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是枝裕和的電影 《海街 Diary》?
啊,上知乎日報了,感謝日報團隊的編輯。
/
是枝裕和還是那個是枝裕和。
只是他把自己打磨得更通透、更圓潤,也更平和了。
這種清淡、平和,就如同他自己所說的:「停下腳步,挖掘腳下微不足道卻更柔軟的事物。」
1.
廣州一俟入夏,人便懨懨地,懶得出門,也不想動彈,只是在家裡對著一隻落地扇,聽風葉聲嗡嗡地響,讀書、看電影,或者泡在網路上漫無目的地瞎逛。
唯一的樂趣,是等待夜幕降臨,調一杯冰鎮的Screwdriver,從電腦中翻出一部電影,一點一點地看。這時候,是枝裕和是很好的選擇。
比如《海街日記》。
時長128分鐘的電影,改編自吉田秋生的同名漫畫,驚心動魄的戲劇衝突,被埋藏在很深很深的故事紋路里,鏡頭對準生活中的瑣屑家常:梅酒、海鮮咖喱飯、魚排海鮮飯、魚生吐司、定食;以及濱海道的櫻花、老宅里的梅樹、穿過鎌倉的火車;和服、煙火,還有沙灘和海浪。
看完心裡想,「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真是很不容易的事啊。」就像張愛玲說的,「熱鬧之中捎帶一點凄涼。」這裡,每個人都熱騰騰地活著,戀愛、工作、生活,從臉貌到舉止、神情,有種一絲不苟的誠懇;然而,在她們心底那些看不見的幽微角落裡,又有著不足為外人道的小小隱秘和哀傷——它們互為表裡,互為因果,最終在周而復始的生活里握手言和。
四季流轉,人來人往。
「你看啊,生活嘛,也無非就是這樣。」
2.
希臘神話中有一個著名的故事:弒父娶母。
弗洛伊德由此將男孩的戀母情結命名為「俄狄浦斯情結」,相對應的,女孩的戀父情結被稱之為「埃勒克特拉情結」——在古希臘神話中,埃勒克特拉參與殺害了自己的母親,後來被用以概括女性在兒童時期形成的戀父憎母情結。
《海街日記》中,導演是枝裕和把這一心理現象貫穿全片,其中尤以香田幸的塑造最為凸出。
大姐香田幸,很早就肩負起照顧兩個妹妹的責任,冷靜、理性,而且堅強,開篇就展現出一副長姐如母的溫潤形象。然而,沒有人想到的,她卻是最離經叛道的一個。
她成為別人婚姻里的第三者。那個男人的脾氣、性格,與她父親極為相似。後來,在參加完父親的葬禮準備離開的火車上,她下意識地對淺野玲說,「搬過來和我們一起住吧。」
那一刻,與其說是同父異母的姐姐對妹妹的憐愛之心,不如說是一個介入別人婚姻的母親對未來女兒的愧疚之情。
香田幸面對的情感難題是,在忠於自我的愛情和道德倫理中的兩難困境。
在鎌倉的老宅里,她一直安慰淺野玲「沒有人有錯」,本質上其實是在安慰自己。這些話與其說是在告訴淺野玲,不如說是在撫慰自己——「本來嘛,生活那是二元對立非黑即白那麼簡單的。」
同時,她對父親表現得越是厭惡——「即便他曾經很親切、很和藹,說到底也不過是個惡劣的父親罷了。」——說明她心裡越是在意這位父親。
沒有這一細節,後面的轉變——「他雖然不是個好父親,但也許是個好人也說不定呢。」——也就談不上順理成章。
故事的尾聲,和淺野玲站在山上,香田幸大聲喊出,「爸爸是個笨蛋。」
然後,她選擇與準備飛往美國的男友和平分手。
也許她看到了自己即將造成的另一樁悲劇,於是選擇踩下剎車;
也許她只是幡然憬悟到:
這所謂「忠於自我的愛情」,其實根本不算什麼愛情,只是對父親的某種移情。
坦白講,就故事外殼而論,這很容易拍成一部爛俗的電影。
是枝裕和厲害就厲害在:
他拋棄了一切辣眼睛的狗血情節,將電影徹底沉浸到生活中去,最終在平淡如水的家常中贏得了和解。
這是一種高超的敘事技巧,稍有不慎便可能淪為沉悶的紀錄片。
好在這些擔心是不必要的,影片中的每個人物都構建得十分紮實——既未刻意迴避人性中的陰影,也沒有悲天憫人地放大生活中的苦難——他只是平靜地講述這個故事,以一種寬宏的視角,仁慈地注視鎌倉的四個女孩,並把答案還給生活。
3.
老二佳乃和老三千佳。
因為父母離異時年齡太小,這兩人受到的心理創傷,反而沒有香田幸那麼大。無論是對父親還是對母親,佳乃和千佳都表現出不置可否的態度,大致是:
「啊,他們分開了,可也就這樣吧。」
遠不及香田幸表現的那麼激烈,甚至調侃自己的父親,「那就是第三個女人了,真能幹。」
非要說有影響,也就是在擇偶上能略見端倪。
開篇4分鐘左右,在去參加父親葬禮的火車上,佳乃說,「總感覺心裡不舒暢,說是爸爸,已經十五年沒見了。」而千佳卻好奇地問她,「爸爸很溫柔的吧,不是還一起去動物園玩過嗎?」
這段對話的信息量很大。
首先是佳乃。
彼時,她大概和淺野玲相仿的年紀——中學生,不大不小,略略能獨立生活,但又談不上成熟。
這種年齡,最是容易被兵荒馬亂的長輩們拋到了腦後。因此,她童年最親密的長輩,反而是學校附近的食堂阿姨。可見,對於幼年那場變故,佳乃更多的是強烈的「被拋棄感」。
成年之後,那種生活落魄、被主流遺棄的人,對佳乃就有著強烈的吸引力。她在這些人身上看到童年的自己,由此產生一種衝動,想去愛他們、保護他們。但這種人往往又是混蛋,於是她就這麼一次次地失戀、受傷,再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新一輪的惡性循環。
好在她的性格也比較沒心沒肺。
失戀了,天塌不下來。喝大酒,睡大覺。隔天醒來,該幹嘛,還幹嘛。成年人的愛情不是偶像劇。相愛時的快樂,分手時的利落,都是必備的禮儀。
而千佳,因為年齡太小,彼時她有外婆的貼身照料,所以對愛的匱乏感遠沒有佳乃重,更多的是對父親的朦朧憧憬與想像。
在她模糊的記憶中,父親是個很溫柔的人,這多少影響了她的戀愛傾向。她跟同樣平和、溫柔的店長在一起,多少有某種補償心理在作祟。
4.
