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心理學理論/學派可以稱作科學?

在「心理學是否是科學?" 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702518 這個問題中,不少人說心理學是個大的統稱,有些分支是科學,有些不是。
那麼,具體哪些是呢?

PS:依舊附上科學的三大特點:可重複驗證、可證偽、自身沒有矛盾。


科學(見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7%91%E5%AD%A6)被這樣定義:
  科學包含自然、社會、思維等領域,如物理學、生物學和社會學。它涵蓋以下含義:

  1. 觀察:致力於揭示自然真象,而對自然作理由充分的觀察或研究(包括思想實驗),通常指可通過必要的方法進行的,或能通過科學方法——一套用以評價經驗知識的程序而進行的。
  2. 假設:通過這樣的過程假定組織體系知識的系統性。
  3. 檢證:藉此驗證研究目標的信度與效度。

  科學知識指覆蓋一般真理或普遍規律的運作的知識或知識體系,尤其指通過科學方法獲得或驗證過的。科學知識極度依賴邏輯推理。
  又「「科學」一詞由近代日本學界初用於對譯英文中的「Science」及其它歐洲語言中的相應辭彙,歐洲語言中該詞來源於拉丁文「Scientia」,意為「知識」、「學問」,在近代側重關於自然的學問。」
  再「科學主要可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應用科學、形式科學等四大領域」
  以上內容來自維基百科

然後放一幅圖,表達的是哈貝馬斯關於社會科學的一些觀點

  最後終於來到回答題主問題的時候:心理學哪一部份屬於科學?
  那要看你平常是怎麼看「科學」這個詞的

  • 如果你覺得「科學=自然科學」,那麼心理學不是科學
  • 如果你覺得「科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應用科學、形式科學」,另外也覺得「社會科學=實證科學」,那麼目前心理學中的主流部份都是科學,但是心理學中和精神分析類似的部份不是科學
  • 如果你覺得「科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應用科學、形式科學」,同時認同哈貝馬斯關於社會科學的觀點,那麼心理學全部部份都是科學

  那麼樂嘉在哪裡?樂嘉的東西不是心理學,不在這個討論範圍


我不認為科學是內容,個人覺得科學是一種思維或者方法,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嚴密的實驗設計,能重複能證偽,最後產生了能夠揭示自然規律的,都是科學。這就是心理學論文一直在追求的東西,顯著。所以,每個學派都有科學的方面,就連精神分析學派,也可以通過質的研究來證明他的許多觀點的正確性。科學是個廣泛的概念,不造假,能重複,可證偽,這樣的東西我們都可以認為它是科學的。可以說,1879年後,心理學一直走在證明自身科學性的路上。


其實不愛討論科學不科學的問題,因為跟說中醫是不是科學沒什麼區別。
當年學習實驗心理學的時候看到一句話,大意是:當實驗心理學出現後,用嚴格的實驗設計和變數控制來對心理學現象進行研究,心理學算是跨入了科學的門檻。我個人很認同這個說法。實驗心理學就是講研究方法的。
如果不細分心理學的研究領域,那麼整體上說心理學是半科學,但具體到領域,如認知心理學,神經科學,顯然都是科學。而那些主要依靠內省的方式進行研究的領域,就多半不算科學了。
要討論這個問題,至少要真看過兩本專業書,知道人家具體幹什麼的,怎麼做的,才好評論,這個可不是看一下學科名字了解一下定義就能隨便下結論的啊…那啥,看過普通心理學之類的不算啊…
至於物理數學領域的研究人員的看法嘛,中國科學院是有心理學院士的你們知道嘛。


謝謝心理學小XX @傅予的邀請,讓我有機會裝一次。其次… 心理學小王子@馮慎行你的邀請我一定會回答的!!
先說明下,本人不是非常了解心理學,憑這點對心理學的認識作出的判斷,必然是很局限的,歡迎各位前來用滿滿的知識狠狠鞭笞我~快來蹂躪我吧~

恩……

現在來回答問題。
第一反應:按照題主給的科學定義(可重複驗證、可證偽、自身沒有矛盾),應該所有心理學都是科學。

細想之後:根據題主的定義,仔細分析下,心理學有一部分肯定是科學,而另一部是不是科學,是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最後,我對這個定義的普適性持保留態度。

