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夫人是真蠢還是僅僅是上位手段不當,導致她的歷史悲劇?


戚夫人是真蠢還是僅僅是上位手段不當,導致她的歷史悲劇?

————————————————————————————

之前一直聽說「知乎」是個高端的學術論壇,看到這個帖子的時候我懷疑自己進了假的知乎。

都是一些什麼玩意站在後世角度去對人家冷嘲熱諷,不為無辜者鳴冤反而給殺人犯洗白,呵呵。


第一天註冊知乎,先來回答樓主的問題:

一、戚夫人蠢嗎?

戚夫人不蠢。「蠢」的意思是愚昧無知,指一個人缺乏知識,愚蠢不明白事理。戚夫人缺乏知識嗎?戚夫人能歌善舞、擅長擊築鼓琴,還會下圍棋、做手工藝品,是個有名的才女,並不缺乏知識。戚夫人不明事理嗎?戚夫人跟隨劉邦南征北戰、教育自己年幼的兒子、平生未曾做過一件壞事,可謂是貞潔無瑕,並非不明事理。那麼為什麼現在會有人認為戚夫人「蠢」?無非是戚夫人爭立太子最後母子二人被呂后殺害。說什麼「no zuo no die」,劉友、劉恢、劉建之子、劉恭母子作死了嗎?不是照樣被呂后弄死?呂后殘殺劉氏、大封諸呂導致滅族,是不是說明呂后也是「蠢」?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究竟是蟬蠢還是螳螂更蠢?呵呵。


二、戚夫人上位手段不當嗎?

戚夫人何時想過上位了?這裡的「上位」作網路辭彙, 意為「爬上更高的地位」。戚夫人在做的一直是為兒子爭取更高的地位,而不是為了自己上位,即使劉如意當了太子,戚夫人未必就上位當皇后,而且是劉邦要廢掉太子劉盈在先,戚夫人只是順水推舟夫唱婦隨罷了,有什麼上位手段不當的呢,戚夫人除了哭還使用過什麼惡劣的手段嗎?上面說「 是戚姬三番五次想要置呂后母子三人於死地?」弱弱的問一句你是蔣勝男的宮斗小說看多了還是被《楚漢傳奇》這種純屬虛構的電視劇毒害了?你能從史書中找到一處戚姬想要置呂后母子死地的記載嗎?能找到一處就算你贏,被迫害妄想症又犯了吧?爭取太子之位就是置呂后母子三人死地?這偷換概念的把戲,真是6得可以,呵呵。


三、是什麼導致戚夫人歷史悲劇?

導致戚夫人悲劇的主觀原因是戚夫人和劉邦未能意識到改立太子失敗的嚴重後果,而客觀原因是封建社會政治鬥爭的殘酷和呂后「非人所為」的狠毒。借用《漢初戚夫人淺論》的一段文字做總結:「戚夫人能受寵於劉邦十餘年之久,不僅在於她的美貌,更在於她能歌善舞。以其卓越的藝術才華安撫了劉邦晚年疲倦的心靈,劉邦固然寵愛戚夫人,但出於現實等種種因素考慮,最終並未依戚夫人所願改立趙王如意為太子。古代婦女對於命運走向不能自主把握,只能依附男性從而不可避免地捲入宮廷鬥爭中。戚夫人政治上的單純與天真,是使其在複雜的宮廷鬥爭中慘敗從而導致其悲劇命運的直接原因。」話說回來戚夫人母子慘死是個歷史悲劇,呂后母子反目、「諸呂男女,無少長皆斬之」不也是個歷史悲劇么?呵呵。


回答完題主的疑問,再來點評一些樓上諸位的言論:


一、戚夫人是 no zuo no die 嗎?

戚夫人是no zuo no die!造成她悲劇的就是她本人,不僅蠢,上位手段也不當。 她的腦容量和心智簡直是弱爆了,根本就沒看清楚形勢和做好評估。劉邦是不可能為了她和如意而廢掉呂后劉盈的,而且她的武力值在呂后面前簡直就是戰五渣。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厲王母弟趙兼因辟陽侯言呂后,呂后妒,弗肯白,辟陽侯不彊爭。及厲王母已生厲王,恚,即自殺。 」

《史記·外戚世家》:「及高祖崩,呂后夷戚氏,誅趙王,而高祖後宮唯獨無寵疏遠者得無恙。」

《史記·韓信盧綰列傳》:「呂后婦人,專欲以事誅異姓王者及大功臣。」
《史記·酷吏列傳》:「高後時,酷吏獨有侯封,刻轢宗室,侵辱功臣。呂氏已敗,遂侯封之家。」

《史記·呂太后本紀》:「 宣平侯女為孝惠皇后時,無子,詳為有身,取美人子名之,殺其母,立所名子為太子。孝惠崩,太子立為帝。帝壯,或聞其母死…太后聞而患之,恐其為亂,乃幽之永巷中,言帝病甚,左右莫得見…帝廢位,太后幽殺之。」

《漢書·高五王傳》:「 帝與齊王燕飲太后前,置齊王上坐,如家人禮。太后怒,乃令人酌兩卮鴆酒置前… 趙隱王如意,九年位。四年,高祖崩,呂太后征王到長安,鴆殺之… 太后怒,以故召趙王(劉友)。趙王至,置邸不見,令衛國守之,不得食遂幽死 … 呂后徙恢王趙,恢心不樂。太后以呂產女為趙王后,王后從官皆諸呂也,內擅權,微司趙王,王不得自恣。王有愛姬,王后鴆殺之。王乃為歌詩四章,令樂人歌之。王悲思,六月自殺… 立建為燕王。十五年薨,有美人子,太後使人殺之,絕後。」
————————————————————————————

以上為呂后濫殺無辜、殘害忠良的記錄,這種仗著自己手握大權就草菅人命的暴徒也值得吹「戰鬥力」。

二、劉邦沒有為戚夫人安排後路嗎?

老流氓除了安排周昌保護如意外,就沒有為戚姬做任何安排,根本就不考慮她在他死後會是個什麼下場。

《史記·樊酈滕灌列傳》:「 是時高帝病甚,人有惡噲黨於呂氏,即上一日宮車晏駕,則噲欲以兵盡誅滅戚氏、趙王如意之屬。高帝聞之大怒,乃使陳平載絳侯代將,而即軍中斬噲。 」

《全漢文·卷一》:「 吾得疾遂困,以如意母子相累,其餘諸兒皆自足立,哀此兒猶小也。 」

《文獻通考·兵考二》:「 高帝十一年,《百官表》書衛尉王氏,中尉戚腮。王氏史失其名,而《蕭何傳》載王衛尉之諫高帝械繫何也,其面折廷爭,有似王陵,或者其陵歟?腮者,毋乃戚夫人之族屬歟?高帝鍾愛趙王,屈周昌使相之,及莫年,則以戚氏本兵,得非陰為保護趙王之計?而王陵固高帝付以託孤之任者,故以之主兵邪?