淺野玲……
啊,我能說廣瀨鈴真的好萌嗎?!(這樣會不會很像怪蜀黍誒)
這個角色是整部電影中最讓人心疼的角色。
她聰穎,早熟,敏感,懂事,乖巧,堅強,心思細膩……誒,還有什麼適合讚美的詞語啊?!語文沒學好遇到這種情況真是拙雞。
在這部電影中,淺野玲面對的情感難題是:與自己的身份和解。
她的母親是第三者,破壞了別人的家庭。
這種情況,一般我們會說,「這不是你的錯。」但淺野玲卻遇到了香田幸——和她母親有過相似經歷的姐姐,香田幸告訴她,「這不是她(淺野玲的母親)的錯。」
簡單的一句話,突破了傳統的倫理偏見,道出了婚姻與愛情的複雜性。
哪有黑白對錯,不過是冷暖自知罷了。
從剛踏入鎌倉老宅時的小心翼翼,到逐步卸下心裡的負擔,這其中,香田幸功不可沒。
更準確地說,是淺野玲和香田幸,互相解開了彼此的心結。
5.
所謂「飲食男女」。
食物既是慾望,又象徵對死亡的反抗。
無論是日本黃金一代的電影大師,還是新浪潮的幹將,都熱衷於在電影中埋藏味蕾的印記。
從小津安二郎到是枝裕和,食物承載著人間煙火的脈脈溫情,是撫慰、傳承,精準定位著來處的坐標,也記錄了成長中的苦難與溫馨。
《海街日記》中,梅酒,這種日本家家戶戶都會釀造的果酒,就成為維繫、傳承親情的紐帶與象徵。春賞櫻,夏釀酒,日子就是這麼過下去的。
淺野玲剛到鎌倉老宅時,雖然不會喝酒,但也樂於、或者說渴望融入這個新的家庭。其中一個重要的標誌,就是和三位姐姐一起釀酒、飲酒,醉了,說幾句胡話。姐妹間的隔閡,一點一點地消融。
後來,香田幸把外婆留下的梅酒送給母親,母女握手言和,很有一種克制的體面與溫情。
佳乃,前面說過,家庭遭遇變故時,她正處於長輩們無暇顧及的尷尬年齡。所幸有海貓食堂的二宮阿姨,給予了她足夠的溫暖。因此,她始終對二宮阿姨的定食念念不忘。
千佳,開篇3分鐘左右,三姐妹圍在一起吃飯,她嫌腌菜口味太淡,又放了些醬料,香田幸責怪她,「我說你啊,會得高血壓的,像外婆那樣。」可見佳乃的口味,是隨外婆的。原因是,父母離異時,千佳年齡還太小,不得不由外婆貼身照顧著。
淺野玲,父親生前做的魚生吐司,一直是她最珍貴的味蕾記憶,也側面印證了她的看法,「父親是個很溫柔的人。」
6.
很多人覺得日本電影新浪潮一代,遠不及黃金一代的大師們視野開闊、有深度。
我覺得這多少有些求全責備。
事實上,是枝裕和也表達過「不想成為小津安二郎接班人」的意思。
平心而論,是枝裕和的電影,既能刻畫人性的幽微,又能呈現慾望的纖細,同時不乏詩意的鏡頭美學,難得的是越來越從容、恬靜,有種舉重若輕的達觀。
《海街日記》這樣的電影,多看一部,都是觀者的幸運。《海街日記》是一部很治癒的電影。
是那種應該放進『就算是在心情一團糟的下雨天看了後也會轉為愉悅』之類收藏夾的溫暖故事。
治癒來自於電影中的細節:
可以一幀幀截下來印成鎌倉風光宣傳海報的美妙景色,竹莢飯、青梅酒、魚卷咖喱這些令人食指大動的當地美食,人與人之間互相關懷,彼此逗趣的純善情感,少男少女們青春期蠢動的情愫,更別提那四個腿長顏好,明眸善睞的美少女組合了。
真是讓人如同狠狠咬了一大口冰淇淋一樣心情大好。
《海街日記》中其實甚少鮮明的人物衝突,對於看慣了情節激烈的美式爆米花電影的觀眾或許多少會有些不太適應。她真的就像是一本日記,將生活的碎片悉心收集,緩緩翻頁,於是我們得以看到那些溫柔如水般的畫面從眼前淌過:
在山形,小鈴帶著一見如故的三個異母姐姐到『這個鎮上她最喜歡的地方』,在那個能夠看到酷似故鄉的風景的小山上,『咔嚓』,鏡頭第一次為這四個相依為命的姐妹留下合影。
在電車站,二姐和小鈴的對話。
——『在學校有沒有喜歡的男生……快去找一個吧,世界會變得不一樣哦。』
——『會變成什麼樣?』
——『就算是超無聊的工作也能忍下來。』
小鈴醉酒醒轉,姐姐們帶她去看那棵釀酒的青梅樹,四個人擠在相框般的窗口向外望;聊到青梅樹需要澆水、除蟲,大姐學著姥姥的口頭禪說『有生命的東西總是很費事的』。
在『海貓食堂』,面對著如同半個親長般看著孩子們長大的二宮阿姨,姐妹們笑談起幼年時千佳在這裡尿褲子的趣事。
永遠坐在『海貓食堂』的櫃檯,安靜守著二宮姨的二宮叔,俏皮地捂著眼睛說:『哎呀不好,年紀大了,視力也越來越不好了。』然後等二宮阿姨說出『趁著視力還好一起去看花吧』的提議後,迫不及待地吐出那個溫柔的『好』。以及在二宮姨的葬禮上,叔卻依然樂呵地笑著說:『你們不要難過,她度過了很完美的人生。』——就好像真正『完美』了的人是他自己一樣。
那個煙花大會的夜晚,愣頭愣腦的風太對穿著和服的小鈴說:『你這一身還挺好看的。』回家後,姐姐問她:『怎麼樣,有人說你這一身浴衣好看嗎?』小鈴竟然害羞地別過頭去了。
還有四姐妹穿著和服點煙花,幸和小鈴在家裡的柱子上刻身高,姐妹們在海邊說起五十年以後的樣子……