============================答題的分割線=========================
一,為什麼第一感覺會覺得心理學一定是?
從題主給出的三個規定看:
1,自洽:顯然大部分現代心理學流派都會做到自洽,至少是行外人一看,恩,沒有自相矛盾。
2,可重複驗證:每一個心理學理論必然都可以在不同對象上反覆進行,並且肯定在一定樣本範圍內獲得重複的結論。(否則提出者不會提出)
3,可證偽:根據個人判斷,現代邏輯教育相當發達。很難令人相信:信現代心理學中某個流派是不可證偽的,至少大多數都能做到。

(插播一下,簡單介紹下我理解的,什麼是可證偽。
先看幾個例子,
1,大地或者是濕潤的或者不是濕潤的。
2,歐幾里德幾何體系中的圓,圓上所有點與中心都是等距的。
這兩個都是不可證偽的。
因為據我所知沒有任何邏輯上可能的觀察能夠反駁例1。
而例2,根據歐幾里德幾何體系中圓的定義,也是不可證偽的。你可以認為圓是其他的東西,但歐幾里德幾何體系中的圓的定義就是這個,他可能不對,但這個陳述句不可被證偽。與例2同理,所有單身狗都沒有伴侶也是不可證偽的。
一個粗略的說法,一個判斷/定律/理論只有排除了一種邏輯上可能的觀察(此處應加上命題二字),這個判斷/定律/理論才被認為是否證的。
當然,這個說法可能太過粗糙,歡迎來蹂躪我~)

二,為什麼細想一下會認為這是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因為心理學的觀察樣本是「心靈」,而每個心靈只有一個直接觀察者——「患者或被研究者」。這種情況下,獲得的觀察/證據的可靠性會遭到質疑,在邏輯上有這兩個問題:
1,觀察者的唯一性,導致邏輯上不能保證可重複性。(對應,可重複性)
2,觀察者的唯一性,導致了獲得的觀察資料(命題)不能保證同一性(內心發生同樣的心理活動,不同人對這一活動作出的觀察結論在邏輯上無法保證彼此相同)。那麼,這樣的觀察/證據足以完成否證么?(對應可否證)

根據上述推論可知,通過與「患者或被研究者」交談、溝通獲得樣本來進行研究的心理學是否符合「可重複驗證、可證偽、自身沒有矛盾」這個定義——取決於,我們能否證明,所有「患者或被研究者」對於某種心理活動有統一的、公認的描述形式。筆者認為在當下,我們尚不能證明是或否。
綜上所述,對於通過與「患者或被研究者」交談、溝通獲得樣本來進行研究的心理學,不能給出定論,在題主的頂一下他們是否為科學。對於通過腦電測量、心電測量等手段獲得穩定樣本的心理學理論,個人認為顯然可以滿足題主給出的定義。

下面我詳細闡述下。

===========================綱領和詳細解讀的分割線============================================================================
造成這種懸而未決的根本原因是,觀察。

我簡單複述下《科學究竟是什麼》這本書中的觀點,讓我自己從頭闡述,我也不能比它寫的更簡潔(水平不夠):

舉個例子,

(隨手從書上找的圖……畫質渣請見諒……)
如果沒錯,大部分人看到這個圖的第一印象,都會是:這是個樓梯的上表面。

在我們認真觀察之後,可能會發現,這個圖案可以被認為是個樓梯的上表面,也可以被認為是個樓梯的下表面。然後很可能我們的眼中的這幅畫面會頻繁的變化著「上表面」—「下表面」—「上表面」……
這個畫面在我們的「視覺」中變來變去,但我們仔細分析:觀察者不是始終是一個人么?這幅圖像在我們視網膜上的映像變化了么?(假設我們看著的時候眼睛沒有發生相對於屏幕的移動)
那麼這幅圖像被看作是什麼,應該來不僅由「客觀」的光學因素決定的,而應該還是由某種來自我們觀察者本身的因素決定的。
(同時,另一方面,這幅圖對於某些非洲部落的成員來看,他們根本不會認為這是一個樓梯(這或許與他們文化中並沒有用二維透視畫來描繪三維物體的習慣有關)。有關這類研究,美國科學哲學家漢森好像有過一些論述。)