————————————————————————————

以上為劉邦在去世之前為戚夫人母子安排的記錄,告誡劉盈保護戚夫人母子、下遺詔立斬呂氏黨羽樊噲、在朝中安排戚氏派系主兵均是為戚姬的安全考慮。

三、劉邦是一時頭腦發熱才想到廢太子的嗎?

劉邦一時頭腦發熱答應戚姬換太子,可當商山四皓一出現,劉邦的腦袋就清醒了。而戚夫人和如意的結局在劉邦清醒時就註定了,死是唯一的後果,差別只在於死法。若不是劉盈仁慈軟弱,這個鍋甚至都不用等呂后來背。

《史記·呂太后本紀》:「及高祖為漢王,得定陶戚姬,愛幸,生趙隱王如意。孝惠為人仁弱,高祖以為不類我,常欲廢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類我。戚姬幸,常從上之關東,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呂后年長,常留守,希見上,益疏。如意立為趙王後,幾代太子者數矣,賴大臣爭之,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廢。

《史記·留侯世家》:「上欲廢太子,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大臣多諫爭,未能得堅決者也以愛欲易太子…臣聞『母愛者子抱』,今戚夫人日夜侍御,趙王如意常抱居前,上曰『終不使不肖子居愛子之上』,明乎其代太子位必矣…漢十二年,上從擊破布軍歸,疾益甚,愈欲易太子。留侯諫,不聽,因疾不視事。叔孫太傅稱說引古今,以死爭太子。上詳許之,猶欲易之…四人為壽已畢,趨去。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

《史記·張丞相列傳》:「及帝欲廢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為太子,大臣固爭之,莫能得;上以留侯策即止。而周昌廷爭之彊,上問其說,昌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上欣然而笑。既罷,呂后側耳於東箱聽,見周昌,為跪謝曰:「微君,太子幾廢。」」

《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漢十二年,高祖欲以趙王如意易太子,叔孫通諫上曰……高帝曰:「吾聽公言。」及上置酒,見留侯所招客從太子入見,上乃遂無易太子志矣。」

————————————————————————————

以上為劉邦想要廢掉劉盈太子之位的記錄,可見廢太子是劉邦自己的真實想法只不過因為種種阻礙最終作罷。


四、曹夫人等外婦、妾室在劉邦死後活得好好的嗎?

呂后對劉邦其他的妻子都還可以,曹夫人,薄姬都活的好好的。唯獨對這個想害她的小三兒下了狠手。

《史記·外戚世家》:「 漢興,呂娥姁為高祖正後,男為太子。及晚節色衰愛弛,而戚夫人有寵,其子如意幾代太子者數矣。及高祖崩,呂后夷戚氏,誅趙王,而高祖後宮唯獨無寵疏遠者得無恙…高祖崩,諸御幸姬戚夫人之屬,呂太后怒,皆幽之,不得出宮。而薄姬以希見故,得出,從子之代,為代王太后。太后弟薄昭從如代…(漢武) 帝曰:「然。是非兒曹愚人所知也。往古國家所以亂也,由主少母壯也。女主獨居驕蹇,淫亂自恣,莫能禁也。女不聞呂后邪?」 」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 厲王母弟趙兼因辟陽侯言呂后,呂后妒,弗肯白,辟陽侯不彊爭。及厲王母已生厲王,恚,即自殺。吏奉厲王詣上,上悔,令呂后母之… 臣母不當坐趙事,其時辟陽侯力能得之呂后,弗爭,罪一也。趙王如意子母無罪,呂后殺之,辟陽侯弗爭,罪二也。呂后王諸呂,欲以危劉氏,辟陽侯弗爭,罪三也。臣謹為天下誅賊臣辟陽侯,報母之仇,謹伏闕下請罪。 」
————————————————————————————

以上為呂后淫亂後宮、剷除異己的記錄,除了不被劉邦寵愛的薄姬,高帝的其他女人都未能倖免,趙子兒、管夫人、曹夫人、唐山夫人是死是活下落不明,其他劉姓諸侯王的母親甚至沒有留下姓名。


五、戚夫人唱《舂歌》害死了自己的兒子?

戚姬本人的政治智慧也不行,用現在眼光來看戚夫人就是古代版的綠茶婊, 靠山倒了還不安分,還子為王母為虜,終日舂薄暮,常與死為伍。相離三千里,當誰使告汝。讓你唱,還想告狀,還要報仇,自個兒把自個兒作死了,還連帶害了兒子

《史記·呂太后本紀》:「呂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趙王,乃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趙王。使者三反,趙相建平侯周昌謂使者曰:「高帝屬臣趙王,趙王年少。竊聞太后怨戚夫人,欲召趙王並誅之,臣不敢遣王。王且亦病,不能奉詔。」呂后大怒。」

《史記·張丞相列傳》:「 是後戚姬子如意為趙王,年十歲,高祖憂即萬歲之後不全也…趙堯侍高祖。高祖獨心不樂,悲歌,群臣不知上之所以然。趙堯進請問曰:「陛下所為不樂,非為趙王年少而戚夫人與呂后有卻邪?備萬歲之後而趙王不能自全乎?」高祖曰:「然。吾私憂之,不知所出。」

《史記·樊酈滕灌列傳》:「 是時高帝病甚,人有惡噲黨於呂氏,即上一日宮車晏駕,則噲欲以兵盡誅滅戚氏、趙王如意之屬。 高帝聞之大怒,乃使陳平載絳侯代將,而即軍中斬噲。陳平畏呂后,執噲詣長安。至則高祖已崩,呂后釋噲,使復爵邑。」

————————————————————————————

以上是呂后早就想把戚夫人母子二人一併殺死的記錄,那些說戚夫人唱《舂歌》才害死自己兒子的人你們才是真的蠢吧。


六、史官將呂后寫入本紀的意圖是什麼?

劉盈的娘雖然那時已經不受寵了,但是她的政治頭腦和權術手段夠生猛啊;經歷那麼多顛沛流離還能活下來;坐得穩皇后位置也忍得了匈奴的一時羞辱。如此有心計有格局的女人若是鬥不過一個霸佔她老公還要算計她子女的綠茶小三,那呂雉還是那個夠種殺韓信彭越能夠主宰大漢政權,在史記中擁有一篇本紀的女中強者嗎?

《史記·太史公自序》:「 惠之早霣,諸呂不台;崇彊祿、產,諸侯謀之;殺隱幽友,大臣洞疑,遂及宗禍。作呂太后本紀第九。

《漢書·敘傳第七十下》:「 孝惠短世,高世稱制,罔顧天顯,呂宗以敗。述《惠紀》第二,《高後紀》第三。 」
《新唐書》:「昔都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其於殺君篡國之主,皆不黜絕之,豈以其盜而有之者,莫大之罪也,不沒其實,所以著其大惡而不隱歟?自司馬遷、班固皆作《高後紀》,呂氏雖非篡漢,而盜執其國政,遂不敢沒其實,豈其得聖人之意歟?抑亦偶合於《春秋》之法也。

七、史官對戚夫人慘死是如何看待的?