當然,這樣將電影中那些溫暖人心的瞬間做個集錦,顯得有些刻意了。電影其實也從來不曾避諱過四姐妹一路走來的那些苦楚。
三姐妹從小被欠債和出軌的父親拋棄,自私的母親不久後改嫁,只能與姥姥相依為命,而姥姥不久後也去世了。上述算是電影的背景,然後在電影的進行中也隨處可見各種『如果這是在中式婆媳劇中能夠演上二十集不罷休』的矛盾與糟心遭遇:諸如大姐與已婚醫生的難成正果的愛情,二姐借錢給不務正業的男友然後被無情拋棄,小鈴在繼母那裡不堪回首的經歷,三姐妹與拋家改嫁的母親的矛盾,二宮阿姨那樣笑容慈祥又做得一手滋味棒呆的竹莢飯的好人卻偏偏診出絕症……
如前所述,電影的鏡頭筆觸一直溫柔克制,對於大喜大悲並不做嘩眾取寵的渲染,於是,或許是因為這些苦楚隱藏在魚卷咖喱、青梅酒、海景、煙花和那些溫暖的人生瞬間之後,我們反而不覺得這些人生的隱傷是如何的難以逾越的坎了(但如果我們以代入人物的視角來看,就會驚異於那是怎樣摧折人生的暴風雨啊)。
——不禁想起來莫泊桑的那句:『生活不可能像你想的那麼好,但也不會像你想像的那麼糟。我覺得人的脆弱和堅強都超乎自己的想像。有時,我們可能脆弱的一句話就淚流滿面,有時,也發現自己咬著牙走了很長的路。』
所以,或許這才是『治癒』的含義所在:不是夢幻泡沫,不是雞湯猛灌,就這樣坦坦蕩蕩地將生活最本來的面目呈現在我們面前,我們為其中的哀傷與不幸而動容,卻更感動於那些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的小確幸,於是我們得以撫摸到人生的溫度,悟出原來笑容擁有著最無往不利的力量,我們甚至開始感激苦難——是它讓我們更加珍視生命里那些櫻花鋪地,青梅成熟的妙不可言的小時光。
『在他去世之前,說到櫻花,自己還能感受到事物的美麗……』
『——這就是完美的人生了啊。』
一直以來,我都不覺得我是一個很有家庭觀念的人,別人家孩子出國後天天在社交網路抒發思鄉情緒,我出來三個月卻從來沒有過這個想法。這與我大多數時間是一個獨居生物有關,經常性的把自己一連關在家中幾天,除了看電影什麼也不做,偶爾出趟門也不過是去電影院而已。但奇怪的是,我在看電影的時候,卻又是一個對家庭極為敏感的人。我對《泰坦尼克》中Rose和Jack的愛情無動於衷,卻在看《飲食男女》的時候哭成一個傻逼;我對《英國病人》中的 婚外戀嗤之以鼻,卻因為《一一》的幾句台詞幾個鏡頭潸然淚下。可以說,我對電影中的家庭元素的抵抗力幾乎為零,這也就是我這麼愛《海街日記》的原因。
《海街日記》改編自漫畫《海街Diary》,是是枝裕和第一部改編自漫畫的作品,講述的是從小父母離異的三姐妹,在父親去世之後,與同父異母的妹妹一共四姐妹在海邊城市鎌倉生活的簡單故事。
這是一個組成奇怪,性格迥異的家庭。
大姐香田幸,綾瀨遙飾,成熟嚴厲,在家庭中扮演著母親的角色,操心著家裡的大小事務,還要關心妹妹們的成長不讓她們走上彎路。大部分時候顯得有些不解風情,卻為了維持這個家庭放棄追逐自己的愛情,繼續承擔著與自己年齡不相符的重擔。
二姐香田佳乃,長澤雅美飾,美麗性感、神經大條、自由散漫。上班遲到、穿錯衣服是家常便飯。愛情中屢屢受挫、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和大姐經常吵架拌嘴,卻也能迅速重歸於好。
三姐香田千佳,夏帆飾,天然呆自然萌,像一個長不大的小女生。對什麼事都大大咧咧、傻裡傻氣。經常自顧自的發獃,做一些常人不可理解的奇異舉動。找個男朋友是個猥瑣矮胖男,但是卻無比享受與他在一起的每一分一秒。
而最小的小妹淺野鈴,廣瀨絲絲飾,出落得美麗大方,從小生活在並不幸福的家庭中,卻有著與年齡不相符的成熟與懂事。平時都是一副無憂無慮的樣子,和外人相處便露出天真無邪的笑容,但也會在某些時刻吐露自己苦悶的心聲。
小妹就像一個「闖入者」,突然闖入了原本三姐妹的生活。她過於美好,清秀的臉龐總是帶著笑,她不像大姐那般死板正經,也不像二姐那樣馬虎大條,更不像三姐一樣傻裡傻氣。她像一個完美的天使,調和著三姐妹之間的關係。而正因為她完美的過分,陰謀論的我在影片進行到中段還一直以為她是後媽派來的間諜,取得信任之後就會在不知不覺之中破壞這個家庭。之後的劇情證明了我是多麼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是枝裕和描繪的是一幅完美的畫卷,讓我們意識到,簡單而又美好的人和事,一直存在。
然而,這不是一個完全美好的故事,父母如同混蛋一樣的做事方式讓四姐妹只能在一所老房子里相依為命,也讓大姐過早的承擔起本不應屬於她的責任。過大的壓力無處宣洩,也讓大姐在影片最後對著一片無人深山大聲喊出「爸爸是笨蛋」這樣的話。但是好在生活並不只有負面,四姐妹相互扶持,在這所老房子里,過著有遺憾、卻依然美好的生活。