可見,當我們表達我們所觀察到的事實(以命題的方式來表達)時,我們的表達極可能是不準確的——我們內心浮現出的觀察的結果,可能並非觀察對象本來的面目,而是被我們認知過程中的某個環節將觀察的對象的特點改變了。

為了應對這種問題,科學家們曾經(現在也應該依然在)努力的去構建一種「科學語言」。利用這種語言,我們在表述命題時候能儘可能的將我們認知的「扭曲」剔除掉(維也納學派主張創造一種更準確、完備的「科學語言」)。我們今天的物理、化學、生物學等等自然科學,所用的描述命題的方式都是通過很多很多代科學家不斷探索、嘗試而總結出來的,更容易去表述客觀觀察的一種語言。

因為,只有當同一個經驗事實,任何觀察人員觀察後,都可以利用儘可能「科學」的「科學語言」表述出相同的觀察命題,這個觀察才能是有效的。一個可重複、可重現的觀察結論,才能有效的支撐一個理論的證偽或證實。

那麼,回到問題本身。
心理學獲得的觀察是怎樣的?
我個人理解,心理學的觀察目標是「被研究者」/「患者」的心理活動。觀察的方式是「被研究者」/「患者」作為唯一的觀察者所表述的命題,而研究者無法直接觀察到研究目標。

那麼,在對觀察嚴格的「詰難」下,我們怎麼去確認「被研究者」/「患者」的可靠性與準確性?
從上面圖片的例子中可以清晰的看到,我們對於同一個外在世界的客觀對象,內心可能的觀察結論是會改變的。那麼不由令我懷疑,我們對於我們內心世界的某一時刻某一地點的對象,觀察的結論會是固定的么?

其次,因為我們不能直接觀察「被研究者」/「患者」的內心世界,那麼對於不同程度的心理活動,我們的定義是否一致?
會不會某種情緒在研究者認為是屬於「A」,但「被研究者」/「患者」認為屬於「B」,在溝通中能否消除這個差異?畢竟需要被觀察的事實只有「被研究者」/「患者」本身才能直接觀察到。

由此,會產生如下疑問:
1,被觀察者的描述與心理活動存在時間差,那麼這個時間差對於表述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於是有推論:不同時間下對同一心理活動的觀察結果是否一致?(是否可重複)
2,因為觀察者有且僅有一個主體,在主體表述的命題中存在的差異是必須被確認的,是客觀存在的。如果差異是可以被證明是在可接受範圍內的,觀察的可靠性自然也獲得保證。但誰來定義差異?如何定義差異?差異如何判斷?(對應否證問題)

在這個思考角度下,有兩個問題必須被回答:
1,在人類範疇內或者某一個文化範疇內,我們對於細膩的心理活動,是否具有同一性的描述和同一性的認知?(或者,換個問法:對於某種情緒描述,每個人的理解是否一致或是否大體一致?)

2,對於自己的同一個心理活動,我們在不同時間下的描述/認知是否一致,兩次表述間是否具有同一性?

如果兩個問題的答案,有一個是否定的。
那麼我們自然要認為,所觀察的心理學命題要麼不具備證偽判斷/定律/理論的邏輯基礎,要麼不具備可重複性的特質。
此時,在題主的定義(可重複驗證、可證偽、自身沒有矛盾)下,通過與「患者或被研究者」交談、溝通獲得樣本來進行研究的心理學不是科學。

如果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
那麼,我們必然要承認心理學是科學。

誰能給出一個準確的答案呢?
我個人認為,這個問題尚未有明確答案,所以根據題主的定義(可重複驗證、可證偽、自身沒有矛盾),「通過與「患者或被研究者」交談、溝通獲得樣本來進行研究的心理學是不是科學」,是沒有答案的。那些通過腦電測量、心電測量等手段獲得穩定樣本的心理學理論,個人認為符合題主定義,屬於科學。

