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官職有多高?

早期就可以召夏侯惇連夜誅殺叛逆謀反者數十人,夏侯惇是曹氏軍界一把手了吧?為何荀彧早期就有如此大權能調動軍隊,而且還是夏侯惇這種級別的。


雖然已經是一年前的問題,但似乎還值得答一答

題主的問題與問題內容,其實在問兩個問題,即:

  1. 荀彧的官職有多高
    這個問題簡單:不高
    他最後及最高的官位是侍中光祿大夫
    這其實是兩個官職加在一起兼任,侍中是在皇帝身邊負責「顧問應對」的大臣,秩比二千石。(秩就是職級,也就是薪水待遇,漢代的官職高低,是以秩級決定的)
    光祿大夫則同樣是秩比二千石,負責「顧問」的閒職。在比二千石這個級別之上,還有太守,將軍(部份)的「二千石」,九卿級別的「中二千石」,和三公級別的「萬石」。
    當然,這個官位是荀彧死前,曹操架空他而設的,所以不能作代表。

    荀彧一生最重要的官職,就是漢尚書令,秩千石。這個官,本來不大,但可以很重要。
    東漢的皇帝治理帝國,原則上是透過「尚書台」頒行詔書進行的,所有的事情,無論軍事、行政、人事、法律等等,而尚書令就是「尚書台」的最高負責人。由於這個職位可以直接影響皇帝的施政,所以雖然官秩不高,但卻很重要,也享有特殊的禮儀待遇。東漢有個叫「事歸台閣」的趨勢,即原本屬於宰相的施政權,慢慢歸入尚書台的過程。所以越到後期,尚書令的地位就越重要。

    回到荀彧身處的時空,曹操挾天子,錄尚書事;也就是尚書台的事務要向他報告,而荀彧就是曹操放在尚書台的代表,以實行他的意志。由於曹操長年在外征戰,所以荀彧就成為當時的漢帝國的實際執政者(最少在曹操控制及遵從許昌命令的地方如此)。所以荀彧的尚書令的權力很大,但這是由於特定的時空背景所至。

  2. 就是荀彧早期為何能調動夏侯惇
    這是指呂布、陳宮、張邈的兗州叛亂時期的事,當時曹操是鎮東將軍領兗州牧,荀彧是他的司馬,而夏侯惇則是折衝校尉,領東郡太守。若一定要用今天容易理解的名詞去理解的話,曹操就是「鎮東軍團司令兼兗州地區全權負責人」,荀彧就是「鎮東軍團司令副官兼參謀長」(當時的鎮東軍團,在編制上還沒有參謀部,與此相對應的,應當是軍師),夏侯惇則是「鎮東軍團屬下折衝師長兼東郡地區最高負責人)

    所以,荀彧調動夏侯惇,可視之為軍團本部調動屬下衛戌師師部。那不是荀彧的權力,而是行使曹操這個軍團長留下給他的權力。


守宮令:東漢置。屬少府,掌皇帝用紙筆墨及尚書諸財用、封泥。此位可以忽略不計,荀彧很快就棄官了。

司馬:漢武帝定製,司馬,主武也,掌管軍事之職。大將軍所屬軍隊分為五部,各置司馬一人領之。

東漢末年的軍事體制比較混亂,軍閥崛起,每一個軍閥政權都有代主將統領部曲的部將,且軍隊制度各有差異。劉備起兵時以關羽、張飛為司馬周旋左右。夏侯惇比荀彧早一年擔任曹操軍司馬,不過荀彧是名門出身,在東漢政治體系中憑著出身和才學就註定了荀彧地位高於夏侯惇,夏侯惇只是忠誠度更高。在曹操軍中典韋擔任過司馬,司馬懿也擔任過司馬,都是代替曹操別領中軍兵權的角色。夏侯惇很快擔任太守,出鎮一郡。荀彧其實就是代替了夏侯惇處於曹操軍中核心位置。

無非就是夏侯惇是市委書記,荀彧是中央參謀,定位不同,但由於中央是中樞機構,可代理曹操調配地方官員再合理不過。曹操為兗州牧時不可能給予荀彧更高官職,看上不去官職不大,意義卻截然不同。比如楊修區區一個丞相主簿,實際上已如同中央大臣。孫權、諸葛亮麾下的長史根本就是副總理,孫權、諸葛亮不在時可以全程代理車騎將軍或丞相事務。

題主說的在記載里已有解釋【興平元年,太祖征陶謙,任彧留事。】這個留事不是具體的官職,因為當時曹操沒辦法給荀彧更高的官職,但職權很明確是代理曹操一切事務。意思是曹操在兗州權力有多大,荀彧權力就有多大。依照蜀漢的情況而言,諸葛亮的留府長史張裔、蔣琬、費禕都有可能成為他的接班人,代理官員的意義不言而喻了。