四姐妹在感情方面不同程度上都有所缺失,三姐妹從小沒有父母,而小妹從小沒有姐妹。影片開頭小妹跑來給三姐妹送爸爸寫給她們的信,在三姐妹愉快的聊著兒時記憶的時候,小妹的眼神漸漸黯淡下來,可見她對這樣的家庭,這樣的姐妹情的嚮往,這也是她僅僅猶豫了一下,就答應前往鎌倉與三姐妹一起生活的原因。
童年的遺憾讓小妹是如此渴望融入其他三姐妹的生活,她看到門框上記錄自己姐姐們身高的記號,便會默默記錄下自己的身高;聽說外婆曾經常在豐收季節摘梅子,便自告奮勇爬上高高的梅子樹。她是如此的渴望一個家庭,以至於剛剛搬進幸田家的時候顯得有些手足無措,生怕自己做錯了什麼惹姐姐們不開心。童年的缺失讓她過早的成熟,也讓她如此美好。
這部電影用大量的細節堆砌來豐滿人物性格,這樣的細節體現在各個方面,拿火車站等車這一場戲舉例。大姐成熟穩重,穿的是最正規的西服套裝,幹練得體;二姐活潑性感,這一套正規中也不失調皮的洋裝也是合適;三姐是個大大咧咧的小女生,這樣一套寬鬆舒適的衣服正是她的風格;而小妹,一套水手服和她的學生身份真是再體貼不過了。看,一個簡單的鏡頭,四個人的性格就一覽無遺,形象與性格也瞬間有血有肉起來,是枝裕和對於細節的把控與執著可見一斑。
是枝裕和喜歡用食物來推動劇情,食物也成為了是枝裕和電影中比較常見的符號。本片中外婆的梅酒象徵著傳承與接納,明知自己不能喝酒的小妹為了融入這個家庭,依然喝下了梅酒,也因此爛醉在床。海貓食堂的竹夾魚象徵著童年與成長,而食堂婆婆的死去代表著三姐妹對於童年的告別。簡單的一個食物,卻代表了太多太多,用最平凡的事物來反映最真摯的感情,這也許也是我們如此熱愛日影的原因。
日影總會帶給你這樣恬適的感覺,是枝裕和也繼承了小津安二郎、山田洋次、等前輩的衣缽。小津和山田的時代過於苦悶,經常會帶給觀眾一種無力的悲傷感,他們常用的固定機位長鏡頭也更加加深了這種感覺。和他們不同,是枝裕和的鏡頭經常是移動的,即使是固定的對話正反打,攝影機也並非固定,而是緩慢的平移,彷彿一股暖流就隨著鏡頭的移動傾瀉而出。
這部電影不算短,128分鐘,平淡如水,你不會捧腹大笑,卻會嘴角微微上揚,你也不會痛哭流涕,但也會眼眶濕潤。影片進行到最後,我只希望它長一點,再長一點,3小時、甚至4小時,我都不會覺得厭煩。
在倫敦電影節的《海街日記》放映結束QA環節中,一個觀眾向是枝裕和提出了一個問題:您認為什麼才是真正好電影?是枝裕和想了一下,說:「我覺得好電影,就是會讓人在看完之後,長久不能忘懷的,會真切的對你的人生造成一點點改變的電影。」而在我看來,《海街日記》就是這樣一部好電影。
是枝裕和用自己平和的鏡頭記錄了這四姐妹最平凡不過的生活、最瑣碎的細節和最真摯的情感。人生在世,有人來過,也有人離去,但總有些東西是不變的。《海街日記》告訴我們的就是這樣一個道理,它像一杯沁茶,不那麼濃烈,卻回味十足。讓人在觀看之後久久的陷入那個海邊小鎮,彷彿輕輕一嗅,就是海浪鹹鹹的味道。
思緒回到影片中的焰火晚會,夜色中美麗的煙花升起、爆炸。或紅色或綠色的光映照在每個人的笑臉上,背景中緩慢的鋼琴曲響起,那一瞬間,影像的魅力盡顯無疑,讓觀眾心甘情願與這部電影融化在一起,不知不覺中就為之微笑、為之感動。
感謝是枝裕和,在這個物慾橫流且充滿銅臭味的電影環境下,帶給我們這樣一部電影。我願時光永遠定格在這部電影的結尾,四姐妹漫步在海灘,嬉笑打鬧,彷彿生活也會如同這部電影一樣,一直美好。
從題材到影像風格,是枝裕和每每讓人想起小津安二郎。但對於「小津接班人」的說法,是枝裕和總是矢口否認。
《晚春》(1949)女兒對父親再婚表現出強烈的嫉妒和憤怒,父親嫁女後欣慰地削蘋果,突然停住———舉頭削蘋果,低頭思丫頭!
蜿蜒而下的果皮、白皙的果肉象徵華美的和服在新婚之夜的瓦解。不無曖昧的父女情表達得如此真摯、細膩,放眼世界,唯有小津。
除卻這些細節上的火花,小津的作品美得太空洞,人物太扁平。很可能是這一點,讓是枝裕和更傾向表現複雜人性的成瀨巳喜男(代表作《放浪記》、《女人步上樓梯時》),用他的話來說,「成瀨對人性的認知更為黑暗」。
佛教「諸行無常」的觀念對日本文化影響很大。後宇多天皇的北面武士、大作家吉田修好說:「人世無常,方覺得奇妙無窮。」正因為深刻認識到生命有如櫻花般凄美、短暫,日本人才會拚命工作、向死而生,成瀨、深作欣二等人的作品充滿昂揚向上的奮鬥姿態。
是枝裕和起點極高,處女作《幻之光》(1995)以鏡頭呈現生命之絢爛、死亡之靜美,自然、深情,令人擊節:生命無常,女主背負奶奶獨自離家出走、自戕的童年陰影;好不容易有了溫馨、可愛的小家庭——
愛人就這樣輕輕鬆鬆地走遠,毫無徵兆、理由地自殺!