——太后,我們史官要怎麼寫戚夫人
——就把這個小婊子寫得很蠢又上位不正吧

《史記·索隱》:「 高祖猶微,呂氏作妃。及正軒掖,尚私食其。志懷安忍,性挾猜疑。置鴆齊悼,殘彘戚姬。孝惠崩殞,其哭不悲。諸呂用事,天下示私。大臣菹醢,支孽芟夷。禍盈斯驗,蒼狗為菑。 」

《舊唐書· 則天皇后本紀》:「悲夫!昔掩鼻之讒,古稱其毒;人彘之酷,世以為冤。武后奪嫡之謀也,振喉絕襁褓之兒,菹醢碎椒塗之骨,其不道也甚矣,亦奸人妒婦之恆態也。」

《十七史商榷·史記四》:「四皓、留侯輔立惠帝,以致趙王如意母子冤死,成呂氏之亂。唐五王既殺二張,奪武氏位,當迎立太宗他子之子,不但不當使中宗復辟,並高宗之子皆不當立,此二事者,吾皆恨之!


先說結論:

戚夫人的悲劇,是處於一種「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的狀態,基本上是很難避免的。


為圖省便,我把我的主要觀點放在前面吧,不想仔細看的可以只看這部分:

首先看下史實:

1.劉邦寵幸戚夫人;

2.劉邦喜歡趙王如意;

3.劉邦對劉盈很不感冒,危機逃難的時候還有數次推劉盈下車的經歷,當然最後還是沒死,父子關係能到什麼程度,你自己想想;

4.呂后性格強硬,善妒;

綜上四點,不管戚夫人怎麼選擇,

1)劉邦對她的寵幸勢必引起呂后的惡感,這就難免秋後算賬,為自全計,她就不可能安於現狀;

2)立趙王如意不止是戚夫人的意願,更是劉邦的強烈意願,臨死之前還想著立如意,這不全是劉邦對戚夫人的寵幸,也有政治部署方面的意思,劉邦說過,他認為趙王如意更像自己,更適合挑大樑;

3)劉邦與劉盈父子關係的惡化,已經遠超出戚夫人的控制,沒有她從中作祟,也不能改變劉盈早年被俘、臨危被棄的經歷,試想如果你對兒子做過這些事情,你能指望身後兒子怎麼看你;

以上3點,幾乎很少有戚夫人所能改變的,不管她願不願意介入奪嫡,她都退無可退。這就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當然,呂后肯定會強烈反彈的,但是這種反彈不是「本來是我的你來搶那就別怪我不客氣」,而是「我和劉邦的事情,你想介入,你算哪根蔥」,這就等於把她和劉邦之間的恩怨,全都撒到了別人身上。

...........下面詳細聊聊..............

有答主提到呂后外家強大的政治勢力,這一點大致是不錯的,劉邦統一天下,諸呂既是從龍之眾,又有開國之功,比喻成劉邦的合伙人,似乎也不算過分。

但是如果以此就認定呂后勢力不可撼動,乃至於認為劉盈繼位勢所必然,恐怕也並非那麼簡單。

有漢一朝的政治格局,是勛貴、外戚和君主治理天下,以丞相為首的外朝則居於次要地位。但是這套政治規則的完善是需要時間的,開國之初,制度、手段、方法都處於摸索之中,政治地理上也呈現封國與郡縣並立的態勢。

如果認為外家強則儲君強,這無疑是脫離實際的,譬如後來的迎立劉恆,正是因為朝臣勛貴們鑒於外家過強的危害,這才特地選中了沒什麼政治資源的薄姬的兒子。

換句話講,劉邦不是沒有能力剷除諸呂,而是沒有必要,倘若他能預知諸呂之亂,則諸呂與韓信等異姓諸侯王相比哪個更強?劉邦連他們都擺平了,更何況諸呂呢?

劉邦為了鞏固中央權力,一直忙於剪除異姓王。這些舉動不止震懾了諸侯,也足夠讓朝中大臣們內不自安。為了消除猜忌,張良選擇全身而退,蕭何則是日夜惴恐。因此,幻想憑藉外家勢力就能違背劉邦意志地將劉盈推向皇位,這基本上是不大可能的。

實際上,劉邦臨死之前還曾妄圖除掉樊噲,只是死的快了一點,又碰上執行命令的是陳平這樣的機變權謀之士,樊噲這才得以僥倖不死。

正是因為劉邦具有無上的殺伐決斷之權,戚夫人才認定了,只要緊緊跟隨劉邦同志,心甘情願做皇帝移動的哨兵,就一定能保母子平安。

而這也讓呂后一直處於憂慮之中。劉盈和劉如意誰能上位,是處於一個勝敗未可知的狀態。

劉邦是寵幸戚夫人的,呂后對此非常不爽。而戚夫人的兒子如意呢,出於政治運作和自身稟賦,也確實贏得了劉邦的好感。

劉邦多次表現出對劉如意不同尋常的喜愛,與此同時卻對劉盈發出了「盈不類我」的慨嘆。

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訊號,政治神經非常敏感的呂后意識到:她的兒子以及她的家族,有可能在權力交接過程中面臨滅頂之災。

事情正在起變化。

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

一場爭奪繼承權的政治鬥爭就此展開。

戚夫人手中的牌是皇帝本人和兒子劉如意的過人資質。

呂后的資本則是劉盈的嫡長子身份和朝堂之士對皇權交接程序的堅守,以及她的家族勢力。

劉邦硬要廢立,群臣爭之而不能得,張子房這樣的精明人則完全置身事外。

唯一一個出於公義而強爭的,就是周昌。

司馬遷非常形象地記載下了廷爭的一幕:

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

周昌嘴巴不怎麼利索,一著急就結巴,「期期」就是情急時的口吃疊字,後來成語「期期艾艾」,取得就是這個意思。

張良的遲遲不願表態,體現出高帝晚年繼承人問題的敏感性。他被強制要求獻策之後的表態是:

今天下安定,以愛欲易太子,骨肉之間,雖臣等百餘人何益。

張良是帝師級別的謀士,身份非常敏感,他不敢、也不願介入此次事件。

由此可見,違背劉邦意志去支持完全合法的繼承人劉盈,需要承擔多大的政治壓力。也可見戚夫人一黨的影響力,並不像我們如今想像的那麼小。

兩股勢力圍繞著繼承人問題的的較量,還先後出現了兩次高潮。

第一次是商山四皓事件。

呂后看到劉邦執意要廢掉劉盈,已經感到幾乎無可圓轉的地步了,於是強逼著張良獻策,無奈之下,張良才涉入這場政治鬥爭,並建議劉盈請出商山四皓。

四皓是當世知名的大隱士、大能人,劉邦一向非常仰慕,卻無法請他們出山。

張良說,如果劉盈能請動他們,那劉邦一定會對劉盈另眼相看,也就不會再有廢立之事了。

後來劉盈的確將他們請出山了。

但劉邦所感到的與其說是對兒子的欣賞,倒不如說是恐懼和無奈。

為什麼會恐懼呢?

