曉在某些情況下需要用陰影來表現體感;2.通過衣紋的輻射來表現隱藏在內部的身體的結構;3.短縮法的應用。


貢布里希不止一次在書中強調「短縮法」這一技術的應用,可謂是在15世紀透視法被發明之前對於繪畫進步影響最大之處。所謂短縮法,簡單而言便是「近大遠小」這一自然物理準則的應用,如圖:

《辭行出征的戰士》 約公元前510-前500年

在此作品中,位於中間的男子右腳便應用這項「堪稱偉大」的發明,青年武士即將披掛出征,父母則在兩旁為其準備。圖畫中我們也能看到藝術家們將希臘雕塑研究得可以說透徹的人體,表現在了畫中。另一個方面,線條和單色的應用的技法甚至在今天的插畫創作領域都頗為流行,我們從這幅2500年前的繪畫作品中甚至能找到類似於比亞萊茲般的高級趣味:

而比《辭行出征的戰士》晚了足足2300多年的奧博利·比亞萊茲,因圖畫獨特的裝飾性風格,至今仍對平面和繪畫藝術產生著影響。

我們不得不承認,早在幾千年前的希臘藝術中,雕塑和繪畫(顯然,雕塑更勝一籌)的成就已經很高(還沒有提到更為久遠些的埃及藝術),然而到了中世紀,從表面上我們甚至看到了一種「倒退」的現象,繪畫藝術在千年來一直處於《彎曲寶座上的聖母和聖嬰》般的平面階段,而根據古希臘古羅馬時期藝術取得的巨大成就,看上去這是很不可思議的一件事情。


但是我們需要考慮到,任何事物的巨大發展都是源於需求。中世紀藝術,尤其是繪畫,在刻畫自然描繪真實的方面,正是因為不被需求而並沒有取得巨大的突破。


我們需要從幾個方面來分析中世紀時期繪畫所處在的位置:

1.繪畫最主要的功能,是向「不識字」的民眾傳遞信息,比如,講述基督的故事。貢布里希:「……藝術領域就可能發生古代東方藝術和古典時代藝術都未曾出現的事情:埃及人大畫他們知道的東西,希臘人大畫他們看見的東西;而在中世紀,藝術家還懂得在畫中表現他感受到的東西。 (另一段)不牢記這個創作意圖就不能公正地對待任何中世紀的藝術作品。因為中世紀的藝術家不是一心一意要創作自然的真實寫照,也不是要創造優美的東西——他們是要忠實地向教友表述宗教故事的內容和要旨。在這一方面,他們可能比絕大多數年代較早或較晚的藝術家更為成功。

我們可以大致了解到,畫出真實可信的場景並不是當時藝術家們所致力追求的東西,而對於藝術創作極為重要的幾個步驟(或者說方面):知道,看見,感受,已經在歷史中依次因需出現。

2.繪畫的功能性決定了繪畫的傳承方式。這一段話,很說明問題:「正是在13世紀,藝術家有時會拋開他們的畫譜,去表現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我們今天很難想像這一點有什麼重大意義。我們認為一個藝術家是隨身帶著速寫本,只要感到愜意,就坐下來寫生作畫。但是中世紀藝術家所受的全部訓練和教育就大不相同。他起初是給藝匠當學徒,協助師傅工作,首先是按照指示,填充畫面上比較次要的部分,然後才開始學習怎樣表現一個使徒,怎樣畫聖母。他要學習怎樣臨摹和重新安排古書中所描繪的場面,並且把它們安置到各種畫框之中。最後他對這一切相當熟練,甚至能夠畫出沒有現成圖樣可據的場面來。但是他一輩子都不會帶著速寫本去寫生。即使他受委託表現一個特定的人物,例如表現治國的君王或某個主教,也不會作出我們稱為肖像的東西來。中世紀沒有我們今天所說的肖像。藝術家不過是勾畫一個程式化的形象,再給他加上職務標誌——給國王加上王冠和權杖,給主教叫上發冠和牧杖——大概還要在下面寫上姓名,以免弄錯。……