排解這一切,成了女主無法繞開的人生難題。
《步履不停》(2008)喪子之痛在平凡歲月中延伸,然而,回憶中還有催人奮進的青春舞曲。
《如父如子》(2013)精巧、華美,本土大賣32億日元。
《海街日記》美輪美奐,古都鎌倉與櫻花大道、和服、煙花之夜,人情、人性、人體一樣美不勝收。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是枝裕和的超越表現在,除了美的外在,絕不迴避生命中的苦痛:不負責任的父親拋家棄子,與情人出走,母親乾脆把三個女兒留給外婆照顧。父親去世後,三姊妹將同父異母的妹妹接到鎌倉,又一出溫馨的家庭戲。
影片的構圖、光線運用達到很高的水平,相伴而行或山間小道上的鏡頭看似平淡,其實都經過精心調度,務必呈現人物最美的瞬間,畫面務求精緻、精美。吃飯的鏡頭很多,絕非簡單的重複,優雅地享用精美的食物,成了日本治癒系電影的規定動作。
大姐先是厭惡父親:「即便他曾經很親切、很和藹,說到底也不過是個惡劣的父親罷了。」後來改口:「他雖然不是個好父親,但也許是個好人也說不定呢。」看到這裡你就明白,導演喜愛成瀨巳喜男也只是葉公好龍。
蜻蜓點水地觸及人性黑暗,莫名其妙地輕鬆化解、撫平人物內心的巨創,對小津的超越何其有限,必然滋生更多的不滿。
是枝裕和覺得廣瀨鈴扮演的四妹有一種獨特的孤傲感,那種純真卻又和人有點疏離的感覺很棒。類似獨自承擔家庭重任的大姐香田幸(綾瀨遙飾),導演用力過猛,演員方寸大亂,一看到這兩個演員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使勁放電就各種違和各種尷尬。
她倆結伴跑到山巔大罵父母八嘎,與其說人物以此傾瀉內心的壓抑,不如說是導演對觀眾的敷衍。
總體而言,是枝細膩、從容、精緻,平淡中有凹凸、起伏,就是不夠大氣,螺絲殼裡做道場,缺乏日本黃金一代的視野和深度,《幻之光》表現的生命悲劇意識,那種迷人的模糊和不確定性,如同幻之光一樣曇花一現。
國家不幸詩家幸,反之亦然。日本新生代對苦難缺乏切身感受,呈現人性人情的細膩、幽微之美,是枝已是最佳代表。蜜罐里長大的新生代,開始津津有味地咀嚼廢柴青春:
《百元之戀》(2014)除了老婦打劫稍有新意,整個片子臃腫拖沓令人崩潰,還不如同類型的廢柴勵志片《苦役列車》(2012)、《不求上進的玉子》(2013)。這種水準的影片頻頻入選電影旬報年度十佳,可見其餘。
無人邀請,自己過來。
劇透,慎入。
用了兩天的業餘時間,間斷看完了《海街日記》,總體感覺電影很不錯。
首先就是電影畫面很好,沒有十分激烈的場面,卻並不顯得沉悶,劇情有張力,但又絕不是那種狗血的爆發。
一開始往回倒了一次,才明白二姐佳乃和三妹千佳要去參加父親的葬禮,而她們痛恨的那個,曾經破壞她們家庭的女人已經去世(她們貌似這時才知道),這次打來電話的是父親的第三任妻子。
聽說「那個女人」去世的消息同時,還聽說她和父親又有了一個妹妹,已經十幾歲了。
這個彷彿憑空多出來的妹妹,一出場就是父母雙亡,和三個姐姐同病相憐了。
一開始我一直以為三姐妹的母親也去世了。關於讓小鈴搬過來住的事情,老太太問「問過你媽媽了嗎」,又說「姐姐一定也會同意的」,我居然以為,這是姐妹們的姨媽,她要求大侄女在姐姐靈前詢問。
後來才發現,這是她們姨姥姥,她們的母親只是改嫁,並沒有掛掉。
上文都是啰嗦,自己的評論分析登場。
三姐妹的設定,讓我自然地想起《飲食男女》,如上文 @扭蛋機 所言,大姐找的居然也是和父親一樣懦弱的人,二姐由於早年的「被拋棄感」,找的總是這類社會邊緣人物。
二姐的擇偶,很像被嫌棄的松子。松子的被嫌棄,應該也正是這種「被拋棄感」吧。
三妹就比較陽光啦,似乎一直咧著嘴在笑。
整個電影都沒有直接表現劇烈的衝突,表面看來非常平淡,畫面也很溫馨美好。
這個畫面,就真的僅僅是冒雨回家,暢快洗澡之後的放鬆,並不會擔心有崔岷植那樣的大叔突然冒出來。
附:崔岷植大叔
沒有刻意的說教,沒有過多的渲染,簡簡單單地呈現了生活的樣貌,並且將其中比較溫和美好的那一部分作為鏡頭的主要內容表現出來——很好的一部電影。
生活里的諸多艱難,都在鏡頭之外,並且,從中真的可以看到希望。
努力下去,生命還是可以更美好的。
「娶大姐為妻,和二姐談戀愛,把三妹當妹妹,生一個四妹這樣的女兒。我愛這溫暖治癒的四姐妹,像愛我用心寫過的四首詩。」
作者:腹黑電影
鏈接:知乎專欄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今天阿布就把一碗真正的心靈雞湯送給你們。
《海街日記》
豆瓣評分8.6,好於93%的家庭片,好於92%的劇情片。
日本雅虎映畫給出了3.69的分數(滿分5分)。
本片導演是是枝裕和,這個長的就很平靜的傢伙拍出來的東西也是那麼的平靜。
沒有大波大瀾,沒有強烈的轉折和高潮。
但是他卻總是能用舒緩的風格吸引住你。
就像這位朋友所說的——
是枝裕和是一個神奇的導演,他的電影像是什麼都沒說,看完的我卻聽到了很多。
確實,你不得不佩服是枝裕和的編導能力。
平淡到甚至有些乏味的家庭瑣事在他的大量的固定鏡頭下總是顯得那麼的有意義。
在這部《海街日記》中,導演多次把姐妹四人放在同一個鏡頭裡,讓她們說不同的話、做不同的表情動作,用最直觀的方式把姐妹四人不同的性格、經歷、修養和思維方式展示在觀眾面前。
看是枝裕和的電影,粗看的話你可能會覺得有些乏味,但是只要你仔細的注意裡面人物的言談舉止,你就會發現他的片子有一些特別的味道。
親情戲一直是是枝裕和比較拿手的。
《海街日記》這部片子阿布個人覺得,也是是枝裕和所有作品中數一數二的存在。
臨海古都鎌倉,順山而成的小鎮,在小鎮不起眼的角落裡有一間老房子,裡面住著香田家的四個貌美如花的女兒。
老大香田幸(綾瀨遙飾)29歲,在鎌倉的一家醫院當護士。
平時不但要工作還要照顧三個妹妹的飲食起居。
「長姐如母」這句話用在香田幸身上再合適不過的了。
老二香田佳乃(長澤雅美飾)23歲,是當地一家信用銀行的職員,個性直率洒脫,喜歡喝酒,喜歡一切美好的東西。
佳乃直率的性格就是家裡的調和劑,平時一副大大咧咧的樣子,但是姐妹們有什麼不開心的事,佳乃總是第一個站出來解決。
(在此歪個樓,表白麻醬,么么噠~啪啪啪~)
老三香田千佳(夏帆飾)看到這個名字我以為是個中國人,原來不是。
千佳20歲,在體育用品店Sport Max打工,性格樂觀、單純,整天像個沒心沒肺的小傻子一樣(無貶義)。
老四淺野鈴(廣瀨鈴飾)是三個姐姐同父異母的妹妹,14歲。
在淺野鈴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母親,這也使得她慢慢養成了成熟懂事、開朗堅強的性格。
影片開始,就是三個姐姐去參加父親的葬禮。
在葬禮上,她們結識了從未謀面的妹妹淺野鈴。
三人對這個懂事的妹妹都有很大的好感。