劉邦提三尺劍取天下,靠的是什麼?一個是對形勢的敏銳判斷,再一個是善於任用人才,俘獲民意。

劉盈請動四皓這事,令父親對他的政治號召力產生了一種非常高的預估。試想,連他劉邦本人都不能請動的當世大賢,現在卻願意從皇子遊了,那劉盈這股勢力背後,該有多麼令人恐懼的社會關係?

尤其是有如此大賢輔佐,自己還能否左右劉盈的去就?

劉邦是個對天命非常敏感(甚至說迷信)的人,四皓的出山,令他感到了天命的轉移,感到了一種英雄暮年回天乏力的沮喪。那首著名的《鴻鵠歌》,正是這種心情的寫照。

看到四皓之後,劉邦審時度勢,囑咐四皓好好輔佐兒子。

這是第一次較量,劉盈掰回來一局。

但是戚夫人一方並未完全敗下陣來,劉邦對如意的喜愛也沒有改變,他們還在尋求機會。

第二次考驗,是在平定黥布時。

此時劉邦身患重疾,他本來的意思是由太子劉盈帥兵平亂。

這次的軍事安排,再一次 顯露出如意上位的機會。

非常明顯,一仗下來,打贏了,太子不可能有更高的封賞,輸了,授人以口實,正好就勢抹下來,如意則合情合理進入考察期。

商山四皓早已看破了一切,他們建議呂后以國家利益說動劉邦。

作為皇帝,劉邦自然不敢站在國家利益的對面,最終扶病出山。這一場仗打勝了,也成了劉邦的催命符。

一年後,劉邦病逝,劉盈和背後的呂氏家族這才險勝。

綜上,戚夫人的上位,固然是由於她自己的非分之心,但是也和劉邦的政治安排不無關係。其盛時寵幸戚夫人,導致後者難以擺正位置,在客觀上激發了呂后的善妒之心,又在此後屢屢興廢立之意,進一步激化了戚夫人和諸呂之間的矛盾。

倘若沒有商山四皓及時出現以干預劉邦的判斷,倘若四皓沒有在合適時機免除劉盈伐黥布的責任,甚至只需要假以天年多給劉邦一點時間,那麼如意上位,還真是未必就不可能。

無非是劉邦再抓一批、殺一批罷了,反正清洗功臣一向是他的拿手戲,甚至很有可能,憑藉劉邦的手段,連需要殺的人都不會太多。畢竟這是皇族家事,除外家之外,勛貴們又都是剛剛進入廟堂的泥腿子,沒有太多的盤根錯節的政治關係。

然而上面幾種可能都沒有出現,呂后及時地誤導了劉邦,免除了冒險,又熬死了他。

至於戚夫人,則是形勢半點不由人的政治犧牲品了。

其實我們退一步講,就算沒有昭王如意,就呂后那種性格,戚夫人可能善終嗎?

她的悲劇在於她的存在本身,在於她從一開始就被捲入了一場輸不起的遊戲。劉邦是她的籌碼,而她則是反被籌碼壓到賭桌上的女人。

這大概是一種最令人心情灰暗的賭博了。


更多書評、影評,請關注公眾號:凱鵝。


強調再強調,劉邦換太子的心不堅決,更可能只是一時的想法。
而且哪有什麼蠢不蠢,戚夫人能有什麼法子,她只是隨波逐流,也許戚夫人可能想過去結黨,找後援,但是大部分人可能都不買她的帳,畢竟呂后在那裡啊。
呂后知道劉邦想換太子滿世界找人獻策,張良獻策找那個商山四皓出山給太子撐場子,一大堆臣子勸誡不能立幼。大義,名氣,反正只要能佔到理的都搶佔了制高點。劉邦後來自己都對戚夫人說對不起,我沒法子了。
怪只能怪她的對手是呂后,劉邦知道呂后肯定要殺戚夫人母子二人,把兒子如意送出去當王,找了個心腹周昌當王相,還是沒保住。被叫到京城,太子怕他媽殺趙王如意,天天在一塊,還是找個機會給他媽鴆殺了。
你只能說戚夫人倒霉,不能說她什麼蠢什麼的的,她就一個受寵愛的妃子,沒人脈什麼都沒有,呂后跟了劉邦這麼多年,朝中人脈多少,家族勢力多大,而且劉邦的換太子之心本身就不堅決,發生悲劇正常不過。
——————
補充些東西,劉邦怕呂后殺他兒子,把兒子送走了,可為什麼不把戚夫人也送走呢。劉邦難道不知道太子定了,呂后肯定要殺戚夫人母子,他難道不能讓戚夫人母子都去趙地?說白了戚夫人留下來給呂后泄憤,只不過呂后這人太狠,殺一個不夠,一定要讓你母子全部死掉。
說白了,劉邦這個換太子的心就不堅決,只是特別喜愛這個孩子罷了,不然他難道不能給趙王如意安排班底嗎?他可以,但他不敢這麼做,好不容易建立個國家,局勢動蕩,他不敢這麼玩。我覺得他知道自己不可能換太子,但他的這樣一種想法卻害死了戚夫人母子。
最後說一句,當皇帝從來就不是一個人的事情。


戚夫人的悲劇到底是誰造成的?


戚夫人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悲劇色彩的女性。王立群先生在《百家講壇》之《王立群讀史記之呂后》系列節目中說,戚夫人的悲劇是她、劉邦、呂后三個人各種實力較量的結果;劉邦對於戚夫人的悲劇,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一、戚夫人的失敗首先歸咎於個人原因

1、能力不足。

從史書記載來看,戚夫人最大的能力是歌舞彈唱,沒有其他特長,沒有呂后的政治才幹和鐵血手腕,本身能力弱。

2、勢力單薄。

戚夫人只有自己和兒子趙王劉如意,在朝臣中沒有支持者,沒有外戚可依靠,勢力太弱,沒有形成派系勢力。而她要辦的廢立之事,阻力又太大。

二、劉邦對戚夫人失敗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1、立儲太早。

劉邦當皇帝後,很快就立呂后之子劉盈當太子。當時劉邦只有2個兒子,後來總共有8個兒子,人選多了,可挑選的餘地就大了,就可能覺得先前立的不合適。慢慢地,劉邦發現劉盈性格上不像自己,就想立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