3.材料和技法的受限。統治整個歐洲近千年的油畫在這個時候還沒有被發明出來,直到喬托,他所最著名的還是我們所俗稱的「濕壁畫」,而雕塑家們則可以有據可循地根據古希臘羅馬輝煌的雕塑藝術遺產進行學習和創作——將石頭這一牢靠的材料轉變成藝術品,比如說,13世紀雕刻家的主要任務是為教堂工作。至於技法方面,藝術家們很早就知道怎樣在真實的空間安插物件,塑造真實感,而顯然他們還沒有找到能夠很好將其「平面化」的技術,透視還沒有被發明,繪畫的空間感塑造上極大依靠了「短縮法」。


在介紹了整個大背景和中世紀繪畫藝術的基本情況(事實上,我只挑了個脈絡說說,例如拜占庭鑲嵌畫藝術雖然對於真實的塑造沒有幫助,但仍然提供了許多新的風格。)下,我們再來看一張喬托的繪畫作品:

我們看到了短縮法,看到了面部的明暗,流動的衣褶以及期間描繪得深深的陰影,這並不是多麼偉大的發明,早在希臘藝術中我們就能看到它們的出現,然而已經有一千年之久完全沒有使用過。而最主要的是,他改變了整個繪畫的概念,他能創造出視覺上的錯覺,好像畫里的事情真實發生過,從而取代了用圖畫寫作這一簡單的模式。


我們試想一下,早之前中世紀的繪畫,如同《麵包和魚的故事》中一樣,故事表現頗為程式化,它僅僅作為一種文字的代替品。而喬托,顯然,他在重塑甚至說創造出真實可信的場景,他在創作之前肯定仔細想像過,當一個真實的人物參與了這樣的事件,他會做出什麼樣的反應,是個什麼樣的神態?在這樣的安排下,每一個人物都鮮活起來,從而產生了如同《拉奧孔》中,高級的戲劇感。


這顯然,震驚了歐洲,使得喬托的盛名到處流傳,原來,繪畫也可以這麼做。而有意思的是,喬托似乎還開啟了「藝術家」的明星模式,將整個藝術史真正變成了藝術家的歷史,貢布里希如是說:「喬托的盛名到處流傳。佛羅倫薩人為他而自豪。他們關注他的生平,敘述他聰敏機智的逸事。這也是一件新鮮事,以前還沒有出現過類似的情況。當然,以前也出現過受到普遍尊重的藝匠,從一個修道院舉薦到另一個修道院,有一個主教舉薦給另一個主教。但是,人們一般認為沒有必要把那些藝匠的姓名留傳給子孫後代。人們看待他們就像我們看待一個出色的細木工或裁縫一樣,甚至藝術家本人也不大關心自己的名聲是好是壞。他們甚至不在作品上署名,所以我們不知道製作沙特爾、斯特拉斯堡和瑙姆堡雕刻的藝匠的姓名。毫無疑問,他們在當時受到賞識,但是他們把榮譽獻給了他們為之工作的主教堂。在這一方面,佛羅倫薩畫家喬托也同樣揭開了藝術史上嶄新一章。從他那個時代以後,首先是義大利,後來又在別的國家,藝術史就成了偉大藝術家的歷史。


當我們將某人看做一個時代新的篇章,意味著他出現後的歷史開始了驚天的變化,僅僅在百年以後,來自北方的凡·艾克就依靠新出現的油畫技術,畫出了這樣的作品:

再接下來,藝術史將進入群星璀璨的文藝復興時期


而這一切,從喬托開始。

題主既然是從《藝術的故事》提出的問題,我解答的思路也均來自這本書(好吧,是我懶),其實個人覺得貢布里希問題講得很清晰,不至於不理解。我的古典藝術史不好,沒提出什麼新的見地,望見諒。


我的看法跟一般的主流觀念可能不太一樣,因為我個人多少了解過聖像這個內容。

個人覺得,從構圖方式和人物形像來看,喬托可能確實學過同時期拜占庭的聖像畫法。不過,他也可能沒有理解一些聖像的神學含義?我看過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波提切利在畫布上寫的希臘語,那水平就是「中式英語」的水平吧(經學過義大利語的同學驗證,他大量使用介詞en,這更像一個義大利語的習慣,而非希臘語的習慣),可以說……真不咋滴。因此,我懷疑這幫畫家的教育程度能不能流利地跟拜占庭人交流。不過即便他們希臘語過關,並且學過聖像畫法,但是未必有人系統地解釋給它們解釋其中的象徵含義。因為畫聖像的人都在修道院當中,一般都是僧侶,而且這是一項宗教修行。