三,為什麼對題主的定義的普適性有所不同看法呢?
題主的定義,可以理解是波普爾否證(證偽)主義的思路。而否證主義是存在諸多局限的。
否證主義的局限,現簡單說一下:
1,否證主義的邏輯困境。
(1)該拒絕何者?
證偽的這一標準,在邏輯上會存在這樣一種困境:邏輯上只能告訴我們兩者衝突,而不能回答究竟該接受哪個而去拒絕哪個。
否證主義認為,若某個觀察命題D為真被確定,那麼,可以有論斷:若一個理論T為假,那麼理論T在邏輯上必然能推導出——O不為真(通過一個單稱命題可以證偽一個全稱命題,這是我理解的否證主義的關鍵之一)。
但是否證主義自身認為並堅持,觀察命題是依賴於理論,並且是可錯的(這個說清楚……似乎還要寫很多東西啊……)。因此D與T的衝突,不能必然的推導出理論T必為偽命題,因為D也存在命題為假的邏輯可能。


(2)如何做到「真正」的否證?
在實踐中,如何界定證偽/否證是困難的,甚至很多時候是無法判斷是否發生否證的。
現實中,問題往往不是上文所舉例子這麼簡單。
現實中理論往往是許許多多全稱命題組和而成的,在不考慮觀察命題可能為假的情況下,當觀察命題和理論衝突時,我們應該拒絕組全稱命題中的哪一個?
我們知道,在一個完整的理論中,是有「核心」理論和周邊「引理」的,如果不能判斷究竟該拒絕「核心」還是「引理」,那麼我們怎麼能斷言,某個觀察與理論衝突時,就證偽了這個理論?我們只能得到,這個理論(系統)中,有某個環節有所問題。但不等於要證偽這個理論集群。而如果某個理論集群的「核心」沒有被證偽,那這個理論依舊可能是正確的。


2,將否證主義放到歷史中去有諸多難以解釋
當把以否證為核心的判別方法放到科學史中,會有很多不能解釋的問題(哥白尼革命的問題;波粒二相性的問題)。

3,否證主義的定義方式並不能清晰界定「非科學」與「科學」
很多「公認」的並不「非常科學」的理論也可以滿足這些條件——改良的星相學、某些算命學等等(並無對此些學科不敬,而是我認為自然科學的判別標準不應拿到其他領域來,就像另一位回答的一樣,波普爾當初希望能把這些理論排除在科學之外,只是認為他們不是科學,而不是否定他們的意義)。

可見,否證主義不是一種普世的定義方式。
============================分割線=============================================

題主的定義恐怕不能極為準確的、客觀的定義科學。
因此獲得的答案,也可能不能代表心理學和科學的隸屬關係。
誠懇的說,各種科哲理論都會出現,難以提出一個普適性科學定義的難題。
費耶阿本德都提出了無政府科學哲學——科學沒有標準。
甚至,現代科學哲學界已經不再去尋找一種大一統的定義。

任何一個學科都有其的意義,不應因為他被公眾、某些理論、某些定義判定為」非科學「,就去否認這個學科的價值和作用。

謝謝觀賞。


如果你能找到《津巴多普通心理學》的話,你可以看看第一章,裡面有非常詳細的說明。我對科學的含義的認識,就是從這本書開始的。在學校居然沒學到,哈哈。。。。

我覺得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理論或學派,所以緊緊抓住三大特點,獨立思考,不輕信「專家」,就能知道哪些是科學,哪些不是科學。


  波普爾只是說明了科學與非科學的分界,但是他認為科學與非科學的分界標準絕對不是「有意義」跟「無意義」的劃分標準,也不是「有價值」跟「無價值、」真理「與」非真理「的劃分標準。非科學≠無意義、無價值、非真理
  他對佛洛依德的批判,只是說明佛洛依德的東西不是科學。但是他承認佛洛依德心理學可能有深刻的洞察力,可能是正確的。所以說,心理學是科學或者不是科學,均不能抹殺心理學的意義。心理學的存在依然很有必要。
  持」心理學不是科學,所以他沒有存在的價值和意義「這種觀點的人,其實都隱藏了推理的假設前提:他們是科學原教旨主義、科學至上論、唯科學主義,他們認為科學知識是人類唯一有意義的智性知識。顯然是固執跟狹隘。


看到這個問題時,第一個躍入我腦中的想法是:為什麼這個問題會是這種提法?似乎在提問者的心中,只有「科學「的心理學,才是可以被相信的,而那些不能證明自己是」科學「的心理學,其實可能都是有問題的?
如果按照」只有科學的才能被相信「這樣的思路想下去,有很多哲學思想就難逃被篩除的命運了,道家、儒家可能都會岌岌可危,因為它們無法滿足科學的三大特點。
哲學與自然科學的分離是人類科學、思想發展史上影響最深遠的事件。現在的科學,越來越趨向於微觀、精準,要求有確定的結果和嚴密的實證過程。但其實自然界有很多事,無法用這樣嚴格的範式來解釋,比如人類的心理。而且,心理學該不該這麼描述?如果無法證明自身是」科學「的,那意味著什麼?如果意味著摒棄,那麼,人類將會有多大的損失!