在分別的時候,大姐香田幸說:「來和我們一起住吧」
這時候的淺野鈴留在這裡也是無依無靠,看到三個姐姐微笑的臉。
淺野鈴用力的點了一下頭,然後收拾行李搬到鎌倉的那棟老房子里了。
四姐妹的生活正式開始了。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三個女人一台戲」。
而《海街日記》中,這四個性格各異的女孩在一起,反倒沒有像麻雀一樣整天嘰嘰喳喳。
這主要得益於大姐和四妹沉穩、成熟的性格。
本片大量描寫的也是這兩個角色。
大姐香田幸一直是以一個堅強、理性的大姐的角色出現。
但是讓我們意想不到的是,她卻是最離經叛道的那一個。
她看到二妹佳乃的男朋友,一個年紀輕輕看上去弔兒郎當的男人。
她首先做的就是微笑著打招呼。
但是等二妹的男友走後,香田幸立刻就告誡二妹,這樣的男人不可能靠得住。
她強烈要求二妹和這個男人分手。
隨著故事的發展我們才知道,香田幸自己的感情卻是最不能繼續的。
她喜歡上的,是一個有家室的男人,說的再難聽一點,她做了別人的小三。
而且那個男人脾氣、性格,與她父親極為相似。
那個男人不斷的告訴香田幸自己會和妻子離婚,但是每次都沒有。
典型的渣男形象。
最開始看到這段的時候,我無法理解香田幸為什麼會喜歡這樣的男人。
後來才想明白,這也許就是父愛的缺失對她內心造成的巨大影響。
嚴重缺失的父愛使得她找到了這個和父親性格相似的男人,她知道自己所做的是不對的。
但是她一直放不下這份愛情,所以使得她一直在這種道德倫理和尋找自我的愛情中懊惱的徘徊。
四妹淺野鈴,最開始見到三個姐姐的時候很有禮貌的接待了她們。
她承受的,不是她這個年紀應該承受的壓力。
14歲,她應該穿著漂亮的裙子,和幾個要好的朋友一起歡笑。
但是,破碎的家庭卻殘忍的剝奪了她的這一權利,送給她的,只有無限的責任。
當大姐問她:「其實是你一直在照顧父親的對吧?」
淺野鈴低下了頭,輕輕的「嗯」了一聲。
這樣讓人心疼的孩子,大姐怎麼忍心讓她在繼續這種生活呢。
幸好,她搬到了三位姐姐的家裡,開始了她嶄新的生活。
而要說這四人當中阿布最喜歡的。
當然是二姐啦~
影片開始二姐就豪放了一把,仔細一看居然還有馬甲線~
阿布當時表示太突然了,鼻血差點噴到鍵盤上。
而且二姐的性格也是我最喜歡的那種,敢做敢愛,敢······
碰到喜歡的人二話不說就追,然後無論對方有什麼樣的困難都會幫助他。
典型的一起共患難的理想伴侶啊。
更何況二姐長的這麼漂亮,職業套裝一上身,御姐范兒十足。
在這裡,阿布要嚴肅的批評下面這位朋友。
大姐為妻,和二姐談戀愛,把三妹當妹妹,生一個四妹這樣的女兒。
年輕人,想法不要太多啊!四個你都打了主意!呸!貪得無厭的傢伙。
阿布才不像你這麼貪婪,我只想要娶二姐為妻,生一個四妹這樣的女兒。
記得上次給大家推送完《比海更深》之後,阿布就說過以後要為大家推送這部《海街日記》。
但是由於事情太多······
好,對不起,是因為阿布的拖延症晚期······
導致今天才來把這部片子推薦給大家。
在這裡,先和大家說一聲抱歉,么么噠~
突然想起昨天晚上公眾號後台那些說我灌毒奶的朋友。
這部《海街日記》是十分治癒型的電影。
相信你看完之後,一定會雙眼含淚的謝謝阿布給你送來的這碗心靈雞湯。
本文首發於腹黑電影(公眾號:fhmovie)
其實我不知道這部電影好看在哪裡,整個劇情都非常平淡。
但看完以後就是覺得很舒服,覺得這部電影拍的好美。
很久前就想看了,看到這卡司,還是是枝裕和最擅長的親情劇,怎能讓人不期待。
果然,很是枝裕和,很暖,很美。
景美,人更美。四個姐妹花真是養眼,兩小時的時間眨眼就過去了。
純粹,溫暖,細膩,生活的味道,看這樣的電影就像一束冬日裡的陽光照在身上。
風景美,角色美,故事美
覺得海街不好看的都不是直男
家庭是是枝裕和不變的主題。四姐妹的故事,一個熱情一個天真一個謹慎一個沉穩,看她們吵吵鬧鬧,聊天吃飯,配上是枝裕和電影中特有的靜謐、美好的氣質,這個畫面,本身就是一種美,更別提演員有多美了。特喜歡二姐和小妹的一段對話:
二姐:在學校怎麼樣?有喜歡的人了嗎?
小妹:沒有呢~
二姐:快點找一個啊,你的世界會變得不一樣哦~
其實我想寫篇長點的評論,但是沒寫出來,反倒是看了本是枝裕和書《有如走路的速度》,把去年寫在專欄的一篇觀後感搬過來分享下。
原文地址:【印象系列之是枝裕和】有如走路的速度 - 知乎專欄
【印象系列之是枝裕和】有如走路的速度
《有如走路的速度》是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出的一本生活隨筆,書很短,兩個鍾能看完,看完這本書跟看完一部他的電影一樣,平靜又舒服。這類書,也要影迷才能看出樂趣。看導演說片場趣事,說生活經歷,說童年記憶,熟悉他作品的人,能從字裡行間流露出的情感,在電影中找到共鳴,這是只有影迷才能體會的感動。
比如說《奇蹟》,書里關於《奇蹟》的段落,基本都在回憶,是枝說起小時候呆過的鹿兒島,吃過的輕羹,這些回憶都能在電影里找到。說到拍片經歷,從選角到拍攝,從演弟弟的前田的古靈精怪,到演外婆的樹木希林,因為看過電影,所以看到這些文字,眼前都能有鮮活的畫面相對應,這份愉悅,很急迫的想要與別人分享,但往往也無法分享。
談到別人對《奇蹟》主題太過童真的質疑時,是枝說:
「我女兒現在三歲,拍《奇蹟》時,我就想著這是等她十歲時,讓她觀看的電影。我想對她說,世界如此精彩,日常生活就很美麗,生命本身就是奇蹟。」
看到這,突然理解了是枝近幾年的變化,身份的變化真的能改變一個人,能把一個男人變成一個父親,也能讓一個尖銳的導演,變得溫和。
首次接觸是枝,是《步履不停》,就是那部細膩到幾年後還能回味的《步履不停》。看書才知道,這是是枝獻給去世母親的作品。電影里,由樹木希林扮演的母親形象,可能會一直印在我的腦子裡,再智慧的人也會陷入同樣的困境:看別人的生活總是那麼理解和透徹,同樣的生活安到自己頭上,就會變的不理解和不透徹。就像片子里的母親,能看透兒女的生活,偏就陷在失去長子的悲傷里出不來。書里關於《步履不停》的內容並不多,其中有一段特別讓我感動:
「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上,電影放映結束後,一位蓄著絡腮鬍、人高馬大的巴斯克男子挺著太鼓般的肚子走到我面前,說:您為什麼這麼了解我母親?」
聽到這句話,不知道當時的是枝是什麼反應,如果是我,應該會感動到濕了眼眶吧。
是枝是個慢導演,這裡的慢是其作品給人的感覺,不管是作品的節奏,還是演員的氣質,就連整部片子的基調都給人慢的感覺,同時也需要看的人慢慢去體味。《步履不停》是慢的舒適,《無人知曉》是慢的憂傷,《奇蹟》是慢的愉悅。。。每部作品看上去都差不多,但都能給人不一樣的感覺,這是我最喜歡他的地方。
熟悉他的人,大概都會問同一個問題:為什麼一直在描寫死者?