再說一句,有人說拜占庭的畫風很呆板、平面。實際上這些聖像就是要達到平面化的效果,因為它們要儘力的去「雕像化」(三維化),盡量的不畫成有縱深的感覺——雕像才是「偶像」,才是世俗的。聖像人物的「僵硬」面容實則是「不動情的」,不受情慾困擾的意思。另外,聖像中的人物之所以沒有陰影,是因為他們都在「光」之中。聖像中的背景中的金色和銀色都代表的是「超驗光」(transcendental light)。當然,聖像里也不全是沒有背景的,不過仍舊很少畫陰影(這一般代表了魔鬼)。

拜占庭不僅有宗教藝術的聖像,同期也是有世俗藝術的,有一些君王和人物的立體雕塑(google下就知道了),水平是很高的。因此,拜占庭人可能並不是保守或者三維構圖無能,而是他們區分了宗教藝術中的聖像和世俗藝術中的雕塑。

當然,也可能是義大利人不喜歡聖像那個靜穆的風格,或者義大利人就不太理解或者不接受聖像神學。

一家之言,胡亂說兩句。


@Guangli LIU 的回答非常專業而且全面,我就在他的基礎之上,簡明易懂地回答一下:
在喬托以前的藝術「黑暗時期」,二維的繪畫與單調的馬賽克塊充斥了整個拜占庭宗教藝術世界。
喬托的老師契馬布耶(Cimabue,1240-1302)和喬托(1267-1337)畫過一張題材相同的聖母聖子畫,描繪的是聖母坐在王座上抱著聖子,兩人被一群天使簇擁的畫面。這個題材的術語叫做Maesta。
一般來說兩幅構圖、題材、主題色、用途一模一樣的宗教繪畫是不會有太大差別的。然而喬托,文藝復興的開創者,在這樣一幅和自己導師完全一樣題材的畫中完美體現了他在這30年時間差里對藝術史作出的影響。
讓我們看圖來比較下兩幅畫手法上的不同!

圖1-契馬布耶的:

圖2-喬托的:

不需要任何藝術史造詣就可以理解的幾點有:

1、圖1聖母的衣褶像是用幾何模型畫出來的,而圖2的則很好的還原了呈坐姿的聖母兩腿間衣褶應有的樣子。

2、圖1兩旁簇擁的天使沒有任何兩個的臉是有重疊的,並很奇怪地看向不同的方向而非崇拜著聖母和聖子。圖2的天使有了遮擋關係並且有了熱切的眼神。

3、圖1的聖子有一張縮小版的成年人的臉,完全不像個嬰兒,身體比例也是把成人的比例等比縮小了。圖2的聖子雖不能說完美地描繪了嬰兒,至少有了長足的進步。

4、圖2的花紋更細緻了。

5、圖2用了更活潑的顏色(紅色,綠色的大面積運用)

喬托把以神為本的中世紀繪畫提升到了以人為本的境界。雖然他還是畫著一幅又一幅的耶穌基督,但他的畫可說是「換藥不換湯」。沒有喬托,文藝復興會晚到來很多年。


以下內容節選自《名畫故事》第九章【復興鼻祖——超級巨星喬托】

有些人生來就是為了與眾不同,對他們來說,遵守規則是一種痛苦。即使沒有任何回報,他們也要去創造,因為創造是天才的宿命。

14世紀的佛羅倫薩,整座城市都瀰漫著天才出沒的氣息。這裡的人天生就長著一副傲嬌臉,管你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還是羅馬教皇,在這都不好使。「不是針對誰,我們就是天生不服。」

佛羅倫薩這座「天生不服」的城市,是早在公元前59年由古羅馬獨裁者凱撒大帝一手建立的。中世紀時,這裡雖然名義上歸神聖羅馬帝國統治,實際上卻是隔三差五地發生反抗和暴動。1115年,帝國冊封的托斯卡納侯爵夫人瑪蒂爾達去世後,佛羅倫薩人就任性地把侯爵的繼任者趕走,並建立起了高度自治的城市政權——「佛羅倫薩共和國」。

