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為何成為巔峰?
相較於唐朝,宋朝和明清擁有更豐富的創作經驗、更龐大的創作隊伍,格律也更加成熟,但為什麼唐詩始終沒有被超越?有明一朝,存詩是唐詩兩倍,但質量遠遠不如唐詩?所謂的「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是不能解釋的。比如宋在創作詞的同時,也在創作詩,並且在當時詞是沒有獨立地位的。綜合看,宋詞的成就也不如詩。
嚴羽等人的「盛唐之音」、「盛唐風骨」的褒譽已將唐詩的成就作了恰當的表述,明前後七子「詩必盛唐」,建國之後具有代表性的是林庚的「盛唐氣象」論,林氏將盛唐詩歌描述為「蓬勃的朝氣,青春的旋律」、「在性格上是平易開朗的」;李澤厚則將盛唐詩概括為「無所畏懼無所顧忌引進和收取,無所束縛無所留戀地創造和革新,打破框框突破傳統」等等。
盛唐詩的特質是:以具有優勢的自然意象,表現剛健的時代精神;自然意象與時代精神,由於內在的同一性而有機融合。
這問題有三種答案:
大眾版:因為唐詩最牛逼。
詩詞圈版:因為大眾不讀唐以後的好詩——特別是清詩。
上兩個答案之外,另一個答案是:唐詩寫得早。
這三個答案都對。
大眾接觸最多的好詩,就是唐詩,於是自然會認為唐詩最牛逼。詩詞圈因為愛好,會接觸到更多的好詩,於是就會認識到清詩的牛逼。
然而這個牛逼你去對大眾說,大眾通常是聽不懂的。因為大眾的鑒賞水平通常就限制了他們能欣賞好詩的類型。這些類型很多在唐以後就沒啥好寫的了。因為唐人都寫了,你再寫,很難超過。不超過,至少是達到和唐人頂尖類似的水準,面向大眾傳播的東西就只會多選唐人的——大眾能懂的好詩是唐人寫得最多,後人寫的很多好詩不是大眾喜歡欣賞的類型,於是大眾也就只會記得唐人最牛逼了。
謝邀!
問題頗深,惴惴來答。不合之處,請指正。
唐代詩歌,數量之多、作者之眾、題材之廣、藝術之高、流傳之廣、影響之遠都是空前的。
在唐朝並不太長的289年(618年-907年)歷史中,收入《全唐詩》共計900卷2229個詩人42863首作品,詩人數量超過戰國到南北朝詩人的總和,詩篇數量是西周至南北朝詩篇數量的三倍以上。
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以及文人對詩歌的創作熱情和推廣力度都對唐詩的發展繁榮產生了有力影響。
一、政治方面
1、唐朝國力強盛,統治者對詩詞的愛好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朝代,上行必然下效,整個社會必然重視詩歌,必然推動詩歌發展。
唐朝重視文人,唐玄宗的《送賀知章歸四明》、唐宣宗的《吊白居易》都反映了統治階級對詩人的憐惜之情,這就直接提高了文人的社會地位,減少了詩人創作的束縛。
唐朝政治開明,廣開言路,這就使詠史詩、諷諭詩得到發展,出現了很多抨擊時政,反映社會問題的傳世佳作。
2、在政治組織上,由貴族門閥壟斷的局面逐步走向君主集權,門閥壟斷政治的局面基本結束,而以詩賦取士的科舉制度在讓底層人士有機會參與國事的同時更是刺激了當時的人民學習詩詞以及創作詩詞的積極性,這也促進了詩詞形式的完善以及創作經驗的傳播。
另一方面,唐王朝是在馬上建立的,開國君臣大多是馬上的英雄。唐建立之初,唐代社會在各地仍存在割據勢力,李淵父子稱帝後仍致力於中國的統一大業,鎮壓各股農民起義軍和抵抗外族的侵犯。因此,唐朝統治者極其重視邊功,對邊關將士予以重賞,對有功之官兵加官進爵。由於統治者對軍功的重視,刺激了人民赴邊從戎的積極性,促使唐朝文人的事業心高漲,尤其是盛唐,盛唐知識分子嚮往功業的一條重要途徑就是立功邊塞。邊塞生活和異域風光大大增長了文人的見識,開闊了文人的眼見,激發了文人的創造熱情,大批邊塞詩人應運而生,邊塞詩派由此形成,進一步豐富了唐詩的體裁。
二、經濟方面