2、慮事不周。

劉邦老謀深算,應該深知廢立之事不易。廢長立幼,遭到所有人的反對,在沒有把握之前,怎能輕易向戚夫人許諾呢?劉邦一表態支持,戚夫人就折騰得更厲害了,最後事情辦不成,劉邦撒手西去,愛妃愛子只能任人宰割。

3、優柔寡斷。

劉邦想廢太子,後來發現阻力太大,又改變主意了。劉邦是戚夫人唯一的靠山和支持者。劉邦單方面改變計劃,戚夫人就只能坐以待斃。

其實,歷史上廢立太子確實不易,但不是沒有能做成的。例如漢景帝廢了劉榮,立了王夫人的兒子劉徹,就是鼎鼎大名的漢武帝。漢武帝也廢過太子劉據,在彌留之際立鉤弋夫人之子劉弗陵為太子。漢景帝也好,漢武帝也好,在廢太子這種大事上,不做則已,做則必成,特別鐵腕。而劉邦開始想廢,後來優柔寡斷,對廢立不成的結果負有很大的責任。

三、呂后的政治才幹和外戚勢力讓她在鬥爭中獲勝

1、呂后的勝利首先歸功於她的政治才幹。

呂后最出色的能力表現在借力打力方面,借朝臣之力打擊戚夫人,借輿論之力打擊廢立計劃。

案例1:跪謝周昌

一次,劉邦和幾位朝臣談廢立太子,周昌明確反對,說了一段結結巴巴的話,「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劉邦欣然而笑。呂后在廂房外偷聽到周昌的話,退朝後,她跪謝周昌,說,「如果不是您,太子幾乎就被廢了。」

案例2:求計張良

張良是劉邦最得力的謀士,也反對廢太子。呂后讓哥哥呂澤求張良給出個主意。
張良說,皇上非常想請四個德高望重的老人,你們能不能想個辦法,把這四個人請出來,也許能有用。這四個人就是著名的「商山四皓」。劉邦曾多次請他們出山,都被拒絕了。
最終呂澤請到了這四位高人。在一次朝宴上,劉邦見太子背後跟著四位白髮蒼蒼的老人。一問才知是商山四皓。劉邦大驚,問到,我請了多少年,你們都不來,現在怎麼跟著我兒子了呢?四皓上前謝罪,說,陛下看不起讀書人,我們是害怕您才躲起來的。現在太子是個仁義之士,天下人都想為太子效力,所以我們一齊來輔佐太子。劉邦聽完百感交集,覺得太子羽翼已經豐滿了,就消除了廢立的念頭。

2、呂后背後有外戚勢力。

呂后兩個哥哥都封了侯,呂后的妹夫樊噲是手握重兵的武將,呂氏家族已經形成了強大的外戚勢力。西漢初年政治上有三股勢力,呂氏外戚就是其中之一。而戚夫人勢單力薄,一個人面對一派勢力,結局失敗是必然的。

四、劉邦費勁心力保全戚夫人母子

劉邦晚年很痛苦,想廢太子卻辦不成,又擔心自己去世後,趙王會有危險。所以終日悶悶不樂,日夜籌謀。

劉邦採取的第一件重要保全之策,是周昌為相。

劉邦給趙王如意選了一個得力的強硬的相國,就是御史大夫周昌。這是最合適的人選,原因是:第一,周昌是劉邦的老鄉,為人可信。第二,周昌為人正直,敢於抗上,剛正不阿。劉邦要求廢太子時,周昌曾直言反對,「期期不奉詔」。第三,在廢太子這件事上,周昌有恩於呂后。

劉邦採取的第二件重要保全之策,是「立斬噲頭」。

劉邦病危時,聽說樊噲帶領十萬大軍在邊疆,等皇帝百年之後,樊噲就會帶著軍隊殺向京城,殺掉戚夫人和趙王。

劉邦勃然大怒,馬上召見陳平,周博,讓他倆立即乘車到樊噲軍中,「平至軍中,立斬噲頭」。

陳平和周博兩個人在路上商量,樊噲的頭哪是能輕易斬掉的?一是樊噲手握重兵,二是樊噲是呂后的妹夫。兩人到了邊疆,把樊噲押上囚車,帶回京城,任憑皇帝發落。還沒走到函谷關,兩人就得到消息,劉邦病故了。

在劉邦晚年,他只要聽說趙王有危險,就會趕緊部署,趕緊保護。能想到的辦法都想到了,能辦到的事情都辦了。劉邦自以為一切都安排妥當之後,離世了。

後面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就不贅述了。

五、戚夫人的悲慘命運是誰造成的?

有人說是商山四皓,導致劉邦不能立趙王如意。

有人說是張良,是他推薦商山四皓的。

有人說是戚夫人咎由自取,她最大的錯誤就是在劉邦寵愛她時,選擇了挑戰皇后,這是高風險高收益的道路。

有人說是劉邦造成的,他怕違背天下輿論,選擇了江山,寧可犧牲戚夫人。

王立群先生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他請大家假設,假如廢立太子成功的話,戚夫人會怎樣對待失勢的呂后呢?也許不會虐殺,但肯定也不會善終。

在王立群先生看來,戚夫人悲慘的命運,最終是封建帝王繼承製造成的。皇帝只能在皇子中間選接班人,立長立嫡。無論最後立誰,失敗的一方都沒有退路,都會很悲慘。無數史也證明了這一點。


更多歷史文章,請查看:

公眾號 歷史知識搬運工 (woilishi),歡迎關注,謝謝。


蠢倒是不至於,但是呂后手段更高明,關鍵時候求助張良,張良送出神助攻。劉邦寵愛戚夫人,對呂后的野心有所察覺。欲廢太子劉盈(呂后子),欲立趙王如意(戚夫人子)為皇儲,滿朝文武群起諫諍,認為此舉不妥,劉邦卻立意已決,不聽群臣的勸阻,眼看太子位行將被剝奪,呂后焦急萬分,派其弟呂澤求助於「智囊」張良。張良認為廢立太子一事事關重大,不可輕易更立。漢朝初立,百廢待興更立太子很可能引起內亂,只有順其自然才能安定天下穩保江山。基於此,張良對呂澤說道:口舌已難保太子,現在有四個老者,人稱「商山四皓』年皆八十有餘,節義清高,很受人們敬重,現不就漢朝爵位,隱匿深山,皇上屢請不至;如果太子屈尊固請『四皓」下山輔佐,為鞏固太子的地位一定有所幫助。「四皓」果真被太子的誠意所感動,答應下山輔佐。
劉邦討伐英布得勝還朝,舉行慶功宴,四位老人隨太子入宮。劉邦驚問其名,才知道著四位相貌奇特的老人就是自己屢請不至的隱士。四位老人表示:太子仁孝,敬賢愛士,天下人都願意為太子效力。劉邦見四老已為太子左右,可見太子羽翼已豐,恐怕難以動搖,便放棄的易立太子的主張,可見呂后的政治素質跟戚夫人不是一個級別的,加上呂家勢力也大,戚夫人一在朝堂沒有自己勢力,二是自家外戚勢力也遠不如呂后,所以自然鬥不過呂后


這事主要責任人是劉邦,他想改太子,又不堅持到底,害得呂后和戚夫人都撕破臉,戚夫人怎麼會有好下場?