不受封建領主壓迫的地方,經濟就比較容易繁榮。從12世紀開始,佛羅倫薩依靠地中海貿易迅速發展起來,大批的豪門貴族舉家遷移到這裡,使這座城市變得資本雄厚、人才濟濟。

1252年,「天生不服」的佛羅倫薩人又發行了自己的貨幣——佛洛林金幣,結果很快就通行於整個西歐,甚至流傳到了近東地區。從此,佛羅倫薩成為了當之無愧的歐洲金融中心,銀行業務快速發展起來。緊接著,當地的毛紡織業也開始崛起,做工精良的成衣行銷整個歐洲。到了14世紀,佛羅倫薩已經徹底發展成了一個讓人「不服不行」的傲嬌之城。

除了經濟發展上的成就之外,更讓人「不服不行」的,是佛羅倫薩的藝術造詣。

1266年,一位開天闢地的藝術大師出生在佛羅倫薩這個傲嬌之城,他就是被稱作西方繪畫之父的喬托·迪·邦多內。喬托的父親是一名鐵匠,技藝十分精湛,在業內享有一定的威望。然而喬托的愛好比他爸要來得文藝一些,他小時候經常出去放羊,每次羊一放出去,他就找塊石頭在上面畫畫。有一天,享譽佛羅倫薩的畫家奇馬布埃碰巧路過,發現這個孩子骨骼精奇,是個學畫的好材料,就收他作了學生。

天才小時候一定是殺傷力極強的熊孩子,喬托更是如此。按照當時的規矩,畫家的學生要住在老師家裡,一邊學畫一邊打雜,天天給老闆拿外賣不說,吃飯的時候還得聽老闆吹牛逼。估計喬托也是忍無可忍,就作了一把大死。

有一次趁奇馬布埃不在家,喬托來到老師的一幅沒完成的畫前,很仔細地在上面畫了一隻生動無比、精美絕倫的蒼蠅。老師回來看見有隻蒼蠅落在畫上,過去手舞足蹈了半天卻怎麼也趕不走,這才發現竟然是畫上去的,頓時就抄起掃把出去追喬托。

然而作為天才的老師,奇馬布埃絕不是吃素的。任何一次時代的巨變都不是天才一個人的突發奇想,先行者的探索和指引早已為偉大作品的誕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奇馬布埃就是這樣一位先行者,我們從他的這幅《寶座上的聖母》中,就能看到變革的徵兆。

奇馬布埃,寶座上的聖母(木板蛋彩)約1280年-1290年

佛羅倫薩烏菲齊美術館

乍看上去,我們彷彿回到了三個章節之前的拜占庭時代。在這個典型的基督教題材作品中,聖母僵硬地坐在中央,天使們嚴格對稱地分列兩側,所有人物像小學生一樣呆萌地歪著腦袋,直視著畫面外的觀眾。

然而,聖母腳下圓弧形的台階和兩側扶手向後退縮的角度,卻讓畫面擁有了相對真實的空間感。奇馬布埃努力地讓聖母坐在一個可以感知到深度的座位上,從而向世人宣告,傳說中的古羅馬錯覺主義和自然主義,即將從千年的沉睡中醒來。

二十幾年之後,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喬托,創作了一幅同樣題材的作品。在那件作品中,他沿著導師指明的方向,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

喬托,寶座上的聖母(木板蛋彩)約1310年

佛羅倫薩烏菲齊美術館

聖母坐在一個精美的哥特式寶座上,她那前所未有的強大氣場來自雕塑般堅實而厚重的身軀。一道久違的現實世界中的光傾瀉下來,陰影凸顯出了她臉部的輪廓。胸部微微隆起,撐出了幾道淺淺的衣褶。膝蓋處彎曲成自然的角度,使她穩穩地坐在彩色大理石裝飾的寶座上。

聖徒和天使們擺脫了中世紀繪畫中的「呆萌」造型,側過身仰望著威嚴的聖母。他們自然地圍攏在一起,彼此遮擋,形成了一個有深度的空間。在這個可以被感知到的空間里,人物重新獲得了體積感和重量感,並用心地扮演起自己的角色。從此,繪畫不再是一種符號堆砌成的裝飾品,抵達幻想世界的大門重新在人們眼前打開。