夏侯惇在建安元年擔任河南尹,相當河南省書記。意思就是上海的市委書記和國家總理的區別。荀彧擔任的尚書令名義上只是一個行政官員。然而,如果當時就把曹操比喻為皇帝的話,荀彧的職權就相當於丞相。故而大多數人評論中國名相總把荀彧放在其中,他沒有做過丞相,卻一直在做丞相的工作。負責中央行政決策、戰略走向、人才選拔等等,統領下面的官員辦事。曹操常年在外征戰,荀彧就替他代理朝中事務。包括官員任命、調配、升遷、政令推行、利益制度、文化教育等等都有荀彧操辦,因為曹操常年不在中央,荀彧又沒辦法用QQ聯繫曹操。重要官員任命和重大決策要問過曹操,比如舉薦韋康、鍾繇、杜畿等人時。可這也不過是像一名丞相上奏皇帝一樣走程序罷了,此類決策曹操通常不會否決。

曹操只是不想把兵權交給荀氏一族控制,荀彧看起來才像文臣,他在曹操軍中就是以軍職出身,以荀彧的權力再掌控兵權就變成控制朝廷的諸葛亮、司馬懿了。即便如此,荀攸、荀衍還是控制了曹操軍部分兵權。

曹操如果是國家主席,荀彧就是國家總理,就這麼簡單。


前後期變動較大。佔坑今晚填。先把以前整理的搬運過來……
令君歷任官職(附來源及官職職責)
1.州主簿
《八家後漢書輯注》陰修傳云:
 南陽陰修為潁川太守,以旌賢擢俊為務。舉五官掾張仲方正,察功曹鍾繇、主簿荀彧、主記掾張禮、賊曹掾杜佑、孝廉荀攸、計吏郭圖為吏,以光國朝。——魏志鍾繇傳注
 主簿:
《通典》曰:州之佐吏,漢有別駕、治中、主簿、功曹書佐、簿曹、簿曹從事史,主錢穀簿書。
又曰:主簿一人,錄門下眾事,省署文書,漢制也。
韋昭《辯釋名》曰:主簿,主諸簿書。簿,普也,普關諸事。
《唐職員令》曰:主簿掌付事勾稽,省署抄目,糾止縣內非違,監印,給紙筆之事。
《後漢書》曰:元帝去節,成帝省,建武中復置,並領一州。從事史十二人。
本注曰:都官從事,主察舉百官犯法者。功曹從事,主州選署及眾事。別駕從事,
校尉行部則奉引,錄眾事。簿曹從事,主財谷簿書。其有軍事,則置兵曹從事,
主兵事。其餘部郡國從事,每郡國各一人,主督促文書,察舉非法,皆州自辟除,
故通為百石雲。假佐二十五人。本注曰:主簿錄閣下事,省文書。門亭長主州正。
門功曹書佐主選用。《孝經》師主監試經。《月令》師主時節祠祀。律令師主平
法律。簿曹書佐主簿書。其餘都官書佐及每郡國,各有典郡書佐一人,各主一郡
文書,以郡吏補,歲滿一更。司隸所部郡七。
又曰:公卿以下至縣三百石長導從,置門下五吏:賊曹、督盜賊、功曹,皆帶劍,
三車導;主簿、主記,兩車為從。
2.舉孝廉,拜守宮令(公元189年,永漢元年)
《三國志荀彧傳》云:永漢元年,舉孝廉,拜守宮令。
孝廉:
《後漢書》曰:歲盡遣吏上計。並舉孝廉,郡口二十萬舉一人。
守宮令:
《通典》曰:漢有守宮令、丞,掌御紙筆墨及諸財用並封泥之事,屬少府。
又曰:漢少府屬官有守宮令、丞,掌宮殿陳設。
《六典》曰:守宮令掌邦國供帳之屬,辨其名物,會其出入。凡大祭祀、大朝會及巡幸,則設王公、百官位於正殿南門外。
《續漢書》曰:少府屬官有守宮令、丞,主御紙筆墨及財物諸用,並封書泥之事。
董巴《漢中官傳》曰:守宮,禁內署令,秩千石,在省內用中人,省外士人。
《齊職儀》曰:守宮,周掌舍之職,王行為帷宮,即其任也。
《後漢書》曰:登遐,皇后詔三公典喪事。百官皆衣白單衣,白幘不冠。閉城門、宮門。近臣中黃門持兵,虎賁、羽林、郎中署皆嚴宿衛,宮府各警,北軍五校繞宮屯兵,黃門令、尚書、御史、謁者晝夜行陳。三公啟手足色膚如禮。皇后、皇太子、皇子哭踴如禮。沐浴如禮。守宮令兼東園匠將女執事,黃綿、緹繒、金縷玉柙如故事。飯唅珠玉如禮。盤冰如禮。
又曰:守宮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御紙筆墨及尚書財用諸物及封泥。丞一人。
守宮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御紙筆墨及尚書財用諸物及封泥。丞一人。
3.亢父令(公元190,初平元年)
《後漢書荀彧傳》曰:中平六年,舉孝廉,再遷亢父令。
《三國志荀彧傳》曰:董卓之亂,求出補吏。除亢父令,遂棄官歸
《後漢紀》曰:初,潁川人荀彧,字文若,舉孝廉,為亢父令。見天下將亂,棄官歸家
縣令(令長):