唐朝經濟繁榮,交通發達,南北通暢,文人有機會飽覽大好河山,山水詩派得到長足發展。這一時期,詩人的社會地位達到頂峰,當時官員外任設宴都流行邀請詩人作詩送行,送別詩派由此興盛。 安史之亂後,雖然經濟受到影響,但是詩詞發展並沒有受到影響,反而更有創新。這個時期大部分詩人飽受流離之苦,這些經歷豐富了詩人的生活,激發了創作靈感,唐詩又添國恨家愁。
三、文化方面
1、唐朝儒釋道三教並存,形成了以儒家政治倫理為基礎,佛道學說兼容並蓄的政治思想體系,既鞏固了統治,又促進了三者相互吸收,不斷完善。在這種氛圍下,人民的宗教自由、思想自由、言論自由,為詩歌創作掃除了諸多障礙。
2、唐朝奉行與鄰為善、與鄰為伴、和平共處的外交政策,實行經濟、文化交流政策,這些交流對唐詩的內容和風格都產生了積極影響和啟發。
3、從秦漢以來,詩詞經歷了長遠的發展過程,創作方式、文體特徵、藝術技巧、聲律運用以及語言風格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唐詩的發展提供了值得借鑒的巨大財富。對文化的傳承進一步奠定了唐詩堅實的基礎,唐代詩人在繼承文化遺產的同時推陳出新,把詩歌文化推向新的高峰。唐朝詩人不僅繼承發展了秦漢以來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文學傳統,還發展了各種形式和技巧的藝術傳統,更創造了風格優美的近體詩。近體詩的創造和成熟是唐朝詩歌發展史的大事件,它把詩歌藝術特色推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唐後期古文運動、傳奇小說和佛經古詩促成了詩歌的散文化,曲子詩的興起又給晚唐詩歌開拓了新道路。
四、推廣方面
唐朝時期詩歌的推廣有一個完整的路徑,組織者、創作者、傳播者三大角色齊全:統治者(組織者)開啟了崇尚詩歌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風氣;文人(創作者)的激情促使他們創作出大量極具藝術性的詩詞;傳播者以各種傳播途徑(寄贈呈示、牆壁題詩、聚友吟誦、投詩名流、即席賦詠、詩板題詩、歌者傳唱、商人販賣、教師傳授)形成了龐大的詩詞欣賞隊伍。三者共同促進了詩詞的繁榮。
綜上,唐代詩歌滲透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被廣泛接受,更得到進一步傳播,使唐詩成為中國詩詞的巔峰。
==============================
多謝大師兄提醒,我確實遺漏了重要的一點:
文字獄的影響。
宋有「烏台詩案」,元有「宋恭帝詩事」(有爭議),明有「則賊之辯」(@楊浩然 野史演繹成份居多,請忽略。或可稱為「紅寇案」)、「萬壽之爭」,更有「伯衡誤表」「方孝孺案」,而到了清代,文字獄更是發展到了最高潮,「言論自由之人權」的三次惡化以及「明史案」「黃培詩案」「南山集案」「呂留良案」等著名文字獄直接導致文人死傷無數,嚴重打擊了文人熱情,束縛了思想自由,更是制約了詩詞的傳播發展。
唐代並不是沒有文字獄,唐代有不少因詩文遭貶謫、罷官、降級的事件發生,但是鮮有像明清那樣因詩文導致抄家、殺頭,甚至誅滅九族之類慘不忍睹的事件發生。加之政治開明,廣開言路,思想自由,不但詠史詩派、諷諭詩派得到發展,整個詩歌創作發展體系也進入一個高度發達時期,這些都為唐詩成為詩詞巔峰奠定了基礎。
==============================
上面謝明賢的回答底下不知道怎麼評論不了,就回在這了
@謝明弦
明顯的有色眼鏡嗎……大眾所愛,是不奇葩,不有病,健康,正常,正能量的,類似可口可樂,入口要甜,喝完要爽,回味要綿長(可樂這方面還要加強)。而就我所知,宋詩,明詩,清詩,恰恰再走精英路線,也就是說,不再照顧大眾,脫離了群眾。所以袁枚被批成翔,二錢尊文宗。
宋還好,大詩人口味雖然刁了點,但是和群眾還是打成一片的。但是後面就不行了,你要不讀書不學文,你就搞不懂詩寫的啥意思,那麼這種情況下,如何讓大家覺得你的好,讓群眾這大浪淘你的金?