然而喬托最偉大的作品,其實是他的濕壁畫。濕壁畫是一種高難的技藝,要求畫家在牆面的灰泥底子變干之前完成繪畫創作,這樣顏色就會被牆面吸收,從而維持長久的保存。與之相反的干壁畫是在牆面的灰泥干透之後再進行繪畫,雖然效果與濕壁畫相差無幾,但顏色僅僅附著在表面,不利於保存。

大概在1290年的時候,老師奇馬布埃曾在小鎮阿西西的聖方濟各教堂製作壁畫,24歲的喬托隨老師一起參與了作品委託。從那時起,他就牢牢掌握了濕壁畫的創作要領,練就了一手下筆精確如神的本領。

不久之後,逐漸小有名氣的喬托吸引了教皇本篤十一世的注意,他派了一位侍者前往佛羅倫薩尋訪繪畫高手,順便帶一幅喬托的畫回來審閱一下。喬托聽侍者說明來意之後鬼魅一笑,轉身在紙上隨手畫了一個圓圈,然後表示「哥畫完了,你拿走吧」。

侍者心想這小子肯定是個水貨,畫個圈圈也不知道是要詛咒誰,一臉不爽地帶走回去交差。然而,後來當教皇看到這個徒手畫的精確無比的圓圈之後,立馬意識到這是一位罕見的奇才,急忙派人把喬托請到羅馬親自接見。從那以後,喬託名聲大振。

1303年,喬托的威名吸引了帕多瓦的一位高利貸商人,名叫恩里克·斯克洛文尼。他決定僱傭喬托為自己家族的禮拜堂繪製濕壁畫,以求攫取暴利的罪過得到赦免。在中世紀末期,商人這一世俗階層的崛起和他們對藝術的無私贊助,為人文主義的復興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而這次私人委託的作品,也成就了喬托一生中的巔峰時刻。他在阿雷納禮拜堂創作的一系列壁畫,堪稱那個時代屬於全人類的奇蹟。其中最耀眼的,就是這幅《哀悼基督》。

喬托,哀悼基督(濕壁畫)約1305年

帕多瓦阿雷納禮拜堂

湛藍的天空中,悲傷的天使們搖搖欲墜,一顆枯樹矗立在厚重的岩石上。順著石塊傾斜向下的角度,我們看到了正在哀悼耶穌的人群。聖母懷抱著兒子的身體,悲痛欲絕,抹大拉的瑪利亞痛心地看著愛人腳上的傷口,聖約翰張開雙臂,幾乎嚎啕大哭。站在樹下的兩位弟子無語凝噎,唯有嘆息。最令人動容的,是背對觀眾的兩位哀悼者,我們雖然看不見他們的面孔,卻彷彿可以聽到他們啜泣的聲音。

哀悼基督 局部

儘管這幅畫繼承了拜占庭藝術的主題和很多表現手法,卻讓我們看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和創新。位於左下角的人群使畫面的焦點偏離中心,增加了整體的動態感。每個哀悼者不同的宣洩方式,展示了他們獨一無二的個性和彼此不同的內心世界。背向觀眾的人物以巨大的體量感平衡了畫面的動勢,他們將前景獨立地表現出來,確定了中景人物的位置,使觀眾彷彿置身於哀悼的人群中,見證著這個令世界心碎的時刻。

所有的這一切,都源於對自然的觀察。在中世紀那千年漫長的黑夜中,喬托第一個醒來,他睜開雙眼,看見了現實世界的每一個角度里,都蘊藏著自然而樸素的美。從趴在草地上畫羊的那一刻起,這個生性不羈的少年已經開始打破那些僵硬規則的束縛,開始嘗試著在自然界的光影之間,捕捉那稍縱即逝的美的真理。

然而這位無與倫比的美學大師,並沒有一副美麗的面孔。同為文藝復興巨匠的損友薄伽丘對他的評價特別委婉,「他是佛羅倫薩長得最丑的人,沒有之一。」

更加不幸的是,他的醜陋被他的八個孩子繼續發揚光大了。據說有一次但丁來拜訪喬托的時候,被他那一群奇醜無比的孩子嚇了一個跟頭。但丁頓時就不淡定了,忍不住問到,「大師,你把世界裝點得這麼美,怎麼會把自己的孩子搞得這麼丑?」喬托微微一笑,回答道:「我創造他們的時候屋子裡比較黑。」