《漢書·百官公卿表》曰: 縣令、長,皆秦官,掌治其縣。萬戶以上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減萬戶為長,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為長吏。
《漢制》曰:列侯所食縣曰國,皇太后、公主所食曰邑,有蠻夷曰道。凡縣萬戶以上為令,減萬戶為長。
《通典》曰:縣邑之長曰宰,曰尹,曰公,曰大夫。(晉謂之大夫,魯、衛謂之宰,楚謂之公。)
《後漢書》曰:公卿以下至縣三百石長導從,置門下五吏:賊曹、督盜賊、功曹,皆帶劍,三車導;主簿、主記,兩車為從。縣令以上,加導斧車。
4.奮武司馬(公元191,初平二年)
5.鎮東司馬(公元192,初平三年)
《三國志荀彧傳》曰:明年,太祖領兗州牧,後為鎮東將軍,彧常以司馬從。
《後漢書荀彧傳》曰:操與語大悅,曰:「吾子房也。」以為奮武司馬,時年二十九。明年,又為操鎮東司馬。
《後漢紀》注曰:范書荀彧傳作奮武司馬,三國志與袁紀同。按時操為奮武將軍,故彧稱奮武司馬。後操任鎮東將軍,彧又稱鎮東司馬。彧實任軍司馬也。
《通典》曰:蓋古之天子寄軍政於六卿,居則以田,警則以戰,所謂入使理之,出使長之之義。其職在國,則以比長、閭胥、族師、黨正、州長、鄉大夫為稱;其在軍,則以卒伍、司馬、將軍為號
又曰:諸軍司馬,銀章青綬,朝服武冠。
又曰:漢不見官屬,後漢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有長史一人,司馬一人,竇憲為大將軍,置長史、司馬員吏官屬,位次太傅屬官。從事中郎二人,掾屬二十九人,令史及御屬三十一人。又賜官騎四十人及鼓吹。應劭曰:「鼓吹二十人,非常員。」其領軍皆有部曲。大將軍營五部,部校尉一人,軍司馬一人。部下有曲,曲有軍候一人。曲下有屯,屯長一人。其不置校尉部,但有軍司馬一人。
又曰:領、護軍、諸軍司馬,護匈奴中郎將護羌戎夷蠻越烏桓戊已校尉長史、司馬,銅印環鈕,墨綬,獸頭鞶。
《後漢書》曰:大將軍營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軍司馬一人,比千石。部下有曲,曲有軍候一人,比六百石。曲下有屯,屯長一人,比二百石。其不置校尉部,但軍司馬一人。
6.留事(公元193,興平元年)
《三國志荀彧傳》曰:興平元年,太祖征陶謙,任彧留事。
《後漢書荀彧傳》曰:興平元年,操東擊陶謙,使彧守甄城,任以留事。
留事應該是個臨時官職或者說法。。沒找到資料
7.漢侍中,守尚書令(公元196,建安元年)
《三國志荀彧傳》曰:天子拜太祖大將軍,進彧為漢侍中,守尚書令。
《後漢書荀彧傳》曰:及帝都許,以彧為侍中,守尚書令。
侍中:
《通典》曰:漢制,置侍中、中常侍各一人,省尚書事。
又曰:侍中、散騎常侍、通直常侍、員外常侍,皆腰劍,佩水蒼玉。
《漢書百官公卿表》:秦漢時凡侍中、尚書、博士、謁者、郎等官,都有僕射。
又曰:侍中、左右曹諸吏、散騎、中常侍、皆加官,所加或列侯、將軍、卿大夫、將、都尉、尚書、太醫、太官令至郎中,亡(無)員,多至數十人。侍中、中常侍得入禁中,諸曹受尚書事,諸吏得舉法,散騎騎並乘輿車。給事中亦加官。所加或大夫、博士、議郎,掌顧問應對,位次中常侍。
《漢書》:有天地大變,天下大過,皇帝使侍中持節,乘四白馬,賜上尊酒十斛、牛一頭。策告殃咎使者去半道,丞相追上病。
《六典》曰:侍中之職,掌出納帝命,緝熙皇極,總典吏職,贊相禮儀,以和萬邦,以弼庶務。蓋以佐天子而統大政者也。凡軍國之務,與中書令參而總焉,坐而論之,舉而行之,此其大較也。
應劭《漢書》曰:侍中,周官也。金蟬有貂,金取堅剛,百鍊不耗;蟬居高食潔,口在掖下;貂內勁悍,而外溫潤。侍中便蕃左右,與帝升降,卒思近對,拾遺補缺,百僚之中莫密於茲。秦始皇破趙得其冠,以賜侍中。
《續漢書》曰:侍中比二千石,無員。
《漢官儀》曰:侍中左蟬右貂,本秦丞相史。往來殿內,故謂之侍中。分掌乘輿服物,下至褻器虎子之屬。武帝時,孔安國為侍中,以其儒者,特聽掌御唾壺,朝廷榮之。至東京時屬少府,亦無員。駕出則一人負傳國璽、操斬蛇劍參乘,與中官俱止禁中。
《漢官》曰:侍中,殿下稱制,出則參乘,佩璽抱劍。
《漢官儀》曰:侍中,秩千石。黃門有畫室署,玉堂署,各有長一人。