詩經楚辭,兩個極端。詩經里很多小清新的東西,大家都樂意去看,無論自己知識水平咋樣,但一般不影響理解,但是楚辭就不行了,除非是可以直譯的個別句子。而就詩經來說,也是有許多無大眾問津的晦澀無趣篇章。大眾思維固然是直接的,但也是鏡子一樣的,你真的好,他就能給你磨出金子,你要真的不好,那他就給你磨滅了。所謂眾生之心猶如大地,你要在大地上好好經營,種花種草,自然大地給你一片美麗,但你要挖煤挖礦,老搞自以為很厲害的東西,大地給你來個山崩地裂都不帶說一下的。
唐詩恰恰符合了這一點。人們對唐詩的喜歡,並不是他是唯一的詩,在它之前也有許多好詩,但是卻並沒有如此影響,是因為開始也沒有契合大眾之心這個鏡面屬性。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是唐人說理的典範。宋後的說理是什麼樣的呢?橫看成了,這是高境界的,低境界的……一時想不到,哦對了,出門俱是看花人。這個道理雖然也不錯,但是相比於欲窮千里目這種直景,理即景,景即理,到底是饒了圈子。由於這種直取詩境的被遺忘和替代,宋以後,詩便漸漸就成了精英文學。因為寫詩的人多了,詩人會無意間就進入我寫的大家都能懂這個印象中,因為他在他的詩人圈子中。
唐詩寫景和唐以後寫景也不一樣。同樣寫江天遼闊,有月的景象,黃庭堅這句「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在宋詩中應該很好了吧,但是在唐詩中呢?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這樣一比較,就發現黃庭堅的開闊光明是不錯的,但還是笨了點,缺少了點溫柔,而且直接的美感並不太多。相比較來說,陸遊的深巷明朝賣杏花就美了許多,但又太陰柔了,大眾只管賣花,不會管你賣什麼花的,從哪來賣花的。略高一層,能靜下心的人,才能發現這種情景的美。
再說寫相思思鄉這種情緒的,李白靜夜思可以說是唐的代表了,客子光陰詩卷里,杏花消息雨聲中,這個應該能算宋詩代表了吧。仔細一對比,就發現,客子光陰這句美是美了,但是還是在白領小資中徘徊,李白就徹底多了,管你黃帝還是屌絲,這幾句詩統統適用。
再說寫事,也就是送人這種,不好意思啊,我一時想不到宋以後的,唐的倒是一堆……這個先按下
再說平常的日記,這個也按下。
再說吃吃喝喝等等等,這些大家有時間可以自己去比對。
總之,唐詩沒有走上意無意拋棄群眾的這條路,而是本著眼前景事來寫的,所以對於大眾來說這就非常容易接受。而且也給了唐詩本身去經歷大浪淘沙的機會。但是宋以後就各種玩圈子了,所以後來的詩沒有唐詩的銷量和口碑,也是正常的。因為它定位的目標群體並不是大眾,只是白領小資這種。
因為再無後來者。
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從文學形態上來看,呈現出明顯的口語化世俗化演變趨勢。而唐詩,作為較早的文學體裁,其凝練和醇厚絕非當代任何文學作品可比。
當唐朝人能夠用20個字把想說的表達清楚,作為21世紀的我們,很多文章的標題都不止20個字。(這還沒有把前者格律與文字美感算在內)