這就是喬托,天生驕傲的鬼魅之才,命中注定的時代巨匠。在他身後,整個西方世界已經慢慢醒來。人們好奇而真摯的目光交相輝映,點亮了中世紀最後的一抹黑暗。喬托留下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來自義大利半島的世紀吶喊:

「去告訴這個世界,我來過了,我看到了!」

然而,喬托的成就卻讓另一群人忿忿不平,他們來自托斯卡納另一座高傲的城市,他們是佛羅倫薩人的死敵。現在,這座城市裡的年輕藝術家已經熱血沸騰,他們決心與不可一世的喬托一戰高下。

P.S 歡迎關注微信公號「申思囈語」(ID:ShenSays),史上最精彩的藝術講解,一口氣看懂世界名畫。


主要是從他開始繪畫有了較明顯的體積的塑造意識,和空間縱深感的透視的意識。繪畫變得客觀。他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與以往畫家在繪畫觀念上的差異。
這答案夠言簡意賅啦(?ω?)ノ

下面兩張乃感受下


沒時間簡單講下,就是他算第一個開始琢磨在二次元畫板上如何表達三次元的藝術家,在他之前沒有人真正探索出透視這個方法(據記載)。我猜測當時也不是沒人想過,但他取得了進展,是今天看來非常小的但是是決定性的一步,就像第一個把身體立起來的猴子。


中世紀時候的繪畫是這樣的

人物、背景完全是平面的,沒有陰影,也沒什麼人體結構可言,展現的是一種臉譜化的神聖的宗教力量。

然而喬托的畫是這樣的

有了陰影、質感、人體結構相對來說也好很多,雖然表現的同樣是宗教題材,但是明顯更加「世俗」了,畫面中的人物不再是冷冰冰的沒有生氣無法接觸的「神」,而是和我們類似有血有肉的「神」。

漫長的中世紀人們活在宗教的高壓統治下。到文藝復興時期,宗教、神權的影響逐漸削弱,人們的關注點從「神」回到了「人」身上。喬託大爺就是歷史轉折點上那個金光閃閃的藝術家,類比於文學界的但丁也不為過。

雖說喬託大爺的畫沒有文藝復興盛期達芬奇、拉斐爾的好看,也沒有米開朗基羅的有型,但是別人貴在早兩百多年,前無古人後有來者,擁有巨大的「歷史意義」。


喬托可以說是文藝復興的領導者,早在早期文藝復興前,早期的基督教給了人民極大的限制。
早期的基督教:主張禁慾,鄙視感官,完全的神權主義。這個給當時的人民很大的壓迫感。他們渴求新的生活,一種解放。
中世紀之後,路數領導者掀起了改變狂潮。這時候,方濟各的出現讓黑暗的中世紀有了一束光明。
再說喬托,他以聖方濟各為原型創作了一系列的繪畫作品。這個主要是思想精神的表達,這無疑是巨大的進步。
另一方面,從喬托的繪畫風格和結構而言,也是新型的。這一副圖放在現在的眼光仍有些結構問題。但在那時候,喬托無疑是「透視法」的先驅者。
喬托《諾亞之夢》

總結:喬托宣揚了新的精神理念。新的繪畫風格也給後面的藝術家們有更多的啟示。他繪畫更應該說添加了自己的思想,可以從他的大多數畫中得出。他將寫實注入靈魂,這離不開他縝密的觀察。

參考文獻:蔣勛《寫給大家的美術史》傅雷《世界美術作品20講》

沒有細說,只是大概觀點,希望能有幫助。( ????? )


簡單回答:
第一,喬托的老師是著名的佛羅倫薩學院派創始人奇馬布埃,而後來但丁在神曲裡面寫過,說學生超過了老師。
奇馬布埃和當時的錫耶納學派並列為兩個最重要的畫派。錫耶納學派趨向於標準哥特式,人物高貴,優雅,不講究立體。佛羅倫薩學派更偏向於立體和光影效果。可以對比一下奇馬布埃和杜喬在1295年的同主題畫作:maesta"
可以說當時佛羅倫薩畫派在三維立體構建畫作上要比其他地方都先進。