戚夫人和呂后都沒有什麼選擇,受寵到那個位置,又有皇子,要麼頂著上登基;要麼早早申請皇子外放,後期還有可能被清算,選哪個,所以不是作也不是蠢,這個世界不是你不作不蠢就一定心想事成的。


戚夫人不僅不蠢,而且聰明,只是手段不夠,至於她的下場,成王敗寇而已。

1、戚夫人歌舞名家,自身修養不俗,那個年代能有這樣水準的女子,多少大家族裡蓄養的寵姬,僅僅是花瓶的話,活著都困難,畢竟女子如豬狗一般,殺了也就殺了。

2、戚夫人在呂后被關押,陪伴了劉邦四年征戰生涯,是很了不起的人生經歷了。加之年輕貌美,能歌善舞,兒子劉如意又出色,劉邦也看重他們母子。這就是資本。

3、而呂后還朝。匹夫無罪,懷璧其罪。戚夫人可以像薄姬那樣遠遁嗎?不能。劉邦喜歡她,又看重他兒子。但是呂后是正房,劉盈是嫡長子。無形中,他們就到了對立面,不死不休。他們的結局就是:呂后上位,誅除戚夫人及劉如意,這是隱患;戚夫人上位,誅除呂后及劉盈,這是隱患。無論誰上位,都是這個下場,只是死法可能不一樣吧。

4、於是,戚夫人生出了爭奪太子之位之心。這個心,有劉盈的責任,他太懦弱讓劉邦不喜,而劉如意更有王者之風;有呂后的責任,她離開四年,讓戚夫人得寵,還朝又有外戚勢力,給戚夫人的生存造成了直接的威脅;有劉如意的責任,不知道藏拙;有戚夫人的責任,不知道自毀退避。

5、自封建以來,就是立長立嫡,劉如意上位自然是得不到大臣們的支持,何況胡亥前車之鑒,小孩子上位,難保不禍亂天下。帝王也做不得快意事啊。更加之劉盈及時請來了四位大儒作為靠山,奪嫡更渺茫了。當然,還有下毒之類的方法,應該是做過,可是失敗了。不能不失敗,呂后誅殺韓信英布都智謀百出,怎會不防備小小的戚夫人。

6、從劉邦告訴戚夫人劉盈羽翼已成,戚夫人與劉邦且歌且舞,且哭且泣那一刻開始,就註定了她的命運,當然,她只是沒想到自己會成為人棍吧。

7、劉邦死後,托周昌照料劉如意在封地,戚夫人則被拖去糧食局。這就結束了嗎?當然不會,劉如意還得死,戚夫人也得被虐殺。從這種折磨來看,呂后也是恨到家了,可見當時的奪嫡,應該是有機會成功的。死裡逃生而生出來的濃濃恨意爆發……千萬不要得罪女人。

綜上,戚夫人要想成功,只有三種途徑了:1、殺死劉盈。吃吃糖游游泳什麼的,哪裡不能死人,睡個午覺也能死啊。2、色誘劉盈。讓她犯下淫母的大罪,就是年齡太小了點,哎。3、勾連朝臣就太難了,第一出不去,第二沒資本。提前問計張良,搶先請出四皓,不過劉邦都請不出,和劉邦類似的劉如意更難了。所以,就是巫蠱案吶~~~


這個問題真好笑,受害者之所以受害,是因為受害者蠢(作,壞),而不是因為施害者殘暴不仁。


不,題主角度錯了。
答案就是呂后心狠手辣

戚夫人被迫害成那樣最大的原因有戚夫人自己的一些問題,但忽視呂后而要討論戚夫人錯的地方實在是可笑和無知。


就算高帝廢了太子,如意照樣坐不穩當。
劉盈有誰?他娘及呂家,他姨夫樊噲,救過他命的滕公,楚漢期間合作愉快(別管怎麼合作)的蕭何,張良薦來的商山四皓,老師叔孫通……
基本包括了沛縣系、文官系、地方系。邦哥想換太子?除非把這些系全部洗一邊。
如意有誰?
有他娘。


看評論大家都在指責戚夫人無腦,無政治智慧,可劉邦喜歡的就是這樣一個女人呀!不知道歷史中戚夫人與劉邦的感情如何,從戚夫人一心依靠劉邦,不培養外戚。劉邦甚至真的打算廢劉盈、改如意為太子來說,他們感情還是很好的,戚夫人也沒那個心思。戚姬是一個沒什麼心機的女人,相比呂后太有才幹把她襯托得無政治智慧,個人覺得她就是一個把心思更多的放在家庭上的一個又不大聰明的女人。


不提呂雉的性格。

只說她的遭遇:丈夫搞造反,自己帶著女兒兒子伺候公婆,最後還要蹲幾次牢房。養個女兒險些被送到匈奴去。養個兒子被他老子踹下車兩回。
到老了,以為苦盡甘來消停過日子吧,天降戚姬·····還特么冒出個趙王劉如意,自己兒砸劉盈的太子位危如累卵·····
說真的這要是上位了一點不報復那真是聖人····呂雉是聖母嗎?必須不是啊。雖然血腥了點,然而反正她報復不到老流氓,報復一下戚姬母子簡直太正常。

至於戚姬,她死後如果想找人報復的話也輪不到呂雉,丫應該去找劉邦,老劉倒是想著兒子了,然而完全沒想到她的死活嘛。
她輸不止是手段問題,而是不管是劉邦是壓根看不上劉盈、還是他一心就是真愛小兒子如意,在呂后說動留侯請出商山四皓之後,她和她兒子就是沒戲了。劉邦自己也死了廢太子的心,面對局勢他的理性又回來了·····所以她那個下場是註定的,變化的只是形式而已。


真正的原因是裁判劉邦讓她這個小孩子和成年人對打,打無差別自由搏擊……

小孩子是說她的政治力量和其他人比,算孩子級別,呂雉,中國歷史上權力最大的女人之一,在劉邦政治集團中,是僅次於劉邦的政治力量第二名。

在豐沛功臣集團中,她的力量全面壓制戚夫人。
劉邦的第一桶金是她爹給的。
劉邦造反的時候,父母孩子她照顧的。
做俘虜的時候劉邦爹她照顧的。
這些政治勳章,戚夫人有什麼可以比?
更不要說她還有一群權力派的支持了