從長篇處女作《幻之光》開始,到《步履不停》、《無人知曉》,甚至到最近的《海街日記》,片子的主題一變再變,始終不變的是葬禮和死亡,關於這個疑問,是枝的答案是:
「在日本沒有絕對的神,取而代之的大概就是所謂的死者。有句話叫:無顏面對列祖列宗,要活的一世無愧,就需要死者的存在。」
即便有了答案,我還是不能理解。
原來。。。大家都不是去看綾瀨遙和長澤雅美的啊。。。雖然最後我喜歡上了廣瀨鈴。。
看狂暴之路這種全程燃爆的片子會覺得看不下去。可是海街日記這種全片好像沒有什麼大高潮的電影卻願意慢慢跟著看下來。
姐妹四個人,冬天的時候蓋著毛毯圍坐在矮桌旁邊,睡覺的睡覺,做功課的做功課。
就像小學的時候最愛讀的書不是大家都在看的基督山伯爵,而是啰嗦姐妹生活的小婦人。
美景顏好大長腿,溫暖治癒憨二傻。可惜,生活不是這樣。
講真,我更喜歡像《橫道世之介》這類不矯情不販賣情懷的電影。
其實海街的信息量真的很大呢
被父母拋棄的三姐妹,和出軌父親的第三者的孩子
一起生活
這如果放在中國
肯定是驚天動地的狗血連續劇
但是在是枝裕和的鏡頭裡
最大的爭執,是母親來了看到第三者的孩子
有內心的起伏
和小小的情緒爆發
很快大家都彼此和解了
真正難得可貴
這樣姐妹之情家人間的情誼
看到春天裡小鈴在分班教室的自我介紹時間
微微轉過頭看窗外
發獃
我想春天來了,
她曾經和父親去看櫻花
她肯定想起父親了
一閃而過的惆悵
導演不肯多給一個鏡頭
就這樣收住了
小鈴終究在山上大喊
媽媽你是個笨蛋
那樣的內疚雖然年輕也是懂得的
內心如何波濤洶湧都沒有表露
努力的生活著
所以她們也值得美好的生活
願她們永遠快樂
不再憂愁
這是我想要的人間,這是滿滿的煙火,也是使得的生活還能完滿成立的另一種可能
美的表層
看完了是枝欲和的新片《海街日記》,很難不把它和森淳一的《小森林》系列對比一番。
《小森林》分「冬春」和「夏秋」篇,講來自日本東北部鄉村「小森」的女孩市子在城市生活受挫後回到家鄉,在母親留下的木屋裡一人獨自生活,經歷夏秋冬春四季的生活細節。《小森林》並無情節,以上前因後果也只不過作為布景板存在。鏡頭所捕捉的是市子生活中的柴米油鹽和季節變遷,揀取其中最美好清新的片段進行組合,作為明信片日記一般呈現在嘈雜都市生活的觀眾眼前。《小森林》是純粹的視覺展覽,幾乎沒有電影手法的運用,更缺乏藝術作品的目的性。這四集「故事」更像一套四季食譜,經過明顯的加工篩選,為呈現自然之美與其背後返璞歸真的情懷,距真實的鄉村生活甚遠。
《海街日記》也採取了相類似的「日記」手法來記錄濱海小鎮鎌倉的香田家三姐妹在父親葬禮後接納同父異母的妹妹淺野鈴,四姐妹一同生活的家庭瑣事。與《小森林》系列相比,是枝欲和的鏡頭語言更為豐富,關注的焦點更是人物之間的關係與互動,而非明信片一般的靜態風貌。這四姐妹因為一場葬禮走到一起,各有美麗之處。其中有兩個片段更是達到了日式審美的巔峰:
一是夏季花火大會結束,細妹小鈴穿著大姐香田幸送給她的外婆的和服,回到家發現三姐妹全都穿上了傳統的夏日和服等著她在後院梅子樹下放煙火。小小的花火照亮了四個人的臉,鏡頭從房內越過榻榻米,穿透拉窗與走廊,照進如同被框進畫里的傍晚庭院,鮮活生動。
二是小鈴坐在青梅竹馬的小男友自行車后座穿越空蕩的「櫻花隧道」,兩人笑得毫無顧忌,路兩側盛開的櫻花燦爛如雪,樂聲輕撫,小鈴年輕的臉明亮如星,春風拂面陽光如蜜。
花火與櫻花都是短暫易逝的物事,短暫處格外燦爛,屬日式「物哀」悲情審美的典型。《海街日記》中也的確出現了兩次葬禮,然而這些審美符號的出現並沒有讓電影帶上絲毫的黑暗底色,四姐妹從初見到最後的海灘剪影,彼此之間簡直毫無矛盾嫌隙,包括父親這個最難啟齒的話題,都在日常生活的甜美和諧中被一一化解。無論青梅釀酒,還是海貓小飯館的關張,生活的種種煩惱不如意都無法影響香田家姐妹的日常,一切來得毫不費力,美得透明不似人間。
電影里唯一的「不和諧」聲音來自老太太樹木希林飾演的姨媽,她提醒大姐要謹慎考慮收養小鈴的決定,也在四姐妹那不靠譜的媽媽回家來時給爭吵的雙方當和事佬。說實話,我覺得這老太太是整部電影里最有人味的角色,她算計、她有陰暗面,她也和藹可親,她真實。
缺乏陰暗底色這點是我覺得《海街日記》最大的失算,這種劇情單一化,只選取四姐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進行展示的手法與《小森林》系列中以自然純樸情懷為唯一出發點,刻意迴避鄉村生活的艱苦一面是一樣的。看完翻翻背景,果然二者都是漫畫改編的作品,從人物塑造到大結構都二維化得厲害,簡直耽美。
想到這一層,便為是枝欲和這部日記深深遺憾——要知道,他大概是日本當代最接近小津的導演了,2008年的《步履不停》不僅拍出了小津的畫面氛圍,更拍出了小津式的日本家庭生活的精髓——細節邊角並非完美,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也深深阻擋了人與人的交流理解,但真正的美則超越那些磕磕絆絆的細小障礙,那是時間流淌中慢慢析出的人間至愛,不是毫無理由的暖男和聖母。小津對細節的信任,對鏡頭的冷靜處理,都是因為他相信字裡行間見真情,無需粉飾,更無需為觀眾進行二維化的篩選。