而喬托在奇馬布埃的基礎上更進了一步,他第一次將同時代的背景加入了畫作之中,所以後來他後來同主題的畫作,可以看到聖母的寶座很富有時代感,裡面加入了哥特式的建築。

雖然說當時的三維立體顯然是有錯誤的,但已經是一種巨大的進步了,而聖母有笑容,微微露出了牙齒,所以在歷史上也稱喬托的這個聖母是一個露出牙齒來微笑帶的聖母。你可以看到聖母的胸和膝蓋,光影效果構建了人體。看起來更有真實性。下面的台階能看出大理石的材質,而兩個天使跪在地方彷彿是有重量的。這個就為之後文藝復興的真實還原奠定了早期的基礎。第二,喬托之所以能影響差不多整個一百年,是因為在當時先後經歷了佛羅倫薩的經濟垮台,peruzzi和baldi這兩大銀行家先後倒閉,緊接著就是黑死病的爆發。當人們都在求生存,求經濟發展的時候,是沒有閒情逸緻去推動藝術的發展的,所以當時的人們選擇喜歡已經有的並且被大眾喜愛的藝術風格,所以喬托的影響力延續了很久,他的學生也收了學生,所以歷史上被稱為喬托弟子的gioteschi被分為一代二代和三代。
總結:喬托是在哥特式里向前邁進,率先鋪墊文藝復興的承前啟後者。


喬托的偉大性主要在於兩點。
第一點如大家所說,他是第一個追求空間體積感的畫家,使西方繪畫邁出了寫實主義的一大步。
第二點在於喬托用他的繪畫表露了人的感情,使人的情感和神的嚴肅得以融合。貝倫森形容:「繪畫之有熱情地流露,生命的自白與神明之皈依者,自喬托始。

展開來說的話,第一點從藏於烏菲齊美術館(Uffizi)的喬托的《聖像》就能看得很明顯

喬托雖然遵從托斯卡納繪畫的傳統,運用金底以及尖角木板的無邊形狀。但是聖母卻離開中心點,在哥特式的寶座中強調了透視效果,前景中半跪天使托起的花瓶,聖母豐滿胸部的著重刻畫,都使畫作的空間感無比地加強,體現了喬托繪畫的現實主義。

第二點與繪畫的主題有關,喬托的大部分繪畫主題是亞西西的聖方濟各,聖方濟各在基督教中的形象是仁慈博愛又具有智慧的,為了表現聖方濟各仁慈博愛的教義,過去的繪畫形式就力不從心了。喬托融合了過去技法中的嚴肅與神聖,又加入了透視畫法,通過聖方的一舉一動表現其內心境界。

《聖方濟各在蘇丹廷上》,可以看出其風格雖單純簡潔,但左側提起衣角倉皇躲閃的人物又同時具有動態感,通過與畫面中間的聖方濟各的對比,表現神性的嚴肅偉大的同時表現人性的強烈的情感。這是喬托之前的畫家所不具有的。

傅雷先生形容:喬托的全部作品,都具有單純而嚴肅的美。這種美與其他的美一樣,是一種和諧,是藝術的內容與外形的和諧;是傳說的天真可愛,與畫家的無猜及樸素的和諧;是情操與姿勢及動作的和諧;是藝術品與真理的和諧;是構圖,素描與合乎壁畫的寬大的手法及取材的嚴肅的和諧。

從形式上,喬托開創了透視畫法和立體主義,從精神上,喬托向神性中加入了人性,突破了刻板嚴肅的表現手法。被稱為文藝復興的先驅和佛羅倫薩畫派的始祖,用但丁來做比較,是最恰當不過了。


喬托?他當然是佛羅倫薩的光榮,他是佛羅倫薩的王冠上的一顆寶石。是他在繪畫被埋沒了許多世紀後又使它得到復甦!

14世紀的city boss美第奇家族為喬托製作了光榮的紀念碑。下面的拉丁文詩句的第一行:
「ILLE EGO SUM PER QUEM PICTURA EXTINCTA REVXIT. (我是使失傳的繪畫藝術獲得新生的人)」


稱喬托為文藝復興先驅者中的代表,是實至名歸的。


從那個時代的宗教說一下淺解。

喬托的代表作中也畫了不少宗教題材作品。在這些作品中,我用其中所畫的一個「人」為代表來講,這個人叫"亞西西的方濟各"(下文稱「方濟」)。

方濟是一個聖者,創辦了基督教的一個宗派——天主教方濟各會。

現實中,方濟他本人曾到受馬太福音影響,決定終身神貧,他喜愛親近自然親近生物,很多聖方濟各生平的故事是和他對動物的愛有關。

例如,向小鳥說教(喬托創作):