比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比如,「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比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然後,我們看看現在微信平台上的那些文章的標題:
《他是張藝謀人海團體操美學的鼻祖,很早就拍出了「人海萬花筒」》(26個字)
《一夜之間,小伙從富二代變得負債纍纍,憑藉工業,他東山再起》(25個字)
《他是黑色電影大師,拍片60年獲獎無數,卻因強姦被美國通緝40年至今沒銷案》(32個字)
不同意題主的觀點。何以見得宋詞的成就比不上唐詩?唐朝詩依然是小道,大道從先秦兩漢到明清都是散文,文以載道,包括種種古代文學批評的爭辯與運動都是以古文為對象的。所以,恕難贊同題主看法。唐詩寫得好能好到秒殺了《古詩十九首》?文學講究的是性靈,是感染力,並非是格律、理論可以拘禁住。從來都是先有好詩才有好的理論分析,所以創作經驗、創作人生以及格律來說宋詩不好也是不嚴謹的。況且唐詩在有唐一代就已經漸趨衰落了,詩歌在唐朝是由盛及衰的,在李杜之後也沒有唐朝的詩人實現超越。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一切藝術形式私以為只能做縱向的時間軸比較,而不能做橫向的題材比較。一點陋見,不值一哂。
唐代官員考試就寫詩歌,公務員的敲門磚,節省寫公文的紙張費用,宋朝不考試一落千丈,和烏紗帽掛鉤的都會升
唐詩之前多是四言,五言,
唐詩出現了七言,然後是宋詞和元曲。
如果有一種文學形式是兩言句,你認為這種文學形式會在多長時間內就被資源耗盡?我估計用不了一個朝代。
因為唐朝在當時從繁盛到衰敗,都被每個詩人看在眼裡,就像李白的詩比較浪漫,而杜甫的詩確有點關心民生疾苦。只是他們生活的時期不同而已!
這個問題太大了,我記得袁行霈先生寫過《盛唐詩歌與盛唐氣象》,細讀之便能理解處於文學史巔峰的唐詩,它的興象玲瓏只能產生在唐朝。
其國家強大,對各民族有包容性,百姓樂觀向上,不僅僅是民族自尊心,唐朝還有科舉賦詩、終南捷徑。
而在唐之前七言詩不多,四言、五言居多,語言上不夠成熟。唐之後,五代十國亂,宋偏安一隅,元是少數民族,明清八股當道。綜上,唐詩是詩歌史乃至文學史的高峰,國家從政治上倡導,人民也喜愛,時機又成熟。
政治環境。開元 安史之亂
詩人的創作
社會較為自由
科舉制 皇帝支持
宋詞和唐詩我覺得無法這樣比較 宋代的時多講理 而詞最先也是歌詞之詞 抒情為主 辭藻華麗 文筆當真是極棒的 宋唐是兩個不同的方面 建議分別比較
除了@刀狂劍痴,沒一個說到點子上的!
我只說一句,我最崇敬的@袁行霈先生,有一篇文章----《唐詩風神》。讀完你就懂了。這個問題應該有過前人的分析,並且絕非三言兩語可以說清的。
推薦閱讀:
※如果當年外蒙古沒丟,是不是就不用糾結元朝了對吧?
※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為什麼沒演變成流血事件,這一朝君臣為何那麼獨特?
※蒙攻宋45年,這45年宋朝在幹嘛呢?為什麼這麼長時間都沒想出克制的戰法?
※為什麼大家一提古代歷史只會想到漢唐而忽視宋?
※宋徽宗的瘦金體有什麼精妙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