是枝欲和在《海街日記》里所表達的美在觀看時固然動人,但這是空洞的美,脫離了泥土的滋育和泥濘大地的沉重,在本質上與《小森林》系列的鄉村明信片如出一轍。這完全不是小津風味,更距日本經典文學作品《細雪》中所描述的四姐妹生活十萬八千。這是真正的日記流水帳,只記錄了美的表皮,降格到「養眼」的層次。
我對錶層化的是枝欲和,甚為失望。有梅樹的庭院和櫻花盛開的隧道,也是我想要擁抱的生活啊。
深夜,凌晨三點鐘,溫暖的被窩,身邊淡淡的打鼾聲,一部安靜的電影,突然讓我有些動容。
深夜一部電影,《海街diary》。
淡淡的表達,濃濃的感情。
四姐妹的故事帶出來的親情、友情、愛情和人情,每一種都真摯的無比感人。
我不覺得電影里那世外桃源般的溫情和善良離我太遠,遙不可及就像一場美夢,我堅定到甚至有點傻氣的認為那樣的世界就在我的身邊。每個人都用屬於他自己的方式善良著,只是對象可能不是我罷了,但那並不是最重要的,因為總有會讓他去愛去付出去柔軟的人和事,我世界裡的冷漠也許是別人世界裡的溫柔。
《海街diary》當然有著電影里濃縮的人生色彩,主人公也有著不尋常的經歷,但電影並沒有以此灑狗血博同情,沒有在此大做文章,只是簡單交代,以此作背景,著重在平淡卻不平凡生活中的一點一滴。
我總能在這樣的電影里找到現實生活的影子,而不是只意淫或沉溺在電影編織的虛構中。我也曾遇見那樣的人,我也曾聽過那樣的話,我的身邊也曾發生過那樣的事,我也曾經歷過那樣的情感。
我總覺得一部好的作品就是能讓我找到共鳴,不是像快餐,看完爽過就結束了,而是在多年後,即使情節已有些模糊,但它帶來的觸動卻依然深深印在我的心底,感動我讓我在這世界上去找尋去追求。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人生,在別人看來或坎坷或平淡,或苦澀或幸福,或悲或喜。情節不甚相同,情感卻總有相通。
電影里的人生,現實中的真情。
這就是《海街diary》。
借這個機會說一下電影和漫畫原作的區別吧。
漫畫原作中,所有角色都是慘的一塌糊塗,跟悲慘世界有一拼了。
舉個例子,漫畫鈴搬家過來的第一段情節就是去足球隊,認識了3個男生風太、將志、裕也。鈴最開始喜歡的並不是風太,而是萬人迷裕也,結果裕也很快被查出癌症,截肢失去了右腿。鈴還沒說出「我養你一輩子」,就發現自己成了女隊友美帆的情敵,然後兩人雙雙失戀,因為裕也從小學時候就有女友了。
發現裕也有女友的那段情節就是電影里鈴穿著浴衣跟大家一起在漁船上看煙花的情節,漫畫中美帆和鈴買了一大堆零食往船上跑,結果遇到了裕也。裕也身邊站著身穿浴衣美若天仙的女朋友,而這邊兩個女生是訓練服+曬的黝黑+提著大塑料袋的中年大媽造型。如果是鈴一個人,大概會大哭一場,但是兩個原來的情敵在一起,不僅哭不出來還得裝逼安慰對方,慘絕人寰。
沒過多久裕也和女友分手了,因為他在忙著補習住院期間落下的功課,和女友的約會少了,女友能接受他少了一條腿,但是不能接受無法見面。沒了青梅竹馬,少了一條腿,被迫放棄自己視為生命的足球,一直很爽朗的裕也想到了死,而勸說他的是體育用品店的店長三藏(三姐千佳的男友)。三藏曾經攀登珠穆朗瑪峰,遇到暴風雪失去了腳趾,所以只能回來開體育用品店,他的珠穆朗瑪之行唯一的紀念是一張照片,他說自己不需要再上山了,因為看著照片,就覺得自己還在山上。
海貓食堂的老闆也曾在喜馬拉雅山腳下探尋人生,喜馬拉雅山上的天空只要放晴,就是深邃美麗的藍色,他當時覺得老天很討厭,為什麼不明白我的心情,為什麼明明我傷心得要死,外面卻還是陽光普照。過了幾十年,走了很多地方後,他終於明白了,太陽一出來就有藍天並不是理所當然的,世界上看不到藍天的地方多得是,不珍惜現在擁有的,等失去之後再追悔莫及是最傻的。
電影繼承日式文藝片的傳統,沒有任何激烈的感情表達,漫畫則截然相反。故事開頭,三姐妹對鈴說你一個人照顧這個家,辛苦了,鈴放聲大哭——相比之下,電影中鈴默默流淚的表演雖然逼格夠了,但是讓人喜歡不起來。大姐幸和椎名醫生分手後,一個人坐在海灘邊痛苦,哭著哭著就睡著了,醒來時妝也花了,頭髮也散了,慘得一塌糊塗,還被路過的人指指點點看笑話,她越想越氣,正好這時天上的鷹跑來搶三明治,幸二話不說掄起包狂揍鷹出氣——我覺得這樣的四姐妹更真實。
漫畫的基調就是這樣,一切都失去了,已經不能更慘了,那麼就不要再壓抑了,真實地面對自己吧,生氣了就罵人,傷心了就哭,高興了就笑。就算是壞人,看到我們這麼開心地活著,也會感到慚愧吧。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