行為主義學派(以及其無數的前身)基本都可以被看作科學,他們研究人的外部行為,並總結規律,不涉及「純心理」這個內部世界。

屬於認知心理學的基本都是非科學,即使是那些用外部行為來推測內部心理的,即使是用「科學手段」(如FMRI、實驗等方式)來進行研究的,因為無法證偽,所以不能算做科學——頂多算半科學。當然,新精神分析,也就是我們通常所熟悉的和心理醫生面談的那種,因為加入了大腦研究和藥物的成分,也可算做是「半科學」。

狹義的「心理學」,其實是非科學!


現代主流的心理學(學院的,不是市井的)都是科學。現代心理學基本上已經不再分什麼學派,有的是各種研究領域。

負二的回答表現了對現代心理學的無知以及對科學理解的膚淺。既然是心理學,不涉及到人的內部心理根本就是不可能的。認知心理學和主流心理學的其它各種領域的研究當然是可證偽的。科學研究就是觀察、推理、猜測、檢驗,根據觀察和推理來猜概念猜理論,再根據觀察和推理來檢驗概念檢驗理論,科學研究從來就是如此,心理學毫無特殊之處。


主要是認知部分,尤其是和腦科學、神經生物學等交界的部分,基本上可以認為屬於科學範疇。

很多學科的研究者搞不清楚什麼叫「科學」,我聽不只一個心理學碩士博士(都是名牌大學的)跟我說過「Psychology is science because it has experiment.」這種讓人除了陪笑不知道幹什麼好的話。這是一個大問題。


  在中國科學院,心理學所的地位岌岌可危,因為諸如物理學家一類的自然科學家,不承認心理學是科學。
  在中國心理學界,一群自我標榜為科學的、實證的或實驗的心理學人,嘲笑不實證或不實驗的心理學是偽科學。
  這些人的眼界和心胸需要再開闊一些。


菲利普·津巴多和理查德·格里格的《心理學與生活》里定義心理學為關於個體的行為及精神過程的科學的研究。英文原版是「the scientific study of the behavior of individuals and their mental processes」。
就我一個醫學心理學專業的大二學生來說,我們專業課老師一直強調心理學是一門科學…


狹義科學起碼滿足兩個條件,研究對象是可觀察的,研究方法是實證的。即使是認知心理學也只滿足第二點,因為其研究對象還是行為,不是"心理"。認知神經科學似乎勉強滿足兩點。我上認知心理學課是這樣給學生講的,但只是一家之言。不過心理學不需要被冠以科學的名義才有存在價值。



我相信TZ沒有看到想要的答案…不知道三年過去你的認識如何了,我也沒看到想要的答案。另外很多人書都沒看過在yy個啥啊…心理諮詢師的回答我最討厭了好嗎。


進化心理學


精神分析,行為主義,人本主義,認知學派。


作為一個在心理學公司工作的人,記得看一些書籍的時候,很多包含了很複雜的生物學知識。所以我認為心理學是建立在以生物科學為基礎的,包含多次臨床試驗積累的一門科學。因為人腦太複雜。目前的所謂正統科學也沒有完全能解答人腦的各種問題,所以,心理學更不可能100%的準確,人類太複雜,研究人的心理就更複雜。總的來說,規律這種東西是適用大部分人或事的,但也允許有少數特例存在。看看物理學,好多認為一成不變的定理也在慢慢發生變化(譬如行星)。所以,要相對的來看問題。


實驗心理學 應該是典型的科學吧~


如果科學指當代西方科學,心理學離偽科學更進。問題出在當代西方科學太狹隘了。


推薦閱讀:

TAG:心理學 | 科學理論 | 科學 |