《漢舊儀》曰:侍中無員,或列侯將軍、衛尉、光祿大夫為之,得舉非法。
又曰:侍中,左右近臣,見皇后如見帝,見婕妤,行則對壁,坐則伏茵。
《漢書典職》曰:侍中常伯選舊儒高德、博學洞達、仰瞻俯視、切問近對、喻指公卿,員八人,在尚書僕射下,尚書上。
《環濟要略》曰:侍中,古官也。或曰風后為黃帝侍中,周時號常伯。常者,言其道德可常遵也。秦始皇復故冠貂蟬,漢因而不改。侍帷幄,受顧問,拾遣於左右,出則負璽以從,秩二千石。
《後漢書》曰:夜漏上水,朝臣會,侍中、尚書、御史、謁者、虎賁、羽林郎將執事,皆赤幘陛衛乘輿御前殿。
又曰:侍中,比二千石。本注曰:無員。掌侍左右,贊導眾事,顧問應對。法駕出,則多識者一人蔘乘,余皆騎在乘輿車後。本有僕射一人,中興轉為祭酒,或置或否。
又曰:自侍中至御史,皆以文屬焉。
又曰:武冠,一曰武弁大冠,諸武官冠之。侍中、中常侍加黃金璫,附蟬為文,貂尾為飾,謂之「趙惠文冠」。
守尚書令(尚書令):
《六典》曰:尚書令,掌總領百官,儀形端揆,其屬有六尚書:一曰吏部,二曰戶部,三曰禮部,四曰兵部,五曰刑部,六曰工部。凡庶務皆會而決之。
《漢官儀》曰:尚書令主贊奏,總典綱紀,無所不統,秩千石;故公為之者,朝會不陛奏事,增秩二千石。天子所服五時衣賜尚書令。其三公、列卿、將軍、大夫、五營校尉行復道中,遇尚書令、僕射、左右丞,皆回車豫避。衛士傳呼,不得紆台官;台官過,乃得去。(漢尚書稱台,魏晉以來為省。)
《漢官》曰:尚書令,秦官,銅印墨綬,與司隸校尉、御史中丞皆專席坐,京師號曰「三獨坐」,言其尊重如此。
《晉書》曰:《百官表》註:尚書令一人,唐虞官也。是謂文昌天府,銅印墨綬,五時朝服,納言幘,進賢兩梁冠,佩水蒼玉;官品第三;俸,月四十五斛;領都總攝諸曹,出納王命。
《晉公卿禮秩》曰:尚書令拜受命皆策命,薨則於朝堂發哀,古之冢宰以在端右故也。
《通典》曰:尚書令、僕射、尚書,銅印墨綬,朝服,佩水蒼玉。
又曰:侍中、本丞相史
《通典》中有一大段都是講侍中的。。諸位有興趣讀讀吧
8.侍中光祿大夫持節,參丞相軍事(公元212,建安十七年)
《三國志荀彧傳》曰:會征孫權,表請彧勞軍於譙,因輒留彧,以侍中光祿大夫持節,參丞相軍事。
《後漢書荀彧傳》曰:使持節侍中守尚書令萬歲亭侯彧,國之重臣,德洽華夏,既停軍所次,便宜與臣俱進,宣示國命,威懷醜虜。軍禮尚速,不及先請,臣輒留彧,依以為重。」書奏,帝從之,遂以彧為侍中、光祿大夫,持節,參丞相軍事。
《後漢紀》:是行也,操請彧勞軍,因留彧,以侍中、光祿大夫持節監丞相軍事。次壽春,彧以憂死
光祿大夫:
《漢書百官公卿表》: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銀印青綬,光祿大夫無。
《漢書·百官表》曰:光祿勛屬官有大夫,掌議論。
《漢書解詁》曰:武帝以中大夫為光祿大夫,與博士俱以儒雅之選。異官通職,《周官》所謂官聯者也。溫故知新,率由舊章,皆能明古今、辨章舊聞者也。
《漢書·百官表》注曰:光祿大夫,古官也。銀章、青綬。
《漢官儀》曰:光祿大夫,秩比二千石。掌議論,屬光祿勛,門外特施行馬,以旌別之。
《後漢書》曰:光祿大夫,比二千石。本注曰:無員。凡大夫、議郎皆掌顧問應對,無常事,
唯詔令所使。凡諸國嗣之喪,則光祿大夫掌吊。
《通典》曰:秦時,光祿勛屬官有中大夫。漢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祿大夫。《漢志》曰:「夫者,扶也,膚也。《詩》曰:『殷士膚敏,裸將於京。』明當以其肌膚知能侍君父也。」銀章青綬。掌議論;屬光祿勛。門外特施行馬,以旌別之。無常事,唯顧問應對,詔命所使,無員。
後漢光祿大夫三人。凡諸國嗣王之喪,則掌吊,多以為拜假賵贈之使及監護喪事。
魏氏以來無員,轉優重,不復以為使命之官。其諸公告老,皆家拜此位;及在朝顯職,復用加之。
萬歲亭侯:
盧弼曰:「胡三省曰:『九域志,鄭州有萬歲亭。彧所封也。』潘眉曰:『太平寰宇記九,新鄭漢舊縣,屬河南郡,有萬歲亭,後漢荀彧封萬歲亭侯於此。』弼按:韓浩封萬歲亭侯,見武紀建安十八年注。彧第六子顗,亦封萬歲亭侯,見晉書荀顗傳。」
敬候:
《逸周書》曰:夙夜警戒曰敬,夙夜恭事曰敬,象方益平曰敬,善合法典曰敬。