兩位夫人之間的鬥爭說白了是政治鬥爭政治鬥爭政治鬥爭!!最高贊把呂后塑造成一個善妒毒婦狂殺無辜真是笑死了!這種涉及到繼承人的鬥爭從來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
無論哪一派,失敗了只會被殺的天昏地暗。拿現代標準衡量古人行為有點笑掉大牙。古代的政治鬥爭哪有輸了體面離開的道理?就算放到今天,三胖的哥哥也才屍骨未寒。如果離婚照樣能活得瀟洒,王熙鳳何必動手弄死尤二姐?
自己一派得逞則呂后一派死無葬身之地這個後果,戚姬不知道?她知道得很!
把戚夫人說的純潔無暇善良無助只會讓明眼人笑話。如果最後贏家是戚夫人,呂后母子下場也不會好多少,說不定戚氏的兒子更威武雄壯,幫著親媽補刀呢,反正如果我是呂后得被自己親兒子氣死


戚姬關鍵的是沒有做好風險評估

漢朝開國之初的權力基礎是功臣集團,麻煩的是戚姬在功臣集團中幾乎沒有勢力

戚姬所能依靠的只能是劉邦的宗室,問題在於:劉邦的宗室都剛剛封王封侯,沒有站穩腳跟,何況,劉氏宗親能支持戚姬也就能支持呂后

比較而言,呂后的勢力大多了,樊噲是呂后的妹夫,夏侯嬰、蕭何是呂后的老鄉,張良這類功臣老將肯定是支持呂后的

除非戚姬上位之後誅殺呂后母子,否則即使上位也坐不穩(呂后說不定會搞宮廷政變);問題在於,呂后的勢力如此雄厚,戚姬殺得了嗎?

戚姬本人的政治智慧也不行,用現在眼光來看戚夫人就是古代版的綠茶婊, 靠山倒了還不安分,還子為王母為虜,終日舂薄暮,常與死為伍。相離三千里,當誰使告汝。讓你唱,還想告狀,還要報仇,自個兒把自個兒作死了,還連帶害了兒子

這個時候,能保住兒子小命就不錯了,還想告訴兒子她的艱難,一個孩子你指望他發兵救援?!愚蠢;
==============================================
呂后是一個倍受爭議的人物

  • 跟隨劉邦出生入死(呂雉出嫁不久,劉邦就鬧革命了,呂不僅要下地幹活,還要給他養兒子,後來又啷噹入獄,再後來劉邦稱王,身邊不乏嬌妻美妾,冷落了她),革命成功卻不再受疼愛。
  • 在國家危難之際她還是能夠救國家於水火的,
  • 呂后對劉邦其他的妻子都還可以,曹夫人,薄姬都活的好好的。唯獨對這個想害她的小三兒下了狠手。

她的殘忍,其實也是能理解的,吃苦的是我,享福的卻是賤人,還搶兒子的位子,憑什麼 ?!我會讓你知道,什麼叫後悔;

女人向來對女人下手都狠,尤其是護犢子的母老虎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 戚式恃寵而驕,想讓劉邦改立劉如意,差點成功了。這讓本就因她而失寵的呂雉對其更加恨之入骨,
  • 何況,如果戚夫人上位,無論以戚夫人的尿性還是權力需要,呂雉母子都要遭挫骨揚灰(理由前面說過),站在她呂后那個位置,光仁慈是沒用的;

本來就是劉邦虧欠呂后,劉邦甚至打算廢掉太子劉盈,要不是請出商山四皓,說不定就被廢了!被廢的後果是更嚴重,呂雉母子肯定活不了

所以,呂后肯定會報復


戚姬的「人彘悲劇」兇手有三。

1.罪魁禍首,劉邦。

劉邦老流氓太不靠譜了。他喜歡戚姬如意母子不喜歡劉盈呂雉,還說出劉盈不像我如意像我這樣刺激人神經的話。可到死也沒有給戚姬如意鋪好路,還給他們母子樹立了呂后那麼強悍的敵人。簡直就是把戚姬如意架在火上烤,還添了好大一把柴。

劉邦想要改立如意,但他的決心又不夠堅定,這就是害死他們母子的根源。如果要扶持如意,就應該排除萬難讓他們母子上位。例如景帝,廢掉劉榮立王夫人為皇后,強行讓野豬當上嫡長子;或者像朱八八一樣一直致力於幫仁慈的朱標朱允炆把權杖上的荊棘都拔了,這才是真愛!做了一半就停止還不如一開始就不做,至少呂雉的仇恨不會那麼深。劉邦不僅對不起髮妻,也坑慘了小妾。他臨死前倒是煞費苦心安排心腹周昌保護如意,但卻沒為戚姬做什麼安排,就這樣把她放在呂雉的眼皮子底下。只顧著兒子安全,卻把戚姬留給呂雉泄憤。只是他自己都想不到,能變態殘忍到這個程度。

《史記張丞相列傳》堯曰:「御史大夫周昌,其人堅忍質直,且自呂后、太子及大臣皆素敬憚之。獨昌可。」高祖曰:「善。」於是乃召周昌,謂曰:「吾欲固煩公,公彊為我相趙王。」周昌泣曰:「臣初起從陛下,陛下獨柰何中道而棄之於諸侯乎?」高祖曰:「吾極知其左遷,然吾私憂趙王,念非公無可者。公不得已彊行!」於是徙御史大夫周昌為趙相。

劉邦一心要廢掉劉盈,可當張良請動商山四皓出面時,劉邦又突然明白自己做不到了。輕飄飄的一句太子羽翼豐滿難動矣就打發了戚姬,戚姬當即哭泣,因為她明白,她們母子的結局在劉邦改變主意時就註定了,死是唯一的後果,差別只在於死法。

《史記呂留侯世家》四人從太子,年皆八十有餘,鬚眉皓曰,衣冠甚偉。上怪之,問曰:「彼何為者?」四人前對,各言名姓,曰東園公,甪里先生,綺里季,夏黃公。上乃大驚,曰:「吾求公數歲,公辟逃我,今公何自從吾兒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輕士善罵,臣等義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竅聞太子為人仁孝,恭敬愛士,天下莫不延頸欲為太子死者,故臣等來耳。」上曰:「煩公幸卒調護太子。」四人為壽已畢,趨去。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輔之,羽翼已成,難動矣。呂后真而主矣。」戚夫人泣。

就算拉下劉盈,戚姬如意也撐不起漢初的局勢,到時漢朝肯定會陷入紛爭。 漢初的最大威脅不是外戚宦官,而是打下江山的功臣。他們有兵權有威望,心裡還存著造反當皇帝的心思。功臣肯定是信不過的,那劉邦死後唯一能託付兒子和江山的人就只有呂后,也只有呂后能同時鎮得住功臣集團和劉家宗親。她唯二的軟肋就是劉盈魯元,呂后再怎麼也不會去反唯一親生兒子的江山,她絕對比武則天看得清!只是劉邦算不到那個bug,就是可憐的劉盈壽數那麼短,漢朝才會陷入呂氏亂政的混亂中。

2.很不幸,戚姬的對手是呂雉。

呂雉劉盈的優勢:原配嫡子的大義名分;呂雉勞苦功高;母家勢力強大還有兵權;有沛縣同鄉功臣以及商山四皓的支持;對功臣集團和宗親庶子有震懾力和影響力;還有剷除韓信彭越的鐵血手腕和政治能量。這樣的羽翼豐滿獨擋一面還佔據著封建禮法制高點的開國皇后所生的太子,不是想廢就能廢的。

戚姬如意的優勢:老流氓的寵愛和彼此。

呂雉劉盈不僅擁有天然的政治優勢,她的政治資源也幾乎是全方位吊打戚姬。而且廢立皇后太子是國政大事,其中包含著太多政治考量,需要平衡各方面的利害衝突。劉邦老皇帝也沒有那麼自由,不是喜歡誰不喜歡誰就可以隨意廢立太子。

而且相比起戚姬,呂雉的手段實在太狠了!