方濟創始方濟各會(屬基督教的宗派)於1209年獲教皇批准,正式成立。

受創始人影響,其教義區別於中古黑暗時代基督教高高在上的形象及神聖莊嚴嚴肅的教義,方濟各會更為親民、親切。

方濟各會宣揚刻苦自卑,同情弱者,將《聖經》的內容從高高在上冷漠的形象中解脫出來,變成人與人之間情感與愛傳達的刻畫與體現。

方濟各會教徒健氣滿滿,喜愛歌唱,懂得上主的喜悅,其種種作為,為所到之處的人們帶去一絲光明。

此前的藝術作品同樣大都也為宗教效力,這些畫中的人物、肅穆、冷漠、面無表情,畫面冰冷、平面,這種宗教題材藝術作品塑造了一種高處不勝寒、絲毫沒有溫度的感覺。

方濟各會帶來的仁慈與博愛,顯然為宗教藝術注入了新情緒與題材。

喬托就出名在這個啟蒙的時代。

少年喬托在大自然的環境中、在石頭上作畫(為以後簡潔、單純的繪畫風格打下基礎),被佛羅倫薩大畫家Cimabue發掘並出師彼得·卡瓦里尼(受到過專業訓練)。

當他的創作遇上方濟各會的教義,林語堂的話所說就是:

(原有的)那些懸在空中的聖徒與聖母,背後戴著一道沉重的金光,用貴重的採石鑲嵌起來的圖像,再不能激動人們人心了。

喬托創作的方濟,以描繪方濟的生平傳奇為特色。在他的畫作下,方濟本人的形象客觀而寫實,理想而清晰,宗教人物開始帶有情緒,有血有肉。

同樣的思路,喬托在創作其他宗教題材畫作時,也讓它們帶有一定的真實性,彷彿在描繪真實發生的事情,而不是永遠的金碧輝煌,高高在上。

以聖母瑪利亞和基督or聖母瑪利亞和耶穌為例:

▲喬托創作:《逃亡埃及》,取材聖經,主人公聖母瑪利亞、耶穌,描繪了聖母瑪利亞和剛出生的耶穌往鄰國埃及避難的情節,人物健壯而結實,畫面充滿世俗感。

▲喬托創作:《基督下十字架》,主人公聖母瑪利亞、基督,描繪了死去的基督從十字架上放下來,躺在聖母瑪利亞懷裡的悲痛動感畫面。人物構圖有重點,人物關係協調緊密,畫面還帶有一定的明暗關係的處理。

喬托讓神的形象從高高在上轉變為親切可摸,此後的時代,人們的關注點也從「神」慢慢變成「人」,後來,文藝復興開始。

於是從這一點看,將喬托稱之為文藝復興先驅者中的代表,也是實至名歸了。


其實從很多文學家藝術家史學家的評價里就可以很好理解啊。最近正好也在看喬托的書 因為文藝復興之前義大利繪畫是受到拜占庭風格影響 是刻板和僵化的 而喬托把畫更自然化 讓繪畫從拜占庭風格里走出來 所以史學家都認為他是「西方繪畫的開山人」薄伽丘的「十日談」里也說「喬托的天分如此,連自然的母親都不能產生出喬托以鉛筆 毛筆或者彩筆所描繪出來的東西 他畫的如此逼真 看來像摹本 但簡直更像實物」。


一直只嘗得到臭豆腐,突然間,牛排端上來了。至此以後,牛排開始成了主流。


Giotto是Late Medieval(中世紀晚期)的代表畫家。他的畫中注重人文主義,即使是宗教題材 也比之前畫家添加了更多的人類的表情。著重刻畫人物形態,動作肢體語言豐富,是人文主義之父。對Renaissance(文藝復興)時期起到主要影響。 換句話說就是奠定了文藝復興的誕生的基礎。因為文藝復興時期著重注重人文,特點是把中世紀的二維畫轉化成了3D畫,有了遠近關係,人物也更加寫實。


推薦閱讀:

為什麼哈姆雷特遲遲不復仇?
哈姆雷特的猶豫和跌宕的原因,並不是單純為了復仇?

TAG:美術 | 藝術史論 | 文藝復興 | 文藝理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