當時曹操是兗州牧、鎮東將軍,荀彧是司馬。鎮東將軍,相當於華東軍區司令員(兗州牧可以看作華東局書記)。荀彧的司馬,相當於華東軍區參謀長。夏侯惇當時是折衝校尉,並代理東郡太守,相當於華東軍區下屬的某軍長或師長(同時兼任華東某省省長)。荀彧作為軍區參謀長、總部首長,自然是有權調動下屬的軍長、師長的(當然平常更多情況下是司令員、參謀長共同發命令)。

而且,曹操當時外出打徐州,明確命令讓荀彧負責留守事務。《三國志》荀彧傳記載「任彧留事」。當荀彧要冒險出去會見豫州刺史時,夏侯惇等人也說:「君,一州鎮也,往必危,不可。」荀彧也留守在兗州首府鄄城,夏侯惇則在濮陽。可見曹操外出時,荀彧實際上代理了他的職務(兗州牧、鎮東將軍)。荀彧本身就是總部僅次於曹操的首長,又被曹操明確指定為後方負責人,那自然有權力調動下屬的東郡太守夏侯惇。


官職高低不重要,越接近權力中心能量越大


(?′ω`?)國務院總理


初期,荀彧作為曹操的司馬,在軍事和政治用人方面都有所負責,所以曹操初期的軍事活動以及用人方面,包括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戰略均與荀彧有關。你所說的調動夏侯惇就是這個時期的,後期挾天子入許昌後,曹操為了掌握許昌朝廷中的權力,荀彧當了漢侍中,尚書令,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荀令君",從這以後荀彧在軍事方面就插手很少了,主要負責選人用人,以及協調許昌和曹營政治方面的問題。包括陳群、杜畿、司馬懿等人都是荀彧推薦上來的,後來又封為萬歲亭候


推薦閱讀:

曹操送給荀彧一個空盒子,是為了讓荀彧不說話 還是真心讓他死?

TAG:三國 | 三國人物 | 荀彧 | 三國歷史 | 曹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