呂雉和戚姬的鬥爭是一場力量懸殊的政治鬥爭而不是後宮爭鬥,是奪嫡而不是爭寵。結局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成王敗寇沒什麼可指責批判的。也別用現代三觀去看古代歷史,封建社會本身就是和現代法律道德和三觀相抵觸。

在封建時代的政治鬥爭里,哪個失敗方不是被殺的一地雞毛,李世民還不是把李建成李元吉在襁褓中的兒子都殺光了,失敗者一系根本沒有善終的可能。捲入政斗就沒有回頭路,不然萬丈榮光,不然一敗塗地。如果戚姬如意上位了,呂雉和劉盈魯元同樣也是身死名滅。況且戚姬和呂雉早已撕破臉了,換誰誰不鏟草除根?還真等著如意長大後來發兵報仇啊!

呂后要是正常處死戚姬如意根本不算什麼黑點,可殺人不過頭點地,呂雉用這麼殘暴的手法就實在太讓人不齒了。呂雉的錯不在殺戚姬如意,她最大的惡行是用最不人道的方法虐殺了戚姬,簡直是慘無人道毫無人性。就像呂雉親子劉盈說的,是個人都做不出這樣的事。對於虐殺戚姬的殘酷惡行,是絕對要唾棄批判呂雉的。

3.戚姬自己也有責任。

廢立儲君是動搖國本的大事,皇帝要考慮和顧忌的因素太多,君王的寵愛只是其中不靠譜的一環。戚姬也僅僅只有皇帝的寵愛,光有政治野心卻沒有政治智慧,還沒有功臣集團的鼎力支持。劉邦就想廢劉盈還得慢慢籌劃,戚姬倒好,看出劉邦的心思就急吼吼隨風起舞,日夜哭求廢劉盈立如意。

《史記·呂太后本紀》:「及高祖為漢王,得定陶戚姬,愛幸,生趙隱王如意。孝惠為人仁弱,高祖以為不類我,常欲廢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類我。戚姬幸,常從上之關東,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呂后年長,常留守,希見上,益疏。

戚姬的確死的凄慘可憐,但她的悲劇也不能完全歸給流氓夫妻。在皇權中心十幾年,能主動加入奪嫡鬥爭的寵妃能是什麼無辜白蓮花無助小女人!戚姬要真沒貪圖日後權力富貴的想法,能日夜為兒子哭求太子之位嗎?呂雉劉盈那時毫無過錯,戚姬仗著老流氓的心思想要置劉盈呂雉於死地?日夜啼哭逼著劉邦改立太子,通過自己對劉邦的影響力折騰打壓呂雉母子,這不是主動屢屢迫害呂后劉盈又是什麼?

呂雉一開始也沒有非殺戚姬不可,只是把她丟到永巷去做苦工。是她成日唱舂米歌,硬生生的挑起了呂后最敏感的神經。「子為王,母為虜。終日舂薄暮,常與死為伍,相離三千里,當誰使告汝 !」她是指望如意發兵救她嗎,呂后聽了不更急於斬草除根才有鬼了。到這時還在撒嬌告狀,是生怕呂雉想不起還有個如意嗎?

回到最初,是誰先發動起這場戰爭的,是戚姬不是呂后!罪魁禍首是老流氓,戚姬居中施壓哭求。逼得呂雉那麼彪悍的人向仗義執言的周昌下跪道謝,可見呂雉劉盈當時的處境是在多生死未卜的關頭。劉邦和戚姬都把人懟到那個田地了,老流氓是報復不得,可還指望呂雉放過戚姬如意呢,是得有多傻白甜啊!

及帝欲廢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為太子,大臣固爭之,莫能得;上以留侯策即止。而周昌廷爭之彊,上問其說,昌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上欣然而笑。既罷,呂后側耳於東箱聽,見周昌,為跪謝曰:「微君,太子幾廢。」

---------------------------------------------------------------------------------------------------------


我覺得惠帝才奇葩。


戚夫人的上位思路是:
扶持兒子登帝,從而間接自己加尊為後。
戚夫人的優勢:

  1. 有子(促使她產生上位想法最大助力和資本)
  2. 戚夫人本人年輕貌美,善舞善樂,專寵後宮(枕邊風)
  3. 劉邦愛屋及烏,寵愛劉如意,甚至說出了劉盈不像他這種話。

呂后的優勢:

  1. 有子,並且是嫡長子(受封皇太子),這是她們母子倆的天然政治優勢。
  2. 髮妻,糟糠之妻(受老罪了),正牌夫人,對舊臣存在影響力。
  3. 外戚勢力(妹夫樊噲為代表,同時結合第2點)
  4. 立長立嫡制度(是劉邦廢劉盈最大的阻力,張良等一系列重臣一致反對,張良給呂后推薦商山四皓改變劉邦想法是後話)
  5. 政治水平(5.1劉邦頭上有烏雲,便於定位查崗,並大肆宣傳,為早期的劉邦團隊增加凝聚力,提高劉邦威望,很好的呼應了赤帝子說。5.1跪謝周昌。5.3問計張良等等等等)

戚夫人劣勢就不言而喻了,成功幾率如此渺茫,風險如此之大,仍然堅持發動奪儲之爭。


不可否認呂雉的關係以及地位,但是僅僅就戚姬的手段來說,確實孤注一擲,形單影隻了。她和劉邦本是偶遇,年紀相差懸殊,但是不能否認劉邦還是有一定魅力的,戚姬也不傻,初見便能分辨出官階不低,為求上位,連環諂媚,孩子出生後便想母憑子貴。方法用了很多 大多不得當。但凡籠絡下人心,除去呂雉的心腹 結局便大不相同了


推薦閱讀:

什麼樣的女人喜歡穿這種半身長包裙?

TAG:歷史 | 漢高祖劉邦 | 漢朝 | 後宮 | 女人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